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章惇的發音 / 美國政府不應該有中國人

作者:change?  於 2025-7-2 04:3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3評論



猶太人掌權的地方,中國人就如入無人之境。今年畢業季的中國人擔任主講人運動,只是冰山一屑。

黑哥評論:紐約州DEI主管被聯邦檢察官起訴,涉嫌4400萬美元詐騙
【一個留言和跟帖】

政府不應該有中國人,說別的都是多餘。

俄羅斯人也不行。

dragonball作為一個來自中國佔領區的人,我百分之百同意你的觀點!

@waltercastro2015 也不能有中東人

don-tl6hu其他國家/地區都一樣,僅限美國出生

這個華女是深層「自由教育機構」的主任,猶太主持人讓她評論川普政府贏得法院裁決把對包括兒童性教育在內的權利交回家長手中,你聽她怎麼說,干擾了學校教育會天下大亂

章惇反對宋徽宗即位時曾說:「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

元朝官修正史《宋史》脫脫等的評價是:「宋中葉之禍,章、蔡首惡,趙良嗣厲階。然哲宗之崩,徽宗未立,惇謂其輕佻不可以君於下。遼天祚之亡,張覺舉平州來歸,良嗣以為納之失信於金,必啟外侮。使二人之計行,宋不立徽宗,不納張覺,金雖強,何釁以伐宋哉?以是知事變之來,雖小人亦能知之,而君子有所不能制也。跡徽宗失國之由,非若晉惠之愚、孫皓之暴,亦非有曹、馬之篡奪,特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諛。於是蔡京以獧薄巧佞之資,濟其驕奢淫佚之志。溺信虛無,崇飾游觀,困竭民力。君臣逸豫,相為誕謾,怠棄國政,日行無稽。及童貫用事,又佳兵勤遠,稔禍速亂。他日國破身辱,遂與石晉重貴同科,豈得諉諸數哉?昔西周新造之邦,召公猶告武王以不作無益害有益,不貴異物賤用物,況宣、政之為宋,承熙、豐、紹聖椓喪之餘,而徽宗又躬蹈二事之弊乎?自古人君玩物而喪志,縱慾而敗度,鮮不亡者,徽宗甚焉,故特著以為戒。」

元朝脫脫撰《宋史》的《徽宗記》,不由擲筆嘆曰:「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


青樓天子

在宋代的社會風氣中,文人雅士和歌伎、妓女交往屬於正常現象。民間流傳宋徽宗十分喜歡青樓女子李師師。李師師是北宋東京有名的藝伎,色藝雙絕,詩詞歌賦、笙管笛簫樣樣精通,宋徽宗得知后不顧九五之尊,數次前去青樓與李師師見面[20]。後來在皇宮和妓院之間挖了一條地道,方便和李師師見面,現在在開封的宋城遺址當中,還能看到這個神秘地道的一點痕迹。宋徽宗還和李師師舊時相好的著名的詞人周邦彥,爭風吃醋,不久便在整個東京城(開封)傳得沸沸揚揚。

黃河清,聖人生

三國時期曹魏李康《運命論》:「夫黃河清而聖人生。」宋徽宗在位時,曾出現過三次「河清」 - 黃河變得清澈的奇觀,使得當時百官爭相慶祝,歌功頌德。在黃河中下游,河水偶爾也有暫時變得清澈的時候,即史書中作為祥瑞記下的「河清」,並不是五百年乃至千年一遇。據地質學史專家李鄂榮先生考證,中國歷史上的「河清」,有記載可查的便有43次,首見於漢桓帝延熹八年(165年),如從此時起算,平均不到40年就有一次。

根據《宋史》,宋徽宗在位年間的三次「河清」,分別為:第一次,大觀元年(1107年),「乾寧軍、同州黃河清。」第二次,大觀二年(1108年),「同州黃河清。」,第三次,大觀三年(1109年),「陝州、同州黃河清。」

大觀元年(1107年)「乾寧軍言黃河清,逾八百里,凡七晝夜,詔以乾寧軍為清州」。「黃河清」被譜寫成新曲流傳,還在韓城建立記載這些祥瑞的「河瀆碑」。此碑至今尚在。

可是僅僅到了立碑15年後的1127年,宋徽宗便和他的兒子宋欽宗一起被金兵俘虜,押到了金朝統治下的東北地區,北宋至此滅亡。被民眾譏為「聖人豈女真人乎?

宋徽宗趙佶


(1082年11月2日—1135年6月4日),北宋第八位皇帝,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在位,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對瓷器、茶學、音律、金石學等領域有所研究,並擅長古琴、蹴鞠、擊鞠、打獵、射箭、馬術、繪畫等,自創「瘦金書」字體。

徽宗為宋神宗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郡王、端王。其兄長宋哲宗於公元1100年正月病逝時無子,向太後於同月立其為帝,並垂簾聽政一年,第二年改年號為「建中靖國」。徽宗朝時期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爆發宋江起義、方臘起義等多次民變。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兵臨城下,禪位於太子欽宗,二年國亡被俘北上,被金國封為「昏德公」(一個侮辱性的封號)。金天會十三年(1135年)因病亡於五國城,終年52歲。宋金紹興和議後於紹興十二年(1142年)歸葬紹興永祐陵。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正月,向太後去世,徽宗皇帝親政。親政後,「妄耗百出,不可勝數」,過度追求奢侈生活。他任用朱勔蒐羅天下奇珍異寶,也在江南地區搜集奇花異石運到汴京開封府,用以修建艮岳等工程浩大的園林宮殿,號稱花石綱。花石綱所到之處,當地需付民役錢糧以供運輸,而本地交通盡斷,甚至城郭被毀。徽宗崇通道教,尊號「教主道君皇帝」。任用貪官宦官橫徵暴斂,其中以新黨蔡京任丞相與宦官童貫為將軍所引致的問題最嚴重,加上徽宗貪取民財,政治黑暗,所作所為激起各地民變,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相繼爆發。

徽宗好大喜功,不顧宋遼兩朝依澶淵之盟已百年和平相處,於宣和二年(1120年),與金國結成「海上之盟」,聯合滅遼。宣和四年(1122年),金軍攻克遼南京(今北京市),宣和六年(1124年)金軍滅遼國。

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金太宗遣諳班勃極烈完顏杲、完顏宗望、乙室勃極烈完顏宗翰分兩路南下入侵北宋。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1126年1月18日),徽宗無法應付,急忙禪讓天子的寶座給他兒子欽宗去對付,自己則當太上皇並出逃,但終究無法挽回局勢。金軍暫退後,徽宗回京,居龍德宮,實際上被欽宗軟禁,只敢自稱老拙,卻稱呼自己兒子欽宗陛下。徽宗賜予拜訪者的財物被欽宗沒收[7],甚至連在過壽時給欽宗敬的酒欽宗也不喝,氣得哭著回宮。

靖康元年(1126年)八月,金太宗再次命東、西兩路軍大舉南下,《三朝北盟會編卷六十九》等史書記載宋兵部尚書孫傅把希望放在禁軍老兵郭京身上,郭京也是一名巫師,偽稱精通佛道二教之法術,能施道門「六甲法」,用七千七百七十七人布陣,並繪佛教「毗沙門天王像法」,布陣畫像,但神兵大敗,金兵分四路乘機攻入城內,金軍攻佔了帝都汴京。欽宗遣使臣何㮚到金營請和,完顏宗翰、完顏宗望二帥不允。金軍提出見徽宗,欽宗不肯。北宋靖康二年(金天會五年)正月,欽宗親自請和被扣押,宋將范瓊變節將徽宗、宗室、后妃公主等交給金軍。二月初六(1127年3月20日),金太宗下詔廢徽、欽二帝,貶為庶人。徽欽二帝被俘北上,宋高宗南下杭州改稱臨安,史稱靖康之變,北宋自此滅亡。七月二十日,二帝遷到中京(今北京市),父子抱頭痛哭。

天會六年(1128年)八月二十一日抵達金上京會寧府。二十四日,二帝前去跪拜金太祖廟,在乾元殿拜謁金太宗完顏吳乞買。金太宗封宋徽宗為昏德公,欽宗為重昏侯。十月二十六日,二帝遷往韓州(今遼寧省昌圖縣八面城)[9]。在韓州,金人將城內女真住戶全部遷出,只供二帝等二千餘宋俘居住。據《宋俘記》載:「給田四十五頃,種蒔自給」。據《南征錄彙》,這還是金國二太子完顏宗望格外開恩的結果,並要求性格凶暴的完顏宗翰等不可像虐待遼天祚帝那樣對待宋朝的徽欽兩帝。

天會八年(1130年)七月,又將徽欽二帝遷至胡里改路五國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城北舊古城)軟禁。到達五國城時,隨行男女僅140餘人。流放期間徽宗仍雅好寫詩,讀唐代李泌傳,感觸頗深。五年後的天會十三年(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四月,病死於五國城。死後金人追封之為天水郡王,並詔給天水郡王子、侄、婿,天水郡公子俸給]。紹興十一年(1141年),宋金議和達成,金人允許韋太后攜宋徽宗、鄭皇后、邢皇后等人棺柩歸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八月,徽宗梓宮抵宋,歸葬南宋永固陵。</p>&lt;p&gt;身後

金皇統元年(1141年)二月,金熙宗為改善與南宋的關係,追封徽宗為天水郡王,將欽宗封為天水郡公。第一提高了級別,原來封徽宗為二品昏德公,追封為王升為一品,原封欽宗為三品重昏侯,現封為公升為二品。第二是去掉了原封號中的侮辱含義。第三是以趙姓天水郡望之為封號,以示尊重[12]。同時南宋朝廷解除岳飛、韓世忠、劉錡、楊沂中等將領的兵權,為紹興和議做好了準備。十一月間,宋金為紹興和議達成書面協議。十二月末除夕夜(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賜死岳飛,據《宋史》載是為了滿足完顏宗弼議和所設前提。紹興十二年(1142年)三月,宋金《紹興和議》徹底完成所有手續。夏四月丁卯(1142年5月1日),高宗生母韋賢妃同徽宗棺槨得以歸宋[13]。同年八月,十餘輛牛車到達臨安。十月,宋高宗將徽宗暫葬於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名曰永固陵(後改名永祐陵)



宋神宗趙頊是宋英宗的長子,北宋第六位皇帝。史書記載,趙頊相貌不凡,舉止皆與常人不同。而且他天性好學,總是「至日晏忘食」。(只顧埋頭學習,天黑了,連晚飯都忘了吃)一個皇子,刻苦到如此程度還是很少見的。父親宋英宗心疼兒子,常常派人去勸阻他。

趙頊不僅好學,還懂事。他的父親英宗剛剛繼位時,和曹太后的關係十分緊張,甚至常常語出傷人。趙頊身邊的記室參軍韓維對他說:「聖上如今已經失去皇太后的歡心,現在需要潁王您用孝道來彌合二人的關係,否則的話,你們父子二人俱受禍。」趙頊立刻明白,過了一段日子,曹太后對輔臣們說:「皇子近來更加謙恭有禮,這都是你們找的老師調教的好。」要知道,此時的趙頊還不到十六歲,廟堂之上的隱忍、協調、周全,對一個少年殊為不易。

