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盧梭為何拋棄孩子?

作者:change?  於 2025-4-8 07:3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子女教育



rousseau

很難相信盧梭,一個寫了一本關於社會契約的書的人會拋棄他的四個孩子,讓他們在孤兒院過著不確定的生活。更令人費解的是,讓·雅克·盧梭還寫了《愛彌兒》,這是一本虛構的書,因其對兒童發展和教育的見解而受到稱讚。調和這一現象的一種方法是接受他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

orphanages
我在為一個關於羅馬尼亞被遺棄兒童的專業博客進行搜索時偶然發現了有關盧梭的這些信息。作者在書中寫道:「根據一份報告,十八世紀歐洲城市中 10% 到 40% 的兒童被遺棄。這些被遺棄的兒童中有四個是讓·雅克·盧梭 (Jean Jacques Rousseau) 的孩子。歷史學家們爭論盧梭這樣做的確切原因(他的精神不穩定,他認為自己不會成為一個好父親),但諷刺的是,這位撰寫了一本關於兒童本質和教育的最具影響力的書籍的哲學家會以這種方式拋棄自己的孩子。」

羅馬尼亞被遺棄的兒童 - 「Ador COPIII」

孤兒院包含這些信息的書寫得非常精緻,它展示了大腦發育的迷人連續性,揭示了早期剝奪的深刻心理社會影響。在這種情況下,貧困是缺乏與照顧者的互動。布加勒斯特早期干預計劃中引用的羅馬尼亞孤兒院代表了社會貧困連續性的極端。以免有人認為這些情況不再存在,請看一下這個視頻(圖像很陰鬱,但有英文字幕可以跟上)。

值得慶幸的是,如果這些孩子能及早從孤兒院獲救,並被安置在寄養家庭,父母會得到充分的諮詢,了解未來會發生什麼,他們就能茁壯成長。在我們處理視覺發育問題的專業實踐中,我見過這些孩子的各種情況,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這些孩子和他們的家人也往往掙扎。

s-TECH-ADDICTED-PARENTS-large
科技成癮的父母雖然孤兒院是照顧者疏離的極端例子,但當代照顧者對科技互動的沉迷與父母與孩子的社會紐帶性質相衝突。以下視頻已有三年多歷史,可以肯定地說,爭奪父母注意力的情況在 2014 年並沒有改善。

沉迷科技的父母

如果你願意的話,把我放在脾氣暴躁的量表上,但我每天早上在星巴克的孩子們的行為中都看到了這種跡象。媽媽們在星巴克度過的時光有很多好處,但似乎也存在風險,因為父母缺乏與孩子的眼神交流,沉浸在與其他成年人的對話中,或者更多地使用他們的技術而不是與孩子交流。這甚至可能為布魯諾·貝特爾海姆的冰箱媽媽理論提供了一絲真理,因為孩子們渴望得到對他們存在的某種認可。

所有這些並不是要對盧梭為什麼拋棄孩子提出任何明確的意見,而是要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待養育子女的挑戰以及它如何隨著時間而演變。


剝奪、大腦發育和康復的掙扎
作者:Leonard J. Press

他的手指瘋狂地在鋼琴鍵上揮舞,Billy Joel 的《憤怒的年輕人前奏曲》很好地詮釋了我們在過去 15 或 20 年的實踐中遇到的一種特殊類型的患者。

我最近向我的同事 Montenare 博士和我們的住院醫生 Kress 博士表示,隨著我們實踐的發展,我們的患者群體變得更加複雜。「基本技能病例」具有正常發育的特徵,但閱讀時出現單獨的視疲勞或眼疲勞作為唯一表現問題,這在我們的實踐中很常見,就像角膜正常的 -3.00 球面 OU 在專業隱形眼鏡實踐中很常見一樣。

作為我們患者群體日益複雜的一個例子,我們診所的一名現有患者患有一種稱為反應性依戀障礙的疾病。反應性依戀障礙是一種異常依戀行為和其他社會異常的綜合症,歸因於社會忽視和剝奪。就像我們的許多患者一樣,我們從他們的看護人那裡了解到患者的個人需求和概況,就像他們從我們的指導中學到的一樣多。反應性依戀障礙可以表現為抑制或脫抑制形式,在後者中,孩子很容易對陌生人產生依戀,並會走失。雖然我們認為這很迷人,並認為當一個新來的孩子自發地過來給我們一個大大的擁抱時,這是一種讚美,但這並不總是一個健康的跡象。當然,抑制形式的反應性依戀障礙更具挑戰性,患有這種疾病的孩子很難與人交往。

 所伴隨的社會忽視和剝奪在孤兒院中很常見,但在被領養的兒童中也能看到——尤其是如果嬰兒在機構環境中待了幾個月後才被領養。《羅馬尼亞被遺棄的兒童》詳細介紹了早期社會剝奪對大腦發育的影響以及康復的艱辛,這是一本新書,由一群神經科學家撰寫,他們獲得了麥克阿瑟基金會的資助,對這一主題進行了為期 10 年的研究。考慮第 12 章「將各個部分拼湊在一起」中的這些見解:「我們首先根據本書提供的證據進行觀察,即早期和嚴重的心理社會剝奪會導致正常發育脫軌。為什麼會這樣?大腦的初始結構和線路由一系列遺傳腳本協調,這些腳本在受孕後幾天開始,並持續到出生后早期。然而,基因為未來的大腦提供了框架,而經驗填補了這個輪廓,導致成熟的大腦在青春期末期和青年期開始時出現……經驗預期發展中固有的敏感期概念。為了使發展正常進行,當大腦能夠充分利用這些信息進行正確組裝時,可預期環境的元素必須存在。如果時機不對——例如,孩子無法接觸特定的環境或體驗,或者大腦或感覺器官受到損傷,無法利用這種體驗——那麼發展就會脫軌,有時是暫時的,有時是永久的。」

接下來的這段話引起了我的注意。「簡單地說,在機構中度過早年生活會導致對可預期環境的破壞。例如,在機構中生活至少一歲的嬰兒中,大部分時間都躺在嬰兒床上,盯著白色(無圖案)的天花板,這種情況並不少見,這對刺激視覺系統(例如通過眼睛運動來探索視覺圖案)幾乎沒有作用。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看到這麼多患有斜視的幼兒(儘管我們還沒有正式調查過這一觀察結果)。」



 簽名

讓-雅克·盧梭(英國:/ˈruːsoʊ/,美國:/ruːˈsoʊ/;[1][2] 法語:[ʒɑ̃ʒak ʁuso];1712 年 6 月 28 日 - 1778 年 7 月 2 日)是日內瓦哲學家、作家和作曲家。他的政治哲學影響了整個歐洲啟蒙時代的進程,以及法國大革命的各個方面以及現代政治、經濟和教育思想的發展。

他的《論不平等》認為私有財產是不平等的根源,而《社會契約論》概述了合法政治秩序的基礎,是現代政治和社會思想的基石。盧梭的感傷小說《朱莉或新愛洛伊絲》(1761 年)對小說中前浪漫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發展至關重要。他的《愛彌兒》或《論教育》(1762 年)是一篇關於個人在社會中地位的教育論文。盧梭的自傳作品——他死後出版的《懺悔錄》(完成於 1770 年),開創了現代自傳,以及未完成的《孤獨行者的遐想》(創作於 1776-1778 年)——是 18 世紀後期「感性時代」的典型代表,並且更加註重主觀性和內省,後來成為現代寫作的特徵。

青年

盧梭出生於日內瓦共和國,當時日內瓦共和國是一個城邦,是瑞士聯邦(現為瑞士的一個州)的新教盟友。自 1536 年以來,日內瓦一直是胡格諾共和國和加爾文教的所在地。盧梭的五代之前,他的祖先迪迪埃是一名書商,可能出版過新教小冊子,1549 年,他為了逃避法國天主教徒的迫害,逃到日內瓦,在那裡成為了一名葡萄酒商人。

盧梭出生的房子位於日內瓦大街 40 號

盧梭為自己的中產階級家庭在城市擁有投票權而感到自豪。在他的一生中,他通常將自己的書籤名為「讓-雅克·盧梭,日內瓦公民」。理論上,日內瓦是由男性投票公民民主治理的。與移民(居民)及其後代(本地人)相比,公民是人口中的少數。事實上,這座城市不是由公民投票管理的,而是由組成二百人議會的少數富裕家庭統治的;他們將權力委託給一個由 25 名成員組成的執行小組,稱為「小委員會」。

日內瓦內部存在許多政治辯論,甚至延伸到商人。許多討論都圍繞人民主權這一概念展開,統治階級寡頭集團對此嗤之以鼻。1707 年,民主改革家皮埃爾·法蒂奧抗議這種情況,他說「一個從不履行主權行為的君主是一個虛構的存在」。他被小委員會下令槍殺。讓-雅克·盧梭的父親伊薩克當時不在城裡,但讓-雅克的祖父支持法蒂奧並因此受到懲罰。

盧梭的父親伊薩克·盧梭跟隨祖父、父親和兄弟從事製表業。他還教過一段時間舞蹈。儘管伊薩克是工匠,但他受過良好的教育,熱愛音樂。盧梭寫道:「日內瓦製表師可以到任何地方介紹,而巴黎製表師只適合談論手錶」。

1699 年,伊薩克陷入政治困境,他與來訪的英國軍官發生爭吵,英國軍官拔出劍威脅他。在當地官員介入后,伊薩克受到了懲罰,因為日內瓦關心的是保持與外國勢力的聯繫。

盧梭的母親蘇珊娜·伯納德·盧梭來自上流社會。她由叔叔塞繆爾·伯納德撫養長大,伯納德是一名加爾文教傳教士。蘇珊娜的父親雅克因通姦和有情婦而與司法和宗教當局發生衝突,30 歲出頭時去世,之後他照顧蘇珊娜。1695 年,蘇珊娜不得不回答指控,她曾偽裝成農民婦女去街頭劇院,以便可以凝視文森特·薩拉辛先生,儘管他仍在繼續婚姻,但她還是對他產生了好感。在聽證會後,日內瓦宗教法庭命令她永遠不要再與他互動。她在 31 歲時嫁給了盧梭的父親。伊薩克的姐姐在八年前懷孕后嫁給了蘇珊娜的兄弟,他們受到了宗教法庭的懲罰。孩子出生時就死了。年輕的盧梭曾聽人編造了一個故事,故事的情節是,一位不贊成的族長拒絕了年輕人的愛情,但後來他們又成功了,導致兩樁婚姻在同一天將兩個家庭團聚在一起。盧梭從未得知真相。

盧梭出生於 1712 年 6 月 28 日,他後來回憶道:「我出生時幾乎就要死了,他們幾乎沒有希望救我」。1712 年 7 月 4 日,他在大教堂接受了洗禮。他的母親在他出生九天後因產褥熱去世,他後來將此描述為「我的第一次不幸」。

他和他的哥哥弗朗索瓦由他們的父親和一位姑姑撫養長大,姑姑也叫蘇珊娜。當盧梭五歲時,他的父親賣掉了他母親親戚給家裡的房子。雖然他的想法是,他的兒子長大後會繼承本金,而他則靠利息生活,但最終,父親拿走了大部分的收益。賣掉房子后,盧梭一家搬出了上流社會的社區,搬進了工匠社區的一棟公寓樓——那裡有銀匠、雕刻師和其他鐘表匠。盧梭在工匠的陪伴下長大,後來他將工匠與那些創作出更多美學作品的人進行了對比,他寫道:「那些被稱為藝術家而不是工匠的重要人物,只為懶惰和富人工作,並隨意為他們的玩意兒定價。」在這種環境中,盧梭也接觸到了階級政治,因為工匠們經常在反抗統治日內瓦的特權階級的運動中煽動起來。

