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57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回答 「洪予健牧師:中國基督徒當如何看佛教「帖

[複製鏈接]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1-3-17 06:3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1-3-17 07:00 編輯

僅以此文供養 jiandao 仁兄。


「宗教」一詞,包含著人與神靈的交往或對神靈崇拜的意思。談到宗教,難免使人想神。然而,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卻不與神發生關係,假如說,宗教必然要建立對神的信仰,那麼在這個意義上,佛教就不能稱為宗教。因此,本文將圍繞神與無神這個問題,談談佛教在宗教中的獨特性。


  一、無神而非有神

  宗教,普遍存在對神的崇拜。而對神的認識不同,於是產生了多神教、二神教、一神教的信仰。多神教,是信仰宇宙中存在眾多的神;他們各自統治著宇宙的一部分,如主宰風雨雷電氣候的神,森林江河海洋的神,戰爭疾病死亡冥界的神等。如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以及中國道教都是多神的信仰。多神教所信奉的神,多數是人形的神,這種「人神同形主義」是出現在較高文化的社會中。在希臘,神和人形貌相同,且也有人的慾望和人的劣性,乃至與人戀愛,爭風吃醋。

  二神教,以為宇宙主要由兩大神在控制著,即慈悲的善神與兇狠的惡神。善神專用善良、溫和、可愛的精靈為其助手,從事救濟苦難,施人恩惠的事;惡神手下則是殘酷、暴戾的精靈,專做害人之事。世界很多宗教,都有二神教的特徵。如古埃及,善神為奧息里斯,惡神為沙特;古印度,有晝間之神因陀羅與夜間及邪惡之神葦陀羅。馬達加西加,善神為占和爾,惡神為尼殃(聖嚴《比較宗教學》第二章)。

  在宗教中,被認為是高級宗教而又信仰人數最多的,要算一神教了。一神教都建立一個宇宙的主宰,如猶太教、基督教的耶和華,伊斯蘭教的真主,印度婆羅門教的大梵天,這宇宙中唯一主宰的神,是全知全能又永恆存在的,它創造了世界萬物,決定人間禍福。

  同是宗教的佛教卻否定主宰神的存在,與有神教相比,佛教不妨稱為無神教。佛教是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親證宇宙人生真相,發現宇宙間的萬物萬事並非有一個主宰神在決定著,它們都是沿著「因緣因果」的規律,興衰成敗。佛教根本教義的三法印中,諸法無我就是在因緣因果這一思想上提出的。「我」從宇宙而言一是指具有永恆、主宰世界的神;就個體生命而說,是指生命中永恆、主宰的靈魂。通常宗教都承認主宰的神,主宰的靈魂:而佛教從因緣因果看世界,卻不見永恆或主宰的神或靈魂,因而提出諸法無我,無我,正是佛教與其它宗教的根本區別所在。

  有人可能會提出,佛教的許多經論中,不也有神的記載嗎?如六道中的鬼道,是承認鬼神的存在;三界諸天是承認天神的存在。既然如此,佛教怎麼可能稱為無神教呢?佛教並不否認在人道之外,冥冥之中還有鬼神道的存在,但佛教所說的鬼神與其它宗教的神不同,佛教認為鬼神只是有情中的一種類型,它並不具有永恆、主宰的意義。

  而佛教所說的無神也不同於唯物論的無神。唯物論的無神是屬於斷滅論,它們不相信在人道之外還有鬼神道的存在,也不認為人死了,有情生命還能繼續延續。佛教雖然否認永恆、主宰的神或靈魂,但宇宙人生卻在因果規律的支配下,不斷不常,相似相續。


  二、業力而非神創

  宗教之所以都崇拜神,主要是因為神對世界或人類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如各大宗教都以神創造世界,如基督教以上帝耶和華在六天中創造了天地、萬物、人類(《聖經舊約·創世紀》第一章),伊斯蘭教以真主安拉在六天內創造了天地(《古經7、54》,又用兩天時間將天分為七層(《古蘭經》41)。印度婆羅門教以大梵天生天地萬物,他們認為「萬物從梵天而產生,依梵天而存在,毀滅時又還梵天」(《森林書》)。錫克教也認為有一個絕對的神創造世界(《阿底格蘭特》第1035頁)。

