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2009/11 義大利 day 2:斗獸場 古羅馬廣場 威尼斯廣場 那沃拉噴泉

作者:BANGZI  於 2016-7-13 22:4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旅遊歸來|已有10評論

關鍵詞:義大利, 威尼斯, 斗獸場, 羅馬, 噴泉

2009/11/22 斗獸場 古羅馬廣場 威尼斯廣場 那沃拉噴泉
昨天因為路途勞頓,又在外面晃悠了一整天,累了。昨晚睡了個好覺,今早兒起來精神倍兒爽。到樓頂餐廳又發現了那無敵自助餐更是軍心大振!飯畢俺倆就出發了。今天的計劃是斗獸場(和旁邊的那一堆勞什子),狼餵奶雕塑(都是白眼狼的後代?),威尼斯廣場,萬神廟,諾瓦拉噴泉。。。走哪兒算哪兒!回頭想想這不帶寶寶出去玩兒真是省了不止一點點事兒!
早餐之後俺們拿上地圖,出門右拐。這地界貌似從前是個城堡,還有古城牆。人家的破爛東西都留著,全世界銀民都花大把銀子來旅遊。俺們中國的破爛東西都拆了。
今天這個行程是個步行路線。這是俺綜合了好幾家旅遊網站推薦的步行線路嘔心瀝血的成果。儘管羅馬的地鐵也很方便,俺們又有三天的通票,俺還是覺得走路看的東西多些,偶爾能有些意外的發現。不過走路得有耐心和體力,為此俺經常遭遇俺家婆姨的暴力的和非暴力的抗議。出門沒多久就路過美國使館,很大很牛差,像是老建築,不知是不是二戰時美國佬佔下的,義大利人也沒轍說行老大您先用著。。。半路上還碰見了個和葛可親的老爺爺試圖跟俺們空尼奇瓦。俺們友好地跟他說沒事兒別沖著中國人空尼奇瓦,得說你好。。。
路過共和廣場,很有特色。羅馬乃至整個義大利,到處都是這種小廣場+噴泉+教堂的組合。俺們旅遊的看著挺新鮮,不知本地人看了又沒有什麼感覺。看見了麥當勞,俺們忍不住在那裡坐了會兒。喝點水兒吃點兒點心什麼的 - 早飯還沒消失聶!坐在這裡看著廣場上人來車往俺尋思還是住在小地方好。大城市太鬧騰嘈雜。像這種地方來玩玩還行,居住就免了吧。
共和廣場走不了多遠就是瑪吉奧萊聖母瑪利亞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MAGGIORE)。這個聖母堂是羅馬25個聖母堂里最大的,根據教廷與義大利的協約這個教堂屬於的領地,該教堂的治安不歸羅馬警察管,而是歸的警察管。說起來又寫慚愧,俺都沒進裡面轉一圈。俺婆姨進去偵查里一番,照了一張內景,俺站在門口瞄了半天有沒有美女,結果還不如進教堂看看。俺婆姨出來後跟俺描說是裡面金璧輝煌富麗堂皇彩玻璃窗可漂亮了。接著就溜達去了斗獸場和旁邊的古羅馬廣場。斗獸場第二次用羅馬通票,還是很好使,不用排長隊。進來后先爬到最高處,然後轉著圈兒一層一層的看,一層一層的下。有沒有震撼的感覺聶?好像也有一點兒。但是您要是想想這是銀家公元72年造的東西,相比起俺們的明代的長城,俺以俺對建築工程的猜想造這個玩意兒的技術要求要高不少。尤其是還早了一千二百多年。故宮的活兒要細不少,但時間上也晚了一千多年。斗獸場邊上還有個凱旋門。說是巴黎的凱旋門就是拿破崙同學向羅馬帝國學習的結果。只不過,小拿同學把他那個凱旋門修得大了許多倍。現在大多數人都知道巴黎有個凱旋門。
 
羅馬廣場這些個斷臂殘牆孤零零的破石柱都是有說道的,哪兒哪兒哪兒曾經是什麼建築,設施,幹啥的用的。。。 一通忽悠!俺已經沒了那個興趣,在這裡走走轉轉看看猜想一下當年的情景,體會一下歷史就夠俺暈菜的了。
 
