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Dhammapala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史念原始佛法

[複製鏈接]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41
chico 發表於 2011-5-12 03:1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Dhammapala 40樓 的帖子

你也不敢說你的知見同佛、阿羅漢等齊。所以就不要太執著己對他錯,人邪我正。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42
chico 發表於 2011-5-12 03:16 | 只看該作者
經律的結集屬於僧事,龍王是沒有資格與會的。龍宮之說,其實已經告訴你華嚴經不是佛教的經典。


我也不是僧,我同樣收藏一些佛教典籍。怎麼我收藏了的,就都不是佛教的經典了?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43
 樓主|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5-12 03:1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chico 42樓 的帖子

如果你收藏的佛教典籍不是出於僧團的結集,那就只是你自己的經典。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44
chico 發表於 2011-5-12 03:2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1-5-12 07:04 編輯

回復 Dhammapala 43樓 的帖子

那個僧團,那次集結的才是佛教經典呀?門外之人迷糊著吶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45
 樓主|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5-12 03:3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chico 44樓 的帖子

是啊!這對你們的確是個迷團,因為你們讀阿含如沾醬油,而且根本不看律部。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46
chico 發表於 2011-5-12 07:0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Dhammapala 45樓 的帖子

阿含和律部你都給我(們)讀了。閣下不是正拿著它對照我(們)嗎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47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12 08:0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信仰平等 於 2011-5-12 08:24 編輯

有南傳佛教徒說南傳菩薩道波羅蜜思想可以在小部的佛種姓經、本生經、所行藏經等經文中找到,他懷疑這幾部經都非佛說。

南傳內部也有非佛說的階級鬥爭啊。
自助者天助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48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12 08:11 | 只看該作者
斯里蘭卡僧人 Narada Maha Thera在其名著The Buddha and His Teachings 說:

Every aspirant to Buddhahood passes through the Bodhisatta (菩薩)period----a period of intensive exercis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qualities of generosity, discipline, renunciation, wisdom, energy, endurance, truthfulness, determination, benevolence and perfect equanimity(第21頁).
自助者天助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49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12 08:3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chico 42樓 的帖子

這不奇怪。 一些南傳佛教徒已經把阿含經都看成異端邪說了。這南傳還有譜沒譜?
自助者天助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50
Djogchen 發表於 2011-5-12 08:5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信仰平等 47樓 的帖子

老兄你應該學習基督徒的一招絕招--------那就是要對方證偽。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51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12 09:1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Djogchen 50樓 的帖子

對,證偽。
自助者天助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52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12 09:44 | 只看該作者
千萬不能盲目崇拜南傳。南傳被某些極端分子搞得烏煙瘴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53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12 19:28 | 只看該作者
原始佛法和南傳佛法不是一個概念。南傳佛法未必原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54
 樓主|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5-13 21:0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Dhammapala 24樓 的帖子

有鑑於塔寺崇拜的盛況和本生故事的流行,似乎逐漸偏離了佛教的中心思想,於是在公元前100年左右,便有少數大眾部的學人提出了不要執著於佛陀的色身舍利,呼籲大眾重視佛陀的法身智慧,強調對般若波羅蜜的崇拜,比收藏佛陀遺骨的塔寺崇拜,功德更大。更以「空」性來說明般若波羅蜜,避免信眾又對「般若波羅蜜」產生有相的執著。此後,初期大乘運動不斷興起,反對部派佛教的獨善其身,也反對塔寺崇拜的有相執著,主張以「空」、「無相」、「無願」、「無作」的般若修證,深入群眾,救度世間。這是促發大乘般若思想的契機,熱切地在亂世中伴隨著塔寺供養群而傳揚著,希望力挽狂瀾,避免佛教一直走向神祇崇拜的路上去。


