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每周一書 [列印本頁]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3 11:10
標題: 每周一書



最近發現一個現象, 大家都很愛讀<老子>, 包括我發的老子道德經講解, 還有柳梢青的<道德經及譯文>, 還有永生朋友的<意譯老子道德經八十一章>, 從而突發奇想.  與其各自為戰, 倒不如每周一起來讀一本書, 讀的時候各位網友也可以各抒己見, 互通有無. 倘若能夠堅持每周一書, 一年下來, 大家也都有所收穫. 當然這裡各位都才學五斗, 免不了會有你以前讀過的. 但溫故而知心, 可以為師矣嘛, 大家一起討論一下, 也可以其樂融融.  至於讀什麼, 既然在文化沙龍, 當然主要還是以哲學, 藝術, 史話, 小說等為主.  經典也好,  新書也罷, 只要網友們覺得有價值, 我們就發來, 根據一周進度進行, 然後置頂一周.  本帖子就讓大家為下一周的書目做準備, 我們會根據大家的意思來挑一本.  (當然了, 如果沒有人感興趣, 那就都由我來做主了. )

這裡先貼一下"人一生要讀的60本書"(經典讀書計劃)掐指一算, 60本也就一年多點的時間.  其中有一些沙龍里已經有貼過, 我們就不再貼了, 當然這隻不過是個候補書目吧. 希望大家踴躍推薦!  讓這個帖子不要沉下去.

60本書目錄

1、西方寓言的始祖 
  《伊索寓言》        伊索
2、中國先秦時期的百科全書
  《詩經》          孔子
3、兵家韜略之首
  《孫子兵法》        孔武
4、垂範千古的儒家經典   
  《論語》          孔子及其弟子
5、中國道家學說的開山之作   
  《老子》          老子
6、對人類影響最大最深的基督教經典   
  《聖經》          猶太人
7、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          司馬遷
8、歷史與文學的完美體現   
  《資治通鑒》        司馬光等
9、從地獄到天堂的旅程    
  《神曲》          但丁
10、穿越時空的愛情經典   
  《西廂記》         王實甫
11、最受中國人推崇的英雄傳奇   
  《水滸傳》         施耐庵
12、包含處世權謀與人生智慧的傑作   
  《三國演義》        羅貫中
13、駕馭與統治的教科書   
  《君主論》         馬基雅維里
14、阿拉伯世界的百科全書   
  《一千零一夜》       阿拉伯人
15、東方世界的《堂吉訶德》   
  《西遊記》         吳承恩
16、成就人生事業的大學問   
  《菜根譚》         洪應明
17、探索心靈與世界的距離   
  《蒙田隨筆全集》      蒙田
18、世界文學最輝煌的殿堂     
  《莎士比亞全集》      威廉·莎士比亞
19、騎士風尚的飄逝   
  《堂吉訶德》        塞萬提斯
20、便覽古文發展的最佳範本   
  《古文觀止》        吳楚才,吳調侯
21、不會做詩也會吟  
  《唐詩三百首》       孫洙,徐蘭英
22、中國最偉大的文學作品   
  《紅樓夢》         曹雪芹,高鶚
23、徜徉在幻想的天空   
  《格林童話》        雅各布·格林,威廉·格林
24、東方宗教的神聖讚歌
  《吉檀迦利》         泰戈爾
25、精神在現實與夢境中的徘徊
  《變形記》         卡夫卡
26、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  
  《紅與黑》         司湯達
27、與《孫子兵法》齊名的一代巨著  
  《戰爭論》         克勞塞維茨
28、夢回美好的童年   
  《安徒生童話》       安徒生
29、世界女權運動的圖騰柱
  《簡·愛》         夏洛蒂·勃朗特
30、科學與文學的完美結合   
  《昆蟲記》         法布爾
31、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盪子腸
  《茶花女》         小仲馬
32、文學大師精雕細琢的藝術品   
  《包法利夫人》       居斯塔夫·福樓拜
33、瞻望我們最遙遠的過去   
  《物種起源》        達爾文
34、雄渾磅礴的史詩般生活畫卷   
  《悲慘世界》        雨果
35、生命的攀錮與放逐   
  《罪與罰》         陀思妥耶夫斯基
36、日神和酒神的至深本能
  《悲劇的誕生》        尼采
37、諄諄教誨中的睿智與光芒
  《曾國潘家書》       曾國藩
38、心理描寫的完美巨著
  《安娜·卡列尼娜》      列夫·托爾斯泰
39、人類心靈的旅途
  《夢的解析》         弗洛伊德
40、民族脊樑的心血與靈魂
  《魯迅全集》         魯迅
41、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毛澤東詩詞》        毛澤東
42、意識流小說的旗幟
  《尤利西斯》          詹姆斯·喬伊斯
43、清新與華美的交響曲
  《朱自清散文》        朱自清
44、隨心輕揚的愛與才華
  《志摩的省》         徐志摩
45、一代文學的輝煌體現
  《宋詞三百首》        朱疆村
46、革新生命意識的文學經典著作
  《追憶似水年華》      馬塞樂·普魯斯特
47、哥薩克人的史詩巨著
  《靜靜的頓河》       肖洛霍夫
48、愛與性的掙扎與解放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    勞倫斯
49、開戶人生的一把鑰匙
  《卡耐基成功之道全書》   卡耐基
50、詮釋最寶貴的生命的歷程
  《鋼鐵是怎樣煉成》     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
51、隨風而逝的愛情經典
  《飄》           瑪格麗特·米切爾
52、愛情在現實中的殘酷與輝煌
  《傾城之戀》         張愛玲
53、人生的徘徊與輪迴
  《圍城》          錢鍾書
54、改變命運的必修學科
  《經濟學》         薩繆爾森,諾德豪斯
55、散發青春氣息的現代經典
  《麥田的守望者》      塞林格
56、光輝的生存法則和人生尊嚴
  《老人與海》        厄納斯特·海明威
57、再現拉丁美洲社會歷史的鴻篇巨製
  《百年孤獨》        加西亞·馬爾克斯
58、美的回歸與美的魅力
  《美的歷程》         李澤厚
59、人類靈魂的獨特詮釋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米蘭·昆德拉
60、歷史的回歸與文化的展望
  《文化苦旅》        余秋雨

[ 本帖最後由 NYLASH 於 2008-1-4 03:02 編輯 ]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3 11:17
標題: 1/7-1/13
如果你有什麼中意的書, 麻煩你將名字發在這裡吧, 謝謝.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8-1-3 13:27
原帖由 NYLASH 於 2008-1-3 11:17 發表
如果你有什麼中意的書, 麻煩你將名字發在這裡吧, 謝謝.


首先感謝NY兄這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倡導,非常支持。

我想看聖經,不過聖經是一本包含六十六本書的匯總,不知是全讀呢,還是概括式,還是選讀。

另外稍微做一點矯正,聖經的作者應該稱為猶太人或以色列人,似乎稱希伯來人很少見。雖然新約作者不一定都是猶太人,但這種說法問題不大。舊約是用希伯來文寫成,新約是希臘文成典。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4 03:00
標題: 回復 #3 追求永生 的帖子
多謝永生朋友的支持和指正.   
聖經如果有66本的話, 我一年也貼不完.  再說我們這裡畢竟不是信仰天地, 對於聖經感興趣的朋友我一定會引導他們去你們的基督家園學習, 討論.
http://www.backchina.org/main/forumdisplay.php?fid=133

社區既然已經設立了兩個不同的論壇, 我們就不重複勞動了, 望你理解.  

還是聽聽其他朋友的意見吧, 希望第一本書就能吸引起來大家的興趣. 謝謝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8-1-4 07:03
原帖由 NYLASH 於 2008-1-4 03:00 發表
多謝永生朋友的支持和指正.   
聖經如果有66本的話, 我一年也貼不完.  再說我們這裡畢竟不是信仰天地, 對於聖經感興趣的朋友我一定會引導他們去你們的基督家園學習, 討論.
http://www.backchina. ...


沒問題,我們那裡正在進行的有聖經一年通覽,歡迎有興趣的朋友看一看。

你若覺得可以的話,我可以發一個聖經簡介,讓沒接觸的有一個初步了解,以配合這個讀書活動。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4 07:23
標題: 回復 #5 追求永生 的帖子
多謝永生朋友的理解    
聖經的簡介, 沒有問題, 你可以發在這裡, 然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你們那裡繼續學習.
另外大家也可以發一些書的簡介在這裡, 以供選擇, 參考.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4 08:49
標題: 推薦 百年孤獨


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的《百年孤獨》,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代表作。

全書近30萬字,內容龐雜,人物眾多,情節曲折離奇,再加上神話故事、宗教典故、民間傳說以及作家獨創的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繚亂。但閱畢全書,讀者可以領悟,作家是要通過布恩地亞家族7代人充滿神秘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要求讀者思考造成馬貢多百年孤獨的原因,從而去尋找擺脫命運括弄的正確途徑。

從1830年至上世紀末的70年間,哥倫比亞爆發過幾十次內戰,使數十萬人喪生。本書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並且通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出來。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儘管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這種孤獨不僅瀰漫在布恩地亞家族和馬貢多鎮,而且滲入了狹隘思想,成為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作家寫出這一點,是希望拉美民眾團結起來,共同努力擺脫孤獨。所以,《百年孤獨》中浸淫著的孤獨感,其主要內涵應該是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現代文明世界的進程之外的憤懣和抗議,是作家在對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以及這塊大陸上人民獨特的生命力、生存狀態、想象力進行獨特的研究之後形成的倔強的自信。

加西亞·馬爾克斯遵循「變現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經過巧妙的構思和想象,把觸目驚心的現實和源於神話、傳說的幻想結合起來,形成色彩斑斕、風格獨特的圖畫,使讀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獲得一種似曾相識又覺陌生的感受,從而激起尋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創作真諦的願望。魔幻現實主義必須以現實力基礎,但這並不妨礙它採取極端誇張的手法。如本書寫外部文明對馬貢多的侵入,是現實的,但又魔幻化了:吉卜賽人拖著兩塊磁鐵「……挨家串戶地走著……鐵鍋、鐵盆、鐵鉗、小鐵爐紛紛從原地落下,木板因鐵釘和螺釘沒命地掙脫出來而嘎嘎作響……跟在那兩塊魔鐵的後面亂滾」;又如寫夜的寂靜,人們居然能聽到「螞蟻在月光下的哄鬧聲、蛀蟲啃食時的巨響以及野草生長時持續而清晰的尖叫聲」;再如寫政府把大批罷工者殺害后,將屍體裝上火車運到海里扔掉,那輛火車竟有200節車廂,前、中、后共有3個車頭牽引!作家似乎在不斷地變換著哈哈鏡、望遠鏡、放大鏡甚至顯微鏡,讓讀者看到一幅幅真真假假、虛實交錯的畫面,從而豐富了想象力,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

印第安傳說、東方神話以及《聖經》典故的運用,進一步加強了本書的神秘氣氛。如寫普羅登肖的鬼魂日夜糾纏布恩地亞一家,便取材於印第安傳說中冤鬼自己不得安寧也不讓仇人安寧的說法;有關飛毯以及俏姑娘雷梅苔絲抓住床單升天的描寫是阿拉伯神話《天方夜譚》的引伸;而馬貢多一連下了四年十一個月零兩天的大雨則是《聖經·創世紀》中有關洪水浩劫及挪亞方舟等故事的移植。拉丁美洲的民間傳說往往帶有迷信色彩,作家在採用這些民間傳說時,有時把它們作為現實來描寫;如好漢弗朗西斯科「曾和魔鬼對歌,擊敗了對手」;阿瑪蘭塔在長廊里繡花時與死神交談等等。有時則反其意而用之,如寫尼卡諾爾神父喝了一杯巧克力后居然能離地12厘米,以證明「上帝有無限神力」等等,顯然是對宗教迷信的諷刺和嘲笑。

本書中象徵主義手法運用得比較成功且有意義的,應首推關於不眠症的描寫。馬貢多全體居民在建村后不久都傳染上一種不眠症。嚴重的是,得了這種病,人會失去記憶。為了生活,他們不得不在物品上貼上標籤。例如他們在牛身上貼標籤道:「這是牛,每天要擠它的奶;要把奶煮開加上咖啡才能做成牛奶咖啡。」這類例子書中比比皆是,作家意在提醒公眾牢記容易被人遺忘的歷史。

另外,作家還獨創了從未來的角度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例如小說一開頭,作家就這樣寫道:「許多年之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短短的一句話,實際上容納了未來、過去和現在三個時間層面,而作家顯然隱匿在「現在」的敘事角度。緊接著,作家筆鋒一轉,把讀者引回到馬貢多的初創時期。這樣的時間結構,在小說中一再重複出現,一環接一環,環環相扣,不斷地給讀者造成新的懸念。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本書凝重的歷史內涵、犀利的批判眼光、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龐大的神話隱喻體系是由一種讓人耳目一新的神秘語言貫串始終的。有的評家認為這部小說出自8歲兒童之口,加西亞·馬爾克斯對此說頗感欣慰。這是很深刻的評判目光。因為這種直觀的、簡約的語言確實有效地反映了一種新的視角,一種落後民族(人類兒童)的自我意識。當事人的苦笑取代了旁觀者的眼淚,「愚者」自我表達的切膚之痛取代了「智者」貌似公允的批判和分析,更能收到喚起被愚弄者群體深刻反省的客觀效果。

故事梗概

何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是西班牙人的後裔,住在遠離海濱的一個印第安人的村莊。他與烏蘇拉新婚時,由於害怕像姨母與叔父結婚那樣生出長尾巴的孩子,烏蘇拉每夜都穿上特製的緊身衣,拒絕與丈夫同房。因此遭到鄰居阿吉拉爾的恥笑,何塞殺死了阿吉拉爾。從此,死者的鬼魂經常出現在他眼前,鬼魂那痛苦而凄涼的眼神,使他日夜不得安寧。他們只好離開村子,外出尋找安身之所。經過了兩年多的奔波,來到一片灘地上,由於受到夢的啟示決定定居下來。後來又有許多人遷移至此,建立村鎮,這景是馬貢多。布恩迪亞家族在馬貢多的歷史由此開始。

何塞是個極富創造性的人,他從吉卜賽人那裡看到磁鐵,便想用它來開採金子。看到放大鏡可以聚焦太陽光,便試圖研製一出種威力無比的武器。他從吉卜賽人那裡得到航海用的觀像儀和六分儀,通過實驗認識到「地球是圓的,像橙子」。他不滿於自己所過的貧窮落後的生活,他向妻子抱怨說:「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因為馬貢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闢出一條道路,把馬貢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接起來。

他帶一幫人披荊斬棘幹了兩個多星期,卻以失敗告終。他痛苦地說:「咱們再也去不了任何地方啦,咱們會在這兒活活地爛掉,享受不到科學的好處了。」後來他又沉迷於鍊金術,整天把自己關在實驗室里。由於他的精神世界與馬貢多狹隘、落後、保守的現實格格不入,他陷入孤獨之中不能自拔,以至於精神失常,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幾十年後才在那棵樹上死去。烏蘇拉成為家裡的頂樑柱,她活了115至120歲。

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二代有兩男一女。老大何塞·阿卡迪奧是在來馬貢多的路上出生的,在那裡長大,像他父親一樣固執,但沒有他父親那樣的想象力。和一個叫皮拉苔列娜的女人私通,有了孩子,他十分害怕,後來與家裡的養孩子蕾蓓卡結婚。但他一直對人們懷著戒心,渴望浪跡天涯,最後隨吉卜賽人出走,回來后變得放蕩不羈,最後的莫明其妙地被人暗殺了。
  
老二奧良諾生於馬貢多,在娘肚裡就會哭,睜著眼睛出世,從小就賦有預見事物的本領,少年時就像父親一樣沉默寡言,整天埋頭在父親的實驗室里做首飾。長大后愛上鎮長千金雷梅苔絲,在此之前,他與哥哥的情人生有一子,名叫奧雷良諾·何塞。妻子暴病而亡后,他參加了內戰,當上上校。他一生遭遇過14次暗殺,73次埋伏和一次槍決,均倖免於難,當他認識到這場戰爭是毫無意義的時候,便於政府簽訂和約,停止戰爭,然後對準心窩天槍自殺,可他卻奇迹般的活了下來。

與17個外地女子姘居,生下17個男孩。這些男孩以後不約而同回馬貢多尋根,卻在一星期內全被打死。奧雷良諾年老歸家,和父親一樣對鍊金術痴迷不已,每日煉金子作小金魚,每天做兩條,達到25條時便放到坩鍋里熔化,重新再做。他像父親一樣過著與世隔絕、孤獨的日子,一直到死。

老三是女兒阿馬蘭塔,愛上了義大利技師,因愛情的不如意,她故意燒傷一隻手,終生用黑色繃帶纏起來,決心永不嫁人。但她內心感到異常孤獨、苦悶,甚至和剛剛成年的侄兒廝混,想用此作為「治療病的臨時藥劑」。然而她終於無法擺脫內心的孤獨,她把自己終日關在房中縫製殮衣,縫了拆,拆了縫,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第三代人只有何塞·阿卡迪奧的兒子阿卡迪奧和奧良諾的兒子奧雷良諾·何塞。前者不知生母為誰,竟狂熱地愛上自己的生母,幾乎釀成大錯,後來成為馬孔多的從未有過的暴君,貪贓枉法,最後被保守派軍隊槍斃。後者過早成熟,熱戀著自己的姑母阿馬蘭塔,因無法得到滿足而陷入孤獨之中,於是參軍。進入軍隊之後仍然無法排遣對姑母的戀情,便去找妓女尋求安慰,藉以擺脫孤獨,最終也死於亂軍之中。

第四代即是阿卡迪奧與人私通生下的一女兩男。女兒俏姑娘雪梅苔絲楚楚動人,她身上散發著引人不安的氣味,這種氣味曾將幾個男人置於死地。她總願意裸體,把時間耗費在反覆洗澡上面,儘管她很漂亮,但因不懂家務,不曉世事得不到人們的信任和理解,因此只能「在孤獨的沙漠里徘徊」。最後神奇地抓著一個雪白的床單乘風而去,永遠消失在空中。

她的孿生子弟弟阿卡迪奧第二和奧雷良諾第二。阿卡迪奧第二在美國人開辦的香蕉公司里當監工,鼓動工人罷工,成為勞工領袖。後來,他帶領三千多工人罷工,遭到軍警的鎮壓,三千多人只他一人倖免。他目擊政府用火車把工人們的屍體運往海邊丟到大海,又通過電台宣布工人們暫時調到別處工作。阿卡迪奧四處訴說他親歷的這場大屠殺揭露真象,反被認為神智不清。他無比恐懼失望,把自己關在房子里潛心研究吉卜賽人留下的羊皮手稿。吃飯、睡覺、大小便全在一間房內,弄得臭氣熏天,一直到死他都呆在這個房間里。

奧雷良諾第二沒有正當的職業,終日縱情酒色,棄妻子於不顧,在情婦家中廝混。奇怪的是每當他與情婦同居時,他家的牲畜迅速地繁殖,給他帶來了財富,一旦回到妻子身邊,便家業破敗。他與妻子生有二女一男,最後在病痛中與阿卡迪奧一同死去,從生到死,人們一直沒有認清他們兄弟倆兒誰是誰。

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五代是奧雷良諾第二的二女一男,長子何賽·阿卡迪奧兒時便被送往羅馬神學院去學習,母親希望他日後能當主教,但他對此毫無興趣,只是為了那假想中的遺產,才欺騙母親說他在神學院學習。母親死後,他回家靠變賣家業為生。后發現烏蘇拉藏在地窖里的7000多個金幣,從此過著更加放蕩的生活,不久便被搶劫金幣的歹徒殺死。

大女兒梅·雷梅苔絲愛上了香蕉公司汽車庫的機修工毛里西奧·巴比洛尼亞,母親禁止他們來往,他們史好暗中在浴室相會,母親發現后以偷雞賊為名打死了毛里西奧·巴比洛尼亞。梅萬念俱灰,懷著身孕被送往修道院。

小女兒阿馬蘭塔·烏蘇娜早年在布魯塞爾上學,在那裡與資產者加斯東結婚,婚後二人回到馬孔多,見到一片凋敝,決心重整家園。她朝氣蓬勃,充滿活力僅在三個月就使家園煥然一新。她的到來,使馬孔多出現了一個最特別的人,她的情緒比這家族的人都好,她想把一切陳規陋習打入十八層地獄。她決定定居下來,拯救這個災難深重的村鎮。

布恩迪亞家的第六代是梅送回的私生子奧雷良諾·布恩迪亞。他出生后一直在孤獨中長大。他唯一的嗜好是躲在吉卜賽梅爾加德斯的房間里研究各種神秘的書籍和手稿。他甚至能與死去多年的老吉卜賽人對話,並受到指示學習梵文。他一直對周圍的世界漠不關心,但對中世紀的學問卻了如指掌。他不知不覺地愛上了姨母阿瑪蘭塔·烏蘇娜,併發生了亂倫關係,儘管他們受到了孤獨與愛情的折磨,但他們認為他們畢竟是人世間唯一最幸福的人。後來阿瑪蘭塔·烏蘇娜生下了一個男孩:「他是百年裡誕生的布恩迪亞當中唯一由於愛情而受胎的嬰兒」,然而,他身上竟長著一條豬尾巴。阿瑪蘭塔·烏蘇娜也因產後大出血而死。

那個長豬尾巴的男孩就是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七代繼承人。他被一群螞蟻圍攻並被吃掉。就在這時,奧雷良諾·布恩迪亞終於破譯出了梅爾德斯的手稿。手稿卷首的題辭是:「家庭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個人將被螞蟻吃掉。」原來,這手稿記載的正是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在他譯完最後一章的瞬間,一場突如其來的颶風把整個兒馬貢多鎮從地球上颳走,從此這個村鎮就不復存在了。

家族人物表

霍·阿·布恩蒂亞                                 第一代
烏蘇娜             霍·阿·布恩蒂亞之妻         第一代
霍·阿卡蒂奧       霍·阿·布恩蒂亞之長子       第二代
雷貝卡        霍·阿卡蒂奧之妻             第二代
奧雷連諾上校     霍·阿·布恩蒂亞之次子       第二代
雷麥黛絲·摩斯柯特  奧雷連諾上校之妻             第二代
阿瑪蘭塔       霍·阿·布恩蒂亞之小女兒     第二代
皮拉·苔列娜     霍·阿卡蒂奧之情婦          第二代
阿卡蒂奧        霍·阿卡蒂奧之子            第二代
聖索菲婭·德拉佩德   阿卡蒂奧之妻                第三代
奧雷連諾·霍塞    奧雷連諾上校之子             第三代
十七個奧雷連諾    奧雷連諾上校之子             第三代
俏姑娘雷麥黛絲    阿卡蒂奧之長女               第四代
霍·阿卡蒂奧第二   阿卡蒂奧之次子               第四代
奧雷連諾第二     阿卡蒂奧之小兒子             第四代
菲蘭達·德卡皮奧   奧雷連諾第二之妻             第四代
佩特娜·柯特     奧雷連諾第二之情婦           第四代
霍·阿卡蒂奧(神學院學生)  奧雷連諾第二之長子   第五代
梅梅(雷納塔)    奧雷連諾第二之次女           第五代
巴比洛尼亞      梅梅之夫                     第五代
阿瑪蘭塔·烏蘇娜   奧雷連諾第二之小女兒         第五代
加斯東        阿瑪蘭塔·烏蘇娜之夫         第五代
奧雷連諾·布恩蒂亞(破譯手稿者)梅梅之子         第六代
有尾巴的嬰兒     奧雷連諾·布恩蒂亞之後代     第七代

[ 本帖最後由 NYLASH 於 2008-1-4 08:55 編輯 ]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4 08:59
標題: 推薦 古文觀止


《古文觀止》是自清代以來最為流行的古代散文選本之一。

《古文觀止》是清人吳楚材、吳調侯於康熙三十三年1694選定的。二吳均是浙江紹興人,長期設館授徒,此書是為學生編的教材。除本書外,二吳還細著了《綱鑒易知錄》。

散文是我國古代的主要文體之一。散文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一是先秦時期。《尚書》是第一部散文集。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產生了諸子散文。《左傳》與《戰國策》是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至戰國而後世之文體備」章學誠《文史通義·詩教上》。二是兩漢時代,本期散文進一步發展,《史記》乃「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代表了兩漢散文的最高成就。三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本期文章多講求聲律,形成馬並儷文體,《水經注》、《洛陽伽藍記》不同凡響。四是唐宋時期。中唐韓愈、柳宗元領導了古文運動,「文起八代之衰」。北宋時,歐陽修力倡古文,蘇氏父子等人互相應和,古文日漸佔領文壇。五是元明清時期。本期散文基本上繼承發展了唐宋古文運動的精神。明代出現了前後七子的復古派,反對復古的唐宋派,主張性靈的公安派……,出現了歸有光等散文大家,清代影響最大的是桐城派。

《古文觀止》所選之文上起先秦,上迄明末,大體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發展的大致輪廓和主要面貌。其中包括《左傳》34篇 ,《國語》11篇, 《公羊傳》3篇、 《禮記》6篇, 《戰國策》14篇,韓愈文17篇;柳宗元文8篇,歐陽修11篇,蘇軾文11篇,蘇轍文3篇,王安石3篇……共222篇。本書入選之文皆為語言精鍊、短小精悍、便於傳誦的佳作。衡文標準基本上兼顧到思想性與藝術性當然所謂思想性是以不違背封建正統觀念為基準的。選者以古文為正宗,也不排斥駢文收入4篇,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在文章中間或末尾,選者有一些夾批或尾批,對初學者理解文章有一定幫助;體例方面一改前人按文體分類的習慣,而是以時代為經,以作家為緯,值得肯定。

