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什麼是戒 [列印本頁]

作者: chico    時間: 2011-5-12 01:14
標題: 什麼是戒
南傳佛教《清凈道論》

  什麼是戒?即離殺生等或實行於義務行(注一)者的思(意志)等之法。
『無礙解道』說(注二):「什麼是戒?即思戒,心所戒,律儀戒,不犯戒」。

  此中:完成不殺等或完成義務行者的思名為「思戒」。離殺生等的離(注三)名為「心所戒」。其次舍殺生等的七業道(注四)之思名為「思戒」。「舍貪慾而離貪心住」(注五)等所表現的無貪、無瞋、正見之法名為「心所戒」。

  「律儀戒」,當知有五種律儀:即別解脫律儀,念律儀,智律儀,忍律儀,精進律儀。這裡「圓滿具足別解脫律儀」(注六),是說關於別解脫律儀。「防護眼根,成就眼根律儀」(注七),是「念律儀」。

        世尊對阿耆多說:
    世界一切的瀑流,
    念是他們的防禦。
    我說諸流的防護,

    他們當以慧來遮。(注八)這是「智律儀」;關於正當的使用資具等也包括在這裡面。其次「對寒暑忍耐」(注九)等的表述為「忍律儀」。「不容生起欲尋」(注一0)等的表述為「精進律儀」;活命遍凈戒也是包括在這裡面的。上面這五種律儀,以及怖畏罪惡的善男子離其所遭的惡事,一切都是律儀戒。

  「不犯戒」,即受持戒律之人的身口等不違犯於戒。

   這裡解答關於什麼是戒的問題。
作者: Dhammapala    時間: 2011-5-12 02:35
本帖最後由 Dhammapala 於 2011-5-12 02:36 編輯

吾人做任何事,都會用到心。你引那段清淨道論的文字,想說明什麼呢?你如果讀過律部,就知道犯戒的成立有主觀要件(犯意)、客觀要件(戒相),兩者都具足,才構成犯戒。你只要能找到一條戒律是沒有戒相、只要起心動念就構成犯戒的,你的論述就有理有據了。(註:菩薩戒不算,因為菩薩戒非佛說)
作者: chico    時間: 2011-5-12 02:40
想說明,持戒、犯戒上面,心是關鍵。就這麼一點點。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12 02:58
我滿腦子男盜女娼邪淫惡念都不犯戒,多好!

南傳經典也未必都是佛親口所說。到處說這個非佛說那個非佛說還不如先把自己清理乾淨。好像清理不幹凈吧。你的話里說不定就有非佛說呢。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12 03:06
「若依雜阿含906經來說,正法已滅,也沒有預言什麼正法復活或復興的可能,那現代某些標榜原始佛法的論調,正好被雜阿含906經預先破斥及否定。」



作者: chico    時間: 2011-5-12 03:11
回復 信仰平等 5樓 的帖子

我不也說過嗎, 最後壓否定的是全部佛法。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12 03:17
回復 chico 6樓 的帖子

那可不是,真來真去全部失真。
作者: chico    時間: 2011-5-12 03:21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1-5-12 03:24 編輯

回復 信仰平等 7樓 的帖子

分化成二十多個部派,那個都說自己得了「世尊的真傳「。都是唯一真理的代表。


南傳記載

下表取自斯里蘭卡編年史《島史》和《大史》[6]。

    上座部(Sthaviravāda)→分別說部(Vibhajjavāda)→上座部佛教(Theravāda)
        化地部(Mahīśāsaka)- 第一次分裂
            法藏部(Dharmaguptaka)- 第三次分裂
            說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 第三次分裂
                飲光部(Kāśyapīya)- 第四次分裂
                    說轉部(Sankrantika)- 第五次分裂
                        說經部(Sautrāntika)- 第六次分裂
        犢子部(Vatsīputrīya)- 第一次分裂
            法上部(Dharmottarīya)- 第二次分裂
            賢冑部(Bhadrayānīya)- 第二次分裂
            密林山部(Sannāgarika)- 第二次分裂
            正量部(Saṃmitīya)- 第二次分裂

       

    大眾部(Mahāsaṃghika)
        一說部(Ekavyahārikas)- 第一次分裂
        雞胤部(Kaukutika)- 第一次分裂
            說假部(Prajñaptivāda)- 第二次分裂
            多聞部(Bahuśrutīya)- 第二次分裂
        制多部(Caitika)- 第三次分裂(依據島史,大史稱源出於說假和多聞)

此外,在《島史》列出下列六個起源不明的部派:

    雪山部(Haimavata)
    王山部(Rajagiriya)
    義成部(Siddhatthaka)
    東山部(Pubbaseliya)
    西山部(Aparaśaila)
    西王山部(Apararajagirika)

