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一個大寫農民的「共富夢」

[複製鏈接]

4364

主題

9732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74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非常時期 發表於 2013-9-29 08: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3-04-12 08:57 來源:蘇州日報

  吳棟材常說,「自己是一個農民」,作為在長江荒灘上打造「華夏第一鋼村」奇迹的締造者,他無愧於一個大寫的農民。

  

  
——記張家港市南豐鎮永聯村黨委書記吳棟材(下)


  
  吳棟材常說,「自己是一個農民」,作為在長江荒灘上打造「華夏第一鋼村」奇迹的締造者,他無愧於一個大寫的農民。

  吳棟材還常說,「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共同富裕」。這信念,深深融化在永聯村的創新實踐中。永聯村由窮到富的蛻變進程,以不足千人的一個小村先後兼并周邊5個窮村成為一個萬人大村的過程,就是一個帶領更多人共同富裕、共享文明的過程,也成就著一個大寫農民的「共富夢」。

  讓出股份,栽下永久「搖錢樹」

  96%的村民實現集中居住,96%的耕地實現規模化經營,96%的勞動力實現就地就業,96%的村民享受到比城裡人更優越的福利保障。「四個96%」,是永聯村領跑新農村建設、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閃亮實踐。永聯何以成為領跑者?關鍵的一點就是有強大的村級集體經濟支撐。永聯村集體經濟的源泉,則是永聯村持有永鋼集團的25%股份,永聯人更是親切地稱之為共產黨栽下的永久「搖錢樹」。  這25%的股份,是吳棟材頂著巨大壓力,硬著頭皮,帶頭「讓」出來的。1998年,永鋼集團首次改制時,吳棟材堅決不同意把企業的股份全部轉給私人,「永鋼使用永聯村的土地,永鋼的發展離不開永聯村的支持。企業全部轉給私人後,百姓就不能得到實惠,這樣的事情我不能幹。」最終在吳棟材的堅持下,永聯村保留了永鋼集團75%的股份。

  2002年,永鋼集團再次改制時,吳棟材仍舊堅持要給村裡留下股份。面對爭議和壓力,吳棟材說,「我不僅僅是永鋼集團的董事長,更是永聯村的黨委書記。」他決定把自己應得的股份讓出一半。在他的影響下,公司管理層也都拿出股份留給集體,最終為永聯村保留了25%的股份。「現在回過頭來看,當初企業改制時堅持留下的這25%股份,創新了集體經濟的實現形式,留出了一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永聯。」吳棟材說。一方面,通過改制,讓企業真正成為了市場主體,激發了活力、增強了競爭力;同時,永聯村在以土地為紐帶的基礎上,建立了以資本為紐帶的共建共享實現形式,即把全村的集體資源和集體資產轉化為集體資本,再把集體資本轉化為企業的集體股份。「永聯村民和永鋼股民形成了利益共同體,是一種互惠互利的合作關係。」

  如今,這25%的股份每年保證了村集體可支配收入超過8000萬元,成為村民利益的「搖錢樹」和黨群之間的「連心橋」。「村裡目前共有老年人養老金、尊老金、助殘金、獎學金和助學金、文明家庭獎等11項福利待遇,去年,村民人均獲益6000多元。」永聯村委會辦公室主任陸芳說。

  科學設計制度,公平正義落到實處

  「一個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這句話,吳棟材經常掛在嘴邊。在永聯村的發展歷程中,吳棟材結合不同階段的實際情況分別設計了「獎農補副」、「並隊擴村」和「按戶分房」等制度,確保公平正義落到實處。

  作為一個農民,在工業化發展的同時,吳棟材始終沒有忘記農業的發展。上世紀80年代,軋鋼廠一有盈利,吳棟材就通過工業反哺農業,讓務農的村民同步享受工業經濟發展成果。對於有些村民提出把錢一分了之的想法,吳棟材斬釘截鐵地否決,「共富絕對不是人均,也不是平均。二次分配,要通過獎勵、補助的形式實現。」為此,他出台了「獎農補副」的政策。其中,鼓勵村民種養蘑菇的獎勵措施是,每種一平方尺蘑菇,村裡獎勵2元。村民戴相平一口氣種植了17萬平方尺的蘑菇地,年底拿到了34.9萬元獎勵。掘到「第一桶金」的戴相平在蘑菇種養上一發不可收拾,如今已經是蘇南地區有名的「養菇大王」。

