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古代飲食制度的重要概念,《禮記》規定士階層的飲食規格,《墨子》體現其節用思想中的應用 。管仲《管子·弟子職》「羹胾中別」的記載,反映了古代肉類加工方式的多樣性 。
在南方十分常見的藠頭,長得像蔥又像蒜,它能吃嗎?
食用價值
藠頭可作為蔬菜食用,炒、燒、燉、煮均可,尤其是與魚、肉共燒可解除腥味。老熟鱗莖也可加工腌漬、糖、醋或把藠頭製成泡菜 。春季採摘嫩葉,秋季採挖鱗莖。嫩葉可炒蛋或做調料。鱗莖洗凈蘸醬生食或炒食、做餡、燒湯或腌醬菜 。
往藠頭裡加雪碧作用真大,這才是糖醋藠頭最好吃的做法,脆嫩爽口
藥用價值
藠頭抗病能力極強,營養豐富藥用價值極高,被稱為「菜中靈芝」
藠頭的葉和鱗莖具有一定藥用價值,其葉為中藥材薤葉的來源,主治肺氣喘急。其鱗莖為中藥材薤白的來源,藥性辛、苦、溫,歸肺、心、胃、大腸經,具有理氣寬胸、通陽散結的功效,主治胸痹心痛徹背、胸脘痞悶、咳喘痰多、脘腹疼痛、泄痢后重、白帶、瘡癤癰腫 。
藠是薤白的象形字,作為植物名被《中國植物志》收載並附以「薤」和「蕎頭」作為其別名。據考證,藠頭作為藥名始載於《陸川本草》。而在《本草綱目》中所載的「薤」,明代醫學家李時珍給出了釋名:「薤本文作䪥(xiè),韭類也。故字從韭,從䪥,諧聲也。今人因其根白,呼為藠子,江南人訛為莜(yóu)子。其葉類蔥而根如蒜,收種宜火熏,故俗人稱為火蔥。羅願云:物莫美於芝,故薤為菜芝。蘇頌復附莜子於蒜條,誤矣。」其所指即為藠頭。
歷史記載
藠頭:這種古老蔬菜你了解嗎
藠頭不僅是藥材,其也作為食物在中國南方有著悠久的歷史。《食療本草》就有藠頭作為食療的記載:「患寸白蟲人,日食七顆,經七日滿,其蟲盡消作水即瘥」。《新修本草》云:「薤乃是韭類,葉不似蔥……薤有赤白兩種:白者補而美,赤者主金瘡及風,苦而無味。」《植物名實圖考》曰:「李時珍以為即山薤,今湖南山中亦有之。山何在,羅願所訶。」這裡指的是藠頭。《農書》雲「……湘人呼曰野藠頭,唯其有之,是以識之。」《思州府志》亦載:「薤俗名藠頭,小者名苦藠,大者名鵝腿藠,山薤或即苦藠。」《本草衍義》亦曰:「薤,葉如金燈葉,差狹而更光。故古人言薤露者,以其光滑難佇之義。」
本草考證
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記載薤白來源為百合科植物小根蒜(Allium macrostemon Bge)或藠頭的乾燥鱗莖,其在幾千年的用藥過程中,小根蒜與藠頭的用藥情況較為混亂,對其本草考證歷程如下:
秦漢時期
在中國最早的本草著作《神農本草經》曰:「味辛,溫。主治金創,創敗,輕身,不飢,耐老,生魯山平澤」。並將薤白附於蔥實條下。可知當時人們已經注意到薤白與蔥的差異,雖未做形態描述,但也可知形態與蔥類似。同時產地「生魯山平澤」,即今山東,而山東自然分佈為小根蒜。《名醫別錄》曰:「味苦,無毒……生魯山」,仍為小根蒜。由此可見,秦漢時期所載生魯山的薤為小根蒜 。
唐宋時期
到了唐代薤白來源出現了赤、白兩種。但同時說明薤乃韭類,葉不似蔥。韭菜葉子扁而蔥的葉子圓,可見當時藥用的是葉子扁的植物,形態更接近小根蒜,為此時的赤、白兩種為小根蒜自然條件下的兩種特徵而非兩種植物,結合本草對其形態、物候、產地的記載可推斷唐宋時期仍是小根蒜 。
明清時期
