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極其平凡的人,寫出了一部讓歷史永遠不能忘卻的書,那就是《菜根譚》。這本明代洪應明所著的書,也不知道被後人翻印過了多少次,由此可見喜讀此書的人之多。古人云:性定菜根香。精心沉玩,乃得其旨。毛澤東身前非常喜歡此書,他就曾說過:「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讀懂一部《菜根譚》,體味人生的百種滋味,就能做到「風斜雨急處,立得腳定。花濃柳艷處,著得眼高。路危徑險處,回得頭早。」 可見這本書給人的教益,非同一般。
我讀《菜根譚》從中看到,上至治國、平天下,下至修身、治家,人世中的大道無所不包。政治家可以從其中找到經邦治國的謀略:「居軒冕之中,不可無山林氣味;處林泉之下,須要懷廊廟經綸。」「議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自居事中,當忘利害之慮。」;商人可以找到機智,一種進退的機智,一種以仁取勝的機智;僧侶則會發現博大和寬柔,而我讀《菜根譚》,更多的是想弄懂作者的思辨和處世哲學。
處治世宜方、處亂世宜圓,這種富有變通的處世哲學在書中無處不在。「涉世淺,點染亦淺;歷事深,機械亦深。故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素;與其曲謹,不若疏狂。」
涉世不深的人,所佔染的不良習慣也相對來說要少些,而閱歷比較豐富的人,所懂得的奸謀技巧也就比較多。所以想做一個心胸坦蕩的君子,與其精明老練,熟悉人情世故,不如純樸天真,做個誠懇正直的人;與其處處謹小慎微拘泥小節,不如坦坦蕩蕩光明磊落。
為人處事,一個人必須胸懷正直,與人為善,不必矯揉造作,這樣便可以吃得安穩飯,睡得安穩覺。如果一味追求世故圓滑,逢場作戲,勢必鑽進自己的圈套,後悔還來不及。
有那麼一些人常嘆世態炎涼,而書中是這樣告訴我們,「我貴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帶也;我賤而人侮之,侮此布衣草履也。然則原非奉我,我胡為喜?原非侮我,我胡為怒?」讓立體的「我」與世俗給予我們的外物絕然分開去對待榮辱,這不失為一種絕大的智慧。如果為官的都能這般認為,就不會被那些別有用心的吹捧者所迷惑,從而做出親小人而遠君子的蠢事來。而作者不憚以最壞的惡意度小人,以最小的信任寄於世情,以保持寵辱不驚的心態,這也是一種智慧啊。
「羈鎖於物欲,覺吾生之可哀;夷猶於性真,覺吾生之可樂。知其可哀,則塵情立破;知其可樂,則聖境自臻。」
當人被物質與慾望所束縛后,就會覺得生命很可悲;悠然遊樂在純真的本性中,才覺得生命很可愛。知道什麼很可悲,那麼塵世的慾望就可以立刻消除;知道什麼很可愛,那麼神聖的境界就自然會達到完美。
「子生而母危,鏹積而盜窺,何喜非憂也?貧可以節用,病可以保身,何憂非喜也?」有了這樣的辨證,就有了柔度,在生活中才會適可而止,才不至於被逆境擊得粉碎。「自老視少,可以消賓士角逐之心,自瘁視榮,可以絕紛華靡麗之念。」用這樣透視的眼光去看人生歷史,人才不至於輕得像一顆纖塵,隨世風飛揚,而是始終保持一顆冷靜的心。
真可謂:物慾可哀 性真可樂矣。
「非分之福,無故之獲,非造物之釣餌,即人世之機阱。此處著眼不高,鮮不墮彼術中矣。」為官者都能深悟此道,就不會一時糊塗,結果作繭自縛,相反,倒可以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從而安然度日。
「山林是勝地,一營戀便成市朝。書畫是雅事,一貪痴便成商賈。蓋心無染著,欲界是仙都。心有掛牽,樂境成苦海矣。」山林本是清靜、幽美的境地,而一旦營繞留戀,便與事務繁忙的鬧市、朝庭無異了;書法、繪畫之類本是高雅之事,但若過於執著、痴戀,便與經商、做買賣很相象了。
也就是說:內心保持清凈,絲毫不沾染外物的話,世俗生活也會過得象神仙一樣逍遙自在。但若執著於外在的人、事、物而不能擺脫,那麼即使令人感到優美、快樂的境界,也會變得苦海無邊。
博大、淡泊、寬容、善良,謀略和智慧,書中無處不在。讀《菜根譚》,是與一位智者交談,與一位畏友交流,心中的疑慮消失了,留下的都是那份沉甸甸的還帶著暖意的警策。這就是《菜根譚》,她淡雅的眉目下藏著的卻是一雙透視人世的慧眼,這就是《菜根譚》。
[/COLO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