然而兵荒馬亂加上天災人禍的日子實在太苦了,未來輪王、未來佛的傳說已經不能滿足人心長期的渴盼;本生菩薩的事跡雖能激勵人心,但畢竟都是過去的事;現實人心渴望的是當前的救渡,立即能解除痛苦的消息。期望有「現在佛」的樂土可供甦息;或有「現在菩薩」馬上出現在苦難的世間。不但佛教徒如此,婆羅門教也早已發展出類似的教義,公元前80年左右,薄伽梵歌的原形已開始流傳,裡面即有很明確的救贖思想,分別就「禪定」、「專念」、「虔奉」三個層次,提供出家人、在家修行人與世俗凡夫三種與梵合一的往生境界與救贖希望。其中也提到「信心」、「願心」、「虔誠的侍奉」、「禪思」、「專念」、「臨終繫念」、「梵字誦念」…等修行要點,這些婆羅門教義對初期大乘教義的發展有著密切的影響。不但印度如此,遠在西方的安息、敘利亞,也因為海陸運輸貿易的發達,傳來遙遠西方「救世主」誕生的消息。據說當時的安息王康都法勒斯,就是公元前4年前往禮拜剛誕生的耶穌基督的東方三博士之一。當時的敘利亞也正遭逢羅馬帝國的蹂躪,民心渴望救贖的情境彷如印度。又因為安息王在公元前10年已經奪取了薩卡族在西北印的全部領域,且將版圖擴張到摩偷羅一帶,而鄰近西印度的沙卡斯達那正是拜火教的發祥地;當時的薩卡人也信拜火教,講伊朗語,深受安息文明的影響。拜火教中的光明之神阿弗拉則有六位不死的聖者做為脅侍。這些來自西方的訊息對大乘的發展也有相當的催化作用,尤其是薩卡族於公元30年左右,南下攻佔西印度,建立卡爾達馬喀王朝,後來又提倡梵文大乘經典的書寫流傳,自然含有濃厚的西方氣息。


就這樣,在佛教的部派思想、塔寺信仰;婆羅門教的奧義書(吠檀多學派)、薄伽梵歌;案達羅的德拉烏達式傳統、新的維達文明;西方的救世主、光明之神…等,種種錯綜複雜的思想背景之下,使得東西方文化、新舊觀念、社會價值觀、人生觀、宗教觀…也都無可避免地發生了交互作用,共同在尋找一個新的思想體系或信仰歸依。感性與理性之間,現實與理想之間,教內與外道之間,人我之間,都在尋求一個新的平衡點。終於,久亂望渡的人心決定了方向,東、西方的人們都渴望救主的降臨,響往天國,期待永恆。於是婆羅門教的薄伽梵、梵天、不生不滅的教義定型宣揚;大乘的現在佛、淨土、無量壽信仰陸續傳出;西方的上帝、天國、永生的福音也開始傳揚。東西方也有相似的理念,都強調信心、願望、力行─婆羅門教為信心、專念、奉行;大乘教為信、願、行;基督教則為信、望、愛。三者之間的交互影響,何其密切。(待續)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55
 樓主|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5-15 21:2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Dhammapala 54樓 的帖子

大眾部傳出的佛身觀,原先是為世尊滅後的法身提出「無量光明」或「無量壽命」的形容,這與般若思想中呼籲重視世尊的智慧法身是相近似的。憶念佛陀無量光明、久遠的法身,應該比崇奉世尊的色身遺骨更有意義。現在既然傳出法身佛可以依照本願示現於十方世界中,於是在東方艱苦的農業區,首先由制多山部傳出了救度婦女和疾病的阿門佛國。阿門菩薩的本願是「所行的不離一切智願」、「一切智相應」,可以知道阿門佛土是重智的,這與般若思想還是相呼應的。般若思想的原意或許並未包含淨土思想,但前面說過時代的心聲在強烈地渴盼著「現在佛」、「淨土」、「永恆(無量壽)」,般若思想自然會方便地把淨土思想融攝在重智的阿門佛國中,目的還是要引導大眾重視般若的修行,才能往生智慧者的淨土。「現在佛」與「淨土」的願望滿足了,卻還差一個「無量壽」。阿門;佛國的菩薩還是有生死的,只是死了再生也不會忘失佛法。這在當時的思潮中,比起婆羅門或西方的永恆之說,還是不盡理想,於是在西方繁華的商業區,就由正量部傳出了更莊嚴富麗的阿彌陀佛極樂淨土,把原來懷念世尊的「無量光」與「無量壽」的法身佛具體轉化成為現在他方佛─阿彌陀,也提出了「壽命無量無邊直到成佛」的保證,完全滿足了「現在佛」、「淨土」、「永恆─無量壽」的三重願望,展開了新教義的宏傳工作。「般若思想」與「阿彌陀淨土思想」,奇特的組合─一個重智(理性),一個重信(感性),竟然成了推展初期大乘運動的兩個輪子,從西南印、西印爾後西北印,越過西域流沙,一路馳騁,向漢土中原而去。