到了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對薤白有了更為詳細的描述,其中二月開細花充分說明是小根蒜。到了清代《植物名實圖考》曰:「李時珍以為即藠子,開花如韭而色紫白,其根層層作皮,與蒜異,炒食或醋浸,江西湖南極多」,而在現代湖南地區仍稱薤為藠藠,作為泡菜食用,可見薤白來源於藠頭。
近代時期
1963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收載薤白來源植物是小根蒜與藠頭,但後來的1977版-1995版,共4版均只收載為小根蒜的鱗莖。到了2000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均是收載來源小根蒜與藠頭。可見,近代的發展過程中也出現過藠頭興起的時期,但主流仍是小根蒜。然2000年以後,藠頭逐漸興起藥用,後來多部書籍均收載藠頭作為薤白的一個來源,如《中藥大辭典》《新編中藥志》《中國中藥資源志葯》《中華本草》等書 。
世界分佈
藠頭原產於中國,分佈廣泛,在朝鮮、日本以及東南亞等地均可見到,在部分歐洲及北美洲地區也有分佈 。
中國分佈
在中國,藠頭以南方各省栽培最多,常見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福建省、浙江省、海南省、貴州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廣東省、安徽省、河南省等 。
生長環境
藠頭常生於山坡、路旁草地中 。
生長習性
溫度
藠頭喜歡涼爽濕潤的環境條件,生長適宜溫度為15-20℃,氣溫高於25℃即進入休眠,低於10℃生長緩慢,不能忍受長時間在0℃以下的低溫。
光照
藠頭屬於長日照植物,對光照要求不嚴,有一定的耐陰性,適於與其他作物間套作 。
土壤
藠頭的種植時間和方法?加上這兩樣東西,種出來的藠頭又大又多
藠頭要求較高的土壤濕度和較低的空氣濕度,但怕旱怕澇,生長期間濕度過大容易造成分櫱減少及鱗莖產量低。對土壤的適應性廣,以疏鬆透氣、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和壤土栽培較好。較耐酸性環境,適宜的土壤pH值為6.2-7.0 。
繁殖方式
藠頭主要採用鱗莖做無性繁殖。藠頭的品種類型分為大葉種細葉種、長柄種、三白蕎頭等,生產上選擇優質良種做種。選擇大小適中,具有本品種特徵,無病蟲害損傷的鱗莖作為種子進行播種。
真的假的?周恩來以舒安藠頭招待日本內閣總理大臣田中角榮
20世紀70年代,中國總理周恩來就曾以舒安藠頭作為國宴上的開胃小菜招待日本內閣總理大臣田中角榮,田中角榮自此以後便迷上了舒安藠頭,在他的直接推動下,藠頭也成為了日本市場的一道亮點。而在中國,其主產區舒安的人民群眾中一直流傳著兩句諺語:「久食佳肴不知味,饞涎只為甜藠頭」,「胃口不開不用愁,只要食顆甜藠頭。」
張耒(1054年—1114年),字文潛,號柯山,人稱宛丘先生、張右史,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亳縣),生於楚州淮陰(今江蘇淮安市),北宋詩人。
先世譙郡人。至和元年(1054)出生。母李氏。妻文安君。十三歲能文,十七歲所做〈函關賦〉,被傳誦一時。早年遊學陳州,受到當時學官蘇轍厚愛,從學於蘇軾,蘇軾說他的文章類似蘇轍,「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嘆之聲」。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中進士,熙寧七年任臨淮主簿,元豐元年(1078年),為壽安尉。元豐二年(1079年),在山陽見曾鞏。元豐七年(1084年),遷咸平丞,元祐初年(1086年)授秘書省正字,元祐六年由蘇軾力薦為著作郎,改秘書丞、再任著作郎,官至起居舍人。
