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來美國東海岸吧,這裡搖曳的歷史風情會讓你醉的……

[複製鏈接]

1311

主題

1354

帖子

2644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64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ilkylove 發表於 2015-1-23 05: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說到美國東海岸,很多人立刻想到馬薩諸塞州的波士頓,這當然對,不過對於這裡其他世界聞名的景觀,你又知道多少呢?


五月花號和縮小的歷史之石

到美國的第一天我們就住進一個嶄新的法式度假村,裡面按照Art Deco(裝飾藝術)的風格布置,牆上都是印象派畫作。一個中國人在美國見到這種風格,真有點不知今夕何處,就記得度假村名字很美:松樹嶺下的米爾堡(Mirbeau at the pinehills)。第二天一早起來,我們就直奔附近的普利茅斯小鎮,臨著大西洋的波士頓海灣風平浪靜,「五月花二」號很低調地停在那裡。1620年9月,真正的「五月花」號載著102名乘客從英國普利茅斯港向大西洋起航,航行到中途因為暴風雨和側風,甲板上的一根主梁產生了裂縫,干舷漏水嚴重,在一片懷疑聲中,船長也是船東之一克里斯托弗·瓊斯作出了正確的決定:堅持前行。在海上航行了近兩個月後,他們接近了新大陸,途中死了兩人,但居然還有兩個孩子出生,總人數還是102。11月11日,就在上岸前,船上的男乘客們自願結為一個新的公民團體,簽訂了《五月花號公約》,這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份重要的政治契約。契約很短,翻成中文也就幾百字,當時甚至連固定的拼寫規則都沒有,「普利茅斯」有時寫作Plymouth,有時又寫作Plimoth。

幾月後,「五月花」號就原路返回,如今這艘船早已不知所蹤,停在這裡的「五月花二」號是在20世紀60年代依照當年相同規模的英國貨船製作的複製品,供人聊寄遐思。登上船來,發現複製品不單是船,還有幾位美國姑娘穿著16世紀末式樣的衣服坐在甲板和船艙里模仿當年乘客。坐在甲板上的姑娘曬著太陽左顧右盼很是悠閑,但要是和她搭話,她又會模仿英國口音和你寒暄。但船艙里縫衣服的那位就沒有那麼舒服,儘管船齡在50年左右,並且常常修復,船艙里依然散發著一股霉味。掌舵者也在船艙里,看不見外面,只能通過頭上的小窗和外面的水手交流。「五月花」號是艘貨船,沒有任何舒適性可言,船艙里沒有燈,沒有窗戶,唯一透氣的地方是炮孔,正常航行時也不會打開。當年船上除去102名乘客,還有30名水手,因為擁擠,許多人不得不睡在地上,而他們中間的富人,就可以花錢在簡陋的上下鋪中買一個床位。



當年這些先行者登上普利茅斯的土地時,決定把當年海邊第一塊落腳的大石銘記在心,把它搬到博物館里供後代瞻仰。但這個故事根本沒有想象的那麼嚴肅,普利茅斯郡觀光局局長保爾·克里普斯對我說,當年動手搬這塊石頭的時候,人們發現在水面上方的石頭只是一小部分,以當時的技術手段根本不可能把它全部搬走。名不正則言不順,正要停工之際,一個聰明人說,我們何不只搬運其中一部分,這也象徵了我們和英國徹底脫離關係嘛——於是石頭就來到了博物館里,這還沒完,克里普斯說,有一段時間博物館的管理者唯利是圖,遊客們只要花幾個美分,就能領到一個鑿子和一把鎚子,在先人踏足的第一塊石頭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於是美國版的「到此一游」迅速布滿了這塊朝聖者曾經踏足的神聖石頭。克里普斯哈哈一笑,說大部分人親眼看到這塊神聖的石頭時,第一反應都是:「就這麼點兒大?」如今這塊神聖的石頭很可能已經比當年的尺寸小了許多,人們挖了一個坑將它放置其中,四周圍起鐵欄桿,上面還蓋了個屋頂,誰也不能再對神聖的歷史動手動腳了。

種植園中追憶歷史

不遠處就是普利茅斯的種植園,這個種植園和橡膠以及奴隸制沒關係,一部分展示了印第安原住民的生活,另一部分是當年清教徒墾荒之處。我去過以色列的基布茲,猶太人在沙漠中從零起步,用近似社會主義的制度極其艱辛地建起一座座農莊,普利茅斯的自然條件與之相比,簡直如同天堂。但即便如此,當年清教徒在這裡還是非常艱難。他們到達新大陸時正是深秋,不僅糧食匱乏,醫療條件也極其惡劣。和船上一樣,種植園裡也有印第安人穿著當年的衣服在勞動,有位壯漢披著塊獸皮,正拿著大斧子給樹削皮,原住民用樹枝和樹皮來搭棚屋,樹榦挖空了還能當小船。棚屋很大,裡面住十多個人也不顯擁擠,看著床上鋪著的大塊皮草,不禁感嘆奢侈。原住民用英語誇耀說棚屋的保暖性能如何好:波士頓地區冬季最冷氣溫達到過零下二十度,而他們只要在屋子裡生起篝火,便可以光著膀子。當年的殖民者看見了不禁皺眉,紛紛批評他們不夠開化。不遠處也是濃煙滾滾,原來是幾個印第安姑娘在做飯。她們把罐子放置在樹枝做的架子上,下面生火,一個罐子里有三文魚,另一個罐子里是不明植物和幾根樹枝一樣的東西,據說是茶。其中一個印第安姑娘還戴著眼鏡,估計這些做出來的東西她們自己也是不會吃的。種植園的工作人員說,這些角色扮演的原住民下班后就會到辦公室換衣服,然後開著車去超市或者電影院,也許他們已經不會說祖先的阿爾岡昆語了。不過這樣也好,如果他們還和祖先一樣,估計其他人都要被趕出去。