[編輯] 北傳記載

下表來自說一切有部世友的《異部宗輪論》[7]。

    上座部(Sthaviravāda)
        雪山部(Haimavata)- 第一次分裂(被稱為「本上座部」,此部只在北印。)
        說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 第一次分裂
            犢子部(Vatsīputrīya)- 第二次分裂
                法上部(Dharmottarīya)- 第三次分裂
                賢冑部(Bhadrayānīya)- 第三次分裂
                正量部(Saṃmitīya)- 第三次分裂
                密林山部(Sannāgarika)- 第三次分裂
            化地部(Mahīśāsaka)- 第四次分裂
                法藏部(Dharmaguptaka)- 第五次分裂
            飲光部(Kāśyapīya)- 第六次分裂
            經量部(Sautrāntika)- 第七次分裂

       

    大眾部(Mahāsaṃghika)
        一說部(Ekavyahārikas)- 第一次分裂
        說出世部(Lokottaravāda)- 第一次分裂
        雞胤部(Kaukutika)- 第一次分裂
        多聞部(Bahuśrutīya)- 第二次分裂
        說假部(Prajñaptivāda)- 第三次分裂
        制多部(Caitika)- 第四次分裂
        西山部(Apara Śaila)- 第四次分裂
        北山部(Uttara Śaila)- 第四次分裂

義淨三藏《南海寄歸內法傳》:

    聖大眾部。分出七部。
    聖上座部[8]。分出三部。
    聖根本說一切有部。分出四部。
    聖正量部。分出四部。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12 03:23
北傳重視心念,南傳重視行為,頗有點兒像新教和天主教的差別。其實心念和行為是一體的,同樣重要。
作者: Dhammapala    時間: 2011-5-12 03:28
回復 chico 8樓 的帖子

各部派的經、律大同小異,主要的差別在論。你去看看律部就知道。這就是說,部派佛教有共同的經典和戒律。相形之下,大乘各宗沒有共同的經典;不同時期的宗派,其經典就不同,法義甚至完全相反。
作者: chico    時間: 2011-5-12 03:31
回復 信仰平等 9樓 的帖子

現代佛學

因為印度佛教在史料上的缺乏,各佛教部派之間的關係,直到現代學者中仍然有所爭議。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中,對於各部派的傳承各有不同說法。主要依據印順法師的看法[9],現將各部派作一個簡單的整理:

    根本上座部
        雪山部(在說一切有部分出後,原根本上座部遂遷至雪山改稱雪山部[10],大眾部及分別說部傳說,認為此部是由大眾部分出)
        上座(說一切有)部
            說一切有部(薩婆多部又名說因部,從摩偷羅傳入罽賓即健陀羅、烏仗那,為舊阿毘達磨論師所承襲。[11])
                經量部(又名說轉部Saṃkrāntivādins/Saṃkrāntikas)
            根本說一切有部(從摩偷羅傳到北方,為迦濕彌羅阿毘達磨「毘婆沙師」所承襲。[11])
            犢子部(Arya-vatsiputriyavadinah,異部宗輪論認為此部是由說一切有部分出。)
                法上部
                賢胄部
                正量部(Sammatiyavadinah)
                密林山部(又稱六城部)
        (上座)分別說部
            赤銅鍱部(Tāmraśāṭīya,又作銅鍱部,傳至錫蘭。因錫蘭古稱銅鍱洲,或赤銅鍱,故得名。)
                大寺派(即今錫蘭南傳上座部佛教。)
                無畏山派(漢譯解脫道論即為此部作品。)
                    祗陀林派
            化地部
            法藏部
            飲光部(又作迦葉部)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12 03:32
小異就夠受了。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12 03:33
南傳內部也是彼此死掐,都自詡正宗。笑死人了。真的太像基督教了。
作者: chico    時間: 2011-5-12 03:34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1-5-12 03:35 編輯

回復 Dhammapala 10樓 的帖子



相傳在佛陀滅度之後,由大迦葉於王舍城主持了第一次集結(又稱為王舍城集結),由阿難負責誦出經藏(即後世所稱的《阿含經》),優婆離誦出律藏,建立了原始佛教的基本經典與僧團戒律。

大眾部相傳,大迦葉尊者發起第一次集結,集結出經、律、論三藏。無法參與的僧團大眾,在洞窟外自行集結,稱為窟外集結。窟外集結所產生的經典,被稱為雜藏。其中方廣經,即是大乘佛教經典的前身。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12 03:40
哪裡有共同的戒律? 純屬天方夜譚。