盧梭不記得自己學過讀書,但他記得在他五六歲時,父親鼓勵他愛讀書:

每天晚飯後,我們都會讀一些我母親的浪漫小說集(冒險故事)。我父親的本意只是為了提高我的閱讀能力,他認為這些有趣的作品會讓我愛上閱讀;但我們很快發現自己對書中的冒險故事如此感興趣,以至於我們輪流一起讀一整晚,不忍心放棄,直到讀完一卷。有時,早上,聽到窗邊燕子的叫聲,我父親為自己的這種弱點感到羞愧,會喊道:「來吧,來吧,我們去睡覺吧;我比你更像個孩子。」(《懺悔錄》,第一卷)

盧梭閱讀的逃避現實的故事(如奧諾雷·德·烏爾菲的《阿斯特蕾》)對他產生了影響;他後來寫道,這些故事「讓我對人類生活產生了奇異而浪漫的想法,而這種想法是經驗和反思永遠無法治癒的」。讀完小說后,他們開始閱讀他母親的叔叔留下的古代和現代經典作品集。其中,他最喜歡的是普魯塔克的《希臘羅馬名人傳》,他會在父親製作手錶時讀這本書給他聽。盧梭把普魯塔克的作品看作是另一種小說——英雄的高尚行為——他會表演他所讀人物的事迹。在《懺悔錄》中,盧梭表示,閱讀普魯塔克的作品以及「我和父親之間由此引發的對話,在我心中形成了自由和共和的精神」。

目睹當地市民參加民兵組織給盧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的一生中,他總是能回憶起這樣一個場景:志願民兵完成演習后,開始圍著噴泉跳舞,附近建築物里的大多數人都出來加入他們,包括他和他的父親。盧梭一直認為民兵是人民精神的體現,可以反抗統治者的軍隊,而他認為統治者是可恥的雇傭兵。

盧梭十歲時,他的父親是一名狂熱的獵人,他因非法侵入土地而被抓獲,與一位富有的地主發生了法律糾紛。為了避免在法庭上敗訴,他搬到了伯爾尼地區的尼翁,帶著盧梭的姑姑蘇珊娜。他再婚了,從那時起,讓-雅克就很少見到他了。讓-雅克被留在了舅舅家,舅舅將他和兒子亞伯拉罕·伯納德送到日內瓦郊外的一個小村莊,與一位加爾文教牧師一起寄宿了兩年。在這裡,兩個男孩學習了數學和繪畫的基本知識。盧梭一直深受宗教儀式的感動,一度甚至夢想成為一名新教牧師。

盧梭與弗朗索瓦絲·路易絲·德·華倫於 1735 年至 1736 年住在沙爾梅特,現在是盧梭博物館

我們關於盧梭青年時代的所有信息幾乎都來自他死後出版的《懺悔錄》,其中的時間順序有些混亂,儘管最近的學者們已經仔細查閱了檔案,以確認證據來填補空白。盧梭 13 歲時,先是給一位公證人當學徒,然後給一位雕刻師當學徒,雕刻師毆打了他。 15 歲時,他回到日內瓦后發現城門因宵禁而緊鎖,於是於 1728 年 3 月 14 日逃離了這座城市。

在鄰近的薩伏依,他投奔了一位羅馬天主教神父,神父將他介紹給了 29 歲的弗朗索瓦·路易絲·德·華倫。她是一位新教貴族,與丈夫分居。作為一名專業的非專業傳教士,她受皮埃蒙特國王雇傭,幫助新教徒皈依天主教。他們把這個男孩送到了薩伏依的首都都靈(包括皮埃蒙特,現在的義大利),讓他完成皈依。這導致他不得不放棄日內瓦公民身份,儘管他後來又皈依了加爾文教,重新獲得了公民身份。

在皈依天主教時,德·華倫和盧梭很可能都是對加爾文主義堅持人類完全墮落的反應。 Leo Damrosch 寫道:「十八世紀的日內瓦禮拜儀式仍然要求信徒宣告『我們是可悲的罪人,生來就墮落,傾向於作惡,無法靠自己行善』」。 德華倫斯本是自然神論者,他被天主教的赦罪教義所吸引。

由於父親和叔叔幾乎與他斷絕了關係,少年時期的盧梭發現自己孤身一人,他一度以僕人、秘書和家庭教師的身份謀生,遊歷義大利(皮埃蒙特和薩伏依)和法國。他的學生中有斯蒂芬妮·路易絲·德·波旁·孔蒂。 在此期間,他斷斷續續地和他崇拜的德華倫斯住在一起。莫里斯·克蘭斯頓寫道:「華倫夫人把他帶回家,像媽媽一樣照顧他;他叫她『媽媽』,她叫他『小』。」 華倫夫人被他的虔誠所打動,於是試圖讓他開始從事音樂職業,並為他安排了正式的音樂課程。有一次,他曾短暫地進入神學院,想成為一名牧師。

成年早期

弗朗索瓦絲-路易絲·德·華倫

盧梭 20 歲時,德·華倫將他視為情人,同時還與她家的管家關係密切。他們關係中的性方面(三人行)讓盧梭感到困惑和不舒服,但他一直認為德·華倫是他一生中最愛的人。她是一個揮霍無度的人,擁有一個大圖書館,喜歡娛樂和聽音樂。她和她的圈子由受過教育的天主教神職人員組成,將盧梭帶入了文學和思想的世界。盧梭曾經是一個冷漠的學生,但在 20 多歲時,他長期患有疑病症,他認真地致力於哲學、數學和音樂的研究。25 歲時,他從母親那裡繼承了一筆小額遺產,並用其中的一部分來償還德·華倫對他的經濟支持。27 歲時,他在里昂找到了一份家庭教師的工作。

1742 年,盧梭移居巴黎,向法國科學院展示了一套新的數字樂譜系統,他認為這套系統將為他帶來財富。他的系統旨在與印刷術兼容,基於單行,顯示代表音符和點之間間隔的數字,以及表示節奏值的逗號。科學院認為該系統不切實際,拒絕了它,但他們稱讚了他對這門學科的掌握,並鼓勵他再試一次。那一年,他與丹尼斯·狄德羅成為朋友,在文學創作的討論中建立了聯繫。

托馬索·奎里尼的宮殿位於威尼斯卡納雷吉歐大街 968 號,在盧梭擔任大使秘書期間,該宮殿曾作為法國大使館使用
從 1743 年到 1744 年,盧梭擔任法國駐威尼斯大使蒙太格伯爵的秘書,這份職位光榮但薪水微薄。這激發了他一生對義大利音樂,尤其是歌劇的熱愛:

我從巴黎帶來了這座城市對義大利音樂的偏見;但我也從天性中獲得了偏見無法抗拒的敏感和優雅。我很快就對義大利音樂產生了熱愛,它激勵著所有能夠感受到其卓越的人。在聽船歌時,我發現自己還不知道唱歌是什麼……

— 《懺悔錄》

盧梭的僱主經常晚一年才收到津貼,並且不定期支付員工的工資。 11 個月後,盧梭辭職,從這段經歷中,他對政府官僚機構產生了深深的不信任。

回到巴黎

回到巴黎后,身無分文的盧梭結識了泰蕾茲·勒瓦瑟,並成為了她的情人。泰蕾茲是一名女裁縫,是她母親和眾多不務正業的兄弟姐妹的唯一支柱。起初,他們並不住在一起,但後來盧梭讓特蕾莎和她的母親作為僕人與他同住,自己則承擔起撫養她大家庭的重擔。根據盧梭的《懺悔錄》,在特蕾莎搬來與他同住之前,她為他生了一個兒子和多達四個孩子(這個數字沒有獨立驗證)。

盧梭寫道,他說服特蕾莎將每個新生兒都送到育嬰院,以維護她的「榮譽」。「她的母親擔心孩子會給她帶來不便,於是向我伸出了援手,她(特蕾莎)屈服了」(《懺悔錄》)。在他 1751 年寫給弗朗格伊夫人的信中,他先是假裝自己沒有足夠的錢來撫養孩子,但在《懺悔錄》第九卷中,他給出了自己選擇的真正原因:「一想到要把他們託付給一個教養不良的家庭,讓他們接受更差的教育,我就感到不安。相比之下,育嬰院的教育風險要小得多」。

1791 年特蕾莎·勒瓦瑟的肖像

十年後,盧梭詢問兒子的命運,但不幸的是沒有找到任何記錄。當盧梭後來成為著名的教育和育兒理論家時,他的批評者,包括伏爾泰和埃德蒙·伯克,都以他拋棄孩子為由,進行人身攻擊。

從 1749 年的一些關於音樂的文章開始,盧梭為狄德羅和達朗貝爾的《百科全書》貢獻了許多文章,其中最著名的是 1755 年寫的一篇關於政治經濟學的文章。

盧梭的思想是與過去作家近乎痴迷的對話的結果,在許多情況下,這些對話都是通過與狄德羅的對話來過濾的。 1749 年,盧梭每天都會拜訪狄德羅,狄德羅因《論原子論》一書的觀點而被關進萬森堡,書中暗示了唯物主義、對原子的信仰和自然選擇。根據科學史學家康威·齊爾克爾的說法,盧梭認為自然選擇的概念「是改善人類物種的媒介」。

盧梭讀到過一篇由第戎學院贊助的論文競賽,該競賽將在《法蘭西信使報》上發表,主題是藝術和科學的發展是否有益於道德。他寫道,在步行去萬森堡(距巴黎約三英里)的途中,他突然意識到,藝術和科學是人類道德墮落的罪魁禍首,而人類本質上是善良的。盧梭 1750 年的《論藝術與科學》獲得了一等獎,並為他贏得了巨大的名聲。

盧梭繼續對音樂感興趣。他為自己的歌劇《鄉村占卜者》作詞作曲,該劇於 1752 年為路易十五國王演出。國王對這部作品非常滿意,於是向盧梭提供了終身養老金。令他的朋友惱火的是,盧梭拒絕了這一殊榮,因此他被冠以「拒絕國王養老金的人」的惡名。他還拒絕了其他幾項優厚的待遇,有時甚至粗魯到近乎粗暴,這冒犯了他並給他帶來了麻煩。同年,一群義大利音樂家訪問巴黎,演奏了喬瓦尼·巴蒂斯塔·佩爾戈萊西的《僕人主人》,引發了《滑稽戲之爭》,將法國音樂的擁護者與義大利風格的支持者對立起來。如上所述,盧梭是義大利人的熱情支持者,反對讓-菲利普·拉莫等人,他的《論法國音樂》一書做出了重要貢獻。

重返日內瓦

1754 年,盧梭回到日內瓦后,重新皈依加爾文教,並重新獲得了日內瓦公民身份。1755 年,盧梭完成了他的第二部主要著作《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論不平等》),該書詳細闡述了《論藝術與科學》的論點。

