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名家2025畢典主講:美國最偉大復興的希望不在哈佛在這裡

作者:change?  於 2025-5-15 03:3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子女教育




致2025屆畢業生:以美德和自信引領未來
榮譽、傳統與樂觀 | Victor Davis Hanson 2025年畢業典禮致辭

維克多·戴維斯·漢森於2025年5月11日在希爾斯代爾學院第173屆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

引言:希爾斯代爾(Hillsdale 意為 「山谷」)學院日益提升的全國影響力維克多·戴維斯·漢森:阿恩博士,非常感謝您熱情的介紹。我要感謝希爾斯代爾學院的全體畢業生,感謝你們給予我這次難得的邀請,也感謝你們給予我這次機會向這所著名學院的2025屆畢業生致辭。同時,我也要感謝在座的全體學生,包括往屆和現任的各位學生、傑出的教師、精明的董事會成員、在座的各位忠誠的家長、各位尊貴的嘉賓,當然還有我們傑出的校長拉里·阿恩博士,在過去的21個秋天,他慷慨地接待了我,讓我擔任希爾斯代爾學院的歷史和古典文學客座教授。

希爾斯代爾學院作為國家級的指南

在我們開始之前,能否先簡單介紹一下當代的情況?有沒有人注意到,去年,全國的目光突然轉向了希爾斯代爾學院?這種近期的關注甚至超過了學院過去一直以來所獲得的關注。

以哈佛大學為例。它希望擺脫華盛頓的束縛,至少擺脫聯邦政府(即現任政府)的束縛。然而,哈佛大學卻在困惑中仍然想要90億美元的聯邦資金。作為回應,公眾指示哈佛大學諮詢希爾斯代爾學院,後者拒絕聯邦資金的模式由來已久。然而,經過審查,它卻更加堅持原則。你看,希爾斯代爾學院拒絕接受政府資金並不取決於具體的執政政府,無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相反,它的信條是,聯邦政府不應該對不尋求聯邦補貼的私立自治學院指手畫腳。

同樣,當教育部尋求恢復公民教育和古典教育時,它也在尋求希爾斯代爾學院的幫助。同樣,當家長們認為他們的公立學校未能向自己的孩子灌輸嚴肅的道德教育時,他們也會向希爾斯代爾學院尋求指導。

因此,如果說希爾斯代爾學院過去是常識的孤島,是迷失和漫無目的的高等教育中一切美好事物的庇護所,那麼今天,它不僅僅是引導國家重新發現個人正直、感恩前輩、以及對未來的幸福和希望的指南。

換句話說,希爾斯代爾學院已成為美國21世紀高等教育的典範,它本應如此,我們也希望它在未來也能如此。

所以今天,我想反思一下這三種有時被遺忘的美國美德,它們在希爾斯代爾學院中如此突出:榮譽、傳統和樂觀。它們都體現在希爾斯代爾校園,而這樣的準則也將從現在開始指引今天的畢業生。

我對希爾斯代爾的第一印象

如果可以的話,請允許我先講一則軼事。我作為客座教授來到希爾斯代爾的第一年,那是2004年的秋天。在校園的第一天,我被三件我認為非常奇怪的事情所震驚,這些發現在我幾十年來與其他許多校園的交往中,似乎都是獨一無二的。

首先,第一天,我發現自己把一輛自行車留在校園裡過夜,沒有上鎖。然而,第二天早上,當我走到校園時,我以為它要麼被破壞要麼被偷了——畢竟我來自加州——它卻擺在了如今已人頭攢動的校園中心,和我離開時一模一樣。這是我在任何現代化校園都從未經歷過的事情,當然,在我執教了21年的加州,我從未見過這樣的事情。

其次,幾分鐘后,我去書店查看兩門課的書籍訂單時,也對這個新地方感到震驚。書架上沒有希爾斯代爾學院的治療課程,比如和平研究。沒有環境研究。沒有休閑研究。沒有電影研究。沒有民族研究。沒有性別研究。沒有性研究。沒有虛無研究。

取而代之的是,這裡列出的課程涵蓋了哲學、文學、語言、歷史、數學和科學等所有經典領域。在這裡,我只找到了那些流傳了幾個世紀的學科。諷刺的是,它們甚至涵蓋並紮根於希爾斯代爾,但以一種更嚴肅的方式,涵蓋了這些研究課程的內容,而這些課程在希爾斯代爾校園裡是找不到的。

