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民族學博物館-基督教博物館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25-8-25 20:52 編輯


民族學博物館 Anima Mundi
1925年禧年之際, 教宗庇護十一世決定在梵蒂岡舉辦傳教博覽會, 以展現天主教傳教事業在世界各地毛細血管般的傳播, 同時傳播各民族的文化、藝術和精神傳統. 由於傳教士們為履行教宗賦予他們的使命—作為當地民眾的調解人—而付出的巨大努力, 參與度格外高漲. 通過信件和捐贈清單, 人們得以追溯捐贈旅程, 有時還能了解到那些希望向梵蒂岡傳教博覽會捐贈物品和文物的人士的姓名. 該活動於1924年12月24日開幕, 並於1926年1月9日落下帷幕, 吸引了超過一百萬參觀者並獲得了評論界的廣泛讚譽. 來自世界各地的十萬多件展品在專門為此次博覽會建造的二十六個展館中展出. 博覽會的成功促使庇護十一世於 1926 年創立了一家民俗博物館, 並將管理工作委託給著名民俗學家威廉·施密特神父(SVD, 1868-1954), 他曾主持過同屆博覽會的組織工作. 1927 年, 傳教民俗博物館在聖若望拉特蘭大教堂落成, 展出的約 8 萬件藏品均來自傳教展覽. 次年, 博爾賈諾傳信部博物館的許多藏品被帶入拉特蘭民俗博物館, 其中一些已經屬於學者和「異國珍品」愛好者斯特凡諾·博爾賈樞機主教(1731-1804)收藏. 1962 年, 教皇約翰二十三世下令將這座宮殿設為羅馬教區所在地, 導致民族學博物館於 1963 年關閉. 隨後, 藏品一直存放在聖卡利斯托宮倉庫中, 直到 1973 年(保祿六世教皇在位期間)在梵蒂岡博物館內開設了一個新的展覽場地. Jozef Penkowski SVD 神父(1930-2006)與 Passarelli 工作室的建築師合作設計了新博物館, 創建了特殊空間和區域, 以使展出的作品具有最大的中心性和可見度, 使它們與博物館環境完全和諧. 博物館的結構分為兩條路線: 「主路線」, 面向所有遊客, 主要側重於宗教文物和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方面; 另有一條「次要路線」供學者和人類學家參觀和接觸其餘文物, 包括器皿、使用物品、衣物、傢具等. 1996至2009, 在唐·羅伯托·扎格諾利(Don Roberto Zagnoli, 1938-2020)的關心和指導下, 一項持續的保護項目得以開展, 這要歸功於一個由大型修復專家組成的臨時實驗室的建立, 每個修復專家都專註於修復不同類型材料. 因此, 民族學材料實驗室於2001年成立, 由斯蒂芬妮·潘多齊(Stefania Pandozy)負責協調, 任期至2023. 此後, 實驗室由凱瑟琳·里維埃(Catherine Rivière)領導, 繼續履行其保護、保存和提升所受託作品的使命. 在扎格諾利神父任職期間, 博物館首次開始對藏品進行科學而系統的編目, 這促使博物館重新審視展覽布局, 並更好地將文物放置在不同的區域。值梵蒂岡博物館建館五百周年(1506-2006)之際, 「亞洲」部分(中國、西藏、蒙古、日本、韓國)的部分展區正式開放. 2009-2023, 在尼古拉·馬佩利神父指導和策劃下, 博物館在展覽設計和科研領域都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其主要目標包括將展品與捐贈者的群體重新聯繫起來, 並由此尋找與捐贈文物相關的後代、文獻和故事. 重建新展覽空間期間, 與原有社區合作, 在特殊區域組織了一系列臨時展覽和展示: 生命儀式(2010)、婆羅浮屠庭院 Borobudur Courtyard (2012)、和諧之地(2014)和亞洲展覽(2016). 2010年, 常設展覽「海洋之路」沿博物館入口處的內部坡道設立. 2019, 隨著新民族學博物館「世界之靈」首個展區的落成, 「亞馬遜之母」展覽和「大洋洲」展覽向公眾開放. 教皇方濟各特別出席了這兩個展覽活動, 他在訪問期間回顧說, 博物館使命是「接納各種文化的精神」. 他還將「世界之靈」稱為「繆斯」.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seo-etnologico.htm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AsdPwi0tnA&t=101s 宇宙之魂民族學博物館
梵蒂岡博物館
10.2K 訂閱者
1,707 次瀏覽 2024
博物館收藏了超過8萬件藏品和藝術品. 館藏種類繁多: 從來自世界各地的數千件史前文物(可追溯至兩百多萬年前), 到贈予現任教皇的禮物; 從亞洲偉大精神傳統的見證, 到前哥倫布文明和伊斯蘭教的見證; 從非洲人民的創造物, 到大洋洲和澳大利亞居民的創造物, 甚至包括美洲原住民的創造物. 由於館藏由各種材質構成, 館內展出文物均輪換展出, 以進行保護和維護.