烏德托伯爵夫人的當代肖像

他還與 25 歲的索菲·德烏德托有過一段未完成的戀情,這在一定程度上啟發了他創作書信體小說《朱莉,或新愛洛伊絲》(也是基於他與華倫夫人田園詩般的青春關係的回憶)。索菲是盧梭的贊助人兼房東埃皮奈夫人的表妹兼房客,盧梭對她相當專橫。他討厭聽從埃皮奈夫人的召喚,也討厭在她餐桌上遇到的百科全書家的虛偽談話和膚淺的無神論。受傷的感情引發了盧梭和埃皮奈夫人、她的情人、記者格林以及他們共同的朋友狄德羅之間的激烈爭吵,狄德羅站在他們一邊反對盧梭。狄德羅後來形容盧梭「虛偽、像撒旦一樣虛榮、忘恩負義、殘忍、虛偽、邪惡……他從我身上吸取思想,自己利用它們,然後假裝鄙視我」。

讓-艾蒂安·利奧塔爾的《埃皮奈夫人》,約 1759 年(日內瓦藝術與歷史博物館)

盧梭與百科全書派的決裂與他三部主要著作的創作同時發生,在這三部作品中,他都強調了自己對人類靈魂和宇宙的精神起源的狂熱信仰,與狄德羅、拉美特利和霍爾巴赫的唯物主義形成鮮明對比。在此期間,盧梭得到了查理二世、弗朗索瓦·弗雷德里克·德·蒙莫朗西-盧森堡和孔蒂親王的支持和贊助,這兩位都是法國最富有、最有權勢的貴族。這些人真的很喜歡盧梭,喜歡他談論任何話題的能力,但他們也利用他來報復路易十五和他情婦蓬巴杜夫人周圍的政治派別。然而,即使是對他們,盧梭也走得太遠了,當他批評他們中的一些人參與的包稅制時,他招致了反對。

盧梭的 800 頁感傷小說《朱莉,或新愛洛伊絲》於 1761 年出版,大獲成功。書中對瑞士鄉村自然美景的狂想描述引起了公眾的共鳴,並可能引發了隨後 19 世紀對阿爾卑斯山風光的狂熱。1762 年 4 月,盧梭出版了《社會契約論,政治權利原則》(英文直譯為《社會契約論》)。就連他的朋友安托萬-雅克·魯斯坦也覺得有必要寫一篇禮貌的反駁文章,反駁《社會契約論》中關於公民宗教的章節,該章節暗示基督教共和國的概念是自相矛盾的,因為基督教教導的是服從而不是參與公共事務。盧梭幫助魯斯坦為反駁找到了出版商。

盧梭於 5 月出版了《愛彌兒或教育論》。 《愛彌兒》中有一個著名的章節,即《一位薩瓦教區牧師的信仰宣言》,旨在為宗教信仰辯護。盧梭選擇一位出身卑微的農民的天主教牧師(可能基於他十幾歲時遇到的一位和藹的主教)作為宗教辯護的發言人,這在當時本身就是一項大膽的創新。這位牧師的信條是索西尼主義(或今天所說的一神論)。由於它拒絕原罪和神啟,新教和天主教當局都對此表示不滿。

此外,盧梭主張這樣的觀點:只要它們能引導人們走向美德,所有宗教都是同樣有價值的,因此人們應該遵守他們成長的宗教。這種宗教冷漠主義導致盧梭和他的書籍被法國和日內瓦禁止出版。巴黎大主教譴責他不講道,他的書被燒毀,併發出了逮捕令。[29]日內瓦的雅各布·凡爾納等前朋友無法接受他的觀點,並寫下了激烈的反駁。

大衛·休謨是一位同情他的觀察家,「當他得知盧梭的書在日內瓦和其他地方被禁時,他表示並不驚訝」。他寫道,盧梭「沒有謹慎地掩飾自己的觀點;而且,由於他不屑於掩飾自己對既定觀點的蔑視,他並不奇怪所有狂熱分子都武裝起來反對他。任何國家的新聞自由都沒有得到如此保障……以至於不會使如此公開地攻擊大眾的偏見變得有些危險。」

伏爾泰和腓特烈大帝

盧梭的《愛彌兒》激怒了法國議會,議會對他發出了逮捕令,迫使他逃往瑞士。隨後,當瑞士當局也對他表現出同情——譴責《愛彌兒》和《社會契約論》時——伏爾泰邀請盧梭來和他一起居住,並評論道:「無論他做過什麼,無論他會做什麼,我都會永遠愛《薩瓦州長》的作者……讓他來這裡(費內)!他必須來!我會張開雙臂歡迎他。他將比我更能做這裡的主人。我會像對待自己的兒子一樣對待他。」

1766 年盧梭身穿亞美尼亞帕帕卡帽和服裝的肖像,艾倫·拉姆齊

盧梭後來表示後悔自己沒有回復伏爾泰的邀請。1762 年 7 月,盧梭得知自己不能繼續居住在伯爾尼后,達朗貝爾建議他搬到普魯士腓特烈大帝統治下的納沙泰爾公國。隨後,盧梭接受了邀請,住在距離納沙泰爾十五英里的莫蒂耶。1762 年 7 月 11 日,盧梭寫信給腓特烈大帝,描述了他如何被驅逐出法國、日內瓦和伯爾尼;並尋求腓特烈大帝的保護。他還提到,他過去曾批評過腓特烈,將來還會繼續批評腓特烈,但他表示:「陛下可以隨心所欲地處置我。」當時,弗雷德里克還在七年戰爭中,他寫信給納沙泰爾地方長官馬里沙爾·基思,他是他們共同的朋友:

我們必須救助這個可憐的不幸者。他唯一的過錯就是有奇怪的觀點,而他認為這些觀點是好的。我會寄給他一百克朗,你最好從中給他他需要的錢。我認為他會更樂意接受實物而不是現金。如果我們沒有打仗,如果我們沒有被毀掉,我會為他建一個帶花園的隱居處,讓他可以像我們的祖先那樣生活……我認為可憐的盧梭錯過了他的使命;他顯然生來就是一個著名的隱士,一個沙漠之父,以苦行和鞭笞而聞名……我得出結論,你的野蠻人的道德是純潔的,他的思想是不合邏輯的。

盧梭深受腓特烈的幫助,他說從此以後,他對腓特烈的活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七年戰爭即將結束,盧梭再次寫信給腓特烈,感謝他的幫助,並敦促他停止軍事活動,努力讓臣民幸福。腓特烈沒有回復,但對基思說盧梭「責罵」了他。

逃亡者

盧梭在莫蒂埃生活了兩年多(1762-1765 年),花時間閱讀和寫作,並會見詹姆斯·博斯韋爾 (1764 年 12 月) 等訪客。 (博斯韋爾在 1764 年的日記中用數頁記錄了他與盧梭的私人討論,既有直接引用,也有戲劇性對話。)與此同時,當地的牧師已經意識到他的一些著作中存在叛教行為,並決定不讓他留在附近。納沙泰爾宗教法庭傳喚盧梭回答褻瀆罪指控。他回信請求原諒,因為他因病不能長時間坐著。隨後,盧梭自己的牧師弗雷德里克-紀堯姆·德·蒙莫林開始公開譴責他是敵基督者。 在一次煽動性的佈道中,蒙莫林引用了箴言 15:8:「惡人獻祭,為耶和華所憎惡,正直人祈禱,為他所喜悅」;每個人都認為盧梭的聖餐行為是上帝所厭惡的。教會的攻擊激怒了教區居民,他們在盧梭外出散步時向他扔石頭。1765 年 9 月 6 日至 7 日午夜左右,盧梭住的房子被扔石頭,一些玻璃窗被打碎。當地官員馬丁內特來到盧梭的住所時,看到陽台上堆滿了石頭,他驚呼「天哪,這是採石場!」這時,盧梭在莫蒂耶的朋友建議他離開這個小鎮。

由於盧梭想留在瑞士,他決定接受一個提議,搬到一個小島聖皮埃爾島,在那裡擁有一所孤獨的房子。雖然盧梭兩年前被驅逐出伯爾尼州,但他還是非正式地得到保證,可以搬進這座島上的房子而不用擔心被捕,於是他就這樣做了(1765 年 9 月 10 日)。儘管他隱居的地方很偏僻,但來訪者還是把他當作名人來拜訪。然而,1765 年 10 月 17 日,伯爾尼參議院命令盧梭在 15 天內離開該島和所有伯爾尼領土。他回復說,請求允許延長逗留時間,並提出被監禁在他們管轄範圍內的任何地方,只帶幾本書,並允許他偶爾在花園裡散步,費用自理。參議院的回應是指示盧梭在 24 小時內離開該島和所有伯爾尼領土。1765 年 10 月 29 日,他離開聖皮埃爾島,搬到了斯特拉斯堡。此時,他收到了歐洲多方的邀請,並很快決定接受休謨的邀請前往英國。

1765 年 12 月 9 日,盧梭從法國政府獲得護照后離開斯特拉斯堡前往巴黎,一周后抵達巴黎,住在他的朋友孔蒂親王的宮殿里。在這裡,他遇到了休謨,還有許多朋友和支持者,並成為這座城市的知名人物。休謨當時寫道:「我們無法用語言描述或想象這個國家對盧梭的熱情……從來沒有人像他一樣受到如此多的關注……伏爾泰和其他所有人都黯然失色。」

儘管狄德羅當時希望與盧梭和解,但他們都期待對方主動出擊,因此兩人並未見面。

沃波爾的信

1766 年 1 月 1 日,格林在他的《文學通信錄》中收錄了一封據說是腓特烈大帝寫給盧梭的信。這封信實際上是賀拉斯·沃波爾為了惡作劇而寫的。[注 5] 沃波爾從未見過盧梭,但他與狄德羅和格林很熟悉。這封信很快就得到了廣泛的宣傳;[47] 據信休謨當時在場,並參與了這封信的創作。[48] 2 月 16 日1766 年,休謨寫信給布拉班坦侯爵夫人:「我唯一允許自己就這封偽造的普魯士國王信件開的玩笑是在奧索里勛爵的餐桌上說的。」這封信是休謨後來與盧梭關係破裂的原因之一。

在英國

1766 年 1 月 4 日,盧梭與休謨、商人德魯茲(盧梭的老友)和盧梭的寵物狗蘇丹一起離開巴黎。經過四天的旅程到達加萊,在那裡住了兩晚,旅行者登上了前往多佛的船。1766 年 1 月 13 日,他們抵達倫敦。[49] 抵達后不久,大衛·加里克在德魯里巷劇院為休謨和盧梭安排了一個包廂,國王和王后也出席了當晚的演出。加里克自己也參演了一部喜劇,還參演了伏爾泰的悲劇。[50] 盧梭在表演過程中過於激動,身體前傾,差點從包廂里摔下來;休謨發現國王和王后看盧梭的時間比看錶演的時間還多。之後,加里克為盧梭準備了晚餐,盧梭稱讚了加里克的表演:「先生,你讓我為你的悲劇流淚,為你的喜劇微笑,儘管我幾乎聽不懂你的語言。」

此時,休謨對盧梭的評價很高;在給布拉班坦夫人的信中,休謨寫道,在仔細觀察盧梭后,他得出結論,他從未見過比他更和藹可親、更品德高尚的人。休謨認為盧梭「溫柔、謙虛、深情、無私、極其敏感」。最初,休謨讓盧梭住在倫敦亞當斯夫人的家中,但盧梭開始接待太多訪客,他很快就想搬到一個更安靜的地方。有人提出讓他住在威爾士的一座修道院,他傾向於接受,但休謨說服他搬到奇斯威克。盧梭現在要求特蕾莎和他團聚。

