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第6位皇帝
統治 1796年2月9日-1820年9月2日(24年206天)
前任 清高宗弘曆(乾隆帝)
繼任 清宣宗旻寧(道光帝)
儲君 智親王綿寧(嘉慶四年至二十五年)
出生 乾隆二十五年十月初六日
1760年11月13日
大清順天府圓明園
逝世 嘉慶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
1820年9月2日(59歲)
大清承德府避暑山莊
安葬
清昌陵
皇后 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
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
妃嬪
皇貴妃 恭順皇貴妃鈕祜祿氏
和裕皇貴妃劉佳氏
妃 華妃侯佳氏
恕妃完顏氏
庄妃王佳氏
信妃劉佳氏
嬪 簡嬪關佳氏
遜嬪沈佳氏
恩嬪烏雅氏
榮嬪梁佳氏
淳嬪董佳氏
安嬪蘇完尼瓜爾佳氏
貴人 芸貴人
子嗣 子:
皇長子(早殤,母和裕皇貴妃)
道光帝旻寧(母孝淑睿皇后)
惇恪親王綿愷(母孝和睿皇后)
瑞懷親王綿忻(母孝和睿皇后)
惠端親王綿愉(母恭順皇貴妃)
女:
皇長女(早殤,母簡嬪)
皇次女(早殤,母孝淑睿皇后)
莊敬和碩公主(母和裕皇貴妃)
庄靜固倫公主(母孝淑睿皇后)
慧安和碩公主(母遜嬪)
皇六女(早殤,母華妃)
皇七女(早殤,母孝和睿皇后)
皇八女(早殤,母恭順皇貴妃)
慧愍固倫公主(母恭順皇貴妃)
年號
嘉慶
謚號
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初謚)
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道光三十年加謚)
廟號
仁宗
父親 高宗純皇帝弘曆
母親 孝儀純皇後魏佳氏
首都 順天府
皇宮 紫禁城
封爵 和碩嘉親王
嘉慶帝
漢語名稱
繁體字 嘉慶帝
簡化字 嘉慶帝
標音
蒙古語名稱
傳統蒙文 ᠰᠠᠢᠢᠰᠢᠶᠠᠯᠲᠤ
ᠢᠷᠦᠭᠡᠯᠲᠦ
ᠬᠠᠭᠠᠨ
西里爾蒙文 Сайшаалт ерөөлт хаан
滿語名稱
滿文 ᠰᠠᡳ᠌ᠴᡠᠩᡤᠠ
ᡶᡝᠩᡧᡝᠨ
ᡥᡡᠸᠠᠩᡩ᠋ᡳ
穆麟德轉寫 Saicungga Fengšen hūwangdi
太清轉寫 Saiqungga Fengxen hvwangdi
本頁面有滿文字母,操作系統及瀏覽器須支持特殊字母與符號才能正確顯示為滿文字母,否則可能變成未成連寫體的字母或其他符號。
嘉慶帝(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愛新覺羅氏,名顒琰(滿語:ᠶᠣᠩ
ᠶᠠᠨ,轉寫:Yong Yan),是清朝入關以後的第五位,於公元1796年至1820年在位,年號嘉慶。廟號仁宗(滿語:ᡰᡳᠨ᠋ᡯᡠᠩ,穆麟德轉寫:žindzung),謚號睿皇帝(滿語:ᠰᡠᠩᡤᡳᠶᡝᠨ
ᡥᡡᠸᠠᠩᡩ᠋ᡳ,穆麟德轉寫:sunggiyen hūwangdi)。陵寢為清西陵中的昌陵。
嘉慶帝乃乾隆帝第十五子,原名永琰,乾隆六十年立為皇太子,為避免他人避諱麻煩而改名顒琰。1796年2月9日接受父親乾隆帝禪位而成為皇帝,但乾隆帝雖然禪讓皇位,卻仍然以太上皇的身份「訓政」,在退位后持續執掌國政大權將近三年之久。直到1799年2月7日乾隆帝駕崩后,嘉慶帝才得以親政。