鳳冠
這頂工藝精湛的鳳冠, 可能產自「江南三坊」之一—即南京、蘇州和杭州御用作坊, 均由內務府直屬. 幾個世紀以來, 中國人一直使用翠鳥的藍色羽翼進行嵌花, 裝飾女性頭飾、軍盔以及屏風等大型器物. 這頂鳳冠於1925年應教宗庇護十一世之命, 在梵蒂岡舉辦的萬國博覽會期間抵達梵蒂岡. 它是一件珍貴文物, 堪稱藝術工藝典範, 展現了清朝(1644-1911)工匠高超的技藝. 這頂精緻的「鳳冠」是宮廷女性正式服飾之一. 其裝飾主題以龍鳳圖案的重複出現為基礎, 圍繞著一個亭閣形的中心元素展開, 亭閣下方是一條更大的龍, 正面描繪著它盤繞銀珠的爬行身軀. 亭閣兩側鐫刻漢字.
裝飾圖案通常以動植物為靈感, 並融合在一起, 取材於傳統的吉祥寓意。
中國
十八至十九世紀, 清朝
金屬、翠鳥 kingfisher 羽毛、玻璃漿、玻璃、紙、棉布、絲綢,37 x 19 x 26 厘米
圖號: 110426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amp;gid=1&pid=1
++

基督教博物館
1757年10月4日, 本篤十四世(蘭貝蒂尼, 1740-1758)頒布《Ad Optimarum Artium》宗座牧函, 正式頒布梵蒂岡基督教博物館的成立法令, 該博物館位於界定美景宮庭院西側的「走廊」南端. 新博物館的設立, 在收購私人藏品之前也同樣頒布了法令, 將所有藏品交由維羅納學者弗朗切斯科·維托里(1692-1770)管理, 因此他需要負責管理這批超過一千份文獻. 博物館本身致力於展示來自地下墓穴的文物, 並試圖運用史學釋經學的工具, 通過對出土文物進行護教學和文獻學解讀, 闡明公元初基督徒的信仰和文化遺產. 在維托里的指導下, 與藏品歷史設計相關的材料按照明確的分類標準在專門為此目的設計的柜子中展示. 隨著藏品的擴大以及隨後幾個世紀的藝術和宗教作品的擴展, 博物館逐漸佔據了美景宮走廊南側相鄰的房間, 例如由克萊門特十三世 (Rezzonico, 1758-1769) 指定的紙莎草廳, 用於展示拉文納教堂 (6-9世紀) 拉丁紙莎草紙, 由教皇庇護七世 (Chiaramonti, 1800-1821) 指定的貢品室 (「Sala degli Indirizzi」), 用於存放他自己圖書館的書籍, 以及由教皇格里高利十六世 (Cappellari, 1831-1846) 指定的用於展出「藝術初期的罕見而重要的基督教繪畫收藏」(所謂的「原始畫作」, 後由聖庇護十世轉移到新畫廊). 1909年這些畫作被移走後, 大廳被改建為「致敬廳」, 以紀念良十三世(佩奇, 1878-1903)和庇護十世(薩托, 1903-1914), 大廳至今仍以其命名. 自1936以來, 這裡一直收藏著梵蒂岡圖書館精美實用藝術藏品, 並於1999移交梵蒂岡博物館.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useo-cristiano.htm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QzOQtv1KJA&t=4s 基督教博物館
梵蒂岡博物館
1.2萬訂閱者
12,910 次瀏覽 2017
這座十八世紀的博物館由本篤十四世創立, 以地下墓穴文物的分類為中心, 旨在幫助人們了解早期基督徒的信仰和文化遺產. 隨館藏不斷擴充, 博物館收藏了後續幾個世紀的文獻、藝術和宗教見證, 因此被劃分為三個展廳, 至今仍可供參觀.

