樗蒲賦
東漢馬融所著的古文 仔細一看 整個兒一古代比賽激烈賽況的繪聲繪形的生動報道。並非一般的滿篇雲山霧罩的排比修辭上天入地的賦體文,而是非常簡潔直接。
昔有玄通先生,游於京都。道德既備,好此樗蒲。伯陽入戎,以斯消憂。枰則素旃紫,出乎西鄰,緣以繢綉,糹失以綺文。杯則木之干,出自崑山。矢則藍田之石,卞和所工,含精玉潤,不細不洪。馬則元犀象牙,是磋是龍。杯為上將,木為君副,齒為號令,馬為冀距,籌為策動,矢法卒數。於是芬葩貴戚,公侯之儔,坐華榱之高殿,臨激水之清流。排二木散九齒,勒良馬,取道里。是以戰無常勝,時有逼逐。臨敵攘圍,事在將帥。見利電發,紛綸滂沸。精誠一叫,十盧九雉磊甚踔,並來猥至。先名所射,應聲紛潰。勝貴歡悅,負者沈悴。
(《藝文類聚》七十四)
樗蒲(拼音:chūpú,注音:ㄕㄨ ㄆㄨˊ),或寫作樗博、樗蒱、摴蒲、摴博、摴蒱,是中國古代東漢至唐朝間流行的遊戲。起初的玩法是玩家投出五枚雙面擲具,即五木,根據正反面的結果行棋。後來簡化為去掉棋盤、棋子,直接比較投子的結果,又稱擲盧。在中國棋類遊戲史上,樗蒲是從六博到投骰這一過程中的關鍵環節。

《搗練圖》(唐代繪畫)局部。最右女子身著樗蒲紋高腰裙
樗蒲的玩法對後世中國的許多骰棋戲產生影響,如雙陸、打馬等。樗蒲的擲采部分從棋局遊戲中獨立出來,開後世除紅捉綠、博餅等骰戲之先河。直到樗蒲廢除之後,「樗蒲」及「呼盧喝雉」等說法仍然保留在漢語語彙中,用來泛指賭博。
在東亞文化圈,有不少遊戲以「樗蒲」為名。唐朝的佛教徒使用五枚分別刻有一到五道痕跡的木子來占卜。在日本,以「樗蒲」命名的至少有一種骰棋戲、一種牌戲[31]和一種骰戲[32]。朝鮮半島的「樗蒲戲」(저포희)部分規則與中國古代樗蒲接近,如使用五枚雙面擲具,擲具上寫有「雉」、「犢」等字,擲出「盧」、「雉」、「犢」、「白」分別走16、14、10、8步,另一些規則與柶戲接近,如使用方形棋盤,棋子的前進路徑可以是縱橫或斜向。
除遊戲外,樗蒲的影響也涉及其他文化領域。一些傳說和小說利用樗蒲安排情節,如爛柯故事的一個版本就是看人玩樗蒲,見載於劉宋劉敬叔《異苑》;朝鮮小說《萬福寺樗蒲記》中,主人公為求姻緣,在佛前投擲樗蒲。[35][36]唐朝至明朝的絲織品中有一類帶有梭形圖案的產品,稱為樗蒲綾或樗蒲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