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記錄】
:00
穆迪已下調美國
0:02
信用評級,原因是
0:04
政府債務增加。我們現在來談談
0:06
NBC 的 Christine Romans 負責報道商業新聞
0:08
克里斯汀,呃,您能告訴我們什麼?
0:10
這有多重要?
0:12
是的,降低一級,這就是
0:14
問題在於
0:17
美國持有的債務金額,以及
0:19
美國政府的赤字
0:21
持續不斷,
0:23
穆迪表示,在過去十年裡,
0:25
情況變得更糟了,而且
0:27
事實上,支付利息的能力
0:30
債務,呃,預測債務是一個真正的問題
0:32
你會看到所謂的債務到
0:34
GDP 比率大概是 134%,這
0:37
糟糕,這些債務數字很大,所以
0:40
真的有點像一個警告,說
0:42
美國其他國家
0:44
美國的規模和金融
0:47
穩定性沒有這種
0:49
債務,注意到美國
0:52
仍然是最受追捧的地方
0:55
投資,你知道的
0:58
財政部對國債
1:00
仍然是世界上最受追捧的
1:01
投資,所以這有點像
1:03
就像從 A+ 升到 A,我想
1:06
同時警告說,如果情況繼續惡化,
1:09
呃,如果國會
1:10
不認真對待這個問題
1:12
足夠成熟,或者說總統
1:14
足夠成熟到能夠承擔這個責任
1:15
我能不能在
1:17
五分鐘內結束赤字?你只需通過一項法律,
1:20
規定,任何時候赤字達到
1:22
超過GDP的3%,所有現任議員
1:25
都將失去資格
1:26
連任,是的,現在你得到了
1:28
激勵措施到位了,所以
1:31
這是可以做到的,而且
1:34
他們現在正試圖使用激勵措施
1:36
我們要把你的腦袋打爆
1:37
美國,你知道,就你的呃而言
1:40
你的任期債務償還能力
1:41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被用作
1:44
威脅,呃,更有效的威脅是
1:46
直接說「如果你們做不到,
1:48
我們會讓其他人來做,
1:49
完成。」當前的債務封存辯論
1:52
與之前的辯論非常相似,
1:54
是令人沮喪的政治表演
1:57
偽裝成治理的戲劇
2:00
並非認真嘗試解決
2:02
國家的財政挑戰,而是
2:04
精心策劃的槓桿操作,旨在
2:07
美國的信譽
2:09
短期政治優勢
2:12
上限作為一種機制,從根本上來說
2:15
是更深層次財政不負責任的表現
2:18
不負責任,是多年
2:20
甚至幾十年的預算決策的體現
2:23
優先考慮眼前的滿足,而不是
2:25
長期穩定,當政客們
2:28
威脅讓國家違約
2:29
除非他們的要求得到滿足,否則他們
2:32
不參與政策制定,他們正在
2:35
把經濟當作武器,
2:37
在一場高風險的政治懦夫博弈中
2:40
這種行為暴露出一種深刻的
2:43
誤解,甚至更糟的是,是故意的
2:45
無視後果
2:48
損害了
2:49
美國作為借款國的信譽,經濟
2:52
不是可以被操縱的競選道具
2:54
為了選票或籌碼,它是一個複雜的
2:57
系統,需要管理而不是
3:00
嘩眾取寵,把債務上限
3:02
當作討價還價的籌碼,就是把
3:05
公眾的信任視為可以犧牲的,而這
3:08
是一個危險的先例,它侵蝕了
3:10
負責任的治理的基礎
3:13
短期效應
3:15
這些債務僵局3:17
對政客來說很有吸引力,因為它們
3:20
能製造頭條新聞,凝聚黨派力量
3:22
但長期損害則要嚴重得多
3:25
當民選官員
3:28
甚至只是提及違約的想法時
3:30
他們甚至在言辭上向
3:33
全球市場發出信號,表明美國
3:34
可能不會履行其義務,這
3:38
並非小事,美元的
3:41
世界儲備貨幣地位
3:43
以及美國政府享有的低利率
3:44
取決於
3:47
投資者堅定不移的信心
3:50
一個失誤,無論是真正的違約
3:53
還是僅僅是人們認為違約
3:55
可能,都可能提高借貸成本
3:58
破壞金融市場的穩定並
4:01
引發一系列經濟後果,
4:03
這些後果將損害普通民眾的利益,
4:05
美國人的利益遠大於
4:07
那些策劃這些危機的政客們,
4:10
國會預算辦公室
4:11