  神又主宰世界成壞與人間禍福。從多神教到一神教普遍都認為神對世界、對人類具有主宰的能力。在多神教中由眾多的神主宰著世界萬物,如風有風神,火有火神,太陽有太陽神,愛情有愛神,各司其職;到一神教則建立一個全知全能的神主宰人間禍福。如基督教之上帝創造了人類,因發現人類太可惡,一氣之下來一場洪水滅絕人類,他覺得挪亞一家很善良,因而就留下挪亞一家(《舊約聖經·創世紀》第7章)。埃及法老與上帝選民以色列人過意不去,上帝一怒之下在埃及降了十大天災,使得法老不得不屈服(《出埃及記》第7-11章)。所羅門王英明治國,上帝對它很讚賞,於是賜給他聰明智慧、富足、尊榮(《舊約聖經·列王記上》第三章)。《聖經》中這類例子實在是舉不勝舉。

  同樣的,伊斯蘭教的真主安拉也具有同樣能力。《古蘭經》說「安拉是治理萬物的主(3、1),對天地人類具有無上的權威。」又說:「安拉啊,大權在握的主!你能把權柄向你願意者交付,你能把權柄從你願意者手中奪除,你能讓你願意者尊貴榮耀,你能使你的願意者卑賤屈辱,福利全由你經手掌握。你確實全能於萬事萬物(3、26)。」又說「安拉能讓人窘困,能使人富裕(2、245)。」這都說明了人的命運是掌握在神手中,由神決定的。

  佛教不承認世界有主宰神的存在,那麼世界的成壞,人間禍福是取決於什麼呢?佛教講因緣因果,《佛經》中說:「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雜阿含經》卷2第53經),又曰「未嘗有一法,不從因緣生」(《中論·四諦品》)。因緣即條件,因是親的條件,特殊條件;緣是疏的條件,一般條件。由因緣和合而產生世間萬物,是緣聚而生;由因緣離散導致事物的衰敗,是緣散而滅。 

  貫穿著因緣因果的核心便是業力。業,是人類的行為,從倫理的意義上看:可以分為善的、惡的,及無記的三個類型。業又有共業及不共業:由人類共同的行為(共業)決定人類共同生存環境的好壞;由個人行為決定個人人生禍福的命運。佛教以為世界的興衰,人生的禍福,主要由業力決定,除業力外,並沒有什麼外在的神能主宰人類的命運。
 
  神教以神定人的禍福;業力說則以人的善惡業決定禍福。神教以神創人,天生存在差別,如分上帝選民與非上帝選民(基督教);再生族非再生族(婆羅門);業力說則以人人平等,只是因為業力不同,才有人生的差別。神教以一期生命終了,上生天國或永下地獄;業力說則以生命是生生不已,上天下地都只是過程而非結局。
 
  三、自力而非他力

  神教以神主宰世界,人間禍福都由神決定的,這是明顯的他力思想。既然人世間一切都由他力決定的,那麼人類想得到拯救,也依賴他力。這種他力的宗教,主要圍繞著神對人的救贖,以及人對神的信仰而展開。
 
  就如基督教來看,基督教講上帝愛世人。而《聖經》的中心思想是基督的救贖:《舊約》是救贖的預言、許諾,《福音書》是救贖的許諾應驗在耶穌基督身上,《使徒行傳》與使徒書信是闡明救恩藉聖靈引導遍及天下,《啟示錄》則是預言基督完成救贖大業后必將再來,使人類進入一個新天新地。配合基督救贖便是人類對基督的信仰。《聖經》說:神差他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經定了(《新約聖經·約翰福音》第3章)。又說:「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永生(《同上》)」。這都說明了因信得救的道理。

  伊斯蘭教也特彆強調信仰。《古蘭經》提出作為教徒應具有的基本原則--六信:即信真主安拉、信安拉的使者、信天使、信天啟的《古蘭經》,信前定,信末日審判、伊斯蘭教以為真主是「至仁至慈」,但從他對不信者的態度看,卻也不是寬大無邊的。試看《古蘭經》如何說;「信仰真主和使者的人們,在主那裡,是虔誠者,是見證者,他們將有他們的報酬和光明」(57、19)。又說:「誰違抗真主和使者,將必受火獄的刑罰,而且永居其中」(72、23)。又說:「背離安拉旨意的人們,確實要受嚴厲的桎梏」(3、4)。看來安拉的仁慈是局只局限於對信教者,至於那些不通道者,離經叛道者和不服從真主命令者,都要被打入地獄受煎熬,永不被寬恕。