羅馬古城建於公元前753年,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羅馬城有一段神奇的傳說:羅馬人的始祖伊尼德的後代拉丁公主西拉維姬被謀奪了王位的叔父逼迫,成了供奉爐灶女神維斯泰女神的貞女。後來她和戰神瑪爾斯結合,生了一對雙胞胎,哥哥羅馬路斯和弟弟里穆斯。這件事觸怒了國王,他害死了西拉維姬,還下令把兩個孩子放在筐子里拋入洪水泛濫的台伯河中。後來筐子被衝到岸上,一頭母狼發現了他們,將他們銜去,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他們。後來,狼被獵人捕殺,獵人發現了這兩個孩子並把他們撫養成人。兩個孩子長大以後像父親一樣強壯,他們為母親報了仇。羅馬路斯在母狼哺育他的地方建立了城市,並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為羅馬。至今,羅馬城徽的圖案就是一個母狼哺乳兩個嬰兒。
 
威尼斯廣場是羅馬最漂亮的廣場,位於羅馬中心地帶,人們在窮游上看到很多羅馬遊記線路都是以此為起點的。 它是完成義大利統一大業的開國國王維克多·埃曼紐爾二世紀念堂,是為了慶祝1870年義大利統一而建造的,耗時25年才建成。觀賞了一會兒「打字機」樓,接著去附近的萬神廟。然後去了納沃納廣場,廣場上的噴泉也是貝爾尼尼設計的。然後又路過特萊維噴泉看夜景,還是一大堆人在那兒。

早晚早餐之後俺們拿上地圖,出門右拐。這地界貌似從前是個城堡還有古城牆。

 介個又是俺以破城牆為背景的英姿


街上時不常地有這種樣式的擺設,這是拜聖母瑪麗亞的因為上面寫著有GRAZIA MADONNA的字樣。查了下維基這是天主教里拜聖母瑪麗亞的那一支在什麼義大利  ,印度  ,法國  ,美國  和瑞士  的義大利  語區很流行。  再仔細一看最上面就寫著AVE MARIA(聖母頌)。俺還搞複雜了。

Array  
記得這裡面就是美國使館,很大很牛差。像是老建築,不知是不是二戰時美國佬佔下的,義大利人也沒轍說行老大您先用著。。。

 

 


眼瞅著就到了共和廣場。半路上還碰見了個和葛可親的老爺爺試圖跟俺們空尼奇瓦。俺們友好地跟他說沒事兒別沖著中國  人空尼奇瓦得說你好。。。

 

共和  廣場周邊的圍廊很氣派

到處看著都是破破爛爛的,但是挺有韻味,不讓人討厭。我想很重要的一點是地方拾掇得還算乾淨,看著不髒兮兮的。


這是網上抄來的:
共和  國廣場是紀念一八八五年義大利  從王制改為共和  制而命名的。而當地人更喜歡沿用舊名,稱它為埃塞得拉廣場(Esedra),「埃塞得拉」的意思是古羅馬  的會議堂。廣場為圓形,西半部有堂皇的柱廊。這個廣場以納亞蒂仙女噴泉(Nayadie)而聞名,是全羅馬  最大的噴泉之一,中央噴泉由四個美女形狀構成,相當華麗。夏天夜裡露天咖啡店座無虛席、熱鬧非凡,是體會義大利  晚間生活的好去處。



看見沒,麥當勞的標誌出來了。看著非常親切。這個共和  廣場很有特色,羅馬  ,整個義大利  ,到處都是這種小廣場+噴泉+教堂的組合。俺們旅遊的看著挺新鮮,不知本地人看了又沒有什麼感覺。看見了麥當勞,俺們忍不住在那裡坐了會兒。喝點水兒吃點兒點心什麼的 - 早飯還沒消失聶!坐在這裡看著廣場上人來車往俺尋思還是住在小地方好。大城  市太鬧騰嘈雜。像這種地方來玩玩還行,居住就免了吧。

