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66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簡單的禪修方法

[複製鏈接]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3-4-16 22: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修方法為:

(一)放鬆身心:採取自然舒適的坐姿,身體放鬆,雙手垂下放大腿上,腳部平放地上。閉上眼睛,眼球不要用力,身體靠往椅背。讓臉部肌肉放鬆,然後,慢慢往下移,放鬆肩膀、雙手、大腿,最後是小腹,以至身體全部放鬆。心中不存任何念頭,輕輕注意呼吸,但不刻意控制呼吸,只是享受這種很舒暢的感覺。

(二)統一身心:當身體的感覺不再構成內心的負擔,只是知道身體的存在,但不在乎身體所引起的反應;對於周圍環境感到很親切、和諧,如同與整個宇宙合而為一。這時候,自我中心仍然存在,唯有進一步放下身心,才能達到無我的境界。

(三)放下身心:放下並非放棄,身體、念頭依然存在,正常運作,只是不再執著自我中心。這是從修行的經驗上,逐步漸修而進入的無我境界,與觀念上的無我不大相同。現代人往往追求速成效果,希望能從知識及觀念上的認知,達到頓悟、開悟。

其實,在觀念上認識「無我」,只能有助於經驗上實證「無我」,但無法代替修行者達到開悟的境界。因此如果要實證佛法,必得要經過修行,否則,僅是紙上談兵,不切實際。

正確的修行態度與觀念應該是重視內心的自在,但是,現今社會依然有很多人,甚至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還是著迷於神通本領。

曾經有一位僧人,希望到西方國家弘法,他的師父勸告他要先修行神通力以便接引信眾,弘法較為方便。於是,他夜以繼日努力,終於練就了一種「神通」本領,可以幫人把遺失的物件尋回,原意是以此作為弘法方便的工具,不料很多人紛紛慕名而至,目的只是為了從他施展的神通當中獲得個人的好處,而非為了聽聞佛法,這就是本末倒置了。


【轉帖即為法布施,功德無量}
我手寫我心!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沙發
jiandao 發表於 2013-4-16 23:3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jiandao 於 2013-4-16 10:54 編輯

老兄,你試過這個修法嗎?效果如何?

個人的經驗是,這個修法可能是方向反了。「不在乎身體所引起的反應」?釋尊在阿含中教導我們:「一切身行覺知」。個人感覺,唯有「覺知」,細緻、全面、深刻的覺知,並且「覺知」一切「覺知」的「無我無常」、「當下流遷」,才~~~釋尊的修法更簡單。

佛者,覺也;覺者,知也;知者,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淺見瞎說,老兄見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3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3-4-17 00:21 | 只看該作者
jiandao 發表於 2013-4-16 10:30
老兄,你試過這個修法嗎?效果如何?

個人的經驗是,這個修法可能是方向反了。「不在乎身體所引起的反應」 ...

這個只是轉帖,看來仁兄對這方面很有研究,願聞其祥!
從仁兄回帖里你在禪修中體驗到覺知,那麼想請教仁兄你覺到甚麼? 知了甚麼? 不過千萬別告訴你體驗到上帝的眷顧啊!呵呵!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4
jiandao 發表於 2013-4-17 00:29 | 只看該作者
Djogchen 發表於 2013-4-16 11:21
這個只是轉帖,看來仁兄對這方面很有研究,願聞其祥!
從仁兄回帖里你在禪修中體驗到覺知,那麼想請教仁 ...

"上帝的眷顧",無需禪定即可「覺知」。

禪定之法,在阿含中有細緻、詳盡的教導,老兄不妨看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5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3-4-17 00:5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3-4-16 11:59 編輯
jiandao 發表於 2013-4-16 11:29
"上帝的眷顧",無需禪定即可「覺知」。

禪定之法,在阿含中有細緻、詳盡的教導,老兄不妨看看。:han ...