亂世,一向是百家爭鳴、思想競起的時代。世尊頂立於六師外道之上,正逢北印度16小國紛爭的亂世;中國的的戰國時代也是諸子百家競起的時期。紛亂的時代裡充滿慌亂的人心,望治望安的渴盼乃是人心自然的歸趨。各家的理想不同,當然也會提出不同的目標和不同的方法。例如「世界大同」是目標,「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方法;「天國永生」是目標,「信、望、愛」是方法;「淨土往生」是目標,「信、願、行」是方法。但世尊說正法律的目標與方法都與其他思想不同,也不同於大乘思想。大乘思想對當時的世亂心慌雖然發揮了安慰、穩定的宗教功能,但就原始佛法的「法次法向」來說,卻不見得相符。細細思考初期大乘的起源,瞭解那個時代的思想背景,或許有助於學人的看法。

 

【引用及參考資料】

1.雜阿含經

2.印度的佛教(水野弘元等,法爾出版社,1988 )

3.般若思想(娓山雄一等,法爾出版社,1989 )

4.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印順,正聞出版社,1986 )

5.圖說世界的歷史(光復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1)

6.印度哲學導論(D.M.Datta & S.C.Chatterjee,國立編譯館,1974)

7.佛教思想(玉城康四郎等,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5 )

8.薄伽梵歌(楊斐華譯,斐華出版社,1985 )

9.宗教與人生(郭維夏等,空中大學用書,1989 二版 )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56
jiandao 發表於 2011-5-16 01:34 | 只看該作者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5-15 08:26
回復 Dhammapala 54樓 的帖子

大眾部傳出的佛身觀,原先是為世尊滅後的法身提出「無量光明」或「無量壽命」 ...

多謝分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57
 樓主|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5-21 20:11 | 只看該作者
                                                        十六、路多拉達曼王


公元30年左右,薩卡族征服了安息王國,佔有西印度及西南印,建立了卡爾達馬喀王朝而以烏遮因為都城,掌握了東西方船運的主要商港。

公元60年左右,大月氏王邱就卻在西北印建立貴霜王朝,部份薩卡人南遷。當時卡爾達馬喀王朝的英主路多拉達曼一世,擴大西南領域,建立港口商館,同時獎勵使用剛誕生不久的梵文文字,使首都烏遮因成為活躍的文化城市。當時因為海上貿易與埃及、羅馬、希臘都有接觸,商業發達而有豐富的物質,大乘經典不但快速地融攝西方的文化思想廣泛地傳誦出來,更因王室獎勵而積極提倡「寫經功德」。大乘經典中常見讚嘆「書寫讀誦」的功德,正是反應了那個時代的情形。這在書寫文字、材料欠缺的古代或內陸是無法提倡的,但在大乘初興的時代裡則是備受重視的。「般若經」、「法華經」、「華嚴經」、「無量壽經」…等,由印度各地分別傳出的初期大乘經典,大約都在此時寫成梵本。

