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樓主按】因為工作關係,樓主自1998年起多次來到貴州參加扶貧工程,到過十幾個縣市深入考察,親眼目睹貴州貧困山區這些年來的巨大變化。雖然由於交通條件、地理和氣候環境、經濟基礎等因素制約,貴州和沿海發達地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但是貴州社會在進步,人民生活水平在提高。現在的貴州包括那些貧困山區,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好的時期。特別在西部大開發中,國家在貴州投入大量建設資金,貴州高速公路的建設,給樓主留下了及其深刻的印象,有力促進了貧困地區的脫貧致富。國務院還規定,大連、青島、寧波和深圳四個城市與貴州結對扶貧。八年來,這四個城市在貴州投入了數十億的資金,幾百個幫困項目,同時每年發動市民捐贈寒衣、財物,派出醫生、教師,幫助貴州貧困山區的百姓。[/COLOR][/B]
我省(指貴州省)扶貧開發取得了巨大成就,貧困人口從1993年的1000萬下降到2000年的313萬,2001年又有50萬農村貧困人口基本解決溫飽問題,近30萬城鎮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但由於農村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返貧率高,新階段扶貧開發的任務仍十分艱巨。
與人均收入接近的發展中國家比較,我國的貧困人口絕大多數集中在農村。這是中國貧困人口的顯著特徵之一。貧困人口主要分佈在西部地區,這是我國貧困人口的另一個顯著特徵。如果以年收入1500元為相對貧困,1999年農村人均收入低於1500元的省區,全部在西部。貴州地處我國西部,貧困面在西部各省中所佔的比重大,貧困程度深,返貧率高,我省農村貧困,除了具有一般貧困地區的特點,如人口出生率高,人均收入水平低,勞動者素質差,社會基礎設施落後之外,最主要的特徵是與惡劣的自然環境共生共存。貴州是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內陸省份,山高坡陡,溝壑縱橫,耕地破碎,山地和丘陵占國土總面積的92.5%,山間平壩僅佔7.5%。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深山區、石山區、高寒山區和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自然環境惡劣,水土流失嚴重,土地資源缺乏,生產生活條件差。當然,導致貴州農村貧困的原因有歷史、人文、社會經濟等多方面的因素,但從根本上講,主要是自然稟賦的生態條件很差。基礎設施落後可以通過政府投資加以改善,大自然賦予的地形地貌卻不是人類可以輕易改變的。農村的扶貧開發應正視這一現實,要有新思路、新舉措。
堅持扶貧開發集中連片的原則,重點改善自然環境惡劣的深山區、石山區、高寒山區、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基礎設施條件、生態環境和基本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進扶貧方式,有計劃地遷移人口。我省有些地區人煙稀少,居住分散,改善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條件成本很高,難度很大。應抓好國家以工代賑易地扶貧安置試點工程的實施,在做好工作,群眾自願的基礎上,量力而行,有計劃地將居住在自然環境惡劣,生產生活條件極差,缺乏基本生存條件,高度分散的貧困人口,相對集中地就近轉移到自然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區,改善其生存條件,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
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歷史機遇,積極爭取國家的大力扶持,爭取深圳、寧波、大連、青島四城市加大幫扶力度,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人才的培養,促進貧困地區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觀念。創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觀念創新是根本性創新。我省地處內陸,比較封閉,思想比較保守,觀念比較陳舊,觀念創新尤為重要,這是農村脫貧致富的關鍵所在。
保護生態環境,實行資源有償使用。我省地處長江、珠江上游,生態環境的好壞,不僅對貴州有影響,而且影響到長江、珠江下游的廣大地區。上游水土流失嚴重,下游就會洪水泛濫,這是眾所周知的道理。因此,保護長江、珠江上游的生態環境,不僅是「兩江」上遊人民的事,而且是全國人民的大事。保護環境,加強生態建設需要投入,需要支付成本,讓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生活水平相對貧困的長江、珠江上游地區人民節衣縮食,勒緊褲帶去保護生態環境,把保護長江、珠江上游生態的成本全部攤到「兩江」上遊人民的頭上,讓經濟相對發達、收入水平比「兩江」上游高得多的「兩江」下游地區無償受益,是欠公平的。作為「兩江」上游的貴州,一方面應盡最大努力保護好生態環境,另一方面應當爭取國家的支持,爭取「兩江」下游各省的支持,逐步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兩江」下游地區應相對固定地給上游地區必要的資源補償,共同承擔「兩江」上游地區保護生態環境的費用。
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投資,努力克服貧困的惡性循環。美國經濟學家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