種植園除了功能區之外,裡面都基本保存了原貌,即使許多地區未曾開發,一眼望過去也覺得風景秀麗。殖民者們應當好好謝謝這些印第安人,因為正是後者教會了他們如何在這裡種植玉米和其他經濟作物。但他們回贈的禮物卻不美好,原住民的草藥根本無法抵禦他們飄揚過海帶來的傳染病和細菌,許多人在那個冬天不明不白地死去,然而1621年豐收的時候,印第安人酋長還是參加了90名清教徒在這裡擺下的盛宴來慶祝上帝的慷慨,這也是感恩節的由來。種植園裡的另一個區域重現了1627年,也就是殖民者到達普利茅斯7年之後建起的村莊。這些木結構的小房子保暖性能堪憂,在冬天一定非常寒冷,他們肯定會嫉妒印第安人的棚屋。房屋前後有小片的田地,種植的規模可能也僅夠充饑,而殖民者為了擴充人口,在生育方面不遺餘力,蓋起的房子根本不夠住,許多人家的孩子年歲稍大,便不得不把舒服的床讓給更小的兄弟姐妹,自己睡在地上。村莊最高處有一個塔樓,上面還有幾門大炮,站在樓上眺望就能看到遠處風平浪靜的科德角海灣,現代世界的遊艇點綴著海面。離開的時候,我問種植園的管理人員,為什麼村莊裡面沒有公共廁所呢,美國大媽笑笑說,那時候還沒這麼先進呢。

科德角美不勝收

如果你來到大波士頓地區,怎麼可能不去科德角(Cape Cod)?這個名字和普利茅斯一樣,也是英國人起的,當年英國探險家運了許多鱈魚(英語里為cod)來此,就起了這麼個名字。這裡是美國在大西洋沿岸最著名的度假區,運氣好的話站在懸崖上看大西洋的日落,想想也覺得美不勝收。科德角的地圖看上去像一個人屈起的手臂,從小臂到拳頭,都是旅遊勝地。從地理上看,科德角是個半島,有很長的海岸線,沙灘質量也是一流,細沙白草,被評為美國最美的十大海灘之一。這裡離波士頓不遠,雖有一個小型機場,但大多數人都是開車來此,從波士頓過來大約兩個小時的車程。真正的大機場屬於軍方,據說當年911時,美軍接到情報,從這裡派出戰機前往紐約攔截,可惜功虧一簣。在科德角上,沙灘面積佔了很大一部分,經常能看到沙灘向海中蔓延,許多酒店都有自己的專屬海灘,拉張椅子往上面一躺,面前是平靜的大西洋,水鳥與海鷗在面前漫步,看著遠處白色的燈塔,似乎整個喧囂的世界已在腦後,如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這裡是美國東部大城市居民最理想便捷的度假去處了。



科德角南邊的瑪莎葡萄園島(Martha's vinegard)也是名聞遐邇的度假勝地之一,有絕美的大西洋景色和極其完備的服務設施,光高爾夫球場就有七個。島面積約為100平方英里,和大陸之間沒有橋,想要過去只能靠輪渡或者飛機。1602年,英國製圖師巴塞洛繆·高斯諾德為這個島嶼繪製了地圖,為了紀念他的小女兒瑪莎,就以她的名字命名這個島嶼,島上還有許多葡萄藤,「瑪莎的葡萄園」便因此得名。一度這裡的主要產業是捕鯨,美國內戰後,旅遊業成為這個島的主要經濟來源。島上居民不到兩萬人,一到旅遊旺季,就狂增到20萬人左右。從碼頭步行不遠,便看到當地居民的房子,這些獨棟小樓多為二層,磚木結構,住民把房子的奠基年份都刻在門口,其中許多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外表依然精心粉刷,遠看甚至如同童話里的房屋一般。我的嚮導是瑪莎葡萄園商會的艾拉·瑪斯,她說,島中心的房子多為外地富豪所有,他們買下房產,只在夏季前來度假。這裡房價奇高,能躋身全美最貴幾處,有的普通小樓提供對外短租,夏季一個星期就要3000美元左右,這還是便宜的,豪華賓館的套間一晚上2700美元。總統對這麼高的房價難辭其咎,1874年,尤利西茲·格蘭特成為第一個前往該島的在職美國總統,後來羅斯福和尼克松都曾在此度假;約翰·肯尼迪的兒子從小就在島上玩,後來他不幸在來這裡的路上墜機身亡。最近的白宮來客是柯林頓和奧巴馬,後者在島上去過的咖啡館和餐廳因此名聲大噪,生意非常火。

我們在島上溫圖圖(Winnetu)度假酒店下榻的當晚,湊巧趕上這裡有個時裝秀,在晚飯時候舉行。參加的模特都是本地姑娘,喝著葡萄酒看著她們在席間穿梭,不由得被老美自娛自樂的精神打動和她們一起high起來。酒過三巡,走到露台,夜色溫柔,海風吹過樹林拂面而來,這還是我們在好萊塢電影里看到的美國嗎?我把這個想法說給在席間認識的美國朋友,他哈哈大笑:「美國不是只有拉斯維加斯和華爾街,你們來對了地方,可值得去的地方,美國還有很多呢。」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3:0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