本書亦有入選不當者,因為選編主要是著眼於考科舉時做策論,故選入了一些八股氣息濃郁的文章。但作為一種古代散文的入門書,仍然有其存在的價值。
必讀理由   
    三百年間中國最通行的古文選本   
    中國散文清晰的發展脈絡   
    一部細緻獨到的准文學史   
    一本最佳的古代傳統文化讀本   
    從文學的角度理解中華文明的幽深和博大   
    歷史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   
    文學技巧的集中體現   
    編者:吳楚才,吳調侯   
    國別:中國   
    類型:散文集   
    成書年代:清代,1695年   
    閱讀時間:青年   
    推薦讀書:《古文觀止》,中華書局,2001年   
    ⊙背景搜索   
    《古文觀止》的編選者吳楚材(名乘權)、吳調侯(名大職)為叔侄二人,生於浙江山陰(今紹興市)。清吳興祚在《古文觀止序》中說:「會稽章子、習子,以古文課餘子於三山之凌雲處;維時從子楚材實左右之。楚材天性孝友,潛心力學,工舉業,尤好讀經史,於尋常講貫之外,別有會心。與從孫調侯,日以古學相砥礪。調侯奇偉倜儻,敦尚氣誼。本其家學,每思繼序前人而光大之。二子才器過人,下筆洒洒數千言無懈漫,蓋其得力於古者深矣。」二人的情況現在只能於此序中窺見一斑。「觀止」二字,出自《左傳•襄公十九年》:吳季札在魯國賞周樂,至《韶》舞,讚歎:「德至矣哉!大矣」,認為無美不具,於是說:「觀止矣。」書名為觀止,意在力圖選編達到盡善盡美,無以超越。   
    ⊙內容提要   
    《古文觀止》全書一共有12卷,收入上起周代下訖明末的歷代文章222篇,論說抒情,寫景狀物,眾體兼備。   
    書中西漢以前的文章以左丘明的《左傳》為突出點,選錄34篇,佔全書的六分之一以上;《國語》、《戰國策》、《公羊傳》、《穀梁傳》、《禮記》的文章選錄有36篇,兩者匯總計70篇,占《古文觀止》全書的三分之一。編者有意強化對漢代以前文章的份量,是為了使讀者更清晰、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古代散文的源本,以便打好根基。   
    對兩漢的文章,編者比較重視司馬遷的《史記》,漢文31篇,《史記》有14篇。唐代文章以「唐宋八大家」中的韓愈、柳宗元為主,分別選入24篇和11篇;宋文以歐陽修、蘇軾為側重點,分別選入13篇和12篇。秦文僅選李斯一篇,六朝文章選6篇,元代一篇未選,明代選入18篇。   
    編者在文章的選擇上輕重得宜,取捨有據,集中反映漢文及唐宋八大家文,有輕有重,便於閱讀。   
    ⊙作品影響   
    《古文觀止》篇幅適當,所選的文章以漢唐二代為多,以散文為主,兼顧駢韻二體,既有長篇大論,又有精短美文,反映出編者眼光的細緻和周到。它本身的鮮明特點與突出優勢使它在問世后的300多年裡,成為最流行、最通俗、最廣為人知、最有影響的初學古文選本,常作為私塾及學堂的啟蒙讀本,幾乎家家備一本,海內風行。那麼,它最突出的特點和優勢是什麼呢 《古文觀止》之前的古文選本,大多依據昭明太子蕭統《文選》的體例,分類繁瑣,常以條目為主線,閱讀使用時都很不簡便。《古文觀止》則以時代為綱,作者為目,將作者的各類文體的作品集粹於一處,閱讀方便,查看快捷,使讀者對清代之前的散文史認識清楚,印象深刻。所以,《古文觀止》的流行性與通俗性、權威性至今難以動搖,仍影響巨大,是青年首選的普及性古文選本,一版再版,依舊常售不衰。   
    ⊙精彩篇章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唐•劉禹錫《陋室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北宋•蘇軾《前赤壁賦》   
    ⊙延伸閱讀   
    《唐宋八大家文鈔》是明代茅坤編定的一本書。此書流行以後,「唐宋八大家」的說法才得以固定下來。自那時起,學古文者皆以八大家為宗師,唐宋八大家的影響也愈來愈大。唐宋八大家是指唐朝的韓愈、柳宗元,宋朝的歐陽修、蘇洵、蘇轍、蘇軾、曾鞏、王安石。   
    《文選》是梁代昭明太子蕭統(501~531)編輯的現在所能見到的最早的詩文總集。它收錄從先秦到梁代八九百年間一百三十位作者的五百一十四篇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成為歷代文人學習的榜樣。民間曾有「《文選》爛,秀才半」的諺語。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4 09:21
標題: 推薦 追風箏的人


故事簡介

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后,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阿米爾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責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隨父親逃往美國。

成年後的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為了贖罪,阿米爾再度踏上暌違二十多年的故鄉,希望能為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點心力,卻發現一個驚天謊言,兒時的噩夢再度重演,阿米爾該如何抉擇?

小說如此殘忍而又美麗,作者以溫暖細膩的筆法勾勒人性的本質與救贖,讀來令人蕩氣迴腸。

相關評論

小說《追風箏的人》由第一人稱視角,講述了一個身在美國的阿富汗移民童年的往事和他成人後對兒時過錯的心靈救贖過程。劇情跨度是20世紀50年代到21世紀,全書類似自傳體小說,主人公的經歷和背景非常類似作者本人的經歷背景。主人公兒時出身阿富汗上流社會,父親經商積德,在當地非常有聲望。而主人公由於孩童的自私,非常想獲得父親全部的愛,並因此總是因為父親對僕人孩子的溫情而心生嫉妒。主人公兒時性格懦弱,僕人的孩子勇敢忠誠,心態失衡的主人公後來用不光彩的手段陷害了僕人一家,導致僕人一家流落異鄉,後來阿富汗爆發戰爭,主人公一家被迫出走美國。後來父親的合伙人熟知內情,在臨過世前鼓勵主人公回阿富汗尋找當年的僕人小孩,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平復自己多年的負罪感。已經是事業有成的主人公鼓起勇氣,第一次象男子漢般的回到了故鄉,在滿目蒼夷和被塔利班統治的殘酷現實中,找到了老朋友,在得知驚人秘密后,他贖罪般的努力,最終令人感動的完成了一個男人的成長。
   
著名作家伊莎貝拉·阿連德說:「這本小說太令人震撼,很長一段時日,讓我所讀的一切都相形失色。文學與生活中的所有重要主題,都交織在這部驚世之作里:愛、恐懼、愧疚、贖罪……」而媒體更是好評如潮。

《華盛頓郵報》認為:「沒有虛矯贅文,沒有無病呻吟,只有精鍊的篇章,細膩勾勒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作者對祖國的愛顯然與對造成它今日滄桑的恨一樣深。故事娓娓道來,輕筆淡描,近似川端康成的《千羽鶴》。」
作者: 追求永生    時間: 2008-1-4 09:41
標題: 聖經正典 - 介紹聖經
支持NY兄的的讀書活動,我把聖經根據基督徒的理解,做如下簡單介紹,供有興趣的朋友參考。若想進一步了解,請看這個鏈接內的帖文:http://club.backchina.com/main/viewthread.php?tid=609589&extra=page%3D1
  
一.   聖經來源

保羅在提摩太後書3:16-17教導我們,「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或作:凡神所默示的聖經),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根據基督教的理解,神通過使徒保羅告訴我們聖經的來源和用途以及形成的途徑。聖經的真正作者是神自己,是通過對他的僕人默示傳達,用來教導神的子民得完全行善事。這個教導,是決定哪些書卷可以包括在聖經中的總綱,也是我們正確樹立學習聖經態度的基石。

二.   本介紹目的

了解聖經正典形成的條件和歷史,清楚理解聖經正典的地位,堅持聖經正典的權威,能夠辨別非權威的典籍和它們的作用。

三.   題解

聖經正典中的正典的英文原意是「條規,量線,標準,模型」等意思。這個字的含義在希臘,拉丁,英語,和希伯來等在撰寫和翻譯聖經最常使用的語言中的定義完全一樣。聖經正典就是說凡包含在聖經中的書卷都必須符合「神默示的話語」這一要求。按中文含意對正典的理解,當然必須符合這一標準,如果再加上中文直譯「正式的典籍」也未嘗不可,因為聖經各卷都是神正式批准的權威紀錄。

四.   本介紹主旨

確認涵括在聖經中的66卷書以及它們是如何被確定是神的話語的。

五.   舊約正典

舊約正典包括39卷書。舊約寫作時間約花了一千一百年左右。最早的是摩西五經及約伯記,於主前一千五百年寫成,最晚的是以斯拉、尼希米、哈該、撒迦利亞、瑪拉基諸書,在主前四百年左右完成。

A。 舊約正典是從神而來的先知性的宣示

先知的兩大職能:一是預言,在事情還未發生時,根據神的指令,向相關人發出警告,典型的例證是舊約中的各先知書和新約中的啟示錄。二是揭示,在事情已經發生以後,根據神的指令,向相關人解釋被掩蓋的事情的真相。典型的例證是舊約中的創世紀和新約中的四福音書。雖然有程度上的差異,我們所有受神呼招傳講神的真道的神的僕人,都是行使第二種職能的先知。而我們都知道,舊約的先知和新約的使徒,都是行使第一種職能的先知,因此,就有了我們現在的正典聖經。

B。 舊約正典是神默示的話語

貫穿舊約始終,到處都有以「神說」為起頭的經文,這實際上都是記載了神和眾先知在靈里的交通,也就是神對先知的默示。

C。猶太民族的傳統描述了正典的形成

根據舊約正典中的歷史書《以斯拉》記載的猶太傳統,以斯拉是把舊約集成的關鍵人物。他是「一位關於神的誡命和對以色列法令的律法師」(拉7:11);他是這樣一個人,他「預備好了他的心,尋求神的律法,並予遵行;同時在以色列的律條和審判中教導神的律法」(拉7:10)。

D。 歷史紀錄和聖經正典一致

著名猶太史學家約瑟夫在他的成熟與主后九十年撰述中確認舊約正典的可靠性無可置疑。根據夜色夫的考證,聖經正典的行成約在《以斯拉》和《尼希米》中記載的以色列歷史時期。

E。猶太教聖經的24卷書和我們現在用的正典聖經的舊約聖經39卷書一致

根據約瑟夫,最早的猶太聖經是22卷,因為它把24卷中的四卷合成兩卷。其中《士師記》和《路得記》合併,《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合併。現在的猶太聖經是24卷。這也是後來翻譯成希臘文39卷舊約聖經的底本。(詳見G項)

F。耶穌和新約聖經肯定了舊約聖經

耶穌通過做工完成了舊約的應許和耶穌對門徒的指示聯繫舊約的教導都權威性地肯定了舊約正典。

G。舊約正典書目

最早分為三種- 律法、先知和聖書

其中律法包括《創世紀》、《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共5卷。

先知包括《約書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上下合本)、《列王紀》(上下合本)、《以賽亞書》、《耶利米書》、《以西結書》和《小先知書》(《何西阿書》、《約珥書》、《阿摩司書》、《俄巴底亞書》、《約拿書》、《彌迦書》、《那鴻書》、《哈巴谷書》、《西番雅書》、《哈該書》、《撒迦利亞書》、《瑪拉基書》,十二小先知書合本),共8卷。

聖書包括《詩篇》、《約伯記》、《箴言》、《雅歌》、《路得記》、《耶利米哀歌》、《傳道書》、《以斯帖記》、《但以理書》、《以斯拉-尼希米記》,和《歷代志》(上下合本),共11卷。

這樣,猶太教聖經共計24卷,至今仍然如此。

當舊約正典翻譯成希臘文時,就由24卷變成39卷。其中的變化書卷是:

十二小先知獨立成卷,增加十一卷
上下合本的薩姆耳記,列王紀,歷代志分開,增加三卷
以斯拉-尼希米記分開,增加一卷
總共增加:15卷

加上原來的24卷,共計39卷。這就是我們今天使用的正典聖經所包含的舊約聖經正典書卷。按其內容,現在的舊約又可分為下列五類:

5卷律法書:摩西五經
12卷歷史書:從約書亞記到以斯帖記
5卷詩歌:從約伯記到雅歌
5卷大先知:從以賽亞書到但以理書
12卷小先知:從何西阿書到瑪拉基書

六.   新約正典

新約正典包括27卷書。

A。新約聖經是聖靈的默示

哥林多前書2:9-13告訴我們,聖經「乃是用聖靈所執教的言語,將屬靈的話解釋屬靈的事。」

B。新約聖經都是由使徒或使徒的直接同工撰寫

新約各書卷都是使徒完成或在使徒指導下完成的。

C。新約聖經的所有書卷都具有使徒性權威

最有效的檢驗是使徒和耶穌的關係。耶穌的親自教導和培訓無疑是最有力量的證據。

D。新約正典的形成和組成

新約是在主后第一世紀內寫成的。前後只花了七十年左右(主后三十到一百年),其內容分成四類:

福音:包括四福音書,共4卷
歷史:使徒行傳1卷
書信:從羅馬書到猶大書,共21卷
預言:啟示錄1卷。

七.   聖經正典的最後確定時間和標準

第二世紀中葉,異端的強烈攻擊,使正典的觀念在基督徒思想中復興,他們清楚界定何者有權威,何者沒有權威。愛任紐(Irenaeus)和後來第三世紀的優西比烏(Eusebius)的著作,使我們對此更加清楚。聖經正典是在第四世紀被最後確定的。在東方,主后367年亞他那修(Athanasius)的一封信,把作為宗教教育 唯一來源的正典,和其他基督徒可以閱讀的書分別出來。在西方,主后397年的迦太基(Carthage)會議才確定正典。

在這期間,普遍來說,有三種標準被應用來測定某種文獻,看它是不是真正為使徒見證的信息或話語的記錄,以決定該文獻是否被包含在新約正典中:

第一、   它是否為使徒所著? 馬可和路加福音,雖不完全符合此標準,但由於他們與使徒關係密切,故被接受;
第二、   教會的應用 -- 該書是不是為某一重要教會,或多數教會認可;
第三、   符合教義標準。

後來改教時期的天特會議,將旁經提高到正典的地位,這是和原來的立場相衝突的。到目前為止,天主教的聖經舊約部分包含了6種旁經,因此變成了45卷書,而從天主教分離出來的改革力量各分支則堅持原則,只包括原定的39卷為聖經正典中的舊約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旁經以及其它屬靈書籍,並非內容錯誤,沒有意義。有些文件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或幫助作用。但這些都不能使它們與聖經正典並駕齊驅。這也意味著一旦有歧義,只有正典聖經才有最後的權威裁決是非。

八.   總結

聖經正典包含66卷書,其中舊約39卷,和猶太教的聖經一致;新約聖經27卷,與天主教的新約聖經一致。聖經正典中的所有書卷都是神默示的,聖靈興起先知和使徒撰寫的。聖經正典的確定是在聖靈指引下,由歷代教會的屬靈先輩完成的。因此,正典聖經是基督徒屬靈生命的指南,是基督徒學習神的真理的權威教科書,也是基督徒為神做工必須遵循的規則集成。

神通過先知和使徒寫出了聖經,又興起歷代屬靈先輩和神的無數忠僕宣講聖經真理,同時賜給神的屬民理解真理的聖靈恩賜,所有這些都是為了讓基督徒得到神的真理的澆灌,能夠從內心到行動做神的忠順兒女,履行基督徒應盡的職責。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4 21:54
謝謝永生朋友的介紹, 相信你和錫安肯定會把這個工作做得很好的.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5 11:03
標題: 回復 #12 cgs5211 的帖子
貴在堅持, 讓我們一起有個充實的2008  
作者: Blue Ivy    時間: 2008-1-7 02:43
假如我不做版主,我肯定每周看一本.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7 03:11
標題: 回復 #14 Blue Ivy 的帖子
你不是都看了35本了, 等我們迎頭趕上的時候再說吧.  
作者: jvmpzh    時間: 2008-1-7 15:39
原帖由 NYLASH 於 2008-1-7 03:11 發表
你不是都看了35本了, 等我們迎頭趕上的時候再說吧.  





新年進步~~



預祝NYLASH 青出於藍,而青勝於藍Blue Ivy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8 10:23
標題: 回復 #16 jvmpzh 的帖子
謝謝jvmpzh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也希望新年裡和你一同進步.  

[ 本帖最後由 NYLASH 於 2008-1-8 11:43 編輯 ]
作者: newathens    時間: 2008-1-8 13:40
支持NYLASH的倡議。
業餘時間系統地讀書乃人生一大樂事,也是提高個人修養的一種途徑,更可貴的是能在網上與書友交流思想。
推薦的60本書里多數讀過,不過讀的認真程度多數也都是泛泛而已(BS一下自己 )。
俺先挑一本中國經典——《詩經》,藉以重溫一下我們遙遠前世所抒發的種種情懷。它也許是我們前世的前世,我們心底曾經響過的聲音,我們在一起曾經唱過的歌謠。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8 13:55
標題: 回復 #18 newathens 的帖子
謝謝newathens 的支持.  我一定考慮儘快把詩經加入我們的讀書活動中去.
我一個粗人, 沒讀多少書, 以後還要向大家討教.  
作者: newathens    時間: 2008-1-8 15:33
標題: 回復 #19 NYLASH 的帖子
太客氣了,俺才是粗人,以後大家多多交流。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8 21:02
標題: 《詩經》


朝吟風雅頌
幕唱賦比興
秋看魚蟲樂
春觀草木情

《詩經》概述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六世紀)約五百餘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詩」,有目無辭,不計在內),最初稱《詩》,漢代儒者奉為經典,乃稱《詩經》。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共十五《國風》,詩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頌》包括《周頌》三十一篇,《商頌》五篇,《魯頌》四篇。  這些詩篇,就其原來性質而言,是歌曲的歌詞。《墨子·公孟》說:「頌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意謂《詩》三百餘篇,均可誦詠、用樂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記·孔子世家》又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這些說法雖或尚可探究,但《詩經》在古代與音樂和舞蹈關係密切,是無疑的。《風》、《雅》、《頌》三部分的劃分,就是依據音樂的不同。《風》是相對於「王畿」——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而言的、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十五《國風》就是十五個地方的土風歌謠。其地域,除《周南》、《召南》產生於江、漢、汝水一帶外,均產生於從陝西到山東的黃河流域。雅是「王畿」之樂,這個地區周人稱之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當時把王畿之樂看作是正聲——典範的音樂。《大雅》、《小雅》之分,眾說不同,大約其音樂特點和應用場合都有些區別。《頌》是專門用於宗廟祭祀的音樂。《毛詩序》說:「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這是頌的含義和用途。王國維說:「頌之聲較風、雅為緩。」(《說周頌》)這是其音樂的特點。  《詩經》的作者成分很複雜,產生的地域也很廣。除了周王朝樂官製作的樂歌,公卿、列士進獻的樂歌,還有許多原來流傳於民間的歌謠。這些民間歌謠是如何集中到朝廷來的,則有不同說法。漢代某些學者認為,周王朝派有專門的采詩人,到民間搜集歌謠,以了解政治和風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種說法:這些民歌是由各國樂師搜集的。樂師是掌管音樂的官員和專家,他們以唱詩作曲為職業,搜集歌謠是為了豐富他們的唱詞和樂調。諸侯之樂獻給天子,這些民間歌謠便彙集到朝廷里了。這些說法,都有一定道理。  各個時代從各個地區搜集來的樂歌,一般認為是保存在周王室的樂官——太師那裡的。他們顯然對那些面貌互異的作品進行過加工整理,有所淘汰,有所修改。所以現存的《詩經》,語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體,韻部系統和用韻規律大體一致,而且有些套句出現在異時異地的作品中(如「彼其之子」、「王事靡盬」等)。古代交通不便,語言互異,各時代、各地區的歌謠,倘非經過加工整理,不可能出現上述情況。可以認為,由官方製作樂歌,並搜集和整理民間樂歌,是周王朝的文化事業之一,在《詩經》時代是不斷進行著的。  《史記·孔子世家》說,詩原來有三千多篇,經過孔子的刪選,成為後世所見的三百餘篇的定本。這一記載遭到普遍的懷疑。一則先秦文獻所引用的詩句,大體都在現存《詩經》的範圍內,這以外的所謂「逸詩」,數量極少,如果孔子以前還有三千多首詩,照理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再則在《論語》中,孔子已經反覆提到「《詩》三百」(《為政》、《子路》等篇),證明孔子所見到的《詩》,已經是三百餘篇的本子,同現在見到的樣子差不多。要之,《詩經》的編定,當在孔子出生以前,約公元前六世紀左右。只是孔子確實也對《詩經》下過很大功夫。《論語》記孔子說:「吾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前面引《史記》的文字,也說了同樣的意思。這表明,在孔子的時代,《詩經》的音樂已發生散失錯亂的現象,孔子對此作了改定工作,使之合於古樂的原狀。他還用《詩經》教育學生,經常同他們討論關於《詩經》的問題,並加以演奏歌舞(見《論語》和《墨子·非儒》)。這些,對《詩經》的流傳都起了重要作用。  《詩經》中的樂歌,原來的主要用途,一是作為各種典禮儀的一部分,二是娛樂,三是表達對於社會和政治問題的看法。但到後來,《詩經》成了貴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學習《詩經》成了貴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養。這種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語言的作用,特別在外交場合,常常需要摘引《詩經》中的詩句,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這叫「賦《詩》言志」,其具體情況在《左傳》中多有記載。《論語》記孔子的話說:「不學《詩》,無以言。」「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可以看出學習《詩經》對於上層人士以及準備進入上層社會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詩經》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義。《禮記·經解》引用孔子的話說,經過「詩教」,可以導致人「溫柔敦厚」。《論語》記載孔子的話,也說學了《詩》可以「遠之事君,邇之事父」,即學到事奉君主和長輩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見(理應也是當時社會上層一般人的意見),「《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意思就是,《詩經》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總體上)是符合於當時社會公認道德原則的。否則不可能用以「教化」。  這裡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就孔子所論來推測當時人對《詩經》的看法,他們所定的「無邪」的範圍還是相當寬廣的。許多斥責統治黑暗、表現男女愛情的詩歌,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仍可認為是「無邪」即正當的感情流露。第二,儘管如此,《詩經》畢竟不是一部單純的詩集,它既是周王朝的一項文化積累,又是貴族日常誦習的對象。所以,雖然其中收錄了不少民間歌謠,但恐怕不可能包含正面地、直接地與社會公認的政治與道德原則相衝突的內容。  秦代曾經焚毀包括《詩經》在內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於《詩經》是易於記誦的、士人普遍熟悉的書,所以到漢代又得到流傳。漢初傳授《詩經》學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個學派:齊之轅固生,魯之申培,燕之韓嬰,趙之毛亨、毛萇,簡稱齊詩、魯詩、韓詩、毛詩(前二者取國名,后二者取姓氏)。齊、魯、韓三家屬今文經學,是官方承認的學派,毛詩屬古文經學,是民間學派。但到了東漢以後,毛詩反而日漸興盛,並為官方所承認;前三家則逐漸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傳了。今天我們看到的《詩經》,就是毛詩一派的傳本。

《詩經》的編纂者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在漢武帝獨尊儒術后升格為國定經典。全書共有詩歌三百零五篇,由《風》(十五國風)、《雅》(小雅、大雅)和《頌》(周頌、魯頌、商頌)三個部分組成,編排井然有序。但是,究竟由誰將這些詩歌編纂成書的呢?迄今仍存在種種不同的說法。
  一說孔子刪詩。把《詩經》的編纂之功歸之於孔子一人。這種說法起源於漢代。《史記·孔子世家》載:「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於;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翻武雅頌之音。」《漢書·藝文志》說:「孔子純取周詩。,上采殷,下取魯,凡三百五篇。」都認為是由孔子選定《詩經》篇目的。
  但是,、持異議者提出一些反駁的理由:一,《史記》言孔子刪詩,在自衛國返回魯國之後,時年近七十。在此之前,孔子均稱《詩三百》,可見在孔子中青年時期,《詩經》已為三百篇。二,《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載,吳國公子季札在魯國觀賞周樂,樂工們先奏十五國風,再奏小雅、大雅,最後奏頌,次序和內容基本上與今本《詩經》相同,其時孔子虛齡只有八歲,可見當時《詩經》已定型。三,周代各諸侯國之間邦交往來,常常賦《詩》言志。如《左傳·定公四年》載,吳攻楚,楚敗幾亡,楚將申包胥到秦國朝廷請求援兵,痛哭七日七夜,秦哀公深為感動,賦《詩經·無衣》,表示決心相救,恢復楚國。如果當時《詩經》沒有統一的篇目,賦《詩》言志就無法進行。那麼,究竟由誰來編纂《詩經》的呢?
  一說王者采詩。《詩經》中詩歌的創作時間,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秦穆公時,綿延五個世紀。創作的地點,幾乎包括了整個黃河流域,加上長江、漢水一帶,縱橫上千里。怎樣把眾多的詩歌集中起來呢?早在漢代就出現了「王者采詩」的說法。《漢書·食貨志》曰:「孟春之月(陰曆正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詩。」劉歆《與揚雄書》說:「詔問三代、周、秦軒車使者,迪人使者,以歲八月巡路,求代語、童謠、歌戲。」都說由天子指派官吏坐車去全國各地採集詩歌,以便「王者不出牖戶,盡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何休《公羊解詁》)。
  一說周朝太師編定。今人朱自精認為,《詩經》的編審權很可能在周王朝的太師之手。他在《經典常談》中指出,春秋時各國都養了一班樂工,像後世闊人家的戲班子,老闆叫太師。各國使臣來往,宴會時都得奏樂唱歌。太師們不但要搜集本國樂歌,還要搜集別國樂歌。除了這種搜集來的歌謠外,太師們所保存的還有貴族們為了特種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獵等等作的詩,這些可以說是典禮的詩。又有諷詩、頌美等等的獻詩,獻詩是臣下作了獻給君上,準備讓樂工唱給君上聽的,可以說是政治詩。太師們保存下這些唱本,附帶樂譜、唱詞共有三百多篇,當時通稱作《詩三百》。各國的樂工和太師們是搜集-整理《詩經》的功臣,但是要取得編纂整體的統一,就非周王朝的太師莫屬。《國語·魯語下》有「正考父校商之名頌十二篇於周太師」的記載,正考父是宋國的大夫,獻《商頌》於周王朝的太師。今本《詩經》的《商頌》只有五篇,很可能是太師在十二篇基礎上刪定的。由此看來,《詩經》應當是周王朝的太師編定的。