 接著走

共和  廣場走不了多遠就是瑪吉奧萊聖母瑪利亞  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MAGGIORE)。這個聖母堂是羅馬  25個聖母堂里最大的,根據教廷與義大利  的協約這個教堂屬於  的領地,該教堂的治安不歸羅馬  警察管,而是歸  的警察管。懶得翻譯了。從網上抄一段吧:

  大聖母瑪利亞教堂是羅馬的四大教堂之一,據說西元352年,當時的教宗里貝利歐(Liberio)夢見聖母顯靈,要他在時值盛夏的8月天,尋找一處有白雪的地點興建教堂,而教宗真的在目前教堂的所在地發現新雪,因而虔誠建了聖母瑪莉亞大教堂,所以這個教堂又有「白雪的聖母瑪莉亞教堂」之稱號。
  教堂內部的聖經故事馬賽克畫,是用切割得很小的彩色馬賽克和黃金一起拼飾出來的,其作工之細膩,令人嘆為觀止!而天花板的鏤空雕畫,據說原本都覆上一層純金,更顯得金璧輝煌。同時,義大利最重要的巴洛克  藝術和雕刻大師貝─貝尼尼也下葬於此,讓教堂更值得造訪。
  教堂所在的艾斯奎利諾山丘(Esquiline Hill)山頂原是一大片綠地花園,4世紀時因一次宗教奇蹟而起建,教宗Sixtus III在432曾加以改建,1438年地震曾嚴重毀損教堂但數年後又進行修復,後來更有許許多多的建築天才參與擴建及修建,包括米開朗基羅在內。這座架構非常龐大的教堂協調地結合了各種不同的建築風格,可以說是一部活生生的建築史。

教堂的側臉。俺看教堂是走馬觀花,沒有什麼自己的研究。心裡想著明天要去看  的聖彼得  那還有什麼其他的教堂值得花時間聶?如果您對各種教派(神馬少林派武當派的)、教堂及其建築風格有研究這個應該是值得花時間的。不過這個不是俺的菜,就跟俺要跟您掰扯比利時  有多少種啤酒您不見得愛聽一個道理。千萬別說俺沒文化。。。安排這裡是因為所有的旅遊書都有提及可見其重要性,另外去斗獸場也要從這裡路過。

教堂內部。說起來有些慚愧,俺都沒進裡面轉一圈。俺婆姨進去偵查里一番,照了一張內景,俺站在門口瞄了半天有沒有美女,結果還不如進教堂看看。俺婆姨出來後跟俺描說是裡面金璧輝煌富麗堂皇彩玻璃窗可漂亮了。。。這是俺婆娘照的。今天是個星期天裡面還有「支部活動」。坐了不少人。

 

接著俺們就按圖索驥,附近還有個神馬古羅馬  水渠的遺址(NINEO DEL AQUA ALEXANDRINA)。這玩兒看著像水渠嗎?

