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外青流系野船,白楊紅槿短籬邊。
旱蝗千里秋田凈,野秫蕭蕭八月天。①青流--河水。
②紅槿--種野生灌木,常種在宅前屋后。這兩句寫村裡的荒涼景象。
③野秫--野高梁。這兩句描寫田野荒蕪,莊稼沒有收成。
這首詩寫農村旱蝗災情。村裡不見人影,田裡不見莊稼。八月的田中本來應該稻穀累累,現在卻一片荒涼。
張耒,字文潛,號柯山,人稱宛丘先生、張右史。因其儀觀甚偉,魁梧逾常,所以人復稱其「肥仙」。生於北宋至和元年(1054),歿於政和四年(1114),享年六十一歲。他是宋神宗熙寧進士,歷任臨淮主簿、著作郎、史館檢討。哲宗紹聖初,以直龍閣知潤州。宋徽宗初,召為太常少卿。蘇門四學士之一。「蘇門四學士」(秦觀、黃庭堅、張耒、晁補之)中辭世最晚而受唐音影響最深的作家。詩學白居易、張籍,平易舒坦,不尚雕琢,但常失之粗疏草率;其詞流傳很少,語言香濃婉約,風格與柳永、秦觀相近。代表作有《少年游》、《風流子》等。《少年游》寫閨情離思,那嬌羞少女的情態躍然紙上,讓人羨煞愛煞,那份溫情美妙真是有點「濃得化不開」。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詞有《柯山詩餘》,趙萬里輯本。后被指為元佑黨人,數遭貶謫,晚居陳州。
政和四年(1114年),去世,享年六十一歲。
《田家》唐代 聶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⑴斸(zhú):一作「鋤」,大鋤,名詞用作動詞,挖掘。
⑵禾:禾苗,特指稻苗。秀:穀物吐穗揚花。
⑶官家:舊時對官吏、尊貴者及有權勢者的尊稱,又指對皇帝的稱呼。

白話
父親在山上耕田,兒子在山下開荒。
六月的季節,田中稻穀還沒有抽穗,
而官家收稅倉庫早已修好等待征斂。
唐朝後期,戰爭不斷,經濟政治衰退,廣大農村農民破產,遭受剝削更加慘重,至於顛沛流離,無以生存。在唐末的亂世,封建國家開支甚巨而資用缺乏,必然加重對農民的榨取,而農民遭受剝削的主要的形式便是地租。在這樣的嚴酷背景上產生了聶夷中的《田家》一詩,其目的就在於揭露這樣的黑暗現實。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並不僅僅是寫一家父子的事件,而是高度概括了千千萬萬個農民的家庭,所謂「夜半呼兒趁曉耕,羸牛無力漸艱行」,正是農家普遍的情事;而「原上田」、「山下荒」也並不特指某山某原,而泛指已耕的熟田和待墾的荒地,從耕田寫到開荒,簡潔有力地刻劃出農家一年到頭的辛苦,幾乎沒有空閑可言。十個字具有高度的涵蓋力,增加了詩意的典型性,幾乎成為封建社會農村生活的一個縮影。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一句在揭露諷刺的時候,不發議論而重在擺事實,發人深省。「六月禾未秀」不單指莊稼未成熟。按正常的情況,四五月麥苗就該揚花(「秀」),「六月」應已收割而「禾未秀」,當是遇到了旱情,暗示著歉收。而按唐時兩稅法,六月正是應該交納夏稅的時節,所以「官家已修倉」本身就暗示著對農民勞動成果的窺伺和即將予以剝奪,而這種窺伺出現在「六月禾未秀」之際,更覺意味深長。「禾未秀」而倉「已修」,一「未」一「已」,二字呼應。
題前攝景,洗鍊概括,融情入事,其中任何一種手法都可以收到言簡意長的效果。而此詩恰當地同時運用這三種手法,藝術效果也就更加顯著。 描寫了農家希望豐收的焦灼如焚,但官家收租的追不及待、統治者的不恤民情的種種事實。在中晚唐為數眾多的憫農詩中,此詩為短小精悍之作,拋開正面描寫 ,只選取收租的題前之景。詩人的寫作目的就在於揭露封建統治者殘酷剝削底層農民的黑暗現實,此詩在民間廣為流傳。
名家評點:
明代文學家周敬《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坦之貧苦,精於古詩,此言近意遠,有合《三百篇》之旨。非熟諳世故,深鑒民情,安得痛心入骨之語!真一聲一淚,一字一金。」
明代著名學者吳逸一《唐詩歸折衷》:「由仁愛中寫出,精透可憐,安得與風月語同看!」 [8]