02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英宗駕崩,十九歲的趙頊繼位。不過此時的北宋方方面面並不樂觀。

首先就是缺錢。據《宋史·食貨志》記載,治平二年(1065年)的時候,宋朝財政虧空已達1750餘萬。因此即位之初,神宗就對大臣文彥博說:當今理財最為急務,養兵備邊,府庫不可不豐。

其次就是缺人。北宋官僚機構臃腫,拿薪水的多,能幹活的少,尤其是基層官吏,問題更加突出。神宗曾毫不諱言他的焦慮:朕每思祖宗百戰得天下,今以一州生靈付一庸人,常痛心疾首。

而老天爺似乎也在考驗著這位少年天子,神宗即位后,天災似乎就沒斷過,南方大雨、北方久旱、京師地震……

不過這一切對於少有大志的神宗來說並不算什麼,他的志向是「雪數世之恥」「慨然興大有為之志,思欲問西北二境罪」。

縱橫天下,這是不世之功!眼前的這些困難只能激發他的鬥志,讓他加快變革的步伐。

所以繼位一年後,宋神宗就迫不及待的將仰慕已久的王安石召入京師。如果要為自己的奮鬥尋找一個偶像參照的話,宋神宗的偶像應該是唐太宗。他曾經不止一次的問過王安石,可不可以效法唐太宗。結果王安石毫不客氣的懟回去:學什麼唐太宗啊?你的目標是要成為堯、舜!宋神宗怦然心動,於是君臣二人就在這一宏偉目標的指引下,迅速拉開變法的大幕!

03

為了全力支持王安石變法,宋神宗竭盡所能。首先是火箭提拔,兩年時間,王安石從江寧知府升為參知政事,然後拜相。接著,設立特別部門「制置三司條例司」,即制定戶部、度支、鹽鐵三司條例的專門機構,由王安石和知樞密院事陳升之共同主持。

朝堂內外,凡是反對王安石變法的,宋神宗一律罷免,為改革掃清障礙!同時,按照王安石的意願,重新為他組建團隊。

有皇帝撐腰,這次變革推進的速度十分迅疾。很快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法相繼問世。然而改革的力度有多大,遇到的反彈就有多強烈。從朝堂重臣到地方要員,反對的奏章像雪片一樣飛來。這些奏章他可以不聽、不看、不理,甚至反應激烈的還可以貶黜,但回到宮中,他還有太皇太后以及皇太后要面對。她們聲淚俱下,擔憂變法引發動亂,壞了祖宗基業。兩位太后的哭訴、責備他只能洗耳恭聽。

他扛住了一切壓力,期盼著改革出一個嶄新的北宋,讓天下人都看看他沒有做錯。然而時間一天天過去,他所期盼的改革成果卻一直沒有實現。司馬光甚至上奏章說:「陛下日出視朝,繼以經席入宮之後,省閱天下奏事,夜御燈火,研味經史。然孜孜求治,於今三年,而功業未著者,殆未得其體要故也。」三年啦,看把您辛苦的,結果啥用沒有,純屬瞎折騰!這番話無異於當眾羞辱。

宋神宗沒有想到,改革如此艱難,那些奏章當中的不支持很快表現為執行中的不合作。再加上基層官員的各種心態,這些改革政令從朝堂到地方早已經變得面目全非。

更讓他惱火的是,為了支持王安石變法,他不惜得罪天下人,可是作為改革的總設計師,王安石的脾氣越來越大,一言不合就休病假、遞辭呈,每次都要三請四請,好言相勸才繼續出來工作。

而當初「天變不足懼」的豪言也開始在君臣之間動搖。熙寧七年(1074年),全國一直乾旱,饑民流離失所,反對改革的聲勢更加強烈。這些年來,夾在支持與反對、君子和小人的指責和撕吵中,君臣二人也都身心俱疲。熙寧九年(1076年)王安石多次提出辭職,幾個月後,王安石的兒子壯年而逝,王安石悲痛欲絕,神宗只好讓王安石辭去相位,出判江寧府。

04

失去了王安石,大家以為改革到此結束。沒想到第二年,趙頊就將年號改為「元豐」,從幕後走到前台,親自主持變法。他以強硬的姿態對北宋的職官制度進行了重大改革。

首先對中央機構進行整改,使「台、省、守、監之官實典職事,領空名者一切罷去,而易之以階,因以制祿」。適當合併機構,裁減官員,使官員名實相符,有職有權。

其次,宋神宗統一了全國官員的薪金,原來只領薪金的虛官,改為相應的階,以階級領薪金,以便於對官員的考核和使用。

不過改制后,行政效率沒有提高,比過去還顯得拖沓,神宗有些後悔。但由於冗員和冗散機構的裁撤,節省了兩萬緡的開支,神宗又頗感安心。

人事改革剛剛告一段落,西北邊事又起。對於宋神宗而言,掃平西北一直是他的志向所在,於是在邊將的建議下,神宗修築永樂城(今陝西米脂西北)屯軍,想要困住興州的西夏軍。不料西夏出動30多萬大軍圍城,永樂城失陷,宋軍將校230人,兵一萬二千三百多人全部陣亡。戰報傳至汴京,神宗臨朝慟哭,臣子莫敢仰視。整整十年的改革沒有消磨掉宋神宗的鬥志,一場戰敗卻讓他徹底垮掉。

元豐八年(1085年)正月初,宋神宗趙頊病倒了,大臣們開始上疏勸他早日立儲。這一道道奏疏就像一道道催命符,預示他生命的大限已到。

回頭看看這些皇子們,趙頊既傷感又焦慮,十四個兒子有八個已經先他而去,如今最大的六皇子才剛剛九歲,他辛苦十八年也無法帶領北宋重現漢唐盛世,這個九歲的小皇子又能將這個國家帶向何方呢?

可惜這個世界留給他的時間不多了,同年三月,年僅38歲的神宗趙頊帶著深深的遺憾離開了這個世界。他九歲的兒子趙煦繼位,是為宋哲宗。

宋神宗應該算得上是一個好皇帝,宋史評價他即位后「小心謙抑,敬畏輔相;求直言,察民隱,恤孤獨,養耆老,振匱乏;不治宮室,不事游幸,勵精圖治,將大有為。」臣子曾勸他愛惜身體,他說:「朕享天下之奉,非喜勞惡逸,誠欲以此勤報之也。」

宋人評價他不愛浮名,去華務實,所以終身不受尊號。而這或許只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對自己有著更高的要求和目標吧,畢竟終其一生,自己大業未竟。只是他的廟號「神宗」像是和他一生的努力開了一個玩笑。


&lt;img data-height="312" data-width="285" src="https://img.redocn.com/sheying/20190819/songtaizonghuaxiang_10526766.jpg.285.jpg" alt="宋太宗畫像"&gt;
宋太宗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

回復 change? 2025-7-2 08:47
章惇
北宋宰相
章惇(1035年-1106年1月2日),字子厚,建州浦城縣(今福建省浦城縣)人。北宋宰相、改革家,銀青光祿大夫章俞的兒子。[99]
才智出眾,善寫文章,性格直率。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進士及第,授商洛縣令、雄武軍節度推官。治平年間,受到參知政事歐陽修的賞識,授武進知縣,遷著作佐郎。宋神宗繼位后,得到王安石的賞識,授編修三司條例官、集賢校理、中書檢正,出任荊湖北路察訪使,大力推動農田、水利、常平等事,遷三司使、參知政事,出知蔡州、陳州、定州,遷門下侍郎。[99]宋哲宗即位后,出任知樞密院事,不滿宣仁太後任用司馬光,憤起爭辯,出知汝州。宋哲宗親政后,繼續推行新法,拜左相,為相五年,以「紹述」為己任,恢復青苗法、免役法,力主對西夏作戰,築堡開邊,取得重大勝利,反對端王立儲。[100]宋徽宗即位后,授特進、申國公,拜山陵使。多次請求去職,累貶湖州團練副使。崇寧四年(1106年),去世,時年七十一[1],累贈觀文殿大學士、太師、魏國公。紹興五年(1135年),追貶昭化軍節度副使。
作為北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人物,章惇一生從政生涯對北宋政治發展造成深遠影響,一生致力恢復「熙寧新法」,修正新政的弊端,使新法得以完善發展,成為熙寧變法的主要推動者;主持重修《宋神宗實錄》。經略湖北、湖南時,發展當地經濟,調節朝廷與少數民族的關係;力主征戰西夏,為朝廷開疆擴土作出了貢獻。書法造詣較高,代表作有《草堂寺題記》、《會稽尊候帖》等。[100]
全名
章惇
別名
章子厚、章申公[2]  

子厚

大滌翁
所處時代
北宋
海外文物回家
3D羽翼托舉文明瑰寶
開啟守護之旅
人物關係

章援
兒子

章俞
父親
相關視頻
更多
9.4萬播放 | 02:31
章惇與蘇軾是莫逆之交,還響應王安石變法,為何被批評不忠不義?
7009播放 | 03:37
蘇軾被貶海南,究竟是誰在害他?那人是他的好友
6.8萬播放 | 02:49
被冤枉900多年的丞相:章惇為何被北宋醜化為奸臣?
2.9萬播放 | 04:03
章惇:歷史爭議宰相,背負罵名鬱鬱而終,他到底是忠還是奸?
1.3萬播放 | 03:32
北宋宰相章惇,阻止端王稱帝未果,被貶抑鬱而亡
4.8萬播放 | 02:26
章惇在絕壁上書寫5字,蘇軾看後放聲大笑,後來2人分道揚鑣
9606播放 | 02:58
北宋鐵血宰相章惇
7799播放 | 02:11
北宋第一宰相章惇,他在歷史上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相關星圖

北宋宰相
共70個詞條
14.6萬閱讀

范質
宋太祖時期

王溥
宋太祖時期

魏仁浦
宋太祖時期
查看更多


北宋宋徽宗時期宰相
共12個詞條
1.3萬閱讀

章惇
章惇(1035年-1106年1月2日),字子厚,建州浦城縣(今福建省浦城縣)人。北宋宰相、改革家,銀青光祿大夫章俞的兒子。才智出眾,善寫文章,性格直率。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進士及第,授商洛縣令、雄武軍節度推官。治平年間,受到參知政事歐陽修的賞識,授武進知縣,遷著作佐郎。宋神宗繼位后,得到王安石的賞識,授編修三司條例官、集賢校理、中書檢正,出任荊湖北路察訪使,大力推動農田、水利、常平等事,遷三司使、參知政事,出知蔡州、陳州、定州,遷門下侍郎。宋哲宗即位后,出任知樞密院事,不滿宣仁太後任用司馬光,憤起爭辯,出知汝州。宋哲宗親政后,繼續推行新法,拜左相,為相五年,以「紹述」為己任,恢復青苗法、免役法,力主對西夏作戰,築堡開邊,取得重大勝利,反對端王立儲。宋徽宗即位后,授特進、申國公,拜山陵使。多次請求去職,累貶湖州團練副使。崇寧四年(1106年),去世,時年七十一,累贈觀文殿大學士、太師、魏國公。紹興五年(1135年),追貶昭化軍節度副使。作為北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人物,章惇一生從政生涯對北宋政治發展造成深遠影響,一生致力恢復「熙寧新法」,修正新政的弊端,使新法得以完善發展,成為熙寧變法的主要推動者;主持重修《宋神宗實錄》。經略湖北、湖南時,發展當地經濟,調節朝廷與少數民族的關係;力主征戰西夏,為朝廷開疆擴土作出了貢獻。書法造詣較高,代表作有《草堂寺題記》、《會稽尊候帖》等。