薩卡族統治的西南印,所以會成為大乘法興起的基地,自有其長久的歷史淵源和特殊的時代背景。薩卡族原居加斯毗海之東,屬於斯基泰人的一種,公元前二世紀半的時候,其中一支侵入安息而與帕爾提亞人混血,定居於沙卡斯達那,講伊朗語,信拜火教,被稱為「婆羅婆」。薩卡族也在公元前二世紀侵入印度,佔領旁遮普一帶;公元前一世紀又與安息數度爭奪、併屬,至紀元初年才建立卡爾達馬喀王朝。薩卡族攻佔西南印的時候,印度本土仍陷在多國爭戰的分裂局面之中,但是發源於德康地方的南方土著王朝─案達羅已逐漸取得優勢,後來出了一位「南方的君王」─修里‧撒塔卡尼王,順利地穩定了案達羅王朝的政權。修里‧撒塔卡尼王在宗教上堅決信奉婆羅門教,曾經親自主持兩次「維達」的「馬之犧牲」儀式,而與當時的佛教及南方純粹的德拉烏達式傳統對抗,因此也迫使佛教逐漸向西南遷移。案達羅王朝除了在文學、藝術上蘊育出阿利亞文化外,也積極擴展商業經濟,尤其是與西羅馬間的貿易非常繁盛。但是欲與西亞細亞和西北印的貴霜王朝通商,則受制於卡爾達馬喀王朝,因此不斷地引發激烈的拉鋸戰。「薩卡族」自認同於世尊的「釋迦族」,以提倡佛教為榮,方便取得印度佛教民心的認同,以對抗信奉婆羅門教的「南方的君主」;案達羅王朝則使用「布拉克律」方言以對抗路多拉達曼所提倡的「梵文」。彼此在文學方面的成就都盛極一時,尤其是詩歌的成績更是斐然。在這樣競爭的文化背景之下,「薄伽梵歌」與「大乘經典」都充分地開展出來。尤其是西南印的薩卡人,更帶來了西方安息人的文化、信仰和西北印的犍陀羅風俗民情,融合了由商港傳入的西方思潮,交織著大乘思想與印度文化,以優美的文學方式寫出了豐富的大乘經典。這也說明了大乘經典何以廣泛地流傳到西印度,然後再傳到西北印度的歷史軌跡。當然它也局部地傳回原經集出的地方,例如:華嚴經傳回原來集出的福城,由東方的龍族典藏,即是一例。

當時印度西海岸的主要港口有巴流加撒港,其次是位於現在孟買市北方100公里的蘇巴達港,都曾經傳入了新的故事素材,陸續被編入了世尊的本生故事中。這從公元一世紀的希臘作品「紅海導航記」中,或日譯「愛流道拉海旅遊記」中,都可窺見一、二。在南方的莫茲里斯港口則曾有羅馬奧古斯都神殿的標誌,可能是羅馬商人信仰的場所。當時交易的商品包含了瑪瑙、珊瑚、玻璃、黃玉、金銀、銅器、絲、布帛…等珍貴的寶物,加上西方金碧輝煌的帕雪波里斯大殿、帕耳邁拉太陽神神殿的傳述,自然地激發出各種佛國莊嚴的描述,乃至以世俗的七寶來比喻修行的境界,方便宏法。於是阿含經典及本生、譬喻中原有輪王、天王、七寶的傳說,大量地被引述、增補、擴充,乃至創作出更玄妙的境界來,終致文勝於質,原經的法義隱微消失,卻產生了新的教義思想,例如阿那含聖者所往生的安樂處─淨居天,演變成大乘阿脾跋致的極樂世界─淨土,境界變得更繽紛,方法卻變得更簡易而奇異了。西方淨土思想的發韌,即與當時的社會背景不無關係。初期大乘經典固然也從阿含經中取材,但也穿插著本生、譬喻做為宏傳的方便,方便中自然又融攝了許多的外道思想和異國文明。這樣集其大成的經典,究竟是否可以說是源自「佛說」呢?北傳大乘學者一貫持肯定的態度;而大乘經典中,如「妙法蓮華經」、「寶積經」…等,雖也提到「五百比丘退席」的記錄,但後來也都「迴小向大」了,這是大乘經典必然的結論,但卻不能忽略「五百比丘退席」的事實。大乘經典集出的初期,還是感受到傳統聲聞比丘的否定壓力,這從大乘經典本身的記載可以知道─般舟三昧經上提到「是語是何等說?是何從聽得是語?是為自合會作是語耳,是經非佛所說」;超日明三昧經提到「法樂比丘所在坐上,聞誦慧品,輒誹謗之,雲非佛教,自共撰合,慎勿修行!」;華手經提到「此非佛語,非大師教」,「是經何故先來無?但是比丘自造作」;大寶積經提到「此非佛語,非大師教。所以者何?我等未曾從師和上聞如是經;又諸長老比丘,亦復不言從師和上輾轉所聞」。傳統的僧團發覺到大乘法的行人不合於原來的見解,會要求他捨棄異說,如堅持不捨就要擯除他,不與他共住。法華經上提到「好出我等過,而作如是言:此諸比丘等,為貪利養故,說外道論義,自作此經典,誑惑世間人。…數數見擯出,遠離於精舍。」初期大乘經典似由新興的塔寺集團傳出,由僧俗在懷念佛陀的熱誠中逐漸成型的。宏傳的對象多以在家信眾為主,後來在家信眾因感動而成為出家菩薩的人數日益增多,大乘經典也會由出家菩薩再傳入傳統僧團中;當然傳統僧團中,也會有少數比丘直接參與塔寺集團的活動,而傳誦著新興的大乘經典。基本上,傳統僧團與塔寺集團的特性不同,說法的特性也不同,但大乘菩薩熱心宏法的聲勢終於凌駕了傳統僧團,原因是大乘法迎合了廣大人群的需求,切中了時代潮流的脈動。(待續)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58
jiandao 發表於 2011-5-22 04:47 | 只看該作者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5-21 07:11
十六、路多拉達曼王

