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風流之情 悠悠 田家之心 涼涼

作者:change?  於 2025-3-25 02:3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詩詞書畫



酒上臉龐、羞容滿面的女子,
為情郎唱起了送別之歌。
她斜倚身體,嬌音斷續。
香羅掩面,半遮半躲。
她倚著屏花,
紅燭映襯著泛起紅霞的臉,
借著微醉的酒意,
如秋水盈盈般的眼中,暗送情意。

茫然而視,迷迷的眼中分不清是紅是綠,
愁思頓起,黯然神傷,蹙起雙眉。
歡聚的時光總是那麼短暫,
而分別的日子卻又是那樣漫長。
春天又將隨著情郎的離別而離開身邊,
這無端的愁緒怎麼打發得了。

少年游1北宋 張耒

含羞倚醉不成歌。縴手掩香羅2。偎花映燭3,偷傳深意,酒思入橫波4。
看朱成碧心迷亂5,翻脈脈、斂雙蛾6。相見時稀隔別多。又春盡、奈愁何7。 

1.
少年游:詞牌名。此調始見於晏殊《珠玉詞》,因詞有「長似少年時」句,取以為名。又名「少年游令」「小闌干」「玉臘梅枝」。《樂章集》《張子野詞》入「林鐘商」,《清真集》分入「黃鐘」「商調」。
2.
掩香羅:以羅袖遮面。
3.
偎:依傍。
4.
橫波:猶秋波,含情脈脈的目光。
5.
看朱成碧:指心亂眼花,把紅色看成綠色。南朝梁王僧孺《夜愁示諸賓》:「誰知心眼亂,看朱忽成碧。」
6.
翻:反而。脈脈:含情貌。斂雙蛾:皺眉。蛾:古代女子畫眉如蠶蛾觸鬚細長而曲。
7.
奈愁何:意即無計消愁。


據說張耒這首詞的寫作時間是元豐七年(1084年),當時他在開封南邊的咸平做縣丞,咸平古為通許鎮現為通許縣。趙德麟《侯鯖錄》卷一:「張文潛初官通許,喜營妓劉淑女。」這首詞便是張耒寫給劉淑女的。 

詞的上片寫唱歌餞別。由於「含羞倚醉」,歌唱得不成樣子。「含羞倚醉」四字,含有複雜的感情,顯示出女子含情脈脈,羞羞答答。她輕啟歌喉,但由於心跳怦怦,竟至唱走了調。僅僅四個字,便把女子特定的心理過程刻畫得細微而有層次。「縴手掩香羅」一句補足前意。含羞也好,倚醉也好,她總要流露出女人兩頰的朵朵紅雲。於是她的纖纖玉手拿起一塊香羅帕,把紅雲輕輕掩住。淡淡一筆,歌女的內心活動纖毫畢現。她的心裡還在想著心中的男子。倚醉不足,掩帕又不足,遂偎在花邊,映在燭前。但就在花影燭光的掩映下,她終於忍不住感情的衝動,不時地向那位男子暗送秋波,偷傳深意。

下片寫別後。那位男子在詞中始終沒有出現,他究竟是多情抑或負心,不得而知。但從詞意看,一從別後,他好久沒有回來,甚至連書信也未寄過。因此這位女子陷入了深深的離愁之中。她日思夜盼,常常把紅的看成綠的,兩眼已經發花。為了躲避這相思之苦,她索性什麼也不看:「翻脈脈,斂雙蛾。」一個「翻」字,使詞意發生很大轉折。這女子原來是殷盼之極而目迷心亂,於是索性什麼也不看,顰眉獨坐,從這一轉折中,可以窺見她內心痛苦之深。

以上都是寫女子的外在表現,至「相見時稀隔別多」,則純為情語,可以視作這女子的內心獨白,也道出了過去人生常有的缺撼:「別時容易見時難。」「隔別多」,不僅說常常離別,而且也指相別時間之長。相別時間究竟多長,下兩句作了補充:「又春盡,奈愁何。」從這兩句看,他們的分別應在去歲春間,此時已是又一個春盡,而男子依然未歸,難怪這女子盼望得如此殷切,只得長嘆「沒奈何」。