韓忠彥
韓忠彥(1038年—1109年9月16日),字師朴,相州安陽(今河南省安陽市)人。北宋宰相,魏郡王韓琦長子。舉進士出身,歷官開封府判官、知瀛州、給事中、禮部尚書等職。宋哲宗趙煦時,因政治立場不明,外放治理真定、定州、大名府。宋徽宗即位后,回朝任門下侍郎,遷左僕射,封儀國公,執政期間,與右相曾布不協,出知大名府,累貶磁州團練副使。大觀三年(1109年)二月,以宣奉大夫致仕,去世於家中,時年七十二,追謚「文定」,位列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配享宋徽宗廟庭。《全宋詩》錄其詩二首。

曾布
曾布(1036年-1107年),字子宣,撫州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太常博士曾易占的兒子,中書舍人曾鞏的弟弟,北宋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詞人。王安石變法的重要支持者。父親去世后,跟隨兄長曾鞏學習,考中進士,起家宣州司戶。在王安石和韓維的推薦下得以上書言政,得到了宋神宗的重用,擔任集賢校理、判司農寺、檢正中書五房、起居注、知制誥、翰林學士、三司使等職,在王安石變法的關鍵時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後來,關於市易法的爭論后,外放,饒、潭、廣、桂、秦、陳、蔡等州。宋神宗駕崩后,高太后垂簾聽政,舊黨執政,曾布堅持不變役法而未進入政治中心。宋哲宗親政后,得到重用,重新開展變法事業,拜樞密使,但又與同為新黨的章惇爆發矛盾。宋徽宗趙佶繼位后,擔任右僕射,排擠僕射韓忠彥,與左僕射蔡京爆發矛盾,一再貶謫,最終死於潤州,終年七十二,獲贈觀文殿大學士,謚號文肅。曾布為政,勇於有為,王安石變法時期,曾布是積極參與者和主要推動者。宋夏戰爭時,曾布與章惇採用「淺攻撓耕」和「進築」的方法,有效鉗制了西夏的進攻。縱觀曾布一生,有功有過,在北宋後期黨爭中政治立場中立,也曾排擠同僚,打擊政敵,但在維護新法中做出了一定貢獻。其詩詞有情有境,細緻生動,代表作有《水調歌頭》《梅花》等,文集已遺,遺作僅存《曾公遺錄》。(概述內圖片來源:)
查看更多


北宋觀文殿大學士
共5個詞條
3776閱讀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縣(今屬江西省撫州市)人。中國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慶曆二年(1042年),王安石中進士,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宋仁宗末年,曾作《上仁宗皇帝言事書》,要求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但未被採納。宋神宗即位后,任翰林學士,上《本朝百年無事札子》,繼續闡述變法主張,深得神宗賞識。熙寧二年(1069年),升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陸續制定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等。次年拜相,大力推行改革,並積極促成熙河開邊。變法初期,神宗對王安石言聽計從。然而在新法實施過程中出現諸多問題,導致反對者聲勢頗大,且變法派內部也出現分裂。熙寧七年(1074年),王安石被罷相。一年後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因君臣間在變法上的分歧而罷相,出判江寧。累封為荊國公。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王安石郁然病逝於鐘山,享年六十六歲。累贈為太傅、舒王,謚號「文」,世稱王文公。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創「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疑經變古學風的形成。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擅長於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其詞雖不多而風格高峻。有《臨川集》等著作存世。今人輯有《王安石全集》。

蘇頌
蘇頌(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福建路泉州同安縣(今屬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人。中國北宋中期官員,傑出的天文學家、天文機械製造家、藥物學家。蘇頌出身閩南望族,於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登進士第,授宿州觀察推官。此後長期在館閣供職,廣涉古籍,留心醫學。嘉祐六年(1061年)后多次出知地方,治績斐然,並兩次出使遼朝、三任館伴使。宋神宗時曾參與元豐改制。宋哲宗即位之初,歷任刑部尚書、吏部尚書、尚書右丞,至元祐七年(1092年)升任守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成為宰相。他執政時量能授任,務使百官守法遵職。同時不立黨援、以禮自持,故能於哲宗親政后以太子少師致仕。宋徽宗時進拜太子太保,封趙郡公。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蘇頌逝世,終年八十二歲。獲贈司空。后追封魏國公。宋理宗時追謚「正簡」。蘇頌博學多才,於經史九流、百家之說,及演演算法、地誌、山經、本草、訓詁、律呂等學無所不通。他領導製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水運儀象台」,開啟近代鐘錶擒縱器的先河。因其對科學技術,特別是醫藥學和天文學方面的突出貢獻,故而被稱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有《本草圖經》《新儀象法要》《蘇魏公文集》等作品傳世。今人輯有《蘇頌全集》。(概述圖來源)

章惇
章惇(1035年-1106年1月2日),字子厚,建州浦城縣(今福建省浦城縣)人。北宋宰相、改革家,銀青光祿大夫章俞的兒子。才智出眾,善寫文章,性格直率。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進士及第,授商洛縣令、雄武軍節度推官。治平年間,受到參知政事歐陽修的賞識,授武進知縣,遷著作佐郎。宋神宗繼位后,得到王安石的賞識,授編修三司條例官、集賢校理、中書檢正,出任荊湖北路察訪使,大力推動農田、水利、常平等事,遷三司使、參知政事,出知蔡州、陳州、定州,遷門下侍郎。宋哲宗即位后,出任知樞密院事,不滿宣仁太後任用司馬光,憤起爭辯,出知汝州。宋哲宗親政后,繼續推行新法,拜左相,為相五年,以「紹述」為己任,恢復青苗法、免役法,力主對西夏作戰,築堡開邊,取得重大勝利,反對端王立儲。宋徽宗即位后,授特進、申國公,拜山陵使。多次請求去職,累貶湖州團練副使。崇寧四年(1106年),去世,時年七十一,累贈觀文殿大學士、太師、魏國公。紹興五年(1135年),追貶昭化軍節度副使。作為北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人物,章惇一生從政生涯對北宋政治發展造成深遠影響,一生致力恢復「熙寧新法」,修正新政的弊端,使新法得以完善發展,成為熙寧變法的主要推動者;主持重修《宋神宗實錄》。經略湖北、湖南時,發展當地經濟,調節朝廷與少數民族的關係;力主征戰西夏,為朝廷開疆擴土作出了貢獻。書法造詣較高,代表作有《草堂寺題記》、《會稽尊候帖》等。
查看更多


北宋左僕射
共6個詞條
1995閱讀

向敏中
向敏中(949年11月8日-1020年4月23日),字常之,開封府人。北宋初年宰相、外戚。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進士及第,授吉州通判,歷任工部郎中、給事中等職。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升任集賢殿大學士、同平章事,正式拜相,受任之後,謝絕賓客,門庭寂靜,得到了宋真宗的稱讚。后因購宅爭妻事件,外貶戶部侍郎、知永興軍,所治數州郡,皆盡心民事,以老成持重聞名。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再授同平章事,充任集賢殿大學士,加中書侍郎。晚年多病,屢次請辭不得,官至昭文館大學士、左僕射。天禧四年(1020年),向敏中去世,享年七十二,追贈太尉、中書令,謚「文簡」,憑著曾孫女向皇后的地位,累贈燕王。著有文集十五卷,今已佚。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縣(今屬江西省撫州市)人。中國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慶曆二年(1042年),王安石中進士,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宋仁宗末年,曾作《上仁宗皇帝言事書》,要求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但未被採納。宋神宗即位后,任翰林學士,上《本朝百年無事札子》,繼續闡述變法主張,深得神宗賞識。熙寧二年(1069年),升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陸續制定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等。次年拜相,大力推行改革,並積極促成熙河開邊。變法初期,神宗對王安石言聽計從。然而在新法實施過程中出現諸多問題,導致反對者聲勢頗大,且變法派內部也出現分裂。熙寧七年(1074年),王安石被罷相。一年後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因君臣間在變法上的分歧而罷相,出判江寧。累封為荊國公。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王安石郁然病逝於鐘山,享年六十六歲。累贈為太傅、舒王,謚號「文」,世稱王文公。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創「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疑經變古學風的形成。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擅長於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其詞雖不多而風格高峻。有《臨川集》等著作存世。今人輯有《王安石全集》。

孫奭
孫奭 (shì)(962-1033年),字宗古,博州博平縣(今山東省聊城市茌平區博平鎮)。北宋大臣、經學家、教育家。出身樂安孫氏,師從學者王徹。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九經及第,起家莒縣主簿,入為國子監直講。宋真宗時,為諸王侍讀,判太常禮院、國子監、司農寺事,反對「祭祀汾陰」、「天書」活動,累遷工部郎中、龍圖閣待制,出知密州,遷左諫議大夫,糾察在京刑獄,出知河陽軍,遷給事中。宋仁宗即位后,以名儒身份,授翰林侍講學士、知審官院,預修《宋真宗實錄》,遷兵部侍郎、龍圖閣學士,拜工部尚書、知兗州,改禮部尚書,以太子少傅致仕。明道二年(1033年),去世,時年七十二,獲贈左僕射,謚號為「宣」。孫奭以經學成名,守道自處。著有《經典徽言》、《五經節解》、《樂記圖》、《五服制度》等,他同時也是《十三經註疏》中《孟子註疏》中「疏」的完成者。
查看更多
快速
導航
主要成就

