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人生大逆襲之 高適 詩贈高市早苗及 X大夫

作者:change?  於 2025-11-19 07:1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詩詞書畫



大家都知道,中國這地方,經過幾千年血雨腥風,外族亂華,特別是唐宋以後亡國改宗文革不知凡幾,真真的漢唐文化從形式到內涵,只有在日本韓國台灣還有令人怦然心動的呈現。尤其是漢文唐風濃盛的日本,面對張牙舞爪忘乎所以亂七八糟的東大嘴臉和作為,推出了武則天式的東方撒切爾高市早苗首相。日本人民認為她是日本的川普。所以她的敵人如何忌憚她就可想而知了。

無獨有偶。唐朝人的剛正豪放在高市早苗身上淋漓盡發。才能比肩李白身世不亞高市的唐朝邊塞詩人高適對高市的名詩非常值得再三回顧;另一首對她的敵對者的詩也是意味深長。

贈高市早苗 

曠野無涯,黃沙漫天變成灰黃,
夕陽西斜,日光熏黃天色昏沉,
北風狂吹,大雪紛飛,
天空飛雁哀鳴,
在這日暮天寒,
荒涼而又壯闊的景象之中,
我來送你這身懷絕技的大藝人遠行。
你不必憂慮前路沒有知己好友,
天下那個人不認識你呀?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別董大二首 其一 盛唐 · 高適 

贈你,你,還有你

我獨自在旅館里躺著,
寒冷的燈光照著我,
久久難以入眠。
是什麼事情,
讓我這個遊客的心裡變得凄涼悲傷?
故鄉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遠在千里之外的我;
我的鬢髮已經變得斑白,
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除夜作
唐 · 高適

《除夜作》是唐代高適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寫除夕之夜,遊子家人兩地相思之情,深思苦調,委曲婉轉,感人肺腑。詩精練含蓄,故前人謂此詩:「添著一語不得。』』用語質樸淺近而寓情深微悠遠。

過年意味著又增加了一歲。天天向上的小朋友往往急於長大,已過中年的人則很可能痛感自己正在走向衰老——他們對此事都比較計較,當然有興高采烈與感慨系之之不同。高適這首詩將這兩方面結合起來寫,「年味」很足,傳誦極廣。


高適是人生逆襲的典範,才華不遜好友李白,這2首七絕手法精妙

高適(約704年-約765年),字達夫、仲武,漢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縣)人,后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渤海縣候,世稱高常侍。

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有《高常侍集》等傳世,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開封禹王台五賢祠即專為高適、李白、杜甫、何景明、李夢陽而立。後人又把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

高適少孤貧,有遊俠之氣,曾漫遊梁宋,躬耕自給,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個性,故詩作反映的層面較廣闊,題旨亦深刻。高適的心理結構比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詩多直抒胸臆,或夾敘夾議,較少用比興手法。

高適詩歌的注意力在於人而不在自然景觀,故很少單純寫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時伴有寫景的部分,因此這景帶有詩人個人主觀的印記。

李白和高適相識於744年,由杜甫引薦。當時,李白、杜甫、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他們一起登禹王台,煮酒論文,登臨憑弔,狂歌痛飲。這次同游讓三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但安史之亂后三人際遇各不相同。高適開啟了人生逆襲,一路低開高走,最後做到了節度使,並且封侯。而李白這邊由於跟著永王叛亂,卻被帶兵前來平叛的高適打敗關進大牢。故此兩人的人生從此完全不同,友誼的小船說翻也就翻了。

在盛世唐朝中,若說李白是詩詞的巔峰,那麼高適就是人生逆襲的典範,前50年都平平無奇,常人在他這般遭遇后,大多不過是灰心放棄,而高適卻實現了人生的逆襲。

別董大二首 其一 盛唐 · 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上聯具景物凄慘,分別難以為情。下聯見美才易知,所如必多契合;至知滿天下,何必依依爾我分手!就董君身上想出贈別至情。妙,妙。

《而庵說唐詩》:此詩妙在粗豪。

在唐人贈別詩篇中,那些凄清纏綿、低徊流連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種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詩作,卻又以它的真誠情誼,堅強信念,為灞橋柳色與渭城風雨塗上了另一種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適的《別董大》便是后一種風格的佳篇。