多謝分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59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23 06:08 | 只看該作者
台灣的曾銀湖居士為啥起個希爾伯列克的洋名啊? 冒充西方學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60
 樓主|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5-24 07:5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Dhammapala 57樓 的帖子

考察初期大乘經典到底是從那裡得來,怎樣傳出的?大乘經中有不同的敘述,歸納如下:

(1)諸天所傳授的:「大寶積經」卷七八,「富樓那會」說「…釋提桓因知陀摩尸利比丘深心愛法,從仞利天上來下,至其所,為說八百千門經」。「集一切福德三昧經」也說:「諸有菩薩敬法欲法,若有諸天曾見佛者,來至其所,從於佛所得聞諸法,具為演說。」一般人看來,這不過是神話、假託,但宗教經驗上則不排除諸天說法;問題是諸天中只有一部份天人曾經聽聞、信仰佛法,並且不一定已得法眼淨,也不一定皆証預流果,如何能肯定諸天所說即是正法?事實上,在原始經典中,諸天所說還是會有錯誤的時候,世尊每予指正。所以諸天所傳授的,還是要予細心思惟。

(2)從夢中得來的:「持世經」說「至年十六,復夢見佛,為說是五陰,十八性菩薩方便經」;「密跡金剛力士經」也說「時臥夢中,聞是四句頌。…聞是一四句偈,化八千人,勸入道意。」夢相一般是虛妄的,縱有天仙他力所引導,也不能證明是佛所說與否。

(3)從他方佛聞法:「菩薩藏經」說「法行王子專心求法,感得東方寶藏如來現身,為說開示八門句法」;「般若經」說「薩陀波崙求般若波羅蜜,在空林中,聞空中發聲說法,薩陀波崙憂愁啼哭,佛像在前立,指示去東方參學,當下得種種三昧。」長年求法,不得於心,一旦空中傳來佛音,感動涕零,這是感性的大乘菩薩常見的現象。然而「十方佛」的觀念,卻是後期大眾部派裡局部學眾所提出的佛身觀,並未得到傳統僧團的認同。原始經典中雖然提到三世諸佛,卻未提及十方諸佛的觀念。「是否有他方佛」已成問題,遑論是否佛說。

(4)從三昧中見佛聞法:「般舟三昧經」說「念佛得般舟三昧,現在諸佛悉在前立」,又說「便於是間坐,見阿彌陀佛,聞所說經,悉受得。從三昧中起,悉能具足為人說之。」又說「欲見佛即見,見即問,問即報,聞經大歡喜。」事實上,三昧定境是修行必經過程,但如果不具備正見,縱使勤修次第定境,還是與界相應,而這個界是通於外道的,不能稱之為正定。不同的定境,產生不同的境界,這正是修行人所應謹慎的。大乘法也說不能以聲音、色相見如來,如何證明「見佛」,就更易流於主觀的認定了。

(5)自然呈現在心中:「持世經」說「菩薩摩訶薩能得念力,亦轉身成就不斷念。」;「大寶積經」說「法勝苾芻大念慧力之所持故,大菩薩藏微妙法門,自然現前。」依理而言,如果過去未曾證得預流果,此生縱使報得宿命智,還是不一定能分辨真偽教法的。再說正法是要透過實踐才能真正得道的,並不是苦苦祈求所能得到的。「求」尚且「不得」,豈能不求而得,自然呈現在心中?

上列五種說法,其實都可歸納為大乘人面對時代劇烈的變遷以及民族、社會、文化、政治、宗教…思想的衝擊,蘊含著對世尊及本生菩薩的深切懷念,多方面所傳誦出來的新時代經典。(待續)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7 06:0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