佛陀在雜阿含經裡、明示自依法依的正法、在五陰六入處生一切法、也是生起一切煩惱處、也正是滅苦解脫的下手處、教授後人時人四念處內觀禪修法、很如實地從五陰六入處、剷除無明的習性、在正念正智的覺性中、完成自依自覺自知自證、


但這段文是給予初學者的,是否應該先從統一身心下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6
jiandao 發表於 2013-4-17 01:16 | 只看該作者
Djogchen 發表於 2013-4-16 11:55
佛陀在雜阿含經裡、明示自依法依的正法、在五陰六入處生一切法、也是生起一切煩惱處、也正是滅苦解脫的下 ...

"從五陰六入處""下手",體證「無我無常」、「當下流遷」,正念由此建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7
jiandao 發表於 2013-4-17 01:19 | 只看該作者
Djogchen 發表於 2013-4-16 11:55
佛陀在雜阿含經裡、明示自依法依的正法、在五陰六入處生一切法、也是生起一切煩惱處、也正是滅苦解脫的下 ...

"從五陰六入處""下手",即是「覺知」,細緻、全面、深刻的覺知,並且「覺知」一切「覺知」的「無我無常」、「當下流遷」,而體證「無我無常」、「當下流遷」,正念由此建立

個人理解,見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8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3-4-17 19:5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3-4-17 06:56 編輯
jiandao 發表於 2013-4-16 10:30
老兄,你試過這個修法嗎?效果如何?

個人的經驗是,這個修法可能是方向反了。「不在乎身體所引起的反應」 ...


簡道兄:--我說說我個人的看法,佛法理論和修行是兩回事,理論上,現在是末法時
代,當然我們首先是由原始佛教的四阿含作為基礎,但在修行上,每人的根基有不同,
以我所知有初學佛者,十二因緣,四聖諦,八正道也摸不通,你要叫他們修無我,無
常,五陰,六入,那豈不是難為無米炊事婦?

我對禪修沒有經驗,以我所知仁兄你在天台宗時曾有學習修鍊過,仁兄你對這篇文
章的第一句評語就是「個人的經驗是,這個修法可能是方向反了。「不在乎身體所
引起的反應」?


我須然沒有經驗,但是在理論上,禪修如果只在乎心的調理,而不在乎身的調理,由
其對於初學者,就好像把一本大學論文放進了小學生的教科書中。

當我再問仁兄你的禪修上覺知的感受以及經驗時,仁義你卻反過來叫去讀阿含經,
你可真是折煞小弟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9
jiandao 發表於 2013-4-17 22:5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jiandao 於 2013-4-17 12:52 編輯
Djogchen 發表於 2013-4-17 06:51
簡道兄:--我說說我個人的看法,佛法理論和修行是兩回事,理論上,現在是末法時
代,當然我們首先是由原 ...

簡道兄:--我說說我個人的看法,佛法理論和修行是兩回事,理論上,現在是末法時
代,當然我們首先是由原始佛教的四阿含作為基礎,但在修行上,每人的根基有不同,
以我所知有初學佛者,十二因緣,四聖諦,八正道也摸不通,你要叫他們修無我,無
常,五陰,六入,那豈不是難為無米炊事婦?


老兄,佛法,尤其是釋尊的言教,「五陰,六入」、「一切法」等是基礎概念。

什麼是一切法?「佛告婆羅門。眼及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耳.鼻.舌.身.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是名為一切法。 若復有言此非一切法。沙門瞿曇所說一切法。我今捨。更立一切法者。此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其痴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

