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全世界都知道美國富 老百姓到底能掙多少錢?

[複製鏈接]

527

主題

593

帖子

110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留洋博士(十一級)

Rank: 4

積分
110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如空 發表於 2004-11-23 04: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全世界都知道美國富。但普通美國人到底掙多少?對這個問題,即使在美國住了十年也沒什麼概念。美國人注重個人隱私,特別是在財產方面,對自己的收入避而不談,對別人的也不問。在媒體上曝光的,多是些社會名流,幾百萬乃至上億雖不是新鮮事,不過卻沒有代表性。

美國是一個習慣數字化的社會,最不缺的就是各種統計數據,收入這樣的數據也是如此。美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38620美元,在全國1.43億納稅人口中,中等收入接近45000美元。但這樣的數字還是過於抽象。

家庭規模不一,即使以2.6人/家庭的平均數計算,家境還是會有很大差異。比如,有的家庭每年得花上萬美元供孩子上大學,有些則沒有這個負擔。那麼中等家庭的日子到底怎樣,還是難以體會。

另外,富與窮在美國還是個挺主觀的問題,感覺上的事情就愈發沒準了。但是,美國人覺得自己貧富與否,對政治卻會產生重大影響。如果大部分美國人覺得自己窮,生活艱難,在任總統的位置多半不保。如果大家覺得日子蒸蒸日上,在任總統連任的幾率則會大大增強。今年的問題似乎有點麻煩。經濟學家的數學模型說,目前經濟復甦強勁,布希似乎沒理由落選。但一系列民調錶明,老百姓的自我感覺和經濟數據並不一致。GDP在漲,企業利潤在提高,老百姓卻覺得日子不好過。美國人的富與窮,成了典型的半杯子空還是半杯子滿的問題。能否找對感覺,只能看政治家的本事了。

年初一本名為《低工資的美國》的書多少為我們了解一般美國人的收入提供了一些線索。該書認為,越來越多的美國人現在掙的工資難以養家了。上個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一般美國家庭只需要男人在外工作就能維持不錯的生活。於是,就有了「家庭工資」的說法,也就是足以養活一個家庭的工資,這也是多年來美國勞工階層的理想工資標準。

如果按照這個標準,當前美國可以說出現了普遍的家庭財政危機。


2001年,1億個有全職工作的美國人中,大部分人的收入低於3.5萬美元,只有32.8%的人能夠掙到4.5萬以上,能夠掙到6.5萬的,不過其中的15.7%。美國生活費用甚貴,即使6.5萬美元養活一個有孩子的家庭也並不太寬裕。可見,絕大部分美國人掙的工資,養家很勉強。

當然,如今許多美國婦女也走出家門工作,一個人的收入早已不能代表一個家庭了。但是,即使把婦女的工資算進去也不樂觀。目前1/3的美國家庭還是一個人工作。不過,這樣的家庭中,掙錢的人往往收入甚高,配偶根本不需要工作。而另外2/3的家庭中,則常常有兩三個人在外面掙錢。但他們的收入常常低得可憐。比如,在大部分外出工作的妻子中,有固定全職工作的不到一半。一般而言,即使達到中等水平,她們收入也只有1.8萬美元。在一個典型「雙職工」家庭中,妻子的收入一般占家庭總收入的36.1%,按這個比例,大部分這樣的家庭收入不會超過5萬。

如果父母掙的錢無法養家,那麼孩子只得出門打工。老實說,未成年人打工主要並非因為窮困。美國人注意從小培養孩子自食其力,許多富家子弟也常常會出去打工,這是社會對孩子提供的一種必要的教育。


美國社會的許多頭面人物,小時候都打工。但是,因為窮不得不打工的也大有人在。而且,為了掙錢,這些孩子常因為打工過度,做不完作業,甚至因缺乏睡眠而上課打瞌睡。據統計,從1980年到2002年,美國青少年打工增加了63.2%。這麼高的增長率,顯然不是因為進行社會教育的緣故,而是純粹的經濟童工的增加。孩子打工拿童工的工資,給老闆省了大錢。但孩子那幾個小時工的收入,則很難補貼家用。大不了是少向父母要錢而已。

這些還是完整家庭的情況。近幾十年美國離婚率增高,結婚率降低,單身「家庭」和破碎家庭甚多,這些人的日子就更不容易。2001年,4500萬美國的未婚職工中,中等收入水平約為1.7萬美元。單親母親的中等收入水平稍高,為1.8萬美元略多。單親母親中有3/4是在失去福利后才被迫出去工作的。可想而知,出去工作就很難顧上孩子的教育。掙來的錢差不多夠繳房租了,但孩子卻常常因為沒人管而學壞。目前22.4%的美國孩子就是這麼長大的,長大后最可能的「前途」之一,就是進監獄。

