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繪畫大師黃筌,以其細膩生動的畫風和精湛的技藝,在畫壇上獨樹一幟。本文深度賞析其九幅經典繪畫作品,從筆觸、色彩到構圖,無不展現出黃筌的藝術魅力和獨特風格,帶領讀者領略五代繪畫的博大精深。
黃筌生於約903年卒於965年,字要叔,成都(今四川成都)人,五代時西蜀畫院的宮廷畫家,歷仕前蜀、后蜀,北宋時官至太子左贊善大夫。他擅長花鳥畫,師承刁光胤、膝昌苑,同時兼工人物、山水、墨竹。黃筌汲取各家之長,自成一派,其禽鳥畫造型準確,形象豐滿,賦色濃麗,勾勒精細,與徐熙並稱「黃徐」。
黃筌的繪畫風格以富麗、濃艷、工細為主,充分展現了畫院的風貌。然而,記載顯示他同樣能夠信筆塗抹,創作出「筆意豪放,脫去格律」的作品,這證明了他是一位多能的藝術家。歷代對黃筌的評價頗高,張丑稱其為「富艷生動,曠古無對,蓋邊鸞之後,一人而已」,而文徵明更是讚譽「自古寫生家無逾黃筌,為能畫其神,悉其情也」,可見其在畫壇的崇高地位。
代表作品有:《寫生珍禽圖》《雪竹文禽圖》《芳漵春禽冊頁》等。
五代黃筌《寫生珍禽圖》為五代黃筌所作,絹本設色,現藏於故宮博物院,尺寸為縱41.5厘米,橫70厘米。此圖描繪了龜、蟬、麻雀、鳩等20多種昆蟲與動物,各自獨立,非統一構思之作,而是一幅寫生稿本。五代時期是傳統花鳥畫的成熟期,但真品罕見,此畫因此具有珍貴價值。作品強調真實描繪,重視形似與質感,展現了高超的寫實能力。
黃筌《雪竹文禽圖》為絹本設色,尺寸縱23.6厘米,橫45.7厘米,現藏於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畫中描繪寒冬江河畔景象,兩株荒枯楊柳佇立於白色巨石上,枝枒伸展向灰濛江面。江河上一對水鴨遠遊而至,柳梢枝頭四隻八哥、柳石間寒梅雪竹,為冬河之畔增添生機。
此畫舊傳為五代黃筌所作,筆法奇峭,精細簡潔,設色簡淡,展現不同畫風,布局虛實對映,寓意吉祥。
黃筌《芳漵春禽冊頁》,絹本設色,尺寸為縱22.3厘米,橫25.6厘米,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此作展現了黃筌作為花鳥名家的深厚功力,同時兼擅山水,意境深遠。畫面採用全景構圖,內容豐富,兩棵大樹為主體,樹上有鳥,坡岸有鴨,野花點綴。畫中動植物交相輝映,斜坡穩住畫面,鳥兒凝視水面,加強了大樹與石岸的聯繫,整幅畫動感十足,觀賞性強。
黃筌《溪蘆野鴨圖》見於《歷代名筆集勝冊》第一冊,雖無款識,但為北宋早期之作,狀物至精。黃筌集諸家之長,凡山花野草、幽禽異獸等皆精絕。此圖繪溪邊蘆葦、茨菰叢生,生機勃勃。雄鴨岸邊小憩,雌鴨水中梳羽,姿態閑適。構圖簡練,敷色精細寫實,雄鴨毛羽尤見功力。雖色彩已暗舊,但仍可想見當年斑斕之狀。《虛齋名畫錄》著錄。
黃筌《蘋婆山鳥圖》,為冊頁絹本設色畫,尺寸縱24.9厘米橫25.4厘米,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黃筌學刁光胤、滕昌佑的竹石花雀,李升的山水松石,孫位的人物龍水,以及薛稷的畫鶴,均能脫去古人格律,自創新意。
黃筌一家皆擅繪畫,尤以子黃居寀成就最大。黃氏父子的花鳥畫,風格被認為是「黃家富貴」。宋沈括贊其畫花妙在傅色,用筆新細,以輕色染成,謂之寫生。
黃筌《雪中白鷺圖》,是一幅立軸作品。五代花鳥畫分為兩大陣營,即「徐黃體異」。以西蜀黃筌為代表的一派,因其多描繪宮廷苑囿中的珍禽奇花,畫法精細,輕色渲染,被稱為「黃家富貴」;而江南徐熙所代表的一派,則多取材於水鳥野卉,畫法多用墨筆,色彩極少,風格相對野逸,被稱作「徐熙野逸」。此現象即為「徐黃異體」。
五代畫家黃筌(款)《得歡圖》是一幅立軸作品。此畫雖署黃筌之名,但具體是否為黃筌真跡尚需考證。黃筌作為五代時期著名的花鳥畫家,其作品以精細入微的筆觸和豐富的色彩渲染而著稱,尤其擅長描繪宮廷苑囿中的珍禽奇花,體現了「黃家富貴」的藝術風格。《得歡圖》作為其代表作之一,展現了黃筌高超的繪畫技藝和藝術魅力。
五代黃筌《柳岸聚禽圖》是一幅極具藝術魅力的作品。畫中,柳岸之畔,群禽聚集,或嬉戲於水面,或棲息於枝頭,形態各異,生動傳神。黃筌以其精湛的技藝,捕捉了自然界的瞬息萬變,將禽鳥的神態與柳岸的風光完美融合,展現了其「黃家富貴」的獨特藝術風格。此畫無疑是黃筌花鳥畫中的佳作。
五代畫家黃筌《湖岸寒禽圖》是一幅充滿韻味的花鳥畫佳作。圖中,湖岸之畔,寒風輕拂,幾隻禽鳥或低飛於水面,或棲息於岸邊,姿態各異,生動傳神。黃筌以其細膩的筆觸和豐富的色彩,將寒禽的靈動與湖岸的清幽完美融合,營造出一種靜謐而深邃的意境,充分展現了其「黃家富貴」的藝術風格。此畫無疑是黃筌花鳥畫中的瑰寶。
欣賞了五代畫家黃筌的九幅繪畫作品后,我深感他的作品風格和技巧均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黃筌的畫風細膩而生動,無論是花鳥還是山水,都能以精湛的筆觸捕捉其神韻,展現出生動傳神的畫面。他的色彩運用豐富而和諧,使得畫面充滿了層次感和立體感。此外,黃筌在構圖上也獨具匠心,每一幅作品都讓人賞心悅目,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