正是在這樣的關於一切法的定義、認知的基礎上,才有了「緣起法」的概念,進一步有了「無常、無我」,更進一步有了「十二因緣,四聖諦,八正道」。而不是相反。

我須然沒有經驗,但是在理論上,禪修如果只在乎心的調理,而不在乎身的調理,由
其對於初學者,就好像把一本大學論文放進了小學生的教科書中。


老兄說得很對,首先在於「身的調理」,"從五陰六入處""下手",從從基本的,甚至是「生理性」的「覺知」入手,真正「覺知」我們的「覺知」(在佛法中,這被定義為「一切法」,至少是「一切法」的基礎)的「當下流遷」、「無常無我」,我們才能真正體驗、證得「緣起法」的意義,理解「十二因緣,四聖諦,八正道」等建立在基礎概念之上的推論性信條,進而進入佛法的修持和整個體系,更進一步用比量、聖教量來協助、指導我們的修持和日常生活、工作,證得現量,這恐怕就是老兄所謂「心的調理」。

但如果我們基礎性工作,「覺知」我們的「覺知」,不夠紮實,就有些類似老兄說的小學生讀大學論文,頂多生吞活剝,食而不知其味。

其實,與我們很多人學佛從看佛法的書籍,窮究佛理入手很不一樣,釋尊引領人們證悟的方法,是從基礎的「覺知」入手,「一切身行覺知」。這也是為什麼我妄言老兄介紹的這個修法,「不在乎身體所引起的反應」,可能是方向反了。

當我再問仁兄你的禪修上覺知的感受以及經驗時,仁義你卻反過來叫去讀阿含經,你可真是折煞小弟了


禪修上覺知的感受以及經驗,因人而異,事實上沒有太多的借鑒意義。真正有意義的是釋尊的方法,所以我建議老兄去讀阿含。

具體到我的個人感受,比方說吧,有身上某處發癢、背部酸脹、頭皮發緊、胸腔腹腔隨出入息而動等等,而這些「覺知」都是「當下流遷」、「無常無我」,進而逐漸感到閑適、舒暢、恬淡、愜意、清晰、細微、遼曠、空寂、明照、新鮮、活躍、靈動,甚至所謂「能所雙泯」、「自他不二」、「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如果一定要勉強概括一下,可以說是清明覺知,有相而又離相,離相而又有相。另外,對於紛飛的、逐漸減少的妄念,不追逐、不焦躁、不排除,可能是重要的。我個人的經驗,禪定從「覺知」(僅僅是「覺知」(不作意地「覺知」)「覺知」)入手,妄念很少。

我個人理解,按釋尊教導從「一切身行覺知」入手,哈哈,從「覺知」「身上某處發癢、背部酸脹、頭皮發緊、胸腔腹腔隨出入息而動等」入手,進而證得「無常無我」、「緣起法」,看似粗淺、無趣,不夠高深、玄妙,卻可能正是體現了佛法的平實、可信、可證。

久離佛門,瞎說淺見,仁兄見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0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3-4-18 02:59 | 只看該作者
jiandao 發表於 2013-4-17 09:52
老兄,佛法,尤其是釋尊的言教,「五陰,六入」、「一切法」等是基礎概念。

什麼是一切法?「佛告婆羅 ...

仁兄你的一番見地有兩點我是不同意的:--

(1)一切法與禪修的互相效應,,仁兄你把一切法融入去禪修之中已經把俱解脫和慧
解脫混淆了,勝妙正法---法或佛陀的教法有三個層面,即:研究教理、修行(行道)、體
證(通達)。「研究教理」即是鑽究記載佛陀的教示的聖典:經律論三藏。「修行」
是指戒定慧三學。「體證」則是指通達出世間道與證悟聖果。在它們當中,前者是
後者的根基,因為研究教理提供修行的方針;修行則導向覺悟。此教法是基於真實與
良善而稱為「勝妙」,因為依循佛陀的教法而修必定會趣向證悟至上殊勝的涅盤。仁
兄你引述的一段佛陀在阿含經的一切法乃只是簡單的概括,在第三次結集時候,所有
參與者把佛陀在經藏的一切法加以分析而分為四大類以及七十二種,這個包括了所有
一切法在內,四大類就是,心法,,心所法,色法,涅盤,再細分為七十二種那就是
心法是沒有目標的,八十九種心法它可以緣任何一個目標,所以只列為一法,加五
十二種心所法,它們已有目標,再加十八種色法(十種已完成,八種未完成色),最
后一個是涅盤。禪修正確來說只是八十九種心法中的其中一小部分而已,在佛陀時
代,大部分阿羅漢都是慧解脫的。