快到斗獸場了。這是ALFREDO ORIANI的雕像,此銀是義大利  的作家和社會批評家

摘自百度百科,按現代的說法就是個面子工程。
義大利  古羅馬  競技場羅馬  斗獸場(Colosseum)是古羅馬  帝國專供奴隸主、貴族和自由民觀看斗獸或奴隸角斗的地方。羅馬  斗獸場是在公元72年,是古羅馬  時期最大的圓形角斗場,羅馬  皇帝韋帕薌為慶祝征服耶路撒冷  的勝利,由強迫淪為奴隸的八萬猶太和阿拉伯俘虜修建而成的。還有一種說法是,將俘虜來的奴隸賣給當地的羅馬  人,獲得了巨大的收入,從而得以支持斗獸場建造的龐大支出。而真正建造這座建築的人,更多是擁有相當技藝的建築師和有專業知識的工人。圍牆共分四層,前三層均有柱式裝飾,依次為多立克柱式、愛奧尼柱式、科林  斯柱式。科洛西姆斗獸場以宏偉、獨特的造型聞名於世。 斗獸場專為野蠻的奴隸主和流氓們看角斗而造。 從功能、規模、技術和藝術風格各方面來看,羅馬  斗獸場是古羅馬  建築的代表作之一。斗獸場平面式長圓形的,相當於兩個古羅馬  劇場的觀眾席相對合一。斗獸場長軸188m,短軸156m,中央的「表演區」長軸86m,短軸54m。觀眾席大約有60排座位,逐排升起,分為五區。前面一區是榮譽席,最後兩區是下層群眾的席位,中間是騎士等地位比較高的公民坐的。榮譽席比「表演區」高5m多,下層觀眾席位和騎士席位之間也有6m多的高差,社會上層的安全措施很嚴密。最上一層觀眾席背靠著外立面的牆。觀眾席總的升起坡度接近62℅,觀覽條件很好。羅馬  斗獸場由弗拉維王朝的三個皇帝建造,它的建造是這個新王朝的家族為提高自身在公眾中的地位而發起的一系列運動的一部分。韋帕薌(公元69—79年)是這個王朝的締造者,他的出身並不高貴;在尼祿自殺后的一年中,羅馬  又經歷了三個短命皇帝(伽爾巴、奧托、維泰里烏斯)的失敗的統治,韋帕薌隨後坐上了皇位。那時尼祿並未被遺忘;他所吞噬的廣袤的土地和其他的奢侈物已經激起民憤。因此,當韋斯帕  西恩決定填平那屬於尼祿的豪華金色宮殿的人工湖.將其變成公共娛樂場所的時候,幾乎沒有任何人提出異議。
角斗是斗獸場的主要節目,是一天中娛樂的高峰。當時還出現了專門培訓角鬥士的角斗學校。由斗獸場來為4所角斗學校提供資金,這4所學校可以容納2000名角鬥士,實際上這些角斗學校不過是訓練營和監獄的組合體,因為絕大多數的角鬥士都是來自羅馬  帝國各個地方的奴隸和俘虜,他們沒有任何自由和權力,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   對於羅馬  貴族來說,最殘酷的格鬥毫無疑問也是他們最為激動的。打鬥者帶有戟或短劍。大部分鬥士都是奴隸和犯人。也有為了掙錢而自願前來格鬥的,他們都受過專門訓練。格鬥分許多種:最有名的是決鬥,這種決鬥的一方是持三叉戟和網的角鬥士,對手是帶刀和盾的羅馬  武士,帶網的角鬥士要用網纏住對手再用三叉戟把他殺死,另一角斗土帶著頭盔,手持短劍盾牌,拚命追趕想戰勝他的對手。最後,失敗的一方要懇求看台上的人大發慈悲,這些觀眾們決定著他的命運,假如他們揮舞著手巾,他就能被免死;假如這些人手掌向下,那就意味著要他死。 許多世紀前,這個競技場由於地震部分倒塌了,但如今仍可看到當時鬥士們格鬥所用的場地。

最後穿過了一個小公園,斗獸場便出現在了俺們的眼前。

 

圖右邊看過去就是古羅馬  廣場(ROMAN FORUM,論壇???)遺址,看完斗獸場再過去。

 這玩藝兒在當年應該還是個很牛差的工程,那句話怎說來著?雄偉壯觀!

 

第二次用羅馬  通票,還是很好使,不用排長隊。進來后先爬到最高處,然後轉著圈兒一層一層的看,一層一層的下。

 

 

 

 有沒有震撼的感覺聶?好像也有一點兒。。。但是您要是想想這是銀家公元72年造的東西,相比起俺們的明代的長城,俺以俺對建築工程的猜想造這個玩意兒的技術要求要高不少。尤其是還早了一千二百多年。故宮的活兒要細不少,但時間上也晚了一千多年。

 

眺望對面的古羅馬  廣場遺址

 

 

 

 

 斗獸場邊上的凱旋門

 

 


這是陳列館里放的物件兒。

 

 眺望古羅馬廣場

 

 


凱旋門。說是巴黎  的凱旋門就是拿破崙同學向羅馬  帝國學習的結果。只不過,小拿同學把他那個凱旋門修得大了許多倍。現在大多數人都知道巴黎  有個凱旋門,也許是俺太無知。要論成果小拿那點子家底兒哪能跟銀家羅馬  帝國比。面子工程也給後人造福阿。。。


慢慢看慢慢轉著就到了底層了。這地兒值得來看一哈子。好像還被什麼旅遊雜誌選為世界50個必看的景點之一。

 