此詞在寫法上有兩點很突出:一是多用動詞,上片寫內心活動,連用了「含」「倚」「掩」「偎」「映」「傳」「入」等七個動詞,層次鮮明地展示了感情變化過程。二是注意點染。上片「偎花映燭」,是在描寫情緒過程中點染一下環境氣氛,並帶出餞別的時間是在春夜。花燭交輝,氣氛恬靜,再映以紅顏,則美如圖畫了。下片「相見時稀隔別多」,是以實語點出人物的內心活動,既點出了離別主題,也起到化實為虛的作用。 

點評
四川省人民政府王定璋《宋詞尋故》:這毫無疑問是一首艷情詞,傳達的信息是詞人與歌妓之間的溫情繾綣與離別之後的款款相思。 

風流子 北宋張耒

木葉亭皋下①,重陽近②,又是搗衣秋③。奈愁入庾腸④,老侵潘鬢⑤,謾簪黃菊⑥,花也應羞。楚天晚⑦,白蘋煙盡處,紅蓼水邊頭⑧。芳草有情,夕陽無語,雁橫南浦⑨,人倚西樓。

玉容知安否?香箋共錦字⑩,兩處悠悠。空恨碧雲離合⑪,青鳥沉浮⑫。向風前懊惱,芳心一點,寸眉兩葉,禁甚閑愁?情到不堪言處,分付東流。 

①木葉:即樹葉。《楚辭·九歌·湘夫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後世常以此寫秋景,兼寫鄉思。亭皋:水邊平地。
②重陽:即陰曆九月九日;古時風俗,人們常在這天登高,佩茱萸,飲菊花酒。有親友在外,屆時不免互相思念。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云:「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③搗衣:古代婦女於秋季漸寒時,在砧石上捶打寒衣以備寄送遠方的親人過冬。李白《子夜吳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沈佺期《獨不見》亦云:「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④庾腸:即庾信的愁腸,喻思鄉的愁腸。庾信本為南朝時梁朝的官員,因出使西魏被留,羈旅北地,故常思念祖國和家鄉。其《哀江南賦》序云:「不無危苦之詞,惟以悲哀為主。」後人常以「庾愁」代指思鄉之心。
⑤潘鬢:即潘岳的斑鬢。潘岳為西晉文學家,貌美而早衰,其《秋興賦·序》云:「晉十有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見二毛。」后因以「潘鬢」為中年鬢髮斑白的代詞。這裡詞人以「潘鬢」自喻身心漸衰之貌。
⑥「謾簪」二句:黃菊乃重陽典俗,「菊花須插滿頭歸」。漫不經心地簪菊花,花也應感到羞。這是反襯鄉愁之意。 [2]
⑦楚天:南方的天空。白蕷:水中浮草名。
⑧紅蓼:生於水中者名澤蓼或水蓼,開淺紅色小花,葉味辛香。
⑨南浦:指分別的地方:南朝梁·江淹《別賦》:「送君南浦,傷如之何。」
⑩「香箋」,即美好的書札;錦字:織錦上的字,指女子給丈夫的書信。晉代竇滔以罪徙流沙,其妻蘇蕙,因思念丈夫,織綿為《迴文旋圖詩》以寄,後世常以此指妻子寄書丈夫,表達相思之情。
⑪碧雲離合:出自南朝江淹《擬湯惠休怨詩》:「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
⑫青鳥:傳說西王母飼養的鳥,能傳遞信息,後世常以此指傳信的使者。據《漢武故事》,西王母曾令青鳥傳書。 

名評
《餐櫻廡詞話》評此詞云:「張之潛《風流子》:『芳草有情,夕陽無語,雁橫南浦,人倚西樓。』景語亦復尋常,惟用過拍,即此頓住,便覺老發渾成。換頭:『玉容知安否?』融景入情,力量甚大。此等句有力量,非深於詞,不能知也『香箋』至『沉浮』,微嫌近滑,幸『風前』四句,深婉入情,為之補救;而『芳心』、『翠眉』,又稍稍刷色。下云:『情到不堪言處,分付東流。』蓋至是不能用質語為結束矣。」