與此同時,當時在巴黎的詹姆斯·博斯韋爾提出護送特蕾莎去見盧梭。博斯韋爾此前曾在莫蒂埃見過盧梭和特蕾莎;他後來還給特蕾莎送了一條石榴石項鏈,並寫信給盧梭,尋求允許偶爾與她交流。)休謨預見到了將要發生的事情:「我擔心會發生一些對我們朋友的榮譽有害的事情。」博斯韋爾和特蕾莎在一起超過一周,根據博斯韋爾日記的記錄,他們圓房了,多次發生性關係。有一次,特蕾莎告訴博斯韋爾:「別以為你比盧梭更會做愛。」

由於盧梭渴望搬到一個更偏遠的地方,理查德·達文波特——一位講法語的富有的年老鰥夫——提出讓特蕾莎和盧梭住在斯塔福德郡的伍頓莊園。1766 年 3 月 22 日,盧梭和特蕾莎不顧休謨的建議,動身前往伍頓莊園。休謨和盧梭從此再也沒有見過面。起初,盧梭很喜歡他在伍頓莊園的新住所,並稱讚了這裡的自然美景,以及他如何感到重生,忘記了過去的悲傷。

與休謨的爭吵

1766 年 4 月 3 日,一家日報刊登了賀拉斯·沃波爾對盧梭的惡作劇信——但沒有提到沃波爾是真正的作者;該出版物的編輯是休謨的私人朋友,這加劇了盧梭的悲痛。漸漸地,批評盧梭的文章開始出現在英國媒體上;盧梭覺得休謨作為他的主人,應該為他辯護。此外,在盧梭看來,一些公開的批評包含只有休謨才知道的細節。此外,盧梭憤憤不平地發現休謨在倫敦與盧梭在日內瓦的敵人的兒子弗朗索瓦·特龍欽住在一起。

大約在這個時候,伏爾泰匿名(一如既往)發表了他給 J.-J. 潘索夫博士的信,其中他摘錄了盧梭許多批評英國生活的言論;伏爾泰文章中最具破壞性的部分被轉載到倫敦的一份期刊上。盧梭現在認定有人在密謀誹謗他。盧梭不悅的另一個原因是他擔心休謨可能會篡改他的郵件誤會的產生是因為盧梭厭倦了收到大量需要自己支付郵費的信件。休謨提出親自打開盧梭的郵件,並將重要信件轉發給盧梭;這個提議被接受了。然而,有證據表明休謨甚至攔截了盧梭發出的郵件。

在與盧梭進行了一些通信后,其中包括盧梭的一封 18 頁的信,描述了他怨恨的原因,休謨得出結論,盧梭正在失去心理平衡。休謨得知盧梭向巴黎朋友告發了他后,便將盧梭長信的副本寄給了布夫萊夫人。她回信說,據她估計,休謨涉嫌參與撰寫賀拉斯·沃波爾的偽信是盧梭憤怒的原因。

當休謨得知盧梭正在撰寫《懺悔錄》時,他認為目前的爭論將出現在書中。亞當·斯密、杜爾哥、馬里夏爾·基思、賀拉斯·沃波爾和布夫萊夫人建議休謨不要公開他與盧梭的爭吵;然而,霍爾巴赫圈子裡的許多成員——尤其是達朗貝爾——敦促他透露他對事件的看法。1766 年 10 月,休謨版本的爭吵被翻譯成法語並在法國出版;11 月在英國出版。格林將其收錄在他的《文學通訊》中;最終:

...這場爭吵在日內瓦、阿姆斯特丹、柏林和聖彼得堡引起了轟動。十幾本小冊子使這一傳聞更加廣泛。沃波爾出版了他版本的爭論;博斯韋爾攻擊沃波爾;德·拉圖爾夫人的《盧梭先生簡介》稱休謨為叛徒;伏爾泰向他寄送了關於盧梭的過錯和罪行、他經常光顧「聲名狼藉的地方」以及他在瑞士的煽動活動的更多材料。喬治三世「懷著強烈的好奇心關注著這場爭鬥」。

在爭議公開后,部分原因是安德魯·米勒等著名出版商的評論,沃波爾告訴休謨,這樣的爭吵最終只會成為歐洲的笑料。狄德羅對這場混亂持寬容態度:「我很了解這兩位哲學家。我可以寫一出關於他們的戲劇,讓你哭泣,並原諒他們兩人。」 在與休謨爭吵的爭議中,盧梭保持了公開沉默;但他現在決定返回法國。為了鼓勵他迅速行動,特蕾莎告訴他,伍頓莊園的僕人試圖毒死他。1767 年 5 月 22 日,盧梭和特蕾莎從多佛出發前往加萊。

在格勒諾布爾

1767 年 5 月 22 日,儘管針對盧梭的逮捕令仍然有效,他還是重新進入了法國。他使用了假名,但被認了出來,亞眠市為他舉辦了一場宴會。當時,法國貴族為他提供了一處住所。起初,盧梭決定住在巴黎附近的米拉波莊園里。隨後,1767 年 6 月 21 日,他搬到了特里孔蒂親王的一座城堡里。

大約在這個時候,盧梭開始產生偏執、焦慮和針對他的陰謀的感覺。這些大部分只是他的想象,但在 1768 年 1 月 29 日,日內瓦劇院被燒毀,伏爾泰謊稱盧梭是罪魁禍首。 1768 年 6 月,盧梭離開特里,留下特蕾莎,先去了里昂,然後去了布爾昆。他邀請特蕾莎來這裡,並於 1768 年 8 月 30 日在布爾昆以他的化名「雷諾」在一場模擬民事儀式上與她結婚。

1769 年 1 月,盧梭和特蕾莎搬到格勒諾布爾附近的一座農舍居住。他在這裡學習植物學並完成了《懺悔錄》。這時,他為把孩子送進孤兒院表示遺憾。1770 年 4 月 10 日,盧梭和特蕾莎離開前往裡昂,在那裡他結識了織物設計師兼業餘音樂家賀拉斯·科伊涅。在盧梭的建議下,科伊涅為盧梭的散文詩《皮格馬利翁》創作了音樂插曲;該劇與盧梭的愛情小說《鄉村占卜者》一起在里昂上演,受到公眾的好評。6 月 8 日,盧梭和特蕾莎離開里昂前往巴黎;6 月 24 日,他們抵達巴黎。

在巴黎,盧梭和特蕾莎住在城中一個不起眼的街區,普拉特里埃街——現在被稱為讓-雅克·盧梭街。他現在靠抄寫樂譜來維持生計,並繼續研究植物學。這時,他還寫了《植物學原理書信》。這些書信包括盧梭寫給里昂的德萊塞夫人的一系列信件,以幫助她的女兒學習這門學科。這些信件最終在盧梭死後出版,獲得了廣泛讚譽。「這是一個真正的教學模式,它補充了《愛彌兒》」,歌德評論道。

為了捍衛自己的名聲,不受惡意的流言蜚語影響,盧梭於 1765 年開始撰寫《懺悔錄》。1770 年 11 月,盧梭完成了《懺悔錄》,儘管他當時並不想出版,但他開始組織集體閱讀書中的某些部分。1770 年 12 月至 1771 年 5 月期間,盧梭至少組織了四次集體閱讀,最後一次閱讀持續了十七個小時。[73] 克勞德·約瑟夫·多拉特是其中一次閱讀的見證人,他寫道:

我預計閱讀會持續七八個小時,結果持續了十四五個小時。……盧梭的寫作確實是一種天才、簡單、坦率和勇氣的現象。多少巨人淪為侏儒!有多少默默無聞卻有德行的人,只因一個誠實人的唯一證言,就恢復了自己的權利,並向惡人報了仇!

1771 年 5 月以後,不再有集體朗讀會,因為埃皮奈夫人寫信給她的朋友警察局長,要求停止盧梭的朗讀會,以保護她的隱私。警察叫來了盧梭,盧梭同意停止朗讀會。他的《懺悔錄》最終於 1782 年在他死後出版。

1772 年,盧梭受邀為波蘭立陶宛聯邦的新憲法提出建議,從而產生了《波蘭政府考量》,這是他最後一部主要的政治著作。

同樣在 1772 年,盧梭開始寫作《讓·雅克的法官盧梭》,這是他回應批評者的另一次嘗試。他於 1776 年完成這本書。這本書以兩個角色之間的三段對話形式呈現:一個是「法國人」,另一個是「盧梭」,他們爭論第三個角色——一位名叫讓-雅克的作家——的優點和缺點。這本書被描述為他最難讀的作品;在書的前言中,盧梭承認這本書可能重複且雜亂無章,但他請求讀者原諒,理由是他在死前需要捍衛自己的名譽,以免受到誹謗。

晚年

1766 年,盧梭在從加萊到多佛的船上,在惡劣的天氣下在甲板上度過了十個小時,而休謨則被困在自己的鋪位上,這讓休謨對自己的體能印象深刻。「當所有的水手都快凍死了……他卻毫髮無損……他是我認識的最強壯的人之一,」休謨寫道。在他不再聽從醫生的建議后,他的泌尿疾病也得到了很大的緩解。達姆羅施指出,當時,順其自然往往比接受醫療程序更好。他的整體健康狀況也有所改善。 然而,1776 年 10 月 24 日,當他走在巴黎一條狹窄的街道上時,一輛貴族的馬車從對面疾馳而過;馬車兩側是貴族的一隻奔跑的大丹犬。盧梭無法躲開馬車和狗,被大丹犬撞倒。他似乎遭受了腦震蕩和神經損傷。他的健康狀況開始下降;盧梭的朋友科蘭塞斯描述了某些癥狀的出現,表明盧梭在事故后開始患有癲癇發作。

盧梭墓位於巴黎先賢祠的地下室

1777 年,盧梭接待了一位皇室訪客,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約瑟夫二世前來接見他。此時,他免費進入歌劇院的權利已經續簽,他偶爾會去那裡。也是在這個時候(1777-1778 年),他創作了他最優秀的作品之一《孤獨行者的遐想》,最終因他的去世而中斷。

1778 年春,吉拉丹侯爵邀請盧梭住在埃爾默農維爾城堡的一間小屋裡。5 月 20 日,盧梭和特蕾莎去了那裡。盧梭在城堡里收集植物標本,並教吉拉丹的兒子植物學。他從巴黎訂購了關於草、苔蘚和蘑菇的書籍,並計劃完成他未完成的《愛彌兒與蘇菲》和《達芙妮與克洛伊》。

7 月 1 日,一位訪客評論說「人是邪惡的」,盧梭回答說「人是邪惡的,是的,但人是善良的」;晚上,城堡里舉行了一場音樂會,盧梭在鋼琴上演奏了他自己創作的《奧賽羅》中的《柳樹之歌》。在這一天,他還和吉拉丹的家人吃了一頓豐盛的飯;第二天早上,當他正要去教吉拉丹的女兒音樂時,他因腦溢血而中風而死。]現在人們認為,反覆摔倒,包括大丹犬的事故,可能是導致盧梭中風的原因。

在他死後,格林、斯塔埃爾夫人和其他人散布了盧梭自殺的假消息;根據其他傳言,盧梭死時精神錯亂。所有在他最後的日子裡見過他的人都認為,他當時心情平靜。

1778 年 7 月 4 日,盧梭被安葬在埃爾默農維爾湖中的一個小樹林島——白楊島[87],這裡成了他眾多崇拜者的朝聖之地。 1794 年 10 月 11 日,他的遺體被移至先賢祠,安放在伏爾泰遺體附近。