貢品室 Room of Tributes
貢品室是前聖殿主教寢宮的主廳, 也是基督教博物館遊覽路線中三個展廳中的第一個. 庇護七世(1818)時期曾將其用作圖書館的臨時場所, 該圖書館是澤拉達樞機主教的遺產之一; 教宗額我略十六世(1837)時期將其用作圖書館「原始」藏品的展覽室(現已遷至美術館). 貢品室得名於本篤十五世(教宗本篤十五世, 1914-1922)時期, 曾收藏過獻給利奧十三世和庇護十世的貢品. 如今, 貢品室收藏著來自各個時代、各類銀器、象牙製品、琺琅器、祭服 vestments、聖杯、十字架以及各種宗教物品, 記錄了幾個世紀以來教宗贊助的不同傾向和偏好.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egli-indirizzi.html

倫巴第藝術家, 象牙雙聯畫 Lombard artist, Diptych in ivory
此畫可能旨在裝訂一份彩繪手抄本 illuminated manus**t, 分別構成其前後兩版. 這兩版畫由馬爾凱大區馬切拉塔蘭博納聖弗拉維安本篤會修道院院長奧德爾里庫斯委託創作. 該修道院約建於公元898, 由斯波萊托公爵居伊的遺孀皇后阿格爾特魯德建造. 居伊自公元889-891為義大利國王, 直至其去世(894). 左側封皮上繪聖母與聖約翰之間的耶穌受難圖, 上方和下方分別為太陽和月亮, 母狼與雙胞胎, 佔據了畫面四分之三; 右側封皮上繪一條象徵性長條, 描繪了聖母在聖母瑪利亞的形象, 上方是第二長條描繪了獻祭聖徒. 浮雕中複雜的圖像, 凝練的線條略顯抽象, 似乎暗示著基督戰勝了異教羅馬以及阿格爾特魯德的新基督教帝國.
倫巴第文化藝術家, 活躍於義大利中部(馬爾凱地區)
象牙雙聯畫, 繪耶穌受難像和聖母像(蘭博納雙聯畫), 約900年
象牙雕刻, 31.1 x 27.3厘米
蘭博納聖弗拉維亞諾修道院(馬切拉塔); 后藏於佛羅倫薩布奧納羅蒂收藏
編號: 62442
倫巴第人, 日耳曼民族的成員, 568-774 統治義大利的一個王國.
倫巴第人是組成蘇維匯的日耳曼部落之一, 公元1世紀時, 他們的家園位於德國西北部. 儘管倫巴第人偶爾與羅馬人和鄰近部落交戰, 但其主體似乎一直過著定居的游牧生活, 直到4世紀開始大規模向南遷徙. 5世紀末他們遷徙到多瑙河以北, 大致相當於現代奧地利的地區. 546年, 奧杜安建立了新的倫巴第王朝. 當時, 倫巴第人似乎開始調整其部落組織和制度, 以適應當時的帝國軍事體系, 在該體系中, 公爵、伯爵和其他等級制度的成員指揮著由相關家族或親屬組成的武士隊伍. 倫巴第人與格皮德人之間斷斷續續的戰爭持續了二十年, 格皮德人最終被奧杜安的繼任者阿爾博因於567年徹底消滅.