(2) 仁兄你的覺知與禪修的相應,既然禪修是心法之一部分,那麼,最終應該只有
覺,而沒有知,因為知只是心所法。


仁兄在天台學禪修。小弟贈兄一首寒山大師晚年隱居天台寒石山的詩:--

一住寒山萬事休,   更無雜念掛心頭
閑書石壁提詩句,任運還同不系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11
jiandao 發表於 2013-4-18 03:5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jiandao 於 2013-4-17 15:10 編輯
Djogchen 發表於 2013-4-17 13:59
仁兄你的一番見地有兩點我是不同意的:--

(1)一切法與禪修的互相效應,,仁兄你把一切法融入去禪修之中 ...

一切法與禪修的互相效應,,仁兄你把一切法融入去禪修之中已經把俱解脫和慧
解脫混淆了,勝妙正法---法或佛陀的教法有三個層面,即:研究教理、修行(行道)、體
證(通達)。「研究教理」即是鑽究記載佛陀的教示的聖典:經律論三藏。「修行」
是指戒定慧三學。「體證」則是指通達出世間道與證悟聖果。在它們當中,前者是
後者的根基,因為研究教理提供修行的方針;修行則導向覺悟。此教法是基於真實與
良善而稱為「勝妙」,因為依循佛陀的教法而修必定會趣向證悟至上殊勝的涅盤。


的確,按照佛法,依循佛陀的教法而修必定會趣向證悟至上殊勝的涅盤,但如何理解「緣覺」呢?個人感覺,應該依據如實的修持(按照佛法來說,應該是與釋尊教誨一致),參照釋尊的言教,證得自己的現量。


兄你引述的一段佛陀在阿含經的一切法乃只是簡單的概括,在第三次結集時候,所有
參與者把佛陀在經藏的一切法加以分析而分為四大類以及七十二種,這個包括了所有
一切法在內,四大類就是,心法,,心所法,色法,涅盤,再細分為七十二種那就是
心法是沒有目標的,八十九種心法它可以緣任何一個目標,所以只列為一法,加五
十二種心所法,它們已有目標,再加十八種色法(十種已完成,八種未完成色),最
后一個是涅盤。禪修正確來說只是八十九種心法中的其中一小部分而已,在佛陀時
代,大部分阿羅漢都是慧解脫的。


說句實話,「把佛陀在經藏的一切法加以分析而分為四大類以及七十二種」,個人理解,是後世菩薩們對於佛法思想的發展和貢獻,值得認真研究。但,這些不應該與釋尊給出的「一切法」的定義矛盾,另外,按照後世菩薩們對於佛法思想的發展和貢獻,「心外無法」,色法也是不能超越「心外無法」的,涅磐也只是一個概念,一個人(心)對於某種狀態的理解和描述,而涅磐狀態,按照佛法,是「所做已辦、不受後有」。

仁兄你的覺知與禪修的相應,既然禪修是心法之一部分,那麼,最終應該只有
覺,而沒有知,因為知只是心所法。


可以說,「知只是心所法」,「禪修是心法之一部分」,而通過禪修,從「覺知」入手,領悟「知」,這是說修持的次第。而修持次第,不是每個人都要完全一樣的,但個人感覺,由定發慧,是順暢、自然一些的,也與釋尊在阿含的教導一致。當然,按照佛法,戒定慧要齊頭並進。

