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越劇近三十年的變化

作者:量子在  於 2017-10-9 21:3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戲劇動態|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關鍵詞:越女爭鋒

越劇近三十年的變化
南方相聲迷  2017-10-08 17:06:35 舉報
閱讀數:349
隨便寫寫,隨便看看

​​      以前三三兩兩的寫過一點博文,說越劇逐漸消失的板式,昨天腦洞開了一下,酒壯慫人,折騰了大半夜,憑著記憶寫點自己對越劇三十年來的變化,也算是對自己這麼多年來看越劇的一個總結吧!

      註:下文所有觀點僅是個人看戲心得。

     我真正進劇場看戲,應該在98年左右了,之前雖然喜歡看戲,途徑只有兩條:1、浙江廣電集團的各種戲曲節目,包括寧波廣播的一些戲曲節目,還有就是vcd,這也出現得比較晚了。2、民營劇團的演出。

     之所以說是真正進劇場看戲是在98年,因為在這之前有幾次在劇院看戲的事情,但只有一次是自己主動的,那是餘姚越劇團的《康王告狀》,記得當時票價10元,對一個在讀初中的來說,這個票價不便宜(再早一些年的話,10塊錢能在集市上扯一塊不錯的布,添些加工費就是一件衣服)。其餘兩次,一次是民營團不知道怎麼的進了劇場演出,劇團還記得,前面的加戲是《庵堂認母》,正戲是《一夜夫妻》。一次又是餘姚越劇團的《人生大轉盤》,學校組織的,現代戲,看得比較懶散。

     上世紀90年代,是整個戲曲環境最差的年代,印象中最深的就是王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節目里戲曲不景氣之類的話,但是這個問題對我來說似乎沒有什麼感覺:民營劇團演出頻繁,浙江廣電四檔戲曲節目,涵蓋戲曲新聞、戲曲娛樂,戲曲節目,分門別類,興旺無比。那時候你只要有空,可以從早上不斷的換台,一檔接著一檔的聽或者看,絕對讓你聽到午夜。對,午夜上海有一檔重播的戲曲節目,曾經有一個噩夢般的經歷。半夜偷偷聽,放得是京劇《三堂會審》,王金龍出來「為訪嬌容」卡住了,來來回回折騰了好幾遍還是這個,沒有耐心聽下去,以後就很少聽了。

     這段時期的節目最大的感覺就是公案戲少了,除了傳統的幾個類似《血手印》、《胭脂》之外,新創的公案戲明顯少了。越劇在拓展愛情主題上卻開始了新的嘗試,無論浙江、上海,還是福建、南京。

     從現在留存下來的劇目來看,如浙江的《陸遊與唐婉》、《西廂記》、《紅絲錯》、《琵琶記》《荊釵記》等,上海的《玉簪記》、《舞台姐妹》、《楊乃武》、《風雪漁樵》等。

    從這裡不難看出,這個時期的主流創作劇目的核心雖然還是愛情,但是主角的身份已經悄悄的在變化了,除了經典改編之外,文人戲、名人的戲的苗頭已經逐漸顯現,而無論是上海還是浙江,對越劇的演劇方式,藉助於歷史、文人、名著提升越劇的文化品味成為了重頭。

      浙江的縣級劇團卻有自身的定位,民間傳奇類劇目或者說演義小說的劇目都有一批,《陸文龍》、《歸長安》、《孟姜女》等劇目都成為一些縣級劇團的保留劇目。

     這十年可以說是越劇中生代成長成名的黃金時段的十年,也是最糾結的十年,經過前十年的醞釀,中生代演員在這十年中的成績是非常明顯的,回看這十年的戲錄像,青春卻不稚嫩,富有激情,每一個都可算是上佳的。

      2001年到2010年,浙江以《趙氏孤兒》和《流花溪》開場,開啟了新的方式,《趙氏孤兒》雖然是名著改編而來,卻以強烈的個人風格呈現出了一個不同以往的演劇風格,也可以稱之為有話劇味道的越劇,這個風格之後一段時期內影響著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包括《藏書之家》等劇目。

    《流花溪》仍然在延續民間傳奇的故事,其內核和表現方式上也發生了改變,宣傳為「越劇版《橘子紅了》」,可見其貌,而最初上下本的演出方式也是一種新的嘗試。

      在上海,《蝴蝶夢》打出了古典夢幻浪漫的旗號,在音樂、表演和劇本都有了很大的突破,之後《青衫紅袍》等戲相繼而來。

      在這個時期,無論是上海還是浙江,越劇劇目的步伐明顯要比前一個十年來得大,前一個十年雖然在題材和舞台樣式上走向了歷史和名人,但是主題上突破的步子明顯沒有這十年大,雖然也有《西施斷纜》、《孔乙己》等劇目出現。

    而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的新《梁祝》在對故事重新解讀的時候(主要是高山流水和山伯之死),對舞台表演形式的探索,尋求新歌舞的探索則表現為一種新的探索方向。

       可惜的是,《蝴蝶夢》、《流花溪》等劇目在贏得口碑的時候,卻多少遭遇了挫折。《蝴蝶夢》到2011年才成為梅花獎劇目,《流花溪》參加第七屆藝術節不得不大篇幅刪減壓縮。

       這十年民間傳奇類劇目明顯的少了下來,除去桐廬越劇團等少有幾個劇團創作《春江奇緣》等劇目外,地市級和縣級劇團也不斷的嘗試了歷史、文化的劇目,如溫州越劇團的《晉文公復國》、上虞越劇團的《南風歌》、寧波小百花越劇團的《煙雨青瓷》、紹興小百花越劇團《越王勾踐》等。

       這一類戲,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大多以表現劇團所在地的歷史文化為主。

     與此同時,市場的探索卻出現了新的方式。上海越劇院的《西園記》、《追魚》復排,杭州越劇院《一縷麻》、《新獅吼記》是在探索越劇類型的同時,藉助了經典劇目復排去衝擊市場,還有紹興小百花越劇團的《李慧娘》、《情探》、浙江小百花越劇團《浪子奇緣》。

      浙江越劇團的《風雪寒梅李三娘》、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的《道觀情緣》、杭州越劇院、樂清越劇團的《唐寅與秋香》(樂清越劇團名《唐伯虎點秋香》)屬於劇目改編。

     還有一個現象是外國名著再次出現在了越劇舞台上,越劇對於外國名著的改編一直存在,如上海越劇院的《王子復仇記》、《第十二夜》,杭州越劇院的《冬天的故事》等,但並不成為主流。而在這十年裡,藉助學院教授以及外國名著的底子,結合現代舞台方式的劇目,使得這時期的外國名著改編有了新的模樣。紹興小百花越劇團的《馬龍將軍》把一些道具用人替代,杭州越劇院《心比太高》海達自刎時候背景是一輪明月,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的《春琴傳》。

     縱觀這十年,可以說是自由探索,所有越劇團身上的束縛變得越來越少,對於作品的內涵、形式的挖掘和融入,也是越來越大膽,劇目眾多,也不乏有優秀作品。

    這時期中,各劇團在探索創作的時候,各團的青年演員也開始嶄露頭角,或通過傳統劇目的排演,或是新劇目的演出。尤其是三界越女爭鋒,使得各團的年輕人為全國所熟知。

      從2011年至2017年,2013年可以視為分界點:13年之前,依然延續前十年的創作方式,13年之後,隨著外部的環境變化,各劇團或多或少的面臨了困境,對於創作有所遲滯,只有少數幾個劇團依然不曾停步。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9 10:2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