 

 

 

 轉夠了,看夠了,照夠了,幸虧現在不用膠捲了,俺們就戀戀不捨的出來了。

 

看夠了斗獸場俺們就奔古羅馬  廣場去了

 凱旋門和斗獸場同框

 凱旋門

 斗獸場全景

 
到此一游

 

 
這條街邊上下去就是古羅馬廣場

 
羅馬  論壇
  網上找了半天也沒找到中文的介紹。白度知道上有一段,貌似是個極其崇拜古羅馬  的銀寫的,內容基本正確。現摘抄如下:羅馬  論壇曾是古代羅馬  城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生活的中心,羅馬  城和羅馬  帝國政治權力的中心,是世界最古老的一座議事廣場,反映了整個羅馬  歷史  的面貌;帝國議事廣場是羅馬  論壇的一系列擴展建築,建成於羅馬  共和  國末期和羅馬  帝國早期,君士坦丁凱旋門(Arco di Costantino)位於其間。

寫得那麼好,現在留下的只能供人們發揮想象力了
羅馬  論壇的進口,遠處的白色建築是威尼斯  廣場邊的維克  多?埃曼紐爾二世紀念堂。

 
進了裡面是這些個斷壁殘牆

 

 

 

這咋又冒出個「凱旋門」聶?

 


這些個斷臂殘牆孤零零的破石柱  都是有說道的,哪兒哪兒哪兒曾經是什麼建築,設施,幹啥的用的。。。 一通忽悠!俺已經沒了那個興趣,在這裡走走轉轉看看猜想一下當年的情景體會一下歷史  就夠俺暈菜的了。

俺發現歐洲  人很熱衷於給樹「剃頭」,義大利  的「髮型」是留頭頂,而法國  則是方塊頭。

 

 

看夠了俺們就往去威尼斯  廣場的的出口去了。正好出口處是個制高點,俺們在此欣賞了一會兒羅馬  論壇的全景。


從這個出口處來就是卡匹托林納博物館(Musei Capitolinigalleria Lapidaria)據說裡面有好些個名畫兒,不過這也是俺的弱項(俺好像木啥強項),沒進去,直奔威尼斯  廣場去也。

出口沒多遠就是狼哺乳雕塑。這是擺渡知道上抄來的故事:
  羅馬  古城建於公元前753年,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  。關於羅馬  城的名字,有一段神奇動人的傳說:羅馬  人的始祖伊尼德的後代拉丁公主西拉維姬(又譯西爾維亞)被謀奪了王位的叔父逼迫,成了供奉爐灶女神維斯  泰女神的貞女。後來她和戰神瑪爾斯結合,生了一對雙胞胎,哥哥羅馬  路斯和弟弟里穆斯。這件事觸怒了國王,他害死了西拉維姬,還下令把兩個孩子放在筐子里拋入洪水泛濫的台伯河中。後來筐子被衝到岸上,一頭母狼發現了他們,將他們銜去,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他們。後來,狼被獵人捕殺,獵人發現了這兩個孩子並把他們撫養成人。兩個孩子長大以後像父親一樣強壯,他們為母親報了仇。羅馬  路斯在母狼哺育他的地方建立了城市,並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為羅馬  。至今,羅馬  城徽的圖案就是一個母狼哺乳兩個嬰兒。