前兩句,直寫目前景物,純用白描。以其內心之真,寫別離心緒,故能深摯;以胸襟之闊,敘眼前景色,故能悲壯。曛,即曛黃,指夕陽西沉時的昏黃景色。

落日黃雲,大野蒼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傷氣勢。日暮黃昏,且又大雪紛飛,於北風狂吹中,唯見遙空斷雁,出沒寒雲,使人難禁日暮天寒、遊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淪落至此,幾使人無淚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為之甘心。

頭兩句以敘景而見內心之鬱積,雖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風雪之中,似聞山巔水涯有壯士長嘯。此處如不用盡氣力,則不能見下文轉折之妙,也不能見下文言辭之婉轉,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摯,別意之凄酸。

后兩句於慰藉之中充滿信心和力量。因為是知音,說話才樸質而豪爽。又因其淪落,才以希望為慰藉。

這首詩之所以卓絕,是因為高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殷璠《河嶽英靈集》)、「以氣質自高」(《唐詩紀事》),因而能為志士增色,為遊子拭淚!如果不是詩人內心的鬱積噴薄而出,如何能把臨別贈語說得如此體貼入微,如此堅定不移?

除夜作 盛唐 · 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悽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詩法易簡錄》:后二句寓流走於整對之中,又恰好結得住,令人讀之,幾不覺其為整對也。末句醒出「除夜」。

《詩境淺說續編》:絕句以不說盡為佳,此詩三四句將第二句「凄然」之意說盡,而亦耐人尋味。以流水對句作收筆,尤為自然。

《唐詩箋注》:「故鄉今夜」承首句,「霜鬢明朝」承次句,意有兩層,故用「獨」字、「轉」字。詩律甚細。

詩的開頭就是「旅館」二字,看似平平,卻不可忽視,全詩的感情就是由此而生髮開來的。「寒燈」二字,渲染了旅館的清冷和詩人內心的凄寂。寒燈隻影自然難於入眠,更何況是除夕之夜!而「獨不眠」自然又會想到一家團聚,其樂融融的守歲的景象,那更是叫人難耐。所以這一句看上去是寫眼前景、眼前事,但是卻處處從反面扣緊詩題,描繪出一個孤寂清冷的意境。

第二句「客心何事轉凄然」,這是一個轉承的句子,用提問的形式將思想感情更明朗化,從而逼出下文。「客」是自指,因身在客中,故稱「客」。竟是什麼使得詩人「轉凄然」呢?當然還是「除夜」。晚上那一片濃厚的除夕氣氛,把自己包圍在寒燈隻影的客舍之中,那孤寂凄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

詩完一二句后,似乎感到詩人要傾吐他此刻的心緒了,可是,卻又撇開自己,從對面寫來:「故鄉今夜思千里。」「故鄉」,是借指故鄉的親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自己。

那意思是說,故鄉的親人在這個除夕之夜定是想念著千里之外的我,想著我今夜不知落在何處,想著我一個人如何度過今夕……其實,這也正是「千里思故鄉」的一種表現。

「霜鬢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舊的一年又將「思」到新的一年,這漫漫無邊的思念之苦,又要在霜鬢增添新的白髮。

沈德潛說:「作故鄉親友思千裡外人,愈有意味」。(《唐詩別裁》)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詩人巧妙地運用「對寫法」,把深摯的情思抒發得更為婉曲含蘊。

這在古典詩歌中也是一種常見的表現手法,如杜甫的《月夜》:「今夜觴州月,閨中只獨看。」詩中寫的是妻子思念丈夫,其實恰恰是詩人自己感情的折光。

胡應麟認為絕句「對結者須意盡。如……高達夫『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添著一語不得乃可」(《詩藪·內編》卷六)。所謂「意盡」,大概是指詩意的完整;所謂「添著一語不得」,也就是指語言的精練。「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正是把雙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通過除夕之夜抒寫出來了,完滿地表現了詩的主題思想。

高適(?—765年2月17日;「適」,簡化字:適),字達夫,一字仲武,出於渤海高氏,行次三十五,故稱「高三十五」。唐朝邊塞詩人。早年在宋州宋城縣(今河南商丘)以耕釣為生,后出任封丘縣尉。安史之亂期間,先後出任淮南、劍南節度使,又擔任彭蜀二州刺史、刑部侍郎、左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病逝后,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忠。高適長於古風、樂府,論詩推崇建安風骨。其詩題材廣泛,尤能反映民間疾苦,語言質樸,風格雄渾,與岑參並稱「高岑」,又與王之渙、王昌齡、岑參合稱「邊塞四詩人」。

