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藥致肝損

[複製鏈接]

4607

主題

1萬

帖子

4萬

積分

貝殼至尊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4005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ylelong 發表於 2015-1-30 08: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藥物性肝損傷已經上升為全球死亡原因的第五      位。有資料顯示,在美國,藥物性肝損傷約佔住院肝病患者的5%,占成人肝病患者的10%,還有大約25%的爆發性肝衰竭是由藥物引起的。對此,專家提醒,普通人在生病用藥時,一定要定期複查肝功能,減少藥物性肝損傷出現的幾率,及時進行保肝等輔助治療,把損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中國多項臨床研究表明,引起藥物性肝損傷的藥物中,中藥占首位,是最常見的致病因素。其次為抗生素和非甾體類抗炎葯。另一項根據不同的研究者對不同地區的資料做出的統計,數據會有一些不同,權威文獻的數據顯示,比例在20%多一些。

    45%藥物性肝損因中草藥引起

有專家檢索了2000年-2011年的醫學資料庫,中國已有166例因濫服中草藥導致肝小靜脈閉塞症的報道,其中一半發生在浙江,有85例,其中又以金華武義和台州仙居最多,分別有42例和30例。生活中,很多人對中草藥存在很大的誤區,覺得中草藥就是安全的,沒有毒副作用的。是葯三分毒,中草藥也是有毒副作用的。有數據顯示,藥物性肝損中,45%是由中草藥引起,55%是由西藥(抗生素、激素等)引起的,兩者相差並不大。

    除了土三七外,何首烏、番瀉葉、柴胡、雷公藤等吃多了,也較容易引發藥物性肝損。一些人到山上采來何首烏是為了黑髮,番瀉葉有潤腸通便的功效,柴胡可用來治療感冒,雷公藤對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疼痛有不錯的療效。

  中草藥易誘發急性藥物性肝損傷

  越來越多的草藥潛在肝臟毒性被報道,吡咯雙烷生物鹼可以引起直接的、劑量依賴性肝臟毒性,導致典型的肝臟靜脈栓塞性疾病,現稱肝竇阻塞綜合征,後期可出現肝纖維化或肝硬化。

  據調查,目前中國的94.8%急性藥物性肝損傷為藥物病因。藥物性肝損傷患者的臨床徵象複雜。1142例急性藥物性肝損傷患者中,有黃疸表現者佔51%,有臨床過敏癥狀者佔25%,有肝病史者佔17.9%,有藥物不良史者佔6%;生化分型發現,肝細胞型885例,膽汁淤積型198例,混合型59例。

  誘發藥物性肝損傷的藥物種類繁多調查,顯示,目前抗結核葯致病245例(21.5%),中成藥或中草藥致病242例(21.2%),抗生素類藥物致病99例(8.7%),抗甲狀腺葯致病98例(8.67%),抗腫瘤葯致病82例(7.16%),免疫調節藥物致病76例(6.7%),其他藥物致病300例(26.2%)。研究人員認為,抗結核葯和中成藥或中草藥可能是我國急性藥物性肝損傷的主要誘因。藥物可引起肝細胞損害也會導致多種表現,可導致急性肝衰竭、急性肝炎、慢性肝炎、生化異常、膽汁淤積性肝炎、脂肪肝、脂質過氧化、肉芽腫、血管損傷等。

引起肝臟損害的中草藥有:金不換和大白屈菜可引起免疫源性急性肝炎;麻黃、大柴胡湯等可誘發自身免疫性肝炎。石蠶屬和並頭草屬植物通過CYP3A4氧化轉換可造成線粒體損傷。此外,還有一些中草藥如歐蒼朮、歐纈草、歐洲小檗、印度楝、康復、巴拉圭茶、阿開木果、天芥菜、三指拉瑞阿、美洲檫木及婆婆納等均明顯地可誘導肝病。近來國外文獻報道認為白蘚皮、牡丹皮、黃芩、柴胡及小柴胡湯等中草藥均可能具有肝損害作用,小柴胡湯製劑中的黃芩可能有肝臟毒性成分。長期服用某些中成藥致肝損害的報道屢見不鮮,如壯骨關節丸、克銀丸、消核片、白蝕丸等,最易令人們忽視的是含中草藥保健品,如減肥和生髮保健品。

老百姓輕信和濫用偏方是中藥導致肝損的重要原因,而且,目前臨床大部分中成藥是經由不懂中醫理論的西醫師開出的,同時也存在中醫師辯證不準導致誤治的情況。

    中草藥導致肝損傷時有何表現?

