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NYLASH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每周一書

[複製鏈接]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41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11 22:33 | 只看該作者
這樣讀下來,相信大家都會大有收穫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42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2-12 04:53 | 只看該作者
謝謝藍版支持.  其實在讀各本書的時候, 也可以融會貫通.
就比如說前幾周我們讀的 "文化苦旅" 就講到了許多祖國的大好河山. 而唐詩三百首裡面又哪裡缺少對大自然的讚美呢.

舉個例子, 李白的《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  

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  

廬山秀出南斗傍,屏風九疊雲錦張,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闕前開二峰長,  

銀河倒掛三石樑,香爐瀑布遙相望,  

回崖沓嶂凌蒼蒼。 翠影紅霞映朝日,

鳥飛不到吳天長。 登高壯觀天地間,

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雲萬里動風色,

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  

閑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  

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  

遙見仙人彩雲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願接盧敖游太清。


再來看一下余秋雨的"廬山"是怎樣描寫三疊泉的

      就在這種不無疲頓的情況下突然聽到有一個去處,路遙而景美,連李白都沒有去過,一下子把我們全都激動起來了。那便是三疊泉。趁一天休會,結伴上路。
...............
  
  不知何時,驚人的景象和聲響已出現在眼前。從高及雲端的山頂上,一幅巨大的銀簾奔涌而下,氣勢之雄,恰似長江黃河倒掛。但是,猛地一下,它撞到了半山的巨岩,轟然震耳,濺水成霧。它怒吼一聲,更加狂暴地沖將下來,沒想到半道上又撞到了第二道石嶂。它再也壓抑不住,狂呼亂跳一陣,拼將老命再度衝下,這時它已成了一支浩浩蕩蕩的亡命徒的隊伍,決意要與山崖作一次最後的衝殺。它挾帶著雷霆竄下去了,下面,是深不可測的峽谷,究竟衝殺得如何,看不見了。它的最後歸宿如何,無人知曉,但它絕對不會消亡,因為我們已經看到,哪怕接二連三地阻遏它、撞擊它,它都沒有吐出一聲嗚咽,只有怒吼,只有咆哮。
  我們這些人的身心全都震撼了。急雨般的飛水噴在我們身上,誰也沒有逃開,反都抬起頭來仰望,沒有感嘆,沒有議論,默默地站立著,袒示著濕淋淋的生命。
  終於,我們找到了一種對應,一種在現代已經很少的對應。


集合了不同時代, 不同文人對於大自然的描述和讚美, 再加上一點聯想, 再加上點對中國幾千年文明的共鳴和感慨, 相信下次如果有機會去廬山一游, 你一定會有完全不同的感觸!

[ 本帖最後由 NYLASH 於 2008-2-12 04:55 編輯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43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12 06:55 | 只看該作者
俺去過廬山, 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還有毛老人家的 "天生一個仙人洞, 無限風光在險峰" , 還有伍喬的"竹翠苔花繞檻濃,此亭幽致豈曾逢。"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還有電影<廬山戀>里那個"枕流" 等等名勝 都意會了一番, 就是不能言傳.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44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2-12 10:1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44 Blue Ivy 的帖子

有機會我也回中國, 學余秋雨去祖國大好河山"文化游"一番.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45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2-12 10:15 | 只看該作者

