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世紀快閃 來得準時 走得隨機 芳名有千數 塵世無萬日

作者:change?  於 2025-3-26 00:2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健康生活|已有1評論






中國「世紀嬰兒」千千本月初去世,年僅25歲,消息在3月24日衝上微博熱搜第一。千千2000年0時0分出生,因此被稱為「世紀嬰兒」,她的猝死引發輿論震驚。

據千千(解岳千)母親發布的訃告,2000年0時0分出生的「世紀嬰兒」千千去世,年僅25歲。

據了解,千千是今年3月9日去世的。千千母親表示:「她伴隨著新千年的鞭炮聲,在人們的歡呼聲中降生,如今又在人們的關愛祈願聲中歸去……」

3月24日,千千的母親岳女士對陸媒「極目新聞」表示,千千大學畢業后在天津從事音樂工作,平時比較忙。今年3月初剛發病時,千千感覺發燒和腹痛,朋友想送她去醫院,她怕麻煩朋友,硬挺了5天,於3月8日獨自坐車回到了位於(山西省)長治的家中。

千千到家后,岳女士見她十分虛弱,就將她送到了當地的醫院接受診治。沒想到9日凌晨5時許,千千突然倒下昏迷,醫院將她轉入ICU搶救,但未能救回她的生命,當晚宣告不治,她未來得及留下隻字片語。

岳女士表示,醫院給的診斷說千千的死因是心源性猝死。但女兒從小到大身體一直很好,剛剛考取了潛水員證,不知道為何會突然發病。

據了解,心源性猝死發病突然,很難提前預防,一旦發病,患者會突然失去意識,在很短時間內就會死亡。

很多網友對千千去世感到震驚,「天吶,才25歲,為什麼會心源性猝死?」「天啊,00后都有人去世了。」「怎麼跟大S差不多的癥狀啊!」

也有網友認為,千千的死因可能與中國的新冠疫情有關,「疫情過後,我身邊已經有兩個遠房親戚心源性猝死了,年齡都不大,36歲一個、45歲一個。沒有任何前兆,人突然就沒了」。


紅星新聞

3月24日,年僅25歲的「世紀嬰兒」千千去世的消息引發關注。紅星新聞記者聯繫到千千的母親岳女士。她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女兒於3月9日去世,為心源性猝死,年僅25歲。

「世紀嬰兒」千千,受訪者供圖「世紀嬰兒」千千,受訪者供圖

岳女士表示,今年3月初,千千在工作地天津感冒多天,一直發燒,怕拖累朋友一直沒去醫院。3月8日,她坐長途大巴回到其家中所在城市長治,到家后體溫已經逼近40℃,隨後便去往醫院治療。3月9日凌晨,千千在醫院突然昏迷,搶救未果,不幸離世,死因為心源性猝死。

另據報道,「世紀嬰兒」母親曾在評論區中稱,「一起嚴重醫療事故,目前正在審理中。期待相關部門和院方能還患者和家屬一個公道。」

據瀟湘晨報報道25日,山西長治市衛健委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此事目前正在處理階段,其父母已經來到衛健委提交了投訴舉報材料,工作人員登記后呈給了分管領導,領導也在看材料想下一步如何解決此事。

關於是否存在醫療事故,工作人員說目前尚未調查,無法回答,但一定會依法依規處理調查此事

據紅星新聞此前報道,當年刊載千千出生報道中稱,千千的母親是一名老師,1999年12月31日下午3點多,她被推進產房,但是小寶寶在母親的腹中就是不肯出來,直到當天深夜23點59分,在大家的倒數計時中,千千踏著鐘點在新世紀的零點零分準時出生,成為了「世紀嬰兒」,體重7斤多,也因此母親給女兒取名「千千」。