生平
生年
關於高適的生年有多種說法。王達津《詩人高適生平系詩》誤以高適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授封丘尉,而錯誤推算生年為696年。彭蘭《高適系年考證》認為高適詩《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陰亭》和杜甫詩《陪李北海宴歷下亭》中的亭子可能是同一個亭子,並以此根據北海太守李扈的任職時間和杜甫作詩時間及高適詩內容推算高適的生年為706年,但高適詩的寫作時間並不確定,兩個亭子是否是同一個亭子也不確定,因而生年706年存在諸多疑問。孫欽善《高適年譜》根據高適天寶八載(749年)授封丘尉經洛陽時,李頎的詩《贈別高三十五》中的「五十無產業」,定其生年為701年余正松則據此定為700年。聞一多《唐詩大系》可能也據此定其生年為702年,但不確定。傅璇琮《唐代詩人論叢》則認為李頎的詩證據最為明確,根據作詩習慣可能此時高適應為五十歲左右,故認為其生年很可能在700-702年之間。

故里
目前,高適故里有今河北省的景縣、滄縣、鹽山縣,以及河南省洛陽市四種說法。

景縣說來源於《舊唐書·高適傳》「高適者,渤海蓨人也」。渤海高氏均以渤海郡為郡望,自稱為渤海蓚人。蓚縣在今景縣。滄縣說來源於《新唐書·高適傳》「高適,字達夫,滄州渤海人」。唐朝滄州無渤海縣。滄州州治即今滄縣。反對此說的研究者認為,因滄州州治在滄縣而認定高適為滄縣人是「很勉強和武斷的」。鹽山縣說,來源於高適為滄州人。具體所在為原屬南皮縣,今屬鹽山縣的夜珠高村。洛陽說,來源於20世紀在洛陽發現的高偘家族墓誌。高偘孫女、高崇文之女高嬇,被認為是高適的姐姐。但其父高崇文與高適父親高從文是否是同一人,有爭議。

早年沉浮
高適的父親高從文是韶州(廣東韶關)長史,他少時跟隨父親客居嶺南。年輕時,他曾經遊歷過浙、閩一帶,也曾經同梁洽遊歷荊、襄地區。開元七年(719年),父親高崇文在揚州去世后,家道趨於中落。高適恥於預進士、明經常科二十歲前後,第一次西遊長安,求仕無成。這次求仕失敗之後,高適定居宋城(河南商丘),以耕釣為生,甚至一度到了乞討的地步。開元十九年(731年),高適北上幽州,投奔朔方節度大使信安王李禕,隨他出盧龍塞征討契丹。此役,「禕等大破奚、契丹,俘斬甚眾,可突干帥麾下遠遁,餘黨潛竄山谷。」在隨軍出征期間,高適創作了《營州歌》《塞上》《薊門五首》《信安王幕府》等詩篇,這是他邊塞詩創作的開始。戰爭結束后,他自覺未被重用,便回到宋州。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高適應徵赴長安參加王霸科考試,落第,又回到宋州。在此次赴長安應試期間,他結識了王昌齡、王之渙等人。此後,他一直居住在宋州,先後寫了《燕歌行》《畫馬篇》等詩。天寶三載(744年)開始,高適外出遊歷,曾與李白、杜甫游於單父(山東單縣),登琴台,懷古賦詩。他又東遊楚地漣水縣泛舟濟南大明湖,出獵渤海,之後在淇上閑居,於天寶六載(747年)回睢陽。在遊歷途中,他創作《古大梁行》《秋胡行》《淇上別業》等詩作。回到睢陽后,他又創作了《別董大》兩首。

天寶八載(749年),時任睢陽太守張九皋了解了高適的事迹后,舉高適有道科,赴長安應試中第。當時適逢李林甫掌權,李林甫只是以普通舉子的規格對待高適。高適被任命為封丘縣尉,同年秋赴任。天寶十載(751年)秋,高適北使青夷軍(在河北懷來)送兵,有《使青夷軍入居庸三首》《送兵到薊北》《自薊北歸》等詩。這是他第二次遊歷邊塞地區。天寶十二載(753年),因為封丘縣尉的工作不合其所願,經節度判官田丘推薦,高適入河西、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幕府,哥舒翰推薦他擔任左驍衛兵曹,充任節度使府掌書記。在河西期間,哥舒翰發動開邊戰爭,取得一系列勝利。為歌頌勝利,高適有《同李員外賀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等一系列詩作。他曾隨哥舒翰入朝,哥舒翰在唐玄宗面前盛讚高適。