人間詞話 王國維

[一]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二]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
[三]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有我之境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
[四]無我之境,人惟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
[五]自然中之物,互相關係,互相限制。然其寫之於文學及美術中也,必遺其關係限制之處。故寫實家亦理想家也。又雖如何虛構之境,其材料必求之於自然,而其構造亦必從自然之法律。故理想家亦寫實家也。
[六]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七]「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雲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八]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劣。「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寶簾閑掛小銀鉤」,何遽不若「霧失樓台,月迷津渡」也?
[九]嚴滄浪《詩話》謂:「盛唐諸公唯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澈玲瓏,不可湊拍,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余謂北宋以前之詞亦復如是。然滄浪所謂「興趣」,阮亭所謂「神韻」,猶不過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為探其本也。
[十]太白純以氣象勝。「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寥寥八字,遂關千古登臨之口。後世唯範文正之《漁家傲》、夏英公之《喜遷鶯》,差足繼武,然氣象已不逮矣。
[十一]張皋文謂飛卿之詞「深美閎約」,余謂此四字唯馮正中足以當之。劉融齋謂「飛卿精艷絕人」,差近之耳。
[十二]「畫屏金鷓鴣」,飛卿語也,其詞品似之。「弦上黃鶯語」,端己語也,其詞品亦似之。正中詞品,若欲於其詞句中求之,則「和淚試嚴妝」,殆近之歟。
[十三]南唐中主詞「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大有眾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乃古今獨賞其「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生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十四]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李重光之詞,神秀也。
[十五]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周介存置諸溫、韋之下,可謂顛倒黑白矣。「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金荃》、《浣花》能有此氣象耶!
[十六]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是後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
[十七]客觀之詩人不可不多閱世,閱世愈深則材料愈豐富、愈變化,《水滸傳》、《紅樓夢》之作者是也。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後主是也。
[十八]尼采謂一切文學余愛以血書者。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詞亦略似之。然道君不過自道身世之戚,後主則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十九]馮正中詞雖不失五代風格,而堂廡特大,開北宋一代風氣。與中、后二主詞皆在《花間》範圍之外,宜《花間集》中不登其隻字也。
[二十]正中詞除《鵲踏枝》、《菩薩蠻》十數闋最煊赫外,如《醉花間》之「高樹鵲銜巢,斜月明寒草」,余謂韋蘇州之「流螢渡高閣」,孟襄陽之「疏雨滴梧桐」不能過也。
[二一]歐九《浣溪沙》詞「綠楊樓外出鞦韆」,晁補之謂只一「出」字,便後人所不能道。余謂此本於正中《上行杯》詞「柳外鞦韆出畫牆」,但歐語尤工耳。
[二二]梅聖俞《蘇幕遮》詞:「落盡梨花春事了,滿地斜陽,翠色和煙老。」劉融齋謂少游一生似專學此種。余謂馮正中《玉樓春》詞:「芳菲次第長相續,自是情多無處足,尊前百計得春歸,莫為傷春眉黛促。」永叔一生似專學此種。
[二三]人知和靖《點絳唇》、聖俞《蘇幕遮》、永叔《少年游》三闋為詠春草絕調,不知先有正中「細雨濕流光」五字,皆能攝春草之魂者也。
[二四]《詩·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意頗近之。但一灑落,一悲壯耳。
[二五]「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騁」,詩人之憂生也。「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似之。「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詩人之憂世也。「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車系在誰家樹」似之。
[二六]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二七]永叔「人間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直須看盡洛城花,始與東風容易別」,於豪放之中有沉著之致,所以尤高。
[二八]馮夢華《宋六十一家詞選·序例》謂:「淮海、小山,古之傷心人也,其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余謂此唯淮海足以當之。小山矜貴有餘,但可方駕子野、方回,末足抗衡淮海也。
[二九]少游詞境最凄婉,至「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則變而凄厲矣。東坡賞其後二語,猶為皮相。
[三十]「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紛其無垠兮,雲霏霏而承宇」,「樹樹皆秋色,山山盡落暉」,「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氣象皆相似。
[三一]昭明太子稱陶淵明詩「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之與京」。王無功稱薛收賦「韻趣高奇,詞義曠遠,嵯峨蕭瑟,真不可言」。詞中惜少此二種氣象,前者唯東坡,後者唯白石,略得一二耳。
[三二]詞之《雅》、《鄭》,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雖作艷語,終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與倡伎之別。
[三三]美成深遠之致不及歐、秦,唯言情體物,窮極工巧,故不失為一流之作者。但恨創調之才多,創意之才少耳。
[三四]詞忌用替代字。美成《解語花》之「桂華流瓦」,境界極妙,惜以「桂華」二字代「月」耳。夢窗以下,則用代字更多。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則語不妙也。蓋意足則不暇代,語妙則不必代。此少游之「小樓連苑,綉轂雕鞍」所以為東坡所譏也。
[三五]沈伯時《樂府指迷》云:「說桃不可直說破,『桃』,須用『紅雨』、『劉郎』等字;說柳不可直說破『柳』,須用『章台』、『霸岸』等字。」若惟恐人不用代字者。果以是為工,則古今類書具在,又安用詞為耶?宜其為《提要》所譏也。
[三六]美成《青玉案》詞:「葉上初陽乾宿雨,水面輕圓,一一風荷舉。」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覺白石《念奴嬌》、《惜紅衣》二詞猶有隔霧看花之恨。
[三七]東坡《水龍吟·詠楊花》,和韻而似原唱;章質夫詞,原唱而似和韻。才之不可強也如是!
[三八]詠物之詞,自以東坡《水龍吟》為最工。邦卿《雙雙燕》次之。白石《暗香》、《疏影》格調雖高,然無一語道著,視古人「江邊一樹垂垂髮」等句何如耶?
[三九]白石寫景之作,如「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高樹晚蟬,說西風消息」,雖格韻高絕,然如霧裡看花,終隔一層。梅溪、夢窗諸家寫景之病,皆在一隔字。北宋風流,渡江遂絕,抑真有運會存乎其間耶?
[四十]問「隔」與「不隔」之別,曰:陶、謝之詩不隔,延年則稍隔矣;東坡之詩不隔,山谷則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處唯在不隔。詞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詞論,如歐陽公《少年游·詠春草》上半闕云:「闌干十二獨憑春,晴碧遠連雲,二月三月,千里萬里,行色苦愁人。」語語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雲「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則隔矣。白石《翠樓吟》:「此地,宜有詞仙,擁素雲黃鶴,與君遊戲。玉梯凝望久,嘆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氣」,則隔矣。然南宋詞雖不隔處,比之前人,自有淺深厚薄之別。
[四一]「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服食求神仙,多為葯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寫情如此,方為不隔。「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寫景如此,方為不隔。
[四二]古今詞人格調之高,無如白石。惜不於意境上用力,故覺無言外之味,弦外之響,終不能與於第一流之作者也。
[四三]南宋詞人,白石有格而無情,劍南有氣而乏韻,其堪與北宋人頡頏者,唯一幼安耳。近人祖南宋而祧北宋,以南宋之詞可學,北宋不可學也。學南宋者,不祖白石,則祖夢窗,以白石、夢窗可學,幼安不可學也。學幼安者,率祖其粗獷滑稽,以其粗獷滑稽處可學,佳處不可學也。幼安之佳處,在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氣象論,亦有「傍素波干青雲」之概。寧後世齷齪小生所可擬耶?
[四四]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無二人之胸襟而學其詞,猶東施之效捧心也。
[四五]讀東坡、稼軒詞,須觀其雅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風。白石雖似蟬蛻塵埃,然終不免局促轅下。
[四六]蘇、辛詞中之狂,白石猶不失為狷,若夢窗、梅溪、玉田、草窗、中麓輩,面目不同,同歸於鄉願而已。
[四七]稼軒中秋飲酒達旦,用《天問》體作《木蘭花慢》以送月曰:「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景東頭。」詞人想象,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
[四八]周介存謂「梅溪詞中喜用『偷』字,足以定其品格。」劉融齋謂「周旨盪而史意貪。」此二語令人解頤。
[四九]介存謂「夢窗詞之佳者,如水光雲影,搖蕩綠波,撫玩無極,迫尋已遠。」余覽《夢窗甲乙丙丁稿》中,實無足當此者。有之,其「隔江人在雨聲中,晚風菰葉生秋怨」二語乎。
[五十]夢窗之詞,余得取其詞中之一語以評之曰:「映夢窗,凌亂碧。」玉田之詞,余得取其詞中之一語以評之曰:「玉老田荒。」
[五一]「明月照積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懸明月」,「黃河落日圓」,此種境界,可謂千古壯觀。求之於詞,唯納蘭容若塞上之作,如《長相思》之「夜深千帳燈」、《如夢令》之「萬帳穹廬人醉,星影搖搖欲墜」差近之。
[五二]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五三]陸放翁跋《花間集》,謂:「唐季五代,詩愈卑,而倚聲輒簡古可愛。能此不能彼,未可以理推也。」《提要》駁之,謂:「猶能舉七十斤者,舉百斤則蹶,舉五十斤則運掉自如。」其言甚辨。然謂詞必易於詩,余未敢信。善乎陳卧子之言曰:「宋人不知詩而強作詩,故終宋之世無詩。然其歡愉愁苦之致,動於中而不能抑者,類發於詩餘,故其所造獨工。」五代詞之所以獨勝,亦以此也。
[五四]四言敝而有《楚辭》,《楚辭》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詩敝而有律絕,律絕敝而有詞。蓋文體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習套。豪傑之士,亦難於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體,以自解脫,一切文體所以始盛終衰者,皆由於此。故謂文學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體論,則此說固無以易也。
[五五]詩之三百篇、十九首,詞之五代、北宋,皆無題也。非無題也,詩詞中之意,不能以題盡之也。自《花庵》、《草堂》每調立題,並古人無題之詞亦為之作題。如觀一幅佳山水,而即曰此某山某河,可乎?詩有題而詩亡,詞有題而詞亡。然中材之士,鮮能知此而自振拔者矣。
[五六]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詞脫口而出,無嬌揉妝束之態。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詩詞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無大誤矣。
[五七]人能於詩詞中不為美刺投贈之篇,不使隸事之句,不用粉飾之字,則於此道已過半矣。
[五八]以《長恨歌》之壯采,而所隸之事,只「小玉雙成」四字,才有餘也。梅村歌行,則非隸不辦。白、吳優劣,即於此見。不獨作詩為然,填詞家亦不可不知也!
[五九]近體詩體制,以五七言絕句為最尊,律詩次之,排律最下。蓋此體於寄興言情,兩無所當,殆有韻之駢體文耳。詞中小令如絕句,長調似律詩,若長調之《百字令》、《沁園春》等,則近於排律矣。
[六十]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能出,白石以降,於此二事皆未夢見。
[六一]詩人必有輕視外物之意,故能以奴僕命風月。又必有重視外物之意,故能與花草共憂樂。
[六二]「昔為倡家女,今為盪子婦。盪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無為久貧賤,車感軻長苦辛。」可謂淫鄙之尤。然無視為淫詞、鄙詞者,以其真也。五代、北宋之大詞人亦然,非無淫詞,讀之者但覺其親切動人;非無鄙詞,但覺其精力彌滿。可知淫詞與鄙詞之病,非淫與鄙之病,而游詞之病也。「豈不爾思,室是遠而,」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惡其游也。
[六三]「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平沙,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此元人馬東籬《天凈沙》小令也。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有元一代詞家,皆不能辦此也。
[六四]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劇,沉雄悲壯,為元曲冠冕。然所作《天籟詞》,粗淺之甚,不足為稼軒奴隸。豈創者易工而因者難巧歟?抑人各有能有不能也?讀者觀歐、秦之詩遠不如詞,足透此中消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46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2-12 10:41 | 只看該作者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詞脫口而出,無嬌揉妝束之態。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詩詞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無大誤矣。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47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2-18 11:00 | 只看該作者


《人間詞話》全文已經在之前的帖子裡面貼上了. 宋詞三百首讀得比較倉促, 如果大家沒什麼意見的話, 我想這周依然讀宋詞三百, 宋詞賞析和人間詞話.