「在緬甸東固王朝末期,緬甸僧團內部因為穿著袈裟的問題引起一場激烈的爭論。1708年,敦那村(Tunna)有個名叫谷那阿毗朗咖拉的長老規定沙馬內拉在進入村落時可以偏袒右肩,被稱為「偏袒派」。部分比庫指出僧人在進入村落時必須披覆雙肩,這派僧人稱為「披覆派」。兩派相持不下,爭論持續了二十四年,國王禮請四位博學長老進行調解也得不到解決。貢榜王朝建立之後,這場爭論又鬧到阿勞普耶王(Alaung Paya,公元1752-1760年在位)那裡。國王支持偏袒派,命令僧人必須偏袒右肩披著袈裟。有飽學長老牟尼王音(Munindaghosa)等兩位上座不從王命,對佛發誓:寧捨身命,護持佛陀戒法,盡形壽不捨棄。結果遭國王驅逐出境。1783年,缽多普耶王(Bodawpaya,公元1782-1819年)在位時,披覆派又引經據典,駁斥偏袒派並獲得勝利。缽多普耶王下詔全國:比庫一律不得偏袒右肩入聚落。這場前後相持了七十五年之久的「著衣之爭」終於宣告結束。」

評論: 執迷形式,忽視精神,違反了佛陀的本懷。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12 03:42
和中世紀一個針尖能站幾個天使的基督教神學之爭有的一拼。
作者: chico    時間: 2011-5-12 03:42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1-5-12 03:43 編輯

回復 信仰平等 13樓 的帖子

看看這個,口頭傳誦的可靠嗎?!


毗奈耶雜事四十曰:

「阿難陀與諸苾芻在竹林園,有一苾芻而說頌曰:若人壽百歲,不見水白鶴。不如一日生,得見水白鶴。
時阿難陀聞已,告彼苾芻曰:汝所誦者,大師不作是語。然佛世尊作如是語:若人壽百歲,不了於生滅。不如一日生,得了於生滅。

(中略)彼聞教已,便告其師。師曰:阿難陀老闇,無力能憶持,出言多忘失,未必可依信,汝但依舊如是誦持。」


作者: Dhammapala    時間: 2011-5-12 03:45
回復 chico 14樓 的帖子

大眾部相傳,大迦葉尊者發起第一次集結,集結出經、律、論三藏。無法參與的僧團大眾,在洞窟外自行集結,稱為窟外集結。窟外集結所產生的經典,被稱為雜藏。其中方廣經,即是大乘佛教經典的前身。

就我所知,摩訶僧祇律是大眾部的律典,其中提到迦葉等五百人結集竣事時,窟外千人,群起致詰,似未言及窟外結集。你不妨再查證一下,窟外結集的主持人、負責誦經的、負責誦律的都是哪些人?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12 03:56
佛陀要是有那個求真勁頭早就憑空發明出佛教了,還用依託婆羅門教的觀念體系嗎?佛陀就成了造天地的耶和華了。

「佛教團最初分裂為上座部和大眾部兩大派,這是佛陀逝世后約一百或一百餘年的事。當時直接引起分裂的原因是由於僧眾們在戒律問題上的爭執。據說有一位西方波利族比丘名叫耶舍的,游化到東方的毗舍離城,看見跋祗族比丘們勸令在家信徒布施金錢作僧眾購買所需之用。耶舍認為比丘乞受金銀不合戒律,於是提出異議,遭受到跋祗僧眾的擯斥。耶舍便往西方各地邀請上座比丘們到毗舍離集會,結果判決跋祗比丘們為非法根據上座記載,除乞受金銀外,尚有其他九事非法。這便是第二結集,因為集合的有七百人,所以又稱「七百結集」。跋祗比丘們大多數不承認這個判決,他們另外召集了一萬比丘舉行結集。這便造成了教團的分裂。」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12 04:25
我跟說話特別快的人說你要慢下來,我跟說話特別慢的人說你要快一點兒,一個慢一個快,完全相反,哪個錯了?

跟持斷見的人說有,跟持常見的人說無,有無相反,哪個錯了?

因緣相反,法義如何不相反?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12 04:30
口頭傳誦有錯誤是必然的,是難以避免的。因為人的記憶力是有缺陷的。
作者: chico    時間: 2011-5-12 05:25
標題: 摘自---以佛法研究佛法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1-5-12 06:44 編輯

近來的一分學者,推重錫蘭所傳的巴利文聖典。錫蘭的佛教說:這是釋尊使用的摩竭陀語;巴利語聖典,是王舍城五百結集的原典。以語文的古老,證實他們的三藏,是古老的、正統的佛說。與他們不同的,即使是阿含與廣律,也被看作後起的、改寫的。如這不過為了宣傳的目的,那末讓賣糖人去說他的糖甜吧!如作為事實,作為是否佛說的標準,那是違反佛陀精神的,不能不表示反對。佛制:「聽隨國俗言音學習佛說」。佛法是普應無礙的,不是神教式的執一而強同的。以不同的言音來學習佛說,也是錫蘭律典所共說的。

所以,無論釋尊與王舍結集使用甚麼語文,佛教界並沒有標準的語文。億耳以阿磐地語誦『義品』,釋尊是一樣的讚歎他!雅語,起初是恆河上流──西方系所使用的。釋尊不同情他們的「佛法統一化」──雅語化,但並不反對他們以雅語學習佛說。這是佛世即已如此,以雅語誦習佛說,不是後起的變化。傳說阿育王時代,華氏城因僧眾的來自各地,語音隔礙,所以分用不同的語言誦戒,佛法即分為多部。在不同的環境中,佛教適應不同文化,採用當地語文,確為佛法分部的重大原因。