個人作品

人物評價

軼事典故

親屬成員

史料記載

後世遺跡

藝術形象
人物生平
官宦世家
景祐二年(1035年),章惇出生於浦城(今屬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的官宦世家,父親章俞官至銀青光祿大夫。章惇小的時候,其族父章得象驚異章惇的性情品格,認為章惇將來一定地位優越。[3]
章惇性格豪爽、真率,[4] 相貌俊美,舉止文雅灑脫。[5] 才智出眾,學問廣博精深,善於寫文章,[6] 才識超人。[7] 年輕時,喜歡修養,服氣辟穀,飄然有仙風道骨。[8]
章惇與章楶因為名望明顯,被介紹在貴族之間,讚揚於一時。[9] 與王觀友善,俱以疎散稱,時號觀三、惇七。[10]
嘉祐[96] 二年(1057年),章惇進京,參加科舉考試,進士及第,其族侄章衡考中狀元,章惇恥於章衡之下,拒不受敕,扔掉誥敕回家。[11]
嘉祐四年(1059年),章惇再次參加科舉考試,進士及第,名列第一甲。[12] 歷商洛(陝西省商洛市)縣令、雄武軍(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節度推官。
治平三年(1066年),章惇受到參知政事歐陽修的賞識和推薦,召試館職,考試合格,卻遭到知制誥王陶攻擊,未任館職,知武進(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知縣。
治平四年(1067年),章惇任著作佐郎,御史呂景、蔣之奇說章惇佻薄穢濫,向以擢第不高,輒丟敕誥於廷。所以不除館職。
參與變法
熙寧二年(1069年),李承之向參知政事王安石推薦章惇。王安石大喜,恨得之晚。[13] 王安石開始變法后,讓章惇進入集賢院。
二月,王安石設立制置三司條例司,任命章惇為編修三司條例官,加集賢殿校理、中書檢正。參與制定新法,監修國史,編撰實錄。[14]
熙寧四年(1071年),章惇奉命分析渝州(重慶)夷事,並分析夔州路差役事務。
制置三司條例司撤銷,章惇改任檢正中書戶房公事,兼詳定編修三司令式,及諸司庫務歲計條例,參與制定財政機構的法規。
章惇被派往邠州(今陝西彬縣)調查處理案件,沿途了解陝西推行雇役新法及其他情況。
章惇提出,一旦糧價低時,官府大量收購,以備時用;邊境無事時,將軍隊移往豐收地區就糧,以解決軍需,得到宋神宗的採納。
一位造就北宋最熱血輝煌年代的「奸臣」