謝謝大家理解和支持.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48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2-24 03:24 | 只看該作者

張居正




  《張居正》四卷本長篇歷史小說由《張居正·木蘭歌》、《張居正·水龍吟》、《張居正·金縷曲》、《張居正·火鳳凰》四部構成,氣勢恢弘。熊召政歷時十年潛心創作。

  張居正作為明萬曆年間曾因厲行改革而彪炳史冊的一位傳奇人物,理政十年,整飭吏治,整肅教育,梳理財政。拯朱明王朝將傾之廈,使萬曆時期成為明王朝最為富庶的時代。該書曾獲首屆姚雪垠長篇歷史小說獎、湖北省政府圖書獎,並以全票獲第六屆茅盾文學獎。


張居正概況

生辰:1525年5月24日農曆5.03
忌日:1582年7月09日農曆6.20
張居正,漢族,字叔大,少名白圭,號太岳,謚號「文忠」,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又稱張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

    5歲入學,7歲能通六經大義,12歲考 中了秀才,13歲時就參加了鄉試,寫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湖廣巡撫顧轔有意讓張居正多磨練幾年,才未中舉。16歲中了舉人,23歲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由編修官至侍講學士令翰林事。隆慶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隆慶時與高拱並為宰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萬曆初年,與宦官馮保合謀逐高拱,代為首輔。當時明神宗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決,前後當國10年,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隱瞞的田地,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稅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財政狀況有所改善;用名將戚繼光、李成梁等練兵,加強北部邊防,整飭邊鎮防務;用潘季馴主持浚治黃淮,亦頗有成效。萬曆十年(1582年)卒,贈上柱國,謚文忠。死後不久即被宦官張誠及守舊官僚所攻訐,籍其家;至天啟時方恢複名譽。著有《張太岳集》、《書經直解》等。


宰相之傑

帝王之師 救時宰相
明朝文臣,因其巨大的歷史功績而被後世譽為「宰相之傑」 。

明王朝經過兩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到了嘉靖年間已是百病叢生,危機四伏。紫禁城裡每日設壇修醮,青煙繚繞。幻想長生不死的嘉靖皇帝陶醉於《慶雲頌》的華麗詞藻,閉著眼睛將朝政託付給奸相嚴嵩。嚴嵩父子趁機為非作歹,貪贓枉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平民出身的內閣首輔(宰相)張居正被推上了歷史的前台,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飭朝綱,鞏固國防,推行一條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獲得勃勃生機。張居正也因其巨大的歷史功績而被後世譽為「宰相之傑」。  

「風毛叢勁節,直上盡頭竿」
張居正(1525~1584年),字叔大,號太岳。嘉靖四年(1525年),當張居正在荊州江陵(今屬湖北)的一位秀才的家裡呱呱墜地的時候,其先祖的餘蔭對他早已不能關懷庇護,迎接他的只是曾祖父的一個白龜夢。夢中的月亮落在水瓮里,照得四周—片光明,然後一隻白龜從水中悠悠地浮起來。曾祖父認定白龜就是這小曾孫,於是信口給他取了個乳名「白圭」,希望他來日能夠光宗耀祖。  

白圭的確聰穎過人,很小就成了荊州府遠近聞名的神童。嘉靖十五年,十二歲的白圭報考生員,其機敏靈俐深得荊州知府李士翱的憐愛,他囑咐小白圭要從小立大志,長大后盡忠報國,並替他改名為居正。這一年,居正補府學生。四年後,才高氣傲的張居正又順利通過鄉試,成為一名少年舉人。湖廣巡撫顧璘對他十分賞識,曾對別人說「此子將相才也」,並解下犀帶贈予居正說:「希望你樹立遠大的抱負,做伊尹,做顏淵,不要只做—個少年成名的舉人。」嘉靖二十六年,二十三歲的張居正中二甲進士,授庶吉士。  

庶吉士是一種見習官員,按例要在翰林院學習三年,期滿后可賜編修。張居正入選庶吉士,教習中有內閣重臣徐階。徐階重視經邦濟世的學問,在其引導下,張居正努力鑽研朝章國故,為他日後走上政治舞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明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廢丞相,設內閣,其職能相當於皇帝的秘書廳。首席內閣學士稱首輔,實際上也就是宰相。張居正入翰林院學習的時候,內閣中正在進行著一場激烈的政治鬥爭。當時的內閣大學士只有夏言、嚴嵩二人,二人爭奪首輔職位的結果是夏言被殺,嚴嵩為內閣首輔。  

對於內閣鬥爭,作為新科進士的張居正自然沒發言權。但通過幾年的冷眼觀察,他對朝廷的政治腐敗和邊防廢弛有了直觀的認識。為此,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張居正以《論時政疏》(《張文忠公全集》卷一五)首陳「血氣壅閼」之一病,繼指「臃腫痿痹」之五病,系統闡述了他改革政治的主張。而這些自然沒有引起明世宗和嚴嵩的重視。此後,在嘉靖朝除例行章奏以外,居正沒再上過一次奏疏。  

嘉靖三十三年,張居正借口請假養病,離開京師來到故鄉江陵。休假三年中,他仍不忘國事,親身接觸農民。家境本就貧寒的居正,在鄉間體會到了人民的辛勞、饑寒和痛苦。他在《荊州府題名記》(《張文忠公全集》卷九)中說:「田賦不均,貧民失業,民苦於兼并。」這一切不禁使他側然心動,責任感讓他重返政壇。  

嘉靖三十六年,張居正仍回翰林院供職。這時的他在苦悶思索中漸已成熟,在政治的風浪中,他模仿老師徐階「內抱不群,外欲渾跡」,相機而動。嘉靖四十三年,居正進宮右春坊右渝德,深謀遠慮的徐階荐居正為裕玉朱載垕的侍講侍讀。逾德只是個虛銜,但由於裕玉很可能繼承皇位,侍裕邸講讀就不是等閑之職了。在裕邸期間,「王甚貨之,邸中中宮亦無不善居正者」(《明史.張居正傳》)。四十五年,居正掌翰林院事。  

這一年,世宗歿,裕王即位,是為明穆宗。張居正的機會來了。隆慶元年(1567年),他以裕王舊臣的身份,放擢為吏部左侍郎兼文淵閣大學士,進入內閣,參與朝政。同年四月,又改任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土。這年張居正四十三歲,此時的他大概不會忘記自己十三歲寫下的詩句「鳳毛叢勁節,直上盡頭竿」。三十年後,他終於在暗暗的較量中「直上盡頭手」了。  


「攝夷蠻騷亂,鋤當路芝蘭」

入閣以後的張居正並沒有為個人的升遷而自鳴得意。這時的明王朝,內則土地兼并,流民四散,草譯禍起,國家帑藏空虛,用度匱乏;外則北方韃靼進兵中原,製造「庚戌之變」,南方土司爭權奪利,尤其岑猛叛亂,「兩江震駭」,東南倭寇騷擾沿海,民不聊生。面對這些,張居正無法輕鬆。  

而更使張居正感到擔心的還是內閣內部日益白熱化的政治鬥爭。自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嚴篙倒台後,徐階繼任首輔。他和張居正共同起草世宗遺詔,糾正了世宗時期的修齋建醮、大興土木的弊端,為因冤案獲罪的勤勉朝臣恢復宮職,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歡迎。但不久,隆慶二年(1568年),七月,徐階終因年邁多病,舉籌失措而被迫歸田。次年,徐階的老對手高拱重回內閣兼掌吏部事,控制了內閣大權。高拱當政期間,起用了一批人才,仕路稍清。  

張居正曾是高拱知己,后發生嫌隙。高拱又和權宦馮保不和。隆慶六年,穆宗病歿,年僅十個歲的神宗繼位。張居正遂聯合馮保,勾結后妃,以「專政擅權」之罪令高拱回原籍。這樣,張居正就成了首輔,從此獨掌國家大權達十年之久。  