紹聖元年(1094),以疾出知潤州(今江蘇丹陽,八月,徙知宣州(今屬安徽)。紹聖三年(1096年),管勾明道宮。哲宗紹聖四年(1097年),謫監黃州酒稅。[13]元符二年(1099年),改監復州(今湖北竟陵)酒稅。元符三年(1100年),蘇轍北歸,張耒聞訊作《寄子由二首》。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初,通判黃州,知兗州,召為太常少卿,數月後又出知潁、汝二州,在潁州得知蘇軾死訊,舉哀行服。崇寧元年(1102年),被指為元佑黨人,貶房州別駕,黃州安置,約崇寧五年冬至大觀元年(1107年)左右,歸居淮陰。大觀二年,脫出元祐黨籍,歸陳州。張耒嗜酒,晚年有疾。晚年留居陳州。政和四年卒,年六十一。
家族
有子四人:張秬、張秸、張和、張秠。
藝術風格
其詩學白居易、張籍,如:〈田家〉、〈海州道中〉、〈輸麥行〉多反映下層人民的生活以及自己的生活感受,風格平易曉暢。
成就
他與黃庭堅、秦觀、晁補之三人一同被時人譽為「蘇門四學士」。
張耒詩文兼擅,尤以詩名世。 其文學觀源自三蘇,主張文章應明理致用,提倡直抒胸臆、自然天成的創作觀,反對過度雕琢。其詩取材廣泛,多關注民生疾苦,樂府詩被周紫芝推為「本朝第一」;詩風人稱「自然有唐風」,開南宋詩人學習唐調風氣之先;但也有粗疏草率之病。 散文似蘇轍,「汪洋淡泊」。有樂府詩、古律詩30餘卷,近1700首, 除個人抒情遣懷之作外, 寫田野風光、稼穡艱難和民生疾苦的作品較多,頗有白居易、張籍、王建之風。張耒詩風以平易、流麗、曉暢見長, 很少用硬語僻典,晁補之曾贊稱說:「君詩容易不著意,忽似春風開百花」, 頗能道出張詩的妙處。張耒之作對南宋詩人學習唐調, 開了風氣。他的寫景抒懷詩, 真醇自然, 清新圓潤, 耐人尋味。
有《柯山集》《宛丘集》《張右史文集》《張文潛文集》等傳世。
《蘇門六君子文粹》,收有張耒選文二十二卷。此書有《四庫全書》本。
《明道雜誌》一卷,南宋慶元時陳升刻於黃州,現存明刻本、《唐宋叢書》本、《學海類編》本。
傳記
《宋史》卷四四四有傳。清‧邵祖壽編有《張文潛先生年譜》一卷。
張耒書法《送秦少章序》拓本
出身官宦家庭的張耒,是北宋中晚期著名的文學家,蘇門四學士之一,自幼飽讀詩書,十三歲就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十七歲因一篇《函關賦》而聲名在外。
張耒先後得到蘇轍、蘇軾兄弟的青睞和薦舉,二十歲時就被宋神宗欽點為進士,而後又由王安石負責提舉,授以臨淮主簿之職,正式步入仕途。
不得不說,張耒的人生起點實在是高,可是,這位少年才俊其後的人生之旅,卻走得一點都不順暢,且飽受困頓和磨難。
但是,他這個人有氣節和擔當,不論逆境順境,都能堅守本心,始終秉持矢志不渝的高尚情操,而表現在詩文中,就尤為動人。
張耒詩以平易流麗明快見長,蘇軾贊其曰:「氣韻雄拔,疏通秀明。」,詩品如人品,讀他的詩就如見他這個人一般,總給人以通透豁達之感,就如下面這首
《初見嵩山》
年來鞍馬困塵埃,
賴有青山豁我懷。
日暮北風吹雨去,
數峰清瘦出雲來。
——宋 張耒《初見嵩山》
白話:
多年來羈旅奔波,困於凡塵瑣事中,
