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近三十年的变化

作者:量子在  于 2017-10-9 21:33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戏剧动态|通用分类:文史杂谈

关键词:越女争锋

越剧近三十年的变化
南方相声迷  2017-10-08 17:06:35 举报
阅读数:349
随便写写,随便看看

​​      以前三三两两的写过一点博文,说越剧逐渐消失的板式,昨天脑洞开了一下,酒壮怂人,折腾了大半夜,凭着记忆写点自己对越剧三十年来的变化,也算是对自己这么多年来看越剧的一个总结吧!

      注:下文所有观点仅是个人看戏心得。

     我真正进剧场看戏,应该在98年左右了,之前虽然喜欢看戏,途径只有两条:1、浙江广电集团的各种戏曲节目,包括宁波广播的一些戏曲节目,还有就是vcd,这也出现得比较晚了。2、民营剧团的演出。

     之所以说是真正进剧场看戏是在98年,因为在这之前有几次在剧院看戏的事情,但只有一次是自己主动的,那是余姚越剧团的《康王告状》,记得当时票价10元,对一个在读初中的来说,这个票价不便宜(再早一些年的话,10块钱能在集市上扯一块不错的布,添些加工费就是一件衣服)。其余两次,一次是民营团不知道怎么的进了剧场演出,剧团还记得,前面的加戏是《庵堂认母》,正戏是《一夜夫妻》。一次又是余姚越剧团的《人生大转盘》,学校组织的,现代戏,看得比较懒散。

     上世纪90年代,是整个戏曲环境最差的年代,印象中最深的就是王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节目里戏曲不景气之类的话,但是这个问题对我来说似乎没有什么感觉:民营剧团演出频繁,浙江广电四档戏曲节目,涵盖戏曲新闻、戏曲娱乐,戏曲节目,分门别类,兴旺无比。那时候你只要有空,可以从早上不断的换台,一档接着一档的听或者看,绝对让你听到午夜。对,午夜上海有一档重播的戏曲节目,曾经有一个噩梦般的经历。半夜偷偷听,放得是京剧《三堂会审》,王金龙出来“为访娇容”卡住了,来来回回折腾了好几遍还是这个,没有耐心听下去,以后就很少听了。

     这段时期的节目最大的感觉就是公案戏少了,除了传统的几个类似《血手印》、《胭脂》之外,新创的公案戏明显少了。越剧在拓展爱情主题上却开始了新的尝试,无论浙江、上海,还是福建、南京。

     从现在留存下来的剧目来看,如浙江的《陆游与唐婉》、《西厢记》、《红丝错》、《琵琶记》《荆钗记》等,上海的《玉簪记》、《舞台姐妹》、《杨乃武》、《风雪渔樵》等。

    从这里不难看出,这个时期的主流创作剧目的核心虽然还是爱情,但是主角的身份已经悄悄的在变化了,除了经典改编之外,文人戏、名人的戏的苗头已经逐渐显现,而无论是上海还是浙江,对越剧的演剧方式,借助于历史、文人、名著提升越剧的文化品味成为了重头。

      浙江的县级剧团却有自身的定位,民间传奇类剧目或者说演义小说的剧目都有一批,《陆文龙》、《归长安》、《孟姜女》等剧目都成为一些县级剧团的保留剧目。

     这十年可以说是越剧中生代成长成名的黄金时段的十年,也是最纠结的十年,经过前十年的酝酿,中生代演员在这十年中的成绩是非常明显的,回看这十年的戏录像,青春却不稚嫩,富有激情,每一个都可算是上佳的。

      2001年到2010年,浙江以《赵氏孤儿》和《流花溪》开场,开启了新的方式,《赵氏孤儿》虽然是名著改编而来,却以强烈的个人风格呈现出了一个不同以往的演剧风格,也可以称之为有话剧味道的越剧,这个风格之后一段时期内影响着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包括《藏书之家》等剧目。

    《流花溪》仍然在延续民间传奇的故事,其内核和表现方式上也发生了改变,宣传为“越剧版《橘子红了》”,可见其貌,而最初上下本的演出方式也是一种新的尝试。

      在上海,《蝴蝶梦》打出了古典梦幻浪漫的旗号,在音乐、表演和剧本都有了很大的突破,之后《青衫红袍》等戏相继而来。

      在这个时期,无论是上海还是浙江,越剧剧目的步伐明显要比前一个十年来得大,前一个十年虽然在题材和舞台样式上走向了历史和名人,但是主题上突破的步子明显没有这十年大,虽然也有《西施断缆》、《孔乙己》等剧目出现。

    而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新《梁祝》在对故事重新解读的时候(主要是高山流水和山伯之死),对舞台表演形式的探索,寻求新歌舞的探索则表现为一种新的探索方向。

       可惜的是,《蝴蝶梦》、《流花溪》等剧目在赢得口碑的时候,却多少遭遇了挫折。《蝴蝶梦》到2011年才成为梅花奖剧目,《流花溪》参加第七届艺术节不得不大篇幅删减压缩。

       这十年民间传奇类剧目明显的少了下来,除去桐庐越剧团等少有几个剧团创作《春江奇缘》等剧目外,地市级和县级剧团也不断的尝试了历史、文化的剧目,如温州越剧团的《晋文公复国》、上虞越剧团的《南风歌》、宁波小百花越剧团的《烟雨青瓷》、绍兴小百花越剧团《越王勾践》等。

       这一类戏,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大多以表现剧团所在地的历史文化为主。

     与此同时,市场的探索却出现了新的方式。上海越剧院的《西园记》、《追鱼》复排,杭州越剧院《一缕麻》、《新狮吼记》是在探索越剧类型的同时,借助了经典剧目复排去冲击市场,还有绍兴小百花越剧团的《李慧娘》、《情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浪子奇缘》。

      浙江越剧团的《风雪寒梅李三娘》、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道观情缘》、杭州越剧院、乐清越剧团的《唐寅与秋香》(乐清越剧团名《唐伯虎点秋香》)属于剧目改编。

     还有一个现象是外国名著再次出现在了越剧舞台上,越剧对于外国名著的改编一直存在,如上海越剧院的《王子复仇记》、《第十二夜》,杭州越剧院的《冬天的故事》等,但并不成为主流。而在这十年里,借助学院教授以及外国名著的底子,结合现代舞台方式的剧目,使得这时期的外国名著改编有了新的模样。绍兴小百花越剧团的《马龙将军》把一些道具用人替代,杭州越剧院《心比太高》海达自刎时候背景是一轮明月,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春琴传》。

     纵观这十年,可以说是自由探索,所有越剧团身上的束缚变得越来越少,对于作品的内涵、形式的挖掘和融入,也是越来越大胆,剧目众多,也不乏有优秀作品。

    这时期中,各剧团在探索创作的时候,各团的青年演员也开始崭露头角,或通过传统剧目的排演,或是新剧目的演出。尤其是三界越女争锋,使得各团的年轻人为全国所熟知。

      从2011年至2017年,2013年可以视为分界点:13年之前,依然延续前十年的创作方式,13年之后,随着外部的环境变化,各剧团或多或少的面临了困境,对于创作有所迟滞,只有少数几个剧团依然不曾停步。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5 20:1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