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注意一個流行的誹謗大乘的說法!

[複製鏈接]

63

主題

389

帖子

388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8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renee209 發表於 2011-3-29 09: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要注意一個流行的誹謗大乘的說法:
說大乘經典的出現是在佛滅后數個世紀后才由弟子在阿含基礎上編寫發展出來的!

實際情況是,目前發現的大乘經典的成書年代最早在公元前1~2世紀.而非大乘經典出現本身.在書面經典出現前,大家,無論大小乘各派都是靠三藏法師口口相傳的!把大乘經典書面的出現時間忽悠為大乘經典本身的出現,這是誹謗大乘者們打的一個大忽悠!

如果按照這些誹謗大乘的人的說法,只看書面經典的出現為準,那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金剛經,阿彌陀經等北傳大乘書面經典的完成還明顯早於阿含聖典了(按照南傳的記載為公元前43(一說前29~17年)年左右在阿盧寺寫到貝葉上,為第一次寫成書面經典)!

實際上,由於在書面經典出現前(公元一~二世紀以前),古印度佛教情況沒留下多少直接的文字記錄。因此現在世俗的學者在這方面的所謂研究主要是以推測為主的。且這實際必然受到他們自己的信仰影響(如信仰西方外道的,或者信仰「無佛」的,或者信仰小乘「大乘非佛說」的等等)。他們對中國保留的最多貝頁經(包括敦煌和故宮等地)及最全面的漢傳佛教經典熟視無賭,不僅片面和不公平,且也不符合基本學術研究原則的。因此現在很多有識之士都呼籲,對最早期的佛教史應重新按照客觀公正的學術原則參考南北傳佛經重新研究確定,對目前水準下無法了解的歷史,就實事求是的留空或保留,不要盲目揣測了。

63

主題

389

帖子

388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88
沙發
 樓主| renee209 發表於 2011-3-29 09:5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renee209 於 2011-3-29 09:57 編輯

佛經中的明確記載:  佛滅度后第一次佛經的集結,分為上座部集結(四阿含)和大眾部集結(包括菩薩藏方等大乘經典)。其中的詳細內容,除在很多大乘經典中有明確和詳細記載外,在小乘聖典四阿含中也處處都有大乘思想的顯露和「方等」大乘經典的提及。如《增一阿含經》對第一次佛經集結之大乘經典集結(謂大眾部集結)也有詳細記錄:

  《增壹阿含經》卷1〈1 序品〉 (摘錄):  
  《或有一法義亦深,難持難誦不可憶。.........如是法寶終不忘,亦恆處世久存在。於大眾中集此法,即時阿難升乎座。彌勒稱善快哉說,諸法義合宜配之。更有諸法宜分部,世尊所說各各異。菩薩發意趣大乘,如來說此種種別。人尊說六度無極,布施持戒忍精進。禪智慧力如月初,逮度無極睹諸法。.........諸法甚深論空理,難明難了不可觀。將來後進懷狐疑,此菩薩德不應棄。阿難自陳有是念,菩薩之行愚不信。除諸羅漢信解脫,爾乃有信無猶豫。四部之眾發道意,及諸一切眾生類。彼有牢信不狐疑,集此諸法為一分。彌勒稱善快哉說,發趣大乘意甚廣。或有諸法斷結使,或有諸法成道果。阿難說曰此云何,我見如來演此法,亦有不從如來聞,此法豈非當有疑。設我言見此義非,於將來眾便有虛。今稱諸經聞如是,佛處所在城國土。波羅捺國初說法。摩竭國降三迦葉。釋翅拘薩迦屍國,瞻波句留毗舍離。天宮龍宮阿須倫,干沓和等拘屍城.》...

(註:這裡講阿難在集結完成四阿含聖典外,又發心集結更深邃難解難信的菩薩藏大乘經典,於是與彌勒菩薩等其他佛弟子和大菩薩們「在大眾中集此法」,「世尊所說各各異。菩薩發意趣大乘」。並反覆提到阿難擔心大乘菩薩藏難信難解,「難明難了不可觀」。佛在世尚且很多弟子「不從如來聞」,後世如何不讓「後進懷狐疑...菩薩之行愚不信」?故在經典前加「如是我聞」開頭以增信心等。)