平心而論,徐階和高拱都是十分能幹的首輔,他們為鞏固明王朝的統治作了不少具體和局部的努力,然而終因缺乏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改革弊政的才幹與氣魄,到張居正繼任首輔時,明王朝仍然是危機重重。張居正清醒地認識到,小修小補已無法挽救明朗的覆亡,只有進行大刀闊斧的全面改革,才能使國家真正走出困境。早在隆慶二年八月,他托《陳六事疏》(《張文忠公全集》卷三六)中,從省議論、振紀綱、重沼令、核名實、固邦本、飭武備等六個方面提出改革政治的方案,其核心就是整飭吏治,富國強兵。他批評空作王霸之辯的人「不知王霸之辯、義利之間在心不在跡」,而誤認為「仁義之為王,富強之為霸」(《張文忠公全集》卷三一《答福建巡撫耿楚侗談王霸之辯》)。明確地把解決國家「財用大匱」作為自己的治國目標。而要實現這個目標,首先鞏固國防,整頓吏治。  

還在隆慶年間,入閣不久的張居正在首輔徐階和內閣重臣高拱的支持下,主持了固鞏邊防的工作。  

隆慶四年,韃靼首領俺答進攻大同,計劃稱帝。居正聞悉俺答的孫子把漢那吉,攜妻比吉和乳母的丈夫阿力哥共十幾人情求內附,大同巡撫方逢時和宣大總督王崇古決策受降。鑒於此事非同小可,張居正寫信,要祟古立刻把詳情「密示」於他。原來,俺答的第三個兒子死時遺一小孩即把漢那吉,把漢那吉長大娶妻比吉,后愛上姑母之女三娘子並再娶。然而,身為外祖父的俺答也愛上了三娘子意據為己有。於是祖孫之間為一個小女子心中結怨,演出失戀青年離家投漢的一幕。

居正接到報告,再次寫信給崇古,要其妥善安排把漢那吉,並派人通報俺答:「中國之法,得虜酋若子孫首者,賞萬金,爵通侯。吾非不能斷汝孫之首以請賞,但彼慕義而來,又汝親孫也,不忍殺之。」(《張文忠公全集》卷二二《答鑒川策俺答之始》)然後,指授方略,要祟古、逢時奏疏皇上納降。朝中很多人極力反對,認為敵情叵測.果然俺答的騎兵如黑雲壓城至北方邊境。祟古早在居正授意之下作好戰事準備並以其孫要挾,俺答終於被迫妥協。居正順水推舟應俺答之求,禮送把雙那吉回鄉,俺答則把趙全等叛臣綁送明室。  

把漢那吉穿著皇上官賜的大紅絲袍回韃靼帳幕。俺答見到非常感動,說以後不再侵犯大同,並決定請求封貢、互市,和明友好相處。  

隆慶五年,穆宗在後正等人的力勸下,詔封俺答為順義王,並在沿邊三鎮開設馬市,與韃靼進行貿易。北部邊防的鞏固使張居正可以把注意轉向國內問題。


「以心奉塵剎,不求自身利 」

作為—個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張居正對明王朝所面臨的問題有深刻認識的。他認為當時國力匱乏和盜賊橫行都是由於吏治不清造成的。官吏貪污,地主兼并,引起「私家日富,公室日貧」(《張文忠公全集》卷二六《答應天巡撫宋陽山論均糧足民》),加之皇帝的窮奢極欲,百姓因此才饑寒交迫,落草為寇。由於張居正客觀地分析了當時的社會矛盾,正確地把握了問題的實質和關鍵,這才使他的改革能夠順應歷史的潮流,並受到廣泛的歡迎。  

基於上述看法,張居正決定從整頓吏治開始他的改革。萬曆元年(1573)十一月,張居正上疏實行「考成法」,明確職責。他以六科控制六部,再以內閣控制六科。對於要辦的事,從內閣到六科,從六科都到衙門,層層考試,做到心中有數。改變了以往「上之督之者雖諄諄,而下之聽之者恆藐藐」(《張文忠公全集》卷三八《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以修實政疏》)的拖拉現象。考成法的實行,提高了各級部門的辦事效率,而且明確責任,賞罰分明,從而使朝廷發布的政令「雖萬裡外,朝而而夕奉行」(《明史.張居正傳》)。  

張居正整飭吏治的目的主要還是「富國強兵」,這條紅線貫穿於他的改革之始終,實行考成法的最大收穫也正在於此。  

張居正在施行考成法時,將追收逋賦作為考成的標準。萬曆四年規定,地方官征賦試行不足九成者,一律處罰。同年十二月,據戶科給事中奏報,地方官因此而受降級處分的,山東有十七名,河南二名;受革職處分的,山東二名,河南九名。這使懼於降罰的各級官員不敢懈怠,督責戶主們把當年稅糧完納。由於改變了拖欠稅糧的狀況,使國庫日益充裕。據萬曆五年戶部統計全國的錢糧數目,歲入達435萬餘兩,比隆慶時每歲所入(含折色、錢糧及鹽課、贓贖事例等項銀兩在內)250餘萬兩之數,增長了74%(《明通鑒》卷六七)。財政收支相抵,尚結餘85萬餘兩,扭轉了長期財政虧虛的狀況。正如萬曆九年四月張居正自己所說的:「近年以來,正賦不虧,府庫充實,皆以考成法行,征解如期之故。」(《張文忠公全集》卷四五)可見,實行考成法雖是一種政治改革,但它對整頓田賦、增加國家財政收入起了很大作用。  

但是僅靠考成法增加的收入仍是有限的,更遠遠不能滿足王公貴族的無限揮霍。張居正認為人「古之理財者,汰浮溢而不騖入,節漏費而不開利源」。理財還是要以節用為主。他所進行的一系列改革幾乎都在圍繞這個中心進行。  

比如他通過加強對官吏的考核,裁減冗員,節省朝廷的俸祿開支。據對「兩京大小九卿及各屬,有沉濫者裁之」,競「汰冗員二三」。同樣,張居正也通過各種途徑削減朝廷的軍費開支。一方面與韃靼人修好,通貢互市,保持邊境安定,減少戰爭費用,另一方面也大量削減撫賞開支。到萬曆二年,北邊「三鎮二歲之中,所費不過萬餘,而所省已百餘萬」。還通過減客兵,清糧糗的辦法減少支出,「歲所省,兒得數十百萬」。  

同時,張居正還要求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皇帝勒緊褲帶,和大家一道過緊日子。他不僅多次向神宗提出「節用愛民」,「以保國本」,而且在皇室的奢侈性花費上,也是錙株必較,寸步不讓。萬曆七年,神宗向戶部索求十萬金,以備光祿寺御膳之用,居正據理力爭,上疏說,戶部收支已經入不敷用,「目前支持已覺費力,脫一旦有四方水旱之災,疆場意外之變,何以給之?」他要求神宗節省「一切無益之費」。結果,不僅免除了這十萬兩銀子的開支,連宮中的上元節燈火、花燈費也被廢止。在張居正的力爭下,還停止重修慈慶、慈寧二宮及武英殿,停輸錢內庫供賞,節省服御費用,減蘇松應天織造等,使封建統治者的奢侈消費現象有所收斂。  

對於自己的用度,張居正也是力戒奢華。纂修先皇實錄,例得賜宴一次。張居正參加篆修穆宗實錄,提出辭免賜宴。他說:「一宴之資,動之數百金,省此一事,亦未必非節財之道」他還請求將為明神宗日講的時間放在早上,可以免晚上的燈火費用。  

張居正在整頓吏治、厲行節約的過程中,不僅自己廉潔奉公,而且對家屬也嚴格要求。兒子回江陵應試,他吩咐兒子自己雇車;父親生日,他吩咐僕人帶著壽禮,騎驢回里祝壽。萬曆八年,居正次弟張居敬病重,回鄉調治,保定巡撫張鹵例外發給「勘合」(使用驛站的證明書),居正立即交還,並附信說要為朝廷執法,就不能以身作則。對於明王朝來說,張居正確實是難得的治國之才。他早在內閣混斗、自己政治生命岌岌不保的時候,寫過一偈:「願以深心奉塵剎,不予自身求利益。」他的確是做到了。