哲學

影響
盧梭後來指出,當他讀到第戎學院論文競賽的問題時(他後來贏得了該競賽): 「藝術和科學的重生是否有助於凈化道德?」,他覺得「當我讀到這個公告的那一刻,我看到了另一個宇宙,成為了一個不同的人」。 他為回應而寫的論文引出了盧梭思想的一個核心主題,即人們所認為的社會和文化進步實際上只導致了人類道德的墮落。 孟德斯鳩、弗朗索瓦·費奈隆、米歇爾·德·蒙田、小塞內加、柏拉圖和普魯塔克等都對他的這一結論產生了影響。

盧梭的政治哲學以契約論和對托馬斯·霍布斯的閱讀為基礎。 對塞繆爾·馮·普芬道夫和約翰·洛克思想的反應也推動了他的思想。三位思想家都認為,沒有中央權威的人類在相互競爭的狀態下面臨著不確定的條件。相反,盧梭認為,沒有理由解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不會有衝突或財產。盧梭特別批評霍布斯斷言,由於人類處於「自然狀態……不知道善,所以他一定是天生邪惡的;他邪惡是因為他不知道美德」。相反,盧梭認為「自然狀態」中盛行著「未腐化的道德」。

人性

日內瓦盧梭島上的盧梭雕像
第一個用籬笆圍起一塊土地,說「這是我的」,並發現人們天真地相信他的人,這個人是公民社會的真正創始人。有多少罪行、戰爭和謀殺,有多少恐怖和不幸,沒有人能夠拯救人類,只要拔起木樁,填滿溝渠,向他的同胞大喊:小心聽信這個騙子的話;如果你一旦忘記了大地的果實屬於我們所有人,而大地本身不屬於任何人,你就完了。

— 盧梭 1754

與當時的其他哲學家一樣,盧梭將假設的「自然狀態」視為規範指南。在原始狀態下,人類「彼此之間沒有道德關係或確定的義務」。由於他們彼此之間很少接觸,個人之間的差異就不重要了。 分開生活,就不會有嫉妒或不信任的感覺,也不會存在財產或衝突。

盧梭認為,人類與其他動物有兩個共同的特徵:自愛,即自我保護的本能;憐憫,即對同類的同情,這兩者都先於理性和社交性。只有道德缺失的人類才會只關心自己相對於他人的地位,從而產生自尊心或虛榮心。他不認為人類天生就優於其他物種。然而,人類確實具有通過自由選擇改變本性的獨特能力,而不受自然本能的束縛。

人類與其他動物的另一個區別是可完善性,即人類可以選擇改善自身狀況的方式。這些改進可能是持久的,不僅會導致個人,還會導致集體變得更好。改進的能力與人類自由一起,使人類的歷史進化成為可能。然而,沒有人能保證這種演變一定會向好的方向發展。

人類發展

Wikiquote 上有與讓-雅克·盧梭和高貴野蠻人有關的引文。
盧梭斷言,與他所謂的「野蠻人」相關的人類發展階段是人類發展中最好的或最理想的階段,介於野蠻動物的不太理想的極端和腐朽文明的極端之間。

……沒有什麼比原始狀態下的人更溫和的了,因為自然將人置於與野蠻人的愚蠢和文明人的致命啟蒙同等的距離。

這導致一些批評家將高貴野蠻人的概念歸功於盧梭,亞瑟·洛夫喬伊聲稱這歪曲了盧梭的思想。

盧梭 (1755),《論不平等》,荷蘭,卷首插圖和標題頁

根據盧梭的說法,隨著野蠻人對自然的依賴性越來越小,他們反而變得相互依賴,社會因對完美性的誤用而導致自由的喪失。當人類共同生活時,他們會從游牧生活方式轉變為定居生活方式,從而導致私有財產的發明。然而,由此產生的不平等並不是自然的結果,而是人類選擇的產物。

盧梭的人類發展思想與調解形式或個人在使用另一種觀點或思維過程與自己和他人互動時所使用的過程高度相關。根據盧梭的說法,這些都是通過人類天生的完美性發展起來的。這些包括自我意識、道德、憐憫和想象力。盧梭的著作故意模糊這些過程的形成,以至於調解始終是人類發展的內在組成部分。例如,一個人需要從另一個角度來認識到自己是一個「自我」。

只要家庭之間的財富和地位差異很小,第一次聚在一起就會伴隨著人類繁榮的短暫黃金時代。然而,農業、冶金術、私有財產的發展以及勞動分工和由此產生的相互依賴導致了經濟不平等和衝突。隨著人口壓力迫使他們越來越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他們經歷了心理上的轉變:他們開始通過別人的眼光看待自己,並開始重視別人的好意見,認為這對他們的自尊至關重要。

當人類開始相互比較時,他們開始注意到一些人具有與其他人不同的品質。然而,只有當這些品質被賦予道德意義時,他們才開始產生尊重和嫉妒,從而產生社會等級制度。盧梭指出,「野蠻人生活在自己內心,而善於社交的人總是生活在自己之外,只能生活在別人的意見中」。這導致了人類的腐敗,「產生了對純真和幸福致命的組合」。

盧梭認為,隨著對人類差異的重視,他們會開始形成社會制度。冶金術和農業隨後加劇了有產者和無產者之間的不平等。在所有土地都轉化為私有財產後,零和博弈將導致對土地的競爭,從而引發衝突。這將導致富人創造和延續政治制度的「騙局」,從而使他們的權力得以延續。

政治理論

政治系列的一部分
共和主義
概念
學派
類型
哲學家
政治家
理論著作
歷史
國家變體
相關主題
icon 政治門戶
vte
日內瓦盧梭島

根據盧梭的說法,最初出現的政府形式:君主制、貴族制、民主制,都是社會不同程度不平等的產物。然而,它們最終總是會出現越來越嚴重的不平等,直到一場革命推翻它,新的領導人會出現,帶來進一步的不公正。 然而,人類自我完善的能力仍然存在。由於人類的問題是政治選擇的產物,因此它們也可以通過更好的政治制度得到改善。

《社會契約》概述了古典共和主義框架內合法政治秩序的基礎。該書出版於 1762 年,成為西方傳統中最具影響力的政治哲學著作之一。它發展了狄德羅《百科全書》中收錄的早期著作《政治經濟學》中提到的一些思想。在書中,盧梭勾勒出了一種恢復人類自由的新政治制度的形象。

盧梭聲稱自然狀態是一種沒有法律或道德的原始狀態,人類為了合作的利益和必要性而離開了這種狀態。隨著社會的發展,分工和私有財產要求人類採用法律制度。在社會的墮落階段,人類傾向於與同胞頻繁競爭,同時也越來越依賴他們。這種雙重壓力既威脅著他的生存,也威脅著他的自由。

根據盧梭的說法,通過社會契約加入公民社會並放棄對自然權利的主張,個人既可以保護自己,又可以保持自由。這是因為服從人民的普遍意志的權威可以保證個人不被他人的意志所左右,同時也確保他們服從自己,因為他們是法律的制定者。

雖然盧梭認為主權(或制定法律的權力)應該掌握在人民手中,但他也對主權和政府進行了明確的區分。政府由行政長官組成,負責執行和執行普遍意志。「主權」是法治,理想情況下由議會中的直接民主決定。

盧梭反對人民應該通過代表大會行使主權的想法(第三卷,第十五章)。他贊成城邦共和政府的形式,日內瓦為其提供了一個典範——或者如果根據盧梭的原則進行更新,它就會這樣做。法國無法滿足盧梭的理想國家標準,因為它太大了。盧梭作品的後續爭議主要集中在他聲稱公民被迫服從公意從而獲得自由的主張上:

公意的概念是盧梭政治合法性理論的核心。……然而,不幸的是,這是一個模糊且有爭議的概念。一些評論家認為它不過是無產階級專政或城市貧民暴政(例如法國大革命中可能看到的那樣)。這不是盧梭的意思。這在《政治經濟學論述》中很明顯,盧梭強調公意的存在是為了保護個人免受大眾的侵害,而不是要求他們為它犧牲。當然,他敏銳地意識到,人們有自私和局部利益,這將導致他們試圖壓迫他人。正是出於這個原因,忠誠於所有人的利益必須是每個人的最高(儘管不是唯一的)承諾,這不僅是為了聽從真正的普遍意志,而且是為了首先成功地制定普遍意志。

《社會契約論》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它的邏輯嚴謹性,這是盧梭在二十多歲時從數學中學到的:

盧梭以近乎數學的方式發展他的理論,從最初的論點中得出人類必須接近自然的陳述。具有原始自由和平等的「自然」國家因人類「非自然」參與集體活動而受到阻礙,導致不平等,進而侵犯自由。這種社會契約是一種默契,其目的只是為了保證平等,從而保證自由是社會的至高價值……許多政治聲明,特別是關於權力組織的聲明,都源於公民平等和服從公共意志的「公理」。

— Andranik Tangian (2014) 民主的數學理論

經濟理論

盧梭在他的著作中提供了豐富的經濟思想,尤其是《論不平等》、《論政治經濟學》、《社會契約》以及他為科西嘉島和波蘭制定的憲法計劃。盧梭的經濟理論被後來的經濟學家如約瑟夫·熊彼特批評為零散和不嚴謹,但經濟思想史學家稱讚其對金融的細緻入微的看法和對發展的成熟思考。學者們普遍認為盧梭對現代財富和奢侈提出了批判。此外,盧梭的經濟思想與農業主義和自給自足主義有關。然而,歷史學家伊斯特凡·洪特修改了這種解讀,他認為盧梭既是商業的批評者,也是商業的思想家,為在管理良好的公民空間內進行管理良好的商業留下了空間。政治理論家 Ryan Hanley 和 Hansong Li 進一步指出,作為現代立法者,盧梭尋求的不是拒絕,而是馴服功利、自愛,甚至貿易、金融和奢侈,以服務於共和國的健康。

教育與育兒

讓-雅克·盧梭在羅馬尼亞郵票上,1962 年

主要文章:《愛彌兒》或《論教育》

教育中最崇高的工作是培養一個有理性的人,我們希望通過讓孩子有理性來培養他!這是從終點開始;這是將結果變成工具。如果孩子們懂得如何推理,他們就不需要接受教育了。

— 盧梭,《愛彌兒》,第 154 頁52
盧梭的教育哲學並不關心傳授信息和概念的具體技巧,而是關心培養學生的品格和道德感,這樣他才能學會自我控制,即使在他必須生活的不自然和不完美的社會中也能保持高尚的品德。一個假想的男孩埃米爾將在鄉下長大,盧梭認為,鄉下的環境比城市更自然、更健康,他將在一位導師的監護下,指導他完成導師安排的各種學習經歷。今天我們稱之為「自然後果」的懲戒方法。盧梭認為,孩子們通過體驗自己行為的後果而不是通過體罰來學習是非對錯。導師將確保埃米爾的學習經歷不會對他造成傷害。

盧梭成為發展適宜教育的早期倡導者;他對兒童發展階段的描述反映了他對文化演變的概念。他將童年分為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到 12 歲左右,兒童受情緒和衝動的引導

第二階段,從 12 歲到 16 歲左右,理性開始發展

最後是第三階段,從 16 歲開始,兒童成長為成年人

盧梭建議年輕人學習木工等手工技能,這需要創造力和思考能力,可以讓他遠離麻煩,並在命運發生變化時提供謀生的後備手段(以這種方式教育的最傑出的貴族青年可能是路易十六,他的父母讓他學習鎖匠技能)。