  《如是阿含增一法,三乘教化無差別,佛經微妙極甚深,能除結使如流河,然此增一最在上,能凈三眼除三垢,其有專心持增一,便為總持如來藏,正使今身不盡結,後生便得高才智,若有書寫經卷者,繒彩花蓋持供養,此福無量不可計,以此法寶難遇故。說此語時地大動,雨天華香至於膝,諸天在空嘆善哉,上尊所說盡順宜,契經一藏律二藏,阿毘曇經為三藏,方等大乘義玄邃,及諸契經為雜藏,安處佛語終不異,因緣本末皆隨順,彌勒諸天皆稱善,釋迦文經得久存,彌勒尋起手執華,歡喜持用散阿難,此經真實如來說,使阿難尋道果成。》 ..
.......(「注意:這裡從眾多大乘經典中拈出"方等"大乘經典作代表,讚歎"方等大乘意玄邃"!.大乘「方等」經典包括如圓覺,楞嚴,凈土三經等,是大乘禪、凈兩主流宗派的重要經典)

  《是時,尊者阿難及梵天將諸梵迦夷天,皆來會集;化自在天將諸營從,皆來會聚;他化自在天將諸營從,皆悉來會;兜術天王將諸天之眾,皆來會聚;艷天將諸營從,悉來會聚;釋提桓因將諸三十三天眾,悉來集會;提頭賴吒天王將乾沓和等,悉來會聚;毘留勒叉天王將諸厭鬼,悉來會聚;毘留跛叉天王將諸龍眾,悉來會聚;毘沙門天王將閱叉,羅剎眾,悉來會聚。》
(注意:天眾龍眾,都來集會了)

  《是時,彌勒大士告賢劫中諸菩薩:『卿等勸勵諸族姓子、族姓女,諷誦受持增一尊法,廣演流布,使天.人奉行。』」》(CBETA, T02, no. 125, p. 550, c2-26)

  (註:該段經文明確記載了佛示現滅度后,除由大迦葉即選中四十應真等頭陀派弟子,在窟內集結得四阿含聖典外;阿難尊者又發心集結更深邃難信的大乘經典。於是彌勒菩薩等諸大菩薩會同佛的其它各派上座、阿羅漢及天人等佛在世時親受佛教誨度化的弟子大眾,亦由阿難諷誦包括方廣等大乘諸菩薩藏而集結,並勸勉諸菩薩廣演流布,使天.人奉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3

主題

389

帖子

388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88
3
 樓主| renee209 發表於 2011-3-29 10:1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renee209 於 2011-3-29 10:11 編輯

玄奘大師對大眾部集結所在地的親身考察:
  在印度考古學上具重要學術價值的玄奘大師所著的《大唐西域記卷九》中,也有這方面的詳細記載。玄奘法師當年遍學印度數十個國家的語言和大小乘各派佛法,在戒日王召開的全印度大小乘各派參加的佛教大會上,在大小乘各派均取得最高成就。他的記錄在現代,也被越來越多的印度古聖跡考察所證實和依賴,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與權威地位。玄奘法師當年曾親自前往考察參訪了第一次佛經集結的兩部舊址,並詳細記載了這些地名,建築,方位,集結佛經的具體分類等。以下原文:

  〈竹林園西南行五六里南山之陰。大竹林中有大石室。是尊者摩訶迦葉。在此與九百九十大阿羅漢。如來涅盤后結集三藏。前有故基。未生怨王為集法藏諸大羅漢建此堂宇。初大迦葉宴坐山林。忽燭光明。又睹地震曰。是何祥變若此之異。以天眼觀見佛世尊於雙樹林間入般涅盤。尋命徒屬趣拘屍城。路逢梵志手執天花。迦葉問曰。汝從何來。知我大師今在何處。梵志對曰。我適從彼拘屍城來。見汝大師已入涅盤。天人大眾咸興供養。我所持花自彼得也。迦葉聞已謂其徒曰。慧日淪照世界闇冥。善導遐棄眾生顛墜。懈怠比丘更相賀曰。如來寂滅我曹安樂。若有所犯誰能訶制。迦葉聞已深更感傷。思集法藏據教治犯。遂至雙樹觀化禮敬。既而法王去世人天無導。諸大羅漢亦取滅度。時大迦葉作是思惟。承順佛教宜集法藏。於是登蘇迷盧山擊大揵稚。唱如是言。今王舍城將有法事。諸證果人宜時速集。揵稚聲中傳迦葉教。遍至三千大千世界。得神通者聞皆集會。是時迦葉告諸眾曰。如來寂滅世界空虛。當集法藏用報佛恩。今將集法務從簡靜。豈恃群居不成勝業其有具三明得六通。聞持不謬辯才無礙。如斯上人可應結集。自余果學各歸其居。於是得九百九十人。除阿難在學地。大迦葉召而謂曰。汝未盡漏宜出聖眾。曰隨侍如來多歷年所。每有法議曾未棄遺。今將結集而見擯斥。法王寂滅失所依怙。迦葉告曰。勿懷憂惱。汝親侍佛誠復多聞。然愛惑未盡習結未斷。阿難辭屈而出。至空寂處欲取無學。勤求不證。既已疲怠便欲假寐。未及伏枕遂證羅漢。往結集所叩門白至。迦葉問曰。汝結盡耶。宜運神通非門而入。阿難承命從鑰隙入。禮僧已畢退而復坐。是時安居初十五日也。
  於是迦葉揚言曰。念哉諦聽。阿難聞持如來稱讚。集素呾纜(舊曰修多羅訛也)藏。優波厘持律明究眾所知識。集毗奈耶(舊曰毗那耶訛也)藏。我迦葉波集阿毗達磨藏。兩三月盡集三藏訖。以大迦葉僧中上座。因而謂之上座部焉。
  大迦葉波結集西北有窣堵波。是阿難受僧訶責。不預結集。至此宴坐證羅漢果。證果之後方乃預焉。
  阿難證果西行二十餘里有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大眾部結集之處。諸學無學數百千人不預大迦葉結集之眾。而來至此更相謂曰。如來在世同一師學。法王寂滅簡異我曹。欲報佛恩當集法藏。於是凡聖咸會賢智畢萃。復集素呾纜藏、毗柰耶藏、阿毗達磨藏、雜集藏、禁咒藏。別為五藏。而此結集凡聖同會因而謂之大眾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3