「量盡山田與水田,只留滄海與青天」

作為一名傑出的理財家,張居正深知只顧節流尚不足以解決問題。而要徹底改善國家財政狀況,還需要進一步開闢財源,增加收入。  

但張居正反對通過「開利源」來理財,因為在他看來,「夫天地生財止有此數,設法巧取,不能增多」他早年曾較多接觸下層人民,深深懂得安民養民后國富的道理,他指出:「竊聞致理之要,惟在於安民。」那麼,如何才能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呢?當時明王朝的龐大機器都由田賦支撐,而田賦收入因土地兼并和負擔不均而很難增加。為此,張居正提出懲辦貪污,清理欠賦和清查田畝等三項措施,其中尤以清查田畝聲勢浩大。  

萬曆六年(1578年),張居正以福建為試點,清丈田地,結果「閩人以為便」。於是在萬曆八年,張居正上疏並獲准在全國陸續展開清丈土地,並在此基礎上重繪魚鱗圖冊。   

全國大部分地區根據戶部頒布的《清丈條例》對田地進行了認真的清丈,但也有一些地方官吏縮短弓步,溢額求功。如浙江海鹽「水涯草塹,盡出虛弓,古冢荒塍,悉從實稅。至於田連阡陌者,力足行賄,智足營奸,移東就西,假此托彼。甚則有未嘗加弓之田,而圖扇人役積尺積寸,皆營私窖。遂使數畝之家,出愈增而田愈窄焉。」然而由於大部分州縣清丈徹底,革豪右隱佔,額田大有增加。萬曆八年,全國田地為7013976頃,比隆慶五年(1571年)增加了2336026頃。隨著額田的增加,加之打擊貴族、縉紳地主隱田漏稅,明朝田賦收入大為增加。儘管張居正清丈田畝、平均賦稅的做法被海瑞等人認為是下策,並不能真正解決民間賦稅不均的問題。但從理財的角度看,清丈田畝對於朝廷比較全面準確地掌握全國的額田,增加財政收入起了積極作用,更為重要的是它還為不久推行「一條鞭法」的賦稅改革創造了條件。  

張居正很清楚,僅靠清丈田畝還遠遠不能徹底改變賦役不均和胥吏盤剝問題,不進一步改革賦稅制度就無法保證中央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將會有更多的貧民傾家蕩產,不利於社會的安定。賦役改革是一個十分棘手的事情,一旦過多觸犯權宦土豪的利益,弄不好就會引起強烈的反對,使自己的所有心血前功盡棄。  

當時,不少地區已在試行適應本地區的賦役改革方案,如應天府(今江蘇南京)的「里甲銀」,浙江、廣東的「均平銀」,福建的「綱銀」,還有江南的「十段錦」,以及有些地區的「一條鞭法」等。  

一條鞭法最早於嘉靖十年(1531年)二月,由南贛都御史陶諧在江西實行,取得了成績。當時御史傅漢臣曾上疏說:「頃行一條鞭法。……通將一省丁糧,均派一省徭役。……則徭役公平,而無不均之嘆矣。」此後王宗沐在江西,潘季馴在廣東,龐尚鵬在浙江,海瑞在應天,王圻在山東曹縣也都實行過一條鞭法。海瑞在應天府的江寧、上元兩縣「行一條鞭法,從此役無偏累,人始知有種田之利,而城中富室始肯買田,鄉間貧民始不肯輕棄其田矣」,做到了「田不荒蕪,人不逃竄,錢糧不拖欠」 。  

萬曆五年,山東東阿知縣白棟推行一條鞭法,全縣錢糧均按地丁起科。但由於這種做法 觸犯了官紳的利益,他們便製造浮言,戶科部給事中光懋說:「至嘉靖末年,創立條鞭,不分人戶貧富,一例攤派;……然其法在江南猶有稱其便者,而最不便於江北。如近日東阿知縣白棟行之山東,人心驚惶,欲棄地產以避之。請敕有司,賦仍三等,差由戶丁,並將白棟紀過劣處。」幸虧張居正及時派人前往東阿巡察,才知道光懋歪曲事實。於是張居正擬旨答覆:「法貴宜民,何分南北?各撫按悉心計議,因地所宜,聽從民便,不許一例強行。白棟照舊策勵供職。」又致書支持白棟的左都御史李世達:「條鞭之法,近旨已盡事理,其中言不便十之一二耳。法當宜民,政以人舉。民苟宜之,何分南北。」  

張居正認為一條鞭法不僅不應反對,而且可以「不分南北」,在全國普遍推廣。萬曆九年,他終於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實行一條鞭法。  

—條鞭法是中國田賦制度史上繼唐代兩稅法之後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它簡化了賦役的項目和徵收手續,使賦役合一,並出現了「攤丁入畝」的趨勢。後來清代的地丁合一制度就是一條鞭法的運用和發展。  

一條鞭法的施行,改變了當時極端混亂、嚴重不均的賦役制度。它減輕了農民的不合理賦役負擔,限制了胥吏的舞弊,特別是取消了苛重的力差,使農民有較多時間從事農業生產。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一條鞭法所實行的賦役沒有徵收總額的規定,給胥吏橫徵暴斂留下了可乘之機,這是它的主要不足。  

張居正的理財並不限於一味地為朝廷公室謀利,而且也十分重視人民的實際生活。他通過多種渠道設法減輕人民的賦役負擔,有時還直接提出減免人民的稅負。萬曆十年,隨著清丈田畝工作的完成和一條鞭法的推行,明朝的財政狀況有了進一步的好轉。這時太僕寺存銀多達四百萬兩,加上太倉存銀,總數約達七八百萬兩。太倉的存糧也可支十年之用。這年二月,張居正上疏請求免除自隆慶元年(1567年)至萬曆七年(1579年)間各省積欠錢糧。另外,張居正還反對傳統的「重農輕商」觀念,認為應該農商並重,並提出「省徵發,以厚農而資商;……輕關市,以厚商而利農」的主張。因此也反對隨意增加商稅,侵犯商人利益。這些做法順應了歷史的發展潮流,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百姓的負擔,緩和了一觸即發的階級矛盾,對歷史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面勞瘁於國事,人亡而政息 」

張居正於國事日以繼日地奔忙,連十九年末得見面的老父文明去世,他都未能服喪守制。萬曆九年(1581年),五十七歲的居正,終於勞累病倒。  

萬曆十年六月二十日,居正病逝,捨棄了他十六年始終不放的權力,十年來竭誠擁裁的皇帝,撒手人寰。死後,神宗為之輟朝,贈上柱國,謚「文忠」。他帶著平生的抱負埋入了江陵的墓地,可他哪裡知道,自己一生為國任勞任怨的功德,換來的竟是家族子孫的大難。  

張居正一切的改革著已於地主階級的長遠利益,因而不得不在某些方面損害一些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他自己在政策及用人上也存在一些失誤,他死後,有些人就開始了肆意的報復和攻擊。而神宗呢? 居正在位時,他不是一直尊其為師嗎?那是出於需要與無奈。他早已耿耿於居正的震主之威。居正當國十年,所攬之權,是神宗的大權,這是居正效國的需要,但他的當權便是神宗的失位。在權力上,居正和神宗成為對立面。居正的效忠國事,獨握大權,在神宗的心裡便是一種蔑視主上的表現。這是帝王的邏輯!居正既死,神宗這個已經成年的以享樂和追求財富積累為天性的年輕皇帝,開始尋找一種復仇的快慰。  

張居正逝世后的第四天,御史雷士幀等七名言官彈劾潘晟,神宗命潘致仕。潘晟乃居正生前所薦,他的下台,標明了張居正的失寵。  

不久,言宮把矛頭指向張居正。神宗於是下令抄居正家,並削盡其宮秩,迫奪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還差點刻棺戮屍。他的家屬餓死的餓死,自殺的自殺,流放的流放,逃亡的逃亡,一代能相之家競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場。  

人亡而政息,居正在位時所用一批官員有的削職,有的棄市。而朝廷所施之政,也一一恢復以前弊端叢生的舊觀。整個神宗一朝,沒有人敢為居正呼冤。  

然而國衰而思良臣。直到天啟二年(1622年),明熹宗為激勵臣下,才想起昔日的大功臣張居正,予以復官復蔭。然一切俱已晚矣!