幸有青山一路同在,我也擁有了豁達胸懷。
日暮時北風忽起,吹凈了漫天雨水,
一座座清瘦挺拔的山峰赫然破雲而出。
這是一首詠物抒懷的七言絕句,通過讚美嵩山的峭拔清瘦,來抒發自己高潔超脫的人生情懷,給人以豁然開朗之感,讀來讓人眼生明亮心生歡喜。
詩的首句「年來鞍馬困塵埃」是寫自己的身世之悲,仕途坎坷,羈旅漂泊,經營慘淡,襟抱難開,不免身心俱疲。
自熙寧六年進士及第,其後的十多年時間裡,張耒先後輾轉在安徽、河南等地任職,且都是縣尉、縣丞一類的地方小官。
不僅要承受因為俸祿微薄,經濟拮据所帶來的家境艱難之苦,而且還要經受因為任滿改官的旅途奔波之勞。
張耒為官清廉,生性淡泊,超然物外,像這樣在困頓和疲憊中奔走於風塵之中,實在是他厭倦至極卻又無可奈何之舉。
「年來」指時間之久,「鞍馬困」謂 鞍馬勞頓,指辛苦奔走於旅途中,「塵埃」即凡塵瑣事。
次句「賴有青山豁我懷」寫失意人生得到的慰藉,雖然多年來苦心經營,可自己的仕途依舊前景慘淡,詩人不免心生戚戚,深感悲哀。
詩的前兩句以自己失意困頓的人生做開場,為下文做好鋪墊,意為引出文題初見嵩山之豁然開朗。
第三句「日暮北風吹雨去」可謂蓄足了氣勢,它是嵩山即將出場的前奏,風掃殘雲,暮雨散盡,嵩山終於要掀開神秘的面紗,露出它清新朗潤的容顏。
「數峰清瘦出雲來」,這一句是全詩的亮點,也是點睛之筆,如石破天驚一般,剎那間就把讀者引入了一個豁然開朗的境界。
只見那嵩山於層層雲霧中聳現出來,它是那樣清俊峭拔,又是如此地卓爾不群,令人見之忘俗,如撥雲見月一般,給人以滿心歡喜。
「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物我兩忘,詩人困頓於仕途,幸好有這巍巍青山可以慰藉滿懷愁緒。
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其實,這雨後清瘦朗逸的嵩山,它的品格和風貌,就是作者的人格操守和精神追求的寫照。
詩人賦嵩山以情懷,嵩山給詩人以開朗,人山相融,這就是醒悟和通透,曠達和飄逸,擁有這樣的人生境界,還有什麼坎坷不能超越呢?
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張耒臨淮主簿期限任滿,夏秋之交又趕赴洛陽壽安縣尉任,這首《初見嵩山》即作於赴任途中。
張耒的主簿之職就相當於現在的秘書或書記官,三年主簿生涯,案牘勞形,單調孤寂,且下一任又是一卑微小官,不免令他心生凄然。
因為元祐黨人的身份,張耒的仕途極為坎坷,宦海沉浮,屢遭貶謫,但其一身傲骨,從不低頭妥協,終生不改其志,蘇軾贊他「超逸絕塵」,有秀傑之氣。
「日暮北風吹雨去,數峰清瘦出雲來。」,人生實苦,但總有峰迴路轉,也許,不經意間的眼前一亮,就會讓你豁然開朗,就如逆境中的一縷光,引領你勇往直前……

熙寧八年(1075年),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上建成超然台,22歲的張耒應蘇軾之約,寫下《超然台賦》:
登高台只岌峨兮,曠四顧而無窮。
環群山於左右兮,瞰大海於其東。
棄塵壤之喧卑兮,揖天半之清風。
身飄飄而欲舉兮,招飛鵠而翔鴻。
莽秋原之茫茫兮,吊韓候之武功。

在這篇《超然台賦》中,張耒以虛筆的寫作手法描繪出超然台的地理形勢,全文有著強烈的思辨色彩,也表達了張耒的精神追求,蘇軾看到后,讚不絕口,盛讚此文「超逸絕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