主題

389

帖子

388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88
4
 樓主| renee209 發表於 2011-3-29 10:1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renee209 於 2011-3-29 10:44 編輯

客觀的考證 -- 從玄奘法師和法顯法師對古印度佛教各派的詳盡考察記載談起
 
 那麼,古印度佛教真實狀況究竟是怎樣的?     

 先看古印度佛經的傳承情況和中國的佛經翻譯事業。  

 從現在各個部派和佛經的記載來看,都清晰記述了這樣一個事實:早期佛教大小乘各派的經典,都是依靠各個部派的三藏法師以背誦的方式口口相傳傳承下來的。這是印度的文化傳統,也是他們的民族特色。事實上在印度的一個三藏法師,能背出十萬揭數十萬揭經文的法師比比亦是。
    而相對他們工藝原始製造煩瑣的手刻貝葉經,他們更樂意背誦傳承。即使到了公元前後,大小乘各部派,有規模的口誦佛經書面化才開始出現。據南傳上座部記載在公元前29~17年錫蘭大寺派進行了第一次四阿含經的書面貝葉經集結。而公元前1~2世紀,金剛經,阿彌陀經,心經等大乘書面佛經也早已出現,其它印度各部派也開始了書面佛經的集結。
    而大約同時代,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中國的博士弟子景廬受大月氏使節伊存口授《浮屠經》,則為很多學者指為第一部中文書面形式的佛經。公元67年(東漢明帝永平十年),朝廷官方出面恭請佛經佛教,並禮請高僧來華,在洛陽建白馬寺,開始了中國的佛經翻譯事業。要注意的是朝廷官方正式承認和禮請佛教之前,民間佛教早已經有所流行,文獻記載此時包括王公大臣都已有信仰佛教的了。
    相比印度,中國的文化傳統怎樣?此時,造紙技術早已普及,高度發展的書寫工具-文房四寶是中國文人的必備。書寫記錄是中國文化的傳統。而佛經的翻譯,作為一個國家工程,更是受皇室官方高度重視。常由皇帝下旨,委派朝廷高官參與,在全國召集精英學者和證悟的高僧,嚴格的管理,嚴謹的制度,崗位的嚴密分工合作,令人讚歎。一部佛經翻譯的道場,參與人數常達數千人。中國古代的佛經翻譯事業,其條件和翻譯質量之高,放到現代可說也難與複製了。中國此時開始的如此高質量的佛經翻譯事業,與印度的口頌佛經書面化過程是基本同步的。
     實際上,在隨後的數個世紀里,印度口誦佛經的書面化一直延續著,而期間中印之間,高僧傳取經往來一直綿延不斷。直到隋唐時代,印度來華的三藏法師,除帶來大量貝頁經外,還有很多是直接在中國口誦傳經翻譯成書面經典的。這些在中國由印度三藏高僧直介面誦出而被書面化的漢文佛經,很可能是事實上該佛經的第一版乃至僅有的書面佛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3