錫蘭的佛教,從大陸來,起初是並不專為巴利語的。照錫蘭佛教徒自己的傳說:由於大寺派與無畏山寺派相諍,大寺派始以巴利語寫定三藏,這是西元前一世紀的事。他們的想像,以為巴利語聖典,都由摩哂陀傳來。不知即使摩哂陀使用巴利語宏法,在當時口口相傳的狀況中,三藏的南傳,決不會出於一人的口授。其後,也還有非巴利語的;西元四、五世紀間的覺音,始一律的改寫為巴利語。這在當時,仍舊是大寺派的,而不是錫蘭佛教全體如此。

我們相信,巴利語為古代的方言之一;然以巴利語寫定三藏,在錫蘭也不算是太古了!我們如不打算效法神教徒,不希望宗教獲得語文的特別支持(如婆羅門教以吠陀語為神的語言等),那末語文不過是載道的工具而已。印度佛教語文的複雜性,與佛法語文化的種種問題,是值得巴利語佛教者反省的!
   還有應該注意的:就是先見於文記的,並不就是先存在的。這像民間流行的故事,有還沒有記錄的,但並不妨早已存在。他比近代發明而出版的,要早得多。從這種意義去看佛法,在文字流行較遲的聖典,可以說在某時盛行,不能就此指為後人懸想的產物!他的是否佛法,是否佛說,需要從種種方面去判決審定他。後起的,可能早已存在,但我也不否認受有外來的影響,以及傳說而改變的成分。
   這還專在語文上說。其實,佛法的表現,音聲符號中,還有音樂歌唱,甚至語言的情調;形象符號中,還有圖畫、建築、雕刻等,無不在有意無意中表現佛法,影響佛弟子的思想。這些,又大多是象徵的、抒情的、比擬的。如不從表現佛法的種種方式、種種關係中去把握佛法,而想專門在說與不說上去衡量佛法,這真是佛法的不幸!

這些,離佛二三千年的我們,確乎已不能親切的明確的容易了解。對於這些問題,也許是不談為妙!倒不如把傳統的片面的見解──佛說,覆述一遍,來得像樣而博得人的同情。不過,如想更充實的、更正確的了解佛法,使佛法從古人的糟粕中解放出來,那非從新的觀點──存在於現實世間的觀點出發不可。從對象到認識,從認識到語言,從語言到文字,這表現佛法的不同形式、不同階段中,有種種問題。承認了這點,就不會專憑佛口的說不說,用作現存聖典的是否佛法的抉擇標準了!


作者: jiandao    時間: 2011-5-12 06:22
chico 發表於 2011-5-11 16:25
近來的一分學者,推重錫蘭所傳的巴利文聖典。錫蘭的佛教說:這是釋尊使用的摩竭陀語;巴利語聖典,是王舍城 ...


如想更充實的、更正確的了解佛法,使佛法從古人的糟粕中解放出來,那非從新的觀點──存在於現實世間的觀點出發不可。

=======================================


作者: Dhammapala    時間: 2011-5-12 12:49
聽隨國俗言音學習佛說

這句話出自四分律,整個公案是佛陀不準僧團使用當時流行於上流社會的雅語(梵語)誦習佛法,因為那是以外道言論而欲雜揉佛經。印度佛教日後的發展果然如佛陀所預言,使用梵語的大乘佛教被婆羅門教全面融攝併吞,最後淪為印度教的一支。

『聽隨國俗言音學習佛說』,但僧團由於共住,必須有內部通用的語言。巴利語三藏是目前最完整,也最古老的佛典。你若不以為然,就拿出你自己的梵文原典吧。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12 19:21
所謂的原始佛教就是印度教的異端分支,從印度教中獨立出來而已。如同基督教和猶太教的關係。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12 19:25
本帖最後由 信仰平等 於 2011-5-12 19:31 編輯

阿含經的色身不是我這種說法就是來自婆羅門教的東西。 佛陀就是以外道言論創立佛教的典型。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12 19:37
阿羅漢就是佛陀沿用婆羅門教的東西。耆那教也有。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12 21:07
釋迦不是第一尊佛,佛教誕生以前已經有佛了,哪來的? 從外道來的。連佛都是外道來的,還亂批外道?
作者: chico    時間: 2011-5-13 05:10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1-5-13 05:21 編輯

回復 Dhammapala 24樓 的帖子

原典拿不出來,口頭傳誦的  用不著號稱自己是正統。既然是正統,就該有個正統的樣子,幹嘛還鬥來鬥去。靠國王來擺平僧團的爭論。

佛陀講的東西,上大課時間少,個人提問的時間多。阿難做佛侍者的時候,佛陀說法快20年了。尊者阿難又是如何記得,他沒有聽到的那些佛法呢?
作者: Dhammapala    時間: 2011-5-13 07:30
本帖最後由 Dhammapala 於 2011-5-13 07:45 編輯