  與信相應的是讚美、祈禱、祭祀。在《舊約聖經·詩歌》中,大部分都是讚美和祈禱的詩篇,從詩名就能看出。如「晨興之祈禱」(第3篇),「求耶和華憐恤允其所祈」(第4篇),「求耶和華佑脫於惡人」(第5篇),「求耶和華興起禦敵」(第7篇),「耶和華之榮耀人之尊貴」(第8篇),稱頌耶和華之公義(第 9篇),其餘詩篇大體如此。同樣,《古蘭經》的每章開首,都是對安拉的讚美。
  祭祀在神教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論是原始宗教,多神教乃至一神教都很重視祭祀。原始宗教中祭祀有祭司專門負責,供神採用犧牲動物甚至是人。印度婆羅門教的三大基本思想中,有「祭祀萬能」的一項。(舊約聖經)中對上帝獻祭的記載很多;如其中《利未記》詳細介紹了祭祀的儀式,祭司的職責,分辯潔與不潔的規定,當然祭品主要是動物。不過《聖經》中也有人作犧牲,獻祭給上帝,如亞伯拉罕要宰自己的兒子獻祭耶和華(《聖經舊約·創世紀》第22章),耶弗他真的殺了親生女兒給耶和華獻祭(《聖經舊約·士師記》第11章)。祭祀除了表達人們對神的恭敬,同時也顯示了對神的感恩和酬謝,希望神不要隨便發怒,時常降福給我們。

  佛教以人類命運取決於自身的行為一業力,人想要解脫痛苦,到達幸福的涅槃彼岸,自然要通過自己的努力。佛陀入滅的時候,許多未能悟道的弟子們感到茫然,不知將來如何修道。這時佛陀對阿難說:「自依止,法依止」(《長阿含·遊行經》)。自依止,是說修行解脫都要依賴自己,不能靠任何一個人;法依止,是依法而行,因為我們沒有能力認識真理,也不懂得如何才是解脫之道,這才要依靠法。

  那什麼是法呢?簡單地說,便是入正道。正見:如實認識宇宙人生的實相;正思惟;用正確觀念去思考一切;正語,真實的語言或有益大眾的語言;正業,正確的思想行為;正精進,正當的努力;正命,正當的謀生方式;正念,正確的心態、想法;正定,正確的禪定。八正道說明了人類的解脫,是靠自身的智慧、覺悟、德行,非是外在力量也。

  佛教中的教主釋迦牟尼,也不同其它宗教的上帝,具有全能乃至可以隨意給人禍福。佛教以釋迦牟尼為本師,本師就是最根本的老師,因為他指示我們認識真理,告訴我們如何解脫人生的痛苦。佛教也講究信,但信僅僅是學佛入門的基礎。學佛是以「信為能入,智為能度」。解脫煩惱,證得涅槃;是靠自身的覺悟智慧,而不是停留在信仰上就行了。


  四、人本而非神本

  一神教以世界、人類一切都是圍繞神而展開、而存在,自然神比人的地位要重要。因為神是造物主,人是所造物;神是主,人是奴;人間只是暫時的虛幻,天堂才是永久的歸宿。因此,人生的目的應該是通過對神信仰,依照神的旨意行事,最終回到神的身邊。這樣看來,一神教是神本的人生觀。

  佛教以人的一切都由人自身決定的,自然強調人的重要性,所謂「人身難得」。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就是由人而成佛,這就體現了人在六道中的優越性,佛經說 「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增一阿含經·等見品》)。佛是人間的覺者,不在天上。天上沒有覺者,有的是神、梵天、上帝、天主們與他的使者。

  另外,世尊是人,不是天上的上帝,也沒有冒充上帝的兒子與使者,向人類說教。而佛教的經典也與神教經典不同。神教經典:《吠陀》、《新舊約》、《可蘭經》等,都是作為神的啟示而出現;佛教經典,是佛陀智慧海的流露,是人間覺者的教化。

  又神教以天堂是凈潔的,光明的,喜樂的;而人間卻充滿罪惡,黑暗與痛苦,於是人類自然嚮往天堂,厭惡人世。而佛教以為天上的享樂雖然要比人類好,但只是庸俗的,自私的,陶醉在欲樂定樂中往往不思進取,更不會有尋求真理的想法,一旦福報享盡必然墮落;相反的,人間雖是有苦有樂,然而人類為了改善自身的環境,尋求幸福,會不斷的去探索真理,因此,理智的正覺,解脫的自由,在人間不在天上。《增一阿含·等見品》說「人間於天上則為善處。」可見佛教是人本主義者。


  綜上所述,神教建立主宰的神,把人類的命運、解脫、希望,都建立在神的基礎上;而佛教否定神,並以為人的一切都是人自身的思想及行為造成的。人類痛苦的解脫,是要憑正確的思想及行為,從契合一切法的因果事理中,凈化自己,圓成自己,這也正是佛教的獨特性。