[ 本帖最後由 NYLASH 於 2008-2-24 04:07 編輯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49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24 04:31 | 只看該作者
第六屆茅盾文學獎:《張居正》

以前推薦過幾部矛盾文學獎作品,感覺矛盾文學獎是國內文學作品最高榮譽了。
如果你喜歡如下作品中的任何一部,那麼你應該也會喜歡《張居正》

《李自成》第一屆
《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禮》第三屆
《白鹿原》第四屆

  作品:《張居正》四卷本長篇歷史小說包括《張居正·木蘭歌》、《張居正·水龍吟》、《張居正·金縷曲》、《張居正·火鳳凰》四部。張居正是明萬曆年間曾因厲行改革而彪炳史冊的一位傳奇人物。他榮登首輔之位后,理政十年:整飭吏治,刷新頹風;整肅教育,延攬濟世之才;革新稅賦,梳理財政。拯朱明王朝將傾之廈,使萬曆時期成為明王朝最為富庶的時代。其主事時聲勢顯赫,炙手可熱,聖眷優渥,無與倫比,但隆葬歸天之際,即遭人非議之時,結果家產盡抄,爵封皆奪,禍連八旬老母,罪及子孫。

  作家:熊召政,1981年調入湖北省任專業作家至今。其間任《長江文藝》副主編,1985—1989年擔任湖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歷經十年潛心創作四卷本長篇歷史小說《張居正》。

點此下載張居正純文字版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50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3-2 02:00 | 只看該作者
熊召政花了10年功夫寫的《張居正》的確值得細細品味, 我們爭取能在下周把這本小說讀完吧.
從第一部分,《張居正·木蘭歌》來看, 我覺得這小說有這麼幾個看點:

1) 儒家思想在中國文人, 宦官身上的體現.
張應該稱得上是中華歷代宦官中的驕子. 力主改革, 名留千史. 中國幾千年哲學思想(主要是儒家了) 他可以說銘記心中. 他的所作所為, 如何處理人際關係, 如何平衡權力的制約, 都是可圈可點.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皇帝駕崩了, 但處處仍然要以先帝利益著想. 即便是一顆先帝喜歡吃的無花果, 也要落淚以示忠心.  

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高拱失去首輔,落魄還鄉了, 他也盡量打點, 親自送行.

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屈, 威武不能屈, 此之謂大丈夫
即便是皇帝跟前的紅人, 王道士, 殺了平民,一樣要處置. 即便丟官, 也落得個清名.

還可以舉出很多. 但最後張居正還是似乎步了高拱的後塵. 作者的意圖似乎也可略猜一二.

2) 作者的文采
每一篇的標題便蠻有詩意, 顯示了作者的功底. 其中各個人物自己的詩作, 引用的典故也都頗讓人有所啟發.

我們繼續吧, 相信看完《張居正》大家都會有不小的收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51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3-30 11:05 | 只看該作者
《張居正》差不多讀了一個月了. 最近忙著出差, 工作, 實在還有最後一本"火鳳凰" 沒有看完     廣南子估計已經耐不住了,
好吧, 那這一周我們一起來讀一下他貼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陷阱》吧.   

[ 本帖最後由 NYLASH 於 2008-3-30 11:15 編輯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52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4-8 05:36 | 只看該作者

胡適之說儒





胡適(1891-1962),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師從於杜威,深受實驗主義哲學的影響。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同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幾乎一夜之間暴得大名,成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領袖級人物。1938年任國民政府駐美國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48年離開北平,後轉赴美國,1958年任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1962年病逝於台北。胡適一生博學多能,在人文學科的各個領域都頗有建樹。著有《五十年來之中國文學》、《胡適文存》、《中國哲學史大綱》、《白話文學史》、《中國章回小說考證》等書。



簡介:

三千年來出生於中國的文化巨人不過百人,而胡適之先生是最後的一位。他但開風氣不為師,在現代中國全面轉型的驚濤駭浪里,以一學成歸國之少年,振臂一呼,擎起新文學革命的大旗,一時風光無限。然而這位自由知識分子的靈魂人物,以提倡革命始,卻以整理國故終,最後留給世人的,依然是仁厚親切的一代大儒形象。

  本書是胡適之「整理國故」的代表作,深入探討了儒家文化的起源和本質。本書是中國國學現代化過程中,一部繼往開來的劃時代作品。這其實是胡適的一本舊著,可說是「舊書新編」了,但書中的一些灼見,至今仍有穿透力,顯示出真正學術的長久生命。關於孔子和儒學,胡適的兩個觀點頗有創見。一是講「儒」原是一些殷商貴族,亡國之後,做了周人的臣僕奴隸,只能以占卜、治喪之類的專門的知識技能來伺奉新主人,漸漸成為一個特殊階層;二是孔子的超乎尋常的政治自信,很大程度上植根於殷商遺民之民族復興的期望,這種期望直接表現為「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的預言。胡適將孔子和儒學放回遠古社會的境況中去考察和理解,孔子「予殆殷人也」的自嘆,可以說是對其文化精神本源的最好說明。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53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4-14 10:51 | 只看該作者

吉檀迦利



泰戈爾在191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就是他在英國出版的詩集《吉檀迦利-飢餓的石頭》(國內一般翻譯為《吉檀迦利》) 。的獲獎理由是: 「由於他那至為敏銳、清新與優美的詩;這詩出之於高超的技巧,並由於他自己用英文表達出來,使他那充滿詩意的思想業已成為西方文學的一部分。」  

《吉檀迦利》是「亞洲第一詩人」泰戈爾中期詩歌創作的高峰,也是最能代表他思想觀念和藝術風格的作品。這部宗教抒情詩集,是一份"奉獻給神的祭品"。風格清新自然,帶著泥土的芬芳。泰戈爾向神敬獻的歌是「生命之歌」,他以輕快、歡暢的筆調歌唱生命的枯榮、現實生活的歡樂和悲哀,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前途的關懷。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54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4-20 02:15 | 只看該作者

毛澤東詩詞



毛澤東詩詞是懷著巨大的詩的激情,按照寫詩的藝術規律,運用形象思維創造出來的。著名詩人賀敬之評述毛澤東詩詞時曾這樣說:「毛澤東詩詞以其前無古人的崇高優美的革命感情、遒勁偉美的創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藝術思想、豪華精美的韻調辭采,形成了中國悠久的詩史上風格絕殊的新形態的詩美,這種瑰奇的詩美熔鑄了毛澤東的思想和實踐、人格和個性。在漫長的歲月里,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幾乎是風靡了整個革命詩壇,吸引並熏陶了幾代中國人,而且傳唱到了國外。」

毛澤東詩詞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寫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這就是說,宇宙間無窮無盡的事物都要經歷產生--發展--消亡的過程,都是作為過程而存在的。正如馬克思所說,「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人類社會同樣是如此。滄海與桑田總是更迭著的,新生也總是戰勝腐朽。正是「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一唱雄雞天下白,萬方樂奏有於闐」。