主題

389

帖子

388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88
5
 樓主| renee209 發表於 2011-3-29 10:20 | 只看該作者
 現在我們再回到印度大小乘佛教的分化時間上來。  

   實際情況是,在印度大小乘教法的分化實際上可以追訴到阿育王的第二次結集,如果按照學者近年來新的研究,則很清晰的反映了印度大乘佛教興起於阿育王時期。但與其說是大乘的興起,不如說大小乘此時開始分化更加準確。換句話說:隨著部派的產生,大小乘幾乎同時分化存在於各個部派。我們來看看玄奘法師在印度對各派佛教的翔實考察記載。  
   很多早期研究印度和南亞、東南亞佛教史的小乘學者認為,只有小乘才分裂為上座部和大眾部兩大宗派。由此衍變成十八部或者更多的部;大乘是無所謂上座部和大眾部的。而上座部被認為是佛教正宗的代表,修行的當然是小乘部派的小乘佛教。但是,玄奘法師在《大唐西域記》中卻有五個地方清晰詳盡的記載了古印度「大乘上座部」佛教
 
   先來看看與《大唐西域記》有著密切關係的幾部漢文書中出現的關於「大乘上座部」的記載情況。這幾部書是《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續高僧傳》卷四(玄奘傳)和《釋伽方誌》等。這幾部書記述的是同一時代同一地區宗教信仰分野的情況,加以對比,可以看出許多問題。現依次寫在下面  
 一、摩揭陀國   《釋迦方誌》卷下︰「其寺常僧減一千人,習大乘上座部。」   《續高僧傳》卷四(玄奘傳)︰「師子國王置取此處,興建斯寺。僧徒僅千,大乘上座部所住持也。」   《釋迦方誌》和《續高僧傳》卷四〈玄奘傳〉在這裡使用了「大乘上座部」這個詞兒,與《大唐西域記》完全一樣。  
 二、羯錂伽國  《釋迦方誌》下︰「寺十餘,僧徒五百餘人,大乘上座部。」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四︰「從此西南行大荒林,千四五百里至羯錂伽國,伽藍十餘所,僧五百餘人,學上座部法。」在這裡,《釋迦方誌》仍然同《大唐西域記》一樣,保留了「大乘上座部」。而《傳》則只有上座部,把「大乘」去掉了。  
 三、僧伽羅國   《釋迦方誌》︰「寺有數百,僧二萬餘人,上座部也。」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四︰「國人信慕,建立伽藍,見百餘所,僧徒萬人,遵行大乘及上座部教。」 在這裡,《方誌》只講上座部,《傳》講的是「大乘及上座部」,加了一個「及」字。  
 四、跋祿羯呫婆國   《釋迦方誌》卷下︰「寺十餘,僧三百餘,習大乘上座部。」在這裡,《方誌》完全與《大唐西域記》相同,使用了「大乘上座部」這個說法。  
 五、蘇剌侘國   《釋迦方誌》卷下︰「寺五十餘,僧三千餘人,上座部也。」在這裡,《方誌》同在僧伽羅國一樣,只講到上座部,沒有提大乘。   第一卷   阿耆尼國 「習學小乘教說一切有部」   屈支國 同上   跋祿伽國 同上   縛喝國 「並皆習學小乘法教」   揭職國 「並學小乘教法說一切有部」   梵衍那國 「宗學小乘說出世部」   迦畢試國 「並多習學大乘法教」   第二卷   濫波國 同上   健馱邏國   跋虜沙城 「並小乘學也」( 一伽藍 )   「並大乘學也」( 一伽藍 )   第三卷   烏仗那國 「敬信大乘」   露羅國 「學無專習」   呾叉始羅國 「並學大乘」   僧訶補羅國大石門 「並學大乘教」( 一伽藍 )   迦濕彌羅國 「並學大乘法教」( 一伽藍 )   

      例子不必再舉了。分析以上三卷中的例子,可以看出有三種情況︰第一,「學無專習」,就是大小乘都學;第二,只講大乘或小乘;第三,講明了乘再加上部派。這三種方式可以說是貫穿全書。根據第三種情況,「大乘上座部」只能理解為「大乘的上座部」,兩個東西決不能並例。如果標點為「大乘、上座部」,那是違反玄奘的固定的程式的,因而也就是錯誤的。  

    這說明了一個問題——大乘和小乘的形成,與部派的形成完完全全是兩回事。   貌似在很多部派中,都有兩個教法︰一個大乘教法,一個小乘教法。一個僧侶必須從屬於一個部派,他在這個部派中出家,這個部派的律他必須嚴格遵守。但是他可以根據自己情況修學大小乘教義的任何一種,或兩者兼學,而不必脫離這個部派。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3