預計,政府在非常措施下借款的能力,
4:13
很可能在2025年8月或
4:19
9月耗盡,這意味著
4:22
採取行動的機會很有限,然而,他們並沒有把重點放在
4:25
實質性改革上,以解決
4:27
債務的根本原因,
4:30
政客們更關心的是
4:33
在對手身上得分,
4:36
這正是
4:38
短視的表現
這正是
4:38
我在《應用經濟學》中警告過的那種短視
4:40
傾向於
4:43
優先考慮眼前的政治利益
4:45
而不是經濟的長期健康
4:49
這種功能失調的核心在於
4:51
激勵機制問題
4:54
目前的政治體系的運作方式獎勵
4:57
故作姿態而非解決問題
4:59
政客們有動力去製造
5:02
危機,因為危機會引起關注
5:04
而關注會轉化為權力
5:07
威脅摧毀體系或
5:10
迫使國家違約並非
5:13
治理策略,而是一種策略
5:15
在談判中獲得籌碼
5:18
與此同時,公眾卻要承擔
5:20
這種做法的後果邊緣政策
5:23
我強調經濟事實與謬誤
5:25
激勵對行為的影響遠大於
5:28
而非意圖
5:31
政客們的意圖,無論他們聲稱自己是
5:33
為財政責任而戰,還是
5:35
為社會正義而戰,都無關緊要,如果
5:38
他們面臨的激勵措施鼓勵魯莽的
5:42
行為,債務上限提供了一種
5:44
不正當的激勵,它允許政客們
5:47
多年來肆意揮霍,積累
5:51
巨額赤字,然後利用
5:53
由此產生的危機作為平台
5:56
嘩眾取寵,直到激勵措施
5:58
重新調整以獎勵能力和
6:01
我們應該對問責制抱有更高的期望
6:03
這些人為的危機並非少數
6:06
更令人沮喪的方面之一這種
6:08
天花板奇觀(即債務違約上限騙局)是一種幻覺,認為只需
6:11
更換華盛頓的人事
6:13
就能解決問題
6:15
選民中一直存在一種信念
6:17
只要我們換一個人來,
6:19
功能障礙就會消失
6:22
這是一種謬論,問題不在於
6:25
在任的個人,而在於系統性的
6:29
激勵機制,這些激勵機制決定了他們的行為
6:32
更換一批政客
6:34
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6:36
根本問題在於一種政治文化
6:38
這種文化獎勵毫無節制的支出
6:41
並將後果轉嫁給子孫後代
6:43
現在的國家債務
6:45
超過36萬億美元並非
6:48
單一政府或政黨造成的
6:51
而是幾十年來的累積效應的
6:55
兩黨
6:57
雙方的不負責任
6:59
是否加劇了這個問題
7:01
通過不受約束的福利計劃
7:03
減稅而沒有相應的支出
7:05
削減或臃腫的預算,迎合
7:08
特殊利益集團,相信
7:10
用一組領導人替換
7:12
另一組領導人就能神奇地解決這個問題
7:15
忽視我們政治體系的結構性現實
7:17
正如我在
7:20
受膏者的願景中所說,問題
7:22
不在於人民,而在於
7:25
塑造他們的流程和激勵機制
7:27
7:28
決策,這就引出了
7:31
道德風險的問題,這個問題在債務上限的背景下尤為嚴重
7:34通過
7:36
將債務上限視為
7:37
談判籌碼,政客們創造了一種
7:39
冒險行為的局面
7:41
隱性地
7:43
鼓勵雙方都知道
7:45
違約將是災難性的,不僅
7:48
對經濟,而且對他們自己的
7:49
政治生涯,所以他們挑戰
7:53
極限,相信對方
7:55
最終會退縮,這是教科書式的
7:58
道德風險,知道
8:00
失敗的後果將由
8:03
其他人承擔,降低了採取行動的動力
8:05
負責任地每次債務封存
8:07
危機在最後一刻得到解決,它
8:10
強化了邊緣政策的信念
8:12
是一種可行的策略,使周期
8:14
與此同時,公眾
8:17
不得不應對更高的後果
8:19
借貸成本增加,市場波動加劇,而且
8:22
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他們的領導人
8:23
無法有效地治理國家
8:25
這不是一個可持續的治理國家的方式
8:27
而且它破壞了人們對
8:30
一個正常運轉的民主國家至關重要的信任
8:33
圍繞債務上限的言論
8:35
是另一個
8:37
責任明顯缺失的領域
8:40
政客和專家們隨意使用
8:42
諸如違約或經濟
8:44