  永聯村從張家港的「最窮村」到蘇州「首富村」的發展過程,還是一個先富帶后富、富村幫窮村的過程。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起,永聯村先後5次併入周邊村莊,面積從0.54平方公里增加到10.5平方公里,村民從800人增加到10400人。「一家人的飯分給幾家人吃,太吃虧了,」並村之初,老永聯的村民們不理解,吳棟材語重心長地講道理,「永聯並進這些村,不是背上包袱,而是拓展了發展空間,可以互利共贏。」吳棟材通過「發給老村民1萬元現金,一次性買斷老永聯資產」的辦法,讓老村民感受到公平,新村民實現了平等。「進了永聯門就是永聯人,凡是永聯人待遇都平等。」吳棟材說,在永聯,一萬多名村民不分新老,享受的是同等福利待遇。

  在新農村建設中,吳棟材創新實施了「拆歸拆、分歸分,一戶一套房,老年人住老年房」的拆遷安置辦法。拆遷時,對村民房屋及輔助設施進行估價,一次性補償到位;分配時,按一戶一套(一張結婚證對應一戶),將永聯小鎮房屋以每平方米500元的均價出售給村民,子女長大成家還可以同等價格購買一套房,達到退休年齡的老人交2.4萬元押金后,就可以入住80平方米左右的老年公寓。「由於是可交易的大產權房,本質就是把貨幣形態的集體資產,通過拆遷安置,均等地轉化為村民的家庭資產,縮小了貧富差距。」永聯村黨委副書記吳惠芳說。

  實踐理想信念,心中始終裝滿群眾

  吳棟材傷殘的右手,是他參加抗美援朝時留下的印記。「作為倖存者,我更應該繼承戰友的遺志,為黨、為國家、為人民幸福、為社會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從戰場上下來的那一刻起,我就以此作為了人生的宗旨、做人的根本。」吳棟材說。

  吳棟材始終認為,發展經濟是手段,讓村民實現共同富裕才是根本目的。為此,他把共建共享作為凝聚人心的旗幟和加快發展的力量源泉,讓群眾充分享受到集體主義大家庭的溫暖。從挖魚塘到辦鋼廠,從「工業反哺農業」到「富村幫窮村」,從「讓股份」到「福利分房」,正是吳棟材這一理想信念落到了實處。

  紮根永聯30多年,吳棟材放棄了巨額的財富,也放棄了多次的「陞官」機會。1986年,上級領導想讓他到鎮里當領導,但想到永聯的集體經濟才剛有起色,自己一走,鄉親們的未來怎麼辦,於是他留了下來,懷揣「讓村民們過上好日子」的夢想,歷經艱難和挫折,如今讓農民過上了比城裡人還要好的日子。

  為了夢想,為了事業,為了鄉親們,吳棟材不僅把自己留在了農村,還把3個大有前途的子女也拉回了「農門」。1986年,軋鋼廠創辦之初急需人才,他將27歲的大兒子吳耀芳召回來搞供銷、拓市場,那時他已跳出「農門」併當上南豐供銷社的副主任;1997年,因新品開發需要,吳棟材又將化工專業畢業、在張家港市環保局當公務員的女兒吳惠英叫了回來;2005年,他又將在部隊擔任副師職幹部、正處於「上升」階段的二兒子吳惠芳從杭州「拽」了回來。「他們回來,是作出一定犧牲的,」吳棟材說,「我希望他們有更好的發展,可永聯新農村建設水平需要提升和突破,老二見識廣,有這個素質和能力。」

  作為基層黨組織的帶頭人,吳棟材正是以這樣一種舍小家、為大家的做事原則,體現了一個優秀共產黨員的先進本色。村民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無不對他滿懷感激和敬重,都親切地稱呼他為「老吳書記」。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吳棟材雖已年近八旬,但仍然不遺餘力地奉獻在自己看得比生命還重要的事業上,仍然對老百姓的所需、所想、所求牽腸掛肚。「我們距離真正的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永聯,還有相當一段路要走。我將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爭取做得更好一些。」吳棟材說。

格外小心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沙發
新鮮人 發表於 2013-9-30 07:48 | 只看該作者

張家港永聯村:書寫一個村莊的「中國夢」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13-9-30 08:03 編輯