回復 chico 29樓 的帖子

所謂鬥來鬥去,可以遠溯至佛時,也就是提婆達多拉幫結伙,宣揚素食為法為律。本來提婆達多已經帶著他的徒眾,建立自己的教團,但阿育王的皈佛令逼著他們又進入佛教的僧團。鬥爭就是這麼來的。

至於佛說法的內容,其實並不太多。佛陀臨入滅時,外道行者須跋陀羅來訪,佛陀為他說的仍然是初轉法輪時所說的法義。由於說法的內容數十年如一日,有時佛陀背痛的老毛病發作時,他會請舍利弗尊者代課,自己到一旁休息。

在正統的佛教裡,阿難尊者的記憶力並不是僅有的特例,姚秦時代來華的高僧佛陀耶舍就是將四分律藏口誦出來,然後漢譯。四分律藏有六十卷,分量大約是楞嚴經的十倍。近代緬甸的高僧Mingu Sayadaw能背誦出全部的巴利語三藏,還因此上了金氏世界紀錄。

印度的傳統,經典都是用背誦、口傳的方式傳承。佛時的書寫工具尚不發達,更是如此。背誦可能會出錯,但手寫也可能寫錯。口誦總比割臂藏經的方式好吧?
作者: Dhammapala    時間: 2011-5-13 07:35
回復 chico 29樓 的帖子

佛陀講的東西,上大課時間少,個人提問的時間多。

我不確定你所謂的「上大課」是什麼意思。佛陀時代沒有麥克風,都採小班制教學。那種動輒幾萬名菩薩在場的經典,都是佛滅數百年後所寫出來的宗教文學作品。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13 08:52
「錫蘭佛教分3派:暹羅派,只吸收上等種姓;阿摩羅普羅派,流行於下等種姓;羅曼那派,從暹羅派分出。錫蘭南傳佛教已經吸收了大量印度教的和地方信仰中的鬼神。」

南傳非佛說。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13 09:45
'公元十四世紀中,婆羅門教在斯里蘭卡的勢力也很大,國王不僅要護持婆羅門教,而且要雇請婆羅門徒為國家的法律顧問,及參議佛教典禮的儀式。不少的國王曾造很多神像和建築婆羅門教寺,斯國人民信婆羅門教的也很多。這些都表示,此世紀中,斯國同樣流行信仰婆羅門教。更進一步的,有些婆羅門教儀式,也為佛教徒所採用。如此時斯國很多佛寺中,都設有小亭供奉天神,比丘們早晚課誦時,也念誦感恩天神的偈文,影響至今。"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13 10:18
斯里蘭卡南傳佛教吸收了婆羅門教的種姓歧視,是佛教和婆羅門教的混合體。還談何正宗?典型的附佛外道。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13 19:10
婆羅門教在斯里蘭卡,泰國和緬甸的廣泛傳播使得其影響滲透進了佛教。

1. 斯里蘭卡南傳佛教吸收了婆羅門教的種姓歧視,並且崇拜婆羅門教的神。
2. 泰國佛事中往往供奉著婆羅門教的濕婆和毗濕奴。
3. 緬甸人的信仰是佛教與婆羅門教的混合體。
4. 南傳佛教造佛像的作法是從歐洲學來的。原始佛教是不造佛像的。原始佛教和南傳佛教是兩個概念。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13 19:19
佛教的戒律不殺生和不偷盜承襲自婆羅門教,實屬外道異學。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13 19:27
戒律在早期佛教時就有了。但在最初,並沒有後來極為複雜的戒律條文,佛教戒律的體系化的內容是逐步形成的,是後來佛教僧團對佛的一些言行或處理具體事件的做法進行總結或歸納后出現的。釋迦牟尼創立佛教之初,並沒有制定後來人們所看到的那樣詳細的戒律。他最初制定這方面的規定是所謂「隨犯隨制」,即當遇到僧人中出現不合佛教基本思想或不利於佛教發展的行為時就表明其否定態度,制定相應的規定。釋迦牟尼確立這方面規定的基本準則是止惡行善,要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他特別對僧眾危害他人的行為或會使僧眾品行墮落的行為加以約束,對有利於眾生或有利於僧眾品行提高的行為大力提倡。後來這方面的規定積累起來,形成了最初的佛教對信徒行為的規範。這些也就是佛教早期的所謂戒律。但釋迦牟尼強調這些行為規範或戒律不是絕對不能變的,表明了一種後人稱之為「隨方毗尼」的觀念,即要求不同區域的信眾要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在佛教的戒律方面因地制宜,有所變通。如《五分律》卷第二十二中說:「雖是我所制,而於余方不以為清凈者,皆不應用;雖非我所制,而於余方必應行者,皆不得不行。