晚年富貴
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進入安史之亂后,高適的詩歌創作大幅減少,但文賦創作卻達到了新的高度。十二月,高適拜左拾遺,轉監察御史,輔佐哥舒翰守潼關。天寶十五載(756年)六月,安祿山叛軍攻陷潼關。高適出逃,在河池郡(陝西鳳縣)趕上了出逃的唐玄宗,向唐玄宗陳事說明潼關失守是因為監軍不體恤軍情、自相用事,還說唐玄宗「西幸蜀中未足為恥」。他隨即被任命為侍御史。八月到成都后,升任諫議大夫。唐玄宗在前往成都期間,任命第十六子永王李璘為山南東路、嶺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節度使,江陵郡大都督,坐鎮江陵。高適反對諸王分鎮,但唐玄宗未能採納他的意見。十一月,李璘發動叛亂,進攻江東。唐肅宗召來高適與他一同商討計策。高適陳說江東的形勢,並分析說李璘必敗。十二月,唐肅宗任命高適為御史大夫、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高適赴任途中,與淮南西道節度使來瑱、江東節度使韋陟會合於安陸,結盟誓師討伐李璘。高適尚未到達廣陵(江蘇揚州),李璘已經敗死,於是他指揮淮南部隊參與援救睢陽的行動。

乾元元年(758年),因為人正直敢言,得罪了權宦李輔國,高適被貶為太子少詹事,分司東都。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升任彭州刺史。上元元年(760年),調任蜀州刺史(四川崇州)。在入蜀赴任后,他得知杜甫也在劍南,便寫下了《人日寄杜二拾遺》詩。當時杜甫未能及時回復,直到大曆五年(770年),杜甫將死之時,才寫了《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一詩。高適為緩解百姓勞弊、專心應對吐蕃威脅,上奏請求合併劍南東川、西川節度使,未被批准。上元二年(761年)五月,率兵跟隨西川節度使崔光遠平定梓州刺史段子璋的叛亂。崔光遠部將花敬定大掠東川,唐肅宗罷免崔光遠,任命嚴武為劍南西川節度使。寶應元年(762年),唐玄宗、唐肅宗相繼逝世,唐代宗徵調嚴武入朝修建二帝陵寢,高適代嚴武為劍南西川節度使、成都尹。廣德元年(763年),吐蕃進犯隴右,高適率兵出吐蕃南境,牽制其力,不成功。十二月,吐蕃反兵陷松(今四川松潘)、維(今四川理縣)、保(今四川理縣新保關)三州及雲山新築二城,高適無法救援,劍南西山諸州也被吐蕃佔領。廣德二年(764年)正月,嚴武再次入川任劍南節度使,高適被召還京,任刑部侍郎、左散騎常侍。一直封到渤海縣侯,食邑七百戶。永泰元年正月二十三日(765年2月17日),去世,追贈禮部尚書。

思想
高適沒有系統闡述過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後世學者從他的創作中,依然可以梳理出高適有比較清晰的理念。高適政治思想主要受儒家積極用世、經世濟民思想的影響,而當時盛行的佛道思想對他影響不大。高適政治思想的核心即《淇上酬薛三據兼寄郭少府微》說的永遠為拯救人民的苦難而努力:

永願拯芻蕘,孰雲干鼎鑊。

在政治上,高適反對過度的剝削,主張統治者及時解決人民的痛苦。他要求整頓吏治,選賢任能,打擊豪強權貴。在軍事上,他要求將領體恤愛護廣大官兵士卒。他贊成唐玄宗發動的一系列開邊戰爭,但反對朝廷窮兵黷武。他並認為和親並非長遠之計,應堅決抵抗外來侵略。但在如何實現他的政治理念這一問題中,高適和傳統士大夫一樣,寄希望於君王的任用。儘管高適崇尚功名,但並不意味著他為此不擇手段。