《詩經》的特色和影響
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會條件下,聳立著由不同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觀構成的上層建築。」①在《詩經》產生的年代,我們的先人在自然條件相當艱苦的黃河流域以宗法制度為核心建立起一個農業社會。這個社會為了生存發展,需要強大的集體力量,需要內部秩序的穩定與和諧,而相應地需要抑制其社會成員的個性自由和與之相聯繫的浪漫幻想。正是在這種「生存的社會條件下」,形成了《詩經》的思想和藝術特色。並且,由於中國——尤其中原社會的基本特點維持甚久,作為中國文學重要起點、又被奉為儒家經典的《詩經》,其特色對於後代文學的影響,也就非常之深遠。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629頁。
  具體地說,《詩經》的特色和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詩經》是以抒情詩為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詩和《小雅》、《國風》中的個別篇章外,《詩經》中幾乎完全是抒情詩。而且,從詩歌藝術的成熟程度來看,抒情詩所達到的水準,也明顯高於敘事詩。而與《詩經》大體屬於同時代的古希臘的荷馬史詩,卻完全是敘事詩。正如荷馬史詩奠定了西方文學以敘事傳統為主的發展方向,《詩經》也奠定了中國文學以抒情傳統為主的發展方向。以後的中國詩歌,大都是抒情詩;而且,以抒情詩為主的詩歌,又成為中國文學的主要樣式。
  第二,《詩經》中的詩歌,除了極少數幾篇,完全是反映現實的人間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經驗。在這裡,幾乎不存在憑藉幻想而虛構出的超越於人間世界之上的神話世界,不存在諸神和英雄們的特異形象和特異經歷(這正是荷馬史詩的基本素材),有的是關於政治風波、春耕秋獲、男女情愛的悲歡哀樂。後來的中國詩歌乃至其他文學樣式,其內容也是以日常性、現實性為基本特徵;日常生活、日常事件、日常人物,總是文學的中心素材。
  第三,與上述第二項相聯繫,《詩經》在總體上,具有顯著的政治與道德色彩。無論是主要產生於社會上層的大、小《雅》,還是主要產生於民間的《國風》,都有相當數量的詩歌,密切聯繫時事政治,批判統治者的舉措失當和道德敗壞。其意義雖主要在於要求維護合理合度的統治,給予人民以較為寬鬆、可以維持生存的條件,但這對於社會的發展,當然是有價值的。
  關心社會政治與道德,敢於對統治階層中的腐敗現象提出批判,應該說是《詩經》的優秀之處。但這個問題應該從兩方面來看。正像我們在前一節中舉例分析的那樣,這一種批評完全是站在社會公認原則的立場上的,在根本上起著維護現有秩序的穩定的作用,而不能不抑制個人的慾望與自由。就以《相鼠》一詩來說,它可能是批評統治者荒淫無度的生活,也可能是批評對「禮儀」的具有進步意義的破壞行為。不管作者的原意如何,詩對於這兩種現象都是適用的。
  要說《詩經》這一特點對後世的影響,首先要說明:《詩經》的政治性和道德性,在後世經過曲解而被強化了。本來不是直接反映政治與道德問題的詩,包括眾多的愛情詩,在漢代的《毛詩序》中,也一律被解釋為對政治、道德或「美」(讚頌)或「刺」(批評)的作品。因而,一部《詩經》,變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書。
  後代詩人繼承《詩經》關注社會政治與道德的特色,同樣應該從兩方面來分析。一方面,提倡這一特色,可以糾正文學過分趨向遊戲和唯美傾向,發揚文學的社會功能;另一方面,如果不適當地過分強調這一點,也必然妨害文學的多樣化發展,抑制情感的自由表達。
  第四,《詩經》的抒情詩,在表現個人感情時,總體上比較克制因而顯得平和。看起來,像《巷伯》批評「讒人」,《相鼠》批評無禮儀者,態度是很激烈的。但這種例子不僅很少,而且並不能說是純粹的「個人感情」,因為作者是在維護社會原則,背倚集體力量對少數「壞人」提出斥責。像《雨無正》、《十月之交》、《正月》等,因所批評的對象是多數人,則已顯得畏懼不安。至於表現個人的失意、從軍中的厭戰思鄉之情,乃至男女愛情,一般沒有強烈的悲憤和強烈的歡樂。由此帶來必然的結果是:《詩經》的抒情較常見的是憂傷的感情。很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中國後代的詩歌,也是以抒情——抒憂傷之情較為普遍。
克制的感情,尤其憂傷的感情,是十分微妙的。它不像強烈的悲憤和強烈的歡樂噴涌而出,一泄無餘,而是委婉曲折,波瀾起伏。由此,形成了《詩經》在抒情表現方面顯得細緻、雋永的特點。這一特點,也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後來的詩歌。
  另外需要說到,儘管《詩經》的抒情一般比較平和,卻依然是真摯而動人的,而且也並非沒有明朗歡快、天趣盎然之作。後代儒家把《詩經》中的所有作品都說成是因政治和道德目的而作的,並不能抹殺那些抒情之作——尤其是愛情詩對人們的感染力。因此,在封建專制時代,當文學道德化傾向、說教傾向變得過度嚴重時,詩人們也會打出《詩經》的權威旗號,要求給感情以應有的、至少是適度的承認。明代詩人何景明的《明月篇序》就是一例。湯顯祖的《牡丹亭》中,深閨小姐杜麗娘誦讀《關雎》而產生對於愛情的渴望,又是一例。   以上主要從內容、思想傾向、抒情特點等諸方面論述了《詩經》的幾個重要特色。這些特色對中國後代文學的影響都很深遠。下面再從語言形式、表現手法等方面簡略介紹一下《詩經》的特色,這些方面的影響,情況各有不同。
  《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但雜言句式所佔比例很低。只有個別詩是以雜言為主的,如《伐檀》。以四言句為主幹,可以由此推想當時演唱《詩經》的音樂旋律,是比較平穩和比較簡單的。至漢代以後,四言詩雖斷斷續續一直有人寫,但已不再是一種重要的詩型了。反而在辭賦、頌、贊、誄、箴、銘等特殊的韻文文體中,運用得很普遍。
  《詩經》常常採用疊章的形式,即重複的幾章間,意義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變,造成一唱三嘆的效果。這是歌謠的一種特點,可以藉此強化感情的抒發,所以在《國風》和《小雅》的民歌中使用最普遍,《頌》和《大雅》,以及《小雅》的政治詩中幾乎沒有。典型的例子,如《周南·芣芑》:
  采采芣芑,薄言采之。采采芣芑,薄言有之。
  采采芣芑,薄言掇之。采采芣芑,薄言捋之。
  采采芣芑,薄言袺之。采采芣芑,薄言襭之。
  全篇三章十二句,只變動了六個動詞,不但寫出採摘的過程,而且通過不斷重複的韻律,表現出生動活潑的氣氛,似乎有一種合唱、輪唱的味道。清人方玉潤說:「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於平原曠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餘音裊裊,忽斷忽續。」(《〈詩經〉原始》)這麼說也許多了一些想象,但疊徽章重句的美感,確是很動人的。四言詩衰微后,這種形式也被捐棄,只能偶一見之。倒是在現代歌曲中,又常看到這種情況。這說不上「影響」,卻有古今相通之理。
  作為歌謠,為了獲得聲韻上的美感,《詩經》中大量使用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彙。在古漢語的規則中,這類辭彙大抵是形容詞性質,所以也有助於表達曲折幽隱的感情,描繪清新美麗的自然。如《詩經》首篇的《關雎》,「關關」(疊字)形容水鳥叫聲,「窈窕」(疊韻)表現淑女的美麗,「參差」(雙聲)描繪水草的狀態,「輾轉」(疊韻)刻畫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狀,既有和諧的聲音,也有生動的形象。
  《詩經》里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加強了作品的形象性,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所謂「賦」,用朱熹《詩集傳》的解釋,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這包括一般陳述和鋪排陳述兩種情況。大體在《國風》中,除《七月》等個別例子,用鋪排陳述的較少;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詩,鋪陳的場面較多。漢代辭賦的基本特徵就是大量鋪陳。雖然從《詩經》到漢賦還間隔許多環節,但說其原始的因素源於《詩經》,也未嘗不可。
  「比」,用朱熹的解釋,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詩經》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於變化。如《氓》用桑樹從繁茂到凋落的變化來比喻愛情的盛衰;《鶴鳴》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來比喻治國要用賢人;《碩人》連續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膚,「瓠犀」喻美人之齒,等等,都是《詩經》中用「比」的佳例。
  「賦」和「比」都是一切詩歌中最基本的表現手法,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詩經》中的「興」,用朱熹的解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藉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於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大約最原始的「興」,只是一種發端,同下文並無意義上的關係,表現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想。就像秦風的《晨風》,開頭「鴥彼晨風,郁彼北林」,與下文「未見君子,憂心欽欽」云云,很難發現彼此間的意義聯繫。雖然就這實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時代懸隔才不可理解,但這種情況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現代的歌謠中,仍可看到這樣的「興」。
  進一步,「興」又兼有了比喻、象徵、烘托等較有實在意義的用法。但正因為「興」原本是思緒無端地飄移和聯想而產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較實在的意義,也不是那麼固定僵板,而是虛靈微妙的。如《關雎》開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原是詩人借眼前景物以興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關雎和鳴,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的和諧恩愛,只是它的喻意不那麼明白確定。又如《桃夭》一詩,開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寫出了春天桃花開放時的美麗氛圍,可以說是寫實之筆,但也可以理解為對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說這是在烘托結婚時的熱烈氣氛。由於「興」是這樣一種微妙的、可以自由運用的手法,後代喜歡詩歌的含蓄委婉韻致的詩人,對此也就特別有興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陳出新,不一而足,構成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特殊味道。
  總而言之,《詩經》是中國詩歌,乃至整個中國文學一個光輝的起點。它從多方面表現了那個時代豐富多採的現實生活,反映了各個階層人們的喜怒哀樂,以其清醒的現實性,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早期詩歌,開闢了中國詩歌的獨特道路。雖然,由於特殊的社會生存條件,《詩經》缺乏浪漫的幻想,缺乏飛揚的個性自由精神,但在那個古老的時代,它是無愧於人類文明的,值得我們驕傲的。

[ 本帖最後由 NYLASH 於 2008-1-8 21:21 編輯 ]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8 21:05
標題: 回復 #20 newathens 的帖子
詩詞古韻那裡的朋友肯定對詩經有蠻不錯的理解和興趣, 到時候讓藍版聯繫一下, 希望他們也能來參與我們的討論吧.   
作者: 搗鼓    時間: 2008-1-9 20:44

作者: Blue Ivy    時間: 2008-1-9 22:33
詩詞版有個笨蛋阿Q 在發原創解讀詩經, 我去請他來這裡參加討論.
作者: MapleTree    時間: 2008-1-10 00:42
支持一下。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0 02:08
謝謝藍版, 謝謝楓樹  
作者: newathens    時間: 2008-1-10 20:56
標題: 詩經里的植物
網上找的,大家有興趣讀讀。
1。荇菜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周南.關雎》
      
  「參差」兩字,「寤寐」兩字,到是大有深意,有不解的味道。其實包含了和諧的意思,其中沒說的話,就是要懂得自己,敏悟萬物,然後順著自然的情勢而行。
      
  最好的詩,就是和諧簡練的大白話,情話同樣如此。
      
  荇菜是水環境的標識物,荇菜所居,清水繚繞,污穢之地,荇菜無痕。「高潔」二字,高到未必,潔卻是當的上的。《顏氏家訓》里有:「今荇菜是水有之,黃華似蒓。」的句子,也是訓導族人,行世要有清澈之心。
      
  荇菜能不能吃,就不知道了,在古人眼裡,若窈窕淑女般的,想來是可以能吃的吧!
2. 蒓菜
      
  思樂泮水,薄采其茆——《魯頌.泮水》。茆:蒓菜
      
  農事詩里,能見到輕盈的手,去采天底下綠瑩瑩的好物件,就會痴想。古之魯國,今之山東地,思樂一片山水,有薄采之手,說明生活是輕快的,有妙趣,叫人想來,該是好生活。好生活不完全由富貴憑持,得乎心態。
      
  《植物學》的資料里,介紹蒓菜,為睡蓮科水生宿生草本植物,自古以來就被視為蔬菜中的珍品,以嫩莖葉供食用,還是抗癌症的佳品。蒓菜,以杭州蒓菜和四川的西昌蒓菜為佳品。從我找的圖片里看,好象以前吃過,究竟真的吃過沒有,自己卻不能肯定下來。
      
  想想《詩經》里薄采蒓菜的那雙手,對這種蔬菜里的佳品到止不住的有些神往了。
3.飛蓬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衛風.伯兮》
      
  女為悅己者容,所愛的不在時,心裡黯然,發如篷草,也沒有心思去整理。古人寫情之深,從姿容里,能尋出情何以堪的哀傷來。
      
  飛蓬,學名狼尾蒿,西北鄉下似乎也是這麼叫的,飛蓬其實取的是種子在風裡的姿勢。此草,生命力極強,長遍大江南北,是隨處得生,隨處得長的樣子。
      
  剛要離開長安的李白,從山東漫遊歸來的杜甫。偶相聚,又相遠時,詩仙送給詩聖的詩: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道出了千古文人的命運:為精神的魂靈獻祭自己,離了物慾的河流,飛蓬也就是必然的生命狀態了。但這兩句詩里,既有滄桑,更有豪情,為我所喜歡。
      
  長在自然里的飛蓬是再簡單平凡不過的植物,我既沒有從中體會到愛的堅貞,也沒有看出人心上的澀苦,我默然看它的時候,不知道,它的葉面上還藏了上古《詩經》里的愛情,以及命運之無常和不得把握的蒼涼況味。讀到此處,才算是懂得一點。
4.蔞蒿(蘆蒿)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於歸,言秣其駒。--《周南.漢廣》
    
  這是《漢廣篇》里,痴情漢子寫到對岸漢水的女子,可惜不能接近她而寫的幾句話。把高大的灌木做了柴草,把綠綠的蔞蒿割倒了聚掄起來。把馬兒啊,喂的飽飽的,以便能夠有機會去接讓人時刻記掛的人。讀這樣的文字,並且明白了這些文字里的意思,覺得,這是先秦時代的精品小散文了。然而,古人的高妙處在於,他們表達愛的時候,不遮遮掩掩,而是用淳樸的方式,直接往心裡去。
    
    蔞蒿,竟然是喂馬的草,而馬兒的腳步是走向愛戀女子的。非常神奇的意境,真的很神奇,竟然可以這麼間接又直率的表達了神秘的愛這個字。
    
    作為菊科的蔞蒿,很早就是人們桌上的涼拌菜,蘇軾詩里云:竹外桃花兩三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河豚肉里有毒,而萎蒿則是解河豚之毒除蘆芽之外的佳品。
    
    見到圖片,才很親切的認的出來,我小時候也是吃過蔞蒿的,只不過沒有河豚之香,是由外婆在開水了滾過,用鹽麻了,滴上菜油,當做山野菜來吃的。
    
    讀這些簡妙的文字,漸漸覺得,天下絲縷莖葉,都有說不盡的暗語藏在裡面的,我們只是要有從中去找的能力就夠了。
5.蘋 (大萍或白萍)
    
  於以采蘋?南澗之濱;於以采藻?於彼行潦。——《召南.采蘋》
    
  古人祭祀前,采萍,采藻,行走在水邊,是什麼原因呢?在遠古的農業時代里,水邊,也許正是祭祀的佳處,水邊才是一切生命繁盛的開始。而萍,正是水邊繁盛水草里,被吟唱的祭祀者看到眼裡的那種幸運的植物。
    
  蘋(既大萍)是利用無性繁殖來繁衍下一代,母株會從水面下之走莖生出無性芽,而長成新個體。從圖片上看,纖細,柔美,深藏著勃勃生機,在自然的風裡,平凡的不言不語。
    
  俗語叫做田字草的正是此物,從先秦的詩里一直嫩到今朝,其水靈靈的狀態一直不減當年。
6、白茅
      
  野有死麋,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召南.野有死麋》
      
  獵人用白茅包起射殺的麋鹿,以表自己對自然饋贈的虔誠;懷春的女子,有男子來調著情事,兩情相悅,是生命里永遠最動人的畫面。
      
  很奇怪,讀這樣的文字,眼前就會有一個奇妙的圖景,一個死生自滅,生機昂然的世界,四季的變化濃縮到很短的時間裡,男歡女愛都讓人無限的歡暢。
      
  想著這是先秦以前,我們祖先心裡的詩,心裡會有一點訝然。埋入土裡死去的生命,和懷春女子痴迷的一雙眼睛,象音樂一樣的在自己身處的時間裡,產生了一種清澈的音樂感。這是很奇妙的一種感受。
      
  一個美國求學的朋友,在她的遊記里,記述了她駕車在美國南方高速公路上趕路趕的累了,將車停在路邊的金色的陽光里,眼前小河流淌,白茅在風裡輕輕搖擺,從背包里取出《詩經》,讀幾首《國風》的情景。她說,那一刻,她覺得有看不見的故鄉的音律響起來,自己似乎從陽光和拂面的風裡飄起,飄到黃河岸邊,正聽著江聲浩蕩,看著眼前青草蔓長……
      
  好,現在來說白茅吧,古代,白茅是潔白和柔順的象徵,閉上眼睛,可以想象一個潔白、柔順的女子,陪著你在秋涼的河岸長堤上散步,這是一種溫暖。嫩茅,又稱「荑」,自古美人玉手,稱為「柔荑」,該是又白又嫩的了!
      
  想到杜甫的《茅屋為秋%
作者: newathens    時間: 2008-1-10 20:57
標題: 詩經里的植物
網上找的,大家有興趣讀讀。
1。荇菜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周南.關雎》
      
  「參差」兩字,「寤寐」兩字,到是大有深意,有不解的味道。其實包含了和諧的意思,其中沒說的話,就是要懂得自己,敏悟萬物,然後順著自然的情勢而行。
      
  最好的詩,就是和諧簡練的大白話,情話同樣如此。
      
  荇菜是水環境的標識物,荇菜所居,清水繚繞,污穢之地,荇菜無痕。「高潔」二字,高到未必,潔卻是當的上的。《顏氏家訓》里有:「今荇菜是水有之,黃華似蒓。」的句子,也是訓導族人,行世要有清澈之心。
      
  荇菜能不能吃,就不知道了,在古人眼裡,若窈窕淑女般的,想來是可以能吃的吧!
2. 蒓菜
      
  思樂泮水,薄采其茆——《魯頌.泮水》。茆:蒓菜
      
  農事詩里,能見到輕盈的手,去采天底下綠瑩瑩的好物件,就會痴想。古之魯國,今之山東地,思樂一片山水,有薄采之手,說明生活是輕快的,有妙趣,叫人想來,該是好生活。好生活不完全由富貴憑持,得乎心態。
      
  《植物學》的資料里,介紹蒓菜,為睡蓮科水生宿生草本植物,自古以來就被視為蔬菜中的珍品,以嫩莖葉供食用,還是抗癌症的佳品。蒓菜,以杭州蒓菜和四川的西昌蒓菜為佳品。從我找的圖片里看,好象以前吃過,究竟真的吃過沒有,自己卻不能肯定下來。
      
  想想《詩經》里薄采蒓菜的那雙手,對這種蔬菜里的佳品到止不住的有些神往了。
3.飛蓬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衛風.伯兮》
      
  女為悅己者容,所愛的不在時,心裡黯然,發如篷草,也沒有心思去整理。古人寫情之深,從姿容里,能尋出情何以堪的哀傷來。
      
  飛蓬,學名狼尾蒿,西北鄉下似乎也是這麼叫的,飛蓬其實取的是種子在風裡的姿勢。此草,生命力極強,長遍大江南北,是隨處得生,隨處得長的樣子。
      
  剛要離開長安的李白,從山東漫遊歸來的杜甫。偶相聚,又相遠時,詩仙送給詩聖的詩: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道出了千古文人的命運:為精神的魂靈獻祭自己,離了物慾的河流,飛蓬也就是必然的生命狀態了。但這兩句詩里,既有滄桑,更有豪情,為我所喜歡。
      
  長在自然里的飛蓬是再簡單平凡不過的植物,我既沒有從中體會到愛的堅貞,也沒有看出人心上的澀苦,我默然看它的時候,不知道,它的葉面上還藏了上古《詩經》里的愛情,以及命運之無常和不得把握的蒼涼況味。讀到此處,才算是懂得一點。
4.蔞蒿(蘆蒿)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於歸,言秣其駒。--《周南.漢廣》
    
  這是《漢廣篇》里,痴情漢子寫到對岸漢水的女子,可惜不能接近她而寫的幾句話。把高大的灌木做了柴草,把綠綠的蔞蒿割倒了聚掄起來。把馬兒啊,喂的飽飽的,以便能夠有機會去接讓人時刻記掛的人。讀這樣的文字,並且明白了這些文字里的意思,覺得,這是先秦時代的精品小散文了。然而,古人的高妙處在於,他們表達愛的時候,不遮遮掩掩,而是用淳樸的方式,直接往心裡去。
    
    蔞蒿,竟然是喂馬的草,而馬兒的腳步是走向愛戀女子的。非常神奇的意境,真的很神奇,竟然可以這麼間接又直率的表達了神秘的愛這個字。
    
    作為菊科的蔞蒿,很早就是人們桌上的涼拌菜,蘇軾詩里云:竹外桃花兩三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河豚肉里有毒,而萎蒿則是解河豚之毒除蘆芽之外的佳品。
    
    見到圖片,才很親切的認的出來,我小時候也是吃過蔞蒿的,只不過沒有河豚之香,是由外婆在開水了滾過,用鹽麻了,滴上菜油,當做山野菜來吃的。
    
    讀這些簡妙的文字,漸漸覺得,天下絲縷莖葉,都有說不盡的暗語藏在裡面的,我們只是要有從中去找的能力就夠了。
5.蘋 (大萍或白萍)
    
  於以采蘋?南澗之濱;於以采藻?於彼行潦。——《召南.采蘋》
    
  古人祭祀前,采萍,采藻,行走在水邊,是什麼原因呢?在遠古的農業時代里,水邊,也許正是祭祀的佳處,水邊才是一切生命繁盛的開始。而萍,正是水邊繁盛水草里,被吟唱的祭祀者看到眼裡的那種幸運的植物。
    
  蘋(既大萍)是利用無性繁殖來繁衍下一代,母株會從水面下之走莖生出無性芽,而長成新個體。從圖片上看,纖細,柔美,深藏著勃勃生機,在自然的風裡,平凡的不言不語。
    
  俗語叫做田字草的正是此物,從先秦的詩里一直嫩到今朝,其水靈靈的狀態一直不減當年。
6、白茅
      
  野有死麋,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召南.野有死麋》
      
  獵人用白茅包起射殺的麋鹿,以表自己對自然饋贈的虔誠;懷春的女子,有男子來調著情事,兩情相悅,是生命里永遠最動人的畫面。
      
  很奇怪,讀這樣的文字,眼前就會有一個奇妙的圖景,一個死生自滅,生機昂然的世界,四季的變化濃縮到很短的時間裡,男歡女愛都讓人無限的歡暢。
      
  想著這是先秦以前,我們祖先心裡的詩,心裡會有一點訝然。埋入土裡死去的生命,和懷春女子痴迷的一雙眼睛,象音樂一樣的在自己身處的時間裡,產生了一種清澈的音樂感。這是很奇妙的一種感受。
      
  一個美國求學的朋友,在她的遊記里,記述了她駕車在美國南方高速公路上趕路趕的累了,將車停在路邊的金色的陽光里,眼前小河流淌,白茅在風裡輕輕搖擺,從背包里取出《詩經》,讀幾首《國風》的情景。她說,那一刻,她覺得有看不見的故鄉的音律響起來,自己似乎從陽光和拂面的風裡飄起,飄到黃河岸邊,正聽著江聲浩蕩,看著眼前青草蔓長……
      
  好,現在來說白茅吧,古代,白茅是潔白和柔順的象徵,閉上眼睛,可以想象一個潔白、柔順的女子,陪著你在秋涼的河岸長堤上散步,這是一種溫暖。嫩茅,又稱「荑」,自古美人玉手,稱為「柔荑」,該是又白又嫩的了!
      
  想到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滄桑的歲月,一個人的心裡,卻思慮山河歲月的甘苦,掛懷天下寒士的襟懷。直覺得這白茅,輕的飄上九霄,重的直戳在人心裡。
7、黍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王風.黍離》
    
  「不讀《詩經》,不知萬物有靈。」以前聽一個敬重的人說的這些話,只是溺懂而已,今天深感,才算有所懂得,懂得而心生嘆息,心裡生氣繚繞而不能絕。
    
  黍有《王風》之歌,始有千年不朽。黍若有靈,便是和人同生共滅了。
    
  忍不住長嘆一聲: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浩雀當鳴,以求同音,人心悲歌,覓的是個知己,千年而有同嘆的,是因為同負一個永恆孤獨的背影。這就有了「黍離之悲」,有了千古人心的滄涼滋味。
    
  黍在自然里,是一把沉甸甸的穗子,以春來青苗而依風搖搖,以熱暑時分而迎風彎腰。小時候,記的外婆燉的金黃色的小米粥,坐在炕頭上,一勺一勺的延著黑瓷碗邊瓢著來喝,全沒想到,我喝的,不僅是自然之實,而且也有悲蒼靈歌的繚繞生氣。
    
  一黍一搖,一生一知。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8、有女同車---木槿
    
  有女同車,顏如舜華。將翱將翔,佩玉瓊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鄭風.有女同車》
    
  所謂美女,是個什麼樣子呢?顏如木槿,這是意識里可以呼吸的膚色,感覺裡帶著露的花。體態輕盈優美,幾預迎風翱翔,仙女也就這個樣子了吧!晶瑩佩玉隨風叮噹,舉手投足,無不幽雅賢淑,這是懂得人心,懂得萬物的氣象。古人眼裡的美女,今人眼裡,似乎不完全是這樣了。
    
  木槿,所謂「舜」者,朝開幕謝,瞬間之榮,來去匆匆。這是用憐惜的手,來挽著身邊難得一遇的美艷的花;用愉悅的心,和美麗的人,同看一方風景;用意識里的話,把美麗的人的身、形、意永遠的記在心底。和舜華之女同車,永遠都是一件快樂的事吧!
    