著名作家、文學家學者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此詩刺剝削者不知人民勞苦,但知奪取人民辛勤之果實也。夷中又有《田家》一首,尤為沉痛。」
聶夷中晚唐詩人,字坦之,其籍貫有山西運城、河南洛陽人兩種歷史記載。生卒年、生平不詳,約公元八七零年前後在世。其詩語言樸實,辭淺意哀。不少詩作對封建統治階級對人民的殘酷剝削進行了深刻揭露,對廣大田家農戶的疾苦則寄予極為深切的同情。代表作有《詠田家》、《田家》、《早發鄴北經古城》、《雜怨》等,其中以《詠田家》和《田家》流傳最廣。
田家 南宋 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耘田:田間除草;
績麻:搓麻線;
白話:
白天去田裡辛勤耕種,晚上回來還要織麻布,村裡的年輕人各自都得擔負起家庭的重擔;
天真還未懂事的小孩還沒學會如何去幫助耕種和織布,但也會在桑樹下面學起了種瓜。
上半首寫"村莊兒女"晝耕夜績的勞動生活,讚揚他們年紀雖輕,卻早已"當家",挑起了生活的重擔。後半首通過細節描繪,把從小熱愛勞動而又天真爛漫的農村兒童形象刻畫了出來,既生動又富有生活情趣。
田家⑴ 唐代王維
舊谷行將盡⑵,良苗未可希⑶。
老年方愛粥⑷,卒歲且無衣⑸。
雀乳青苔井⑹,雞鳴白板扉⑺。
柴車駕羸牸⑻,草屩牧豪狶⑼。
夕雨紅榴拆⑽,新秋綠芋肥⑾。
餉田桑下憩⑿,旁舍草中歸⒀。
住處名愚谷⒁,何煩問是非⒂。 ⑴田家:農家。
⑵舊谷:陳舊的糧食。谷,這裡泛指糧食。行將:即將,將要。
⑶良苗:長勢良好的莊稼苗。一作「良田」。希:希望,這裡是指望的意思。陶淵明《有會而作》詩序:「舊谷既沒,新谷未登。……登歲之功,既不可希。」
⑷老年:老年人。方:正。
⑸「卒歲」句:《詩經·豳風·七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鄭玄箋:「卒,終也。」卒歲,終歲,度過一年。且,尚。
⑹乳:鳥雀孵卵。傅玄《雜詩三首·其三》:「鵲巢丘城側,雀乳空井中。」
⑺白板扉:裸露著白木板,沒有上油漆的農家門。
⑻柴車:簡陋無飾的車子。《後漢書·趙壹傳》:「柴車草屏,露宿其旁。」李賢註:「柴車,弊惡之車也。」羸牸(léi zì):瘦弱的母牛。
⑼草屩(juē):草鞋。牧:放牧牲畜。豪狶(xī):肥壯的豬。豪,一作「膏」。狶,一作「豨」。
⑽夕:一作「多」。拆:借作「坼」,裂開。一作「折」,折斷,這裡是落下的意思。
⑾新秋:初秋。肥:碩大,茁壯。
⑿餉(xiǎng)田:給田中耕作者送飯。憩(qì):休息。
⒀旁舍:鄰舍,鄰居。《史記·高祖本紀》:「高祖適從旁舍來。」此謂鄰居的農民從草徑中返回家裡。
⒁愚谷:即愚公谷,相傳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西。劉向《說苑·政理篇》:「齊桓公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見一老翁而問之曰:『是為何谷?』對曰:『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對曰:『臣故畜牸牛,生子而大,賣之而買駒。少年曰:牛不能生駒,遂持駒去。傍鄰聞之,以臣為愚,故名此谷為愚公之谷。』」後世多以愚公谷借指隱者所居之地,這裡借指田家所居之處。
⒂何煩:謙詞,怎麼敢煩勞。用此詞,往往作委婉地否定。問是非:過問人世間的是非。
白話
舊的糧食即將吃盡,新的禾苗正在生長,還盼不到收割。
老年人正喜歡喝粥,可惜一年到頭還沒有件像樣的衣服。
鳥雀在長滿青苔的井邊孵卵,公雞在沒上油漆的木板門前鳴叫。
瘦弱的母牛拉著柴車,穿草鞋的村童正在放牧一頭大豬。
紅石榴因雨水多而結得壓折了枝,綠芋在初秋就已長肥了。
農夫在桑樹下吃過送到田裡的飯正在稍事休息,日暮傍著田舍從荒草里歸來。
住處的名字本來就叫做愚谷,何必麻煩問什麼世事的是非。
天寶年間,王維曾隱居終南山輞川別業,其間寫了一些田園詩,如《渭川田家》《新晴野望》《贈劉藍田》等。此詩當為這一時期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