主題

389

帖子

388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88
6
 樓主| renee209 發表於 2011-3-29 10:3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renee209 於 2011-3-29 10:35 編輯

    先看摩揭陀國。這裡流行的是大乘法教。《大唐西域記》卷八說︰「崇重志學,尊敬佛法。伽藍五十餘所,僧徒萬有餘人,並多宗習大乘法教。」這一個「多」字說明,這裡還不是完完全全都遵行大乘教義。講到迦布德迦伽藍,《大唐西域記》說︰「僧徒二百餘人,學說一切有部。」可見在摩揭陀國還有少數學習小乘。但是,大乘在這裡似乎是根深蒂固,源遠流長。關於龍樹的大弟子提婆摧破外道的傳說、馬鳴摧破婆羅門的傳說,都可以為證。  
   《大唐西域記》記鞮羅釋迦伽藍說︰「僧徒千數,並學大乘」。記德慧伽藍說︰「僧徒五十餘人,並習大乘法教。」講到戒賢伽藍,講的也是信奉大乘的戒賢論師在辯論中挫敗外道的故事。
  
       讓人最感興趣的是下面一段記載︰  
    菩提樹北門外摩訶菩提僧伽藍,其先僧伽羅國王之所建也。……僧徒減千人,習學大乘上座部法,律儀清肅,戒行貞明。昔者,南海僧伽羅國,其王淳信佛法,發自天然。有族弟出家,想佛聖跡,遠遊印度,寓諸伽藍,咸輕邊鄙。於是這位族弟轉回本國,請求王兄在印度修建伽藍,讓僧伽羅國來的和尚在這裡居住。王兄就以重寶獻印度王,終於建成了這一座摩訶菩提僧伽藍。 這一段記載非常重要,它說明了北方摩揭陀國所崇奉的大乘上座部法教部派摩訶菩提僧伽藍是從南方的僧伽羅國(錫蘭)傳過來的,這裡需要加一個解釋︰這個故事裡面的「印度王」是指的印度笈多王朝的三牟陀羅王,這件事情發生在他在位的時期 ( 公元326至375年 )。  
 
       印度的其他三個國怎樣呢?羯[食+夌]伽國屬於南印度,跋祿羯呫婆國也屬於南印度。這兩個國都距錫蘭很近。至於蘇剌侘國,雖然屬於西印度;但據《大唐西域記》的記載︰「國當西海之路,人皆資海之利,興販為業,貿遷有無。」這個國同外國往來,其中當然也包括僧伽羅國在內,在交通方面有有利的條件。所以它與錫蘭「大乘上座部」的互相交流,也是很正常的。
 
     歸納起來,可以這樣說,印度境內的四個國崇信大乘佛教(或準確說大乘上座部),是與錫蘭佛教的大乘上座部互相影響的。這也引證了早期佛教傳入錫蘭時[僧伽羅國。先時唯宗淫祀。佛去世后第一百年。無憂王弟摩醯因陀羅。舍離欲愛志求聖果。得六神通具八解脫。足步虛空來游此國。弘宣正法流布遺教。自茲已降風俗淳信。伽藍數百所。僧徒二萬餘人。遵行大乘上座部法。佛教至后二百餘年各擅專門。分成二部。]的記載。
 
    玄奘對於當時錫蘭和印度大乘與上座部的關係是非常清楚的。但是,在他生時,已經有一些佛教界人士對這種關係弄不清楚。到了近代,許多國家的學者幾乎已經弄不清楚了,才會出現上座部是小乘佛教;大眾部是大乘佛教這樣訛謬的說法。
 
   綜合上述文獻,不難理清一個脈絡:
1.古印度佛教主流在印度大陸,而印度的上座部很多都是修持大乘佛法的,現代南傳佛教記載的源流--錫蘭大寺派只是島國錫蘭的一個上座部支派。
2.現在的南傳上座部並非最初分化的上座部,而是在錫蘭大寺派與無畏山派[大乘上座部]分裂后,[斥大乘習小教]的一個支派(見前文「關於南/北傳佛教及大小乘分化問題」)。