毛澤東是一位偉大的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主義者,他在詩詞中熱情地謳歌革命的人生理想,讚美為實現理想而進行的壯麗的鬥爭。《七律·長征》是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詩歌典範。它既寫出了紅軍長征所經歷的千難萬險,又把紅軍為了實現北上抗日的革命理想而排除一切障礙,不怕犧牲的崇高精神發揮到極致,達到了內容和形式完美的統一,可以稱之為藝術精品,千古絕唱。詩的題材是從二萬五千里長征的鬥爭生活中提煉出來的,但是詩人並沒有刻意渲染戰爭的殘酷與犧牲,而是集中筆力表現了長征取得勝利,實現了革命理想的喜悅和對於艱難困苦的蔑視。

在毛澤東詩詞中謳歌人生的革命理想,戰勝困難的警句,時時出現,美不勝收。如「不到長城非好漢」、「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欲與天公試比高」、「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埃」、「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羆」、「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等等。在那月沒星沉,夜色如磐的日子裡,這種革命理想曾像熊熊燃燒的火炬,照耀著人民前進的道路;在那電閃雷鳴、暴風雨來臨的時候,這種革命理想曾像展翅高翔的海燕,呼喚著人民向黑暗、腐朽的勢力衝擊;在那硝煙迷漫、戰火紛飛的歲月,這個革命理想像嘹亮的號角,鼓舞著人民去奮勇殺敵;在當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階段,這個革命理想則像振奮人心的金鼓,催促著人民去乘風破浪,銳意改革,創造奇迹。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55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5-12 09:46 | 只看該作者

夢溪筆談



北宋沈括(1033—1097年)所著《夢溪筆談》一書,是我國舉世聞名的11世紀一部科學巨著。

沈括,字存中,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科學家、政治家。他出身於官宦之家,仁宗嘉佑年間中進士,任揚州司理參軍。后又被推薦到京師昭文館,負責編校書籍。神宗時,他積極參與王安石變法,多次被委以重任,曾提舉司天監,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等,亦曾出使遼國,談判邊界劃分問題。後知延州(治所在今陝西延安),因他人兵敗受牽連,坐貶。晚年居潤州(今江蘇鎮江),築夢溪園閑居。這期間,據其科學實踐與平生見聞,著成本書。

《夢溪筆談》包括《筆談》、《補筆談》、《續筆談》三部分。《筆談》二十六卷,分為十七門,依次為「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機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誌、葯議」。《補筆談》三卷,包括上述內容中十一門。《續筆談》一卷,不分門。全書共六百零九條(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內容涉及天文、曆法、氣象、地質、地理、物理、化學、生物、農業、水利、建築、醫藥、歷史、文學、藝術、人事、軍事、法律等諸多領域。在這些條目中,屬於人文科學例如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音樂等方面的,約佔全部條目的18%;屬於自然科學方面的,約佔總數的36%,其餘的則為人事資料、軍事、法律及雜聞軼事等約佔全書的46%。

就性質而言,《夢溪筆談》屬於筆記類。從內容上說,它以多於三分之一的篇幅記述並闡發自然科學知識,這在筆記類著述中是少見的。因為沈括本人具有很高的科學素養,他所記述的科技知識,也就具有極高價值,基本上反映了北宋的科學發展水平和他自己的研究心得,因而被現代人譽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

例如,《夢溪筆談-卷十八-技藝》正確而詳細記載了「布衣畢升」發明的泥活字印刷術,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關於活字印刷的可靠史料,深受國際文化史界重視。此外,北宋其他一些重大科技發明和科技人物,也賴本書之記載而得以傳世。如記載喻皓《木經》及其建築成就、水工高超的三節合龍巧封龍門的堵缺方法、淮南布衣衛朴的精通曆法、登州人孫思恭釋虹及陸龍捲、河北「團鋼」「灌鋼」技術,羌人冷作冶鍊中對「瘊子」的應用、「浸銅」的生產等,均屬科技史上珍貴史料。

《夢溪筆談》上述對北宋科技成就的記述,已足以使其名垂青史。非但如此,該書還記錄了沈括自己的許多創見,這進一步推進了北宋的科學發展。

例如,在天文學方面,《夢溪筆談》闡釋了沈括自己對渾儀、漏刻、圭表等天文儀器研製方面的許多創見,記述了他的「日有盈縮」這一重要發現以及他關於實行陽曆「十二氣歷」的建議。書中還準確描述了五星運行軌跡,計算出月道與黃道交角每月後退度數更為精確的數值,正確說明月亮的盈虧生光現象,發明準確測定極星位置的方法,詳細記錄並描述隕石特徵及隕落過程,指出了鐵隕石的存在,等等。這些均系天文學史上值得一提的重要成就。

在物理學方面,《夢溪筆談》記述了算家所謂的「格術」,沈括以之解釋小孔和凹面鏡成像,開闢了「格術光學」這一光學新領域。沈括對透光鏡的研究,思考縝密,多有可采之處。另外,沈括還討論了指南針的不同安裝方法,記錄了「以磁石磨針鋒」的指南針人工磁化方法及指南針「常微偏東,不全南也」的現象(卷二十四),從而肯定了地磁偏角的存在。在聲學方面,《夢溪筆談》記述的沈括在琴弦上貼小紙人,以驗證聲音共振現象的發明,比歐洲類似的發明要早約七百年。

在數學上,《夢溪筆談》討論了垛積問題,建立了隙積術,其實質是解決了高階等差級數的求和問題。書中還探討了會圓術,沈括從計算田畝出發,考察了圓弓形中弧、弦和矢之間的關係,得出了新的弓形面積的近似公式。隙積術和會圓術的建立,為中國古代數學的發展開闢了新的方向。

在地質地理方面,《夢溪筆談》記述了沈括對浙江雁盪山、陝北黃土高原地貌地質的考察,明確提出了流水侵蝕作用說。該書還通過對化石的討論來論證古今氣候變化,對礦石資源亦有涉及,指出江西鉛山山澗水中有膽礬,可以煉銅;發現陝北的石油可以用於照明和制墨(卷二十四)。在地圖製作方面,記述了沈括以熔蠟和木屑製作立體地圖的發明,這一發明早於歐洲約七百餘年。書中對地圖製做中州縣相對方位的描述,由傳統8個方位增至24個方位,同時特別重視對兩地間直線距離——「鳥飛之數」的測量,使州縣相對位置更為可靠。

在生物醫學方面,《夢溪筆談》也多有記述,且大都觀察準確,記錄翔實,能夠從實際出發,辨別真偽,補正古書之不足。

《夢溪筆談》對沈括的治學思想和方法也多有反映,是研究沈括科學思想的主要參考材料。

此外,《夢溪筆談》還以大量篇幅記述了當時的政治、軍事、法律、人事以及一些傳聞軼事、藝文掌故等。對賦役擾民、西北與北方軍事利弊及典禮禮儀和古代音樂演進,均有翔實記載。該書對於研究北宋社會、政治、科技、經濟諸方面有重要參考價值。

《夢溪筆談》問世后,受到學界重視,不久即被刊刻印行。此書現知最早有南宋乾道二年本,今僅存元、明覆刻乾道本。通行的正、補、續三編本首出《稗海》。1956年,上海出版公司出版了胡道靜的《夢溪筆談校證》,考據精詳。1957年,中華書局又出版了胡道靜的《新校正夢溪筆談》,很便於閱讀。《夢溪筆談》在國外也很有影響,早在19世紀,它就因為其活字印刷術的記載而聞名於世。本世紀以來,法、德、英、美、意等國都有人對《夢溪筆談》進行系統而又深入的研究,並向社會公眾加以介紹。我們的近鄰日本,早在19世紀中期,就用活字版排印了沈括的這部名著,是世界上最早用活字版排印《夢溪筆談》的國家。從1978年起,日本又分三冊陸續出版了《夢溪筆談》的日文譯本。這些情況表明,《夢溪筆談》不愧為一本有國際影響的中國古代科技典籍。