千千出生時報道此事的報紙

原標題:《25歲「世紀嬰兒」千千因心源性猝死去世,母親稱是「嚴重醫療事故」,山西長治衛健委已介入》

========

據現有統計,中國人群心源性猝死的年發生率為41.84/10萬,以中國13億人口估算,每年有54.4萬人死於心源性猝死, 相當於每分鐘就有1人猝死。 因此,了解如何預防和應對心源性猝死,可能會在關鍵時刻挽救生命。 讓我們從了解心源性猝死的基本知識開始,再到防治策略,最後深入到急救步驟,幫助大家提升應對心源性猝死的能力。 什麼是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顧名思義,是由於心臟原因導致的突然死亡。 主要定義為無論發生地點,無論何種心臟病導致的,癥狀發作1小時內的,不可預測的突然死亡。 研究發現大多數心源性猝死患者都患有嚴重的器質性心臟病,尤其是冠心病患者,是這種情況的高風險群體。

心源性猝死指由於心臟原因所導致的突然死亡,通常無任何危及生命的前期表現,突然意識出現喪失,在急性癥狀出現一小時內死亡。它屬於非外傷性自然死亡,特徵為出乎意料的迅速死亡。主要的原因為心臟疾病。患有特定疾病的人群如心臟疾病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如冠心病、心梗、肥厚性心肌病等。

在心臟性猝死前的數天或數周,甚至數月,患者可能出現胸痛、氣促、乏力等癥狀。然而,也有部分患者可能無前驅癥狀,直接發生心臟驟停。若心臟驟停瞬間發生,事先無預兆,則絕大部分是心源性猝死。患者可能出現嚴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難等癥狀。心源性猝死會表現為突然的意識喪失或抽搐,可伴有驚厥。心源性猝死不具有傳染性。它是一種由心臟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其發生與個體的心臟健康狀況、遺傳等多種因素有關,與傳染病無關。

如果病情比較嚴重或者是病情突然發作,治療不及時就可能會引起心源性猝死而出現不可逆死亡,預后不良。其中,90%以上的心源性猝死是心律失常所致。因此需要積極治療存在的心律失常,另外需要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比如長期抽煙、喝酒等不良的生活習慣。

研究發現劇烈運動可能與心源性猝死有關,當直系親屬或者是旁系親屬出現過心源性猝死的情況,下一代出現的概率會比沒有家族發病史的人群要高。對於存在心臟疾病風險的人群,應定期進行心臟健康檢查,並在出現相關癥狀時及時就醫。同時,提高公眾對心肺復甦技能的掌握和急救設備的普及也是降低心源性猝死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中文名心源性猝死

外文名Sudden Cardiogenic Death(SCD)

別    名心臟性猝死

就診科室心血管內科、急診科

多發群體本身患有急性心肌梗死、肥厚型心肌病等的人群有不良生活習慣的人群,如吸煙飲酒、熬夜、情緒易激動者有心源性猝死家族史的人群中老年男性等

常見病因急性心肌梗死、肥厚型心肌病、心肌病、遺傳性心律失常病、冠狀動脈起源異常

常見癥狀心臟驟停、意識突然喪失或伴有局部或全身性抽搐、皮膚蒼白或發紺、呼吸斷續,呈嘆息樣或氣短,隨後呼吸停止等。

疾病分型

心律失常型猝死

心律失常型猝死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分型。它是指在沒有循環衰竭的情況下出現的突然的意識喪失和脈搏驟停。這種猝死通常是由心臟電活動發生紊亂而導致的惡性心律失常、繼發於器質性心臟病後的心律失常,或者心臟離子通道發生異常而導致的心律失常。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心臟電活動發生紊亂而導致的惡性心律失常:這是一種致命性的心律失常,可能迅速導致心臟驟停和死亡。

繼發於器質性心臟病後的心律失常:器質性心臟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都可能引發心律失常,進而導致心源性猝死。

心臟離子通道發生異常而導致的心律失常:離子通道在心臟電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當離子通道發生異常時,可能導致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