災難之類的術語,並不是因為他們
8:47
正在努力應對
8:49
財政政策的複雜性,而是因為這些詞語
8:51
帶有情緒色彩,而且在政治上
8:55
權宜之計這不是分析,而是
8:58
通過將債務上限框定為一個生死攸關的時刻來進行操縱
9:01
他們嚇唬選民,
9:05
迫使他們支持自己的議程,同時
9:07
沒有提出任何嚴肅的改革建議
9:11
在受膏者的視野中,我批評
9:14
這種用戲劇性取代
9:17
邏輯性地訴諸情感而非
9:20
債務封存辯論的理由是
9:23
這方面的完美例子,而不是
9:26
進行一場關於
9:28
支出優先事項、稅收政策或
9:31
福利改革政客們訴諸的
9:35
令人震驚的語言,掩蓋了真正的
掩蓋了真正的
9:37
問題,其結果是公眾
9:40
既感到恐懼又無知,無法
9:44
追究其領導人的責任,因為
9:46
他們缺乏經濟素養,無法看透
9:48
這些花言巧語,而現在我們來談談
9:51
我認為這個國家經濟素養的真正缺陷
9:53
如果
9:55
公眾真正理解了
9:58
債務上限的機制,明白它不是限制
10:00
未來支出,而是
10:03
為償還已發生的債務而借款的上限
10:05
他們就不會容忍
10:08
這些政治遊戲,如果他們
10:11
明白國債不是
10:13
一個抽象的數字,而是對其
10:16
未來收入的索取權如果他們明白,他們會要求領導人
10:19
更多
10:20
預計到2030年,債務利息將
10:23
達到每年1萬億美元
10:26
擠占其他支出優先事項
10:28
他們會堅持進行改革,
10:30
解決問題的根本原因
10:33
但經濟文盲現象普遍存在
10:35
政客們利用這種無知
10:38
為自己謀利
10:40
在應用經濟學中,我強調
10:42
超越第一階段思考的重要性
10:44
著眼於政策的長期後果,
10:47
而不是其直接影響
10:48
債務封存辯論是
10:51
第一階段思考的失敗,拒絕
10:54
處理權衡利弊是
10:56
健全治理的關鍵
10:58
權衡利弊才是
11:00
財政政策的真正作用所在,而這些
11:03
在當前的
11:04
關於解決國家債務問題的辯論中明顯缺失
11:07
需要做出艱難的選擇:減少
11:09
用於熱門項目的支出;改革
11:12
社會保障等福利和
11:14
醫療保險;或者以不抑制經濟增長的方式提高稅收
11:16
這些都
11:19
並非易事,而且
11:21
政治成本高昂,這正是
11:23
政客們迴避它們的原因,他們
11:26
把債務上限當作一場馬戲表演
11:28
轉移人們對治理工作的注意力
11:30
但迴避權衡利弊
11:32
並不能消除這些弊端,它只是延緩了
11:34
它們的後果越嚴重,我們
11:36
推遲重大改革的時間就越長,
11:39
這些改革最終強加於我們時,將會越痛苦。
11:40
國會預算辦公室
11:44
預計,如果
11:46
目前的趨勢繼續下去,到2035年,公眾持有的聯邦債務將達到GDP的122%。
11:51
目前的趨勢繼續下去,這不是一個
11:53
可持續的軌跡,而且無論多少
11:56
政治姿態都無法改變
11:59
債務上限本身
12:01
不是我們財政問題的根源,
12:03
是這些問題的一個表現,真正的問題是
12:06
多年來不負責任的預算編製
12:09
才讓我們走到今天這一步12:11
聯邦政府已做出承諾
12:13
通過福利計劃進行防禦
12:16
支出和其他承諾,
12:18
如果不不斷借貸就無法兌現
12:20
更大的金額,債務上限僅僅是
12:23
這些承諾的臨界點
12:25
與現實相衝突,提高上限
12:28
國會不可避免地會這樣做,但這並不能
12:30
解決問題,它只是把問題拋在一邊
12:32
在經濟事實和
12:35
謬論中,我指出,許多
12:37
經濟問題持續存在是因為我們
12:40
關注癥狀而不是原因
12:43
債務上限是一種轉移注意力的方式,是一種避免面對根本問題的方式
12:45
不可持續的支出,如果我們
12:50
認真對待解決債務問題,我們
12:52
需要關注預算本身
12:54
我們關於資助什麼的選擇
12:56
以及如何償還債務,而不是依賴法定的
12:59
限額,而法定的限額只不過是
13:01
政治舞台上最鮮明的對比之一
13:04
