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8 14:52:02 來源:觀察者網

文揚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春秋髮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文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下中國對自身的一個定性,字面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相對,「中國特色」與「其他各類」相對。
主要包括了三點含義:一、不是資本主義;二、也不同於其他社會主義;三、是和中國自身國情以及歷史文化都緊密相關的一種特殊的社會主義。
最初的叫法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由鄧小平於1982年9月在十二大上首次提出。當時的世界,蘇聯為首的東方社會主義集團還陣容齊整,第三世界的社會主義也遍地開花,中國把本國的社會主義前面加上「有中國特色的」,主要突出的是三點含義中的前兩點,意在向全世界表明:中國雖然在搞改革開放,但不要誤會,並非要搞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卻又和其他國家的社會主義不一樣,是中國自己的一套,至於自己的這一套是什麼,暫時「不爭論」,所以用「有中國特色的」概而論之。

1982年,鄧小平在十二大上提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這個名稱整整20年沒有變。這期間,世界形勢發生了巨變,蘇聯解體、東歐變色、社會主義陣營分崩離析。反觀中華大地,也許正是因為披上了這個「金鐘鐵罩衫」,甭管什麼主義,總之不受干擾地、一往直前地實現了經濟的騰飛。
事情做對了,話語便主動,2002年11月的十六大上正式改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由於時過境遷,大多數前社會主義國家都已變色,而社會主義中國卻一枝獨秀,於是原來的前兩點含義不重要了,第三點含義開始突出,新的意思是:無論別的國家各自是什麼主義,反正中國就是社會主義,哪怕全世界只剩下中國一個,也不會變,因為這是由中國特殊國情和歷史文化所決定的。

再過了15年,2017年的中國已赫然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甚至即將成為世界第一。從杭州G20到北京「一帶一路」峰會,短短半年多時間中國又完成了一系列角色變化,順其自然地成為了全球化時代的新任領導者。站在這個高峰上一覽眾山,不要說曾經難兄難弟的前社會主義國家,就連一直被仰望的一眾資本主義國家也都已退居低處,而且個個問題纏身、前景不佳。進入這樣一個新形勢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概念,就已經脫凈了剛剛提出時那種含糊其辭、莫衷一是、被動解釋的應付,越來越顯示出一種獨樹一幟、當仁不讓的氣場。
當然,還是可以繼續叫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但原來的含義肯定是變了,而且逐漸產生出一個理直氣壯的反問:既然主要是強調中國的獨特性,既然中國已不再需要某個社會主義模範去對照追趕,而當前的中國道路越來越被理解為是自身歷史邏輯的演進結果,那何必另加特色二字呢?
這個問題的另一面是:中國今天日新月異的偉大實踐難道仍要遵從傳統理論的「字面」指導嗎?中國不能與時俱進地開創一個自己的主義嗎?
那麼,到底是什麼東西阻礙了「中國社會主義」這個概念的出現呢?
一、問題的源頭:西歐「資產階級」
關於社會主義,也許一直都存在誤解。恩格斯說過:「社會主義是資產階級的運動,而共產主義則是工人階級的運動。」
在19世紀中期,這個描述完全正確。在工人階級作為一個「自為」的階級崛起並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之前,世界的圖景是很清楚的:近現代世界的主要面貌,是被西歐社會所塑造的;近現代歷史的源頭,就在16-19世紀三百年間發生在西歐的社會巨變;而這個巨變的核心部分,就是一個新的人群——非貴族出身的、需要自謀生路的、主要依賴於智力勞動的、憑金錢獲得權力和地位的「資產階級」的崛起。
而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歸根結底不過是這個新興階級為了說明自身或調適自身而製造出來的不同理論。
關於資本主義,最簡單粗糙的理論,就是「自古以來早已存在」論:即認定世界上存在一種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普世理性,人類從原始社會開始就有了「互通有無,以物易物,相互交易」(亞當·斯密)的天性,也就是資本主義的萌芽。此後,人類社會踏上了通向現代資本主義商業社會的偉大征程,旅途漫長而艱辛,英勇的「資本主義者」們(從巴比倫商人,經佛羅倫薩市民,直到鹿特丹和倫敦的資本家)一路披荊斬棘,移除了所有障礙和藩籬之後,終於抵達了今天這個光輝的彼岸。
而關於社會主義,開始其實也是這個宏大敘事的一部分,根本差別在於,後來敘事人出現了變化,無產階級理論家出現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原來的資本主義宏大敘事之上另闢蹊徑,新的敘事出現了,如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勞動力商品化和階級剝削等概念,然後將這個英雄故事解釋成了「階級鬥爭」的歷史,最後推導出結論:在「資本主義階段」之後,通過無產階級革命,強行改變生產關係,進入「社會主義階段」,在生產力極大發展之後最終實現共產主義。
對於這個共產主義宏大敘事,資產階級理論家不以為然。熊彼得說:「一旦我們假定:第一、必要的工業發展階段已經達到,第二、過渡問題能夠成功解決,那麼,社會主義行得通是不可能懷疑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也就是說,即使社會主義被無產階級拿過去自己用了,資產階級也仍然不排斥這個概念,它仍然堅信這不過是一個「階段」的問題,一個「過渡」的問題。資本主義偉大歷史征程上那麼多的「階段」都「過渡」過來了,還差這一個么?
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的社會主義為一端,以熊彼得那個資產階級社會主義為另一端,思潮的光譜中間還分佈有各種社會主義,如封建社會主義、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空想社會主義、費邊社會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工團社會主義、社會民主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等等。儘管這些主義的理論和實踐千差萬別,但其根源卻是一個,都屬於「資產階級的運動」。忽視了這一點,就無法認清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爭的本質。