    鑒於錫蘭歷史上,堅定修習小乘佛教的錫蘭大寺派與修持大乘佛教的無畏山派[大乘上座部]之間長期尖銳的寺派紛爭,為爭取一直崇信佛教的王室的支持,在標榜自我正宗而斥責對手的激烈鬥爭背景下,大寺學者於公元4~5世紀寫出的島史,大史,其中的相關歷史觀點,是無法作為歷史考證依據的。而後來一些西方學者關於大乘佛教的很多研究恰源於該錫蘭大寺自居的『正統派』的文獻誘導。由此而生的關於大乘興起的時間、地點考證更是一個方法學上的錯誤。
  
      小結——1. 大小乘在教義上連貫性和不可分割性,都深刻證明其來自同一個源頭。
2. 早期印度佛教大小乘和合,上座部亦修大乘。隨著文字經典的出現、人群知識的提高以及傳播便利的發展,大小乘的分化才日益突現。
3. 所謂大小乘的分化,根本緣於[佛教至后百餘年,各擅專門]和[遺法中有諸弟子異見興執]的結果。
   
    由於以中國漢傳佛教為主的北傳佛教實際上傳承了古印度眾多大小乘佛教數十個部派的佛法,加上其特有的傳播時間、方式和中國文化傳統,這造就了漢傳佛教經本眾多、涵蓋面廣、理論體系無斷層的良性發展空間。從這個意義上講,說北傳佛教尤漢傳佛教只是『大乘』佛教是完全沒有道理的。準確的說,北傳佛教(尤漢傳佛教)是以大乘思想為指導,大小兼修的,天台教理把大小乘教法總括為藏通別圓四教,~恰是最原始全面的佛教體系。因為無論怎麼發大乘心,也必須以小乘為基礎,這種修行方式是無法割裂大小乘的。  

    最後,引用一位南傳佛教學者的話,做這個問題的結論:作為錫蘭大學佛教文化方面第一位教授的馬拉拉•塞克拉,對佛教的歷史演變有非常透徹的了解。他曾表達過這樣的觀點:對於佛教徒,有更多的理由去聯合而不是分裂。

  參考閱讀: 《錫蘭佛教記史文獻及中文佛教文獻所呈現的錫蘭早期佛教發展面貌》 古正美 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教授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八期   
   《異部宗倫論》 世友菩薩 玄奘譯   
   《大唐西域記》 玄奘法師  
 《佛國記》(又名《高僧法顯傳》)法顯法師  
 《部執異論》 真諦譯   
   《十八部論》 真諦譯   
   《大史》《島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7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3-29 11:00 | 只看該作者
renee209 發表於 2011-3-29 09:55
佛經中的明確記載:  佛滅度后第一次佛經的集結,分為上座部集結(四阿含)和大眾部集結(包括菩薩藏方等 ...

哪部佛經中這麼記載?根本就沒這回事!第一結集是佛滅後三個月舉行的,而僧團分為『上座部』和『大眾部』,那已是佛滅百年後的事。再說,結集經典是重要的僧團事務,根本不可能分成兩部舉行,否則形同破僧。附佛外道儘可胡編亂造,混淆視聽,我也會不厭其煩,予以揭批。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8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3-29 11:08 | 只看該作者
北傳四十卷的「摩訶僧祇律」就是大眾部的律典,各位不妨去查閱其中有關經典結集的記載,看看有沒有大乘的影子。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9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3-29 11:2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hammapala 於 2011-3-29 11:22 編輯

(註:該段經文明確記載了佛示現滅度后,除由大迦葉即選中四十應真等頭陀派弟子,在窟內集結得四阿含聖典外;阿難尊者又發心集結更深邃難信的大乘經典。於是彌勒菩薩等諸大菩薩會同佛的其它各派上座、阿羅漢及天人等佛在世時親受佛教誨度化的弟子大眾,亦由阿難諷誦包括方廣等大乘諸菩薩藏而集結,並勸勉諸菩薩廣演流布,使天.人奉行。)

這個說法是錯誤的。事實上,第一結集是由五百位阿羅漢共同進行的,大迦葉尊者任主持人,阿難尊者負責誦出經,優婆離尊者負責誦出律,再由與會的阿羅漢們審核確認。由於第一結集的與會者必須是阿羅漢,阿難尊者為了參加大會,徹夜精進禪思,終於趕在大會前夕證阿羅漢。為什麼限定只有阿羅漢才能參與結集呢?這是因為只有阿羅漢才能正確傳述佛陀的教法,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都不行。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10
jiandao 發表於 2011-3-29 11:5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jiandao 於 2011-3-28 22:58 編輯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3-28 22:21
(註:該段經文明確記載了佛示現滅度后,除由大迦葉即選中四十應真等頭陀派弟子,在窟內集結得四阿含聖典外; ...