朝文社社長
贊139
閱讀1.2萬
經略江南
熙寧五年(1072年),章惇拜兩湖察訪使,得到4809戶、田26萬畝。[15] 改硤州為安江寨,富州為鎮江寨,累遷如京副使,同修起居注、知制誥、判軍器監等職。
張頡說南江殺戮過多,無辜者十八九,漂浮的屍體遮蔽江,人不吃魚幾個月。章惇痛恨張頡的言論。
熙寧六年(1073年),章惇在荊湖北路建立屯田務,授涇原路經略安撫使、高陽關路經略安撫使,判軍器監、知制誥再兼直學士院。
宋神宗下令對審訊宮廷衛士的開封府判官梁彥明、推官陳忱進行嚴肅處理,各罰銅十斤。
熙寧七年(1074年),宋神宗命章惇就軍械監置司,立專案,審查曾布所究市易事。呂惠卿又令中書戶房統計治平、熙寧財賦收支之數,統計結果,與曾布所說皆不同。章惇辦理此案,曾布不再請求奏對。九月,章惇深得宋神宗賞識,拜為三司使。
出任地方
熙寧八年(1075年),王安石再次拜相。宰相呂惠卿外調為陳州知州。
御史中丞鄧綰說:呂惠卿執政超過一年,所立朋黨不相同,然而與呂惠卿共同作惡,互相幫助,沒有比得上章惇。
呂惠卿雖然已經斥逐,而尚留章惇在朝廷,也尚且醫療疾病,四體而止治其一邊,糞便除清除一堂,而尚存一半污穢。章惇出知湖州(浙江省湖州市)。
熙寧九年(1076年)十月,峽州、辰州(湖南省沅陵縣)、沅州(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縣)發生騷亂。
朝廷任章惇為荊湖北路首府荊南(今湖北省荊州市)知府,兼提舉本路兵馬巡檢,詔令親自前往辰州和沅州,安撫叛蠻。章惇設置誠州(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16]
五月,朝廷改任章惇為知杭州,沒有到任,即被召回朝任翰林學士。因為母親去世,辭官服喪。服除,歷任判三館秘閣、知審官院兼翰林學士。
元豐三年(1080年),章惇擔任參知政事[17] 。
元豐四年(1081年),章惇的父親章俞侵佔百姓沈立的田地,沈立攔路向章惇告狀,章惇把他抓到開封。
大理寺彈劾章惇的父親太子賓客章俞、弟弟沈邱縣主簿章愷,侵佔民田。開封府官,各懷觀望,害怕躲避僉書。
章惇奏事,及報上,不符實際,又按察裁決所開始時,追治堂吏王冕等,證實周之道等人的話。
章惇以為有司不當信王冕等語,想虛構捏造次數,強迫執政,以此報制勘所,仍稱請盡情徹底查究,不可以只信其謬說,坐不適當指揮制勘院,固有是責。
章惇被罷免,任蔡州知州,出任陳州知州,改定州(河北)知州兼定州路安撫使。[18]
回京任職
元豐五年(1082年),章惇被召任門下侍郎,為副相之首。[19]
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病危時,有人企圖策立神宗二弟雍王趙顥或四弟曹王趙頵。章惇與以宰相王珪為首的宰執們一起決議立宋神宗長子趙佣為皇太子,章惇寫在紙上,王珪拿給已不能說話的宋神宗看,經神宗點頭同意;請宋神宗母、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宋神宗同意,太子趙佣(改名趙煦)即位。
五月,章惇任知樞密院事。
新舊黨爭
參考:新舊黨爭
十月,范純仁、朱光庭、蘇轍等人擔任諫官。
章惇對宣仁太后說:諫官全部令兩制以上奏舉,然後宰執進擬。在除目由中出,我不知從何知之,得非左右所薦,此門不可以漸漸開啟。
宣仁太后說:全部大臣所推薦,不是左右。
章惇說:大臣應該公開張揚,為什麼秘密推薦。皇帝幼沖,皇太后同聽萬機,應該遵循以前的制度。
門下侍郎司馬光對章惇說:范純仁、范祖禹等人任諫官,是眾望所歸,不能因為我的緣故,而擋住賢臣晉陞之路,倘若必須如此,那麼我寧願辭職。
章惇說:我也知道韓縝、呂公著、司馬光不會徇私舞弊,但如果將來有一天奸臣執政,以這為例,提升諫官以親疏為標準,台諫官就失去意義了,這會造成政治的昏暗,國家安危之所系。
高太後下詔取消詔令,范純仁被改任為天章閣待制,范祖禹為著作佐郎,其餘三人依舊。
元祐元年(1086年),章惇被監察御史王岩叟、朱光庭彈劾。
司馬光要割地給西夏,得到舊黨的支持。章惇很生氣,說議者可斬。說他們是無見識的不逞之徒。甚至說司馬光村夫子、無能為。[20]
哲宗即位,高太后垂簾聽政,以司馬光為門下侍郎、宰相,企圖全部罷廢新法,舉朝沒有敢說話的人,他知樞密院事,與司馬光力辯免役法不可廢罷。章惇多次與司馬光爭論。
章惇說:天下政事,比熙寧元年以前,變更數也數不過來,事既與相不同,怎麼可以全部檢用熙寧元年現行條貫,不知雖是差役一事,官司關連上下,事物目極多,條貫相互干涉,豈可單獨用差役一門,顯見施行未得。
更張政事,所系生民利害,免役、差役之法最大,急須詳審,不可輕易,只限五天,諸縣何由擎化利害,不知如此變更草率,反而更加為害。
章惇獨自上疏,逐條分析免役、差役二法的利弊,駁斥司馬光對免役法的攻擊,同司馬光在簾前爭論。
章惇說:像役法,熙寧初,用雇代差,實行太快速,所以有損害,重新以差代雇,應該詳細議論,經常討論,或許可以實行,而限止五天,其損害將越來越多啊。
諫官多次彈劾章惇,章惇居位如故。章惇駁斥司馬光所改的役法,積累數千言。司馬光的建議施行后,章惇憤恨地在太後面前爭辯,有以後怎麼能奉陪吃劍之語,章惇的話十分不恭敬。
宣仁太后很生氣,御使中丞劉摯等人接連攻擊他,他被貶出朝任汝州知州。[21]
元祐元年(1086年),舊黨辯論失敗,利用台諫官,對章惇進行攻擊,章惇被貶官知汝州(河南臨汝),改任杭州知州,重新擔任汝州知州。
十一月,章惇請求罷職,提舉洞霄宮(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道教宮觀),不斷受到攻擊。因為父親死亡,於是守喪,仍不斷受到舊黨攻擊。
獨相執政
參見:紹聖之治、元祐案
元祐八年(1093年),宋哲宗親政,章惇被啟用為相,專門以繼承為國家的重要事務,凡是元祐所改,全都恢復。引用蔡卞等人,全部居重要職位、擔任言官。
大小官僚,沒有倖免,死去的人,殃及妻子、孩子。詆毀宣仁太后,說元祐初年,老奸擅國。章惇請求掘司馬光、呂公著的墳,砍他們的棺材。宋哲宗沒答應。
章惇請求編輯、分類元祐時大臣們的章疏,處治劉安世、范祖禹勸諫宮中雇乳母的事,用文及甫陷害別人的文書引導蔡渭,讓蔡渭告發劉摯、梁燾有反謀,興起同文館案,命令蔡京、安惇、蹇序辰窮究到底。
紹聖元年(1094年),章惇執政,首先議論修復水磨。乃詔即京、索、大源等河為之,以孫迥提舉,重新命令兼提舉汴河堤岸,改差役製為雇役制,章惇逐步恢復免役法、保甲法、青苗法等。
在章惇主持下,以常平、免役、農田水利、保甲,類著其法,總為一書,定名為《常平、免役敕令》,頒行全國,熙寧新法基本恢復。
章惇薦引名士彭汝礪、陳瓘、張庭堅等,乞正所奪司馬光、呂公著贈謚,勿毀墓仆碑。[22] 劉奉世等三十一人,或貶官奪恩,或居住安置,輕重有差。其彬州編管秦觀,移送橫州。
欲廢兩后
參見:宣仁案、孟后案
章惇用邢恕為御史中丞。邢恕用北齊婁太后,宮名叫宣訓,曾廢她的孫子少主,而立兒子常山王高演的事,假託司馬光,對范祖禹說:「如今主少國疑,北齊宣訓事仍可憂慮。」
章惇引誘高士充上書,說高士充的父親高遵裕臨死時,屏退左右,對高士充說:宋神宗彌留之際,王珪派高士充來問:不知皇太后想立誰為帝。我斥責高士充離開。章惇追貶司馬光、王珪,贈高遵裕為奉國軍留後。再追貶呂公著、司馬光,又責呂大防、劉摯、梁燾、范祖禹、劉安世等過嶺,意猶未慊,仍用黃履疏高士英狀,追貶王珪,皆誣以圖危上躬。其言浸及宣仁皇后,帝頗惑之。最後,起同文獄,將全部誅殺元祐大臣。
章惇讓宦官郝隨幫助自己,章惇想追廢宣仁太后。皇太后、太妃都極力同章惇爭辯。宋哲宗感悟,燒了章惇的奏疏,被郝隨偵知,秘密告訴章惇和蔡卞。次日,章惇、蔡卞上奏,宋哲宗生氣地說:你們不想讓我進英宗廟嗎?章惇、蔡卞才作罷。[23]
紹聖三年(1096年),章惇以孟皇后是高太后所立,迎合郝隨,勸宋哲宗在後宮興起獄案,假託邪門旁道,廢掉孟皇后,讓孟皇后居住瑤華宮。章惇請求立哲宗專寵的劉賢妃(劉清菁)為皇后。孟皇后所生的福慶公主重病不治,孟皇后的姐姐拿道家的符水入宮醫治。符水之事,為宮中禁忌,孟皇后大驚,命將符水藏之。言官鄒浩上疏斥責章惇,請求停止廢后。
公主病逝后,孟皇后養母燕夫人等人為孟皇后及公主祈福。劉賢妃趁機將前後兩件事情聯繫起來,說孟皇后這是在詛咒哲宗。哲宗聽說后,開始懷疑,令梁從政、蘇珪調查此案。在章惇和劉賢妃的授意下,孟皇后左右侍女及宦官數十人都被逮捕,嚴刑逼供,甚至有被斷舌的人。
太監、宮女們不願誣衊孟皇后,個個被打得體無完膚,割舌、斷肢者不在少數。梁從政等人造供詞,孟皇后的后位被廢,被安置在被廢妃嬪出家所居的瑤華宮。[24]
北伐西征
參見:紹聖北伐、元符西征、元符和議
西夏攻陷金明寨,主帥張興戰死。章惇大怒,要把全軍4000人全部斬首。李清臣說:「如果把官吏士兵都殺掉,以後出現主將戰死的情況,必然會全軍降敵了。」他於是只殺了親兵十六人。
自金明寨失陷后,哲宗命西部各路加強防守。熙河將王文郁等,築汝遮為安西城,以通秦鳳援師。梁太后懼宋朝聲討,派遣使者獻俘遼國,以為應援。
元符元年(1098年),邊廝波結等以河州(今屬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岷州(今屬甘肅省岷縣)、溪哥城(今屬青海省貴德縣)及吐蕃兵六千餘人歸順宋朝,邈川諸酋相繼亦求內附。章惇命王愍進攻吐蕃,吐蕃主隴拶出降。
西夏接連上表,請求遼朝出兵,遼朝徵集大軍駐紮宋遼邊境,作出大舉南下之勢,派蕭德崇到開封勸和,提出讓宋朝歸還攻佔西夏的領土。眾人大多同意談和還地,哲宗也認為如此。章惇拒絕了遼朝的要求,認為:「夏國作過未已,北方使者雖來勸和,也需要討伐,若能服罪聽命,雖北朝不來勸和,亦自當聽許。」宋夏和談,西夏臣服宋朝。
河東方面奏稱:「遼國人過天澗取水,已令地分婉順止約去訖。」章惇說:「這是邊吏畏縮而已,若過界者,直接斬殺,他們一定不敢來。」
章惇請求哲宗下詔,在各地探察百姓有謊言的人,按律論罪。章惇立下賞格,告密之風,日益興盛。有個酒醉胡說的人,哲宗下詔免去死罪,章惇按律殺之。[25]
反對端王立儲
元符三年(1100年),宋哲宗駕崩后,皇太后招來宰輔詢問誰可立為皇帝,章惇厲聲說:「按禮法而言,同母胞弟簡王當立。」皇太后說:「我無子嗣,諸王都是神宗的庶子。」章惇復言:「既然都是庶子,按長幼應立申王。」皇太后說:「申王有疾病,不能立為帝。」章惇還想說話,曾布斥責說:「章惇,聽太后處置。」太后決定立端王,乃是宋徽宗。[97] [98]
貶死湖州