這首《風流子》是寫遊子思婦相思之情的。從詞中用語「重陽」「搗衣」「庾腸」「潘鬢…『錦字」等來看,可能是作者因坐元韋占黨籍,被貶外州時思念妻子所作。 

這首詞抒發了作者羈旅的愁思和對妻子的思念。上闕首尾寫景,中間穿插議論。秋景自然引發鄉愁,『『庾腸」、「皤髻」等連續用典,悲嘆年華已逝。下闕寫妻子思夫,想像對方思念之苦。結尾「情到不堪言處,分付東流」更是悲苦之極。
這首詞藝術上的一個特點是用典極豐,而又不露痕迹,毫無堆砌羅列之感,顯得貼切自然、渾然天成;另外全詞六副對偶,也令人叫絕。

白話

樹葉紛紛飄落到水邊平地上,
重陽節近了,
又到了搗寒衣的秋天。
怎奈我愁緒縈繞心中.
白髮生於兩鬢,
即便隨意地將菊花插在頭上,
花也應該感到被羞辱了吧。
天色已晚,
(我極目遠望)直望到白蘋煙盡之處,
水邊開花的紅蓼深處。
芳草脈脈含情,
夕陽寂寂無語,
大雁橫在南浦上,
人則斜倚西樓。
不知你是否安好?
書信和題詩,
因兩地相隔遙遙而無法見寄。
只能空怨那時聚時散的白雲,
青鳥在其中隱現。
你在風中懊惱不已,
一片芳心,兩葉柳眉,
怎能禁得起閑愁呢?
情到不能言說之處,
只能付與那東流水。

少年游系列第二輯價格報價行情- 京東

《田家》北宋 張耒

門外青流系野船,白楊紅槿短籬邊。
旱蝗千里秋田凈,野秫蕭蕭八月天。


①青流--河水。
②紅槿--種野生灌木,常種在宅前屋后。這兩句寫村裡的荒涼景象。
③野秫--野高梁。這兩句描寫田野荒蕪,莊稼沒有收成。

這首詩寫農村旱蝗災情。村裡不見人影,田裡不見莊稼。八月的田中本來應該稻穀累累,現在卻一片荒涼。

張耒,字文潛,號柯山,人稱宛丘先生、張右史。因其儀觀甚偉,魁梧逾常,所以人復稱其「肥仙」。生於北宋至和元年(1054),歿於政和四年(1114),享年六十一歲。他是宋神宗熙寧進士,歷任臨淮主簿、著作郎、史館檢討。哲宗紹聖初,以直龍閣知潤州。宋徽宗初,召為太常少卿。蘇門四學士之一。「蘇門四學士」(秦觀、黃庭堅、張耒、晁補之)中辭世最晚而受唐音影響最深的作家。詩學白居易、張籍,平易舒坦,不尚雕琢,但常失之粗疏草率;其詞流傳很少,語言香濃婉約,風格與柳永、秦觀相近。代表作有《少年游》、《風流子》等。《少年游》寫閨情離思,那嬌羞少女的情態躍然紙上,讓人羨煞愛煞,那份溫情美妙真是有點「濃得化不開」。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詞有《柯山詩餘》,趙萬里輯本。后被指為元佑黨人,數遭貶謫,晚居陳州。

政和四年(1114年),去世,享年六十一歲。

鋤禾日當午」的作者究竟是誰_江南時報

《田家》唐代 聶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


⑴斸(zhú):一作「鋤」,大鋤,名詞用作動詞,挖掘。
⑵禾:禾苗,特指稻苗。秀:穀物吐穗揚花。
⑶官家:舊時對官吏、尊貴者及有權勢者的尊稱,又指對皇帝的稱呼。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白話
父親在山上耕田,兒子在山下開荒。
六月的季節,田中稻穀還沒有抽穗,
而官家收稅倉庫早已修好等待征斂。