請教仁兄,史上四次結集,皆為小乘三藏結集, 那大乘佛法可有結集?可有結集的記載?大智度論的說法實難相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1
chico 發表於 2011-3-29 12:16 | 只看該作者
第一次集結經典,確實是在王舍城的耆闍崛山,也就是靈鷲山。但是共有兩部分人進行了集結。一部分是有大迦葉尊者組織,地點在七葉窟,選取五百名證四果的阿羅漢參加經書集結。據漢傳經典說在世尊滅度后百天開始集結,共耗時三個月,然而南傳經典則說是在次年結夏安居開始集結,共耗時七個多月。由阿難頌出經藏,有優波利頌出律藏。最後集結出三藏:修多羅、毗奈耶和阿毗達摩,也就是經律論。
    而另一部分是有另一大弟子富蘭那(不是富樓那,請參考池田大作《我的佛教觀續》)組織的,因大迦葉不同意他們參加集會,所以他們在距離七葉窟70里遠的地方也進行集結,人數更多。他們共集結出經、律、論、雜和密五藏經典。
    迦葉所集結的經書,根本上體現了迦葉派重視苦行的思想,正是因為他不選擇有不同意見的人加入集結,才確保了經書集結迅速的完成。後來這一派被稱為上座派。
   富蘭那等集結的經書,包容性更廣,代表了更廣泛的人的思想要求,這一派被稱為大眾派。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12
jiandao 發表於 2011-3-29 12:25 | 只看該作者
chico 發表於 2011-3-28 23:16
第一次集結經典,確實是在王舍城的耆闍崛山,也就是靈鷲山。但是共有兩部分人進行了集結。一部分是有大迦葉 ...

請教老兄,對於富蘭那等集結的經書,就我接觸到的資料看,似乎也並不是大乘經典。我沒有這方面的能力去讀原始一些的文獻,只能看些二手的資料,所以不是很確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13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3-29 12:3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chico 11樓 的帖子

窟外結集的事只是傳說,而不是史實。我已經說過,北傳的「摩訶僧祇律」就是大眾部的律典,各位不妨去查閱一番。

負責誦經的阿難尊者、誦律的優婆離尊者都不是頭陀比丘,而且大迦葉尊者只針對「小小戒」的爭議做了裁決,並未乾預誦出經律的內容,因此關於大迦葉尊者偏重苦行而影響了經典結集的風格的說法並非事實。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14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3-29 12:37 | 只看該作者
jiandao 發表於 2011-3-29 11:56
請教仁兄,史上四次結集,皆為小乘三藏結集, 那大乘佛法可有結集?可有結集的記載?大智度論的說法實難相 ...

佛教的經律結集,迄今已舉行過六次;第一次是在佛滅後大約三個月,最近的一次(第六次)是在1954~1956年於緬甸舉行。

僧團成立的基礎是「同戒共住」,大乘與上座部僧伽由於不同戒,因此不能共做僧事,包括結集經律。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15
jiandao 發表於 2011-3-29 12:4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jiandao 於 2011-3-28 23:51 編輯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3-28 23:37
佛教的經律結集,迄今已舉行過六次;第一次是在佛滅後大約三個月,最近的一次(第六次)是在1954~1956年於 ...


第五、第六次離現在太近了。

大乘佛經可有類似結集? 大智度論的說法實難相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6
chico 發表於 2011-3-29 12:5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1-3-29 12:54 編輯

回復 Dhammapala 13樓 的帖子

傳統上對於大眾部的起源有三種說法:

   1. 大眾部起源於窟外集結[1][2]。
   2. 南傳佛教《島史》中說,部派分立,開始於佛陀滅度後百年。因為對戒律的看法不同〈十事非法〉,耶舍比丘會集七百上座比丘,在吠離舍集結戒律(七百集結),但東方比丘自行集結。遵守七百集結戒律的僧團,稱為上座部,而另外會集成立戒律的僧團,則稱大眾部[3]。
   3. 《異部宗輪論》說,在佛陀滅度後百年,有僧侶名大天,提出五項學說(大天五事),之後他的學說盛行於印度東南方,支持他的僧侶,集結一處,稱為大眾部[4]。

註釋:

   1.  嘉祥吉藏《三論玄義》:「如來入涅槃,諸聖弟子於祇闇崛山中結集三藏,爾時即有二部名字﹕一、上座部,迦葉所領,但有五百人。二、大眾部,即界外大眾,乃為萬數,婆師婆羅漢為主,後多人來結集三藏,迦葉並不許之。」
  