元符三年(1100年)五月,徽宗以章惇為特進,封為申國公,拜山陵使。章惇請求去職,宋徽宗不允許。途中突遇大雨,宋哲宗靈車陷於泥沼。過了一宿,才走出來。言官彈劾章惇不恭。[26] 左正言陳瓘趁機請求罷免章惇,並進一步商議對他的刑罰。[27]
九月,章惇五次上表,請求免去政事,聖詔不允。章惇從小道出去,居於僧舍。第二天,再次上表,宋徽宗仍不允許,派中使跟隨看管,章惇再次從小道出去。[28] 宋徽宗對輔臣說:「我如此對待章惇,各方面都考慮到了,禮貌可以說是尊敬到了極致。」眾人說:「恩禮的確過厚。」徽宗說:「章惇請求知越州,應該答應他。」[29]
台諫豐稷、陳師錫、陳瓘多次彈劾章惇。於是,宋徽宗罷免章惇的特進,[30] 出授越州知州。陳瓘等人認為責罰太輕,再上章彈劾章惇,重提紹聖時期設置看詳元祐訴理局,一切對於先朝言語不順從的人,加以釘足、剝皮、斬頸、拔舌之刑的行為。經此彈劾,章惇貶為武昌軍節度副使,於潭州安置。[31] [32]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諫官任伯雨八次上章彈劾章惇,宋徽宗不理。陳瓘、陳次升等人再次極言此事。任伯雨稱章惇有謀反之心,輕視徽宗、想追廢宣仁太后。於是,宋徽宗再貶章惇為雷州司戶參軍。[33] [34] 其子章援上奏時,徽宗頗稱其孝,略有哀憐之意。但經曾布請求,徽宗又下詔:章惇親子孫,允許在外指定差遣,不得總是到京師及上章疏。
崇寧元年(1102年),章惇調為舒州(今安徽省安慶市)團練副使,睦州(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居住。
崇寧四年(1105年),移越州(今浙江省紹興市)團練副使,遷湖州團練副使。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1106年1月2日),章惇在貶所逝世,享年七十一歲,葬於長興(今浙江省長興縣)。[1] [35]
大觀三年(1109年),恢復特進、申國公。
政和(1111年—1118年)年間,重贈觀文殿大學士、太師,追封魏國公。[36]
紹興五年(1135年),宋高宗閱任伯雨的諫章,下詔追貶章惇為昭化軍節度副使,命其子孫永遠不能在朝廷出仕。[37]
主要成就
政治
恢復新法
1、紹聖元年(1094年),改差役製為雇役制,恢復免役法,規定各地富人繳納免役錢在一百貫減收三分,即三十貫,以此減少恢復免役法的阻力,同年恢復保甲法。
2、紹聖二年(1095年),恢復青苗法,規定借青苗的錢完全自願,禁止強制,只收一分息,給散本錢,不限多寡,各從人願,仍勿推賞,其出息至寡,則可以抑兼并之家,賞既不行,則可以絕邀功之吏,進一步減輕了農民負擔。
3、紹聖四年(1097年),置市易務,規定商販向市易務購買貨物一律用現錢交易,收息不超過二分,不許賒購。
4、元符元年(1098年),在章惇主持下,「以常平、免役、農田水利、保甲,類著其法,總為一書」,定名為《常平、免役敕令》,頒行全國。至此,熙寧新法基本恢復。
章惇恢復熙寧新法,並修正新法的諸多弊端,從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熙寧新法的缺陷,沒有一味的排斥元祐時期的政策而是學習其好的政策。[38]
章惇任三司使期間, 提出天下財賦汗漫,無以察其耗登之數請選置才士,刪修為冊,每年校其增虧,以考驗諸路當職之官。
設置三司會計司,把天下的戶口、人丁、場務、坑冶、房園、租額、年課之類,重新登記,使有無相通,以省察國家大計。
貶斥舊黨
章惇籍文彥博等三十人,揭榜朝堂。
次年八月,皇帝下詔:呂大防等永遠不得引用及恩赦。范純仁上疏,請將呂大防等原放。范純仁因此落職,徙知隨州。
追究司馬光等人割地給西夏的罪責,剝奪司馬光的追封,勸諫宋哲宗下詔掘墓鞭屍[39] ,以朋黨的罪名驅逐保守黨大臣,株連甚眾。
紹聖四年(1097年),追貶司馬光、呂公著及王岩叟等已死諸人官。呂大防、劉摯、蘇轍、梁燾、范純仁等流放到嶺南。文彥博由太師貶為太子少保,被貶官者共三十餘人。
章惇建議派呂升卿、董必去嶺南訪察,將流放的人全部殺死,宋哲宗說:朕遵循祖宗遺制,不曾殺戮大臣,釋放他們不要治罪。
當時有種說法即蔡卞心、章惇口,凡是章惇所主張的人物,大多出於蔡卞,凡是紹聖以來竄逐諸臣,全部都是由蔡卞開口之後施行。
重修實錄
紹聖年間,中央機構上疏皇帝,指責實錄院前後所修先帝實錄,其中很多都是道聽途說,憑空捏造,只是想詆毀熙豐以來的政事。
章惇說:不僅很多材料是從傳聞中得來的,即使有些材料是從臣僚家中取得的,也不可以相信。但竟敢根據傳聞來修史,造假騙人的膽子也夠大。
先帝盛德大業,卓越出千古之上,發揚休光,正在史策,而實錄所記載,很多類似沒有根據,請求驗索審定,重行刊定,使後世研究審察,無所迷惑,宋哲宗詔從之。
章惇命蔡卞等人根據王安石的日錄重修神宗實錄。
設置看詳訴理文字所
安惇等人提出元祐初守舊派設訴理所,對變法期間因反對改革而被貶逐的守舊派官逐一審查平反並對有關的改革派官員進行貶逐。他們請求設看詳訴理文字所對元祐初的訴理案件進行複查。
章惇未應,蔡卞以二心之言迫之,章惇沉默不敢對,即日置局,士大夫得罪者八百三十家,重罪者千餘人。
用人方針
章惇下令中外學官,不是治科、進士、上捨生而入官的人全部解除官職,解除所有憑藉私人關係而任官之人的官職。章惇獨相七年,從來不利用宰相的權利贈送官爵給自己的親信。[40]
章惇執政時期被任用的官員
官職
人物
尚書左丞
蔡卞
尚書右丞
黃履
同知樞密院
林希
展開全部
設立州縣
原新化縣屬地,包括現新化縣、安化縣、冷水江市的全部,以及漣源市、新邵縣、隆回縣,漵浦縣、桃江縣的一部分。幾乎囊括了湖南的中心地盤,面積達幾萬平方里。
宋朝控制了東起寧鄉縣(今湖南寧鄉)司徒嶺,西至邵陽白沙寨(今湖南邵陽),北到益陽(今湖南益陽)四里河,南至湘鄉(湖南湘鄉縣)佛子嶺的廣大地區。[41]
章惇等人開拓西南,四川南部、湖北西南、湖南西部、貴州東北、廣西西部被納入宋朝版圖。[42] [43]
經略
取得
設置
湖北
硤州
誠州
湖南
懿、鼎、五溪、辰、以硤、中勝、雲、鶴、綉、衡、古、顯、敘、硤、中勝、富、瀛、綉、允、雲、洽、俄、獎、晃、坡、宣、上溪、中溪、下溪、龍賜、天賜、忠順、保靜、感化、永順、懿、安、遠、新、給、富、來、寧、南、順、高、辰、兩江
長沙、隆回、大馬、石馬、永寧、龍潭、藍田、姿江、東平、豐樂、常安、下溪、黔陽城、新化縣、安化縣、蒔竹縣、盧陽縣、麻陽縣
西夏
洪州、宥州、會州、鹽州、蘭州等
西安州、晉寧軍
展開全部
地方政績
章惇修汴河,治黃河,開楚州支家河,導淮河與漣河相通,擴大手工業生產的規模。
軍事
開疆拓土
(一)征服西夏
章惇力主對西夏作戰,並多次取得對西夏的軍事勝利,其後遼朝專門派遣使節上書呼籲宋夏和解:粵維夏台,實為藩輔。累承尚主,迭受封王。近歲以來,連表馳奏,稱南兵之大舉,入西界以深圖,懇求救援之師,用濟攻伐之難。理當依允,事貴解和。蓋遼之於宋,情重祖孫;夏之於遼,義隆甥舅,必欲兩全於保合,豈知一失於綏誠?而況於彼慶曆、元豐中,曾有披聞,皆為止退。寧謂輒違先旨,仍事遠征。倘蔽議以無從,慮造端而有自;則於信誓,諒系謀維?與其小不忍而窮兵,民罹困敝,曷若大為防而善計,世享太平。特戒使軺,敢達誠素。」哲宗命中書舍人郭知章持書報曰:「惟西夏之小邦,實本朝之藩輔。曲加封植,俾獲安全。雖與北嘗有婚姻之親,而在南全居臣子之分。含容既久,變詐多端。爰自累歲以來,無復事上之禮。賜以金繒而不已,加之封爵而愈驕,殺掠吏民,圍犯城邑。推原罪惡,在所討除。聊飭邊防,預修武備,據守要害,控扼奔沖。輒於去歲之冬,復驅竭國之眾,來攻近塞,凡涉兩旬,自取死傷,數以萬計。糧儘力屈,眾潰宵歸。更為詭誕之辭,妄求拯救之力,狡獪之甚,於此可知。采聽之餘,固應洞曉。必謂深加沮抑,乃煩曲為勸和。示以華緘,將之聘幣。禮雖形於原意,事實異於前聞。緬料雅懷,殊非得已,顧於信誓,殊不相關。惟昔興宗,致書仁祖,諭協力蕩平之意,深同謀外御之情,致欲全除,使無噍類。謂有稽於一舉,誠無益於兩朝。祖宗貽謀,斯為善矣。子孫繼志,其可忘諸?今者詳味縟辭,有所未諭,輒違先旨,諒不在茲。如克念夫前徽,當益敦乎大信,相期固守,傳示無窮。矧彼夏人,自知困蹙,哀祈請命,屢叩邊關。已戒封疆之臣,密察情偽之狀。倘或徒為空語,陰蓄奸謀,暫示柔伏之形,終懷窺伺之志,則決須討伐,難議矜容。若果出至誠,深悔前罪,所言可信,聽命無違,即當徐度所宜,開以自新之路。載惟聰聽,必諒悃衷。可見北宋對西夏作戰獲得的成果,其後西夏表示願意對宋稱臣。[102] [103] [104] [105]
(二)出兵吐蕃
元符二年(1099年),章惇命宋軍出兵吐蕃,大將王愍率軍進攻吐蕃,以王贍為先鋒,王愍督促王贍。王贍作為先鋒渡河先攻下了隴朱黑城,之後又率兵攻取率軍攻取青唐、邈川,建為鄯州、湟州,招降瞎征,遷正任團練使,知鄯州、湟州,為路鈐轄。縱部下剽掠,引起羌人反抗,與西夏軍合圍邈川,王吉、魏釗、種朴等宋將相繼戰死,兵敗棄地而返,被彈劾,安置房州,旋配昌化軍,途中自殺於穰縣。[106]
(三)開拓西南
熙寧初,湖北提點刑獄趙鼎,上書說峽州峒首苛刻盤削百姓沒有節制,蠻部眾人都想歸中原;辰州一名百姓張翹也上書說南北江的利害。當時宋神宗與王安石正想用兵以威懾四方民族,於是在熙寧五年七月,派遣章惇任察方荊湖北路,經制蠻事。
十一月,章惇就招降梅山峒蠻蘇氏。梅山過去與中原不通,他的地域東與潭州相接,南與邵州相接,西接辰州,北接鼎灃。
章惇招降了他們。登記他們的百姓共一萬四千八百戶,土地二十六萬四百餘畝,都為他們定了稅額,每年交一次。修築武陽、開峽兩個城,設置安化縣,就是長沙府的安化縣與寶慶府的新化縣。
熙寧六年十月,南江的向永晤、舒光銀,各自獻出土地投降章惇。只有田氏有勇猛的人,非常不好馴服。章惇進兵懿州、南江州峒,都加以平定,於是設置沅州,將懿州新城作為治所。
誠徽州的楊光富,也率領他的族姓二十三州峒歸附,於是設置誠州。沅州就是沅州府,誠州就是靖州,而徽州就是靖州屬下的綏寧縣。
熙寧九年正月,章惇又招降下溪的彭師晏。這之前,彭氏世代住在五溪,自封刺史,沿襲幾代,朝廷都不敢過問。
章惇平定了江南,彭師晏恐懼,章惇招降了他。屬於他的二十州都歸入宋的版圖,就是辰州府。於是下詔修築下溪城,賜名為會溪,在那裡駐紮軍隊,屬於辰州,使他們和漢民一樣繳納租賦。
章惇做制蠻事這一職務,三年多,所招降的大酋長有十幾個,地域有四十多個州,現在的四個府。章惇又從廣西融州開通道路,到達誠州府,增設當江等堡。融州就是柳州府融縣。
元祐初,傅堯俞、王岩叟請求將熙寧間所置新州全部廢除。因為蠻人已經習慣風俗很久,不便都廢除,於是廢除誠州而留下沅州,所開通的道路,所設置的砦堡,都毀壞了。從這時五溪郡縣,就放棄不再過問了。