因此,鑒於當代高等教育的現狀,我想,當代美國大學竟然相信2500年前在雅典、羅馬和耶路撒冷率先創立學科和其包羅萬象的知識體系的西方教育家的才華,這真是匪夷所思。

更奇怪的是,希爾斯代爾學院幾乎是唯一一所這樣的學院,這些課程自創立以來始終如一,獨一無二。即使當今的知識分子堅持現代課程、治療性課程和新穎課程,也認為只有這些課程才能解釋我們所謂的全新且不斷變化的人性。

第三,從我初次踏足希爾斯代爾學院的那一刻到周四晚上抵達的那一刻,我注意到了校園裡第三個、至今已持續二十年的異常現象。學生、教職員工都很高興。他們面帶微笑,向陌生人打招呼,與你握手。這種共同的自信是完全自然而然的。這種感覺與生俱來,以至於當我這個陌生人最初評論校園裡罕見的快樂時,一些同事對我說,我很奇怪,竟然對希爾斯代爾抱有其他期待。

現在,我們可以聳聳肩,不去理會這些觀察的瑣碎。但事實上,它們反映了希爾斯代爾學院的基本理念:對我們文明的信心,以及維護文明所需的友愛和積極性。我可以向你保證,這種幸福與其他地方的現代校園截然不同。在那裡,年輕人皺眉如今已成為一種常態。冷漠的問候彷彿是偽裝成熟的負擔。當然,那裡總是瀰漫著故作嚴肅和虛假成熟的陰鬱。就像在其他校園一樣,學生們似乎與電工、流水線工人或農民不同,他們認為他們獨自承擔著過去、現在和未來全球的不滿和不完美。

希爾斯代爾學院再次不同。

榮譽的美德

在自行車、書店和希爾斯代爾社區的活力這三個平凡的事件背後,隱藏著更宏大的真理。

我想首先提到:榮譽。你們,畢業生們,已經接受過教育,完全吸收並將繼續傳承這套光榮的行為準則,這套準則已成為你們與生俱來的一部分,而非被迫的。在未來的漫漫長路上,它將與你們同在。

希爾斯代爾教會你們,即使你們與當今大多數年輕人格格不入,也不必擔心。因為你們無疑與過去和未來的大多數年輕人融為一體。你們對自身道德行為準則和個人標準的自信,將有助於引導未來的一代人,乃至未來的國家。

因為你們的價值觀是真實的、永恆的、古老的,所以你們不會被那些用情境倫理來為自身行為不當辯護的人所說服。受害者主義是時代的潮流。你們知道,如果沒有這種個人的誠實和對他人的同情,文明就無法持續下去。否則,它就會墮入古老的部落主義、分裂和混亂的泥沼。

希爾斯代爾的學生不會偷自行車,因為他們的個人榮譽準則禁止這樣做,因為他們擔心可憐的受害者會因為失去財產而受苦,因為他們知道,如果很多人這樣做,那麼他們自己的文化和文明就會崩潰,就像今天美國許多地方的情況一樣。

我們社會當前危機的很大一部分源於個人無力尊重他人財產,無力說出真相,無力反抗欺凌,無力保護弱者,無力在每一天結束時反思自己,與其說自己是中立的旁觀者,甚至不如說自己是維護公共福祉的道德力量,站在道德賬簿的對立面。當個人行為和禮儀崩塌時,一個國家也會崩塌,畢竟,國家只是數百萬個體的共同反映。

傳統的價值

其次,我想談談傳統,以及它如何在希爾斯代爾學生群體中佔據主導地位。希爾斯代爾學生的性格是由傳統培育和根深蒂固的。「傳統」一詞源於拉丁語名詞「traditio」,意為將某種東西從過去傳承到現在,再到未來。

在這個當下主義盛行的時代,我們常常自戀而傲慢地將我們驚人的技術和物質成就與道德的自然進步混為一談。然而,我們似乎沒有意識到,早在2700年前詩人赫西俄德時期,古代的思想家們就擔憂著相反的情況。物質進步和財富的積累往往伴隨著道德的倒退。他們有更多機會滿足慾望,卻認為後果更少,並用詭辯來為罪惡開脫。

同樣,一個忘恩負義的民族,如果沒有對過去的傳統崇敬,不僅會遭受知識的流失,還會被傲慢所困擾,而傲慢往往是無知的孿生兄弟。因此,他們認為自己發現了獨屬於自己和自己時代的獨特思想和行為,而事實上,這些思想和行為早已流傳。這種心態追求的是人間天堂的完美,而不是美好。因此,他們兩者都得不到。

我們難道不是所有先輩的總和嗎?他們在美國,大多數人為我們留下了一個制度、一部憲法和一套基礎設施,使我們能夠在物質上、安全地開啟自己的生活,遠遠領先於其他地區的人,甚至領先於我們自己的幾代人?