盧梭相信古羅馬模式的父權制家庭具有道德優越性。埃米爾註定要娶的年輕女子索菲是他理想女性的代表,她受過丈夫的管教,而埃米爾是他理想男性的代表,她受過自治的教育。這並不是盧梭教育和政治哲學的偶然特徵;這對他區分私人、個人關係和政治關係的公共世界至關重要。盧梭想象中的私人領域依賴於女性的從屬地位,這樣它和公共政治領域(它所依賴的領域)才能按照盧梭想象的那樣運作。盧梭預見了現代資產階級核心家庭的理念,母親在家裡負責家庭、育兒和早期教育。

18 世紀末,以 1792 年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為首的女權主義者批評盧梭將女性限制在家庭領域。他擔心,除非女性被馴服,並受到謙虛和羞恥的約束[122]用奶媽。[需要澄清][124] 馬蒙特爾寫道,他的妻子經常說:「我們必須原諒他,他教會了我們做母親」(指盧梭)。

盧梭的思想影響了進步的「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約翰·達林 1994 年出版的《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及其批評》一書將現代教育理論的歷史描繪成盧梭的一系列註腳,他認為這是一種不好的發展。盧梭的近同代人裴斯塔洛齊、德·讓利斯夫人以及後來的瑪麗亞·蒙台梭利和約翰·杜威等教育家的理論直​​接影響了現代教育實踐,與盧梭的理論有顯著的共同之處。

宗教

盧梭早年皈依羅馬天主教,在道德改革時期回歸家鄉日內瓦的嚴謹加爾文主義,在餘生中一直信奉這種宗教哲學,並將約翰·加爾文視為現代立法者。與許多較為不可知論的啟蒙哲學家不同,盧梭肯定了宗教的必要性。然而,他在哲學著作中提出的宗教觀點可能讓一些人覺得與天主教和加爾文主義的教義不一致。

盧梭在《愛彌兒》中闡述了對宗教寬容的強烈支持,這被解讀為提倡冷漠主義,一種異端邪說,並導致加爾文主義日內瓦和天主教巴黎都譴責這本書。雖然他讚揚《聖經》,但他對當時的基督教感到厭惡。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的斷言,真正的基督追隨者不會成為好公民,這可能是他在日內瓦受到譴責的另一個原因。他還否定了原罪的教義,而原罪在加爾文主義中起著重要作用。盧梭在《致博蒙特的信》中寫道:「人類心中沒有原始的邪惡。

在 18 世紀,許多自然神論者認為上帝只是宇宙的一個抽象的、非個人的創造者,就像一台巨大的機器。盧梭的自然神論在情感上與通常的自然神論不同。他認為上帝在創造中的存在是好的,與社會的有害影響無關。盧梭將精神價值歸因於自然之美,這預示了 19 世紀浪漫主義對自然和宗教的態度。(歷史學家——尤其是威廉·埃弗德爾、格雷姆·加勒德和達林·麥克馬洪——也將盧梭置於反啟蒙運動中。)盧梭對他的自然神論受到如此強烈的譴責而那些更無神論的哲學家的自然神論卻被忽視感到不安。他在《致巴黎大主教博蒙特主教的信》中為自己辯護,反駁對其宗教觀點的批評,「他在信中堅持認為,宗教問題的自由討論本質上比強行推行信仰更具宗教性。」

作曲家

盧梭是一位相當成功的音樂作曲家,他創作了七部歌劇以及其他形式的音樂,並為音樂理論做出了貢獻。作為一名作曲家,他的音樂融合了晚期巴洛克風格和新興的古典風格,即加蘭特,他與克里斯托弗·威利巴爾德·格魯克和 C. P. E. 巴赫屬於同一代過渡作曲家。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獨幕歌劇《鄉村占卜者》。它包含二重唱「Non, Colette n'est point trompeuse」,後來被貝多芬重新編排為一首獨立歌曲,以及場景 1 中的加沃特舞曲。 8 是民歌《去告訴羅迪阿姨》曲調的來源。 他還創作了幾首著名的聖樂,其中一些在巴黎的聖樂音樂會上演唱。 盧梭的姑姑蘇珊娜對音樂充滿熱情,對盧梭的音樂興趣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懺悔錄》中,盧梭聲稱他對音樂的熱愛「歸功於」她。盧梭在弗朗索瓦絲·路易絲·德·華倫家接受了正式的音樂指導。她斷斷續續地收留了盧梭大約 13 年,給他安排了工作和職責。 1742 年,盧梭開發了一種與印刷術兼容且有編號的音樂符號系統。他向法國科學院提交了他的發明,但他們拒絕了,讚揚了他的努力並鼓勵他再次嘗試。1743 年,盧梭創作了他的第一部歌劇《優雅的繆斯》(法語),該劇於 1745 年首次演出。盧梭還開發了一種「牛耕式」記譜法,即以交替方向讀譜(例如,從右到左讀第二個譜表,然後從左到右讀下一個譜表),以便音樂家在讀譜時不必「跳」譜表。

盧梭和讓-菲利普·拉莫就義大利音樂優於法國音樂展開了爭論。盧梭認為義大利音樂優於法國音樂,其依據是旋律必須優先於和聲。拉莫認為法國音樂優於法國音樂,其依據是和聲必須優先於旋律。盧梭對旋律的呼籲引入了這樣一種觀點:在藝術中,創造者的自由表達比嚴格遵守傳統規則和程序更重要。這在今天被稱為浪漫主義的一個特徵。盧梭主張音樂自由,改變了人們對音樂的態度。他的作品得到了克里斯托弗·威利巴爾德·格魯克和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等作曲家的認可。在 1752 年創作了《鄉村占卜者》后,盧梭覺得自己不能繼續在劇院工作,因為他是一位決定擺脫世俗價值觀的道德家。

Avril,第 174 頁2

音樂作品

Les Muses galantes [fr] (1743)
雷米爾的節日 (1745)
沙斯交響曲 (1751)
Le Devin du Village (1752) – 一幕歌劇
Salve Regina (1752) – 反風琴
巴塔耶之歌 (1753)
皮格馬利翁 (1762/1770) – 情節劇
艾薇兒 – 雷米·貝洛的一首詩
人生苦難的安慰 (1781)
達夫尼斯與克洛伊
Que le jour me dure!
維瓦爾第的春天 (1775)


遺產

盧梭誕辰 200 周年 (紀念牌匾),日內瓦,1912 年 6 月 28 日,讓-雅克,aime ton pays [愛你的國家],顯示盧梭的父親指著窗戶。這一場景取自《致達朗貝爾信》的腳註,盧梭回憶了目睹聖熱爾韋軍團訓練后民眾的慶祝活動。

普遍意志

盧梭的 volonté générale(「普遍意志」)概念並非原創,而是屬於當時使用的司法和神學著作中成熟的技術辭彙。狄德羅和孟德斯鳩(以及他的老師,演說家修士尼古拉斯·馬勒伯朗士)都使用過這個短語。它用來表明法律傳統中所體現的共同利益,不同於並超越了人們在任何特定時期的私人和特殊利益。它表現出一種相當民主的意識形態,因為它宣稱一個國家的公民應該在自己的主權議會中採取他們認為必要的任何行動。盧梭相信立法過程需要每個公民通過討論和投票積極參與決策。他將這一過程稱為「公意」,即整個社會的集體意志,即使它可能不一定與每個成員的個人願望相一致。

這一概念也是 17 世紀斯賓諾莎更為激進的共和主義傳統的一個重要方面,盧梭與斯賓諾莎在重要方面存在差異,但盧梭對平等重要性的堅持並不相同:

盧梭認為,從公民社會建立之日起,人類的道德逐漸退化,這與斯賓諾莎認為人性始終如一、無處不在的觀點截然不同……對於兩位哲學家來說,自然狀態的純粹平等是我們最終的目標和標準……塑造「共同利益」、volonté générale 或斯賓諾莎的 mens una,只有這些才能確保穩定和政治救贖。沒有平等這一最高標準,普遍意志確實毫無意義。……在法國大革命最激烈的時候,法國各地的雅各賓俱樂部經常在要求進行激進改革時部署盧梭。尤其是任何旨在增進平等的事物(比如土地再分配),他們都在無意識地援引著一種可以追溯到 17 世紀晚期的激進傳統。

法國大革命

為紀念盧梭而作的法國大革命寓言,作者:Nicolas Henri Jeaurat de Bertry (1794)。這幅畫的最終版本被提交給國民公會

恐怖統治時期的羅伯斯庇爾和聖茹斯特認為自己是有原則的平等共和主義者,有義務消除多餘和腐敗;在這方面,他們最受盧梭的啟發。根據羅伯斯庇爾的說法,個人的缺陷可以通過維護「共同利益」來糾正,他將「共同利益」概念化為人民的集體意志;這個想法源於盧梭的「公意」。革命者還受到盧梭的啟發,將自然神論作為法國新的官方公​​民宗教:

革命更激進階段的儀式和象徵性事件喚起了盧梭和他的核心思想。因此,1793 年 8 月,在巴士底獄被拆毀的遺址上,由法國大革命最重要的藝術總監雅克-路易·大衛組織了一場儀式,以紀念新共和憲法的頒布,這一事件發生在最終廢除一切形式的封建特權后不久。儀式上表演了一首康塔塔,該康塔塔基於盧梭的民主泛神論自然神論,該理論在《愛彌兒》第四卷著名的《薩伏依主教的信仰宣言》中得到了闡述。

埃德蒙·伯克注意到了盧梭對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他在《法國大革命反思錄》中批評了盧梭,這種批評在整個歐洲引起了反響,導致葉卡捷琳娜大帝禁止了他的作品。盧梭與法國大革命(尤其是恐怖統治)之間的這種聯繫一直持續到下個世紀。正如弗朗索瓦·富勒所言,「我們可以看到,在整個十九世紀,盧梭是革命崇拜者和批評者對革命解讀的核心。」

對美國革命的影響

盧梭最重要的美國追隨者之一是諾亞·韋伯斯特(Noah Webster,1758-1843 年)。1785 年,即美國制憲會議召開的兩年前,韋伯斯特在撰寫《美國政策綱要》時,大量參考了盧梭的《社會契約論》,這是最早、最廣為發表的美國強大中央政府論據之一。喬治·華盛頓、詹姆斯·麥迪遜和其他開國元勛在制憲會議召開前閱讀了這本書。[148] 韋伯斯特還為盧梭的《愛彌兒或論教育》(1762 年)寫了兩部「同人小說」續集,並將它們收錄在他 1785 年為學童編寫的讀本中。韋伯斯特 1787 年出版的《讀本》和後來出版的《讀本》也包含盧梭《愛彌兒》中女孩索菲的理想化文字畫像,韋伯斯特利用盧梭在《愛彌兒》中的理論來論證廣泛的女性教育對公民的必要性。

一些學者認為,儘管盧梭和美國開國元勛們的思想有相似之處,但他們對開國元勛的影響卻微乎其微。他們共同相信「人人生而平等」這一不證自明的道理,並堅信共和國公民應由公共資金接受教育。美國憲法的「公共福利」概念與盧梭的「公意」概念可以進行比較。傑斐遜民主與盧梭對瑞士和科西嘉島孤立和獨立家園經濟的讚揚,以及他對管理良好的民兵組織(如科西嘉島的海軍和瑞士各州的民兵組織)的支持之間存在進一步的共同點。

然而,威爾和阿里爾·杜蘭特認為盧梭對美國具有明確的政治影響。據他們所說:

[盧梭]政治影響力的第一個跡象是公眾同情浪潮,支持法國積極援助美國革命。傑斐遜從盧梭、洛克和孟德斯鳩那裡獲得了《獨立宣言》。作為駐法國大使(1785-89),他從伏爾泰和盧梭那裡吸收了很多東西……美國革命的成功提高了盧梭哲學的聲望。