循環衰竭型猝死

循環衰竭型猝死包括由外周循環衰竭所致的心源性猝死和由心肌泵衰竭所致的心源性猝死。這些猝死類型通常與心臟泵血功能受損有關,導致身體組織和器官無法得到足夠的血液供應,從而引發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

病因

在心源性猝死的病因中,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是最常見的病因,大概佔75%左右。其次是結構性非缺血性心臟病,大概佔15%。原發性心臟電紊亂大概佔10%,還有5%的猝死根本找不到明確原因。

發病原因

心臟疾病包括:

冠狀動脈疾病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血管受累程度越重,猝死的發生率越高,是引起猝死最常見的原因。冠狀動脈痙攣:有些患者並無顯著的冠狀動脈病變,而是由於冠狀動脈痙攣導致心搏驟停。非冠狀動脈性疾病:原發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常發生猝死,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其中半數以上發生於20歲以前。先天性心臟病:多見於發紺性先天性心臟病,尤其是術前有嚴重肺動脈瓣狹窄的患者。心肌病:心肌病和遺傳性心律失常患者也是SCD的高危人群。心臟瓣膜病、心肌炎:也是導致心源性猝死的常見心臟疾病。

心臟電生理異常

先天性或獲得性長QT間期綜合征:暈厥發作時常有扭轉性室性心動過速,最終發生室顫而導致心源性猝死。預激綜合征:預激綜合征併發房顫時,有可能轉復為惡性心律失常而導致心源性猝死。

不良的生活習慣

長期抽煙喝酒或精神過度緊張等因素可能誘發心源性猝死。

功能性因素

如心電不穩定、血小板聚集、冠狀動脈痙攣、心肌缺血及缺血后再灌注等使原有穩定的心臟結構異常發生不穩定情況。

其他因素

藥物中毒:洋地黃和奎尼丁等藥物中毒亦可引起心源性猝死。自主神經系統不穩定、電解質失調、過度勞累、情緒壓抑等也可能觸發心臟性猝死。

誘發因素

心源性猝死的誘發因素複雜多樣,涉及生活習慣、情緒狀態、環境因素、心臟疾病等多個方面。

過度勞累:劇烈而持久的體力勞動、操心、勞神等都可以造成身體過於疲勞,增加心臟負擔,從而誘發心源性猝死。

情緒因素:過度興奮、激動、煩躁、極度緊張、嚴重焦慮、暴怒等情緒波動,會通過神經-內分泌機制誘發冠狀動脈痙攣收縮,導致心肌缺血,進而可能引發心源性猝死。

寒冷刺激:寒冷天氣下,人體血管會收縮以減少熱量的散失,這可能導致心臟供血不足,尤其是對於心臟功能不佳的人群,寒冷刺激更容易誘發心源性猝死。

不良生活習慣:暴飲暴食、過量飲酒、吸煙等不良生活習慣,可能誘發冠狀動脈痙攣、血液黏稠度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從而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風險。


心臟疾病:多種心臟疾病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誘因,包括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原發性心肌病(如肥厚性心肌病)、先天性心臟病、以及心臟的電生理異常(如QT間期延長綜合征、預激綜合征等)。這些疾病可能導致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進而引發心源性猝死。

發病機制

心源性猝死的發病機制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涉及心臟疾病基礎、心律失常、心臟電生理異常、心臟結構異常以及觸發因素等多個方面。

心臟疾病基礎

心源性猝死通常發生在有器質性心臟病的患者身上,尤其是冠狀動脈性心臟病(冠心病)最為常見。冠心病患者由於冠狀動脈狹窄或堵塞,導致心肌供血不足,容易引發心肌缺血、損傷和壞死,進而增加心律失常和猝死的風險。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心室顫動(室顫)和室性心動過速是最常見的致命性心律失常。室顫時,心室肌整體的協同收縮能力喪失,導致心臟無法有效地泵血,造成器官血液供應不足而死亡。此外,心跳過慢如三度房室傳導阻滯等也可能導致猝死。