這種瀕臨滅絕的崇敬過去觀念的關鍵在於,我們必須發出必要的警告:用現在的標準來否定前幾代人既不公平也不公正。相反,我們必須記住,前現代社會的人們常常飽受疾病和短暫生命的折磨,工作往往意味著身體上的危險和生存的苦差事。然而,我們的前輩們卻能夠承受我們難以想象的苦難和挑戰。

希爾斯代爾的崇敬,這所校園裡對西方傳統和美國歷史的罕見崇敬,提醒我們不要輕易地譴責和抹殺逝者,否則你和你的時代將被後代反覆無常地評判,並被發現有所欠缺。不要評判,以免被評判。而我們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評判,評判的標準是我們當今危險城市的中世紀主義,互聯網的電子殘酷,以及美國現代家庭的碎片化。


樂觀主義與反革命

最後,我想談談我在希爾斯代爾大學發現的樂觀主義,它讓我每次來這裡都充滿活力。所以,我想以愉快的心情結束我的演講。我不想陰鬱。或者說,我妻子在我離開時對我說,維克多,別讓我變成一個掃興的人。

正如我所說,我第一次感受到這種樂觀主義是在希爾斯代爾,我在其他校園裡從未見過。你們這一代人正在見證一場反革命。一場反革命正在展開,數百萬美國人正在要求他們的文化和社會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恢復古老的尊嚴,尋找前幾代人的長處,而不是像我所說的那樣,如此傲慢地評判他們。

對這種恢復至關重要的是你們的樂觀主義。這是對我們所繼承的一切以及我們希望提升和傳承給後世的一切的感激之情。公民的樂觀與自信,使文明得以發展而非萎縮。文明變得安全,而非沮喪或自我厭惡。它展望未來,懷著對過去的敬意而非羞愧。

如今,喜怒無常、悲觀失望成為時尚,而樂觀開朗則顯得格格不入。然而,即使在1861年4月12日、1941年12月7日或2001年9月11日等最黑暗的日子裡,這個國家的力量始終在於它不僅堅定不移,而且對自身價值觀、團結以及克服一切挑戰的內在力量充滿信心的獨特能力。

希爾斯代爾畢業生的角色

在我們正在目睹的這場反革命中,這場運動無疑對許多人造成了分裂,希爾斯代爾既沒有義務也沒有意願成為政治參與者。儘管如此,這個國家仍在尋求指引、答案以及來自古老智慧的慰藉。因此,正如我所說,這所學院及其道德和智識體系以一種過去難以想象的方式變得卓越,這實屬自然。

因此,你們,2025屆希爾斯代爾學院的畢業生,將受到美國同齡人的前所未有的呼喚,提供指導。我相信,憑藉你們的教育背景、你們的行為準則、你們對過去的崇敬以及你們的樂觀精神,無論你們走哪條路,你們都將成為天生的領導者和典範。在你們未來的時代,我認為,那將是美國最偉大的復興,也將是最體面的復興。

謝謝大家,願上帝保佑你們。
維克多·戴維斯·漢森於2025年5月11日在希爾斯代爾學院第173屆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

00:00 引言:希爾斯代爾學院日益提升的全國影響力
01:17 希爾斯代爾學院如何擺脫聯邦政府的影響
02:27 希爾斯代爾學院作為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典範
03:26 新生觀察:希爾斯代爾學院的校園生活
05:05 希爾斯代爾學院獨特的學術課程
07:04 幸福與文明的文化
08:36 軼事背後:榮譽的價值
10:50 以道德行為維護文明
12:09 傳統的力量與必要性
13:38 拒絕現代主義,擁抱歷史的感恩
14:45 樂觀主義作為公民和文化的力量15:35 