鞏固邊防
章楶說:若得橫山、天都亦非常不世之功也。朝廷出師,常為西人所困者,以出界便入沙漠之地,既無水草,又無人煙,未及見敵,我師已困矣。
西人之來,雖已涉沙磧,乃在其境內,每天橫山聚兵就糧,因以犯塞,稍入吾境,必有所獲,此西人所以常獲利。今天都、橫山盡為我有,則遂以沙漠為界,彼無聚兵就糧之地,其欲犯塞難矣。[44]
西安建州,包括天都,自天都至秦州甘谷城,南北一直五百里,幅員殆千餘里。涇原進據天都,熙河自汝遮建城寨至會州,故兩路邊面相通接,而秦州遂為腹裏。
諸路所築,凡四十餘壘。皆曰未論諸路,只天都與熙河邊面相接,所包括幅員蓋千里,河東、鄜延、環慶邊面亦各相通。
改進軍械
章惇判軍器監期間,注意改進兵器的生產,號召吏民獻器械技藝,使北宋的武器日趨精良。章惇與沈括一起管理軍器監,受命討論兵車制度,研究出新式戰車,神宗很高興,在延和殿親自考查,藏於武庫。
經濟
章惇廣泛設置博易場。在梅山,章惇「給牛貸種使開墾,植桑植稻輸緡錢」;在沅州,章惇實行屯田,鼓勵外地民遷入蠻地經營田土,如「分道路甚至地里遠近並附入州縣圖籍。令縣邑城寨,常切開廣,於新城地買官田,及許庶民置田。」調配土地的情勢為,「峒丁皆計口給田,多寡闊狹,疆畔井台,擅鬻者有禁,私易者有罰。」不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得到官田的峒丁,「每丁歲納三斗三升,謂之身丁米。」 隨著「給牛貸種使開墾,植桑種稻輸緡錢」政策的推動和大量漢民的遷入,山區耕地面積大幅上升,山地稻作農業得到很大發展。使這些地區原始的刀耕火種經濟走上了以牛耕農業為基礎的封建地主經濟的發展道路。
文化
章惇廢除進士學習詩賦,專門研究二經。蘇軾說:「章子厚(章惇)曾說想恢復以詩賦取士,等到後來作了宰相,被蔡卞挾持,而不能明了裕陵(神宗)的志向。」
藝術造詣
書法
章惇對自己的書法相當自負,自謂「墨禪」。[45]
黃伯思評論章惇的書法說:「近百年來,書法家中惟有章惇能表達筆意,雖然精巧方面不如唐人,但筆勢上超過了唐人,意境在初唐四大家中的褚遂良、薛稷之上,暮年愈妙,神采像王羲之。」[46]
元朝陶宗儀在《書史會要》中評價道:「作書意象高古,莫年一以魏晉諸賢為則,此其正書,殊類王逸少(王羲之)。」
明朝趙順《石墨鐫華》云:「章子厚《草堂寺題記》用卧筆,間作渴筆遊絲法,亦遒勁。」[47]
章惇存世書跡有《草堂寺題記》石刻、《會稽尊候帖》,其《會稽尊候帖》被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個人作品
體裁
作品名稱
詩歌
《紫閣》《清明日赴玉津園宴》《游虎丘次韻》《和蒲宗孟游虎丘因書錢塘舊遊》《句》《栽桐竹》《題李邦直蒙江初雪圖》《樓觀》
古文
《章子厚內製集》《元符敕令格式》《熙寧新定孝贈式》《熙寧新定服飾》《熙寧新定皇帝錄令》《司農寺敕》《式》《熙寧將官敕》《導洛通汴記》《章申元九事》
書法
《草堂寺題記》《會稽尊侯貼》
人物評價
總評
王夫之的評價:①章惇是功是過,清清楚楚,胡人為什麼喜歡說他的不好,卻從來不反思呢?你若以大義討論,那麼他的功不僅這而已。章惇故意遇到皇帝製造事端用來邀功,真心不夠到這裡。已經做完事情,因為他有功;既然有功,終究不可以成為罪。直到今天,他所建的州縣,存在的仍然在眼裡。他沿著設立,好像城步、天柱的許多城市繁密如棋子似地分佈,看在眼裡。但是他沒有獲得評定,異族侵略郡邑,也可以看到。誰安誰危,誰治誰亂,誰得誰失;徵求許多事情,問許多思想,為什麼遮蓋呢?說他是個小人,那麼功也是罪,是也是非,自古都是公正的議論,不能剝奪。他的功多,品行正直,仁愛非常大啊。[48] ②章惇經制湖北蠻夷,揣摩神宗用兵的想法而希望得到功賞,應被天下所反對,然而灃、沅、辰、靖這些地方,蠻人不再攪擾內地,而安化、靖州等州縣,至今都是文治之地,和湖北湖南的其他縣唇齒相依,他的功績可以埋沒嗎?章惇的事還沒有做完,而麻陽以西,沅漵以南,苗人不再收斂,至今還是禍患。住近蠻人的百姓,性命妻子,牛馬糧食,都不能自保,那麼章惇是有功還是有罪,就已經很明顯了。為什麼喜歡去找別人的錯誤,而自己不去反思呢?如果用大義來說,那他的功績就不僅在此了。[49]
梁啟超的評價:《宋史》章惇的傳中所講大概就是這樣。以此來看,足可以讓他是奸臣嗎?就拿他不肯把官位給自己的親友一件事來說,他潔身自好的品格已經可以影響世俗了。哲宗死後與太后爭論要立的人,最終也因此被貶出以至於死去。即使他主張所立的簡王和申王不知道他們是怎樣的人,像徽宗這樣荒淫無道的國君,最終使宋滅亡,這是世世代代人們所共同看到了。怎麼知道不是章惇平時觀察他這個人不適合做國家的君主而故意阻攔呢?即使不是這樣,也不足以加罪給章惇。如果認為紹述在熙豐年間為奸,那麼也是以奸上加奸罷了。最為世人所詆毀的,莫如驅逐元祐大臣和請求廢宣仁太后這兩件事。請求廢除太后確實有罪,說到驅逐流放元祐的那些大臣,則又是以元祐間的大臣用來對待熙豐的方法來做的。如果元祐的那些人做的對,那章惇做的也對;如果章惇做的不對,那麼元祐間的人所做也不對。議論者肯定要說:元祐的那些人是君子,所以可以驅逐小人;章惇是小人,所以不可以驅逐君子。我不知道他們所說的君子和小人是怎麼來區分的?如果按私德來論,章惇的耿直,恐怕是元祐間的那些賢人比起來也是有愧的;如果按政見來論,我沒有聽說有用政見來判別君子和小人的。攻擊新法的人既然可以把奉行新法的人認作小人,那麼奉行新法的人也可以指責攻擊新法的人為小人,他們之間能差多少呢?[50]
歷代評價
兩宋
王安禮:以仕宦顯其隱德,弗耀可師仰者,具於景行。[51]
王安石:①有機略,勝王韶。[52] ②章才極高。[53]
時人:承天一柱,判斷山河。[54]
魏泰:骨氣清粹,真神仙中人。[55]
曾布:蔡卞最陰巧,而章惇輕率。[56]
蔡絛:章丞相惇性豪邁,頗傲物。[57]
趙煦:①章惇器博而用遠,寶茂而聲宏。[58] ②內有論道經邦之實,外有開疆復宇之休,無壅爰及叩關之請,坐臻偃革之期疇成効於一時。[59] ③器博以大,志剛而明,才之所施,則酬酢萬變而無窮,學之所造,則貫通百家而不惑,蚤席華問,寖登近班,自結聖神之知,薦登丞弼之地,祐我昭考,格於丕平,肆予纘服之初,身任受遺之託,定策社稷,底寧邦家,方政令出於簾幄,權柄歸於廊廟,善政良法,多所紛更,正色危言,不憚強御,十年去國,一德保躬,雖風波並起乎畏途,而金石不渝於素履。[60]
邵雍:天下聰明過人唯程頤,其次則章惇。[61]
蘇軾:子厚奇偉絕世,自是一代異人,至於功名將相,乃其餘事。[62]
趙頊:卿以舊輔,填撫北陲緬,懷俊能入議,幾政令訓迪,有位服於官,成倡予猷為良,在近弼宜副延矚,亟覲闕庭。[63]
岳珂:①公才偉矣,而用之者背馳,使英邁之姿與翰墨俱郁,悲夫!欲後之世因其跡而識其人猶不可勿錄也。[64] ②張無盡嘗謂公奇男子,夢中劇談若或見之矧予於,手跡之遺,猶足以覿,百年之風姿,仕繫於時才高用,違覽者未嘗不三嘆息於斯。[65]
邵伯溫:內翰、忠宣、子厚雖賢否不同,皆聰明曉吏治,兼知南北風俗,其所論甚公,各不私於所主。[66]
孫覿:雄俊魁磊,豪傑偉異之人出,於是宰相郇公、申公、樞密秦公仍世為將相,高牙巨轂,尊顯三朝。[67]
韋驤:惟相公濟時碩德,命世巨賢,熙載猶稷契之功,致主以唐堯之道學,探聖微而充之以正勛,著王室而守之以謙鈞。[68]
李綱:方子厚當軸,士大夫喜詆訶其失,然自今觀之,愛惜名器,堅守法度,諸子雖擢第,仕不過筦庫州縣,豈不賢哉?語曰:善人,我與子厚亦云。[69]
趙佶:章惇弼亮三世,勸勞百為,上以贊乎天工,下以定乎國是,廟堂鯁議操守一心,帷幄深籌,決勝千里,當昔受遺之際,綏定我家逮居述,事之時,克篤先烈,茲繼猶於津渙方,宏濟於囏難。[70]
王鞏:章子厚為蘇子瞻辯此心惟有蟄龍知詩意雲龍者非獨人君,人臣皆可以言龍也,此語足以為蘇子辯誣,遠小人之謗,釋人君之惑。此事猶可見章子厚亦非僅行險心狠之小人,與蘇子尚有故交在也。[71]
李新:相公質文全粹,聲實保和,道觀昭曠之原化,執慘舒之柄大熙,庶績以為百工師,時顯諸仁,所謂萬世利臻,符瑞之眾至懋功德以兼隆式,丁亞歲之辰,宜受王明之福。[72]
蘇轍:左僕射蔡確,憸佞刻深,以獄吏進。右僕射韓縝,識闇性暴,才疏行污。樞密使章惇,雖有應務之才,而其為人難以獨任。門下侍郎司馬光,尚書左丞呂公著,雖有憂國之志,而才不逮心。至若張璪、李清臣、安燾,皆斗筲之人。[73]
劉弇:自有生民以來,天下未嘗無宰相居焉者,幾何人成就之者,幾何時計其大,不計其細,問其人,不問其取,充位而已,一日得志,澤朝下而暮滲漉,變天閎之民,為期頤耊艾,至不旋踵宰相,事業大率如此,皐夔稷契之稱,美於典謨也,自是開闢中,一時稀闊盛事。[74]
常安民:以大臣為紹述之說,實假其名以報復私怨,一時朋附之流從而和之,遂至已甚。故凡勸陛下紹述者,皆欲託先帝以行奸謀,他事難惑聖睿,若聞先帝則易為感動,故欲快私讎陷良善者,須假此以移陛下心意。至引王鳳亂漢,林甫亂唐,以比惇擅作威福。[75]
留正:章惇、蔡卞、張商英之徒,既謫貶范純仁以下三十餘人,又追貶司馬光、呂公著一十餘人,竄呂大防、劉摯、梁燾,皆已致之死地而欲盡殺元祐諸賢。既廢孟后,且又欲追廢宣仁,章惇之罪,可勝誅哉。[76]
龔夬:昔日丁謂當國,號為恣睢,然不過陷一寇準而已,及至於惇,而故老、元輔、侍從、台省之臣,凡天下之所謂賢者,一日之間,布滿嶺海,自有宋以來,未之聞也。當是時,惇之威勢震於海內,此陛下所親見。蓋其立造不根之語,文致悖逆之罪,是以人人危懼,莫能自保,俾其朽骨銜冤於地下,子孫禁錮於炎荒,忠臣義士,憤悶而不敢言,海內之人,得以歸怨先帝,其罪如此。[77]
崔鶠:光忠信直諒,聞於華夷,雖古名臣,未能遠過,而謂之奸,是欺天下也。至如惇狙詐兇險,天下士大夫呼曰惇賊。貴極宰相,人所具瞻,以名呼之,又指為賊,豈非以其孤負主恩,玩竊國柄,忠臣痛憤,義士不服,故賊而名之,指其實而號之以賊邪。京師語曰大惇小惇,殃及子孫,謂惇與御史中丞安惇也。小人譬之蝮蠍,其凶忍害人,根乎天性,隨遇必發。天下無事,不過賊陷忠良,破碎善類。至緩急危疑之際,必有反覆賣國、跋扈不臣之心。
陳瓘:章惇獨掌政柄,首尾七年,隨其喜怒,恣作威福,助尊私史,則至於薄神宗,矜伐己功,則至於累宣仁。樂於用兵,大開邊隙,陝西之民怨矣,而進築不已,內府之財竭矣,而輦運不休,忘祖宗積累之艱,輕朝廷根本之地,謂人之怨怒為當爾,謂天之譴戒為流俗。殺張天悅之徒以箝眾口,廣鄒浩之獄以絕言路,天下震駭,人多自危。賴宗廟之靈,不廷不虞之變幸未發爾。哲宗一於委任,何負於惇,惇負哲宗,乃至於此。雖陰謀密計發於蔡卞,而力行果斷,惇實主之。用春秋誅惡之法,則罪卞可也,任扶危持顛之責,則非惇而誰。[78]