義大利: 倫巴第人與拜占庭人
大約在這時, 倫巴第人決定遷徙到義大利. 拜占庭帝國的軍隊推翻了義大利的東哥特王國后, 義大利幾乎寸步難行. 568春, 倫巴第人翻越了尤利安阿爾卑斯山. 他們幾乎未遇抵抗地入侵義大利北部, 到569年末, 他們征服了波河以北除帕維亞之外的所有主要城市, 帕維亞於572年陷落. 與此同時, 他們還佔領了半島中部和南部的一些地區. 不久阿爾博因被謀殺, 繼任者克萊夫在18個月統治期間, 對義大利地主進行了殘酷的鎮壓. 克萊夫死後倫巴第人沒有選擇繼承人; 公爵們在各自的城邦領地內行使權力. 十年的「公爵統治」後來被視為暴力和混亂的時期. 584年, 由於公爵們挑起的法蘭克入侵威脅, 倫巴第人擁立克萊夫的兒子奧塔里為國王; 奧塔里於590年去世后, 都靈公爵阿吉盧夫繼承了王位, 並收復了法蘭克-拜占庭聯盟所失去的大部分義大利領土. 奧塔里登基后, 公爵們放棄了一半的領地, 以維持國王及其宮廷運轉. 皇宮所在地帕維亞成為行政組織中心. 倫巴第人在7世紀後期從阿里烏教派皈依東正教. 在殘暴的阿里佩爾二世(700-712在位)之後, 一個新王朝登上了倫巴第王位. 其第二任代表人物柳德普蘭德(712-744在位)可能是倫巴第國王中最偉大的一位。直到726年, 他似乎一直專註於王國的內部事務. 後來, 他穩步縮小了仍在拜占庭統治下的義大利領土. 宮廷中出土的錢幣和文件證實了這位君主強大而高效的形象. 倫巴第國王埃斯圖爾夫(749-756在位)和德西德里烏斯(756-774在位)入侵教皇領土, 迫使教皇阿德里安一世向法蘭克國王查理曼尋求援助. 法蘭克人於773年進入義大利, 經過一年圍攻帕維亞淪陷. 德西德里烏斯被俘, 查理曼大帝成為倫巴第人和法蘭克人的國王. 倫巴第人在義大利的統治就此結束. 倫巴第人以其曾經的據點—義大利北部地區—的名字命名, 即如今的倫巴第.
義大利倫巴第, 科莫湖畔的貝拉焦
米蘭旅遊指南
倫巴第大區, 義大利北部大區。它北部與瑞士接壤, 與義大利艾米利亞-羅馬涅大區(南部)、特倫蒂諾-上阿迪傑大區和威尼託大區(東部)以及皮埃蒙特大區(西部)接壤. 行政上, 倫巴第大區由貝加莫省、布雷西亞省、科莫省、克雷莫納省、萊科省、洛迪省、曼托瓦省、米蘭省、蒙扎和布里安扎省、帕維亞省、松德里奧省和瓦雷澤省組成.
卡皮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tico-in-avorio.html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Lombard-people

, . · : ; ( ) -
君士坦丁堡作坊, 象牙三聯畫
這幅三聯畫由三塊雕刻精美、最初鍍金的面板組成, 並以鉸鏈連接. 中央部分內表面和側面相應部分均飾浮雕聖徒像, 這些聖徒像排列成水平條帶, 中間由帶狀半身像隔開. 上半部分描繪了受宮廷禮儀風格啟發的《受難記》場景(基督手持聖書, 正在祝福, 坐在聖母瑪利亞和施洗者聖約翰之間, 他們舉起雙臂做出代禱的手勢). 下半部分描繪了使徒們, 他們的名字分別寫在各自的人物身上. 側門上, 上排的軍中聖徒與下排的殉道者們並肩而立, 其間穿插著東方傳統的典範. 即使是聖髑內描繪的半身像, 也遵循著這種超越性遞進的邏輯: 聖像上可見戰鬥正統派的主教和牧首, 門緊閉, 由此引出聖髑內所喚起的禮儀活動, 從而形成一種「具象的連禱」.
《聖母與聖人三聯畫》, 十世紀末至十一世紀初
象牙雕刻, 部分鍍金, 25.2 x 33 x 2.9 厘米(展開), 25.2 x 16.7 x 5.80 厘米(閉合)
本篤十四世購自私人收藏(托迪,1755 年)
圖號: 62441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tico-in-avorio.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