  植物里的木槿花,是仲夏夜的夢之花,朝開幕謝,卻並不憂傷,似乎迎著純凈的陽光,含有歡喜,似乎朝幕不是一舜,而是幾十個日日夜夜的循環。艷麗的花融在綠葉里,和諧有致,是以高潔之姿,坐在你身旁的。生活里,有幸遇到木槿女子,一路或者一車同行的,一定要面朝晴天曠海,胸畫十字,默默祈願,讓這樣的好運長久相隨著你,因為木槿里藏著的不僅有現實里一瞬間,記憶里長久遠的美麗,還有我們時常期盼的永存幸福的祈禱。
9、愛的使者---萱草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願言思伯,便我心痗。——《衛風.伯兮》
    
  先秦到至今,萱草最初落在人心上的是一個女子思念遠方愛人的一點相思,愛而不能相見,只能背靠著秋樹,對著空落的天空喃喃傾訴,長久之間,竟生出愛的病症來,這是古來痴情的樣子,無論是應對古代的倫常戒律,還是今時慾望浮泛的道德影子,這種情態總會讓人感動,因為愛著的人總比無愛的人要來的幸福,痴情的人總要比在愛里飄忽不定的人來的更為安然。
    
  《詩經》里的諼草,指的便是萱草,朱子注的詩經里,解「諼」為忘憂之意,所以萱草又有忘憂草的美名。愛,卻又沒有辦法和愛人相見,而生的瑣碎還要繼續,為了心態放的平和,只有忘憂才能做到,這可能是朱子的意思了吧。不管對錯,這都是我的猜測。然而,我卻愛著萱草,喜歡它叢生的劍葉和奔放的花,有雪青的,鵝黃的,憤紅的……不是單純的顏色使我產生聯想,而是從中看出幾千年的愛浮在陽光和煙塵中間,讓人想起人心上背負的憂鬱和一點痴迷的堅定的目光。這是很周全的愛的樣子。
    
  在1907年五月,美國維吉尼亞的安娜喬薇斯,在其母親的逝世追悼會中,獻上一束康乃馨象徵母親花之前,萱草早已是中國的母親花。在一些特殊的時間裡,給母親獻上一束花,在舊日中國並不是通行民間的習俗,但是,懂得母親,並將自然之堅韌、柔和寬博連接於神聖的母性,在中國的厚重文化里早已經有了記述。在今日信息一體化的世界里,在母親節給深愛的母親獻一束康乃馨,似乎是個溫暖的表達,卻很少有人懂得獻上一束萱草,從歷史的傳承中,按照一個生在這片土地上的中國人的自信,來讓這份愛更符合中國千年文化的特質。
    
  然而,萱草,難道不是愛之花么,相思之愛,親子之愛,萱草都是愛的使者。
    
  記得一篇寫的極凄美的文字,見著文章作者的名字里有一個「萱」字,在這份凄美之外,卻又突然感覺到一點愛的氣息,竟然懷著溫暖的心,再去品讀文章里飄渺而又堅定的情緒。現在想起來,這些應該都是萱草的功勞了。
10、艾蒿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王風.采葛》
    
  艾蒿不具妖嬈的形體和芳菲的花,但在古時,越是由淺綠到暗綠里長的長久,在祭祀的眼裡就會越具神性,而被放到社稷、宗廟的供桌上。可見神也是不喜絢爛嫵媚的浮華,想要在樸拙清雅里醒神靜坐的。
    
  愛人之間,相隔一日,卻好象分離了已經今年(三秋,這裡當九個月的時間來理解)。昨日依依分別後,每一步都變成了一天,每一刻都成了夜晚,今日里相見時,四季嚴寒酷暑都已經輾轉難眠過了,酸甜苦辣也已經折磨過了人心。「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很委屈很幸福的說這樣的話時,彷彿相對的是兩雙淚眼。這是艾蒿的本性么?所謂的相思豆是艷麗的紅色,卻藏著灼人的毒性,而千年不言不語的相思草---艾蒿,淡淡的綠,輕微的香,遍地里旺盛的無聲無色的長。這或許是世界的本相吧!
    
  西北家裡,艾蒿被稱做蒿蒿草,從初春長到末秋時,用曬乾的淺灰色的細枝擰成草繩,老人們用來做抽旱煙的火廉子,多出的草繩,存放到來年蚊蟲紛飛的季節,點著了,掛在門眉上,一點淡輕煙霧裡的焚香,既驅蚊,又避邪。粉刺子癢的身上起小疙瘩時,外婆用曬乾的艾蒿熬的水,擦到病痛處,病痛的地方就如神手拂過,一覺醒來,病痛全部消無。現在,驅蚊和除癢,早不用這樣的土法子了,這些回憶里的鄉間舊事想起來只是心裡覺得有些歡喜。
    
  初夏艾蒿的細碎葉子正毛茸茸的嫩,摘下來,可以是飯桌上很美味的一道野菜。這是聽過,沒有吃過的事情。和艾蒿有關的菜,只吃過一次韓國人的艾蒿豬肉丸子,是幾年前的事了。點這個菜,即不是為了對韓國風味的好奇,和豬肉丸子也無關,只是在菜單里見到有那麼一點艾蒿的綠在,細細的品,想到「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這道菜吃過,而能記到現在,是《王風。采葛》里的一點意趣。
11、蓼藍
    
  終朝采藍,不盈一襜,五日為期,六日不詹。--《小雅.采綠》
    
  blue,藍色,從外太空漆黑一片的宇宙里看我們人類的家園地球的時候,白色浮雲的輪廓間隙里,透出震撼人心光輝的就是這種顏色,一種不事張揚,安靜,謙和,充滿了內在力量的孕育的色彩,一種我喜歡的色彩,一種母性的色彩。
    
  黑色的夜暮里,三原色:紅,藍,綠,應該是人類最先感覺到,並用它們來裝扮我們生活的顏色。
    
  先秦時,手工的勞作,「終朝采藍,不盈一襜,」采上一天的蓼藍葉所積累下來的染料,還不夠染上一件麻衫,可見采藍是件很辛苦的事。「五日為期,六日不詹,」男人去采藍,約定五天後回家,六天過了,還沒有見到人的影子,女人依門遠望而心有怨憤,其實擔憂之心該是大過抱怨吧!這首純粹色彩里的詩,是一首生活里自然生髮,不需任何吟詠的藍色的思念詩。
    
  藍色,不僅流露生活里的情感細節,而且還在其它的詩篇里衍生出激奮人生的佳句。戰國思想家荀子的《勸學》篇里有這樣的話:「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這是讀書時,我所敬重的老師時常激勵我們好學上進的話。然而,青,出之於藍而勝於藍,該要滲透多少生命的心血,才能得到期望和自我之間的欣慰,這是每個活著的人都想問自己的問題吧!
    
  蓼藍是自然界中含靛藍較多的一種植物,大約二、三月間下種培苗,民間有「榆莢落時可種藍」的說法。六、七月間蓼藍成熟,葉子變青,即可採集。采后隨發新葉,隔三個月(九、十月間)又可收割。到有一種一年裡生息不絕的樣子。
    
  靛藍浸染絲織物品,在朦朧的光澤里會有高貴濃艷的嫵媚之氣飄逸出來,浸染綿麻織物,則有謙和素雅質樸的情態,讓人覺得尊貴安靜踏實,而且染后,色澤附著在織物上的牢度非常好,幾千年來在宮廷和民間廣受喜愛。我國出土的歷代織物和民間流傳的色布、花布手工藝品上,都可以看到靛藍樸素優雅的色澤透過長久時間的打磨,依然在安靜的流露它原本就有的氣質。
    
  從某種意義上,三原色里,紅色是產生激蕩的創造的力量,綠色是安靜的體現成長生機的力量,而藍色,則是一種形成和諧並保持均衡的力量。從這種意義上,自然里普通姿態的蓼藍,到是把不普通的一面深深藏起來了。
12、葛藤
    
  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萋萋。黃鳥於飛,集於灌木,其鳴喈喈。
  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為絺為綌,服之無斁。--《周南·葛覃》
    
  先將這兩行詩譯成大白話,譜上曲兒,讓童音來唱一唱吧:
    
  薴麻長啊長,延伸到谷中。葉兒茂蒼蒼,黃鸝飛棲灌木上,唧唧喳喳在歡唱。
  薴麻長啊長,延伸到谷中。葉兒茂蒼蒼,割煮織成布衣裳,高高興興穿身上。
    
  還有一句是小女子回娘家的話,就不譯了。這個從遠古的詩情里取下來的鏡頭,是人在自然里,象鳥又象風一般的樣子。讀這樣的詩,並能夠感覺到一種熟悉的貼近心靈的鬆弛情緒,這種情緒的影響物,就是閱讀者流淌在內心的流水變的清澈了,安然了,平靜了。我以為,這是好的詩應該具有的力量當中的一種---鬆弛感,內在性。
    
  葛藤(又叫薴麻),是一種豆科類的藤本植物,在山林的坡地上,城市公園裡的無人區,路邊的腳底里,草原牧野的落日下,惡風沙石的縫隙間,就是葛藤的生長地。葛藤的性情,既不溫柔,也不剛勁,它有著看不見的爆發性的內在生命力,就象是一個不定性的自然界里的壞孩子,要管束好,讓葛藤根煲上靚湯,葛藤粉拌著炒出清香的雞蛋,酒桌上飲到「千杯不醉」的能解酒的葛藤花。在不加管束的時候,20世紀70年代,葛藤在無聲無息,沒有任何天敵的情況下,佔領了美國喬治亞、密西西比、亞拉巴馬等州的萬頃土地,將當地的植物擠死擠光。野馬一樣的葛藤,是需要人心理性韁繩約束的。
    
  在青春少年的時候,我也有過葛藤般肆意成長的日子,那樣的日子象夏日裡穿梭白天黑夜的雨幕,不具節奏,不懂愛恨,到處浸入。現在,理性逐漸的降臨到內心的世界里,葛藤般的瘋長與狂野,不是綻放在自然下,而是交到心裡的原野上。愛的天空,生的世界,象台階一樣的在眼前變化,就象塔形紫色葛藤花上一瓣一瓣的形狀。
 13、卷耳(又名蒼耳)
    
  采采卷耳,不盈傾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周南·卷耳》
    
  思念是恆久的光,它從心裡透出來,落到眼前的蒼耳上,就思念的人來說,那一刻她變的酥軟了,就蒼耳來說,它物化成魂,進入人心思慮的海洋里,不再僅僅是凡俗世界里的蒼耳。自然和人,在這個時刻,同時產生了雙重的意義,愛戀和寄託,物性和幻念。從詩的美學意義來說,吟讀這句詩,可以讓我們看到一個如水的婦人,在愛的光影的誘導之下,如何由生活里的一個活潑情形化做柔情繚繞的一縷輕煙,飄飄渺渺的飄落到平凡自然的一個物件---蒼耳身上。而蒼耳,則在靜默時分,不再是個空間里單純的自然形象,它被一種神秘之力開啟了時間相連人心的通道,讓一雙痴迷的眼睛穿越地域阻隔,看到夢幻般的鏡子里,日思夜想的那個人,是如何行走在艱難的征途古道上。
    
  就歲月所形成的席捲,我們現在身處的時代,極少將女子如水的形象看做是生命里可以綻放的艷麗花朵,女人們多是想要重新將水化成冰的堅固,挺著鋒芒出現在世界的舞台上。但是讀這樣的詩,內心裡飄然浮現的女子,依然讓人愛過妖媚果敢千倍。這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和新時代的西方的社會發展特徵之間在產生融合性的對抗力量了。蒼耳子上的短刺勾鐮,體現的不是獨立個體的個性特徵,而是男女之間和諧關係所要體現的一種普遍聯繫,一種相互的不是外在利益形式上,而是在內在心理當中的的牽掛思念的柔和的共振情形。
    
  就真正愛的久遠形式,在這種如水柔情里,深藏著的,到不是一片彌散世界,而是有更深的力將結合在日常生活所要遭受的千轉百回中間。然而,我們的世界里,腳下和人心上的節奏太快了,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很少有人在去冒險進入舒緩的付出和角力,不知道這是人們智慧了,還是更脆弱,更愚蠢一些。
    
  想著,在青草茫茫的山路邊上,看到一個神情憂傷的柔媚女子,正站在一珠蒼耳旁,蒼耳是弓,思念是箭,它們指向的不是一瞬,而是神秘的永遠被時間所鍾情的愛的永恆。若有大師能做一國畫成圖,可取名《蒼耳之思》,以寄託中國文化在一個女子,一分愛戀,一珠蒼耳身上在千年時間裡所積聚起來的人於自然之間看似相離,其實緊密相連的神秘關係。
 14、桃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周南·桃夭》
    
  對我來說,四月里浮雲一般的被嗡吟之聲逗弄的含笑不語的粉色桃花,花自飄零果初生時滿山上綠色浸染的桃林,枝頭盈滿蜜汁將熟未落等著人摘的桃子,是再熟悉不過的自然畫面,因為,在這些自然的縫隙里,有我的童年,和屬於唯一的童年的那雙眼睛里,看到的一些關於人生的好奇和困惑的純凈陽光。我在桃林的清香里睡著的時候,是在一張人生未醒的溫床上。
    
  桃子由野地進入家園,並和任何一個時代的人們溫暖和諧的相處,從某種意義上,就象是天上蟠桃園裡某棵性靈的桃樹犯了天庭的戒律遭罰落入人間的結果。它默默的在香氣繚繞的皇廳的供桌上,在面黃肌瘦的山民的裂岩粗沙般的手心裡,在文人騷客悲情牽眷的文字中,一直陪伴並見證人和時間這一對冤家永恆的糾葛史。
    
  桃子,是既被歸入聖品,又能走入任何人手裡的平凡的神奇之物,桃木也是神話傳說里的仙器,可以引導某種神秘氣機,預示人們能夠看到一些超出平常之外的自然神靈顯示巨大法力的影子。〈詩經〉里的桃,艷麗端莊,是男子有室,女子有家的引導物,其中可以看出豐饒健康的兩個生命,是怎樣歡歡喜喜的開始踏上一個嶄新世界的台階的。長久安寧的家庭氣息里,桃的清香、包容、和日積月累的蜜露的餵養,這或許是古人取桃為詩,祝福家庭之福長久的另一重願望吧,我想。
    
  中國的古人說:「草之晶在花,桃花於春,菊花於秋,蓮花於夏,梅花於冬。四時之花,臭色高下不齊,其配於人也亦然。潘岳似桃,陶元亮似菊,周元公似蓮,林和靖似梅……」可見,桃也是寄予我們心性的四時花,從花里,可以讀到我們看不見的胸襟里所充滿的氣息,懂得人之為人,在直接的物質之欲外,還有心神的安寧和意趣的舒展。在經久時間的淘洗之後,還能讓我們記得「人面桃花」和「四月芳菲」的不盡滋味。
 15、芣苡(又名車前子)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襭之。---《周南·芣苡》
    
  清人方玉潤《詩經原始》卷一云:「讀者試平心靜氣,涵詠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於平原綉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餘音裊裊,若遠若近,若斷若續,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則此詩可不必細繹而自得其妙焉。」這該是讀此詩的一種境界了,這簡短的詩里,不僅有音韻、節奏的自然轉合,更有用幾個動詞白描出的田園女子細緻勤樸歡快的動感畫面。
    
  山野里溝埂渠窪上遍地生長的車前子,在上古農耕時代傳給我們的畫面里,是歡快舒暢的歌韻在它的小小的淡綠葉面上跳動的音符。不管《周南·芣苡》是農女勞作時自做的農事歌,還是婚嫁女在田間唱的祈子曲,其中,都有一種人和自然的對唱,有一種輕靈粗曠的人和自然緊密相和的音韻,和將自己從生的雜亂中淘洗出來的清新感覺,在這樣素凈的詩里流淌。
    
  走在靜幽蔥綠的自然里,讓人不由自主的產生清澈和舒展,這不是屬於哪個時代人們的專利,而應該是人的基因里,有藏著自身演進變化中得之自然的歲月源頭。和自然親之養之,這應該算是農業時代里人和自然之間的關係。今天,現代化所表現出來的生機勃發卻將人與自然想要組成的面目塗抹的模糊難辯。這中間既沒有人的自以為主宰了多少的歡暢在,也沒有因讓清澈的自然變得猙獰的冷酷氣息在,而僅僅是人這樣一種動物,在展示自己慾望的過程中的結果。生命演進,在動蕩的節奏里,總有一種平衡的因子,其中孕育著要麼和諧要麼紛亂的歷史場景,在我們上溯歷史的時候,總能讓我們清晰的看到。如何平衡,古人,在田間采車前子時唱著歡歌,今人呢?在丟失了那種輕盈的傳承后,我們所認為的絢爛是不是已經得到?
    
  自然里的車前子,在我西北的家裡也叫豬耳朵草,是小時候,下午放學回家后,去打豬草時,最常掇到竹靡籃子里的一類植物,它塌塌實實的長在田間地頭的樣子,是一副和善的讓人漠視的情形。不規則的粗厚的小圓葉,竹籤棒棒般的搖在風裡的小碎花,暗紅的硬邦邦的碎種子,全都是經歷千年萬年面不改色的深沉模樣。現在,到野外去,在沙土地里見到些瘋長的雜草,從中輕易叫出名的,就有這車前子,不僅知道它的名,因這名,回憶起童年裡一個無知無畏的小人手裡挎著個小籃子在田野里蹦蹦跳動的畫面,還知道些它的藥理上的用處和因這藥用而得來「車前子」的名字的山野傳說,一路上對這樣熟悉的植物古今舊事的亂彈一凡,,不知不覺間,對山鳴水叫的自然覺得倍感親切起來。
作者: newathens    時間: 2008-1-10 20:59
標題: 話說日本「詩經現象」
  《詩經》在兩千餘年的流傳過程中,給讀過它的人精神影響既深亦廣,更使他們在種種場合表達自己意願的時候,有意識地選擇《詩經》的語言,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文化現象,我們姑且就把它們用「詩經現象」這個詞來稱說。中國的詩經現象尚待考察,而日本的《詩經》現象說來話長,這裡只從大樹上摘幾片綠葉,或許可以聞到些文化森林的清香。

  《詩經》對日本文化產生的影響,已經深入到日本社會的深層,只是由於近現代文化的變遷,才使得這種影響幾乎不為人察覺。以《詩經》之語為人或身邊的物命,也是一種言說方式,因為這名,往往就寄寓了命名者的訴求,是最容易讓對方承認和記住的美「言」。

  在日本出現的眾多的以《詩經》詩語命名的名跡,便不應只視為命名者自命風雅的閒情逸緻,也應從中看出他們張揚高情雅趣、倡導詩樂精神的願望。村山吉光在他的《詩經鑒賞》一書中集中談到今日日本的詩經名跡。名跡甚多,不遑詳說,不妨檢其要者,予以分列:

  地名。有富山縣西部的高岡市,乃1609年命名,取「鳳鳴高岡」之意。后此地成立詩社,名曰「鳳鳴社」,亦取其意。《大雅·卷阿》:「鳳凰鳴矣,於彼高岡。」,市名之於高岡,寓有高潔不俗之意。

  歷史建築名。明治初期的1883年仿照歐洲建築的接待外國貴賓的設施,被命名為鹿鳴館,意取《詩小序》「鹿鳴,宴群臣嘉賓也。」其時常舉辦遊園會、舞會和化妝舞會,成為日本文化歐化的象徵。

  文庫名。收藏有20萬冊古籍和6千冊古代美術作品的靜嘉堂文庫,意取《大雅·既醉》「其告維何,籩豆靜嘉」末二字。

  學校名。舊埼玉縣南埼玉郡大字上野田,乃有舊菁莪小學校址,語出《小雅·菁菁者莪》,其首章有「菁菁者莪,在彼中阿。即見君子,樂且有儀。」《小序》:「菁菁者莪,樂育材也。君子能長育人材,則天下喜樂之矣。」菁莪小學命名於明治時代,一直沿用至今。1947年設立的菁菁中學,校內有刻著詩人神保光太郎詩句的文學碑,其詩大意為:「菁莪之子兮,豐饒而強健,生長兮,生長兮。」

  殿堂名。山形縣鶴崗市致道博物館藏有明治年間漢學者副島種臣所書橫匾「關雎堂」,其左側書:「余於庄內侯邸講《關雎》,故為書茲語。」其事在1891年8月。

  樓館名。埼玉縣埼玉市現存喬遷館,建於1799年,意取《小雅·伐木》:「出自幽谷,遷於喬木。」

  店鋪名。京都和東京皆有老鋪鳩居堂,專門經營熏香和文具。名取《召南·鵲巢》之意。賴山陽曾撰《鳩居堂記》,載於《山陽遺稿》卷五。東京具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出版社有斐閣,以出版法律和經濟類書聞名,其名出自《衛風·淇奧》首章:「有斐君子,如切如磋。」

  碑石名。米澤市上杉神社境內松岬公園內有甘棠之碑,意取《召南·甘棠》篇,1897年由當地甘棠會所立。

  此外尚有庭園名(東京文京區的六義園,取詩有六義之說)、亭台名(越后岩室溫泉有綿綿亭,出自《王風·葛藟》)等、社團名(舊陸軍將校的友好學術研究團體偕行社,意取《秦風·無衣》第三章「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似以學校名為多,除了上面所說的以外,江戶時代津藩校名有造館,意取《大雅·思齊》末章「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丸龜城學館敬止館建立於1825年,「敬止」一語出自《大雅·文王》第四章:「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以及《周頌·閔予小子》中的「夙夜敬止」、「不聽敬止」。岡山縣備前市的閑谷學校內有鶴鳴門,意取《小雅·鶴鳴》:「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

  村山吉廣雖然廣搜博採,但仍沒能將日本的《詩經》名跡網羅一空,宮城縣和熊本縣都有以「尚絅」為名的大中小學,而「尚絅」一詞乃出《中庸》引《詩》「衣錦尚絅」。「絅」,同「褧」,指罩在外面的單衣。即便身著華麗,也要以單衣相罩,取為人要謙虛而戒浮華。熊本縣的尚絅大學,創立於1889年,以培養富有個性知德兼備的女性為教育理念。

  日本的「詩經現象」,今天正被許多人遺忘;但它曾被作為日本文化細胞的歷史,並不會因為被遺忘而永久封存。今天我們的一番「文化鉤沉」,不是為了懷古鄉愁,至少是為了讓我們聽到那些出自《詩經》之「言」的時候,不至於忘記了它們的來源,誤讀了言者的本義。其實,對於每個人來說,「言」都是很要緊的,「無以言」會是一個很大的缺陷,《詩經》的確會給我們以幫助,這是可以相信的。
作者: newathens    時間: 2008-1-10 21:21
拜讀了「詩詞古韻」里「笨蛋阿Q」老兄的帖子,超有意思。
這位老兄的名字也超幽默——
原帖由 Blue Ivy 於 2008-1-9 22:33 發表
詩詞版有個笨蛋阿Q 在發原創解讀詩經, 我去請他來這裡參加討論.

不知道的還以為藍MM在罵人呢。
作者: Blue Ivy    時間: 2008-1-10 21:26
標題: 回復 #30 newathens 的帖子
呵呵, 是呀, 不知道他為什麼起了那麼個名字.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2 12:56
這周我們讀"詩經" 有什麼好的建議和想法可以提出來.
百年孤獨終於在第一周順利完成, 不知道讀完的朋友們有何感想.
古文觀止尚且來不及完成, 我就再續貼一周, 呵呵 我們變成兩周3書了.  

謝謝大家的合作,
作者: Blue Ivy    時間: 2008-1-12 18:47
標題: 我的一點建議
鑒於目前我們的每周一書篇幅都比較長, 由版主連載, 為了保持連載的連貫性, 大家又不好在中間插話. 或者是只對一個小問題有看法, 不便發貼或回復.

我建議我們的每周一書形式改成:

1)[每周一書] 仍由我們版主連載, 置頂, 以便大家查閱原文,  (如果是讀紅樓夢這樣的長篇, 大家有熟悉的書, 就不要連載了吧, 出個通知就可以了,不然累死了. )  

2) 在本周範圍內(不完全限制), 我們大家或原創, 或收集相關的文章貼出來供大家回復討論,  主要就是提供一個討論的氛圍.  

3) 一周末, 版主將相關的篇章連接編輯進本周[每周一書]的原貼後邊, 作為讀書的補充的資料.  

可想而知, 日後我們的知識積累多麼豐厚, 我們論壇的資源將是多麼多元化噢.