生平
早年經歷
1760年11月13日(乾隆二十五年十月初六日)丑時顒琰出生,初名永琰,是乾隆帝第十五子,母魏佳氏。
乾隆三十八年冬至,乾隆帝以秘密建儲制,立永琰為大清皇太子。此前,乾隆帝亦曾按其父雍正帝設立的秘密建儲制指定皇位繼承人,但其早年屬意的建儲人選均接連早逝;直到乾隆後期才再度立儲,為十五子永琰。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乾隆帝親賜喜塔臘氏為永琰嫡福晉。乾隆四十四年年底(1780年),永琰的一位妾室劉佳氏為他生下了長子。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乾隆帝封永琰為嘉親王。
太上皇聽政時期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1795年10月15日)85歲的乾隆帝將皇位內禪於永琰,是為嘉慶帝,改名「顒琰」。
執政時期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太上皇乾隆帝駕崩,嘉慶帝開始親政,時已40歲。
整頓貪污
嘉慶帝親政僅五天即逮捕乾隆朝大權臣和珅,迅即下詔宣布其二十大罪,將和珅賜死,抄沒其家產。親政第十五天,就將和珅一黨全部打倒。政府稅入七千萬兩白銀,而和珅以二十年之閣臣,其所蓄當一國二十年歲入半額而強,時人謂「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嘉慶帝對貪污深惡痛絕,翰林院侍講梁同書「恭錄嘉慶七年御制罵廷臣詩」:「滿朝文武著錦袍,閭閻與朕無分毫;一杯美酒千人血,數碗肥羹萬姓膏。人淚落時天淚落,笑聲高處哭聲高;牛羊付與豺狼牧,負盡皇恩為爾曹。」但他卻拿不出治貪的辦法,他的治貪方式僅針對和珅一人,不肯擴大掃蕩層級,以致於收效有限,更無以改變朝廷全面性的腐化,尤其到了其末期更發生嘉慶兵部大印丟失案遷出一系列朝廷腐化真相,朝野震動。
民變迭起
嘉慶元年(1796年)十月,四川達州爆發徐天德、王登廷領導的造反,東鄉(今宣漢)爆發冷天祿、王三槐領導的造反,以及太平孫賜俸、龍紹周等人領導的農民造反,史稱「川楚教亂」,又稱川楚白蓮教造反。
嘉慶四年(1799年),白蓮教首領王三槐在北京受審時的供詞提到「官逼民反」,嘉慶知道后受到很大震動。
嘉慶八年(1803年),爆發陳德在紫禁城門口行刺嘉慶案。
嘉慶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五日,發生了天理教民攻入皇宮事件(癸酉之變)。林清率二百名天理教徒在宦官內應下進攻紫禁城,進至隆宗門方被包圍擊敗。當時,嘉慶在熱河避暑山莊回京的途中,不在宮內。不成軍的平民,武裝進攻皇城,為唐、宋、明以來從未見之事。
人口發展
嘉慶元年正月,是年「會計天下民數二億七千五百六十六萬二千零四十四名口」(275,662,044人)。
嘉慶十年,是年「會計天下民數三億三千二百一十八萬一千四百零三名口」(332,181,403人)。正月,顒琰詔內務府大臣嚴行約束太監的權力。
嘉慶二十年,是年「會計天下民數三億二千六百五十七萬四千八百九十五名口」(326,574,895人)。