盧梭的作品可能通過華茲華斯和康德的作品間接影響了美國文學,他們的作品對新英格蘭超驗主義者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以及神學家威廉·埃勒里·錢寧等一神論者都很重要。《最後的莫希幹人》和其他美國小說反映了托馬斯·潘恩和英國浪漫主義原始主義中共和主義和平等主義理想。

對盧梭的批評

盧梭晚年畫像

第一個批評盧梭的是他的哲學家同伴,尤其是伏爾泰。根據雅克·巴贊的說法,伏爾泰對第一篇文章感到惱火,對第二篇文章感到憤怒。伏爾泰對第二篇文章的解讀是,盧梭希望讀者「四肢著地」,像一個野蠻人一樣。

塞繆爾·約翰遜告訴他的傳記作者詹姆斯·博斯韋爾,「我認為他是壞人之一;一個流氓,應該被趕出社會,就像他現在這樣。」

讓-巴蒂斯特·布蘭查德是他的主要天主教對手。布蘭查德拒絕盧梭的消極教育,即必須等到孩子長大並發展出理性后才能接受教育。孩子在幼年時期學習會受益更多。他還不同意盧梭關於女性教育的觀點,認為女性是依賴性的。因此,將她們從母親的道路上剝奪是不自然的,因為這會導致男性和女性的不幸。

歷史學家雅克·巴贊指出,與神話相反,盧梭並不是原始主義者;對他來說:

模範男人是獨立的農民,沒有上級,可以自治。這足以讓哲學家們對他們以前的朋友產生仇恨。盧梭不可饒恕的罪行是他拒絕文明生活的優雅和奢華。伏爾泰曾唱道:「多餘的東西才是最必要的東西。」盧梭將用中等農民的生活水平來代替高資產階級的生活水平。這是鄉村與城市的對立——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個令人惱火的想法,令人驚訝的是,盧梭的每一部新作品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無論是政治、戲劇、教育、宗教還是關於愛情的小說。

早在 1788 年,斯塔爾夫人就出版了她的《書信集》,探討了 J.-J. 盧梭的作品和性格。 1819 年,君主立憲制和代議制民主的支持者、政治哲學家本傑明·康斯坦特在其著名演講《論古代和現代自由》中批評了盧梭,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他更激進的追隨者(特別是馬布利神父),因為他們認為「一切都應該讓位於集體意志,對個人權利的所有限制都將通過參與社會權力而得到充分補償。」[

弗雷德里克·巴斯夏在他的幾部作品中嚴厲批評了盧梭,最著名的是《法律》,他在分析了盧梭自己的段落後指出:

人們在這一切中扮演什麼角色?他們只是啟動的機器。事實上,他們不只是被視為製造機器的原材料嗎?因此,立法者和君主之間的關係與農業專家和農民之間的關係相同;君主與臣民的關係與農民與土地的關係相同。那麼,這位作家在公共事務上的地位究竟有多高呢?

巴斯夏認為,盧梭希望忽視人民創造的社會秩序形式——將人民視為由哲學家塑造的無思想的群體。巴斯夏被奧地利經濟學派的思想家視為「自發秩序」的先驅之一,他提出了自己對「自然秩序」的看法,即一個簡單的經濟鏈,在這個經濟鏈中,多方可能在不認識對方的情況下進行互動,根據供求等基本經濟規律合作並滿足彼此的需求。在這樣的鏈條中,要生產衣服,多方必須獨立行動——例如,農民要施肥和耕種土地,為羊生產飼料,人們要剪羊毛、運輸羊毛、將其製成布料,另一個人要裁縫和出售。這些人天生就從事經濟交換,不需要別人命令,他們的努力也不需要中央協調。這種鏈條存在於人類活動的每個分支中,在這些活動中,個人生產或交換商品和服務,並自然而然地共同創造一個複雜的社會秩序,不需要外部靈感、中央協調或官僚控制就能造福整個社會。

巴斯夏還認為,盧梭在提出有關人性的觀點時自相矛盾;如果自然「足夠無敵,可以重新獲得它的帝國」,那麼為什麼它需要哲學家來引導它回到自然狀態?巴斯夏提出的另一個批評點是,純粹生活在自然中將註定人類遭受不必要的苦難。

薩德侯爵的《賈斯汀,或美德的不幸》(1791 年)部分模仿了盧梭在《論不平等》和《社會契約論》中的社會學和政治概念,並以此為靈感。特別提到了自然狀態、文明是腐敗和邪惡的催化劑以及人類「簽署」合同以相互放棄自由以保護權利等概念。例如,在《賈斯汀》中,當泰蕾茲問傑爾南德伯爵如何為虐待和折磨婦女辯護時,傑爾南德伯爵說道:

相互使對方幸福的必要性只有在兩個同樣有能力互相傷害的人之間,也就是兩個實力相當的人之間才能合法存在:除非這兩個人之間立即達成一項合同 [un pacte],否則這種關聯永遠不會形成,該合同規定雙方不得對彼此使用任何形式的武力,除非對彼此造成傷害。... [W] 強者要有多傻才會同意這樣的協議?

埃德蒙·伯克對盧梭的印象不好,因為盧梭曾與休謨一起訪問英國,後來他將盧梭的利己主義哲學與他的個人虛榮聯繫起來,說盧梭「除了虛榮,沒有原則……他被這種惡習控制到了近乎瘋狂的程度」。

托馬斯·卡萊爾說盧梭「有著所謂狂熱分子的面孔……他的思想像惡魔一樣控制著他」。他繼續說道:

盧梭的缺點和痛苦就是我們很容易用一個詞來概括的利己主義……他還沒有完善自己,戰勝單純的慾望;一種卑鄙的飢餓,在許多方面,仍然是他的動機原則。我擔心他是一個非常虛榮的人;渴望人們的讚美。 ……他的書,就像他本人一樣,都是我所說的不健康之物;不是好書。盧梭的作品中有一種感性。再加上他那樣的才智,使他的作品呈現出一種華麗的吸引力:但這些畫作並不是真正的詩意。不是白色的陽光:而是某種歌劇般的東西;一種玫瑰粉色的、人造的裝飾。

查爾斯·達德利·沃納在他的文章《平等》中寫到了盧梭; 「盧梭在人民主權概念上借鑒了霍布斯和洛克的思想,但這並不是他唯一缺乏原創性的地方。他關於原始社會的論述,以及他對人類原始狀態的非科學和非歷史觀念,都是十八世紀中葉常見的。」

1919 年,「新人文主義」運動的創始人歐文·白璧德 (Irving Babbitt) 撰寫了一篇批評他所謂的「感性人道主義」的文章,並將這種現象歸咎於盧梭。[104] A.O. 在一篇被多次轉載的著名文章中反駁了白璧德對盧梭的描述。 1923 年,洛夫喬伊。[167][需要頁面] 在法國,保守派理論家、法國行動創始人查爾斯·莫拉斯「毫不猶豫地將浪漫主義和革命的罪責歸咎於盧梭」。

冷戰期間,盧梭因與民族主義及其伴隨的濫用行為的聯繫而受到批評,例如雅各布·萊布·塔爾蒙 (1952) 的《極權民主的起源》。[注 13] 這在學者中被稱為「極權主義論題」。政治學家 J.S. 馬洛伊指出,「二十世紀將納粹主義和斯大林主義與雅各賓主義一起列入了盧梭應受指責的恐怖名單。……人們認為盧梭所提倡的正是中世紀極權主義政權試圖實現的那種對人性的侵入性篡改。」但他補充說,「盧梭研究中的極權主義論點現在已經被否定為具有真實歷史影響的理論。」[169] 然而,阿瑟·梅爾澤雖然承認盧梭不會贊同現代民族主義,但他也指出,盧梭的理論確實包含「民族主義的種子」,因為它們闡述了植根於同情情感的「認同政治」。梅爾澤還認為,盧梭承認人們的才能不平等,因此默許了少數人對多數人的暴政。另一方面,對於斯蒂芬·T·恩格爾來說,盧梭的民族主義預示了超越國家內部社會和宗教分歧的現代「想象的共同體」理論。

出於類似的原因,20 世紀下半葉盧梭最強烈的批評者之一是政治哲學家漢娜·阿倫特。阿倫特以盧梭的思想為例,將主權概念等同於公意。她認為,正是這種以壓制輿論、迎合民眾激情為基礎建立單一、統一意志的願望導致了法國大革命的過度發展。

欣賞與影響

威爾和阿里爾·杜蘭特所著的《盧梭與革命》一書以以下關於盧梭的話語開篇:
讓-雅克·盧梭的最後話語

為什麼一個出身貧寒、出生時喪母、不久又被父親拋棄、身患痛苦和屈辱的疾病、在異鄉和相互衝突的信仰中流浪十二年、被社會和文明所排斥、拒絕伏爾泰、狄德羅、百科全書和理性時代、被當作危險的反叛者而四處流亡、被懷疑犯罪和精神錯亂、在生命的最後幾個月看到他最大的敵人被神化——為什麼這個人在死後戰勝了伏爾泰、復興了宗教、改變了教育、提升了法國的道德、激發了浪漫主義運動和法國大革命、影響了康德和叔本華的哲學、席勒的戲劇,歌德的小說、華茲華斯、拜倫和雪萊的詩歌、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托爾斯泰的倫理學,總之,對後世的影響比十八世紀任何其他作家或思想家都要大,而十八世紀的作家影響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大?

德國作家歌德、席勒和赫爾德都表示,盧梭的作品啟發了他們。赫爾德認為盧梭是他的「嚮導」,席勒把盧梭比作蘇格拉底。歌德在 1787 年說:「《愛彌兒》及其情感對有教養的人有著普遍的影響。」盧梭作品的優雅被認為激發了法國詩歌和戲劇的重大變革——使它們擺脫了僵化的文學規範。

受到盧梭作品影響的其他作家包括義大利的萊奧帕爾迪、俄羅斯的普希金和托爾斯泰;英國有華茲華斯、騷塞、柯勒律治、拜倫、雪萊、濟慈和布萊克;美國有霍桑和梭羅。托爾斯泰說:「十六歲時,我脖子上掛的不是通常的十字架,而是一枚印有盧梭肖像的紀念章。」

盧梭的《論藝術與科學》強調個人主義,否定「文明」,受到托馬斯·潘恩、威廉·戈德溫、雪萊、托爾斯泰和愛德華·卡彭特等人的讚賞。盧梭的同時代人伏爾泰很欣賞《愛彌兒》中題為《薩伏亞教區牧師的信仰宣言》的部分。

儘管盧梭飽受批評,卡萊爾還是欽佩他的真誠:「儘管他有很多缺點,但他具備英雄的第一個也是主要的特徵:他真誠。如果世上真有人真誠,那麼他就是真誠的;而這些法國哲學家們沒有一個是真誠的。」卡萊爾還欽佩盧梭對無神論的批判:

奇怪的是,儘管經歷了所有的醜化、墮落和近乎瘋狂,可憐的盧梭內心深處卻有一絲真正的天堂之火。再一次,在那些枯萎的、嘲弄的哲學主義、懷疑論和嘲弄的元素中,這個人心中產生了一種不可磨滅的感覺和認識,那就是我們的生活是真實的:不是懷疑論、定理或嘲弄,而是一個事實,一個可怕的現實。大自然向他揭示了這一點;命令他說出來。他把它說出來了;如果不是清楚清楚,那麼就是病態模糊,他已經盡其所能地表達清楚了。