[ 本帖最後由 Blue Ivy 於 2008-1-12 18:48 編輯 ]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3 00:53
嗯, 每周一書的初衷就是讓大家閱讀同一本書, 然後對於其中的內容進行討論和思考,
具體哪一種形式最有效可能開始也沒有考慮得太完整. 就故著發貼了   
謝謝藍版的建議.  希望文化沙龍能成為大家一個學習進步的平台, 也成為一個知識積累的源泉.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8 21:26


【內容提要】

  《文化苦旅》是作者的一部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類文學評獎中獲得首獎,全書的主題是憑藉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其中《道士塔》《陽關雪》等,是通過一個個古老的物像,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的深邃蒼涼之感見於筆端。《白髮蘇州》《江南小鎮》等卻是以柔麗凄迷的小橋流水為背景,把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表現得形神俱佳。《風雨天一閣》《青雲譜隨想》等直接把筆觸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此外,還有早已傳為名篇的論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上海人》《筆墨祭》以及讀者熟知的充滿文化感慨的回憶散文《牌坊》《廟宇》《家住龍華》等。作者依仗著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範例。

  余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心思細膩的筆觸,為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寫本書!它不甘甜,因為裡頭有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苦苦的味道,為這本紀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了一道滋味.未看過《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迹在它們的背後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而作者運其妙筆,以乾淨漂亮的散文,組合,使它們成了一篇篇讓炎黃子孫驚醒的文章。

  走進書中的情境與思考,我們不禁嚴肅起來。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塊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於我們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實像,壁畫依然不言,我們靜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第一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後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鑰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卻任其流落在外人手裡,而中華子孫卻也將之棄而不顧,那一馬車,一馬車的文物輸往外國。多年後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滿意義的洞窟,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它並非外表炫麗,而是它只是一種儀式,一種人性的,及它深層的蘊藏。我們在這兒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國千年的標本,一樣美的標本,縱使它曾經殘缺,被人無情的,任意的轉換。

  「淺渚波光雲彩,小橋流水江村」這副楹聯道盡了江南小鎮的魅力。江南小鎮它不是經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屬於華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們不曾到過此處,但書中的江南小鎮卻給予我們一種,回到家中那般自在,難怪歷年來,許多文人遇到了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時,便會到此隱居起來,但在荒山結廬有著生活上的麻煩,「大隱隱於市」便成了文人來江南隱居的最好推力。其實我們對「隱」有著正反兩面的看法,好的一面其一就是當中國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區而開始凋零時,文人或學者們就會帶著他們的知識修養到此處隱居起來,藉以免於戰爭或政治的迫害;其二生老病死與官場浮沉是文人們的失意時刻,做什麼事都不順心,此時最好的方式就是讓自己的身心獲得紓解,找個地方隱居,等休息夠了又是一段新旅程的開始。壞處是有人會把隱居當作沽名釣譽的工具,假隱以求得一官半職,這些舉動讓中國特有的隱的文化開始產生變質,隱士生前的孤傲和死後的名聲全然黯暗。儘管如此,我們對隱還是保有著正面看法,因為古代中國給文人發展的空間實在大狹隘了,逼得他們除了隱或許只有一死,與其這樣讓自己的雄心壯志隕落,我們會選擇沉潛,待有朝一日能東山再起。

  余秋雨曾說他常佇立前人佇立過之處,觀察自然與人文環境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從他的文采想至他的被貶,既遭貶謫,而永柳二州又是荒遠之地,因此他自放于山林水澤之間,將其困厄感傷的心境,完全寄托在游賞山水之間與文章創作之中,使中國文學史上擁有了《永州八記》這樣出色的山水文學,這樣的一代士人的氣節與傲氣讓後世學者不得不去尊敬他的文化意識及人格,帶著崇敬和疑問來瞻仰這位大文豪。

  合上書卷,我們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動的車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種文化,這裡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許咱們應該背起滿滿對中國文化的疑慮,親自去遼闊的土地,讓我們讀過書後,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導 語】

  這是本文化散文集。它主要通過山水風物探求文化靈魂、人生真諦、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既表現了歷史的深邃荒涼,又展現了江南文化的清新婉約;既展示中國文人的艱難心路,又不忘揭露世態人情。從文中,我們不難發現作者不僅有著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同時也具備非凡的藝術表現力。   

【目 錄】

自序 1
道士塔 1
莫高窟 9
陽關雪 17
沙原隱泉 22
柳侯祠 27
白蓮洞 34
都江堰 4l
三峽 48
洞庭一角 56
廬山 64
貴池儺 74
青雲譜隨想 82
白髮蘇州 9l
江南小鎮 99
寂寞天柱山 116
風雨天一閣 128
西湖夢 144
狼山腳下 155
上海人 163
五城記 184
牌坊 194
廟宇 202
夜航船 211
吳江船 219
信客 227
酒公墓 235
老屋窗口 244
廢墟 252
夜雨詩意 258
筆墨祭 265
藏書憂 281
臘梅 290
家住龍華 296
三十年的重量 304
漂泊者們 312
華語情結 330
這裡真安靜 349
後記 36l

【前 言】

  我在好些年以前寫過一些史論專著,記得曾有幾位記者在報紙上說我寫書寫得輕鬆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一提筆就感覺到年歲陡增。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後總得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由此,筆下也就一派端肅板正,致使海內外不少讀者一直認為我是一個白髮老人。
  我想,任何一個真實的文明人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在心理上過著多種年齡相重疊的生活,沒有這種重疊,生命就會失去彈性,很容易風乾和脆折。但是,不同的年齡經常會在心頭打架,有時還會把自己弄得挺苦惱。例如連續幾個月埋首於磚塊般的典籍中之後,從小就習慣於在山路上奔跑的雙腳便會默默地反抗,隨之而來,滿心滿眼滿耳都會突湧起向長天大地釋放自己的渴念。我知道,這是不同於案頭年齡的另一種年齡在搗亂了。助長這種搗亂的外部誘惑也很多,你看眼前就有一個現成的例子,紐約大學的著名教授Rich ad Schecllner比我大二十多歲,卻冒險般地遊歷了我國西南許多少數民族地區,回到上海仍毫無倦色,逛城隍廟時竟像頑童一樣在人群中騎車而雙手脫把、引吭高歌!那天他送給我一部奇怪的新著,是他與剛滿八歲的小兒子合著的,父子倆以北冰洋的企鵝為話題,痴痴地編著一個又一個不著邊際的童話。我把這本書插在他那厚厚一疊名揚國際的學術著作中間,端詳良久,不能不開始嘲笑自己。
  即便是在鑽研中國古代線裝本的時候,耳邊也會響起一批大詩人、大學者放達的腳步聲,蘇東坡曾把這种放達稱之為「老夫聊發少年狂」。你看他右手牽獵狗,左手托蒼鷹,一任歡快的馬蹄縱情賓士。其實細說起來,他自稱「老夫」那年才三十七歲,因此他是同時在享受著老年、中年和少年,把日子過得顛顛倒倒又有滋有味。
  我們這些人,為什麼稍稍做點學問就變得如此單調窘迫了呢?如果每宗學問的弘揚都要以生命的枯萎為代價,那麼世間學問的最終目的又是為了什麼呢?如果輝煌的知識文明總是給人們帶來如此沉重的身心負擔,那麼再過千百年,人類不就要被自己創造的精神成果壓得喘不過氣來?如果精神和體魄總是矛盾,深邃和青春總是無緣,學識和遊戲總是對立,那麼何時才能問津人類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 我在這種困惑中遲遲疑疑地站起身來,離開案頭,換上一身遠行的裝束,推開了書房的門。走慣了遠路的三毛唱道:「遠方有多遠?請你告訴我!」 沒有人能告訴我,我悄悄出發了。
  當然不會去找旅行社,那種揚旗排隊的旅遊隊伍到不了我要去的地方。
  最好是單身孤旅,但眼下在我們這兒還難於實行:李白的輕舟、陸遊的毛驢都雇不到了,我無法穿越那種似現代又非現代、由擁塞懈怠白眼敲詐所連結成的層巒疊嶂。最方便的當然是參加各地永遠在輪流召開著的種種「研討會 」,因為這種會議的基本性質是在為少數人提供揚名機會的同時為多數人提供公費旅遊,可惜這種旅遊又都因嘈雜而無聊。好在平日各地要我去講課的邀請不少,原先總以為講課只是重複早已完成的思維,能少則少,外出講課又太耗費時日,一概婉拒了,這時便想,何不利用講課來遊歷呢?有了接待單位,許多惱人的麻煩事也就由別人幫著解決了,又不存在研討會旅遊的煩囂。於是理出那些邀請書,打開地圖,開始研究路線。我暗笑自己將成為靠賣藝闖蕩江湖的流浪藝人。
  就這樣,我一路講去,行行止止,走的地方實在不少。旅途中的經歷感受,無法細說,總之到了甘肅的一個旅舍里,我已覺得非寫一點文章不可了。
  原因是,我發現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說明我心底的山水並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
  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要擺脫也擺脫不了。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住我的全身,使我無端地感動,無端地喟嘆。常常像傻瓜一樣木然佇立著,一會兒滿腦章句,一會兒滿腦空白。我站在古人一定站過的那些方位上,用與先輩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著很少會有變化的自然景觀,靜聽著與千百年前沒有絲毫差異的風聲鳥聲,心想,在我居留的大城市裡有很多貯存古籍的圖書館,講授古文化的大學,而中國文化的真實步履卻落在這山重水複、莽莽蒼蒼的大地上。大地默默無言,只要來一二個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也就能嘩的一聲奔瀉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這種奔瀉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結果,就在這看似平常的佇立瞬間,人、歷史、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了,示是有了寫文章的衝動。我已經料到,寫出來的會是一些無法統一風格、無法劃定體裁的奇怪篇什。沒有料到的是,我本為追回自身的青春活力而出遊,而一落筆卻比過去寫的任何文章都顯得蒼老。
  其實這是不奇怪的。「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引發出人生滄桑感。也許正是這個原因,我在山水歷史間跋涉的時候有了越來越多的人生回憶,這種回憶又滲入了筆墨之中。我想,連歷史本身也不會否認一切真切的人生回憶會給它增添聲色和情致,但它終究還是要以自己的漫長來比照出人生的短促,以自己的粗線條來勾勒出人生的局限。培根說歷史使人明智,也就是歷史能告訴我們種種不可能,給每個人在時空坐標中點出那讓人清醒又令人沮喪的一點。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英氣是以尚未悟得歷史定位為前提的,一旦悟得,英氣也就消了大半。待到隨著年歲漸趨穩定的人倫定位、語言定位、職業定位以及其他許多定位把人重重疊疊地包圍住,最後只得像《金色池塘》里的那對夫妻,不再企望遷徙,聽任蔓草堙路,這便是老。
  我就這樣邊想邊走,走得又黑又瘦,讓唐朝的煙塵宋朝的風洗去了最後一點少年英氣,疲憊地伏在邊地旅舍的小桌子上塗塗抹抹,然後向路人打聽郵筒的所在,把剛剛寫下的那點東西寄走。走一程寄一篇,逛到國外也是如此,這便成了《收穫》上的那個專欄,以及眼下這本書。記得專欄結束時我曾十分惶恐地向讀者道歉,麻煩他們苦苦累累地陪我走了好一程不太愉快的路。
  當然事情也有較為樂觀的一面。真正走得遠、看得多了,也會產生一些超拔的想頭,就像我們在高處看螞蟻搬家總能發現它們在擇路上的諸多可議論處。世間的種種定位畢竟都還有一些可選擇的餘地,也許,正是對這種可選擇性的承認與否和容忍的幅度,最終決定著二個人的心理年齡,或者說大一點,決定著一種文化、一種歷史的生命潛能和更新可能。事實上,即便是在一種近似先天的定位中,往往也能追尋到前人徘徊的身影,那我們又何必把這種定位看成天生血緣呢? 其實,所有的故鄉原本不都是異鄉嗎?所謂故鄉不過是我們祖先漂泊旅程中落腳的最後一站。
  楊明:《我以為有愛》 我拋棄了所有的憂傷與疑慮,去追逐那無家的潮水,因為那永恆的異鄉人在召喚我,他正沿著這條路走來。
  泰戈爾:《采果集》 既然是漂泊旅程,那麼,每一次留駐都不會否定新的出發。基於此,我的筆下也出現了一些有關文化走向的評述。
  我無法不老,但我還有可能年輕。我不敢對我們過於龐大的文化有什麼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鬆,蒼老后的年輕。
  當然,希望也只是希望罷了,何況這實在已是一種奢望。

【后 記】

  這本書中的部分篇目曾在《收穫》雜誌上以全年專欄形式連載過,後來又陸續被海外報刊轉載,所以讀到和聽到的評論也就很多。在所有的評論中,我覺得特別嚴肅而見水平的是鄂西大學學報所設「《文化苦旅》筆談」專欄中該校中文系五位教師發表的文章。(這個頗具規格的學報在英譯中把《文化苦旅》簡稱為CPAT,原來他們對它的全譯是Cultund Perplexity in Agonized Tray—el,似乎略嫌重澀,什麼時候很想請英語專家再斟酌一下。)我很驚訝鄂西大學對中國歷史文化和當代散文藝術的思考水平,後來曾到武漢打聽,得知這所大學躲在該省的邊遠地區恩施,從武漢出發也要坐很長時間的火車,有一位女作家曾到那裡去過,竟像探險家一樣述說著那裡的風土人情。我問能不能坐飛機去,被告知:「坐飛機也得好多小時,是小飛機,而且常常降不下去又回來了,因為那裡霧多山多。」我不知道這種說法是否準確,卻深感中國大地上藏龍卧虎的處所實在不少」。
  也許是沾了巴金先生主編的《收穫》雜誌的光吧,《文化苦旅》一開始兆頭不壞,北京、上海、天津、廣州等地的七家著名出版社和海外出版公司都寄來過出版約請,但不知怎麼一來,我竟然被一位專程遠道而來的組稿編輯特別謙恭忠厚的口氣所感動,把文稿交給了他所在的外省的一家小出版社。結果是,半年後來信說部分稿件在「審閱」過程中被丟失要我補寫,補寫稿寄去整整一年多之後他們又發現我的文章並不都是輕鬆的遊記,很難成為在每個旅遊點兜售的小冊子,因此決定大幅度刪改后付印,並把這個消息興高采烈地寫信告訴我。當時我遠在國外講學,幸虧《收穫》副主編李小林女士風聞后急忙去電話強令他們停止付印,把原稿全部寄回。寄回來的原稿已被改劃得不成樣子,難以卒讀,我幾次想把它投入火爐,又幸虧知識出版社 (現更名為東方出版中心)的王國偉先生、上海文藝出版社的陳先法先生、上海教育出版社的魯萍小姐都有心救活它,最後由王國偉先生僱人重新清理抄寫使之恢復原樣,才使這本書死裡逃生。
  這件事其實怪不得那家出版社,他們是按照自己的工作規範和處世準則在辦事,誰叫我事先不打聽清楚呢。但我就此聯想到,一本書的出版就像一個人的成長一樣,都得經歷七災八難,越是斯文遇到的麻煩可能越多。只要一步不慎便會全盤毀棄,能像模像樣存活下來其實都是僥倖。況且文人本身的毛病也多,大多既有點孤傲又有點脆弱,不願意為了一種精神成果而上下其手、四處鑽營、曲意奉迎,往往一氣之下便憤然投筆,毀琴焚稿。在我們漫長的文化延續史上,真不知有多少遠比已出版的著作更有出版資格的精神成果就這樣煙消雲散了,其間自然還包括很多高人隱士因不想讓通行言詞損礙玄想深思而故意的不著筆墨。從一定意義上說,人類精神成果的大量耗散和自滅帶有一定的必然性,而由於一時的需求、風尚、機遇、利益而使歷史上某些人的某些書得以出版面世,則帶有很大的偶然性。因此,連篇累牘的書籍文明的隱顯有無本身就是一個讓人十分困惑的現象。我記得有一位當代青年美術家曾將幾十萬個木刻印刷漢字層層疊疊地披掛在屋頂和四壁,而細看之下卻沒有一個字能被我們認識。這個奇特的作品傳達出一種難以言表的文化怪誕感,曾使我深深震動。當然話又說回來,歷代總有不少熱心的文化人企圖建立起一種比較健全的社會文化運行機制以求在偶然性和怪誕感中滲入較多明智的選擇,儘管至今這還是一種很難完全實現的願望。
  既然如此,我這些零篇散章的出版也仍然是一種僥倖。許多因不趨時尚而投遞無門、或因拒絕大刪大改而不能付梓的書稿一定會比它好得多。能僥倖就僥倖了吧,讀者諸君如果不小心碰到了它,那就隨便翻翻。
                                                                     一九九一年夏
作者: Blue Ivy    時間: 2008-1-19 05:50
這周讀<文化苦旅>啦!  支持N版!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9 07:31
謝謝藍版的支持.    

這讀書本來就是件苦差使, 要不怎麼叫文化苦旅呢    我們只好苦中尋樂.  
我國內的地方跑過的少, 余秋雨游到哪個地方, 我就找些那地方風景的照片, 借攝影天地的寶地貼一下, 一方面也領略一下祖國大好河山, 一方面也體會一下余當時的心情.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27 10:33
標題: 唐詩三百首


背景搜索   
    《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孫洙,字臨西,江蘇無錫人。他自幼家貧,性敏好學,寒冬臘月讀書時,常握一木,謂木能生火可敵寒。乾隆九年(1745)他考中順天舉人,授景山官學教習,出任上元縣教諭。乾隆十六年(1752)他得中進士,歷任盧龍、大城知縣。后遭人讒陷罷官,平復後任山東鄒平知縣。乾隆二十五年(1761)、二十七年(1763)兩次主持鄉試,推掖名士。他為官清廉如水,愛民如子,又勤勉好學,書似歐陽詢,詩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乾隆二十八年春,孫洙與他的繼室夫人徐蘭英相互商榷,開始編選《唐詩三百首》。編選這本書是有感於《千家詩》選詩標準不嚴,體裁不備,體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選本取而代之,成為合適的、流傳不廢的家塾課本。他們的選詩標準是「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誦,以體裁為經,以時間為緯。《唐詩三百首》於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編輯完成,書的題目有的說脫胎於民諺「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有的說取自「詩三百」,說法各不相同。   
    ⊙內容提要   
    《唐詩三百首》共選入唐代詩人77位,計310首詩,其中五言古詩33首,樂府46首,七言古詩28首,七言律詩50首,五言絕句29首,七言絕句51首,諸詩配有註釋和評點。   
    五言古詩簡稱五古,是唐代詩壇較為流行的體裁。唐人五古筆力豪縱,氣象萬千,直接用於敘事、抒情、議論、寫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發揮,其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韋應物等。   
    七言古詩簡稱七古,起源於戰國時期,甚至更早。現在公認最早的、最完整的七古是曹丕的《燕歌行》。南北朝時期,鮑照致力於七古創作,將之衍變成一種充滿活力的詩體。唐代七古顯示出大唐宏放的氣象,手法多樣,深沉開闊,代表詩人有李白、杜甫、韓愈。   
    五言律詩簡稱五律,是律詩的一種。五律源於五言古體,風格峻整,音律雄渾,含蓄深厚,成為唐人應制、應試以及日常生活中普遍採用的詩歌題材。唐代五律名家數不勝數,以王昌齡、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劉長卿成就為大。   
    七言律詩簡稱七律,是近體詩的一種,格律要求與五律相同。七律源於七言古體,在初唐時期漸成規模,至杜甫臻至爐火純青。有唐一代,七律聖手有王維、杜甫、李商隱、杜牧、羅隱等,風華絕代,輝映古今。   
    五七言絕句簡稱五絕和七絕,都是古典詩體中絕句的一種。五絕起源於漢,七絕起源於六朝,兩者都在齊梁時期成型,初唐階段成熟。唐代絕句氣象高遠,率真自然,達到了吟誦自由化的最高峰,名家有李白、王維、王昌齡、韋應物、杜牧、劉禹錫等人。   
    ⊙作品影響   
    中國是詩的國度,唐朝是中國詩歌的巔峰,巔峰時期的那個黃金時代令人神往。詩歌是當時文學的最高代表,成為中國傳統文學堅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明靚麗的風景線。   
    唐詩與宋詞、元曲並稱,題材寬泛,眾體兼備,格調高雅,是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奇迹。唐詩對中國文學的影響極為深遠。歷朝歷代的文人視唐詩為圭臬,奉唐人為典範。公元7世紀,孫季良開始編纂唐詩選本,至辛亥革命前,一千二百餘年間,每二年即有一本唐詩選本問世。眾多選本中以《唐詩三百首》流傳最廣、影響最大,風行海內,老幼皆宜,雅俗共賞,成為屢印不止的最經典的選本之一。《唐詩三百首》以成功務實的編法、簡易適中的篇幅、通俗大眾的觀點、入選的精美詩歌打動著讀者,成為兒童最成功的啟蒙教材、了解中國文化的模範讀本,對中國詩歌選編學、中國人的心理構成都有很大的影響。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2-3 05:43
標題: 菜根譚


似和風細雨滌盪心靈,一部《菜根譚》彙集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的人生哲學,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以精練明雋、雅俗共採的文字道出了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本書編譯從儒、釋、道三家的思想體系,對《菜根譚》以通俗直觀的解釋,加上工筆大師王丹先生的繪畫珠聯璧合,白紙黑畫凝聚萬里山川之氣,言語之中宛見古賢之心。  

《菜根譚》是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所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具有三教真理的結晶,和萬古不易的教人傳世之道,為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對於人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的力量。

《菜根譚》博大精深,妙處難以言傳,須有心人在工作之餘,沏一杯清茶,靜靜的品位,菜根會越來越香,心智會越來越高。細味此書,一則重溫人間那種已被淡忘了的真趣,二來清醒一下被金錢燒灼得暈頭轉向的頭腦,尋找的修身養性的途徑、待人處事的準則,學會高瞻遠矚,學會達觀人生。

《菜根譚》的文字簡煉明雋,更是叫人含咀無窮,它亦駢亦散,融經鑄史,兼采雅俗。似語錄,而有語錄所沒有的趣味;似隨筆,而有隨筆所不易及的整飭;似訓誡,而有訓誡所缺乏的親切醒豁;且有雨余山色,夜靜鐘聲,點染其間,其所言清霏有味,風月無邊。

中國人的處世哲學中有一股韌勁,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任何艱難險阻都能被以柔克剛地化解;中國人人生態度中有一種達觀,總是相信人性善的光輝會將自家的惡跡掩埋;中國人的應世妙方中有一種率真,飲食男女,人生欲存,醇酒婦人,淺酌低唱,也不失為人生本來面目。 《菜根譚》能告訴我們的事情很多很多,在今天,現代化的城市喧囂已經湮沒了古代風情並帶給我們與日俱增的焦慮、煩躁、不安乃至一天天的失眠和縱慾時,《菜根譚》如一溪清泉,能滌去我們焦燥的塵灰,化解我們心中的積煩。
作者: Blue Ivy    時間: 2008-2-3 06:07
好書, 支持!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2-10 10:30
標題: 宋詞三百首


《宋詞三百首》是最流行的宋詞選本,編者朱孝臧,(1857-1931),原名祖謀,字古微,好漚尹,又號彊村、上彊村民,浙江歸安人,其選錄標準,以混成為主旨,並求之體格、神致。

詞學極盛於兩宋,讀宋人詞當於體格、神致間求之,而體格尤重於神致。以渾成之一境為學人必赴之程境,更有進於渾成者,要非可躐而至,此關係學力者也。神致由性靈出,既體格之至美,積發而為清暈芳氣而不可能掩者也。近世以小惠側艷為詞致斯道為之不尊;往往塗抹半生,未窺宋賢門徑,何論堂奧!未聞有人焉,以神明與古會,而搜集擇其至精,為來學周行之示也。上彊村民先生嘗選《宋詞三百首》,為小阮逸南馨誦習之資;大要求之體格、神致、以渾成為主旨。夫渾成為遽詣極也,能循塗守轍於三百首之中,必能取精用閎於三百首之外,益神明變化於詞外求之,則夫體格、神致間尤有無形之沂合,自然之妙造,即更進於渾成,要亦未為止境。
作者: Blue Ivy    時間: 2008-2-11 22:33
這樣讀下來,相信大家都會大有收穫了.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2-12 04:53
謝謝藍版支持.  其實在讀各本書的時候, 也可以融會貫通.
就比如說前幾周我們讀的 "文化苦旅" 就講到了許多祖國的大好河山. 而唐詩三百首裡面又哪裡缺少對大自然的讚美呢.

舉個例子, 李白的《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  

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  

廬山秀出南斗傍,屏風九疊雲錦張,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闕前開二峰長,  

銀河倒掛三石樑,香爐瀑布遙相望,  

回崖沓嶂凌蒼蒼。 翠影紅霞映朝日,

鳥飛不到吳天長。 登高壯觀天地間,

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雲萬里動風色,

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  

閑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  

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  

遙見仙人彩雲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願接盧敖游太清。


再來看一下余秋雨的"廬山"是怎樣描寫三疊泉的

      就在這種不無疲頓的情況下突然聽到有一個去處,路遙而景美,連李白都沒有去過,一下子把我們全都激動起來了。那便是三疊泉。趁一天休會,結伴上路。
...............
  
  不知何時,驚人的景象和聲響已出現在眼前。從高及雲端的山頂上,一幅巨大的銀簾奔涌而下,氣勢之雄,恰似長江黃河倒掛。但是,猛地一下,它撞到了半山的巨岩,轟然震耳,濺水成霧。它怒吼一聲,更加狂暴地沖將下來,沒想到半道上又撞到了第二道石嶂。它再也壓抑不住,狂呼亂跳一陣,拼將老命再度衝下,這時它已成了一支浩浩蕩蕩的亡命徒的隊伍,決意要與山崖作一次最後的衝殺。它挾帶著雷霆竄下去了,下面,是深不可測的峽谷,究竟衝殺得如何,看不見了。它的最後歸宿如何,無人知曉,但它絕對不會消亡,因為我們已經看到,哪怕接二連三地阻遏它、撞擊它,它都沒有吐出一聲嗚咽,只有怒吼,只有咆哮。
  我們這些人的身心全都震撼了。急雨般的飛水噴在我們身上,誰也沒有逃開,反都抬起頭來仰望,沒有感嘆,沒有議論,默默地站立著,袒示著濕淋淋的生命。
  終於,我們找到了一種對應,一種在現代已經很少的對應。


集合了不同時代, 不同文人對於大自然的描述和讚美, 再加上一點聯想, 再加上點對中國幾千年文明的共鳴和感慨, 相信下次如果有機會去廬山一游, 你一定會有完全不同的感觸!