對外關係
1802年底,安南新國王阮福映請求改國號為「南越」。惟古代南越國包括兩廣和越南北部,引起嘉慶帝警惕,改賜名「越南」,沿用至今。
1803年11月,沙俄樞密院致函清朝理藩院:新任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已經即位了,想派出使團祝賀嘉慶帝登基。次年3月,嘉慶帝稱俄人:「言辭極為和順,用意亦然頗為誠懇」,「應即准如所請辦理」。
1805年農曆四月,查禁洋人刻書傳教。五月,詔內務府大臣管理西洋堂,未能嚴加稽查,任令傳教,下部議處,其經卷檢查銷毀,習教佟蘭等獲罪。
1805年9月,俄國外交官戈洛夫金率242人到達伊爾庫茨克。因為清俄禮儀糾紛,直到次年1月使團才抵達外蒙古庫倫,庫倫辦事大臣蘊端多爾濟奉旨舉辦宴會招待俄使。宴會前,戈洛夫金拒絕向清朝皇帝香案行三跪九叩禮,雙方不歡而散。經過三十多天爭辯,嘉慶帝降旨,「將該大使妥為護送回國,並將從該大使所收取之全部貢品一併交還」。
1806年2月,戈洛夫金被迫率使團離境。他在邊界附近逗留了幾個月。直到8月接沙皇旨意,返回莫斯科。這引發了清朝方面的警惕,嘉慶皇帝給庫倫辦事大臣發去特別指示,要求各「卡倫」(哨所)的官兵,密切注意俄國的動態,加強邊境巡邏。俄國方面也加強了軍事警戒,戈洛夫金使團內的高級軍官,也被派出巡視邊境並進行調查。
俄方派遣由商務、內務、陸軍、外務等大臣組成特別委員會調查此事件,最後得出結論責任全在中方,但指出,「俄國對此不必像對待歐洲宮廷發生的類似事件那樣過分予以重視」——對於叩頭風波低調處理,這也是此前阿富汗帝國、大英帝國在和清朝遭遇同樣問題時的處理方法。
1808年農曆七月,英國稱幫助葡萄牙防禦法國侵佔澳門,保護英國貿易,派兵船9艘入侵,九月到廣東香山雞頸洋麵,英軍300人登岸,佔據澳門三巴寺、東西炮台等,又駕舢板3艘駛入省河,至省城外十三行停泊,要求在澳門居住。兩廣總督吳熊光令他們回黃浦候旨。嘉慶帝指示吳熊光嚴加詰責,命其駛離。英軍不動,清軍封鎖水路,斷絕糧食,英軍在十月間撤離。顒琰以吳熊光表現怯懦,免總督職務,戍伊犁;廣東巡撫孫玉庭革職,顒琰諭示加強澳門炮台。1809年,嘉慶帝指示百齡:英吉利「素性強橫奸詐」,「於本年該國貨船到時,先期留心偵探,如再敢多帶夷兵欲圖進口,即行調集官兵相機堵剿。」
1810年,農曆二月,下詔令各督撫斷鴉片來源。1811年農曆七月,禁西洋人在內地居住,禁人民接觸天主教。1814年底批准兩廣總督蔣攸銛主張的嚴禁農民為洋人服役,洋行不得私蓋西式房屋以及清查商欠等。
1816年,英使阿美士德訪華,雙方因禮儀問題發生爭執,由於趕路緊急,載有官服與國書的車輛未抵達,路途勞累,阿美士德堅持休息。負責覲見的官員向嘉慶帝謊稱英使生病。嘉慶帝大怒,取消覲見,下令驅逐使團,不要貢品國書,次日賞了使團一些禮物,收了「貢品」,送上敕諭一道,拒絕英國提出的建立外交關係、開闢通商口岸、割讓沿海島嶼要求。
去世