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之間的對比
13:06
在於它們如何處理財務問題
13:08
私營部門的限制,如果一家
13:11
公司支出超出其能力,它將面臨
13:13
破產,如果首席執行官威脅要
13:16
拖欠公司債務,作為
13:18
談判策略,他們將被解僱
13:21
公司將失去
13:22
債權人的信任,然而
13:25
在政治上,同樣的行為不僅如此
13:28
不僅被容忍,還經常得到獎勵
13:30
那些參與債務封存的政客
13:33
邊緣政策卻沒有被追究責任
13:36
他們再次當選,並受到他們的讚揚
13:38
他們敢於對抗對方的支持者
13:42
這是問責制的失敗
13:44
行動與後果脫節
13:46
後果難以想象
13:49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私營部門
13:52
部門在
13:55
現實盈虧、供給與
13:59
需求的約束下運作,而公共部門則與這些力量隔絕
14:02
公共部門在
14:04
輿論的約束下運作,而輿論
14:06
經常被言辭而非
14:08
結果所左右,這就是為什麼我一直主張
14:11
政府必須接受
14:13
與私營部門最終一樣的審查和問責
政府必須接受
14:13
同樣的審查和問責
14:15
私營部門最終
14:18
債務封存辯論揭示了更廣泛的
14:20
對負責任治理原則的漠視
14:22
財政現實
14:24
不會屈服於政治言論,無論
14:26
無論人們如何大聲疾呼,經濟學的稀缺性權衡法則
14:29
激勵機制與物理定律一樣不可改變,
14:35
如果我們繼續獎勵
14:39
製造危機而不是解決問題的政客,
14:41
我們不應該
14:44
當這些危機成倍增加時,我們不應該感到驚訝
14:46
解決方案不在於更多的花言巧語或
14:49
更好的意圖,但從根本上來說
14:52
重新調整激勵機制
14:54
廢除債務封存法,正如我
14:56
在2011年提出的建議,將是一個開始,不僅
14:59
因為它將消除債務,而且
15:01
因為它將消除政治
15:03
允許花錢者逃避責任的掩護
15:07
除此之外,我們需要一種
15:10
重視能力的政治文化
15:13
重結果輕承諾,這
15:17
這需要公眾知情
15:20
參與其中並願意要求其領導人
15:22
對債務悲劇負責
15:24
天花板奇觀的問題是,它分散了
15:27
對治理真正工作的注意力與此同時
15:29
政客們玩弄國家的
15:32
信貸的根本問題
15:35
不可持續的支出,不斷增長的赤字
15:38
人口老齡化持續惡化
15:41
公眾陷入了
15:43
黨派言論的交鋒中,最終要付出代價
15:46
無論是通過提高稅收
15:48
減少服務還是經濟疲軟
15:51
負責任的治理不在於誰
15:54
可以喊得最響亮或威脅最多
15:56
而在於誰能夠面對權衡
15:58
誠實行事,並從長遠利益出發
16:00
直到我們要求
16:03
我們將繼續保持這種領導力
16:05
從一場危機走向另一場危機
16:08
每一次比上次更危險
16:11
債務上限不是問題,它
16:13
是一面鏡子,反映了我們政治體系中更深層次的缺陷
16:16
如果我們想要一個
16:19
不同的結果,我們必須從
16:21
改變驅動它的動機開始
托馬斯·索維爾是一位美國經濟學家和政治評論員。他曾在康奈爾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經濟學,並自1980年起在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任教,目前擔任該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本頻道致力於推廣他的經濟學和哲學理論及相關理論。
【留言】
@DWMurry
2 小時前
巴菲特的常識性方法值得讚賞。
@DogmaticAtheist
2 小時前
TS 是國寶。他沒有更受歡迎,這是對民眾的譴責。人們不想被告知,他們想要感覺自己了解。
ly
@Elazar40
22 分鐘前
無知和傲慢是同類。他們聚在一起。這些人就是羊。
@TheeKarnivoreAlto
2 小時前
支持率下降發生在幾年前。為什麼他們現在才討論這件事?