狼餵奶銅像  

 
這便是那個博物館了

 
摘自擺渡百科
  利威尼斯  廣場是羅馬  最漂亮的廣場,位於羅馬  中心地帶,人們在窮游上看到很多羅馬  遊記線路都是以此為起點的。 它是完成義大利  統一大業的開國國王維克  多·埃曼紐爾二世紀念堂,是為了慶祝1870年義大利  統一而建造的,耗時25年才建成。
  廣場的正面是綽號叫「打字機」的白色大理  石建造的維克  多·埃曼紐爾二世紀念堂。紀念堂是為了慶祝1870年義大利  統一而建造的,16根圓柱形成的弧形立面是它最精彩的部分,兼顧了大氣和精緻。建築物上面有兩座巨大的青銅雕像,右邊的代表「熱愛祖國的勝利」,左邊代表的是「勞動的勝利」。一戰後又將無名英雄墓安放在紀念堂前,紀念為義大利  獨立而陣亡的士兵。   這座建於1911年的高大宏偉建築,在羅馬  城的許多位置上都能看到它,成了很好辨別方向的標誌。16根圓柱形成的弧形立面是它最精彩的部分,台階下兩組噴泉寓意深刻:右邊的象徵第勒尼安海,左邊的象徵亞得里亞海,中央騎馬的人物塑像就是完成了義大利  統一大業的維克  多·埃曼紐爾二世。建築物上面有兩座巨大的青銅雕像,右邊的代表「熱愛祖國的勝利」,左邊代表的是「勞動的勝利」。無論日晒雨淋,總有兩名士兵,還有兩把熊熊燃燒的不息的火炬紋絲不動地在這裡守護著無名戰士墓。
  紀念意義
  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到義大利  訪問,也都要來這裡為無名英雄們敬獻花圈。這座紀念堂是義大利  國家獨立和統一的象徵,義大利  人稱之「祖國祭壇」,每年國慶節,都要在這裡舉行隆重的紀念儀式。
 
這座樓好像還有個別名兒:打字機!現在的年輕人大概都不知道老式打字機啥樣吧,呵呵。。。

 
 到此一游

 

 
接著往萬神廟走


萬神廟百科名片
  萬神廟(Pantheon)位於義大利  首都羅馬  圓形廣場的北部,是羅馬  最古老的建築之一,也是古羅馬  建築的代表作。萬神廟採用了穹頂覆蓋的集中式形制,重建后的萬神廟是單一空間、集中式構圖的建築物的代表,它也是羅馬  穹頂技術的最高代表。

  為了紀念早年的奧古斯都(屋大維)打敗安東  尼和克婁巴特拉  (埃及  艷后), 萬神廟外景由奧古斯都大帝的女婿、屋大維的副手、曾先後三任羅馬  總督的馬爾庫斯·維普薩紐斯·阿格里帕於公元前27 年主持,在羅馬  城內建造了一座廟,獻給「所有的神」,因而叫「萬神廟」。公元80年被焚毀。後來最喜歡做建築設計的阿德良皇帝(117~138年在位)把它重建(120~124年)。到3世紀初,又由盧丘斯·塞蒂繆斯、塞韋魯斯和卡拉  卡拉  兩個皇帝改建。公元655年被拜占庭皇帝康斯坦士二世(Constans)搶去。羅馬  皈依天主教后,萬神廟曾一度被關閉。公元609年,教皇博理法喬四世將它改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到了近代,它又成為義大利  名人靈堂,國家聖地。

  萬神廟採用了穹頂覆蓋的集中式形制,重建后的萬神廟是單一空間、集中式構圖的建築物的代表,它也是羅馬  穹頂技術的最高代表。萬神廟平面式圓型的,穹頂直徑達43.3米,頂端高度也是43.3米。按照當時的觀念,穹頂象徵天宇。穹頂中央開了一個直徑8.9米的圓洞,可能寓意著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的某種聯繫。從洞進圓來柔和漫射光,照亮空闊的內部,有一種宗教的寧謐氣息。穹頂的外面覆蓋著一層鍍金銅瓦。(公元8世紀時,教皇格里高利三世(GregoryⅢ)用鉛瓦覆蓋)   穹頂的材料有混凝土,有磚,混凝土用浮石作骨料。大概是先用磚沿球面砌幾個大發券,然後才澆築混凝土的。這些發券的作用是,可以使混凝土分段澆築,還能防止混凝土在凝結前下滑,並避免混凝土收縮時出現裂縫。為了減輕穹頂重量,越往上越薄,下部厚5.9米,上部1.5米。並且在穹頂內面做五圈深深的凹格,每圈28個。   牆厚6.2米,也是混凝土的。每澆築1米左右,就砌1層大塊的磚。牆體內沿圓周發8個大券,其中7個是壁龕,一個是大門。龕和大門也減輕了基礎的負擔。基礎深4.5米,底厚7.3米。基礎和牆的混凝土用凝灰岩和灰華石作骨料。   