  1996年秋於北大世界宗教學術研討會的發言
  濟群法師
日知而智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沙發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1-3-17 06:40 | 只看該作者
希望這篇文章對基督教徒了解佛教有一定幫助。能更好的幫助同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猶太教有緣的人。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89

主題

9078

帖子

5017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017
3
hellman 發表於 2011-3-17 06:5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hellman 於 2011-3-17 07:15 編輯
chico 發表於 2011-3-17 06:40
希望這篇文章對基督教徒了解佛教有一定幫助。能更好的幫助同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猶太教有緣的人。


你敢幫助,人家不敢接受幫助。
真理和「死後的性命」( )相比,真理是一錢不值的。
聖經:代下15:13 凡不尋求耶和華以色列神的,無論大小,男女,必被治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4
jiandao 發表於 2011-3-17 15:2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jiandao 於 2011-3-17 02:23 編輯
chico 發表於 2011-3-16 17:33
僅以此文供養 jiandao 仁兄。


多謝仁兄分享這麼好的文章。出國后,迫於生計,除了有關基督信仰的,很少有時間讀這麼有思想深度廣度,同時又說理淺顯易懂的文章了,如品甘露,如飲醇酒,多謝!

這篇文章的確值得基督徒認真讀,認真回答。我學識淺薄,力有不逮,然仁兄說「以此文供養jiandao 仁兄」,也就只好勉為其難了。

在開始討論之前,為了避免措辭歧義,我想請教仁兄什麼是涅磐,或者仁兄是怎麼理解涅磐的。我知道,這有些難為仁兄了,因為對學佛的人來說,涅磐是要證得的,在證得之前無非名相而已。但是,為了方便討論,咱們似乎不妨就名相交換一下看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5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1-3-17 22:11 | 只看該作者

現代的變體佛教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1-3-17 22:14 編輯

目前這個世界上,佛教至少有四種不同的形式,同時出現在世間,所以把我們搞迷糊了。


第一、『傳統的佛教』,就是『佛陀教育』。釋迦牟尼佛原本就是這個樣子。但是傳統的佛教教育現在很少見了,其他的佛教,多少也都是變了質的。

第二、是『宗教的佛教』。佛教本來不是宗教,現在變成宗教了。今天我們聽人家說佛教是宗教,我們也沒有辦法否認!為什麼呢?擺在外面的形式確確實實是宗教。不像從前的寺院叢林,每天上課八小時。現在你們看那個寺院上八個小時的課?古時候中國寺院每天上課八小時,修行八小時。修行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坐禪,一種就是念佛。所以修行人每天用功十六個小時,解行相應。上課是聽講、研究討論,是理論上的;然後修清凈心,修覺、正、凈。每天有十六個小時在用功,妄念當然少了,所以成就很快。現在我們所見的佛教道場只是每天供供佛,修一點福報而已,佛教確實變成宗教了。

第三、是『佛學』。佛教變成學術,變成哲學了。現在有些大學開『佛經哲學』這一門課,把佛的教法當作哲學研究。為什麼把佛教當作哲學來研究也錯了呢?諸位想想,佛教教育是一個完整的大學,所有的科系統統都包括了,現在只認定它是哲學部門,把它縮成這麼一點點,所以這也錯了。歐陽先生講得很好,佛教不是哲學,也不是宗教,佛法就是佛法,佛法是為一切眾生所必需。為什麼?它真正能幫助我們解決所有的問題,從現前的生活問題,到將來的生死大事,沒有一樣解決不了的。可見得佛教的教學內涵是非常精深廣大,認作學術也是變質。


第四、是『邪門外道的佛教』。這是最近三四十年才出現的,那是非常的不幸。諸位要知道,宗教的佛教是勸善的,勸人做一個好人;學術的佛教追求真理、研究知識,對社會沒有多大的傷害;若是變成邪教,變成外道,利用人性的弱點,拿著佛法作招牌,欺騙眾生、傷害眾生、擾亂社會、危害大眾的安全,那是變質變得太不像話了,變得太過分了。這些邪門外道也有一些言詞、一些行為,很能吸引人、誘惑人。一旦涉入,等到事敗,知道吃虧上當,後悔就來不及了。

摘錄,凈空法師 「認識佛教—幸福美滿的教育「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6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1-3-17 23:0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jiandao 4樓 的帖子

涅磐,各有各的梯次,很難說清楚。
簡單點,實用一點,斷盡見思惑。

見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思惑---貪、嗔、痴、慢、疑五種。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7
jiandao 發表於 2011-3-18 23:02 | 只看該作者
chico 發表於 2011-3-17 10:09
回復 jiandao 4樓 的帖子