  在過去的70多年裡,人們發現全世界有350多種植物含有肝臟毒性的生物鹼,近年臨床報道的草藥相關肝損害按臨床病理類型分:自身免疫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纖維化、肝硬化、膽汁淤積、膽管損傷、暴發性肝功能衰竭、巨細胞性肝炎和小靜脈狹窄(常導致線粒體損傷)。臨床上類似於急性和慢性肝臟疾病的所有形式,包括急性肝細胞損害,膽汁淤積,血管損害,慢性肝炎伴纖維化,肝硬化,暴發性肝衰竭。

  急性肝損害的常見臨床癥狀為乏力、納差、厭食、腹脹、噁心和嘔吐,少數患者可有皮疹、發熱,黃疸等出現代表肝細胞損害明顯或出現了肝內膽汁淤積,嚴重者可出現肝昏迷、消化道大出血及伴腎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如婆婆納、三指拉瑞阿、阿開木果、番瀉葉、麻黃、金不換、大白屈菜及小柴胡湯等。

  膽汁淤積是由於膽汁分泌減少或膽道系統阻塞而使膽汁流通減少。其臨床表現包括黃疸,瘙癢,噁心,不適和疲乏等。生物化學特徵為鹼性磷酸酶、γ-谷氨醯轉肽酶、5′核苷酸酶和膽管損害的其他指標均升高。有報道金不換引起急性膽汁淤積。還有報道甘草酸可以引起膽管消失綜合征。

  慢性肝炎其表現可能類似於慢性病毒性肝炎和慢性自身免疫性肝炎。長期服用中草藥如婆婆納、小柴湖湯及金不換都可產生慢性肝臟損害。

  中草藥可能損害肝臟如肝竇、肝靜脈和肝動脈。報道較多的是SOS,它是指肝小葉中央靜脈和小葉下靜脈受損傷而發生管腔狹窄甚至閉塞,可以表現為急性、亞急性或慢性肝臟損害的形式。如果短時間內服用大量含有吡咯雙烷生物鹼的中草藥如野百合、千里光、天芥菜、康復力和巴拉圭茶等便會出現急性肝臟損害的形式,起病急驟,腹痛,腹脹,肝臟腫大,腹水和肢體浮腫,病情可能好轉,但也偶爾導致死亡。而如果小劑量長期服用這些中草藥,則產生慢性肝臟損害的形式,起病隱匿,出現腹水和門脈高壓,病情進展為肝硬化。組織病理學檢查顯示末端肝小靜脈管腔的非血栓性閉塞,肝竇擴張,肝臟淤血,和出血性肝小葉中心性壞死,後期出現纖維化,肝硬化和門脈高壓。筆者曾遇1例長期服用中草藥補品致肝靜脈SOS。

  如何防治中草藥對肝臟的損害?

  首先,提高對藥物不良反應的認識,消除中藥沒有不良反應,使用安全的誤區。是葯三分毒,中草藥的不良反應目前尚有許多研究工作等待進行,但困難較多,因為中草藥常是多味葯的複合製劑,且相同的藥物,若產地、種植、生長期、採收季節、加工、炮製、運輸、儲存等環節有別,不但成分和藥效不同,且不良反應也不一樣。不論是單味葯、多味中草藥湯劑、中成藥、還是針劑,均可引起肝損害。某些中藥保健品上市之前常缺乏嚴格的動物實驗與臨床觀察,不良反應往往難以預料。其次,是合理用藥。盡量少用或不用對肝臟有直接毒性的中藥,確實需要用這類葯者,要定期檢驗肝功能;盡量避免酒後或飢餓狀態下服藥;營養不良者及老年患者對藥物的解毒能力下降,更易發生藥物性肝損害,應適當減少用藥劑量;避免用藥過多,避免多種中藥或與多種西藥聯合應用。

  用藥期間應觀察有無乏力、納差、黃疸等癥狀,以及有無皮疹、發熱等過敏表現。若出現癥狀,及時停葯,並給予能提高細胞內還原型谷胱甘肽濃度藥物治療。

中草藥具有藥理作用和毒理作用的雙重性,甚至其有效成分就是其毒性成分。在臨床實踐中,應鼓勵醫生和患者報告與中草藥應用相關的不良反應,以便研究這些中草藥製劑肝臟毒性的發生率,使中國的國粹發揚光大,更好更安全地服務於民。

(收集整理)

相關閱讀:

中藥有副作用嗎?

https://big5.backchina.com/forum/20130501/info-1130382-1-1.html

生活是我們自己創造的,幸福是我們對生活的感受。今天我們的生活如何,感受如何,取決於我們自己用什麼樣的眼光和態度來看待這個世界。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image. Images may be subject to copyright. Learn More
周末魚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20: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