唐朝後期,戰爭不斷,經濟政治衰退,廣大農村農民破產,遭受剝削更加慘重,至於顛沛流離,無以生存。在唐末的亂世,封建國家開支甚巨而資用缺乏,必然加重對農民的榨取,而農民遭受剝削的主要的形式便是地租。在這樣的嚴酷背景上產生了聶夷中的《田家》一詩,其目的就在於揭露這樣的黑暗現實。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並不僅僅是寫一家父子的事件,而是高度概括了千千萬萬個農民的家庭,所謂「夜半呼兒趁曉耕,羸牛無力漸艱行」,正是農家普遍的情事;而「原上田」、「山下荒」也並不特指某山某原,而泛指已耕的熟田和待墾的荒地,從耕田寫到開荒,簡潔有力地刻劃出農家一年到頭的辛苦,幾乎沒有空閑可言。十個字具有高度的涵蓋力,增加了詩意的典型性,幾乎成為封建社會農村生活的一個縮影。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一句在揭露諷刺的時候,不發議論而重在擺事實,發人深省。「六月禾未秀」不單指莊稼未成熟。按正常的情況,四五月麥苗就該揚花(「秀」),「六月」應已收割而「禾未秀」,當是遇到了旱情,暗示著歉收。而按唐時兩稅法,六月正是應該交納夏稅的時節,所以「官家已修倉」本身就暗示著對農民勞動成果的窺伺和即將予以剝奪,而這種窺伺出現在「六月禾未秀」之際,更覺意味深長。「禾未秀」而倉「已修」,一「未」一「已」,二字呼應。
題前攝景,洗鍊概括,融情入事,其中任何一種手法都可以收到言簡意長的效果。而此詩恰當地同時運用這三種手法,藝術效果也就更加顯著。 描寫了農家希望豐收的焦灼如焚,但官家收租的追不及待、統治者的不恤民情的種種事實。在中晚唐為數眾多的憫農詩中,此詩為短小精悍之作,拋開正面描寫 ,只選取收租的題前之景。詩人的寫作目的就在於揭露封建統治者殘酷剝削底層農民的黑暗現實,此詩在民間廣為流傳。


名家評點:
明代文學家周敬《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坦之貧苦,精於古詩,此言近意遠,有合《三百篇》之旨。非熟諳世故,深鑒民情,安得痛心入骨之語!真一聲一淚,一字一金。」
明代著名學者吳逸一《唐詩歸折衷》:「由仁愛中寫出,精透可憐,安得與風月語同看!」 [8]
著名作家、文學家學者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此詩刺剝削者不知人民勞苦,但知奪取人民辛勤之果實也。夷中又有《田家》一首,尤為沉痛。」

聶夷中晚唐詩人,字坦之,其籍貫有山西運城、河南洛陽人兩種歷史記載。生卒年、生平不詳,約公元八七零年前後在世。其詩語言樸實,辭淺意哀。不少詩作對封建統治階級對人民的殘酷剝削進行了深刻揭露,對廣大田家農戶的疾苦則寄予極為深切的同情。代表作有《詠田家》、《田家》、《早發鄴北經古城》、《雜怨》等,其中以《詠田家》和《田家》流傳最廣。


田家 南宋 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耘田:田間除草;
績麻:搓麻線;

白話:
白天去田裡辛勤耕種,晚上回來還要織麻布,村裡的年輕人各自都得擔負起家庭的重擔;
天真還未懂事的小孩還沒學會如何去幫助耕種和織布,但也會在桑樹下面學起了種瓜。

上半首寫"村莊兒女"晝耕夜績的勞動生活,讚揚他們年紀雖輕,卻早已"當家",挑起了生活的重擔。後半首通過細節描繪,把從小熱愛勞動而又天真爛漫的農村兒童形象刻畫了出來,既生動又富有生活情趣。


田家⑴ 唐代王維

舊谷行將盡⑵,良苗未可希⑶。
老年方愛粥⑷,卒歲且無衣⑸。
雀乳青苔井⑹,雞鳴白板扉⑺。
柴車駕羸牸⑻,草屩牧豪狶⑼。
夕雨紅榴拆⑽,新秋綠芋肥⑾。
餉田桑下憩⑿,旁舍草中歸⒀。
住處名愚谷⒁,何煩問是非⒂。
 