(佛教與婆羅門教的修行理論比較 姚衛群)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18 04:40
釋繼程法師有一段話:

」北傳佛教著重持戒的意義:如不飲酒戒,就不單單指酒,而是統指一切麻醉和刺激作用的飲品或藥物,包括了不抽煙、不抽鴉片和大麻之類的毒品;南傳佛教則不然,他們執著戒條,以為佛陀只說不飲酒,所以他們除了不飲酒外還可以抽煙。「

很有意思,是不是因為佛陀只說不飲酒,所以大家就可以不飲酒但吸食鴉片、大麻和海洛因呢?有鑽法律空子的味道。
作者: jiandao    時間: 2011-5-18 08:38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17 15:40
釋繼程法師有一段話:

」北傳佛教著重持戒的意義:如不飲酒戒,就不單單指酒,而是統指一切麻醉和刺激作 ...

it makes sense.

I really saw some pictures showing many Buddhist monks of 南傳佛教 smoking.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18 08:56
死扣文字的目的就是為了鑽空子。
作者: jiandao    時間: 2011-5-18 09:07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17 19:56
死扣文字的目的就是為了鑽空子。

少說別人!哈哈,你要當心!年級輕輕,有些能力強比弱還是好的~~~學任何東西,要讓我們的生活、生命更有質量、更強健,別看兩本佛書,沒學著別的,只知道不凈觀了~~~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19 04:38
南傳佛教里,動淫念和殺人的念頭都不是犯戒,只有落實到行為上才是犯戒,而北傳佛教里,動淫念和殺人的念頭就是犯戒,這比南傳佛教要更嚴格。

別扯啥大乘非佛說,南傳佛教的戒律多數都非佛說,還自詡正宗,笑死人了。
作者: jiandao    時間: 2011-5-19 06:23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18 15:38
南傳佛教里,動淫念和殺人的念頭都不是犯戒,只有落實到行為上才是犯戒,而北傳佛教里,動淫念和殺人的念頭 ...


別扯啥大乘非佛說,南傳佛教的戒律多數都非佛說,還自詡正宗,笑死人了。

===============================================

大乘非佛說,  是說大乘的經,非佛說。老兄不會經、律、論都不分吧?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19 07:51
老兄不會不知道一些人懷疑部分南傳佛經非佛說吧?
作者: jiandao    時間: 2011-5-19 07:55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18 18:51
老兄不會不知道一些人懷疑部分南傳佛經非佛說吧?

知道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19 08:51
本帖最後由 信仰平等 於 2011-5-19 09:48 編輯

那不就南傳北傳都一樣嗎?都是經律被人懷疑非佛說。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19 09:12
基督教也一樣。保羅說非耶穌說。天主教非耶穌說,新教非耶穌說。
作者: jiandao    時間: 2011-5-20 00:27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18 20:12
基督教也一樣。保羅說非耶穌說。天主教非耶穌說,新教非耶穌說。

每個時代都需要自立其「信仰回歸」,哈哈,~~~人們總是說,上個時代人們理解的保羅說非耶穌說,上個時代人們理解的天主教非耶穌說,上個時代人們理解的新教非耶穌說。永遠不會消停,哈哈,再正常不過了,不是嗎?my dear free thinker?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20 01:01
回復 jiandao 48樓 的帖子

所以彼此彼此,還挑啥佛教的毛病?
作者: jiandao    時間: 2011-5-20 01:15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19 12:01
回復 jiandao 48樓 的帖子

所以彼此彼此,還挑啥佛教的毛病?

哈哈,基督教的毛病人們挑,為什麼不能~~~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20 01:25
要挑都挑,要不挑都不挑,公平合理。我就納悶有些人為啥烏鴉落在豬身上看見豬黑看不見自己黑。
作者: jiandao    時間: 2011-5-20 01:28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19 12:25
要挑都挑,要不挑都不挑,公平合理。我就納悶有些人為啥烏鴉落在豬身上看見豬黑看不見自己黑。

because nobody is GOD.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20 01:50
錯了,基督徒是神,不然為啥總是自以為義呢。
作者: jiandao    時間: 2011-5-20 02:12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19 12:50
錯了,基督徒是神,不然為啥總是自以為義呢。

基督徒是神? 你真神了!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20 03:52
基督徒當然是神了,不然為啥永遠正確呢。就像那美國,打誰都是對的,都不犯愛人如己的戒律,因為它就是神。
作者: jiandao    時間: 2011-5-20 04:37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19 14:52
基督徒當然是神了,不然為啥永遠正確呢。就像那美國,打誰都是對的,都不犯愛人如己的戒律,因為它就是神。 ...

dislike the USA so much?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20 04:58
政客。
作者: jiandao    時間: 2011-5-20 14:08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19 15:58
政客。

什麼?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24 09:42
南傳佛教徒對戒律的刻板理解偏離佛陀的教導。他們把身語意截然分開,好像三者毫不相干,事實上,在英譯巴利文中阿含經里,佛陀清楚明白地用action將身語意聯繫起來:"Rahula, when you wish to do an action by mind...you may do such an action by mind. Also, Rahula, while you are doing an action by mind...you may continue in such a mental action...........Therefore, Rahula, you should train thus:' We will purify our bodily action, our verbal action, and our mental action by repeatedly reflecting upon them."