[ 本帖最後由 NYLASH 於 2008-2-12 04:55 編輯 ]
作者: Blue Ivy    時間: 2008-2-12 06:55
俺去過廬山, 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還有毛老人家的 "天生一個仙人洞, 無限風光在險峰" , 還有伍喬的"竹翠苔花繞檻濃,此亭幽致豈曾逢。"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還有電影<廬山戀>里那個"枕流" 等等名勝 都意會了一番, 就是不能言傳.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2-12 10:13
標題: 回復 #44 Blue Ivy 的帖子
有機會我也回中國, 學余秋雨去祖國大好河山"文化游"一番.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2-12 10:15
標題: 人間詞話 王國維
[一]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二]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
[三]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有我之境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
[四]無我之境,人惟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
[五]自然中之物,互相關係,互相限制。然其寫之於文學及美術中也,必遺其關係限制之處。故寫實家亦理想家也。又雖如何虛構之境,其材料必求之於自然,而其構造亦必從自然之法律。故理想家亦寫實家也。
[六]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七]「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雲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八]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劣。「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寶簾閑掛小銀鉤」,何遽不若「霧失樓台,月迷津渡」也?
[九]嚴滄浪《詩話》謂:「盛唐諸公唯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澈玲瓏,不可湊拍,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余謂北宋以前之詞亦復如是。然滄浪所謂「興趣」,阮亭所謂「神韻」,猶不過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為探其本也。
[十]太白純以氣象勝。「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寥寥八字,遂關千古登臨之口。後世唯範文正之《漁家傲》、夏英公之《喜遷鶯》,差足繼武,然氣象已不逮矣。
[十一]張皋文謂飛卿之詞「深美閎約」,余謂此四字唯馮正中足以當之。劉融齋謂「飛卿精艷絕人」,差近之耳。
[十二]「畫屏金鷓鴣」,飛卿語也,其詞品似之。「弦上黃鶯語」,端己語也,其詞品亦似之。正中詞品,若欲於其詞句中求之,則「和淚試嚴妝」,殆近之歟。
[十三]南唐中主詞「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大有眾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乃古今獨賞其「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生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十四]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李重光之詞,神秀也。
[十五]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周介存置諸溫、韋之下,可謂顛倒黑白矣。「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金荃》、《浣花》能有此氣象耶!
[十六]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是後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
[十七]客觀之詩人不可不多閱世,閱世愈深則材料愈豐富、愈變化,《水滸傳》、《紅樓夢》之作者是也。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後主是也。
[十八]尼采謂一切文學余愛以血書者。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詞亦略似之。然道君不過自道身世之戚,後主則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十九]馮正中詞雖不失五代風格,而堂廡特大,開北宋一代風氣。與中、后二主詞皆在《花間》範圍之外,宜《花間集》中不登其隻字也。
[二十]正中詞除《鵲踏枝》、《菩薩蠻》十數闋最煊赫外,如《醉花間》之「高樹鵲銜巢,斜月明寒草」,余謂韋蘇州之「流螢渡高閣」,孟襄陽之「疏雨滴梧桐」不能過也。
[二一]歐九《浣溪沙》詞「綠楊樓外出鞦韆」,晁補之謂只一「出」字,便後人所不能道。余謂此本於正中《上行杯》詞「柳外鞦韆出畫牆」,但歐語尤工耳。
[二二]梅聖俞《蘇幕遮》詞:「落盡梨花春事了,滿地斜陽,翠色和煙老。」劉融齋謂少游一生似專學此種。余謂馮正中《玉樓春》詞:「芳菲次第長相續,自是情多無處足,尊前百計得春歸,莫為傷春眉黛促。」永叔一生似專學此種。
[二三]人知和靖《點絳唇》、聖俞《蘇幕遮》、永叔《少年游》三闋為詠春草絕調,不知先有正中「細雨濕流光」五字,皆能攝春草之魂者也。
[二四]《詩·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意頗近之。但一灑落,一悲壯耳。
[二五]「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騁」,詩人之憂生也。「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似之。「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詩人之憂世也。「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車系在誰家樹」似之。
[二六]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二七]永叔「人間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直須看盡洛城花,始與東風容易別」,於豪放之中有沉著之致,所以尤高。
[二八]馮夢華《宋六十一家詞選·序例》謂:「淮海、小山,古之傷心人也,其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余謂此唯淮海足以當之。小山矜貴有餘,但可方駕子野、方回,末足抗衡淮海也。
[二九]少游詞境最凄婉,至「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則變而凄厲矣。東坡賞其後二語,猶為皮相。
[三十]「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紛其無垠兮,雲霏霏而承宇」,「樹樹皆秋色,山山盡落暉」,「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氣象皆相似。
[三一]昭明太子稱陶淵明詩「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之與京」。王無功稱薛收賦「韻趣高奇,詞義曠遠,嵯峨蕭瑟,真不可言」。詞中惜少此二種氣象,前者唯東坡,後者唯白石,略得一二耳。
[三二]詞之《雅》、《鄭》,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雖作艷語,終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與倡伎之別。
[三三]美成深遠之致不及歐、秦,唯言情體物,窮極工巧,故不失為一流之作者。但恨創調之才多,創意之才少耳。
[三四]詞忌用替代字。美成《解語花》之「桂華流瓦」,境界極妙,惜以「桂華」二字代「月」耳。夢窗以下,則用代字更多。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則語不妙也。蓋意足則不暇代,語妙則不必代。此少游之「小樓連苑,綉轂雕鞍」所以為東坡所譏也。
[三五]沈伯時《樂府指迷》云:「說桃不可直說破,『桃』,須用『紅雨』、『劉郎』等字;說柳不可直說破『柳』,須用『章台』、『霸岸』等字。」若惟恐人不用代字者。果以是為工,則古今類書具在,又安用詞為耶?宜其為《提要》所譏也。
[三六]美成《青玉案》詞:「葉上初陽乾宿雨,水面輕圓,一一風荷舉。」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覺白石《念奴嬌》、《惜紅衣》二詞猶有隔霧看花之恨。
[三七]東坡《水龍吟·詠楊花》,和韻而似原唱;章質夫詞,原唱而似和韻。才之不可強也如是!
[三八]詠物之詞,自以東坡《水龍吟》為最工。邦卿《雙雙燕》次之。白石《暗香》、《疏影》格調雖高,然無一語道著,視古人「江邊一樹垂垂髮」等句何如耶?
[三九]白石寫景之作,如「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高樹晚蟬,說西風消息」,雖格韻高絕,然如霧裡看花,終隔一層。梅溪、夢窗諸家寫景之病,皆在一隔字。北宋風流,渡江遂絕,抑真有運會存乎其間耶?
[四十]問「隔」與「不隔」之別,曰:陶、謝之詩不隔,延年則稍隔矣;東坡之詩不隔,山谷則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處唯在不隔。詞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詞論,如歐陽公《少年游·詠春草》上半闕云:「闌干十二獨憑春,晴碧遠連雲,二月三月,千里萬里,行色苦愁人。」語語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雲「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則隔矣。白石《翠樓吟》:「此地,宜有詞仙,擁素雲黃鶴,與君遊戲。玉梯凝望久,嘆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氣」,則隔矣。然南宋詞雖不隔處,比之前人,自有淺深厚薄之別。
[四一]「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服食求神仙,多為葯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寫情如此,方為不隔。「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寫景如此,方為不隔。
[四二]古今詞人格調之高,無如白石。惜不於意境上用力,故覺無言外之味,弦外之響,終不能與於第一流之作者也。
[四三]南宋詞人,白石有格而無情,劍南有氣而乏韻,其堪與北宋人頡頏者,唯一幼安耳。近人祖南宋而祧北宋,以南宋之詞可學,北宋不可學也。學南宋者,不祖白石,則祖夢窗,以白石、夢窗可學,幼安不可學也。學幼安者,率祖其粗獷滑稽,以其粗獷滑稽處可學,佳處不可學也。幼安之佳處,在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氣象論,亦有「傍素波干青雲」之概。寧後世齷齪小生所可擬耶?
[四四]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無二人之胸襟而學其詞,猶東施之效捧心也。
[四五]讀東坡、稼軒詞,須觀其雅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風。白石雖似蟬蛻塵埃,然終不免局促轅下。
[四六]蘇、辛詞中之狂,白石猶不失為狷,若夢窗、梅溪、玉田、草窗、中麓輩,面目不同,同歸於鄉願而已。
[四七]稼軒中秋飲酒達旦,用《天問》體作《木蘭花慢》以送月曰:「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景東頭。」詞人想象,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
[四八]周介存謂「梅溪詞中喜用『偷』字,足以定其品格。」劉融齋謂「周旨盪而史意貪。」此二語令人解頤。
[四九]介存謂「夢窗詞之佳者,如水光雲影,搖蕩綠波,撫玩無極,迫尋已遠。」余覽《夢窗甲乙丙丁稿》中,實無足當此者。有之,其「隔江人在雨聲中,晚風菰葉生秋怨」二語乎。
[五十]夢窗之詞,余得取其詞中之一語以評之曰:「映夢窗,凌亂碧。」玉田之詞,余得取其詞中之一語以評之曰:「玉老田荒。」
[五一]「明月照積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懸明月」,「黃河落日圓」,此種境界,可謂千古壯觀。求之於詞,唯納蘭容若塞上之作,如《長相思》之「夜深千帳燈」、《如夢令》之「萬帳穹廬人醉,星影搖搖欲墜」差近之。
[五二]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五三]陸放翁跋《花間集》,謂:「唐季五代,詩愈卑,而倚聲輒簡古可愛。能此不能彼,未可以理推也。」《提要》駁之,謂:「猶能舉七十斤者,舉百斤則蹶,舉五十斤則運掉自如。」其言甚辨。然謂詞必易於詩,余未敢信。善乎陳卧子之言曰:「宋人不知詩而強作詩,故終宋之世無詩。然其歡愉愁苦之致,動於中而不能抑者,類發於詩餘,故其所造獨工。」五代詞之所以獨勝,亦以此也。
[五四]四言敝而有《楚辭》,《楚辭》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詩敝而有律絕,律絕敝而有詞。蓋文體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習套。豪傑之士,亦難於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體,以自解脫,一切文體所以始盛終衰者,皆由於此。故謂文學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體論,則此說固無以易也。
[五五]詩之三百篇、十九首,詞之五代、北宋,皆無題也。非無題也,詩詞中之意,不能以題盡之也。自《花庵》、《草堂》每調立題,並古人無題之詞亦為之作題。如觀一幅佳山水,而即曰此某山某河,可乎?詩有題而詩亡,詞有題而詞亡。然中材之士,鮮能知此而自振拔者矣。
[五六]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詞脫口而出,無嬌揉妝束之態。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詩詞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無大誤矣。
[五七]人能於詩詞中不為美刺投贈之篇,不使隸事之句,不用粉飾之字,則於此道已過半矣。
[五八]以《長恨歌》之壯采,而所隸之事,只「小玉雙成」四字,才有餘也。梅村歌行,則非隸不辦。白、吳優劣,即於此見。不獨作詩為然,填詞家亦不可不知也!
[五九]近體詩體制,以五七言絕句為最尊,律詩次之,排律最下。蓋此體於寄興言情,兩無所當,殆有韻之駢體文耳。詞中小令如絕句,長調似律詩,若長調之《百字令》、《沁園春》等,則近於排律矣。
[六十]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能出,白石以降,於此二事皆未夢見。
[六一]詩人必有輕視外物之意,故能以奴僕命風月。又必有重視外物之意,故能與花草共憂樂。
[六二]「昔為倡家女,今為盪子婦。盪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無為久貧賤,車感軻長苦辛。」可謂淫鄙之尤。然無視為淫詞、鄙詞者,以其真也。五代、北宋之大詞人亦然,非無淫詞,讀之者但覺其親切動人;非無鄙詞,但覺其精力彌滿。可知淫詞與鄙詞之病,非淫與鄙之病,而游詞之病也。「豈不爾思,室是遠而,」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惡其游也。
[六三]「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平沙,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此元人馬東籬《天凈沙》小令也。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有元一代詞家,皆不能辦此也。
[六四]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劇,沉雄悲壯,為元曲冠冕。然所作《天籟詞》,粗淺之甚,不足為稼軒奴隸。豈創者易工而因者難巧歟?抑人各有能有不能也?讀者觀歐、秦之詩遠不如詞,足透此中消息。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2-12 10:41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詞脫口而出,無嬌揉妝束之態。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詩詞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無大誤矣。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2-18 11:00


《人間詞話》全文已經在之前的帖子裡面貼上了. 宋詞三百首讀得比較倉促, 如果大家沒什麼意見的話, 我想這周依然讀宋詞三百, 宋詞賞析和人間詞話.

謝謝大家理解和支持.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2-24 03:24
標題: 張居正



  《張居正》四卷本長篇歷史小說由《張居正·木蘭歌》、《張居正·水龍吟》、《張居正·金縷曲》、《張居正·火鳳凰》四部構成,氣勢恢弘。熊召政歷時十年潛心創作。

  張居正作為明萬曆年間曾因厲行改革而彪炳史冊的一位傳奇人物,理政十年,整飭吏治,整肅教育,梳理財政。拯朱明王朝將傾之廈,使萬曆時期成為明王朝最為富庶的時代。該書曾獲首屆姚雪垠長篇歷史小說獎、湖北省政府圖書獎,並以全票獲第六屆茅盾文學獎。


張居正概況

生辰:1525年5月24日農曆5.03
忌日:1582年7月09日農曆6.20
張居正,漢族,字叔大,少名白圭,號太岳,謚號「文忠」,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又稱張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

    5歲入學,7歲能通六經大義,12歲考 中了秀才,13歲時就參加了鄉試,寫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湖廣巡撫顧轔有意讓張居正多磨練幾年,才未中舉。16歲中了舉人,23歲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由編修官至侍講學士令翰林事。隆慶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隆慶時與高拱並為宰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萬曆初年,與宦官馮保合謀逐高拱,代為首輔。當時明神宗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決,前後當國10年,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隱瞞的田地,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稅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財政狀況有所改善;用名將戚繼光、李成梁等練兵,加強北部邊防,整飭邊鎮防務;用潘季馴主持浚治黃淮,亦頗有成效。萬曆十年(1582年)卒,贈上柱國,謚文忠。死後不久即被宦官張誠及守舊官僚所攻訐,籍其家;至天啟時方恢複名譽。著有《張太岳集》、《書經直解》等。


宰相之傑

帝王之師 救時宰相
明朝文臣,因其巨大的歷史功績而被後世譽為「宰相之傑」 。

明王朝經過兩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到了嘉靖年間已是百病叢生,危機四伏。紫禁城裡每日設壇修醮,青煙繚繞。幻想長生不死的嘉靖皇帝陶醉於《慶雲頌》的華麗詞藻,閉著眼睛將朝政託付給奸相嚴嵩。嚴嵩父子趁機為非作歹,貪贓枉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平民出身的內閣首輔(宰相)張居正被推上了歷史的前台,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飭朝綱,鞏固國防,推行一條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獲得勃勃生機。張居正也因其巨大的歷史功績而被後世譽為「宰相之傑」。  

「風毛叢勁節,直上盡頭竿」
張居正(1525~1584年),字叔大,號太岳。嘉靖四年(1525年),當張居正在荊州江陵(今屬湖北)的一位秀才的家裡呱呱墜地的時候,其先祖的餘蔭對他早已不能關懷庇護,迎接他的只是曾祖父的一個白龜夢。夢中的月亮落在水瓮里,照得四周—片光明,然後一隻白龜從水中悠悠地浮起來。曾祖父認定白龜就是這小曾孫,於是信口給他取了個乳名「白圭」,希望他來日能夠光宗耀祖。  

白圭的確聰穎過人,很小就成了荊州府遠近聞名的神童。嘉靖十五年,十二歲的白圭報考生員,其機敏靈俐深得荊州知府李士翱的憐愛,他囑咐小白圭要從小立大志,長大后盡忠報國,並替他改名為居正。這一年,居正補府學生。四年後,才高氣傲的張居正又順利通過鄉試,成為一名少年舉人。湖廣巡撫顧璘對他十分賞識,曾對別人說「此子將相才也」,並解下犀帶贈予居正說:「希望你樹立遠大的抱負,做伊尹,做顏淵,不要只做—個少年成名的舉人。」嘉靖二十六年,二十三歲的張居正中二甲進士,授庶吉士。  

庶吉士是一種見習官員,按例要在翰林院學習三年,期滿后可賜編修。張居正入選庶吉士,教習中有內閣重臣徐階。徐階重視經邦濟世的學問,在其引導下,張居正努力鑽研朝章國故,為他日後走上政治舞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明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廢丞相,設內閣,其職能相當於皇帝的秘書廳。首席內閣學士稱首輔,實際上也就是宰相。張居正入翰林院學習的時候,內閣中正在進行著一場激烈的政治鬥爭。當時的內閣大學士只有夏言、嚴嵩二人,二人爭奪首輔職位的結果是夏言被殺,嚴嵩為內閣首輔。  

對於內閣鬥爭,作為新科進士的張居正自然沒發言權。但通過幾年的冷眼觀察,他對朝廷的政治腐敗和邊防廢弛有了直觀的認識。為此,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張居正以《論時政疏》(《張文忠公全集》卷一五)首陳「血氣壅閼」之一病,繼指「臃腫痿痹」之五病,系統闡述了他改革政治的主張。而這些自然沒有引起明世宗和嚴嵩的重視。此後,在嘉靖朝除例行章奏以外,居正沒再上過一次奏疏。  

嘉靖三十三年,張居正借口請假養病,離開京師來到故鄉江陵。休假三年中,他仍不忘國事,親身接觸農民。家境本就貧寒的居正,在鄉間體會到了人民的辛勞、饑寒和痛苦。他在《荊州府題名記》(《張文忠公全集》卷九)中說:「田賦不均,貧民失業,民苦於兼并。」這一切不禁使他側然心動,責任感讓他重返政壇。  

嘉靖三十六年,張居正仍回翰林院供職。這時的他在苦悶思索中漸已成熟,在政治的風浪中,他模仿老師徐階「內抱不群,外欲渾跡」,相機而動。嘉靖四十三年,居正進宮右春坊右渝德,深謀遠慮的徐階荐居正為裕玉朱載垕的侍講侍讀。逾德只是個虛銜,但由於裕玉很可能繼承皇位,侍裕邸講讀就不是等閑之職了。在裕邸期間,「王甚貨之,邸中中宮亦無不善居正者」(《明史.張居正傳》)。四十五年,居正掌翰林院事。  

這一年,世宗歿,裕王即位,是為明穆宗。張居正的機會來了。隆慶元年(1567年),他以裕王舊臣的身份,放擢為吏部左侍郎兼文淵閣大學士,進入內閣,參與朝政。同年四月,又改任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土。這年張居正四十三歲,此時的他大概不會忘記自己十三歲寫下的詩句「鳳毛叢勁節,直上盡頭竿」。三十年後,他終於在暗暗的較量中「直上盡頭手」了。  


「攝夷蠻騷亂,鋤當路芝蘭」

入閣以後的張居正並沒有為個人的升遷而自鳴得意。這時的明王朝,內則土地兼并,流民四散,草譯禍起,國家帑藏空虛,用度匱乏;外則北方韃靼進兵中原,製造「庚戌之變」,南方土司爭權奪利,尤其岑猛叛亂,「兩江震駭」,東南倭寇騷擾沿海,民不聊生。面對這些,張居正無法輕鬆。  

而更使張居正感到擔心的還是內閣內部日益白熱化的政治鬥爭。自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嚴篙倒台後,徐階繼任首輔。他和張居正共同起草世宗遺詔,糾正了世宗時期的修齋建醮、大興土木的弊端,為因冤案獲罪的勤勉朝臣恢復宮職,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歡迎。但不久,隆慶二年(1568年),七月,徐階終因年邁多病,舉籌失措而被迫歸田。次年,徐階的老對手高拱重回內閣兼掌吏部事,控制了內閣大權。高拱當政期間,起用了一批人才,仕路稍清。  

張居正曾是高拱知己,后發生嫌隙。高拱又和權宦馮保不和。隆慶六年,穆宗病歿,年僅十個歲的神宗繼位。張居正遂聯合馮保,勾結后妃,以「專政擅權」之罪令高拱回原籍。這樣,張居正就成了首輔,從此獨掌國家大權達十年之久。  

平心而論,徐階和高拱都是十分能幹的首輔,他們為鞏固明王朝的統治作了不少具體和局部的努力,然而終因缺乏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改革弊政的才幹與氣魄,到張居正繼任首輔時,明王朝仍然是危機重重。張居正清醒地認識到,小修小補已無法挽救明朗的覆亡,只有進行大刀闊斧的全面改革,才能使國家真正走出困境。早在隆慶二年八月,他托《陳六事疏》(《張文忠公全集》卷三六)中,從省議論、振紀綱、重沼令、核名實、固邦本、飭武備等六個方面提出改革政治的方案,其核心就是整飭吏治,富國強兵。他批評空作王霸之辯的人「不知王霸之辯、義利之間在心不在跡」,而誤認為「仁義之為王,富強之為霸」(《張文忠公全集》卷三一《答福建巡撫耿楚侗談王霸之辯》)。明確地把解決國家「財用大匱」作為自己的治國目標。而要實現這個目標,首先鞏固國防,整頓吏治。  

還在隆慶年間,入閣不久的張居正在首輔徐階和內閣重臣高拱的支持下,主持了固鞏邊防的工作。  

隆慶四年,韃靼首領俺答進攻大同,計劃稱帝。居正聞悉俺答的孫子把漢那吉,攜妻比吉和乳母的丈夫阿力哥共十幾人情求內附,大同巡撫方逢時和宣大總督王崇古決策受降。鑒於此事非同小可,張居正寫信,要祟古立刻把詳情「密示」於他。原來,俺答的第三個兒子死時遺一小孩即把漢那吉,把漢那吉長大娶妻比吉,后愛上姑母之女三娘子並再娶。然而,身為外祖父的俺答也愛上了三娘子意據為己有。於是祖孫之間為一個小女子心中結怨,演出失戀青年離家投漢的一幕。

居正接到報告,再次寫信給崇古,要其妥善安排把漢那吉,並派人通報俺答:「中國之法,得虜酋若子孫首者,賞萬金,爵通侯。吾非不能斷汝孫之首以請賞,但彼慕義而來,又汝親孫也,不忍殺之。」(《張文忠公全集》卷二二《答鑒川策俺答之始》)然後,指授方略,要祟古、逢時奏疏皇上納降。朝中很多人極力反對,認為敵情叵測.果然俺答的騎兵如黑雲壓城至北方邊境。祟古早在居正授意之下作好戰事準備並以其孫要挾,俺答終於被迫妥協。居正順水推舟應俺答之求,禮送把雙那吉回鄉,俺答則把趙全等叛臣綁送明室。  

把漢那吉穿著皇上官賜的大紅絲袍回韃靼帳幕。俺答見到非常感動,說以後不再侵犯大同,並決定請求封貢、互市,和明友好相處。  

隆慶五年,穆宗在後正等人的力勸下,詔封俺答為順義王,並在沿邊三鎮開設馬市,與韃靼進行貿易。北部邊防的鞏固使張居正可以把注意轉向國內問題。


「以心奉塵剎,不求自身利 」

作為—個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張居正對明王朝所面臨的問題有深刻認識的。他認為當時國力匱乏和盜賊橫行都是由於吏治不清造成的。官吏貪污,地主兼并,引起「私家日富,公室日貧」(《張文忠公全集》卷二六《答應天巡撫宋陽山論均糧足民》),加之皇帝的窮奢極欲,百姓因此才饑寒交迫,落草為寇。由於張居正客觀地分析了當時的社會矛盾,正確地把握了問題的實質和關鍵,這才使他的改革能夠順應歷史的潮流,並受到廣泛的歡迎。  

基於上述看法,張居正決定從整頓吏治開始他的改革。萬曆元年(1573)十一月,張居正上疏實行「考成法」,明確職責。他以六科控制六部,再以內閣控制六科。對於要辦的事,從內閣到六科,從六科都到衙門,層層考試,做到心中有數。改變了以往「上之督之者雖諄諄,而下之聽之者恆藐藐」(《張文忠公全集》卷三八《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以修實政疏》)的拖拉現象。考成法的實行,提高了各級部門的辦事效率,而且明確責任,賞罰分明,從而使朝廷發布的政令「雖萬裡外,朝而而夕奉行」(《明史.張居正傳》)。  

張居正整飭吏治的目的主要還是「富國強兵」,這條紅線貫穿於他的改革之始終,實行考成法的最大收穫也正在於此。  

張居正在施行考成法時,將追收逋賦作為考成的標準。萬曆四年規定,地方官征賦試行不足九成者,一律處罰。同年十二月,據戶科給事中奏報,地方官因此而受降級處分的,山東有十七名,河南二名;受革職處分的,山東二名,河南九名。這使懼於降罰的各級官員不敢懈怠,督責戶主們把當年稅糧完納。由於改變了拖欠稅糧的狀況,使國庫日益充裕。據萬曆五年戶部統計全國的錢糧數目,歲入達435萬餘兩,比隆慶時每歲所入(含折色、錢糧及鹽課、贓贖事例等項銀兩在內)250餘萬兩之數,增長了74%(《明通鑒》卷六七)。財政收支相抵,尚結餘85萬餘兩,扭轉了長期財政虧虛的狀況。正如萬曆九年四月張居正自己所說的:「近年以來,正賦不虧,府庫充實,皆以考成法行,征解如期之故。」(《張文忠公全集》卷四五)可見,實行考成法雖是一種政治改革,但它對整頓田賦、增加國家財政收入起了很大作用。  

但是僅靠考成法增加的收入仍是有限的,更遠遠不能滿足王公貴族的無限揮霍。張居正認為人「古之理財者,汰浮溢而不騖入,節漏費而不開利源」。理財還是要以節用為主。他所進行的一系列改革幾乎都在圍繞這個中心進行。  

比如他通過加強對官吏的考核,裁減冗員,節省朝廷的俸祿開支。據對「兩京大小九卿及各屬,有沉濫者裁之」,競「汰冗員二三」。同樣,張居正也通過各種途徑削減朝廷的軍費開支。一方面與韃靼人修好,通貢互市,保持邊境安定,減少戰爭費用,另一方面也大量削減撫賞開支。到萬曆二年,北邊「三鎮二歲之中,所費不過萬餘,而所省已百餘萬」。還通過減客兵,清糧糗的辦法減少支出,「歲所省,兒得數十百萬」。  

