|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25-7-26 22:01 編輯

聖文森特·費雷爾聖物盒
加斯帕·傑納 Gaspar Gener 銀 西班牙 16 世紀
聖文森特·費雷爾 St. Vincent Ferrer
法國修士 friar
聖文森特·費雷爾(約1350, 阿拉貢瓦倫西亞—1419, 法國瓦訥; 1455年封聖 canonized; 瞻禮日4月5日)是一位阿拉貢修士, 也是著名傳教士, 參與結束了西方教會大分裂 Great Western Schism. 1367加入了瓦倫西亞的多明我會, 並成為神學教授。1394, 對立教宗本篤十三世任命他為阿維尼翁宮廷告解神父和神學家, 但五年後, 文森特辭去教士職務, 開始傳教. 他遊歷勃艮第、法國南部、瑞士、義大利北部和西班牙, 吸引了各地民眾, 並在爭取猶太教徒皈依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功. 他以宗教清貧和苦行而聞名, 包括永久齋戒, 並被認為擁有創造奇迹的天賦. 為了結束教會分裂, 他曾兩次試圖說服本篤十六世放棄教皇的資格. 1412, 他是選舉斐迪南一世為阿拉貢國王的九位法官之一, 並說服斐迪南一世停止支持本篤十六世, 從而幫助結束了教會分裂. 他生前見證了1417年11月教皇馬丁五世的當選, 西方教會大分裂由此正式結束. 他生命的最後兩年致力於在法國北部傳教.
-
永久齋戒與大齋期 Perpetual Fasting and Lent-修女會
餐食簡單, 沒有太多調味品.
宗教和修道院傳統
貧窮的克萊爾·科萊丁(Poor Clare Colettine Nuns)遵守永久齋戒, 這意味著她們全年都保持齋戒和禁食, 而不僅僅是在大齋期.
像本篤會 Benedictines 這樣的修道院傳統中的齋戒涉及有組織的減少進餐和禁食的時期, 通常持續半年以上.
加爾默羅會改革者聖十字若望 St. John of the Cross, a Carmelite reformer 將嚴格的齋戒作為其精神修行的一部分, 為了凈化和與上帝的結合, 忍受長期的匱乏.
伊斯蘭視角
先知穆罕默德不提倡永久齋戒(又稱「sawm al-dahr」)—每天不間斷的齋戒, 他認為這種做法難以持久, 不建議大多數人這樣做. 然而, 每月齋戒三天以及整個齋月在精神層面上被視為一種「永久齋戒」. -AI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Saint-Vincent-Ferrer
https://vocationblog.com/2012/03 ... extra-ordinariness/


聖約瑟夫聖物匣
18世紀西班牙
銀和烏木
聖若瑟
聖經人物
重要家庭成員: 配偶瑪利亞
聖若瑟(盛行於公元1世紀, 巴勒斯坦地區加利利拿撒勒; 主要節日: 3月19日, 聖若瑟勞工節 5 月 1 日: 5月1日)在《新約》中是耶穌的塵世之父, 也是聖母瑪利亞的丈夫. 聖若瑟是羅馬天主教普世教會保護人 patron, 他的生平記載在福音書中, 尤其是《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 若瑟是大衛王後裔. 他娶瑪利亞為妻后, 發現她已懷孕, 「他是個義 righteous 人 , 不願明明地羞辱她」(馬太福音1:19), 於是決定悄悄地與她離婚. 但天使告訴他, 孩子是上帝之子, 是由聖靈所孕. 若瑟遵從天使的吩咐, 娶瑪利亞為妻. 耶穌誕生於猶大的伯利恆, 聖家在那裡接待了賢士. 一位天使警告約瑟和瑪利亞, 猶大的希律王/猶大王 the Great of Judaea 即將對耶穌施暴, 於是他們逃往埃及. 在那裡, 天使再次向約瑟顯現, 告知他希律王的死訊並指示他返回聖地.
-
猶大王
希律大帝, 又稱希律一世, 是希律王朝猶大國的羅馬猶太附庸王. 他的統治時期從公元前37年持續到公元前4年, 其標誌性工程包括大規模的建築工程, 包括重建耶路撒冷第二聖殿及其基址的擴建. 公元1世紀的羅馬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斯記載了希律的生平和統治時期. 儘管希律取得了諸多成就, 包括建立了新的貴族制度, 但他仍受到許多歷史學家的批評. 他的遺產被兩極分化, 一些人認為這是他成功的證據, 而另一些人則認為這是他暴政的象徵. 希律的家族背景是阿拉伯人, 而他本人則成長於猶太人家庭. 基督教聖經將他的統治時期描述為「無辜者大屠殺」的策劃者, 儘管新約中大多數提及他的是他的兒子希律·安提帕或他的孫子希律·亞基帕. 公元前 4 年希律王去世后, 羅馬人將他的王國分給了他的三個兒子和他的妹妹. -AI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Saint-Joseph


瞧, 這個人, 17世紀, 銀
Ecce Homo 是拉丁語, 出自《約翰福音》(19:5), 當時本丟·彼拉多正在將耶穌—被鞭打、頭戴荊棘冠冕—帶到眾人面前, 準備釘上十字架. 這句話的意義遠超其聖經起源.
在藝術領域
這是基督教藝術中一個強有力的主題, 經常描繪耶穌遭受苦難和屈辱的時刻. 卡拉瓦喬、提香和耶羅尼米斯·博斯等藝術家都對這一場景進行了令人難忘的詮釋. 在東正教傳統中, 類似的圖像被稱為「新郎耶穌基督」, 強調精神上的準備和虔誠.
在哲學領域
弗里德里希·尼采於1888年將他的自傳命名為《瞧!這個人》, 並在書中以挑釁的方式探討了這個問題. 他的身份、思想和遺產.
章節標題大膽,例如「我為何如此睿智」和「我為何能寫出如此優秀的作品」, 將自我反思與尖銳的批判融為一體. 尼採用這個短語挑戰傳統道德, 並主張他的哲學觀點—將狄俄尼索斯與基督的對立視為價值觀衝突的象徵.
在文化中
這個短語在文學、戲劇, 甚至現代政治評論中都被使用, 用來表達苦難、啟示或諷刺的主題. -AI


與耶穌基督有關的遺物

基督受難
18世紀
象牙




基督受難
1762
銀



聖荊棘聖物匣, 1546-1551, 鍍銀
基督聖袍聖物匣, 15世紀中期, 鍍銀、寶石和漆器
聖塞巴斯蒂安聖物匣, 1540, 弗朗西斯科·金塔納, 鍍銀和木
聖塞巴斯蒂安十字漆聖物匣, 約1300, 鍍銀、木材和琺琅





聖塞巴斯蒂安聖物匣
前邊己經介紹過了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Saint-Sebasti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