心臟電生理異常

心臟電生理異常是心源性猝死的另一個重要機制。某些遺傳性心臟疾病,如Brugada綜合征、長QT間期綜合征等,會導致心臟電活動異常,增加心律失常和猝死的風險。

心臟結構異常

心臟結構異常,如肥厚型心肌病,心室流出道受阻,也容易引起心源性猝死。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室間隔過度肥厚,影響了心臟向主動脈射血,在運動狀態下容易造成患者的突然死亡。

觸發因素

心源性猝死的發生往往還受到一些觸發因素的影響,如過度勞累、情緒激動、寒冷刺激、不良生活習慣等。這些因素可能通過神經-內分泌機制誘發冠狀動脈痙攣、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從而引發心源性猝死。

循環停止

當心臟射血功能突然中止時,大動脈搏動與心音消失,引起心跳驟停。此時,全身組織器官失去了血液供應,導致細胞壞死和功能喪失,最終引發全身多器官的功能衰竭而導致死亡。

流行病學

心源性猝死(SCD)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見的死亡原因之一,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在不同的地區和人群中存在差異。在發達國家中,心源性猝死是最常見的死亡原因之一。中國心源性猝死年發病率大約為41.84/10萬,每年猝死人數54.4萬例,居世界首位。心源性猝死的發病年齡有兩個峰值。第一個峰值在0~6個月,死因多與先天性心臟病和溺水、窒息等意外有關。第二個峰值年齡在45~75歲,與冠心病、心肌梗死高發有關。<30歲人群的猝死發病率為1/10萬,而>30歲人群為1/1000,相差100倍,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發生心源性猝死。男性的SCD發生率為44.6/10萬,女性則為39/10萬。大多數心源性猝死前並沒有典型的預警,但80%的患者在猝死前至少一小時出現過預警癥狀。

癥狀

心源性猝死是指由心臟原因引起的急性癥狀發作后1小時內發生的以意識驟然喪失為特徵的自然死亡。患者表現為嚴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難、突發心悸或眩暈等。若心臟驟停瞬間發生,則表現為突然的意識喪失、抽搐、大動脈搏動消失、心音消失、呼吸停止伴發紺、瞳孔散大等。

早期癥狀

胸悶和胸痛

胸悶和胸痛,是心源性猝死最常見的早期癥狀之一。這些癥狀可能表現為短暫的心絞痛,或者持續時間較長,甚至可能達到半小時。部分患者的胸痛可能非常劇烈,如刀割樣疼痛,這可能與大血管主動脈夾層破裂有關。胸痛和胸悶可能在活動后突然出現,休息一段時間后可以緩解。如果這些癥狀頻繁出現或加重,應高度警惕心源性猝死的風險。


心慌

心慌是心率加快或心動過緩的主觀感受,可能是心律失常的結果。不定期出現的心率加快或減慢應引起注意,因為這可能是心源性猝死的前兆之一。

暈厥

暈厥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前兆之一。多數暈厥是由於心臟突然減慢或停止,導致腦供血不足引起的。出現不明原因的暈厥應儘快查明原因,以避免嚴重後果。

不明原因的疲乏

連續一段時間出現極度疲乏,並伴有胸悶和下肢浮腫等癥狀,可能是心肌炎或心肌病的表現。這些疾病都可能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風險。

常見癥狀

心臟癥狀:胸悶、胸痛:活動后突然出現,休息后可緩解,這可能與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有關。

心悸、心慌:心跳加快或不規則,可能是心律失常的表現。或者有心跳過慢,嚴重時可能出現心跳停搏。

神經系統癥狀:暈厥或眩暈,由於心臟突然減慢或停止,導致腦供血不足引起暈厥。或者短時間內出現眩暈,可能伴有天旋地轉和突然的跌倒。

呼吸系統癥狀:呼吸困難,感覺空氣不足,呼吸費力,這可能與心功能不全或肺部血液氧合功能下降有關。

全身症的疲乏、疼痛或者出冷汗:連續一段時間出現極度疲乏,可能伴有焦慮致命的癥狀。心臟病患者可能出現肩膀、頸部、下巴、手臂的疼痛,這可能是心肌缺血的信號。不明原因的出冷汗,可能與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紊亂或心臟功能下降有關。