因此,北傳佛教以心為戒是有充分根據的。既然心念也是一種行為(action),或者說是三種行為中的一種,而南傳說行為犯戒才是犯戒,這就等於說心念的邪惡也是犯戒。

心念的邪惡不犯戒的看法違反了中阿含經的教導,是依論不依經的結果。
作者: jiandao    時間: 2011-5-24 16:00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23 20:42
南傳佛教徒對戒律的刻板理解偏離佛陀的教導。他們把身語意截然分開,好像三者毫不相干,事實上,在英譯巴利 ...

our bodily action, our verbal action, and our mental action?

是不是指身、口、意三業?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24 19:05
也許可以這麼說,但業有個專門的詞:Karma。

Karma (Sanskrit: कर्म IPA: [ˈkərmə]  ( listen);[1] Pali: kamma) in Indian religions is the concept of "action" or "deed", understood as that which causes the entire cycle of cause and effect (i.e., the cycle called saṃsāra) originating in ancient India and treated in Hindu, Jain, Buddhist and Sikh philosophies.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24 19:14
南傳佛教有過於重視律論而無意中忽視經的問題,有過於注重儀軌而忽視精神的問題。
作者: jiandao    時間: 2011-5-24 23:42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24 06:05
也許可以這麼說,但業有個專門的詞:Karma。

Karma (Sanskrit: कर्म IPA: [&#7 ...

你啊,不要欺負我英語不好,哈哈~~~

如果真是指業力的話,那就~~~~那就是你在瞎攪活!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24 23:44
jiandao 發表於 2011-5-24 23:42
你啊,不要欺負我英語不好,哈哈~~~

如果真是指業力的話,那就~~~~那就是你在瞎攪活!:handshak ...

呵呵,漢語的翻譯是有問題的。聖經也有這個問題。不用迴避。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24 23:47
你英語不會不好到不知道action啥意思吧?

英譯比漢譯可靠。西方人比中國人嚴謹。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25 00:14
回復 jiandao 63樓 的帖子

那是你不明白什麼叫業,給咱們解釋解釋?
作者: jiandao    時間: 2011-5-25 00:23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24 11:14
回復 jiandao 63樓 的帖子

那是你不明白什麼叫業,給咱們解釋解釋?

your post floor 59 should not mean 業.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25 00:52
別跑,解釋解釋啥叫業?
作者: jiandao    時間: 2011-5-25 01:13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24 11:52
別跑,解釋解釋啥叫業?

you are so boring and really worse than being boring, my friend~~~


Karma (Sanskrit: कर्म IPA: [ˈkərmə]  ( listen);[1] Pali: kamma) in Indian religions is the concept of "action" or "deed", understood as that which causes the entire cycle of cause and effect (i.e., the cycle called saṃsāra) originating in ancient India and treated in Hindu, Jain, Buddhist and Sikh philosophies.

Read more: 什麼是戒 - 菩提樹下 - 貝殼村 -

are u satisfied?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25 01:23
別照搬,你自己按照以前的理解解釋。
作者: jiandao    時間: 2011-5-25 01:52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24 12:23
別照搬,你自己按照以前的理解解釋。

業嘛,哈哈~~~你上輩子,或者以前,肯定做過什麼,因而欠了什麼,或者受過什麼刺激,總之不知引發了什麼莫名其妙的胡扯瞎掰的因果,所以這輩子,或者現在,才這麼執著,非要~~~哈哈,我猜著了,上輩子要糖吃總要不到~~~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25 02:05
你可真能胡扯瞎掰,信基督教的神話故事信的吧?

佛教的業有主體嗎? 還你你你的。

佛教的業是無主體的行為。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25 02:10
本帖最後由 信仰平等 於 2011-5-25 02:11 編輯

這麼說聖經里的因果輪迴也是胡扯瞎掰了?
作者: jiandao    時間: 2011-5-25 02:34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24 13:05
你可真能胡扯瞎掰,信基督教的神話故事信的吧?

佛教的業有主體嗎? 還你你你的。

施主,此言差矣。你的業你受,雖父母子女不得相代。去讀讀唯識吧。當然,從本質上,唯識幾乎可以說完全不是釋尊言教,但被奉為佛法。
作者: jiandao    時間: 2011-5-25 02:37
本帖最後由 jiandao 於 2011-5-24 13:38 編輯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24 13:10
這麼說聖經里的因果輪迴也是胡扯瞎掰了?