@creative_mindsrus1541
11 分鐘前
國會議員應該是「真正的美國公民」,你們懂的,應該發出真正的聲音,應該關心公眾。
@tracyshaw1237
2 小時前
奧巴馬執政時期也發生過這種情況。
@creative_mindsrus1541
27分鐘前
他當總統的時候,還是說奧巴馬在拜登當「總統」的時候在幕後操縱?
@scichronicles-h1z
2小時前
36T+太多了
@Juan-fd9wp
1小時前
開除他們!我想留下約翰·肯尼迪、湯姆·科頓、吉姆·喬丹和湯姆·馬西,不過其他人可以走人!
@SandcastleDreams
1小時前
經濟素養?
我們的大學生、高中畢業生仍然不會讀書,也不會做基本的數學題!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大約30年!
我和我丈夫是U-Haul的經理。以前我們附近有加油站和便利店,出租卡車、拖車,出售搬家用品,他們缺貨的時候就會來找我們。
一位老太太開了一家加油站,她一直在想辦法僱人,但一直沒成功。他們必須能夠閱讀、做數學題,還能解釋保險合同和租賃協議。
有一天,她淚流滿面地走進來。
我問她:「親愛的,怎麼了?」
她回答說:「我得關門歇業了,因為我找不到會讀書會算數的人。」
當時正好是9·11事件前後。我們住在軍事基地旁邊,軍隊調動人員非常頻繁。所以,她甚至找不到軍嫂來幫她工作。
我再也沒見過她,我們變得非常忙碌,以至於我都沒想過要去看看她過得怎麼樣。
我們故意把孩子們弄得笨手笨腳的,這樣他們就無法閱讀法案、法律和書籍,也無法自己做研究。
現在,我們卻要面對這樣的處境:他們正準備推動一項將剝奪州權十年的法案。 
@drewn4344
57分鐘前
我想知道我們該把他們憑空印出來的錢還給誰。他們沒有發行任何債券來資助對烏克蘭的2500億美元援助計劃,而且所有印發的貨幣的價值都來自現有貨幣(你的和我的)。然而,我們卻被徵稅來償還。給誰?他們強迫我們償還被偷走的東西。
@Johnconno
56分鐘前
他們不是會射殺馬匹嗎?
@parrotraiser6541
2小時前
問題在於支出分散,收益集中。每個人都為某個特定的項目支付少量費用,所以他們不會太反對。少數人會受益匪淺,所以他們會努力爭取。
@j.robertkane3116
41分鐘前
從他的嘴裡到上帝的耳朵里。
@kennethmoles4643
18分鐘前
我對沃倫·巴菲特的不滿在於,製造這個問題的小丑正是他最好的朋友!


@coachwilson5967
2小時前
沃倫和埃隆一樣,直奔主題。要麼償還債務,要麼……被解僱。
@nobody1841
2小時前(已編輯)
如果大富翁的錢幣背後只有信仰,沒有其他支撐,那還有什麼意義呢?這只是個遊戲,不是真的。
@Nov1706
40分鐘前
你參與遊戲只是為了糊口,有個棲身之所。
@tracyshaw1237
2小時前
我根本不把沃倫·巴菲特當回事,因為他通過BNSF和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獲得政府補貼,行為虛偽。他還將資本收益用作自己的收入,這很聰明,但卻支持了民主黨希望對我們徵收更高稅收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