2013年07月07日 10:3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記者:周建琳

  夏天的永聯村「江南農耕文化」是孩子們的天堂。這個天堂,對於江南出生的遊子何建明來說彷彿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時代。

  攜作品《江邊中國》,6日,中國作協副主席何建明來到了張家港永聯村。《江邊中國》這是一個中國鄉村的史詩報告,也被譽為「解讀鄧小平『小康』夢想的實踐藍本」。

  要使一個從長江灘塗上誕生的小村莊,變成人均年收入近3萬元、人居環境優美的「夢裡水鄉」,該需要多少歲月?張家港永聯村給出的答案是:35年。

  「小康」夢想的實踐藍本

  高層住宅小區、公園、戲樓、圖書館、醫院、商業街,行走在永聯村,不得不承認,這個「永聯小鎮」的農村一點不比城裡差。

  「城裡有的我們都有,城裡沒有的我們也有。我們有二次分配,有藍天碧水和新鮮的空氣。」走進永聯,村民總愛如此自誇。

  對於農民來說,過上城裡人的生活是他們的夢想。一份永聯村民的「福利清單」見證了夢想成真:生活補助費、養老金、助學金、農轉城補助、老黨員費、尊老金、助殘金等一共11項福利保障,全村10400名新老永聯人,都能享受同等待遇,僅此一項,村裡每年支出就達8000多萬元。

  在永聯,每個勞動者都擁有平等的實現富裕的機會。永鋼集團20%的員工是本村村民;農民創業園內,20多位農民辦起了小企業,帶動近400人就業;村裡專門成立勞務辦,把永聯村裡公司的保潔、保衛、綠化崗位剝離出來,800多名50歲以上村民順利就業。

  東華村的虞忠妹做夢都想有一套大房子,30年來他們一家5口蝸居在70平方米的兩間平房內,女兒假期都不願回家,這讓她很難過。

  東華村併入永聯村后,2009年,他們分到了一套140平方米的大房子,公婆也住進了80平方米的老年公寓樓,到了適婚年齡的女兒也分到了153平方米的大房子。

  3000多戶村民全部搬進了小鎮,永聯村拿出245萬元幫3100多名村民辦了「城保」,並實施了多項福利措施,老人每人每月可拿到700元養老金,其他人每月有200元的生活補助金,困難戶有救濟金,學生有獎學金。

  從一無所有走到今天,永聯村民的夢想,就像普通人走上央視的「星光大道」一樣,令人信服和敬佩。因為那些從「星光大道」走過來的人,本來都是平凡的人。

  但也就是這麼一群農民,今天,他們向國家上交的稅收就等於給全國人民每人一塊錢!

  農民生活的更有尊嚴

  永聯議事廳底樓主廳是何建明著的《江邊中國》一書的首發式地點。

  走進議事廳方知這是中國第一家「農民議會廳」。

  2010年8月,從德國考察回來之後,老書記吳棟材決定要建一個村民議事廳。

  「我們建這樣一個村民議事廳,就是要把基層民主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誰家房子該分一套還是分兩套,誰損壞了村裡的公物該不該賠償……村裡樁樁件件事情的決策,沒有啥需要瞞著大夥兒的,讓大夥兒都來聽一聽、議一議,讓決策更加公平、公正。」這是建之初的心愿,如今都已實現。

  近年來,吳棟材推進位定了永聯村的黨委議事規則、村民議事規則、經濟合作社議事規則等,倡導推行集體研究、表決通過的民主決策機制。

  「雖然時下也有村民自治管理條例,但真正讓老百姓按照自己的意願舉起那隻莊嚴而神聖的手的機會,似乎極少。永聯村現在試探著、實踐著把這份權利交還給自己的子民,難道不是一次偉大歷史性狀舉?」何建明反問。

  「讓農民生活得更有尊嚴,更加幸福。」這在永聯村不是空話。幾度進駐永聯村採訪的何建明稱,這裡書寫了一個村莊的「中國夢」。

  難怪許多專家和外國政要參觀今天的永聯村后,都認為這個「中國小康社會」版本更富魅力。這是因為永聯村的強國夢,更少了政治色彩,更符合中國實際,更接近人們追求幸福的人性意義,也更容易讓廣大農村以此為榜樣進行推廣和效仿。(完)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5 05:4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