圖片說明:

古迂陳氏家藏夢溪筆談二十六卷

元大德九年(1305)陳仁子東山書院刻本

15.5×10.1厘米

《夢溪筆談》宋本今已不存。此本據南宋乾道本重刊,尚可窺宋本舊貌,亦為現存最早版本。書為蝴蝶裝,開本宏朗,版心極小,刻印精緻,書品佳妙,在元代刻本中獨具特色。元明時期秘藏宮廷,書中鈐有「東宮書府」、「文淵閣」等印。以後流入民間,為藏書家陳澄中所得。1965年,在周恩來總理關懷下,這部稀世珍本由香港購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56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5-19 11:46 | 只看該作者


《悲劇的誕生》是德國現代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Nietzische,1844-1900第一部較為系統的美學和哲學著作,寫於1870-1871他的哲學的誕生地,是一本值得重視的著作。本書的中文譯本可看《悲劇的誕生》,周國平譯,三聯書店1986年版。

  本書共25節,第1節至第15節討論了古希臘藝術的起源、發展,悲劇的誕生,悲劇的主要特徵,悲劇的滅亡等問題。第16節至第25節的主要內容是:結合近代文學藝術和文化的發展,尤其是結合近代德國藝術與社會的現實,討論了悲劇與音樂藝術形式的關係,悲劇的再生,以及在悲劇的再生中德意志民族所起的作用等問題。

貫穿於本書的兩個基本概念是日神和酒神。日神是光明之神,在其光輝中,萬物顯示出美的外觀;酒神則象徵情慾的放縱,是一種痛苦與狂歡交織著的癲狂狀態。尼采以日神和酒神象徵說明古希臘藝術的起源和發展,及人生的意義。由日神產生了造型藝術,如:詩歌和雕塑,由酒神衝動產生了音樂藝術。人生處於痛苦與悲慘的狀態中,日神藝術將這種狀態遮掩起,使其呈現出美的外觀,使人能活得下去,希臘神話就是這樣產生的。酒神衝動則把人生悲慘的現實真實地揭示出來,揭示出日神藝術的根基,使個體在痛苦與消亡中回歸世界的本體。
 
    尼采認為,古希臘藝術產生於日神衝動和酒神衝動。悲劇產生於二者的結合。悲劇是不斷地走向日神形象世界的酒神歌隊。在悲劇中,一方面是酒神的合唱抒情,一方面是日神的舞台夢境。但酒神是悲劇的根據和基礎。當古希臘悲劇作家歐里庇得斯試圖將悲劇安放在日神的基礎上時,悲劇就走向了滅亡。
 
    尼採的悲劇世界觀強調,只有在酒神狀態中,人們才能認識到個體生命的毀滅和整體生命的堅不可摧,由此才產生出一種快感,一種形而上的慰藉。在悲劇中所體現出的人生態度是一種非科學的、非功利的人生態度。尼采對西方自蘇格拉底以來的理性主義的、科學主義的和功利主義的人生觀進行了猛烈的批判。認為它們是一種淺簿的樂觀主義。它們只能使人類喪失其生存的基礎,人類只有在悲劇的再生中才能實現自我拯救。
 
    尼采對西方近代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積極的意義。但總的來說,從人的本能出發,視酒神狀態為人生的基礎,這是其反理性主義的根據,也是其強力意志學說的根據,在閱讀時,應對其進行批判性的思考。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57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5-25 12:46 | 只看該作者

白鯨



人與自然

    地球上一切之一切,僅就我們現在所知,無外乎兩大類別,即人與自然。
    人與自然構成了這個世界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紛繁多變又源遠流長。
    迄今我們所知的被稱做歷史的過去,被演繹著的現在和被推測著的未來,都是
以人與自然為主題的,它們恆久有序地演變著,一刻也沒有停止過,也永遠不會停
止,除非我們腳下的這個地球崩潰、消失、不復存在。
    人與自然——這兩個地球上的主人公——以互相之間的和諧和鬥爭,構成了歷
史的延伸和變遷。
    從互相依存的角度來講,人和自然是兄弟;從互相征服的角度講,人與自然又
是對手,所以,完整地來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應該是既和諧又鬥爭,這才是人與
自然的關係的真實寫照。
    我們所確信的人類發展的歷史實際上就是不斷地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歷史,
最初原始的人躲避著自然的災難以求得生存和進化,之後他們和自然和平相處,之
后他們開始試圖征服自然以取得地球上的霸主地位,他們立足於大地,開始向高山
進擊,向森林進擊,向海洋進擊,向天空進擊……向自然的一切進擊,他們獲得了
成功,在與自然的較量之中佔了上風。
    從血雨腥風刀光劍影到現代意義上的高新科技,人類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走過
了溫長的路程,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雖然現代意義上對自然的征服少了一些直觀
激烈的成分,但是絕對沒有停止。
    如果我們給自然做一個發展總結的話,那麼它的主題則是不斷地和人類抗爭,
不斷地躲避人類的侵襲,在人類的利用下不斷地為人類造福卻又不斷地被傷害,所
以不斷地報復人類……從表面看,自然逐漸被人類馴化和利用,對人類的危險越來
越小,但是雙方的鬥爭並沒有結束,誰是最終的勝利者還遠未可知,如果真的像有
的預言家所說的那樣,人類有一天被毀滅的話,那麼這毀滅人類的巨手一定是自然,
那樣,自然就恢復了它的本來面目,而人類又要從猿發展而起了,這將會是一個多
么不幸而又漫長的輪迴呀!
    之所以反覆討論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因為動物也是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已經
滅絕了的恐龍是,正在被滅絕的大熊貓是,還沒有被滅絕正在逃避著人類或者和人
類抗爭著的許多種種的動物是。
    本書的兩個主人公之一——白鯨莫比·迪克也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58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7-15 02:17 | 只看該作者

中國文學史話



簡介 · · · · · ·
  本書是胡蘭成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日本以及後來在台灣文化學院任教授時的文學研究論著和部分文學評論的結集。本書充分體現了胡蘭成對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學的透徹理解,其貶抑西方文學,尊崇中國文化的思想,不管是在當時還是現在,都有著別開生面的意義。此書還可被視為胡蘭成一生文化思想體系的一次基本展示。書中思想影響了當時台灣文壇一大批新銳作家。 中國文學是人世的,西洋文學是社會的。人世是社會的升華,社會惟是「有」,要知「無」知「有」才是人世。知「無」知「有」的才是文明。大自然是「有」「無」相生,西洋的社會惟是物質的「有」,不能對應它,中國文明的人世則可對應它。文明是能對應大自然而創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59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7-22 11:52 | 只看該作者

禪是一枝花



胡適寫中古中國哲學史,著重在禪,這是他的過人的見識。胡適不懂得禪的公案,但他對禪僧的歷史的考證,則極是有益。我讀禪宗的書,直覺地知道禪非創自達摩,禪自是中國的思想,非印度所有。慧可斷臂立雪,我亦不喜,還是被賊斫臂可信。及讀胡適的考證,非常高興。胡適對中國的舊學有兩大功績:一是紅樓夢作者考證,又一即是關於禪的考證。胡適的紅樓夢考證與張愛玲的「紅樓夢魘」,使我們更明白了紅樓夢的好;張比胡適更直接懂得紅樓夢的文學。胡適的關於禪的考證則是使我們更明白了禪的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60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10-27 07:59 | 只看該作者


這本《尋覓中華》,系統地表述了作者從災難時期開始一步步尋覓出來的中華文化史。任何一部真正的歷史,起點總是一堆又一堆的資料,終點則是一代又一代的感悟。這是一個人心中的中華文化史,作者鍛鑄了它,它也鍛鑄作者。書裡邊的文章,除了一篇之外,都沒有在以前出版的書里出現過。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27 14:4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