歐洲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印刷工廠
二、最大的誤區:西方中心的單線發展史
也就是說,首先出現的是被資產階級理論家建構出來的關於資本主義的宏大敘事,而各式各樣的社會主義理論,無論是誰創造出來的,也無論處在光譜的哪個位置,其實無不是從這同一棵觀念的「大樹」上生長出來的枝枝葉葉。
直到21世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橫空出世之後,真正的拷問才終於出現。因為這個新的社會主義從一開始就是與西歐資本主義宏大敘事的親緣關係最為疏淡的一個主義,它已經不是與其他各種社會主義一起長在同一棵觀念的「大樹」上的枝丫,而是長成單獨的一棵樹。而隨著這棵樹自己越長越大,並在中華文明傳統中發現了越來越多隻屬於自己的「社會主義歷史基因」,新的問題冒了出來:兩棵樹到底是什麼關係?
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潮在清末民初時期湧入中國,是夾裹在進化論、「普遍歷史」和單線發展史觀等重大觀念中一起來到的,天生帶著不容置疑的真理性。當時的中國知識界,即使很多人爭辯其對錯,但卻無力質疑其背後的歷史哲學基礎,由於很多觀念聞所未聞,也只好抱著學習的態度接受了下來。此後雖然一直都有關於東西方文明到底什麼關係的種種爭論,但即使是文化保守主義立場最堅定的學者,也無力否定西方文化的先進性和普世性,默認中國在文化上屬於「太陽沒有曬到的幽暗所在」(梁漱溟語)。
但畢竟時過境遷了,今天的世界,很多源自西方的現代主義理論都自行破產了,隨著「西方中心論」、「單線發展史觀」等基礎觀念越來越被質疑,被西歐資產階級所臆造出來的關於資本主義從古至今線性發展的宏大敘事,也早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更重要的是,今天的世界相對於一兩百年前的歐洲,有兩個顛覆性的巨變任何人都不得不面對:一個是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一個是中國世紀的降臨。無論哪一位歐洲思想家,無論多麼天才的頭腦,面對這兩大巨變,都不可能不調整其世界觀並大幅度修正其基本理論。
中國取得的巨大成功,本身就已經大大改變了世界基本圖景,即使沒有新理論出現,「西方中心論」和「單線發展史觀」也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合理性。而網際網路帶來的知識爆炸,讓曾經堅不可摧的理論模型也必須重新經受嚴格的科學審視和知識及實踐檢驗,那些天馬行空的編造已變得不可能。
就這樣,近現代的西歐歷史,由於從中產生了多個重大理論,成為了一個必須要重新梳理的特殊時期。通過變換新的世界歷史視角,運用新的世界歷史知識,進行重新考察,首先可以確認,在16-19世紀的三百多年時間裡的確發生了一場獨一無二的社會巨變,但同樣可以確認,這場巨變只發生在西歐地區,屬於特例,而是否具有普遍意義,並不是那麼想當然。之所以後來被嵌入了整個「世界歷史」,被解釋為一個所有文明早晚都要經歷的必然階段,被當作西方文明的先進性和優越性進行理論上的歸納總結並用來指導所有其他文明,基本上可以肯定是西方取得了全球統治地位之後才應運而生的一個學術工程,旨在使西方的全球統治合法化、永久化。
人們耳熟能詳的各種解釋理論——理性科學、自由個體、新教倫理、人文主義——千方百計使西方世界與其他地方區別開來,並說明為什麼現代資本主義只出現在西方並最終導致了西方的勝出,今天看來都十分可疑,很多都站不住腳,因為其中有明顯的臆造歷史或簡化現實痕迹。