⑴田家:農家。
⑵舊谷:陳舊的糧食。谷,這裡泛指糧食。行將:即將,將要。
⑶良苗:長勢良好的莊稼苗。一作「良田」。希:希望,這裡是指望的意思。陶淵明《有會而作》詩序:「舊谷既沒,新谷未登。……登歲之功,既不可希。」
⑷老年:老年人。方:正。
⑸「卒歲」句:《詩經·豳風·七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鄭玄箋:「卒,終也。」卒歲,終歲,度過一年。且,尚。
⑹乳:鳥雀孵卵。傅玄《雜詩三首·其三》:「鵲巢丘城側,雀乳空井中。」
⑺白板扉:裸露著白木板,沒有上油漆的農家門。
⑻柴車:簡陋無飾的車子。《後漢書·趙壹傳》:「柴車草屏,露宿其旁。」李賢註:「柴車,弊惡之車也。」羸牸(léi zì):瘦弱的母牛。
⑼草屩(juē):草鞋。牧:放牧牲畜。豪狶(xī):肥壯的豬。豪,一作「膏」。狶,一作「豨」。
⑽夕:一作「多」。拆:借作「坼」,裂開。一作「折」,折斷,這裡是落下的意思。
⑾新秋:初秋。肥:碩大,茁壯。
⑿餉(xiǎng)田:給田中耕作者送飯。憩(qì):休息。
⒀旁舍:鄰舍,鄰居。《史記·高祖本紀》:「高祖適從旁舍來。」此謂鄰居的農民從草徑中返回家裡。
⒁愚谷:即愚公谷,相傳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西。劉向《說苑·政理篇》:「齊桓公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見一老翁而問之曰:『是為何谷?』對曰:『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對曰:『臣故畜牸牛,生子而大,賣之而買駒。少年曰:牛不能生駒,遂持駒去。傍鄰聞之,以臣為愚,故名此谷為愚公之谷。』」後世多以愚公谷借指隱者所居之地,這裡借指田家所居之處。
⒂何煩:謙詞,怎麼敢煩勞。用此詞,往往作委婉地否定。問是非:過問人世間的是非。

白話
舊的糧食即將吃盡,新的禾苗正在生長,還盼不到收割。
老年人正喜歡喝粥,可惜一年到頭還沒有件像樣的衣服。
鳥雀在長滿青苔的井邊孵卵,公雞在沒上油漆的木板門前鳴叫。
瘦弱的母牛拉著柴車,穿草鞋的村童正在放牧一頭大豬。
紅石榴因雨水多而結得壓折了枝,綠芋在初秋就已長肥了。
農夫在桑樹下吃過送到田裡的飯正在稍事休息,日暮傍著田舍從荒草里歸來。
住處的名字本來就叫做愚谷,何必麻煩問什麼世事的是非。

天寶年間,王維曾隱居終南山輞川別業,其間寫了一些田園詩,如《渭川田家》《新晴野望》《贈劉藍田》等。此詩當為這一時期所作。

《田家》是唐代詩人王維創作的一首五言排律。前四句寫田家春天窘迫的生活狀態。第五至十二句描寫夏秋時節景象,充滿濃厚的田園生活氣息。詩人攝取雀、雞、羸牸、豪狶、牧童、農夫等各自的動態入詩,寫所見田夫的辛勤,以及田夫順應自然,過著自然之樂的日子。末二句為點睛之筆,流露出對農民的同情和對時政的不滿。全詩語言平易自然,工巧但不雕琢,給人以明快清新之感。

王維(約701—761),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今山西永濟),遂為河東人。開元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后,降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中年後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遊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世稱「王孟」。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為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體物精細,狀寫傳神,具有獨特成就。兼通音樂,工書畫。有《王右丞集》。