終嘉慶一朝,雖「宵旰勤勞,曾無一日稍紓聖慮」,但貪污問題沒有解決,剪除和珅后卻未能斬草除根,反倒更加嚴重。這時期還爆發了白蓮教、天理教等民變,社會衝突激化,鴉片流入中國、八旗的生計問題、錢糧的虧空、河道漕運的難題,清朝國勢日非。清廷只能傾全力平定叛亂。嘉慶在天理教造反平定后,頒布「罪己詔」,史稱這時期為「嘉道中衰」。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十八日,嘉慶帝依例到熱河木蘭秋獵,命皇次子智親王綿寧、皇四子瑞親王綿忻隨駕,嘉慶帝被形容為「身體豐腴,精神強固」,二十四日,到達熱河行宮,「聖躬不豫」。當天,嘉慶帝到城隍廟燒香,又到永佑宮行禮,二十五日,病情嚴重,當夜崩逝,死因不明,據今日推測,嘉慶帝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年逾花甲,身體肥胖,天氣暑熱,旅途勞頓,誘發腦中風或心臟病而猝死。旋即由軍機大臣共同公布裝有傳位密諭的*匣 ,又得禧恩為代表的宗室之建議和認同,和皇太后的中宮懿旨和皇弟瑞親王綿忻的贊同,公布由綿寧繼位 。內閣擬定廟號有孝宗、仁宗、德宗、宣宗、康宗、肅宗,備選謚號有睿皇帝、神皇帝、元皇帝、成皇帝、定皇帝、熙皇帝。最終選定廟謚為仁宗睿皇帝。
道光元年三月二十三日(1821年4月23日),嘉慶帝入葬於昌陵(清西陵)。
評價
終嘉慶一朝,除了賜死和珅、處斬鄭源鸘、處絞富綱、平定白蓮教川楚教亂、平反並停止一些文字獄、主持為被毒殺的清官李毓昌伸冤,除此之外顯著的政績實在不多,只是一位勤政圖治的守成君主,個性循規蹈矩。他曾在〈勤政愛民論〉寫道:「勤政本來是為了愛民。有實心而後才有實政,有實政才能給百姓以實惠。……內外大臣應該在勤政的同時,實心實意的為百姓辦事才是……」然此期間黃河再度決堤,然而人謀不臧,用心做事的數名官員被貪官污吏陷於不義,好官或被罷職,或被降職,甚至鞠躬盡瘁都未能獲得重視,災民大起。
乾隆帝晚年好大喜功,重用和珅,造成吏治敗壞,加上白蓮教造反,在嘉慶時期達到高潮,嘉慶帝雖有心整治國家,接連發布整飭吏治的諭旨,但性情優柔寡斷,對弊政多是懲而不殺,戒而不絕,最後政令不出紫禁城,無力解決其皇父統治期間晚年社會的矛盾,僅保持大清的盛世一陣子,吃老本的問題未解決,貪污更加嚴重,從此清朝康雍乾盛世的輝煌不再,反而進入了嘉道中衰的局面,飽受內憂外患之苦。嘉慶帝一生勤政,也雅好戲劇,洪亮吉上疏指責他「恐退朝之後,俳優近習之人,熒惑聖聽者不少」。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剛當皇帝的顒琰連看了十八天戲。當時乾隆雖退位,但仍大權獨攬,顒琰無事可做。
嘉慶帝吉服讀書像
閻崇年:嘉慶的悲劇在於認為天下的問題都是由於和珅不好、百官不好造成的,而沒有從自身找責任,也沒有從制度挖根源。嘉慶在25年的皇帝生涯中,雖一件一件地解決乾隆盛世留下的危機,卻又一步一步地陷入更深的危機。乾隆朝盛世下的危機,到嘉慶朝更加深重。
張宏傑:從親政初期的偉大,到謝幕時的尷尬,嘉慶的滑落曲線如此令人嘆息。他二十多年的統治,前面連著「康乾盛世」,緊接其後的,則是「鴉片戰爭」。正是在嘉慶皇帝的統治下,大清王朝完成了走向萬劫不復的衰敗的關鍵幾步。
軼聞
台灣1980年代初台語歷史劇「嘉慶君游台灣」,對台灣有一定程度影響,是根據野史傳說編劇,嘉慶帝身為皇太子時駕臨台灣,當時貼身有二保鏢,李勇與王得祿,李勇於南投竹山保謢嘉慶時中箭傷逝,王得祿則謢主有功,當上台人清代最高階官員,浙江提督與太子太保,今墓葬於台灣嘉義縣六腳鄉雙涵村。這齣戲也讓嘉慶帝成為台灣非常知名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