This address was given by Victor Davis Hanson at Hillsdale College』s 173rd Commencement Ceremony on May 11, 2025. 
00:00 Introduction: Hillsdale's Rising National Profile 
01:17 Hillsdale』s Independence from Federal Influence 
02:27 Hillsdale as a Model for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03:26 Observations from a Newcomer: Campus Life at Hillsdale
05:05 Hillsdale』s Unique Academic Curriculum
07:04 The Culture of Happiness and Civility 
08:36 Behind the Anecdotes: The Value of Honor 
10:50 Upholding Civilization Through Ethical Conduct 
12:09 The Power and Necessity of Tradition 
13:38 Rejecting Presentism and Embracing Historical Gratitude 
14:45 Optimism as a Civic and Cultural Force 
15:35 A Call to the Class of 2025: Lead with Virtue and Confidence

victor davis hanson from www.hoover.org
維克多·戴維斯·漢森是一位美國古典學家、軍事史學家和保守派政治評論員。維克多·戴維斯·漢森 (Victor Davis Hanson) 是胡佛研究所的馬丁和伊利·安德森高級研究員;他的研究重點是古典文學和軍事史。他曾為《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國家評論》、《華盛頓時報》等媒體撰寫關於現代和古代戰爭以及當代政治的評論員。維基百科
出生:1953年(享年71歲),加州福勒
教育:考威爾學院、塞爾瑪高中、斯坦福大學
配偶:卡拉·漢森(1977-2005年結婚)
子女:蘇珊娜·梅里·漢森
父母:波琳·戴維斯·漢森、威廉·弗蘭克·漢森
重要獎項:國家人文獎章(2007年)

自2004年以來,漢森每周為論壇內容代理公司(Tribune Content Agency)撰寫專欄[6],並從2001年起為《國家評論》在線版撰寫專欄。他曾於2007年獲得喬治·W·布希總統頒發的國家人文獎章,並於2002年獲得埃里克·布雷德爾觀點新聞獎,並於2008年獲得林德和哈里·布拉德利基金會頒發的布拉德利獎。

漢森的博士論文《戰爭與農業》(Giardini 1983)指出,理解希臘戰爭離不開普遍的農業生活,並指出現代人認為農業在古典戰爭中遭受了不可挽回的損害的假設被大大高估了。 《西方戰爭之道》(Alfred Knopf 1989)探討了古希臘戰爭中戰鬥人員的經歷,並詳細描述了後期西方軍事實踐的希臘基礎。

《另類希臘人》(The Other Greeks 1995)認為,一個獨特的中等農業階層的出現解釋了希臘城邦的崛起及其獨特的價值觀:共識政府、私有財產的神聖性、公民軍國主義和個人主義。在《沒有夢想的田野》(The Free Press 1996,榮獲灣區書評獎)和《土地就是一切》(The Free Press 2000,榮獲《洛杉磯時報》年度傑出圖書獎)中,漢森哀嘆家庭農場和農村社區的衰落,以及美國民主中農民聲音的喪失。 《戰爭之魂》(自由出版社,1999年)追溯了底比斯解放者伊巴密濃達、威廉·特庫姆塞·謝爾曼和喬治·S·巴頓的職業生涯,並指出民主戰爭的優勢在於其短促、激烈且充滿活力的行軍,以促進共識統治,但在長期佔領或更傳統的靜態戰鬥中則會陷入困境。

在《墨西哥福尼亞》(邂逅出版社,2003年)中,漢森講述了自己在加州鄉村長大的個人回憶錄,以及對墨西哥移民的描述。他預測,除非恢複合法、適度且多元化的移民,以及融合、同化和通婚等傳統的大熔爐價值觀,否則非法移民將很快達到危機的程度。

《戰爭的漣漪》(雙日出版社,2003年)記錄了戰爭的熔爐如何影響參戰者後來的文學和藝術作品,其更大的影響力波及幾代人,影響著藝術、文學、文化和政府。在《一場獨一無二的戰爭》(蘭登書屋,2005年出版,《紐約時報》年度傑出圖書)一書中,漢森講述了一段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他根據作戰方式(三列槳戰船、重裝步兵、騎兵、攻城戰等)對戰爭進行了梳理,並得出結論:這場戰爭是希臘城邦歷史上一個殘酷的分水嶺。《救世主將軍》(布魯姆斯伯里,2013年出版)追溯了五位偉大將軍(地米斯托克利、貝利撒留、謝爾曼、李奇微、彼得雷烏斯)的職業生涯,並指出,在絕望的困境中,領導力的罕見品質才會顯現,而只有少數人才能扭轉乾坤。