非典型癥狀:牙痛、下頜疼:少數患者可能出現這些癥狀,可能與心臟神經反射有關。

腹痛:部分患者可能出現上腹部疼痛,這可能是心源性猝死的非典型表現。

臨床表現

(1)早期癥狀:胸痛、氣促、乏力、持續性心絞痛、心律失常、心衰等。但部分患者可能無前驅癥狀,瞬即發生心臟驟停。(2)晚期及終末事件期癥狀:嚴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難、突發心悸或眩暈等。若心臟驟停瞬間發生,則表現為突然的意識喪失、抽搐、大動脈搏動消失、心音消失、呼吸停止伴發紺、瞳孔散大等。

就醫

就診科室

心血管內科、急診科、重症醫學科

相關檢查

體格檢查

觸摸頸動脈或股動脈搏動:評估患者的脈搏情況,了解是否存在心跳驟停或心率異常。

實驗室檢查

心肌酶測定:通過檢測血液中心肌酶的水平,判斷是否存在心肌損傷或心肌梗死。

急診生化、血常規、電解質:了解患者的肝腎功能、血糖、血小板、血鉀、血鈉等情況,以及凝血功能障礙、D-二聚體情況等。

影像學檢查

心電圖(ECG):

心電圖能夠持續進行心電監測,明確猝死患者有無心肌梗死,輔助診斷心源性猝死。

心電圖的圖形可能顯示為心室顫動(或撲動),心室停搏,或心電-機械分離。

心室顫動(或撲動)呈現心室顫動波或撲動波,約佔80%,復甦的成功率最高。

心室停搏心電圖呈一條直線或僅有心房波。

心電-機械分離心電圖雖有緩慢而寬大的QRS波,但不能產生有效的心臟機械收縮。

心電圖是診斷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工具,可及時識別並處理心律失常。

心臟超聲(Echo):

評估心臟情況,發現心包填塞、心肌梗死等情況,有助於診斷心源性猝死。

心臟造影檢查(Coronary Angiography):

檢查心肌血管的通暢度,若心肌血管發生堵塞,則可明確診斷心源性猝死。

冠狀動脈造影是診斷冠心病的重要方法,有助於評估心源性猝死的風險。

胸部X線片:

了解心臟結構是否異常,是否有感染、氣胸、肺水腫等,為心源性猝死的診斷提供輔助信息。

其他檢查

腦電圖(EEG):腦電波低平可能提示腦部缺氧或損傷,與心源性猝死相關。

疾病治療

藥物治療

抗心律失常藥物,包括普魯卡因胺、胺碘酮、鹽酸普羅帕酮等。這些藥物通過調節心臟電活動,減少心源性猝死的風險。

抗血栓藥物,包括阿司匹林、肝素、華法林等。這些藥物能有效防止血液凝固,減少血栓的形成。

β受體阻滯劑,包括美托洛爾、阿替洛爾、比索洛爾等。這些藥物在心源性猝死的治療中具有重要地位,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預后。

急救藥物,包括腎上腺素:用於心室顫動、心臟停搏和電機械分離等緊急情況,能夠迅速提升患者的心臟功能。

阿托品:用於血流動力學障礙的竇性心動過緩或高度房室傳導阻滯以及心室停搏的治療。異丙腎上腺素:用於阿托品無效的心動過緩和心室停搏。

心肺復甦治療

心源性猝死的治療關鍵在於迅速而有效地進行心肺復甦,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立即將患者平放於硬板或地面上,確保其平躺。進行胸外按壓,給予高質量的心臟按壓,按壓的幅度至少5cm,按壓的頻率不小於100次/分,按壓30次后給予通氣兩次。持續進行CPR,直到專業急救人員到達或患者恢復意識。