為什麼美國老百姓掙這麼少?另一本叫《縮水的美國》的書提供了部分答案。美國技術水平日新月異,企業越來越富有效率,在國內裁員也越來越狠。從1980年至2002年,美國人口增長了23.9%,就業人口增加了37.4%。表面上看,工作職位比人口增長得快。但是,這個樂觀的數字背後隱藏著幾個事實。首先,幾百萬過去不工作的婦女現在出來工作了,青少年打工的比率也急劇增高了。更重要的是,一些高薪、全職的職位被大量低薪、不固定的職位所替代。例如,從1981年到2003年,通用汽車的僱員從746000人減少到350000人,少了一半還多;施樂的僱員從120500人落到67100人;杜邦的僱員從135000人降到79000人。在比照同時期23.9%的人口增長率,這些大企業職位數量的下降就顯得更突兀了。

增加的工作是什麼呢?是最底層的低薪工作。從1981年到2003年,沃爾瑪的僱員從2.7萬人膨脹到130萬人。麥當勞則新創造了296000個工作。但這些職位幾乎都是售貨員的工作,許多是臨時性的。即使是全職的,這樣的工作的報酬也只相當於前述大企業固定工作薪水的1/3.那麼,錢到哪裡去了?當然是流進富人的腰包。1980年,5%最富的美國家庭的收入相當於國民收入的14.6%。到2001年,這個階層的收入則更佔到國民收入的21%。同時,最底層的20%的家庭的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則下降了20.8%。

不能否認,美國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富國。特別是經過1990年代的經濟增長,國力大增。但是美國老百姓的受益卻十分有限,頗有國家越富,自己手頭越緊的感覺。美國的大公司,CEO的收入是公司職員的530多倍。這一差距在日本不過10倍而已。於是,美國經濟一有麻煩,馬上就是街道蕭條,治安敗壞。而日本雖然經歷了十幾年的「平成不景氣」,街上還是熱熱鬧鬧,歌舞昇平。以至一些美國人跑到日本一看,大惑不解:他們繁榮得要命,哪裡有什麼經濟危機的樣子?一個貧富分化的社會和一個均富社會的距離,在市面上就明明白白。

不過,不少人對這樣的描述不以為然。比如《經濟學人》就指出:1980年以來,美國的中等家庭收入增加了1/5.貧困率從1960年代以來持續下跌。黑人中中等收入家庭的增長率比全國水平高兩倍。特別是美國接收的移民超過世界其他國家接收移民的總和。結果,在截止到1999年的20年間,有500萬移民家庭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但這並不說明這些家庭的生活比起在原所在國時沒有改善。如果拋開這些移民不算,美國的中等家庭收入一直在持續改善。

格雷戈
在情回中國社區里,所有的文章都是轉貼,所有的歌都是別人唱的,所有的圖都是別人畫的。我不會任何原創。

8

主題

135

帖子

185

積分

禁止發言

新新移民(六級)

積分
185
沙發
jwbu2 發表於 2004-11-28 13:28 | 只看該作者
美國是一個習慣數字化的社會,最不缺的就是各種統計數據,收入這樣的數據也是如此。
21世紀:我現在明白什麼是「中」世紀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17

帖子

4

積分

註冊會員

大學預科(二級)

Rank: 1

積分
4
3
palm 發表於 2004-12-1 20:44 | 只看該作者
"5萬美元不到的家庭收入?"

You are kidding! The media household income is far less than 50K, and I believe at the range of 30-35K. Check City-data for any city and you will see it.


"越來越難支持孩子上大學"
Never a problem for high school graduates, who can always rely on sufficient and available Federal/state financial aids. The most common reason some people didn't have a colleage degree is that they didn't like the idea of going college while young.

"在買下住房后越來越難支持孩子上大學"
They just don't have this order of preference (i.e., first house then kids' high ed.), and most of them have no plan for a horizon that long. They treat mortgage as rental, and I believe that not of all of them think seriously of owning a house.


"如今雖然一般的美國人收入在上漲,可是已經遠遠趕不上住房價格、醫療保險和教育費用的上漲速度。"

That is known as inflation hiking, but the real increase. Generally speaking, the housing index is still relative stable compared to that of health insurance. Only the two coasts saw a big increase in house price recently. Unbelievably, the increase in ed. exp. is generally mild, except in Californa, where the UC systems raise tution by about 8% this year.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56

主題

6857

帖子

3030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030
4
空手 發表於 2004-12-2 04:43 | 只看該作者
在國外生活了多年,相信美國人一年也賺不了多少錢,其實所有的西方國家都一樣,賺了錢要開銷,開銷了后才是節餘的. 另外,西方國家的稅務制度已經很健全了,賺了錢,如果不去投資,便要交稅,總之,逼著人把錢變成固定資產. 所以大多數有錢人是這樣而出來的,真的靠工作賺到錢所佔的比例並不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2

帖子

11

積分

註冊會員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1

積分
11
5
budian 發表於 2004-12-10 04:10 | 只看該作者

貧困化

北美的貧困化已經不是一年兩年了,十來年前在美國上學的時候,很多同學都是打幾份工才勉強維持的,能夠隨便花的錢,真的非常有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5 10:4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