盧梭的現代崇拜者包括約翰·杜威和克勞德·列維-斯特勞斯。根據馬修·約瑟夫森的說法,盧梭在兩個多世紀以來一直飽受爭議,直到現在,他仍然不斷獲得崇拜者和批評者。然而,批評者和崇拜者都以自己的方式強調了盧梭的重要性,而那些公正地評價他的人也一致認為,他是當時在文明問題上最優秀的思想家。


作品
主要作品
現代音樂論文 [fr], 1743
藝術與科學話語 (Discours sur les sciences et les arts), 1750
水仙,或自戀者:喜劇,1752
關於男性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的論述 (Discours sur l'origine et les folonements de l'inégalité parmi les hommes), 1754
關於法國音樂的信,1753 年(Lettre sur la musique française [fr])
政治經濟學論述,1755(Discours sur l'économie politique [fr])
致 M. D'Alembert 關於眼鏡的信,1758 年 (Lettre à D'Alembert sur les spectacles)
朱莉;或者,《新愛洛伊絲》(Julie ou la nouvelle Héloïse),1761
埃米爾或論教育 (Émile ou de l'éducation),1762 年(包括《薩瓦牧師的信條》)
社會契約,或政治權利原則(Du contrat Social),1762
給 M. de Malesherbes 的四封信,1762 年
山上寫的信,1764 年(Lettres écrites de la montagne [fr])
音樂詞典。 1767 年(Dictionnaire de la musique)
讓-雅克·盧梭的懺悔錄(Les Confessions),1770 年,出版於 1782 年
科西嘉憲法計劃,1765 年,出版於 1768 年
波蘭政府考量,1772 年
植物學要素書信
語言起源論文,出版於 1781 年(Essai sur l'origine des langues)
讓-雅克的盧梭法官,出版於 1782 年(Rousseau juge de Jean-Jacques)
孤獨行者的遐想,未完成,出版於 1782 年(Rêveries du promeneur solitaire)

英文版
基本政治著作,Donald A. Cress 譯。印第安納波利斯:哈克特,1987 年。
《文集》,羅傑·馬斯特斯和克里斯托弗·凱利編輯,達特茅斯:新英格蘭大學出版社,1990-2010 年,13 卷。
《懺悔錄》,安吉拉·斯考拉譯。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 年。
《愛彌兒或論教育》,艾倫·布魯姆譯,紐約:Basic Books,1979 年。
《語言的起源》,約翰·H·莫蘭譯。《語言的起源:兩篇論文》。芝加哥:芝加哥大學出版社,1986 年。
《孤獨行者的遐想》,彼得·弗朗斯譯。倫敦:企鵝圖書,1980 年。
《話語》和其他早期政治著作,維克多·古列維奇譯。劍橋:劍橋大學出版社,1997 年。
《社會契約》和其他後期政治著作, Victor Gourevitch。劍橋:劍橋大學出版社,1997 年。
《社會契約論》,Maurice Cranston 譯。企鵝:企鵝經典出版社,1968-2007 年出版。
《讓-雅克·盧梭的政治著作》,由 C.E.Vaughan 編輯,並附有引言和註釋,Blackwell,牛津,1962 年。(法語,但引言和註釋為英語)。
《盧梭論女性、愛情和家庭》,Christopher Kelly 和 Eve Grace(編輯),達特茅斯學院出版社,2009 年。

Editions in English[edit]
  • Basic Political Writings, trans. Donald A. Cress. Indianapolis: Hackett, 1987.
  • Collected Writings, ed. Roger Masters and Christopher Kelly, Dartmouth: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1990–2010, 13 vols.
  • The Confessions, trans. Angela Schola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 Émile or On Education, trans. with an introd. by Allan Bloo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9.
  • "On the Origin of Language", trans. John H. Moran. In On the Origin of Language: Two Essay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6.
  • Reveries of a Solitary Walker, trans. Peter France.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0.
  • 'The Discourses' and Other Early Political Writings, trans. Victor Gourevitc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 'The Social Contract' and Other Later Political Writings, trans. Victor Gourevitc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 'The Social Contract, trans. Maurice Cranston. Penguin: Penguin Classics Various Editions, 1968–2007.
  • The Political writings of Jean-Jacques Rousseau, edited with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C.E.Vaughan, Blackwell, Oxford, 1962. (In French but the introduction and notes are in English).
  • Rousseau on Women, Love, and Family, Christopher Kelly and Eve Grace (eds.), Dartmouth College Press, 2009.
出生日期 1712 年 6 月 28 日 日內瓦,日內瓦共和國 逝世日期 1778 年 7 月 2 日(66 歲) 埃默農維爾,皮卡第,法國王國 伴侶 Thérèse Levasseur (1745–1778) 時代 啟蒙時代 (早期現代哲學) 地區 西方哲學 學派 啟蒙運動 法國哲學社會契約感傷主義浪漫主義的前身 主要興趣 政治哲學、音樂、教育、文學 著名思想 公意、自愛、自尊、人類的道德簡樸、以兒童為中心的學習、公民宗教、人民主權、積極自由、公眾輿論 寫作生涯 語言 法語 體裁 小說(感傷小說喜劇劇本詩歌) 非小說(論文散文文章書信自傳) 主題 社會變革 文學運動感傷主義 活躍年代 自 1743 年起 著名作品 社會契約論 朱莉,或新愛洛伊絲 著名獎項 第戎學院 (1750)
Portrait by Maurice Quentin de La Tour, 1753
莫里斯·昆汀·德·拉圖爾的肖像,1753 年


莫里斯·昆汀·德·拉圖爾帶蕾絲胸花的自畫像(約 1751 年) 出生 莫里斯-昆汀·德拉圖爾 1704 年 9 月 5 日 法國皮卡第聖昆汀 逝於 1788 年 2 月 17 日(享年 83 歲) 法國皮卡第聖昆汀 國籍 法國 以粉彩畫聞名

莫里斯·昆汀·德·拉圖爾(法語發音:[mɔʁis kɑ̃tɛ̃ də la tuʁ];1704 年 9 月 5 日 - 1788 年 2 月 17 日)是一位法國畫家,主要使用洛可可風格的粉彩畫。他最著名的畫作主題包括伏爾泰、盧梭、路易十五和蓬巴杜夫人。

傳記
莫里斯·昆汀·德·拉圖爾出生於聖昆汀,是音樂家弗朗索瓦·德·拉圖爾的第三個兒子。弗朗索瓦來自拉昂,是拉昂和聖昆汀的石匠大師讓·德·拉圖爾的兒子,後者於 1674 年去世。弗朗索瓦·德·拉圖爾顯然曾先後擔任曼恩公爵步槍團的號手和聖昆汀教堂大師的音樂家。據說他不贊成兒子學習藝術,但沒有任何證據支持這一說法。根據 François Marandet 在 2002 年的說法,年輕的莫里斯從 1719 年 10 月 12 日起與一位名叫 Dupouch 的畫家一起當學徒,但不知道這份合同何時終止。人們對德·拉圖爾的背景知之甚少,直到他剛滿 19 歲的時候,他無限期地去了巴黎,逃避與表妹 Anne Bougier 的一次不檢點行為;到了這個年齡,他聲稱繪畫是他的職業。1725 年,他短暫前往英國后,於 1727 年返回巴黎,在那裡他被鼓勵開始從事粉彩肖像畫工作。他最早的肖像畫是一幅伏爾泰的肖像畫,只有一幅由 Langlois 於 1731 年製作的版畫可以證明這一點。

1737 年,德·拉圖爾在巴黎沙龍展出了畫家弗朗索瓦·布歇的妻子布歇夫人的肖像畫,以及《笑的自畫像》(盧浮宮博物館)。這是 150 幅肖像畫系列中的第一幅,也是此後 36 年巴黎沙龍最輝煌的作品之一。儘管如此,畫家約瑟夫·杜克魯聲稱自己是他唯一的學生(儘管這不太可能)。 1737 年 5 月 25 日,德·拉圖爾被皇家繪畫和雕塑學院正式認可(agréé),並很快引起了法國宮廷的注意。據傑法雷斯說,1745 年他在盧浮宮有一套公寓。到 18 世紀 60 年代末,他不再為皇室畫肖像。人們普遍認為,德拉圖爾賦予了他的肖像畫對象獨特的魅力和智慧,而他細膩而可靠的粉彩畫法則為人物的五官增添了令人愉悅的柔和感。

當代人認為德拉圖爾的性格活潑、幽默,但又古怪。在他的許多自畫像中,他都把自己描繪成從畫框中向觀眾微笑的樣子;勞拉·卡明 (Laura Cumming) 這樣評價德拉圖爾:「其他藝術家在描繪自己時會遇到很多困難,而他卻輕描淡寫,似乎比其他藝術家畫的自畫像都多。」 然而,由於他過於緊張(最終發展為痴呆症)和嚴謹的從業者,他也被描述為對自己作品的過度設計,以至於破壞了作品。

隨著德·拉圖爾的財富因傭金而增加,他的慈善事業也隨之增長:他在家鄉聖康坦創辦了一所繪畫學校,並向貧困的囚禁婦女以及殘疾和年老的工匠和藝術家捐款。他還是巴黎皇家繪畫和雕塑學院以及亞眠科學和文學學院的顧問和捐助人。最終,由於精神疾病的侵襲,他只能待在家中,由他的兄弟讓-弗朗索瓦照顧,80 歲時他退休到聖康坦,83 歲時他在那裡去世,沒有留下遺囑(他撤銷了之前的遺囑)。讓-弗朗索瓦(卒於 1807 年)是聖路易皇家軍事勳章騎士,是其遺產的自然繼承人。

Voltaire
Voltaire
伏爾泰

Marquise de Pompadour
Marquise de Pompadour
蓬巴杜侯爵夫人

Jean d'Alembert
Jean d'Alembert
讓·達朗貝爾

Émilie du Chatelet
Émilie du Chatelet
夏特萊的艾米莉

Queen Marie Leszczyńska
Queen Marie Leszczyńska
瑪麗·萊什琴斯卡王后

Isabelle de Charrière (1766)
Isabelle de Charrière (1766)
伊莎貝爾·德·沙里埃 (1766)

Prince Henry Benedict Stuart
Prince Henry Benedict Stuart
亨利·本尼迪克特·斯圖亞特王子

Charles Louis Auguste Fouquet
Charles Louis Auguste Fouquet
查爾斯·路易·奧古斯特·富凱

King Louis XV of France
King Louis XV of France
法國國王路易十五

Mlle Ferrand Meditating on Newton
Mlle Ferrand Meditating on Newton
費朗小姐沉思牛頓

Pierre-Louis Laideguive
Pierre-Louis Laideguive
皮埃爾-路易·萊德吉夫

Jacques du Mont Le Romain
Jacques du Mont Le Romain
羅曼山的雅克

Maurice de Saxe
Maurice de Saxe
薩克森的莫里斯

Portrait of Gabriel Bernard de Rieux
Portrait of Gabriel Bernard de Rieux
加布里埃爾·伯納德·德·里厄的肖像

Louis de France, dauphin (1745)
Louis de France, dauphin (1745)
法國國王路易 (1745)

Jean-Joseph Cassanéa de Mondonville
Jean-Joseph Cassanéa de Mondonville
讓·約瑟夫·卡薩尼亞·德·蒙東維爾

Isabelle de Charrière (1771)
Isabelle de Charrière (1771)
伊莎貝爾·德·沙里埃 (1771)

Marie Fel
Marie Fel
瑪麗·費爾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30 04:3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