名家點評
南宋劉克莊《后村詩話》:王維五言云:「住處名愚谷,何煩問是非。」警句。
明代顧可久《唐王右丞詩集注說》:不務雕琢,而一出自然。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陶文鵬《唐代文學史》:此詩接觸到了農民缺衣少食的景況,但對當時農民的疾苦感受不深。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劉文剛《王維田園詩淺論》:雖然詩的結尾還拖著一條隱逸的尾巴,但寫的卻是道地的農民田園生活。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葛曉音《山水田園詩派研究》:這首詩僅選取田園中從春到秋幾個較典型的生活片斷,聯綴成田家四季生活的基本內容,同時穿插一些雜景閑趣,加上青、白、紅、綠的色彩對比,便已將野老貧寒而平淡的生活寫得極其風雅而又富於生活情趣。
原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貽焮《王維詩選》:這是一首描寫農民境況和田家情景的詩。末后說居住在這裡的是一些不過問世事的人,表露出作者逃避現實的消極思想。 


田家   北宋鄭獬

數畝低田流水渾,一樹高花明遠村。
雲陰拂暑風光好,卻將微雨送黃昏。


①渾:這裡是滿的意思。
②殘照:夕陽。

鄉村田野溪水漲滿,汩汩流渾,高高的樹上開滿明艷的鮮花,在遠方就可以看到,十分醒目。天邊的雲朵,不懂得夕陽的無限美好,卻在黃昏時分灑下了一陣微雨。

鄭獬(1022年—1072年),北宋安州安陸(今屬湖北)人,字毅夫,一作義夫。鄭紓子。少有俊材,詞章豪偉峭整。皇祐五年(1053年)狀元,除通判陳州。歷任直集賢院、知制誥、知荊南府、判三班院等職。宋神宗初年,拜翰林學士。未幾,權發遣開封府。因拒絕用新法審理案件,為王安石所惡,熙寧二年(1069年)出為侍讀學士、知杭州,又徙青州。因不願實施青苗法,稱病奉祠,提舉鴻慶宮。病卒,家貧子弱,其靈柩殯僧屋十餘年而不能下葬。


田家  歐陽修 北宋

綠桑高下映平川,賽罷田神笑語喧。
林外鳴鳩春雨歇,屋頭初日杏花繁。


①高下:有高有矮。平川:平坦之地。
②田神:古時農村在春分前後祭社神,即此詩所說的田神,這一天叫做社日。祭祀時有歌有舞,用來祈禱豐收。喧:聲音大。
③鳩(jiū):即鵓(bó)鳩,也叫鵓鴣。下雨時叫得越歡。歇:停。

白話
高高低低綠桑樹映照平川,社日祭神歌舞后笑語喧天。
林外鵓鴣聲聲叫小雨初停,屋頭紅日送春暖杏花正鮮。

這首詩為作者慶曆七年(1047)春在滁州看到農民在結束祭神活動后互相嬉笑的熱鬧場景,洋溢著歡快氣氛時所作。

細緻的筆觸描繪出江南農村的一派自然春光。江南的農村岡巒起伏,竹籬茅舍錯落地散布在山岡下面。前面是一派平展的稻田.桑樹高高低低地就栽在屋前屋后,春天來了,桑樹長出了鮮嫩的綠葉,掩映在平川之間。春耕開始時,按風俗要向田神祈禱豐年。農村的男女老少看完了獻祭田神的歌舞以後,帶著歡快的情緒回到家裡。到處洋溢著春天的歡樂。
流離食母、鳥盡可夫、鳩佔鵲巢……《詩經》里 ...
下半首集中地描寫春天景色。江南的春天經常會下夜雨,早晨雨停了,陽光照著濕漉漉的新枝嫩葉,顯得特別青翠。鵓鴣鳥在樹上咕咕地叫起來。果然,不一會兒太陽就從東邊屋脊上升了起來。牆頭的杏花經過夜雨的滋潤,盛開得更加燦爛,給村莊裝點著絢麗的春光。一幅生動的農村自然圖景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歐陽修,北宋仁宗時儒學家、作家、官員,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謚文忠,中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曾繼包拯接任開封府尹,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四歲喪父,由其母鄭氏教養。勤學聰穎,家貧買不起文具,便「以荻畫地」。天聖年間中進士,官館閣校勘,因直言論事貶知夷陵。慶曆中任諫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誣貶知滁州。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時,對青苗法有所批評。晚年隱居穎州的歐陽修自號六一居士。六一乃指珍藏的書本一萬卷,三代以來的金石遺文共一千卷,琴一張、棋一局、酒一壺與自己一老翁也。