高級生命支持

電復律(除顫):對於心室顫動或撲動患者,應立即進行電復律。

臨時起搏:對於心動過緩或停搏患者,可考慮使用臨時起搏器。

機械通氣:對於呼吸衰竭患者,可使用機械通氣輔助呼吸。

手術治療與介入治療

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搭橋手術):適用於冠心病導致的心源性猝死患者。

主動脈瓣膜置換術:適用於主動脈瓣病變導致的心源性猝死患者。

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ICD):對於從心臟驟停存活下來的患者,可植入ICD以預防再次發生。

預后

心源性猝死的預后通常較差,但具體的預后情況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心源性猝死發生后,患者的生存率通常較低。這主要是由於心臟驟停造成的全身缺血缺氧,以及無法及時得到有效的急救和復甦措施所致。影響因素包括年齡、基礎心臟疾病、家族遺傳、是否得到緊急救治。發作時在有人陪伴的情況下,及時得到心肺復甦術等緊急處理也可以提高預后。如果在4-6分鐘內立即施救,進行有效的心肺復甦,患者的存活可能性會大大增加。

預防

心源性猝死的預防需要從多個方面。控制血脂、戒煙、限制飲酒、控制體重、保持健康的血糖及血壓水平。去除各種誘因,如糾正電解質紊亂,保持情緒穩定和生活規律,減輕工作壓力。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堅持適度的體育鍛煉,增強心臟功能。注意飲食健康,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證營養均衡。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過度勞累、定期體檢等至關重要。

對於有冠心病、心絞痛癥狀的患者儘早行冠狀動脈造影術明確冠脈病變,必要時行血運重建術並積極應用二級預防的藥物。有先心病、瓣膜病、心律失常等患者應儘早行介入或手術治療。

發展史

早期認知

心源性猝死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醫學界對心血管疾病及其嚴重後果的認識。隨著對心臟病研究的深入,醫學家們逐漸意識到,某些心臟疾病可能導致患者在短時間內突然死亡,這種死亡方式被稱為心源性猝死。

定義明確

1979年國際心臟病學會、美國心臟學會以及1970年世界衛生組織對猝死進行了明確定義,即急性癥狀發生后即刻或者情況24小時內發生的意外死亡。而大多數學者傾向於將猝死的時間限定在發病1小時內,這一定義為心源性猝死的識別和研究提供了基礎。

研究進展

近年來心源性猝死的診斷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包括(1)快速檢測技術:開發了無創、便攜的快速檢測技術,用於監測神經免疫代謝的關鍵指標,並構建了基於自主神經指標的心源性猝死預警評分體系(如Balance評分)。這些技術具有操作簡單、靈敏度高、特異性高、檢測速度快等優勢,滿足了對心源性猝死風險快速預警的需求。(2)智能便攜設備:將檢測系統與藍牙模塊整合,藉助智能手機APP,開發了僅手機大小的攜帶型設備,實現了關鍵分子指標的數字化和可視化監測。這項技術有望實現心源性猝死的家庭自測和即時診斷,提高救治率。

心源性猝死 (SCD) 是一種由心律改變導致的突然、意外死亡,導致心臟驟停。它是美國最大的自然死亡原因,每年約有 325,000 名成年人死亡1。SCD 發生在心臟突然停止運作時,導致呼吸和意識停止,最終導致死亡。它通常與冠狀動脈阻塞等可能引發心臟病的情況有關(Sudden Cardiogenic Death (SCD) is a sudden, unexpected death caused by a change in heart rhythm, leading to sudden cardiac arrest. It is the largest cause of natural death in the U.S., accounting for about 325,000 adult deaths annually. SCD occurs when the heart abruptly stops functioning, resulting in a halt of breathing and consciousness, ultimately leading to death. It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conditions like coronary artery blockages, which can trigger heart attacks)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Wuming123 2025-3-27 05:47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這孩子,從面相來看,是個命薄之人。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5 12:2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