2. 《大唐西域記》卷第九(一國):大迦葉波結集西北,有窣堵波,是阿難受僧訶責,不預結集,至此宴坐,證羅漢果。證果之後,方乃預焉。阿難證果西行二十餘里,有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大眾部結集之處。諸學、無學數百千人,不預大迦葉結集之眾,而來至此,更相謂曰:「如來在世,同一師學,法王寂滅,簡異我曹。欲報佛恩,當集法藏。」於是凡、聖咸會,賢智畢萃,復集素呾纜藏、毘柰耶藏、阿毘達磨藏、雜集藏、禁咒藏,別為五藏。而此結集,凡、聖同會,因而謂之大眾部。
  
3.  《島史》:為上座所放逐者,惡比丘跋耆等,……集一萬人,而為法之結集,故名大結集。大結集比丘,違背教法,破壞根本集錄,另為集錄。……棄甚深經律之一分,別作相似經律。
  
4. 《異部宗輪論》:「佛、薄伽梵般涅盤後,有百餘年,先聖時淹,如日久沒。摩揭陀國蘇摩城,王號無憂,統攝贍部,感一白蓋,化洽人神。是時佛法,大眾初破,謂因四眾,共議大天五事不同,分為兩部,一大眾部,二上座部。」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7
chico 發表於 2011-3-29 13:0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1-3-29 13:05 編輯

回復 jiandao 12樓 的帖子

有個說法,佛教從開始集結經典時,就分裂了。現在大家再次各執一詞,批來批去,最後倒霉的是佛法。讓大眾無法認同那個是「真正」的佛法。只好不學了。果然如此的話,障人慧命,我輩將是罪人!等著下無間地獄吧!

有這個扯淡的時間,下下苦功。證個羅漢,鬧個宿命通,回到2000多年的印度,親耳聽聽佛陀說法多好哇。

大家保重吧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18
jiandao 發表於 2011-3-29 15:2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jiandao 於 2011-3-29 02:26 編輯
chico 發表於 2011-3-29 00:00
回復 jiandao 12樓 的帖子

有個說法,佛教從開始集結經典時,就分裂了。現在大家再次各執一詞,批來批去 ...


哈哈,我這離了佛門的人,似乎不該說~~~

我贊同老兄的意見,歷史的考據是一回事,個人的修持又是另一回事。我雖然贊同D兄大乘經典非釋尊宣說的意見,但認為總體來說,即便大乘有很多神,但不宜說大乘沒有佛(當然有神的地方就沒有佛)----不少大乘經典是對釋尊教誨有偏離,有些後期經典還偏離得很嚴重,但大乘從總體來說,對釋尊教誨是繼承和發揚光大的。單純爭論某部經典是否釋尊宣說的確意義不大,尤其對個人的修持來說。也許稍稍有些意義的是,看一個說法是否是佛法,是否符合釋尊的總體教誨。當然,更有意義的也許是,用釋尊教誨來恰當地指導自己的生活。釋尊的教誨,毫無爭議的,緣起法,四聖諦,八正道,不都在哪兒,而且簡單明了、意思明確嘛!

其實,即便能「回到2000多年的印度,親耳聽聽佛陀說法」,人還不是要在自己的因緣中,負起自己的擔當?活出自己的生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19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3-29 16:3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hammapala 於 2011-3-29 16:37 編輯
chico 發表於 2011-3-29 13:00
回復 jiandao 12樓 的帖子

有個說法,佛教從開始集結經典時,就分裂了。現在大家再次各執一詞,批來批去 ...


嚴格說來,僧團的分裂不是開始結集經典時,而是佛陀住世時。大乘經典充斥著辱罵聲聞僧伽的言論,同時又以不食魚和肉為律,凡此都足以證明大乘是源自提婆達多(Devadatta)。

由於大乘的真正法源是叛徒提婆達多,因此不但百般謗佛辱僧,更是想方設法在法義上毀滅佛陀的教導。梵網經菩薩戒就明文禁止大乘人學習聲聞經律。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20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3-29 16:48 | 只看該作者
萬人大結集是何等盛大的事?在歷史上必然留下記錄,可實際上根本沒有相關的記錄,因為它只是大乘人為了護教所編造出來的宗教故事罷了。現存各部派的律典、南北傳的阿含無論在體繫上或法義上都有高度的一致性,說明了它們有共同的來源,也就是第一結集。大乘經律呢?菩薩戒就有好幾個輕重各不相同的版本,而各系的大乘經典在法義上還南轅北轍,說明了它們是不同時期,由不同的人寫出來的作品。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03: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