同時,張居正還要求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皇帝勒緊褲帶,和大家一道過緊日子。他不僅多次向神宗提出「節用愛民」,「以保國本」,而且在皇室的奢侈性花費上,也是錙株必較,寸步不讓。萬曆七年,神宗向戶部索求十萬金,以備光祿寺御膳之用,居正據理力爭,上疏說,戶部收支已經入不敷用,「目前支持已覺費力,脫一旦有四方水旱之災,疆場意外之變,何以給之?」他要求神宗節省「一切無益之費」。結果,不僅免除了這十萬兩銀子的開支,連宮中的上元節燈火、花燈費也被廢止。在張居正的力爭下,還停止重修慈慶、慈寧二宮及武英殿,停輸錢內庫供賞,節省服御費用,減蘇松應天織造等,使封建統治者的奢侈消費現象有所收斂。  

對於自己的用度,張居正也是力戒奢華。纂修先皇實錄,例得賜宴一次。張居正參加篆修穆宗實錄,提出辭免賜宴。他說:「一宴之資,動之數百金,省此一事,亦未必非節財之道」他還請求將為明神宗日講的時間放在早上,可以免晚上的燈火費用。  

張居正在整頓吏治、厲行節約的過程中,不僅自己廉潔奉公,而且對家屬也嚴格要求。兒子回江陵應試,他吩咐兒子自己雇車;父親生日,他吩咐僕人帶著壽禮,騎驢回里祝壽。萬曆八年,居正次弟張居敬病重,回鄉調治,保定巡撫張鹵例外發給「勘合」(使用驛站的證明書),居正立即交還,並附信說要為朝廷執法,就不能以身作則。對於明王朝來說,張居正確實是難得的治國之才。他早在內閣混斗、自己政治生命岌岌不保的時候,寫過一偈:「願以深心奉塵剎,不予自身求利益。」他的確是做到了。


「量盡山田與水田,只留滄海與青天」

作為一名傑出的理財家,張居正深知只顧節流尚不足以解決問題。而要徹底改善國家財政狀況,還需要進一步開闢財源,增加收入。  

但張居正反對通過「開利源」來理財,因為在他看來,「夫天地生財止有此數,設法巧取,不能增多」他早年曾較多接觸下層人民,深深懂得安民養民后國富的道理,他指出:「竊聞致理之要,惟在於安民。」那麼,如何才能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呢?當時明王朝的龐大機器都由田賦支撐,而田賦收入因土地兼并和負擔不均而很難增加。為此,張居正提出懲辦貪污,清理欠賦和清查田畝等三項措施,其中尤以清查田畝聲勢浩大。  

萬曆六年(1578年),張居正以福建為試點,清丈田地,結果「閩人以為便」。於是在萬曆八年,張居正上疏並獲准在全國陸續展開清丈土地,並在此基礎上重繪魚鱗圖冊。   

全國大部分地區根據戶部頒布的《清丈條例》對田地進行了認真的清丈,但也有一些地方官吏縮短弓步,溢額求功。如浙江海鹽「水涯草塹,盡出虛弓,古冢荒塍,悉從實稅。至於田連阡陌者,力足行賄,智足營奸,移東就西,假此托彼。甚則有未嘗加弓之田,而圖扇人役積尺積寸,皆營私窖。遂使數畝之家,出愈增而田愈窄焉。」然而由於大部分州縣清丈徹底,革豪右隱佔,額田大有增加。萬曆八年,全國田地為7013976頃,比隆慶五年(1571年)增加了2336026頃。隨著額田的增加,加之打擊貴族、縉紳地主隱田漏稅,明朝田賦收入大為增加。儘管張居正清丈田畝、平均賦稅的做法被海瑞等人認為是下策,並不能真正解決民間賦稅不均的問題。但從理財的角度看,清丈田畝對於朝廷比較全面準確地掌握全國的額田,增加財政收入起了積極作用,更為重要的是它還為不久推行「一條鞭法」的賦稅改革創造了條件。  

張居正很清楚,僅靠清丈田畝還遠遠不能徹底改變賦役不均和胥吏盤剝問題,不進一步改革賦稅制度就無法保證中央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將會有更多的貧民傾家蕩產,不利於社會的安定。賦役改革是一個十分棘手的事情,一旦過多觸犯權宦土豪的利益,弄不好就會引起強烈的反對,使自己的所有心血前功盡棄。  

當時,不少地區已在試行適應本地區的賦役改革方案,如應天府(今江蘇南京)的「里甲銀」,浙江、廣東的「均平銀」,福建的「綱銀」,還有江南的「十段錦」,以及有些地區的「一條鞭法」等。  

一條鞭法最早於嘉靖十年(1531年)二月,由南贛都御史陶諧在江西實行,取得了成績。當時御史傅漢臣曾上疏說:「頃行一條鞭法。……通將一省丁糧,均派一省徭役。……則徭役公平,而無不均之嘆矣。」此後王宗沐在江西,潘季馴在廣東,龐尚鵬在浙江,海瑞在應天,王圻在山東曹縣也都實行過一條鞭法。海瑞在應天府的江寧、上元兩縣「行一條鞭法,從此役無偏累,人始知有種田之利,而城中富室始肯買田,鄉間貧民始不肯輕棄其田矣」,做到了「田不荒蕪,人不逃竄,錢糧不拖欠」 。  

萬曆五年,山東東阿知縣白棟推行一條鞭法,全縣錢糧均按地丁起科。但由於這種做法 觸犯了官紳的利益,他們便製造浮言,戶科部給事中光懋說:「至嘉靖末年,創立條鞭,不分人戶貧富,一例攤派;……然其法在江南猶有稱其便者,而最不便於江北。如近日東阿知縣白棟行之山東,人心驚惶,欲棄地產以避之。請敕有司,賦仍三等,差由戶丁,並將白棟紀過劣處。」幸虧張居正及時派人前往東阿巡察,才知道光懋歪曲事實。於是張居正擬旨答覆:「法貴宜民,何分南北?各撫按悉心計議,因地所宜,聽從民便,不許一例強行。白棟照舊策勵供職。」又致書支持白棟的左都御史李世達:「條鞭之法,近旨已盡事理,其中言不便十之一二耳。法當宜民,政以人舉。民苟宜之,何分南北。」  

張居正認為一條鞭法不僅不應反對,而且可以「不分南北」,在全國普遍推廣。萬曆九年,他終於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實行一條鞭法。  

—條鞭法是中國田賦制度史上繼唐代兩稅法之後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它簡化了賦役的項目和徵收手續,使賦役合一,並出現了「攤丁入畝」的趨勢。後來清代的地丁合一制度就是一條鞭法的運用和發展。  

一條鞭法的施行,改變了當時極端混亂、嚴重不均的賦役制度。它減輕了農民的不合理賦役負擔,限制了胥吏的舞弊,特別是取消了苛重的力差,使農民有較多時間從事農業生產。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一條鞭法所實行的賦役沒有徵收總額的規定,給胥吏橫徵暴斂留下了可乘之機,這是它的主要不足。  

張居正的理財並不限於一味地為朝廷公室謀利,而且也十分重視人民的實際生活。他通過多種渠道設法減輕人民的賦役負擔,有時還直接提出減免人民的稅負。萬曆十年,隨著清丈田畝工作的完成和一條鞭法的推行,明朝的財政狀況有了進一步的好轉。這時太僕寺存銀多達四百萬兩,加上太倉存銀,總數約達七八百萬兩。太倉的存糧也可支十年之用。這年二月,張居正上疏請求免除自隆慶元年(1567年)至萬曆七年(1579年)間各省積欠錢糧。另外,張居正還反對傳統的「重農輕商」觀念,認為應該農商並重,並提出「省徵發,以厚農而資商;……輕關市,以厚商而利農」的主張。因此也反對隨意增加商稅,侵犯商人利益。這些做法順應了歷史的發展潮流,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百姓的負擔,緩和了一觸即發的階級矛盾,對歷史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面勞瘁於國事,人亡而政息 」

張居正於國事日以繼日地奔忙,連十九年末得見面的老父文明去世,他都未能服喪守制。萬曆九年(1581年),五十七歲的居正,終於勞累病倒。  

萬曆十年六月二十日,居正病逝,捨棄了他十六年始終不放的權力,十年來竭誠擁裁的皇帝,撒手人寰。死後,神宗為之輟朝,贈上柱國,謚「文忠」。他帶著平生的抱負埋入了江陵的墓地,可他哪裡知道,自己一生為國任勞任怨的功德,換來的竟是家族子孫的大難。  

張居正一切的改革著已於地主階級的長遠利益,因而不得不在某些方面損害一些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他自己在政策及用人上也存在一些失誤,他死後,有些人就開始了肆意的報復和攻擊。而神宗呢? 居正在位時,他不是一直尊其為師嗎?那是出於需要與無奈。他早已耿耿於居正的震主之威。居正當國十年,所攬之權,是神宗的大權,這是居正效國的需要,但他的當權便是神宗的失位。在權力上,居正和神宗成為對立面。居正的效忠國事,獨握大權,在神宗的心裡便是一種蔑視主上的表現。這是帝王的邏輯!居正既死,神宗這個已經成年的以享樂和追求財富積累為天性的年輕皇帝,開始尋找一種復仇的快慰。  

張居正逝世后的第四天,御史雷士幀等七名言官彈劾潘晟,神宗命潘致仕。潘晟乃居正生前所薦,他的下台,標明了張居正的失寵。  

不久,言宮把矛頭指向張居正。神宗於是下令抄居正家,並削盡其宮秩,迫奪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還差點刻棺戮屍。他的家屬餓死的餓死,自殺的自殺,流放的流放,逃亡的逃亡,一代能相之家競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場。  

人亡而政息,居正在位時所用一批官員有的削職,有的棄市。而朝廷所施之政,也一一恢復以前弊端叢生的舊觀。整個神宗一朝,沒有人敢為居正呼冤。  

然而國衰而思良臣。直到天啟二年(1622年),明熹宗為激勵臣下,才想起昔日的大功臣張居正,予以復官復蔭。然一切俱已晚矣!

[ 本帖最後由 NYLASH 於 2008-2-24 04:07 編輯 ]
作者: Blue Ivy    時間: 2008-2-24 04:31
第六屆茅盾文學獎:《張居正》

以前推薦過幾部矛盾文學獎作品,感覺矛盾文學獎是國內文學作品最高榮譽了。
如果你喜歡如下作品中的任何一部,那麼你應該也會喜歡《張居正》

《李自成》第一屆
《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禮》第三屆
《白鹿原》第四屆

  作品:《張居正》四卷本長篇歷史小說包括《張居正·木蘭歌》、《張居正·水龍吟》、《張居正·金縷曲》、《張居正·火鳳凰》四部。張居正是明萬曆年間曾因厲行改革而彪炳史冊的一位傳奇人物。他榮登首輔之位后,理政十年:整飭吏治,刷新頹風;整肅教育,延攬濟世之才;革新稅賦,梳理財政。拯朱明王朝將傾之廈,使萬曆時期成為明王朝最為富庶的時代。其主事時聲勢顯赫,炙手可熱,聖眷優渥,無與倫比,但隆葬歸天之際,即遭人非議之時,結果家產盡抄,爵封皆奪,禍連八旬老母,罪及子孫。

  作家:熊召政,1981年調入湖北省任專業作家至今。其間任《長江文藝》副主編,1985—1989年擔任湖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歷經十年潛心創作四卷本長篇歷史小說《張居正》。

點此下載張居正純文字版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3-2 02:00
熊召政花了10年功夫寫的《張居正》的確值得細細品味, 我們爭取能在下周把這本小說讀完吧.
從第一部分,《張居正·木蘭歌》來看, 我覺得這小說有這麼幾個看點:

1) 儒家思想在中國文人, 宦官身上的體現.
張應該稱得上是中華歷代宦官中的驕子. 力主改革, 名留千史. 中國幾千年哲學思想(主要是儒家了) 他可以說銘記心中. 他的所作所為, 如何處理人際關係, 如何平衡權力的制約, 都是可圈可點.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皇帝駕崩了, 但處處仍然要以先帝利益著想. 即便是一顆先帝喜歡吃的無花果, 也要落淚以示忠心.  

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高拱失去首輔,落魄還鄉了, 他也盡量打點, 親自送行.

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屈, 威武不能屈, 此之謂大丈夫
即便是皇帝跟前的紅人, 王道士, 殺了平民,一樣要處置. 即便丟官, 也落得個清名.

還可以舉出很多. 但最後張居正還是似乎步了高拱的後塵. 作者的意圖似乎也可略猜一二.

2) 作者的文采
每一篇的標題便蠻有詩意, 顯示了作者的功底. 其中各個人物自己的詩作, 引用的典故也都頗讓人有所啟發.

我們繼續吧, 相信看完《張居正》大家都會有不小的收穫.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3-30 11:05
《張居正》差不多讀了一個月了. 最近忙著出差, 工作, 實在還有最後一本"火鳳凰" 沒有看完     廣南子估計已經耐不住了,
好吧, 那這一周我們一起來讀一下他貼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陷阱》吧.   

[ 本帖最後由 NYLASH 於 2008-3-30 11:15 編輯 ]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4-8 05:36
標題: 胡適之說儒




胡適(1891-1962),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師從於杜威,深受實驗主義哲學的影響。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同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幾乎一夜之間暴得大名,成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領袖級人物。1938年任國民政府駐美國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48年離開北平,後轉赴美國,1958年任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1962年病逝於台北。胡適一生博學多能,在人文學科的各個領域都頗有建樹。著有《五十年來之中國文學》、《胡適文存》、《中國哲學史大綱》、《白話文學史》、《中國章回小說考證》等書。



簡介:

三千年來出生於中國的文化巨人不過百人,而胡適之先生是最後的一位。他但開風氣不為師,在現代中國全面轉型的驚濤駭浪里,以一學成歸國之少年,振臂一呼,擎起新文學革命的大旗,一時風光無限。然而這位自由知識分子的靈魂人物,以提倡革命始,卻以整理國故終,最後留給世人的,依然是仁厚親切的一代大儒形象。

  本書是胡適之「整理國故」的代表作,深入探討了儒家文化的起源和本質。本書是中國國學現代化過程中,一部繼往開來的劃時代作品。這其實是胡適的一本舊著,可說是「舊書新編」了,但書中的一些灼見,至今仍有穿透力,顯示出真正學術的長久生命。關於孔子和儒學,胡適的兩個觀點頗有創見。一是講「儒」原是一些殷商貴族,亡國之後,做了周人的臣僕奴隸,只能以占卜、治喪之類的專門的知識技能來伺奉新主人,漸漸成為一個特殊階層;二是孔子的超乎尋常的政治自信,很大程度上植根於殷商遺民之民族復興的期望,這種期望直接表現為「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的預言。胡適將孔子和儒學放回遠古社會的境況中去考察和理解,孔子「予殆殷人也」的自嘆,可以說是對其文化精神本源的最好說明。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4-14 10:51
標題: 吉檀迦利


泰戈爾在191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就是他在英國出版的詩集《吉檀迦利-飢餓的石頭》(國內一般翻譯為《吉檀迦利》) 。的獲獎理由是: 「由於他那至為敏銳、清新與優美的詩;這詩出之於高超的技巧,並由於他自己用英文表達出來,使他那充滿詩意的思想業已成為西方文學的一部分。」  

《吉檀迦利》是「亞洲第一詩人」泰戈爾中期詩歌創作的高峰,也是最能代表他思想觀念和藝術風格的作品。這部宗教抒情詩集,是一份"奉獻給神的祭品"。風格清新自然,帶著泥土的芬芳。泰戈爾向神敬獻的歌是「生命之歌」,他以輕快、歡暢的筆調歌唱生命的枯榮、現實生活的歡樂和悲哀,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前途的關懷。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4-20 02:15
標題: 毛澤東詩詞


毛澤東詩詞是懷著巨大的詩的激情,按照寫詩的藝術規律,運用形象思維創造出來的。著名詩人賀敬之評述毛澤東詩詞時曾這樣說:「毛澤東詩詞以其前無古人的崇高優美的革命感情、遒勁偉美的創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藝術思想、豪華精美的韻調辭采,形成了中國悠久的詩史上風格絕殊的新形態的詩美,這種瑰奇的詩美熔鑄了毛澤東的思想和實踐、人格和個性。在漫長的歲月里,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幾乎是風靡了整個革命詩壇,吸引並熏陶了幾代中國人,而且傳唱到了國外。」

毛澤東詩詞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寫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這就是說,宇宙間無窮無盡的事物都要經歷產生--發展--消亡的過程,都是作為過程而存在的。正如馬克思所說,「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人類社會同樣是如此。滄海與桑田總是更迭著的,新生也總是戰勝腐朽。正是「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一唱雄雞天下白,萬方樂奏有於闐」。

毛澤東是一位偉大的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主義者,他在詩詞中熱情地謳歌革命的人生理想,讚美為實現理想而進行的壯麗的鬥爭。《七律·長征》是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詩歌典範。它既寫出了紅軍長征所經歷的千難萬險,又把紅軍為了實現北上抗日的革命理想而排除一切障礙,不怕犧牲的崇高精神發揮到極致,達到了內容和形式完美的統一,可以稱之為藝術精品,千古絕唱。詩的題材是從二萬五千里長征的鬥爭生活中提煉出來的,但是詩人並沒有刻意渲染戰爭的殘酷與犧牲,而是集中筆力表現了長征取得勝利,實現了革命理想的喜悅和對於艱難困苦的蔑視。

在毛澤東詩詞中謳歌人生的革命理想,戰勝困難的警句,時時出現,美不勝收。如「不到長城非好漢」、「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欲與天公試比高」、「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埃」、「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羆」、「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等等。在那月沒星沉,夜色如磐的日子裡,這種革命理想曾像熊熊燃燒的火炬,照耀著人民前進的道路;在那電閃雷鳴、暴風雨來臨的時候,這種革命理想曾像展翅高翔的海燕,呼喚著人民向黑暗、腐朽的勢力衝擊;在那硝煙迷漫、戰火紛飛的歲月,這個革命理想像嘹亮的號角,鼓舞著人民去奮勇殺敵;在當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階段,這個革命理想則像振奮人心的金鼓,催促著人民去乘風破浪,銳意改革,創造奇迹。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5-12 09:46
標題: 夢溪筆談


北宋沈括(1033—1097年)所著《夢溪筆談》一書,是我國舉世聞名的11世紀一部科學巨著。

沈括,字存中,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科學家、政治家。他出身於官宦之家,仁宗嘉佑年間中進士,任揚州司理參軍。后又被推薦到京師昭文館,負責編校書籍。神宗時,他積極參與王安石變法,多次被委以重任,曾提舉司天監,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等,亦曾出使遼國,談判邊界劃分問題。後知延州(治所在今陝西延安),因他人兵敗受牽連,坐貶。晚年居潤州(今江蘇鎮江),築夢溪園閑居。這期間,據其科學實踐與平生見聞,著成本書。

《夢溪筆談》包括《筆談》、《補筆談》、《續筆談》三部分。《筆談》二十六卷,分為十七門,依次為「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機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誌、葯議」。《補筆談》三卷,包括上述內容中十一門。《續筆談》一卷,不分門。全書共六百零九條(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內容涉及天文、曆法、氣象、地質、地理、物理、化學、生物、農業、水利、建築、醫藥、歷史、文學、藝術、人事、軍事、法律等諸多領域。在這些條目中,屬於人文科學例如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音樂等方面的,約佔全部條目的18%;屬於自然科學方面的,約佔總數的36%,其餘的則為人事資料、軍事、法律及雜聞軼事等約佔全書的46%。

就性質而言,《夢溪筆談》屬於筆記類。從內容上說,它以多於三分之一的篇幅記述並闡發自然科學知識,這在筆記類著述中是少見的。因為沈括本人具有很高的科學素養,他所記述的科技知識,也就具有極高價值,基本上反映了北宋的科學發展水平和他自己的研究心得,因而被現代人譽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

例如,《夢溪筆談-卷十八-技藝》正確而詳細記載了「布衣畢升」發明的泥活字印刷術,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關於活字印刷的可靠史料,深受國際文化史界重視。此外,北宋其他一些重大科技發明和科技人物,也賴本書之記載而得以傳世。如記載喻皓《木經》及其建築成就、水工高超的三節合龍巧封龍門的堵缺方法、淮南布衣衛朴的精通曆法、登州人孫思恭釋虹及陸龍捲、河北「團鋼」「灌鋼」技術,羌人冷作冶鍊中對「瘊子」的應用、「浸銅」的生產等,均屬科技史上珍貴史料。

《夢溪筆談》上述對北宋科技成就的記述,已足以使其名垂青史。非但如此,該書還記錄了沈括自己的許多創見,這進一步推進了北宋的科學發展。

例如,在天文學方面,《夢溪筆談》闡釋了沈括自己對渾儀、漏刻、圭表等天文儀器研製方面的許多創見,記述了他的「日有盈縮」這一重要發現以及他關於實行陽曆「十二氣歷」的建議。書中還準確描述了五星運行軌跡,計算出月道與黃道交角每月後退度數更為精確的數值,正確說明月亮的盈虧生光現象,發明準確測定極星位置的方法,詳細記錄並描述隕石特徵及隕落過程,指出了鐵隕石的存在,等等。這些均系天文學史上值得一提的重要成就。

在物理學方面,《夢溪筆談》記述了算家所謂的「格術」,沈括以之解釋小孔和凹面鏡成像,開闢了「格術光學」這一光學新領域。沈括對透光鏡的研究,思考縝密,多有可采之處。另外,沈括還討論了指南針的不同安裝方法,記錄了「以磁石磨針鋒」的指南針人工磁化方法及指南針「常微偏東,不全南也」的現象(卷二十四),從而肯定了地磁偏角的存在。在聲學方面,《夢溪筆談》記述的沈括在琴弦上貼小紙人,以驗證聲音共振現象的發明,比歐洲類似的發明要早約七百年。

在數學上,《夢溪筆談》討論了垛積問題,建立了隙積術,其實質是解決了高階等差級數的求和問題。書中還探討了會圓術,沈括從計算田畝出發,考察了圓弓形中弧、弦和矢之間的關係,得出了新的弓形面積的近似公式。隙積術和會圓術的建立,為中國古代數學的發展開闢了新的方向。

在地質地理方面,《夢溪筆談》記述了沈括對浙江雁盪山、陝北黃土高原地貌地質的考察,明確提出了流水侵蝕作用說。該書還通過對化石的討論來論證古今氣候變化,對礦石資源亦有涉及,指出江西鉛山山澗水中有膽礬,可以煉銅;發現陝北的石油可以用於照明和制墨(卷二十四)。在地圖製作方面,記述了沈括以熔蠟和木屑製作立體地圖的發明,這一發明早於歐洲約七百餘年。書中對地圖製做中州縣相對方位的描述,由傳統8個方位增至24個方位,同時特別重視對兩地間直線距離——「鳥飛之數」的測量,使州縣相對位置更為可靠。

在生物醫學方面,《夢溪筆談》也多有記述,且大都觀察準確,記錄翔實,能夠從實際出發,辨別真偽,補正古書之不足。

《夢溪筆談》對沈括的治學思想和方法也多有反映,是研究沈括科學思想的主要參考材料。

此外,《夢溪筆談》還以大量篇幅記述了當時的政治、軍事、法律、人事以及一些傳聞軼事、藝文掌故等。對賦役擾民、西北與北方軍事利弊及典禮禮儀和古代音樂演進,均有翔實記載。該書對於研究北宋社會、政治、科技、經濟諸方面有重要參考價值。

《夢溪筆談》問世后,受到學界重視,不久即被刊刻印行。此書現知最早有南宋乾道二年本,今僅存元、明覆刻乾道本。通行的正、補、續三編本首出《稗海》。1956年,上海出版公司出版了胡道靜的《夢溪筆談校證》,考據精詳。1957年,中華書局又出版了胡道靜的《新校正夢溪筆談》,很便於閱讀。《夢溪筆談》在國外也很有影響,早在19世紀,它就因為其活字印刷術的記載而聞名於世。本世紀以來,法、德、英、美、意等國都有人對《夢溪筆談》進行系統而又深入的研究,並向社會公眾加以介紹。我們的近鄰日本,早在19世紀中期,就用活字版排印了沈括的這部名著,是世界上最早用活字版排印《夢溪筆談》的國家。從1978年起,日本又分三冊陸續出版了《夢溪筆談》的日文譯本。這些情況表明,《夢溪筆談》不愧為一本有國際影響的中國古代科技典籍。

圖片說明:

古迂陳氏家藏夢溪筆談二十六卷

元大德九年(1305)陳仁子東山書院刻本

15.5×10.1厘米

《夢溪筆談》宋本今已不存。此本據南宋乾道本重刊,尚可窺宋本舊貌,亦為現存最早版本。書為蝴蝶裝,開本宏朗,版心極小,刻印精緻,書品佳妙,在元代刻本中獨具特色。元明時期秘藏宮廷,書中鈐有「東宮書府」、「文淵閣」等印。以後流入民間,為藏書家陳澄中所得。1965年,在周恩來總理關懷下,這部稀世珍本由香港購回。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5-19 11:46


《悲劇的誕生》是德國現代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Nietzische,1844-1900第一部較為系統的美學和哲學著作,寫於1870-1871他的哲學的誕生地,是一本值得重視的著作。本書的中文譯本可看《悲劇的誕生》,周國平譯,三聯書店1986年版。

  本書共25節,第1節至第15節討論了古希臘藝術的起源、發展,悲劇的誕生,悲劇的主要特徵,悲劇的滅亡等問題。第16節至第25節的主要內容是:結合近代文學藝術和文化的發展,尤其是結合近代德國藝術與社會的現實,討論了悲劇與音樂藝術形式的關係,悲劇的再生,以及在悲劇的再生中德意志民族所起的作用等問題。

貫穿於本書的兩個基本概念是日神和酒神。日神是光明之神,在其光輝中,萬物顯示出美的外觀;酒神則象徵情慾的放縱,是一種痛苦與狂歡交織著的癲狂狀態。尼采以日神和酒神象徵說明古希臘藝術的起源和發展,及人生的意義。由日神產生了造型藝術,如:詩歌和雕塑,由酒神衝動產生了音樂藝術。人生處於痛苦與悲慘的狀態中,日神藝術將這種狀態遮掩起,使其呈現出美的外觀,使人能活得下去,希臘神話就是這樣產生的。酒神衝動則把人生悲慘的現實真實地揭示出來,揭示出日神藝術的根基,使個體在痛苦與消亡中回歸世界的本體。
 