《斯巴達的終結》(Bloomsbury 2011)講述了塞斯皮亞斯的一個小農戶群體加入伊巴密濃達大軍(公元前369/370年)的故事,他們深入伯羅奔尼撒半島腹地,摧毀斯巴達的霸權,解放麥西尼亞的希洛人,並在伯羅奔尼撒半島傳播民主。

漢森編輯過幾本散文集,包括《重裝步兵》(Hoplites,勞特利奇出版社1991年出版)、《人文學科的篝火》(與B. Thornton和J. Heath合著,ISI出版社2001年出版)和《古代戰略的締造者》(Makers of Ancient Strategy,普林斯頓出版社2010年出版),以及他自己的一些論文集,例如《戰爭之秋》(An Autumn of War,2002年出版,Anchor出版社)、《戰爭與和平之間》(Between War and Peace,Anchor出版社2004年出版)和《我們所有人的父親》(The Father of Us All,Bloomsbury 2010年出版)。他曾為《劍橋戰爭史》和《劍橋古代戰爭史》等著作撰寫章節。


大屠殺與文化
漢森於2001年出版了《大屠殺與文化》(Doubleday出版社),該書在英國和英聯邦國家以《西方為何獲勝》為名出版。他在書中指出,西方文明的軍事主導地位始於古希臘,源於西方文化的某些基本方面,例如共識政府、自我批評傳統、世俗理性主義、宗教寬容、個人自由、言論自由、自由市場和個人主義。漢森強調文化例外,駁斥了西方軍事優勢的種族解釋,也不認同賈雷德·戴蒙德(以色列猶太人)在《槍炮、病菌與鋼鐵》(1997 年)中提出的環境或地理決定論解釋。

美國軍官羅伯特·L·貝特曼在 2007 年發表於「美國媒體事務」網站的一篇文章中批評了漢森的論點,並認為漢森關於西方軍隊更傾向於尋求決定性的殲滅戰的觀點,與第二次布匿戰爭的慘烈程度相悖。在這場戰爭中,羅馬人試圖殲滅迦太基人,結果卻導致迦太基人在坎尼戰役中徹底殲滅了羅馬人。貝特曼認為,漢森關於西方軍隊普遍偏好殲滅戰的觀點是錯誤的,並認為羅馬人擊敗迦太基人只是採用了費邊戰略,即保持軍隊規模,不與漢尼拔交戰。[10] 漢森在其個人網站上發表的回應中指出,貝特曼誤解並曲解了他的論點。漢森指出,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羅馬人最初尋求的是決戰,但在一位戰術天才的幾次失敗后,他們不得不訴諸費邊戰略,直到重建軍事實力,最終在決戰中擊敗漢尼拔。他還表示,由於迦太基人自身也從希臘人那裡借鑒了許多「西方」的作戰方法,漢尼拔也熱衷於尋求決戰。

美國教育與古典研究
漢森合著了《誰殺死了荷馬?》一書。 1998年,約翰·希思與他合著了《古典教育的消亡與希臘智慧的復興》。該書探討了美國古典教育的衰落以及如何恢復其昔日的輝煌。漢森和希思認為,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了解古典希臘和羅馬對於全面理解西方文化至關重要。為了展開這一討論,作者指出:「世界為何西化的答案可以追溯到希臘人的智慧——這足以說明為什麼我們不能放棄對我們文化遺產的研究。」

政治學家弗朗西斯·福山評論了《誰殺了荷馬?》。在《外交事務》雜誌上發表了好評,並寫道:「西方傳統的偉大思想家——從霍布斯、伯克、黑格爾到韋伯和尼采(他受過古典語文學家的訓練)——都對希臘思想深有體會,幾乎無需參考原文來引用。這一傳統受到了兩大陣營的抨擊:一派是後現代主義者,試圖以性別、種族和階級為由解構古典思想;另一派則務實且有事業心,質疑在計算機驅動的社會中,古典思想的價值何在。作者對傳統主義古典研究方法的辯護是值得的。」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5-22 22:0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