豐稷等:①昔在相位,變亂名實,顛倒是非,拔擢群小,布列中外,陰邪慘酷,更相唱和,流毒四方,感動天變。伏遇大明繼照,群陰廓開,俊傑勷征,奸回竄伏。②章惇當國七年,竊持威柄,禍及天下,勇於害賢,敢於殺人,臨大變,訂大事,包藏陰謀,發為異議。陛下尚優容之乎,祖宗怒惇久矣,今付陛下震之,上帝怒惇久矣,今命陛下誅之,陛下何憚而不果邪。[79]
李清臣:章惇為相,朝廷屬以政事為之,不置次輔,而惇不念體國,其所以開導上聽者,莫非忮忍殺伐之事以己之平日仇怨,或託謗訕宗廟,或稱謀危上躬,竄逐南方,投之死地。故貶人及骨肉死者不得歸葬,存者悉為囚徒。又因編類章疏,看詳訴理,受禍者一千餘家。自古奸臣,少惇比者,今既罷去,尚以特進守藩,天下人心鬱抑不快,盍加誅殛,以慰民望。[80]
元朝
脫脫等:章惇敏識加人數等,窮凶稔惡。[81]
明清
李贄:惇性剛狠,膽麄才贍,以眾人攻擊不得伸其氣,輒爾乘時報復,使有聖主賢相愛而用之,亦足建功定國,非邢恕、蔡確比也。[82]
張燧:章惇曾開梅山,有詩一篇,專誦其利,而濟北晁無咎賦詩,則言不必開,蓋因章惇小人專其事,為清議所不與耳。然梅山地為今長沙府之安化縣五寨,自熙寧至今,永無蠻獠之患。則惇之此舉,不為無當也。不然,長沙之害,豈減於廣西之瑤僮哉。
王夫之:迨及白馬之禍,凡錦衣珂馬、傳觴挾妓之習,熸焉銷盡。繼以五代之凋殘,延及有宋,羶風已息。故雖有病國之臣,不但王介甫之清介自矜,務遠金銀之氣;即如王欽若、丁謂、呂夷甫、章惇、邢恕之奸,亦終不若李林甫、元載、王涯之狼藉,且不若姚崇、張說、韋皋、李德裕之豪華;其或毒民而病國者,又但以名位爭衡,而非寵賂官邪之害。此風氣之一變也。[83]
李慈銘:溫公、荊公皆早貴,未歷州縣,故狃於一偏,章子厚雖賢否不同,而性聰明,深知吏事,故於溫公改役法時,言往日行免役法以行之太驟,故多弊,今日改法,宜詳酌而緩行之,庶幾無弊,而溫公不聽,此則萬世之公言也。[84]
軼事典故
年少輕狂
章惇與蘇軾關係非常好。一天,章惇坦腹躺在床上,剛好蘇軾從外面回來,章惇摸著肚子問蘇軾:「你說這裡面有什麼東西。」蘇軾說:「都是謀反的家族內部事務。」章惇聽罷大笑。[85]
京城遇險
章惇要到東京汴梁去參加進士考試。章惇長得很英俊,風度翩翩。到達京城的當天晚上,閑來無事,章惇便一個人在街上閒遊,忽然看見好幾頂富麗堂皇的轎子,隨從和侍衛穿的也很漂亮,最後一頂轎子里有個婦人,長得很漂亮,轎子里的女人總是盯著章惇看,挑逗章惇,章惇不知不覺地一直跟著轎子。
婦女向章惇招手,讓章惇坐進轎子,兩人在轎子里一起坐著,被抬到了一座豪門裡,那個婦女讓章惇扮作隨從,混了進去。大院很豪華氣派,但似乎沒有人居住。
當晚,章惇就和婦人睡在一起了。這位婦女不但自己服侍章惇,還介紹了很多和她一樣的美貌女子和章惇縱情淫樂。這些婦女都長得很漂亮,章惇問他們的情況,婦女都不告訴他。
婦女們折騰完后,於是用鎖把章惇鎖在屋子裡,不讓他出來,一連幾天都是這樣,把章惇折騰的精疲力竭,這時候,章惇才感到害怕了。
後來,一位歲數較大的姬妾問章惇,你怎麼來這裡了呢?我們主人雖然有很多妻子,但都不能生孩子 ,所以,主人才允許她們勾搭年輕英俊的男人,和主人的小妾們同房,指望能懷上孕,但是日子久了則會斃命,已經死了好幾個人。
章惇很害怕,問這個歲數較大的姬妾,怎麼才能逃脫。這位婦女說,看你的長相,不是庸碌無為的人,一定能夠解脫,主人明天一早上朝,你穿我的衣服出去,出去后,不用鎖門,到五更的時候,我給換套男僕的衣服,你混在僕人中間出去,就不會有危險了,千萬不要告訴別人,否則你就大禍臨頭。章惇按照她的計策,逃了出去。
後來章惇顯貴,才把這件事說了出來,雖然查到了這家主人姓名,但是不想說出來讓別人知道。[86]
臨險書壁
蘇軾任鳳翔府節度判官,章惇為商州令,一起擔任考官,主持考試的劉原父認為他們都是國家中才能最優秀的人才,十分尊敬他們。章惇與蘇軾相處融洽,非常快樂,一起遊玩南山諸寺,寺有怪物害人,人們不敢住宿。章惇住下后,怪物不敢出來。
到達仙游潭,下臨絕壁萬仞,岸很狹窄,橫木架橋。章惇推蘇軾過潭書壁,蘇軾不敢過去。章惇平步而過,用索掛著樹,躡之上下,神色不動,用漆墨濡筆大書石壁說:「章惇、蘇軾來游。」蘇軾撫摸章惇的背說:「您一定能殺人。」章惇說:「為什麼啊?」蘇軾說:「能夠自己拚命的人,能殺人啊。」章惇大笑。[87]
擊石震虎
章惇為商州推官,蘇軾為鳳翔幕僉,在山寺里喝酒。聽聞報告有老虎,二人酒狂,勒馬同往觀看。離老虎還有數十步,馬受驚不敢往前。蘇軾說:「馬都這個樣子了,來幹什麼?」於是轉頭。章惇獨自鞭馬向前去,說:「我自然有道理。」已經接近,取銅沙羅,在石頭上攧響,老虎隨即受驚逃跑。回去對蘇軾說:你一定不如我。[88]
反駁王珪
在「烏台詩案」中,蘇軾被捕下獄,宰相王珪說:「蘇軾對於陛下有不臣之意。」宋神宗改容說:「蘇軾的確有罪,但對我還不敢這樣吧?你怎麼知道的。」 王珪說:「有蘇軾的詩為證。他曾作《檜》詩:根至九泉無曲處,歲寒唯有蟄龍知。龍本在天上飛,蘇軾卻要求地下的蟄龍,還要在九泉之下去求,這不是詛咒陛下,要造反嗎?」
章惇說:「龍並非專指人君,大臣也可以被稱為龍。」神宗說:「諸葛孔明被人稱作『卧龍』,東漢潁川有『荀氏八龍』,難道他們都是人君嗎?對於詩人的作品,怎麼能這樣議論?他自己詠嘆檜樹,與我有什麼相關呢?」因為章惇等人的搭救,神宗僅對蘇軾做較輕的處分。
回復 change? 2025-7-2 09:17
(續 章淳)退朝之後,章惇對王珪說:「相公為什麼要這樣?想夷滅蘇氏一族嗎?」 王珪說:「這是舒亶說的。」章惇譏諷說:「舒亶的口水也可以吃嗎?」[89] [90]
士不可辱
宋神宗在陝西用兵失利,下令處死一個漕官。第二日,宰相蔡確奏事,神宗說:「下令處死某人,現在已經完成了嗎?」蔡確說:「正想上奏。」神宗說:「對這個人有什麼疑問嗎?」蔡確說:「自從祖宗以來,從來沒有殺過文官,我們不願意從陛下開始。」神宗沉默很久之後說:「可以將他刺面發配到偏遠險惡的地方。」
時任門下侍郎的章惇說:「與其這麼做,不如殺了他。」神宗說:「為什麼?」章惇說:「士可殺,不可辱。」神宗聲色俱厲,說:「一件快意的事情都不能讓朕做嗎?」章惇說:「這樣的快意,不做也好。」[91]
明察秋毫
章惇為相時,齊州奏稱孫耿鎮的監官私自蓄養官奴,其實是鎮里富民所養的。一天晚上,遇到了那個惹事的官奴,富民馬上結客,毆打他,官奴傷重逃走,富民暗地遣人去向州里申訴。[92]
州中上奏監官的罪,請將其依法處置。章惇明察秋毫,將富民斬殺於鎮市中,而監官無罪釋放。[92]
施行舊例
按舊例,翰林學士向執政官奏事時,都身穿公服、腳踏靸鞋坐在官署中,讓屬官告知宰相,宰相親出迎接。但到了北宋中期以後,已經許久沒有施行這個禮節了。章惇任知制誥、直學士院,堅持想行此禮。一天,翰林學士、中書舍人一同向宰相奏事,學士們都踏靸鞋、手執朝笏,只有章惇漫不經心地系鞋。翰林院的舊例已是「十廢七八」,章惇忽然施行此禮,眾人都大為驚訝。尤其以御史中丞鄧綰攻擊章惇最為激烈,不久后章惇就被罷去直學士院之職。系鞋的禮儀,從此之後便廢棄不用。[93]
親屬成員
家世
四世祖:章及,康州刺史。
五世祖:章修,福州軍事判官。
六世祖:章仔鈞,武寧郡開國伯,北宋年間,追封琅琊王。
高祖:章仁徹,檢校工部侍郎、建州節度推官,官至參知政事、尚書右僕射、觀文殿學士。
曾祖:章文炎,太師、楚國公。北宋年間,贈金紫光祿大夫、太子少保、太子太師。
祖父:章佺,進士,大理寺丞,拜太師、冀國公。北宋年間,贈工部尚書、金紫光祿大夫、太保、太尉。
族父:章得象,官至宰相,京兆郡公。北宋年間,贈太尉兼侍中。
父親:章俞,進士,蘇州吳縣主簿,職方郎中,太常少卿,銀青光祿大夫。北宋年間,贈太師、陳國公。
同輩
弟弟:章愷,承奉郎,潁州沈邱縣主簿,北宋年間,贈奉政大夫。
族兄:章楶,北宋名將,北宋年間,贈右銀青光祿大夫、太師、秦國公。
章孚、章會、章閱、章慶、章崧、章棠、章恢、章忱、章慥、章珪、章局、章弼、章淳、章華、章達、章怡、章革、章惲。
妻子
張氏,張禋之女。[109]
兒子
長子:章擇,進士,奉議大夫。
次子:章持,進士第十名,承奉郎。
三子:章授,進士,通奉大夫。
四子:章援,進士第五名,朝散大夫、校書郎,曾為父刺血上書,北宋年間,贈金紫光祿大夫。[94]
女兒
長女:章氏,嫁竇訥,封宜人。[108]
旁系
章抃:主簿。
章振:朝議大夫、通判。
章揆:宣議郎。
章擴:承德郎。
章衡:嘉祐二年狀元。
章縡、章綜、章綡、章綰、章綖、章縯、章縝,皆為蔡京傾覆。
孫輩
孫子:章佃、章依、章仿、章儋、章倧、章侁、章俲、章僅、章億、章傑(傑)。
曾孫:三十八人。
史料記載
作者
篇目
脫脫等
《宋史.卷四百七十一.列傳第二百三十》
李燾
《續資治通鑒長編》
畢沅
《續資治通鑒》
後世遺跡
滄浪亭
在郡學之南,積水彌數十畝傍有小山,高下曲折,與水相縈帶,《石林詩話》以為錢氏時廣陵王元璙池館,或雲其近戚中,吳軍節度使孫承祐所作,既積土為山,因以瀦水。
慶曆間,蘇舜欽子美得之,傍水作亭,曰滄浪。歐陽文忠公詩云: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買四萬錢。滄浪之名始。
子美死後屢易主,後為章申公家所有,廣其故地為大閣,又為堂山上亭,北跨水有名洞山者,章氏並得之,既除地發其下,皆嵌空大石人,以為廣陵王時所藏益,以增累其隙兩山相對,遂為一時雄觀。
紹興間,韓世忠統兵過吳,脅奪之,章氏獻園,百口一朝駭散。[95]
章惇墓
北宋宰相章惇的墓,位於浙江省長興縣九龍山,章惇的父母亦葬於九龍山,章惇的不少後裔也葬於此山,章惇墓屬長興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宋史演義》
影視形象
2012年電視劇《蘇東坡》:劉長純飾演章惇。
參考資料
[1]  《名臣碑傳琬琰集》 下卷十八《章丞相惇傳》:「崇寧四年十一月己未,舒州團練副使章惇卒……年七十一。」
[2]  范公偁《過庭錄》:章惇與王觀友善,俱以疎散稱,時號觀三、惇七。
[3]  杜大圭《名臣碑傳琬琰集》:族父得象竒其風骨,以為必貴。
回復 浮平 2025-7-3 10:39
大外宣一個典型特徵就是:喜歡自寫評論,博取流量,而且抄寫與標題不相干的內容湊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2 09:5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