    尼采認為,古希臘藝術產生於日神衝動和酒神衝動。悲劇產生於二者的結合。悲劇是不斷地走向日神形象世界的酒神歌隊。在悲劇中,一方面是酒神的合唱抒情,一方面是日神的舞台夢境。但酒神是悲劇的根據和基礎。當古希臘悲劇作家歐里庇得斯試圖將悲劇安放在日神的基礎上時,悲劇就走向了滅亡。
 
    尼採的悲劇世界觀強調,只有在酒神狀態中,人們才能認識到個體生命的毀滅和整體生命的堅不可摧,由此才產生出一種快感,一種形而上的慰藉。在悲劇中所體現出的人生態度是一種非科學的、非功利的人生態度。尼采對西方自蘇格拉底以來的理性主義的、科學主義的和功利主義的人生觀進行了猛烈的批判。認為它們是一種淺簿的樂觀主義。它們只能使人類喪失其生存的基礎,人類只有在悲劇的再生中才能實現自我拯救。
 
    尼采對西方近代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積極的意義。但總的來說,從人的本能出發,視酒神狀態為人生的基礎,這是其反理性主義的根據,也是其強力意志學說的根據,在閱讀時,應對其進行批判性的思考。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5-25 12:46
標題: 白鯨


人與自然

    地球上一切之一切,僅就我們現在所知,無外乎兩大類別,即人與自然。
    人與自然構成了這個世界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紛繁多變又源遠流長。
    迄今我們所知的被稱做歷史的過去,被演繹著的現在和被推測著的未來,都是
以人與自然為主題的,它們恆久有序地演變著,一刻也沒有停止過,也永遠不會停
止,除非我們腳下的這個地球崩潰、消失、不復存在。
    人與自然——這兩個地球上的主人公——以互相之間的和諧和鬥爭,構成了歷
史的延伸和變遷。
    從互相依存的角度來講,人和自然是兄弟;從互相征服的角度講,人與自然又
是對手,所以,完整地來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應該是既和諧又鬥爭,這才是人與
自然的關係的真實寫照。
    我們所確信的人類發展的歷史實際上就是不斷地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歷史,
最初原始的人躲避著自然的災難以求得生存和進化,之後他們和自然和平相處,之
后他們開始試圖征服自然以取得地球上的霸主地位,他們立足於大地,開始向高山
進擊,向森林進擊,向海洋進擊,向天空進擊……向自然的一切進擊,他們獲得了
成功,在與自然的較量之中佔了上風。
    從血雨腥風刀光劍影到現代意義上的高新科技,人類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走過
了溫長的路程,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雖然現代意義上對自然的征服少了一些直觀
激烈的成分,但是絕對沒有停止。
    如果我們給自然做一個發展總結的話,那麼它的主題則是不斷地和人類抗爭,
不斷地躲避人類的侵襲,在人類的利用下不斷地為人類造福卻又不斷地被傷害,所
以不斷地報復人類……從表面看,自然逐漸被人類馴化和利用,對人類的危險越來
越小,但是雙方的鬥爭並沒有結束,誰是最終的勝利者還遠未可知,如果真的像有
的預言家所說的那樣,人類有一天被毀滅的話,那麼這毀滅人類的巨手一定是自然,
那樣,自然就恢復了它的本來面目,而人類又要從猿發展而起了,這將會是一個多
么不幸而又漫長的輪迴呀!
    之所以反覆討論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因為動物也是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已經
滅絕了的恐龍是,正在被滅絕的大熊貓是,還沒有被滅絕正在逃避著人類或者和人
類抗爭著的許多種種的動物是。
    本書的兩個主人公之一——白鯨莫比·迪克也是。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7-15 02:17
標題: 中國文學史話


簡介 · · · · · ·
  本書是胡蘭成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日本以及後來在台灣文化學院任教授時的文學研究論著和部分文學評論的結集。本書充分體現了胡蘭成對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學的透徹理解,其貶抑西方文學,尊崇中國文化的思想,不管是在當時還是現在,都有著別開生面的意義。此書還可被視為胡蘭成一生文化思想體系的一次基本展示。書中思想影響了當時台灣文壇一大批新銳作家。 中國文學是人世的,西洋文學是社會的。人世是社會的升華,社會惟是「有」,要知「無」知「有」才是人世。知「無」知「有」的才是文明。大自然是「有」「無」相生,西洋的社會惟是物質的「有」,不能對應它,中國文明的人世則可對應它。文明是能對應大自然而創造。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7-22 11:52
標題: 禪是一枝花


胡適寫中古中國哲學史,著重在禪,這是他的過人的見識。胡適不懂得禪的公案,但他對禪僧的歷史的考證,則極是有益。我讀禪宗的書,直覺地知道禪非創自達摩,禪自是中國的思想,非印度所有。慧可斷臂立雪,我亦不喜,還是被賊斫臂可信。及讀胡適的考證,非常高興。胡適對中國的舊學有兩大功績:一是紅樓夢作者考證,又一即是關於禪的考證。胡適的紅樓夢考證與張愛玲的「紅樓夢魘」,使我們更明白了紅樓夢的好;張比胡適更直接懂得紅樓夢的文學。胡適的關於禪的考證則是使我們更明白了禪的好。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0-27 07:59


這本《尋覓中華》,系統地表述了作者從災難時期開始一步步尋覓出來的中華文化史。任何一部真正的歷史,起點總是一堆又一堆的資料,終點則是一代又一代的感悟。這是一個人心中的中華文化史,作者鍛鑄了它,它也鍛鑄作者。書裡邊的文章,除了一篇之外,都沒有在以前出版的書里出現過。
作者: jvmpzh    時間: 2008-10-27 08:22
What a Guy! -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5 14:12
標題: 巴拉克·奧巴馬


2004年7月,巴拉克·奧巴馬在民主黨全國會議上一鳴驚人,而後閃耀政壇。時隔三年,這位來自伊利諾伊州的年輕國會參議員更以排山倒海之勢加入到美國總統寶座的有力爭奪當中,一段傳奇正在上演。正如他自己說的那樣:政治家也有自己的美國夢。巴拉克·奧巴馬出生在美國堪薩斯州的肯亞人家庭,2歲那年的父母離異使其輾轉夏威夷和印度尼西亞。長大后,他曾經參加社區組織工作,服務選民,幫助社會下層民眾,逐步進入政界。憑藉在2008年總統預選中的優異表現,奧巴馬讓越來越多的人相信,所謂夢想並非遙不可及。
作者: jydeng    時間: 2008-11-6 01:46

慢慢讀來.
作者: 李老李    時間: 2008-11-6 08:28
正所謂「與時俱進」呀!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8 13:42


萬事開頭難。把「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主流翻轉過來,把改革開放推上主導地位,難度之大,可想而知。第一次大爭論從思想觀念展開,波及面之廣,超過後來的歷次爭論。第二次大爭論的核心問題,是維護計劃經濟體制,還是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從1995年春到1997年春先後問世四份萬言書,向人們發出警告:私營經濟正在造成嚴重危害。究竟應該怎樣評價私營經濟的作用和地位?這就是第三次爭論的主要內容。是繼續推進改革解決這些問題,還是走回頭路,倒退到普遍貧窮的時代「取消」這些問題?中國的改革錯了嗎?第四次大爭論就此展開……本書披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事實,比如五個1號文件出台的來龍去脈,比如江澤民為何下令刪改《人民日報》社論,比如私營企業家能否入黨的激烈爭論,比如誰是四份萬言書的幕後推手……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1-18 12:32


如果說易中天的歷史研究是學者草根化的話,那麼《明朝那些事兒》就是一部純粹草根的作品,它的走紅使得對歷史的評說回到草根自己的手中。《明朝那些事兒》還沒有出版,在網上就已形成了龐大的「明礬」群,在號稱中國最權威的歷史論壇天涯煮酒論史,「明礬」們甚至因為版主對《明朝那些事兒》的不作為,發起了持續三個月的大規模「倒版運動」,導致三名版主被免職
作者: 廣南子    時間: 2008-11-19 08:13
標題: 回復 66樓 NYLASH 的帖子
感謝網路讓草根能做主.
作者: 鐵螳螂    時間: 2008-11-19 11:56
標題: 伊利亞特
http://www.hudong.com/wiki/%E4%BC%8A%E5%88%A9%E4%BA%9A%E7%89%B9

荷馬史詩是希臘最早的一部史詩,包括《伊里亞特》和《奧德賽》兩部分,相傳是由盲詩人荷馬所作,實際上它產生於民間口頭文學。
  伊里亞特(ΙΛΙΑΣ,Ilias,Iliad,又譯《伊利昂記》,今譯《伊利亞特》。)是古希臘盲詩人荷馬(Homer,800BC-600BC)的敘事詩史詩。是重要的古希臘文學作品,也是整個西方的經典之一。《伊利亞特》共二十四卷(系後人所分),15,693(±)行,各卷的長度從429到999行不等。史詩《伊利亞特》雖然取材於特洛亞戰爭的傳說,卻從希臘聯軍圍攻特洛亞九年零十個月後的一場內訌寫起,並且寫到赫克托耳的葬禮就結束了。引起這場戰爭的金蘋果的神話,在它描寫海倫和帕里斯時有所提及,木馬計和特洛亞的陷落,則見於《奧德修紀》(《奧德塞》)中奧德修對往事的回憶。《伊利亞特》的頭一句是「阿喀琉斯的忿怒是我的主題」。希臘聯軍大將阿喀琉斯性烈如火,他有兩次忿怒的表現。史詩寫道,戰爭已經打了九年零十個月,還是勝負難測,這時希臘聯軍因瘟疫發生內訌。瘟疫是聯軍統帥阿伽門農拒絕歸還一個女俘所引起的,因為這個女俘是太陽神祭司的女兒,的祭司請求阿伽門農歸還他的女兒受到拒絕,就祈求懲罰希臘聯軍。這場瘟疫蔓延下去就會使希臘聯軍不可收拾,因此阿喀琉斯要求阿伽門農把這個女俘歸還,免得瘟疫繼續蔓延。阿伽門農在很不情願的情況下歸還了這個女俘,卻不公正地奪走了原來分配給阿喀琉斯的另一個女俘,作為他自己損失的補償,阿喀琉斯在忿怒之下拒絕參戰。在希臘聯軍中,只有阿喀琉斯才是赫克托耳的對手,因此他拒絕參戰就必然引起希臘聯軍的失利。希臘聯軍在此情況下抵禦不了特洛亞軍隊的反攻,只好退而固守海濱的戰船,在那裡構築了防守性的壁壘。阿伽門農這時後悔自己對阿喀琉斯不公,只好派奧德修和另一位希臘將領去向他求和。可是他忿怒未消,堅決不答應回到戰爭。阿喀琉斯只是在特洛亞軍隊已經突破希臘聯軍的壁壘縱火焚燒他們的戰船的十分危急的情況下,才把他的盔甲和戰馬借給他的好友帕特洛克羅斯,讓帕特洛克羅斯前去應敵。帕特洛克羅斯雖然擊退了特洛亞軍隊的攻擊,但終為赫克托耳所殺,因此阿喀琉斯借給他的盔甲也丟掉了,這盔甲原是他的母親忒提斯女神請匠神製造的。戰友之死與盔甲被丟引起阿喀琉斯的第二次忿怒,而使他與阿伽門農和解,並且在他母親請匠神給他製造了一副新盔甲之後,重新回到戰爭,最後殺死了赫克托耳,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伊利亞特》敘述了特洛伊戰爭第十年(也是最後一年)中幾個星期的活動,特別是「阿基里斯(Achilles,古希臘傳說中勇士)的力量」。史詩以阿基里斯和阿伽門農(Agamemnon)的爭吵開始,以赫克托耳的葬禮結束,故事的背景和最最終的結局都沒有直接敘述。
  伊里亞特和奧德賽都只是更宏大的敘事詩傳統的一部分,此外還有許多不同長度不同作者的敘事詩作,只不過只有一些片段流傳下來。
  《伊利亞特》是荷馬史詩中直接描寫特洛亞戰爭的英雄史詩。希臘聯軍主將阿喀琉斯因喜愛的一個女俘被統帥阿伽門農奪走,憤而退出戰鬥,特洛亞人乘機大破希臘聯軍。在危急關頭,阿喀琉斯的好友帕特洛克羅斯穿上阿喀琉斯的盔甲上陣,被特洛亞大將赫克托耳殺死。阿喀琉斯悔恨已極,重上戰場,殺死赫克托耳。特洛亞老國王夜入阿喀琉斯大帳要回兒子屍體。史詩在赫克托耳的葬禮中結束。
  《伊利亞特》的主題是讚美古代英雄的剛強威武、機智勇敢,謳歌他們在同異族戰鬥中所建立的豐功偉績和英雄主義、集體主義精神。
  《伊利亞特》塑造了一系列古代英雄形象。在他們身上,既集中了部落集體所要求的優良品德,又突出了各人的性格特徵。阿喀琉斯英勇善戰,每次上陣都使敵人望風披靡。他珍愛友誼,一聽到好友陣亡的噩耗,悲痛欲絕,憤而奔向戰場為友復仇。他對老人也有同情之心,允諾白髮蒼蒼的特洛亞老王歸還赫克托耳屍體的請求。可是他又傲慢任性,為了一個女俘而和統帥鬧翻,退出戰鬥,造成聯軍的慘敗。他暴躁兇狠,為了泄憤,竟將赫克托耳的屍體拴上戰車繞城三圈。與之相比,特洛亞統帥赫克托耳則是一個更加完美的古代英雄形象。他身先士卒,成熟持重,自覺擔負起保衛家園和部落集體的重任。他追求榮譽,不畏強敵,在敵我力量懸殊的危急關頭,仍然毫無懼色,出城迎敵,奮勇廝殺。他敬重父母,摯愛妻兒,決戰前告別親人的動人場面,充滿了濃厚的人情味和感人的悲壯色彩。
  《伊利亞特》結構嚴謹,布局精巧。它以「阿喀琉斯的憤怒」作為全書的主線,其他人物、事件都環繞這條主線展開,形成嚴謹的整體。史詩善於用動物的動作,或用自然景觀、生活現象作比喻,構成富有情趣的「荷馬式比喻」。例如書中寫到阿喀琉斯退出戰鬥,赫克托耳打得希臘軍隊四處奔逃,史詩用了這樣的比喻:「好像一隻野蠻的獅子攻進牛群,吃了一頭而嚇得其餘的紛紛逃竄。」其中有名句「我的生命是不能賤賣的,我寧可戰鬥而死去,不要走上不光榮的結局,讓顯赫的功勛傳到來世」史詩節奏強烈,語調昂揚,既適於表現重大事件,又便於口頭吟誦。《伊利亞特》高超的藝術手法常為後人所稱道。

作品閱讀:http://www.tianyabook.com/waiguo2005/h/hema/ylyt/index.html
作者: 鐵螳螂    時間: 2008-11-19 11:59
標題: 失樂園
彌爾頓(1608~1674)英國詩人、政論家。
  《失樂園》以史詩一般的磅礴氣勢揭示了人的原罪與墮落。詩中叛逆之神撒旦,因為反抗上帝的權威被打入地獄,卻毫不屈服,為復仇尋至伊甸園。亞當與夏娃受被撒旦附身的蛇的引誘,偷吃了上帝明令禁吃的知識樹上的果子。最終,撒旦及其同夥遭譴全變成了蛇,亞當與夏娃被逐出了伊甸園。該詩體現了詩人追求自由的崇高精神,是世界文學史、思想史上的一部極重要的作品。
  「失樂園」的由來是從《聖經》中創世紀中所訴的故事中得來的:
  亞當和夏娃偷食禁果以後,世界便為此顛倒。原來溫暖如春的天空中盤旋著背離上帝的寒流,涼風一陣緊似一陣地吹過來,世問的一切都開始變得紊亂而不和諧。道分陰陽,動靜相摩,高下相剋。人失去了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童年,註定要經歷酸甜苦辣的洗禮,體驗喜怒哀樂的無常。智慧是人類脫離自然界的標誌,也是人類苦悶和不安的根源。上帝在園中行走,亞當和夏娃聽見他的腳步聲。此時他們的心與上帝有了罅隙,出於負罪感,他們開始在樹林中躲避上帝。上帝對人的失落髮出了痛切的呼喚:「亞當,你在那裡?人哪,你在哪裡?」這呼喚中包涵著上帝對人犯罪墮落,失掉了賜給人原初的絕對完美的憂傷與失望,又包涵著對人認罪歸來,恢復神性的期待。然而在上帝一步緊似一步的追問面前,亞當歸咎於夏娃,夏娃委罪於蛇。這就是上帝對人類最初的失望與憂傷,這就是人類背離上帝的最初墮落與痛苦。
  亞當對上帝說:「我在園中聽見您的聲音,就害怕,因為我赤身露體,我便藏了起來。」
  「誰告訴你赤身露體的呢?莫非你吃了我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樹上的果子么!」上帝知道他已背離了自己的意志,憤怒地質問。
  亞當辯解說:「您所賜給我與我同居的女人把那樹上的果子給我,我就吃了。」
  上帝回顧夏娃,問她:「你都幹了些什麼呢?」
  夏娃說:「那蛇引誘我,我就吃了。」
  上帝知道人的僭越已無法挽回,既然他具有了智慧,就應承擔與智慧相稱的責任。上帝責罰罪魁禍首的蛇說:「你既作了這事,就必受咒詛,比一切的牲畜禽獸更甚,你必用肚子行走,終身吃土。我還要叫你和夏娃彼此為仇,你的後裔和她的後裔也彼此為仇。她的後裔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於是蛇就失去了翅膀和人身,變成了一根彎彎曲曲的長蟲,令人生厭。它只能用肚子爬行,鑽洞吃土。
  上帝接著責罰率先墮落的女人夏娃道:「我必多多加增你懷胎的苦楚,你生產兒女必多受痛苦。你必戀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轄你。」
  最後,上帝對亞當說:「你既聽從了妻子的話,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樹上的果子。土地必因為你的緣故受咒詛,你必須終身勞苦,才能從地里獲得糧食。土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黎來。你也要吃田間長出的蔬菜,你必汗流滿面才能糊口,直至你歸了土。因為你是從土裡創造出來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
  人類因為發揮智慧而創造了文明;因為濫用了智慧而受到詛咒。沃土長上荊棘,綠色原野成為荒漠,晴朗的天空變得烏煙瘴氣,清澈的河流穢物漂流。人性如果受到邪惡敗壞,就會導致可
  的後果——毀滅,人就可能失掉永生(生生不息繁衍)的權利,他將出於塵土而復歸於塵土。這是一個古而常新的警鐘。上帝說:「那人已經與我們相似,能知道善惡,現在恐怕他伸手又摘生命樹的果子吃,就永遠活著。」上帝因為亞當和夏娃是自己的造物,懲罰了他們,同時也很憐惜。他用獸皮做了衣服給他們穿,接著打發他們出伊甸園,賜土地給他們耕種。
  上帝把亞當和夏娃逐出伊甸園后,便在園子的東邊安設基路吶(傳說中帶翅膀的動物)和四面轉動發火焰的劍,來把守通往生命之樹的道路。
  從此,上帝失落了人;人也失落了上帝。
作者: 鐵螳螂    時間: 2008-11-19 12:04
標題: 第二十二條軍規
http://baike.baidu.com/view/105228.htm

約瑟夫·海勒1961年小說。
  這是一本很著名小說號稱黑色幽默的鼻祖,是《柯林斯詞典》選出的1961年的標誌。
  「如果你能證明自己發瘋,那就說明你沒瘋」。源出美國作家約瑟夫·赫勒﹙Joseph Heller﹚根據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親身經歷創作的黑色幽默小說《第二十二條軍規》﹙1961﹚。這部小說太有影響了,以至於在當代美語中,Catch-22已作為一個獨立的單詞,使用頻率極高,用來形容任何自相矛盾、不合邏輯的規定或條件所造成的無法擺脫的困境、難以逾越的障礙,表示人們處於左右為難的境地,或者是一件事陷入了死循環,或者跌進邏輯陷阱,等等。根據小說改編,由邁克"尼科爾斯導演、派拉蒙公司攝製的同名影片也於1970年上映。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的一個飛行大隊駐紮在地中海的「皮亞諾扎」島上。這是個光怪陸離的「世界」。大隊指揮官卡思卡特上校一心想當將軍,為了要達到自己的目的,千方百計博取上級的歡心。他一次次任意增加部下的轟炸飛行任務,意欲用部下的生命來換取自己的升遷。這支部隊里還有兩個「出類拔萃」的人物。一個是一本正經而野心勃勃的謝司科普夫少尉。他畢業於預備軍官訓練隊,大戰爆發他頗為高興,因為戰爭使他有機會可以每天穿上軍官制服,用清脆、威嚴的嗓音對那些就要去送死的小夥子大喊口令,而他自己由於視力不佳,且有瘺管病,所以沒有上前線的危險。他為了邀寵上級,飛黃騰達,就發瘋似地專心訓練自己的中隊,求得在檢閱中獲勝。由於他研究出不揮動雙手的行進隊列,被人稱為「名不虛傳的軍事天才人物」,從此迅速步步高升,最後當上了中將司令官。另一個是食堂管理員米洛,他貌似「忠厚老實」,可是賺錢有術,以伙食採購為名,大搞投機倒把,辦起了一個跨國公司。他用大批飛機走私,甚至還僱用敵人的飛機為公司運輸,向敵人承包保衛橋樑等等。後來居然成為國際知名人物,當上歐洲不少城市的市長和馬爾他的副總督。
  本書主人公約賽連就生活在這個繞著戰爭怪物旋轉的光怪陸離的世界里。他是這個飛行大隊所屬的一個中隊的上尉轟炸手。他滿懷拯救正義的熱忱投入戰爭,立下戰功,被提升為上尉。然而慢慢地,他在和周圍兇險環境的衝突中,親眼目睹了那種種虛妄、荒誕、瘋狂、殘酷的現象后,領悟到自己是受騙了。他變嚴肅誠摯為玩世不恭,從熱愛戰爭變為厭惡戰爭。他不想陞官發財,也不願無謂犧牲,他只希望活著回家。看到同伴們一批批死去,內心感到十分恐懼,又害怕周圍的人暗算他,置他於死地。他反覆訴說「他們每個人都想殺害我」。他渴望保住自己的生命,決心要逃離這個「世界」。於是他裝病,想在醫院裡度過餘下的戰爭歲月,但是未能如願。根據第二十二條軍規,瘋子才能獲准兔於飛行,但必須由本人提出申請;同時又規定,凡能意識到飛行有危險而提出免飛申請的,屬頭腦清醒者,應繼續執行飛行任務。第二十二條軍規還規定,飛行員飛滿上級規定的次數就能回國,但它又說,你必須絕對服從命令,要不就不準回國。因此上級可以不斷給飛行員增加飛行次數,而你不得違抗。如此反覆,永無休止。最後,尤索林終於明白了,第二十二條軍規原來是個騙局,是個圈套,是個無法逾越的障礙。這個世界到處都由第二十二條軍規統治著,就像天羅地網一樣,令你無法擺脫。他認為世人正在利用所謂「正義行為」來為自己巧取豪奪。最後,他不得不開小差逃往瑞典。

  《第二十二條軍規》中人物眾多,但大多根據作者的意念突出其性格的某一側面,甚至誇大到漫畫式、動畫式的程度,而有的則是象徵性的。如卡思卡特著重表現了官僚體制的專橫無理,邁洛著重表現了資產階級的唯利是圖,謝司科普夫著重表現的是軍事機器殘害個性。就連本書主人公尤索林,重點描寫的也在於他的自我意識的覺醒。尤索林是個被大人物們任意擺布的「小人物」,是個荒誕社會的受害者。他有同情心、是非感和正義感,他曾憤慨地指出:「只消看一看,我就看見人們拚命地撈錢。我看不見天堂,看不見聖者,也看不見天使。我只看見人們利用每一種正直的衝動,利用每一出人類的悲劇撈錢。」可是在這個瘋狂的世界里,他由於正直、善良,反被人看成是瘋子。他深感對這樣一個「世界」無能為力,逐漸意識到只能靠自己去選擇一條求生之路,並最終逃往一個理想化了的和平國家——瑞典,完成了「英雄化」過程,成為一名「反英雄」。
  《第二十二條軍規》之所以能一鳴驚人,成為「經典作品」,很重要的一個原因還在於作者在藝術技巧上的創新。在這部作品中,海勒摒棄了現實主義的傳統手法,一方面採用了「反小說」的敘事結構,有意用外觀散亂的結構來顯示他所描述的現實世界的荒謬和混亂,只用敘述、談話、回憶來組接事件、情節和人物,另一方面又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力使事件和人物極度變形,一件件,一個個都變得反常、荒誕、滑稽、可笑,描繪出一幅幅荒誕不經的圖像來博得讀者的凄然一笑,並且讓人在哭笑中、在哭笑不得中去回味、去思索。作者還充分運用象徵手段來傳達自己對世界、對人生、對事物的看法,其中寓有深刻的哲理思考,正如有的論者指出的那樣,這部作品「看來胡攪蠻纏,其實充滿哲理,因為只有高度理性的人才能充分注意到事物中隱含的非理性成分。」本書的語言也極有丰采,充分顯示了黑色幽默文學的語言特點。用故作莊重的語調描述滑稽怪誕的事物,用插科打諢的文字表達嚴肅深邃的哲理,用幽默嘲諷的語言訴說沉重絕望的境遇,用冷漠戲謔的口氣講述悲慘痛苦的事件,當然本書也存在尋求噱頭和繁複冗長的缺點。
  海勒在一次接受採訪時說過:「我要讓人們先開懷大笑,然後回過頭去以恐懼的心理回顧他們所笑過的一切。」看來,這是《第二十二條軍艦》的一個很好的註腳。
作者: NYLASH    時間: 2008-12-8 20:49
多謝鐵螳螂推薦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