涅磐,各有各的梯次,很難說清楚。

謝謝老兄。我把「涅磐」理解為「滅,熄滅」,就象炭燒完了,灰也冷了,這好像是"涅磐"的最原初的意思,老兄以為如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8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1-3-18 23:4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jiandao 7樓 的帖子

如果說"熄滅" 貪嗔痴也沒錯。但如果說因緣「斷滅「就錯了。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9
jiandao 發表於 2011-3-19 00:03 | 只看該作者
chico 發表於 2011-3-18 10:42
回復 jiandao 7樓 的帖子

如果說"熄滅" 貪嗔痴也沒錯。但如果說因緣「斷滅「就錯了。

好. 老兄如何理解「生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0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1-3-19 00:20 | 只看該作者
jiandao 發表於 2011-3-19 00:03
好. 老兄如何理解「生命」?

借用你們的話,「生命,自有永有「。周流六虛,變動不居。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11
jiandao 發表於 2011-3-19 00:31 | 只看該作者
chico 發表於 2011-3-18 11:20
借用你們的話,「生命,自有永有「。周流六虛,變動不居。

那從佛法來看,從十二因緣來看,生命何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2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1-3-19 01:0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jiandao 11樓 的帖子

無明

十二因緣關係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13
jiandao 發表於 2011-3-19 01:1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jiandao 於 2011-3-18 12:20 編輯
chico 發表於 2011-3-18 12:06
回復 jiandao 11樓 的帖子

無明


老兄的意思是,從佛法來看,從十二因緣來看,生命來自無明。這確為佛法正見!

生命來自無明,生命的本質是否即是無明?無明是否即是貪嗔痴三毒?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4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1-3-19 01:2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1-3-19 01:32 編輯

回復 jiandao 13樓 的帖子

你的問題,十二因緣都講了。

貪嗔痴來自,愛、取、有。

生命,或者說有形的生命來自「無明「,其本質是「明「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15
jiandao 發表於 2011-3-19 01:32 | 只看該作者
chico 發表於 2011-3-18 12:29
回復 jiandao 13樓 的帖子

你的問題,十二因緣都講了。

生命來自無明,生命的本質是"明"?我真是迷乎,「無明」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6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1-3-19 01:3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jiandao 15樓 的帖子

我認為,明是本質,無明是現象。

生命的本質是H2O, 現象可以是,水、冰,雲、霧、霜、雪。。。。

不一定對,供參考。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17
jiandao 發表於 2011-3-19 01:41 | 只看該作者
chico 發表於 2011-3-18 12:36
回復 jiandao 15樓 的帖子

我認為,明是本質,無明是現象。

水、冰,雲、霧、霜、雪。。。。本質是H2O, 水、冰,雲、霧、霜、雪。。。。不是對H2O的否定. 明是對無明的否定,或者說, 無明是對明的否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18
jiandao 發表於 2011-3-19 01:49 | 只看該作者
chico 發表於 2011-3-18 12:36
回復 jiandao 15樓 的帖子

我認為,明是本質,無明是現象。

生命來自無明, 有無明,就有行,有識,有~~~,有一切,有生命。反之,沒有無明,就沒有行,沒有識,沒有~~~,沒有一切,沒有生命。對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9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1-3-19 02:0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jiandao 17樓 的帖子

佛學的名詞讀起來,不能坐「實「,要 「虛「。不然就被文字障礙住了。

從文字上看,明是對無明的否定。實際佛理,明和無明是一個東西。但由於文字上的限制,表述不清。古人有個比喻,「以金為器,器器皆金「。黃金塑造一個人,是金;塑造一個貓,同樣是金。所以說,「周流六虛,變動不居「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20
jiandao 發表於 2011-3-19 02:21 | 只看該作者
chico 發表於 2011-3-18 12:29
回復 jiandao 13樓 的帖子

你的問題,十二因緣都講了。

你作了點修改-----"生命,或者說有形的生命來自「無明「,其本質是「明「",

那是不是可以說,「明」剎那否定了自己一下,成為「無明」,就開始了一切做作,緣起行~~~等等,就有了生命,就象平靜的水被風(不是外在的風,何來不明,哈哈)吹了一下,出現波濤,波濤即生命以及三界幻有(這大致應該是楞枷等經典的論說),佛法的訴求就是去無明,去波濤,歸於寂滅,歸於「明」?寂滅、「明」即是「涅磐」狀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6 17: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