馬克斯·韋伯
馬克斯·韋伯是「歐洲中心的單線發展史」以及所謂「內在發展的剛性規律」的主要建構者,但由於他影響巨大,使得19世紀的西方社會科學幾乎完全建立在韋伯主義「西方中心論」基礎之上。
還有作為西方社會科學衍生物的其他國家社會科學,也無不深受影響。就在最近,中國某著名學府的某著名學者還在一本正經地重複著被重複了幾百年的偽觀念:「公元1500年之後,西方一些國家經過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逐步走向自由和法治,我們卻反其道而行之。」這真是一種連韋伯本人都不敢企望的、接近於醫學反應的洗腦效果。
當然這是個極端的例子,但一個國家的整個知識界都被洗腦、被誤導的情況確實會發生。這就意味著,全部問題的源頭也許一直深陷在某個誤區當中,一百多年裡圍繞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對錯優劣的無數爭論,也許根本沒有走出那個被所謂「經典」理論、「經典」觀念堆砌起來的空中樓閣,從來沒觸及到真正的社會現實和全部的世界。如果抽離掉「歐洲中心的單線發展史」和「內在發展的剛性規律」等基本假定,認識到這些觀念完全可能是錯覺,那麼關於「一切人類社會的歷史」的各種理論,關於「資本主義階段」、「社會主義階段」、「歷史發展必然規律」論述的各種理論,在今天這個網際網路時代的知識基礎、全新實踐和批判環境下,都會變得面目可疑,在90后、00後年輕人那裡,甚至變得不知所云。
三、還原之後不過是個特殊的小歷史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說:「大工業建立了由美洲的發現所準備好的世界市場。世界市場使商業、航海業和陸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發展。這種發展又反過來促進了工業的擴展,同時,隨著工業、商業、航海業和鐵路的擴展,資產階級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發展,增加自己的資本,把中世紀遺留下來的一切階級都排擠到後面去。」這一點完全正確。現代社會一切問題的總根源,就是因西歐資產階級的出現而導致的。

如果說16-19世紀的西歐的確發生了什麼特別的事,不同於其他地區的新鮮事,那就是這一地區各國的資產階級群體紛紛崛起並相互激烈競爭。而之所以發生這個現象,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從新大陸掠奪的金銀令權貴階層暴富;二是政治上的四分五裂刺激了各國精英階層之間的激烈競爭;三是各國公權力的虛弱導致私權力膨脹。
這三個主要原因都有充足的史實作支撐,如果不是受到「歐洲中心的單線發展史」觀念的強力主導,引出各種牽強附會和東拉西扯——源自於古希臘的資本主義萌芽、源自於古羅馬的共和主義和私法傳統、源自於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和科學理性、源自於新教革命的資本主義工作倫理、源自於大憲章和普通法的自由主義文化——本來早應該出現更符合史實、更合乎邏輯、更令人信服的歷史敘述。
但之所以真實的歷史敘述不見天日,問題就在於這三條關於西歐資產階級崛起的真實原因一點也不偉光正,拿出來很丟人:第一條「來自新大陸的金銀」,背後是人類歷史上最為野蠻兇殘的集體屠殺和種族滅絕,自然不太好提;第二條「西歐的四分五裂」,反映出羅馬帝國覆滅后西歐基督教社會長達千年的低等文明狀態,與東方几大文明中心的繁榮沒法比;第三條「公權力的虛弱」,體現出該地區國家建設普遍的未完成,甚至尚未達到古代亞述、埃及、巴比倫、波斯等早期文明的國家建設水平。
最重要的,從這三條當中無法歸納出「歐洲中心的單線發展史」,也就無法形成關於「文明」的觀念,無法得出西方先進、其他地方落後的結論。因此,絕不可能被19世紀的西方社會科學界所接受。
可以認為,正是由於先入為主地預設了「歐洲中心的單線發展史」的立場,且將複雜的歷史進行了理論上的大簡化,大部分西方社會科學理論都或多或少脫離了真實的歷史基礎。正如一個美國學者指出的:「當學者們假設所有新教徒都分享對拯救途徑的單一理解,那些封建衝突結束后的資產階級勝利者們都追求同樣的資本主義利益,或各種各樣的國家組織內部的人員尋求增進共同利益時,歷史比較的真正基礎就模糊不清了。」(理查德·拉克曼:《不由自主的資產階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