田家  元末明初劉基(劉伯溫)

田家無所求,所求在衣食。
丈夫事耕稼,婦女攻紡績。
侵晨荷鋤出,暮夜不遑息。
飽暖匪天降,賴爾筋與力。
租稅所從來,官府宜愛惜。
如何恣刻剝,滲漉盡涓滴。
怪當休明時,狼藉多盜賊。
豈無仁義矛,可以弭鋒鏑。
安得廉循吏,與國共欣戚。
清心罷苞苴,養民瘳國脈。


[1]侵晨:天蒙蒙亮。
[2]不遑(huáng):無暇。遑:閑暇,空閑。
[3]匪:通「非」。
[4]筋與力:體力。此指體力勞動。
[5]恣:放縱,無拘束,無限制。刻剝:苛刻的剝削。
[6]滲漉:水向下滲漏。上二句說:怎麼可以無限制地刻剝農民,就像水滲漏那樣點滴不留呢?
[7]休明時:美好清明的時代。(晉)潘岳《西征賦》:「當休明之盛世。」這裡是不得不用的頌辭,即套語。
[8]狼藉:縱橫散亂的樣子,這裡是到處都有的意思。盜賊:古代封建地主階級常把因飢餓而起來造成的農民稱為「盜賊」。
[9]仁義矛:仁義的「武器」。即仁政。
[10]弭(mǐ):消除,停止。鋒鏑(dí):指戰亂。
[11]廉循吏:廉潔奉公、守法愛民的官吏。
[12]共欣戚:意即「休戚與共」。欣:喜。戚:悲哀。
[13]苞(bāo)苴(jū):指賄賂。《荀子·大路》「苞苴行與?讒夫興與?」楊倞註:「貨賄必以物苞裹,故總謂之苞苴。」
[14]瘳(chōu):病癒。國脈:國家命脈。《書經·五子之歌》:「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1]

此詩大約作於元順帝至正十五年(1315)左右。詩歌前八句,細緻描述了農民的辛勤勞苦,「侵晨」即出,「暮夜」還不得息,用自己的體力換來收成。「租稅」四句寫統治者剝削農民,點滴不留,絲毫不愛惜、體恤農民的辛苦。「怪當」二句,指出因為官府無限制的剝削,農民不得溫飽,不得不鋌而走險,揭示了官逼民反的道理。最後六句是詩人的感慨,詩人認為任用循吏,施行仁政,與民同憂樂,必能根治社會的弊端。這種觀點有一定的局限性。作者當時正被革職還鄉,他做官是以廉潔正直著稱,詩中提到「安得廉循吏」也揭示了朝廷用人不當和抒發自己的怨憤情緒。
這首詩語言質樸,結構嚴謹,反映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對時局、國運的關心。

劉基(1311—1375),字伯溫,號犁眉,處州青田(今浙江青田)人。元至順二年(1332)進士。曾任江西高安縣丞、江浙行省元帥都事等職。因反對「招撫」方國珍等事被革職。明太祖朱元璋起事後,劉基於至正二十年(1360)到應天(今南京),輔佐太祖平定天下,為明開國功臣,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誠意伯。洪武四年(1371)辭官。晚年為左丞相胡惟庸譖毀,憂憤而死。正德中謚「文成」。劉基精通天文兵法,運籌帷幄,為朱元璋得力助手,且詩文皆工。其文與宋濂齊名,暢達有奇氣,其詩與高啟並肩,雄渾而奔放。他生當亂世,憂國憂民,其作品反映了社會動亂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和痛苦,也揭露了元朝統治者的殘暴和腐朽。有《誠意伯文集》。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30 05:1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