聖經里的因果有堅實的本體論根基。想必,你知道所謂非斷非常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25 02:55
人造神的本體論根基?是夠堅實的。 非常就是非的有主體的耶和華神之類的東西。

聖經里的輪迴呢?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25 02:57
jiandao 發表於 2011-5-25 02:34
施主,此言差矣。你的業你受,雖父母子女不得相代。去讀讀唯識吧。當然,從本質上,唯識幾乎可以說完全不 ...

施主? 原來你是個和尚。我說你是打入基督教內部用佛教改造基督教的地下黨,你還不承認。

你這是非佛非基啊。一貫道的?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25 02:59
jiandao 發表於 2011-5-25 02:34
施主,此言差矣。你的業你受,雖父母子女不得相代。去讀讀唯識吧。當然,從本質上,唯識幾乎可以說完全不 ...

你根本就不懂唯識,別在這兒瞎掰。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25 03:01
印度教的本體論是堅實的,基督教的是空中樓閣,純粹是人類幼兒時期的想象。
作者: jiandao    時間: 2011-5-25 03:01
本帖最後由 jiandao 於 2011-5-25 00:28 編輯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24 13:59
你根本就不懂唯識,別在這兒瞎掰。


你是說,唯識是釋尊言教?take care of ur reputation。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25 03:09
對你不懂的保持沉默。你把佛教變形得不成樣子。基本的常識都還沒搞清楚,還在那妄談唯識。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25 03:49
「你的業你受,雖父母子女不得相代。」

你這是佛陀破斥的有我論。造業受業因果不虛,但受業的不是你呀我呀的。

你又把基督教的主體意識搬進佛教中了,就像你前一陣子把基督教的線性搬進佛教中來一樣。你也只能信基督教。

現代西方哲學受到佛教的影響,認為主體只是一個人造的construct (比如尼采),是個虛幻的概念,並不真實.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25 03:53
佛陀在阿含經中說: 「This is  not mine, this I am not, this is not my self."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25 03:58
唯識論不是唯我(你、他)論。識是沒有主體你我他的。你我他只是個假名而已。連這個基本常識都沒搞清楚還在那兒談唯識。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25 04:15
本帖最後由 信仰平等 於 2011-5-25 04:27 編輯

不管那段引文講的是不是漢語術語系統中的業,「verbal action" 和"mental action"中的action 就是行為,這一點毫無疑義 。 西方哲學中speech也是act, 也有 "mental action"的說法。

如果講的是業,而業根據英文定義又是行為,說來說去還是行為,所謂身口意三業就是身口意三種行為。既然犯戒是行為上的,這三種行為就都有犯戒的問題。
作者: jiandao    時間: 2011-5-25 13:34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24 14:49
「你的業你受,雖父母子女不得相代。」

你這是佛陀破斥的有我論。造業受業因果不虛,但受業的不是你呀我 ...

緣生緣滅,因果相續,非常非斷,不二法門,的確超出你的思辨能力的極限,我就不難為你了~~~
作者: jiandao    時間: 2011-5-25 13:36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24 15:15
不管那段引文講的是不是漢語術語系統中的業,「verbal action" 和"mental action"中的action 就是行為,這一 ...

業、戒定慧,是不在同一邏輯層次上的概念,你就歇歇吧~~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25 18:39
jiandao 發表於 2011-5-25 13:34
緣生緣滅,因果相續,非常非斷,不二法門,的確超出你的思辨能力的極限,我就不難為你了~~~

不敢提你我了?

有我論和十二因緣是線性遞進的確超出我的思辨能力的極限。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25 18:41
jiandao 發表於 2011-5-25 13:36
業、戒定慧,是不在同一邏輯層次上的概念,你就歇歇吧~~

業和戒啥關係,講講?
作者: jiandao    時間: 2011-5-25 23:26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25 05:39
不敢提你我了?

有我論和十二因緣是線性遞進的確超出我的思辨能力的極限。

你小子,不學習佛法,還扯什麼啊~~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25 23:57
是誰不好好學佛法啊? 一會兒線性遞進,一會兒有我論。這都是基督教的東西。你塞進佛教里幹嘛啊?
作者: jiandao    時間: 2011-5-26 00:18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25 10:57
是誰不好好學佛法啊? 一會兒線性遞進,一會兒有我論。這都是基督教的東西。你塞進佛教里幹嘛啊?

「你的業你受,雖父母子女不得相代。」這不是有我論,理解不了,不信,你去問chico兄,前幾天他還說過的「吃8兩還半斤」~~~

關於12因源,我也懶得理你了~~~

你小子成天扎草人練刺殺,自娛自樂,還把別人也樂得前仰後合~~~

作者: 信仰平等    時間: 2011-5-26 00:45
問啥?「吃8兩還半斤」沒錯啊。這裡沒有主體啊。

」關於12因源,我也懶得理你了。「

是懶得理了,我都把南北傳的環形圖都給你了,自己明明錯了,還不好意思承認,只好說懶得理了。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