創作
高適的詩作長於古風、樂府,論詩推崇建安風骨。高適的詩作以傷不遇、反映人民生活、邊塞和戰爭為主要描寫對象。其詩題材廣泛,語言質樸,風格雄渾,與岑參並稱「高岑」,又與王之渙、王昌齡、岑參合稱「邊塞四詩人」。鄭振鐸評價說,高適是一位「人世間」的詩人,是一位顯達的作家。因為高適是開元天寶年間詩人中唯一躋身達官貴人者,故他的作風於舒暢中透著壯烈之致,於積極中透著企勉之意。他的代表作如《別董大》: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邊塞詩
高適的邊塞詩大多以五古形式創作。在詩文中,高適夾敘夾議、直抒胸臆,將邊塞見聞、邊事議論、功名志向等糅合在一起。高適還創作了一些七言歌行,既保留了初唐歌行內容豐富複雜的長處,又去除了堆砌繁蕪的弊病,氣勢沉雄,音調流暢。他的這些七言歌行以《燕歌行》為代表。全詩慷慨激昂、悲壯沉鬱,音韻隨內容的變化四句一轉,對偶整齊卻能顯出跳躍奔放的氣勢,各種複雜的情感錯綜交織在一起,產生出雄厚深廣的藝術力量: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高適的邊塞詩突破了早期邊塞詩比較單純地吟詠戰事或因從軍而其的閨怨的格式,而具有一種集中、深入地表現邊塞戰爭的實質及給予整個社會的深刻影響的特徵。不過,由於他深切地了解將軍們容易建功立業而儒生難以施展才能,故這些詩句令人讀後多少還有一些憤激和悲涼的意味。此外,高適還寫了如《營州歌》等一批描寫邊塞生活的絕句。這些邊塞詩,思想感情深刻沉著,與質直粗放的北朝樂府民歌有神似之處。同同時期的岑參相比,二人的邊塞詩都已「悲壯」為總的風格特徵,而高適詩重質實,岑參詩則奇峭。

傷不遇詩
因為高適一生都保持儒家積極入世的態度,而他前五十年窮困潦倒,這也促進了他不遇詩的大量產出。他的不遇詩包括《別韋參軍》《宋中十首》《哭單父梁九少府》等篇目,以自傷為主,另外也對與他相同遭遇的人更加稱道和同情。高適在這些不遇詩中,把不滿指向了當道權貴,揭露這些權貴對人才的進用漠不關心,而且生活窮奢極欲。他的《行路難二首》將長安的世家子弟生活與飽讀詩書的窮書生生活進行了對比。他的詩中含有一些消極的情緒,這些情緒往往是觸景生情的,然而更多則是對自己仕途沉浮無可奈何的話。

民情詩與田園詩
高適還寫了一些反映人民生活的詩,這些詩以《東平路中遇大水》《封丘縣》等為代表。高適早年遊歷各地,同底層民眾多有接觸,而他自己又曾參與過農業勞動,因此他對農民生活的理解遠比孟浩然、岑參等人深刻。在他的詩作中,他關注天災人禍對民生的影響,並據此提出了一些改善民生的理念[11]:437。與民情詩相伴的,還有他創作的相當一批田園詩。他的田園詩鋪敘雖然繁密,但善於從虛處烘托,意象較為空靈,能脫出初唐古體刻畫體物板實堆垛的窠臼,加上氣韻沉雄,境界壯闊,仍有自己特色。

家系
出身渤海高氏。20世紀在河南洛陽出土高偘家族墓誌,高偘孫女高嬇墓誌記其父為高崇文。因高偘孫、高崇德子高琛,高崇禮子高琮的名字均從玉部,而高適未從玉部,有認為,他們並非堂兄弟,高適非高偘孫。

曾祖父:高祐
祖父:高偘,唐高宗時名將,官左監門衛大將軍、平原郡開國公,贈左武衛大將軍,謚號「威」,陪葬乾陵。
父親:《舊唐書》記,高適「父從文,位終韶州長史」。
高崇文(653年—719年)據《全唐文補遺·唐故韶州長史高府君玄堂記》:君諱崇文,字崇文,渤海蓨人也。春秋六十七,以開元七年五月十一日終於廣陵私第。以開元八年歲次庚申六月壬午朔廿五日景午,遷窆於河南府洛陽縣平陰里積潤村北原,禮也。夫人渤海吳氏合葬塋;韶州長史。
母親:渤海吳氏
姐姐:高嬇,嫁給朱守臣。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19 08:0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