 萬神廟內景


  穹頂

從萬神廟出來天色已晚,俺們還是按計劃去了納沃納  廣場。

  (摘自擺渡百科)
  納沃納  廣場  英文名:Piazza Navona
  納沃納  廣場是羅馬  最美麗的廣場。無論時白天,還是晚上,它都是一塊吸引遊客的天然磁鐵,同時也是人們花上個把小時讓自己置身於眾多咖啡館之一,同時觀賞過往人群的理想場所。廣場的輪廓是一個寬闊的橢圓形,正好與阿戈納利斯競技場的形狀相配—廣場的名稱就源於該競技場—擁有30,000個座位的大型運動場,由圖密善皇帝於公園86年建成。   1644年,廣場經歷了最重大的變化:教皇英諾森十世開始著手一項激進的巴洛克  風格的重建方案。此項舉措產生的最主要紀念物是貝爾尼尼設計的兩個引人注目的噴泉:位於廣場南端的莫羅噴泉和位於中心的四河噴泉(Fontana dei Quattro Fiumi)。四河噴泉中的雕塑分別象徵著四條天堂河流(多瑙河、尼羅河、普拉特河與恆河  )以及已知世界的四個角落(亞洲  、非洲  、歐洲  和美  洲)。   廣場的西邊坐落著聖阿涅塞教堂(Sant'Agnese),其凹形正面(1653-1657)是貝爾尼尼的主要競爭對手—弗朗切斯科·博羅  米尼的作品,它位於聖阿涅塞殉難場所,她是一位13歲的處女,由於不願嫁給一名異教徒而遭殺害。教堂旁邊是英諾森十世的眾多宮殿之一 — 潘菲利宮(Palazzo Pamphili)。

 儘管天色已黑,這個廣場看起來還是很有魅力的。這三個噴泉也是一級棒,風格和特萊維噴泉是一致的,那是,都是出自貝爾利尼之手。

 

 

 

 實在是想不起來俺們是在哪兒找的飯折。晚飯後回酒店的路上又去看了特萊維噴泉的夜景。夜景比晝景更有魅力。看夜景的人不比白天少。

 

 特萊維噴泉夜景也很美。

 

 街角上又供著這個。美好的一天又過去了!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5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5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0 個評論)

回復 泥馬 2016-7-14 01:14
多壯觀的古羅馬廣場,感慨怎麼收回去沒發出來呢?那個打字機大廈真有氣派,俺嚼著挺真汗的。
回復 BANGZI 2016-7-14 01:42
泥馬: 多壯觀的古羅馬廣場,感慨怎麼收回去沒發出來呢?那個打字機大廈真有氣派,俺嚼著挺真汗的。
打字機的確挺美,還是乳白色地,俺也出「真汗」了!

啥子叫「感慨怎麼收回去沒發出來呢?」
回復 泥馬 2016-7-14 02:39
BANGZI: 打字機的確挺美,還是乳白色地,俺也出「真汗」了!

啥子叫「感慨怎麼收回去沒發出來呢?」
【本想發點什麼感慨的,結果不得要領,免了。】忘了這句了?
回復 BANGZI 2016-7-14 02:50
泥馬: 【本想發點什麼感慨的,結果不得要領,免了。】忘了這句了?
哈哈,,,俺的意思是覺的該發點感慨,結果啥也沒擠出來。俺基本上是個沒心沒肺的人,原本就沒多少多愁善感。
回復 南沙2 2016-7-14 03:07
九萬觀眾的斗獸場挺震撼的
回復 BANGZI 2016-7-14 04:36
南沙2: 九萬觀眾的斗獸場挺震撼的
想想那玩意兒啥時候建的的確感到不容易!
回復 fanlaifuqu 2016-7-14 06:26
咱也被震撼一下!
回復 BANGZI 2016-7-14 06:53
fanlaifuqu: 咱也被震撼一下!
別把人家那點子家底兒震倒了!
回復 嘻哈:) 2016-7-14 10:03
遊客真少。
回復 BANGZI 2016-7-14 10:12
嘻哈:): 遊客真少。
沒忽悠你吧!呵呵。。。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4 20:0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