仁兄在天台學禪修。小弟贈兄一首寒山大師晚年隱居天台寒石山的詩:--

一住寒山萬事休,   更無雜念掛心頭
閑書石壁提詩句,任運還同不系舟


謝謝老兄,這詩與慧能大師的「菩提本無樹」,意趣相通,可以理解為是在說開悟后的自我感受,洒脫不羈、隨緣任運,讓我們能夠觀賞大師的得道風采。

但是,個人感覺,對於多數讀者來說,這詩對於佛法的價值取向沒有刻意強調。佛法在世間的價值取向表現在,要積極主動地「離苦得樂」,甚至要積極主動地介入因緣、利樂有情、慈悲濟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2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3-4-19 19:2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3-4-19 06:33 編輯
jiandao 發表於 2013-4-17 14:54
的確,按照佛法,依循佛陀的教法而修必定會趣向證悟至上殊勝的涅盤,但如何理解「緣覺」呢?個人感覺, ...


仁兄你堅持禪修中體驗到了知,這個是你個人的實踐,理論是無法參予,不過,如果慧可只體悟到知的話,他的一臂也是白白地砍下來了
也預祝你體悟到知之中,也體悟到耶穌基督的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13
jiandao 發表於 2013-4-19 21:4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jiandao 於 2013-4-19 09:27 編輯
Djogchen 發表於 2013-4-19 06:25
仁兄你堅持禪修中體驗到了知,這個是你個人的實踐,理論是無法參予,不過,如果慧可只體悟到知的話,他的 ...


你小子來自耶穌基督的愛,隨時隨地都可以體悟到,比方說,有次有個傢伙出言不遜,你老兄就不顧門戶之別,挺身而出。再比方說,有次我措辭不夠委婉,引起一位基督徒姐妹的誤解,chico兄和大D兄就出面為我解釋;一說兄也曾經在我與一位老兄的爭論中,善意地打圓場。佛弟子朋友們的善良、友善,讓人感動。

老兄說的有道理,學習釋尊的言教,以及後世菩薩們的教導,對於修行很有好處,比起自己瞎琢磨要事半功倍,戒定慧齊頭並進更好這就是為什麼我一直建議老兄讀阿含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4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3-4-20 03:28 | 只看該作者
jiandao 發表於 2013-4-19 08:48
你小子來自耶穌基督的愛,隨時隨地都可以體悟到,比方說,有次有個傢伙出言不遜,你老兄就不顧門戶之 ...

呵呵!老兄你陳年舊酒也搬出來,耶穌一定是沒有教你金剛經裡的三心不可得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15
jiandao 發表於 2013-4-20 03:38 | 只看該作者
Djogchen 發表於 2013-4-19 14:28
呵呵!老兄你陳年舊酒也搬出來,耶穌一定是沒有教你金剛經裡的三心不可得了! ...

你啊!三心不可得,可不是說讓人忘記恩惠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6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3-4-20 04:06 | 只看該作者
jiandao 發表於 2013-4-19 14:38
你啊!三心不可得,可不是說讓人忘記恩惠

你說得沒錯,可能這就是你轉信基督教的原因之一,因為你認為神給予了你恩惠,而佛陀只是指引你一條道路,對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17
jiandao 發表於 2013-4-20 04:13 | 只看該作者
Djogchen 發表於 2013-4-19 15:06
你說得沒錯,可能這就是你轉信基督教的原因之一,因為你認為神給予了你恩惠,而佛陀只是指引你一條道路, ...

佛陀的教導,也與我有益,我也感激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8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3-4-20 04:37 | 只看該作者
jiandao 發表於 2013-4-19 15:13
佛陀的教導,也與我有益,我也感激他

呵呵!老兄你真會巧言妙語,這麼勉強地說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19
jiandao 發表於 2013-4-20 04:49 | 只看該作者
Djogchen 發表於 2013-4-19 15:37
呵呵!老兄你真會巧言妙語,這麼勉強地說也?

我實話實說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20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3-4-20 05:01 | 只看該作者
jiandao 發表於 2013-4-19 15:49
我實話實說

本來我想拿出部測謊機出來,現在還是不逗你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6:1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