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不得不警惕的事情:作品和作者本人的互動
[列印本頁]
作者:
mahoupao
時間:
2006-1-6 11:29
標題:
不得不警惕的事情:作品和作者本人的互動
[原作者:葉雨]
互動的意思是「相互影響」。
這裡討論「作品和作者本人的互動」。
那麼問題來了:你寫的作品和你作者本人,有沒有相互影響的關係?
葉雨的回答是:有,而且很大!
首先你肯定是你自己作品的第一個讀者,也是最能體會作品情感和背後含義的第一個人。所以你不但受你作品的影響,而且很有可能受影響的程度也是最大。
需要特別提出的是:「不好的心情」的惡性循環。
失意、失戀、挫折、悲痛的感覺最讓人有感觸,悲劇性的凄美的藝術感染力也是最強的。
所以古今歷史上,文人們在最失意的時候,卻往往是最有創作力的時候。李白被貶,卻成就了一位最偉大的詩人;曹雪芹在家道衰敗后,《紅樓夢》才得以誕生。
然而,這些充滿悲哀的具有巨大藝術感染力的作品,對於它們的作者本人,卻又是一個「雪上加霜」。作者們因為被自己作品的感染,陷入了更深的悲哀。但是另一方面,這種更深的悲哀又會帶來更強烈的創作感覺,從而能寫出更加有藝術感染力的作品來。
結果呢,對作品而言,是個良性循環;對作者而言,是個惡性循環。
作品侵吞著逐漸消沉虛弱的作者的營養,開著越來越燦爛的花。
有不少作者,其實明知道自己繼續消沉和陷入悲哀不好,但是害怕失去創作靈感,他們選擇了繼續自己的惡性循環。李白酗酒、曹雪芹抑鬱,對他們生活的心情甚至壽命都有巨大影響。
有良好心理素質的作者,儘管能創作很有悲劇震撼力的作品,但是僅僅是寫作時候的短暫感受。創作完以後能抽身出來,正確區分現實心態和創作心態。
生活的燦爛和愉快的心情才是真實的我,才是生活的意義。
所以,我不得不在這裡提出了一個絕對不容忽視的問題:別讓自己的人生被自己的作品弄得更糟!
作者:
水影兒
時間:
2006-1-6 12:44
有良好心理素質的作者,儘管能創作很有悲劇震撼力的作品,但是僅僅是寫作時候的短暫感受。創作完以後能抽身出來,正確區分現實心態和創作心態。 生活的燦爛和愉快的心情才是真實的我,才是生活的意義。
謝謝!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