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康熙詩 菩薩頂

作者:change?  於 2024-12-10 03:2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詩詞書畫




菩薩頂  清‧康熙

四十餘年禮世伽,
本來面目是天家。
清涼無物何所有,
葉斗峰橫問法華。

伽,最常見的意思是指佛教中的「伽藍」,即寺廟或佛教道場。在佛教中,伽藍是指供奉佛像、進行佛教儀式和修行的場所,是佛教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理解「禮世伽」意指敬佛禮佛或佛法修鍊。天家,多被理解為天子或帝王家,但是個人理解還有另一層含義:即天上的人家。個人理解,前兩句說的是康熙皇帝乃佛門修鍊人,在修鍊中知道自己本來面目是來自天上的人。

世上的人來自天上,在人類的歷史文化中也留有諸多的蛛絲馬跡,可一探其究竟。五千年前,黃帝創作《雲門大卷》樂舞。黃帝以這部宏偉的史歌篇章,喻示地上的人都是來自白雲之上的故鄉。在兩千多年前,被視為哲學家的古希臘先知,給人類帶來了這方面的思考。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這些問題人類也思考了數千年。

在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預言中,北宋邵康節的《梅花詩十章》準確預言了其身後到當今的歷史。其開篇便是:「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一個「來」字預示地上的人來自天上,一個「歸」字提示人人生的意義是回歸天上。一來一歸似乎天機盡泄。

五台山也叫清涼山。另外,「清涼」也是佛教語,在佛教中還有其特殊的寓意,佛教中認為人世間的煩惱就好比熱毒,這毒是因為人有太多的慾望和雜念,混在了一起就成了熱毒。修鍊佛法能使人去除這些熱毒,謂之清涼。清涼也包含著沒有煩惱、內心寧靜清凈之義。佛教中清涼地指的是涅槃的彼岸(因為沒有煩惱)。

佛理認為人在紅塵中,來時一身光,走時一身光,什麼都帶不走,紅塵是虛幻的、不實的。「清涼無物何所有」這句的大意是說,人在紅塵中生生世世地輪迴,名利情乃身外物(哪怕是貴為帝王所擁有的一切),終為空帶不走,人在紅塵中真正能擁有的是什麼呢?人在紅塵中輪迴的意義又是什麼呢?唯有達到涅槃的彼岸(清涼地)才是真實的。

「葉斗」指的是五台山東南西北中的北台葉斗峰,乃五台山最高峰。「峰橫」指的是五台山的五個山峰是平的,像平台,所以叫五台山。在菩薩頂看北台葉斗峰就像一個巨大橫卧的元寶,即一艘大船(寓意載著眾生駛向彼岸的法船)。「法華」 讓人想起 《法華經》(妙法蓮華經),代表著真理與智慧。

五台山乃中國佛教名山,康熙大帝是印象中自秦統一中國后,繼唐太宗之後的又一千古一帝。歷史上康熙曾五次巡遊五台山,給後人留下了太多的遐想。《菩薩頂》是康熙遊覽五台山所作(康熙遊覽五台山都在菩薩頂入住),其境界格局令人感訝,直接刷新了對康熙的認識

五台山菩薩頂

菩薩頂是滿族語言的叫法,意思是文殊菩薩居住的地方。菩薩頂歷史悠久,到了清朝,它實際上成了皇室的寺廟,地位極其尊貴。沿一百零八級石階登高,按照佛家的說法,就把人間的一百零八種煩惱踩在腳下了。置身牌樓下,手撫門柱,回身四望,遠處的山,山上的雲,近處的清水河,雄壯多姿的寺廟建築群,都收入眼中,深感「靈峰勝境」四個字點得妙。這裡,是很好的登高覽勝的觀景點。

菩薩頂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稱「大文殊院」。唐太宗貞觀五年(631年),僧人法雲重建,稱「真容院」。宋景德年間,真宗敕建,設文殊像,賜額「奉真閣」。明永樂年間,真容院「敕改建大文殊寺」。明朝以後至今,一直沿稱「大文殊寺」(又稱「菩薩頂」)。菩薩頂極盛時期是在清朝。

順治十三年(1656年),將其改為喇嘛廟。此後,康熙皇帝又賜菩薩頂大咧嘛提督印,並命山西全省,其中包括山西巡撫、大同總兵、代州道台,統統向其進貢。這是清廷以黃教懷柔蒙古、西藏的重要政策。清朝皇帝、蒙古諸王公、西藏喇嘛也每每朝禮五台,一般都住菩薩頂,從而樹立了菩薩頂在五台黃廟中的統領地位。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春康熙皇帝敕命「改覆本寺大殿琉璃黃瓦」。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裡,只有皇家建築才能覆蓋黃琉璃瓦。菩薩頂覆蓋黃琉璃瓦,反映其地位之崇高,此外,為保護這座具有特殊地位的寺廟,康熙又敕命「於菩薩頂前後山門設官永鎮,把總(正七品武官)一員,馬兵10名,步兵30名,守護香火供器」。在清朝,五台山的藏傳佛教事務,除鎮海寺等6所黃廟歸章嘉呼圖克圖管轄外,絕大多數喇嘛寺則歸駐節菩薩頂的扎薩克大喇嘛統率。

建築規模
遠眺萬佛頂-佛之光影傳遞正能量-《菩薩在線 ...
菩薩頂,是山西省五台山中規模最大的黃教寺院。位於五台山台懷鎮顯通寺北側靈鷲峰上,佔地45畝,殿堂樓房430多間。據傳為文殊菩薩道場,即文殊居住處,故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為五台山五大禪寺之一。此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年間(471~499年),歷代曾多次重修。明朝永樂以後,蒙藏藏傳佛教信徒進駐五台山,遂成為五台山黃廟之首。清朝之康熙、乾隆帝曾數次朝拜五台山,住宿於菩薩頂,賜菩薩頂大喇嘛提督印,並命山西全省,包括山西巡撫、大同總兵、代州道台等,均須向大喇嘛進貢。

布局嚴謹
五台山旅遊:菩薩頂
全寺佔地四十五畝,順山就勢而築殿宇,布局嚴謹。寺前有石階一百零八級。山門內有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等建築。
各殿均用三彩琉璃瓦覆蓋。又,寺內有康熙御碑,方座螭首,矗立在前院;乾隆御碑在東禪院碑亭內,以方形巨石雕成,高六公尺,每面寬一公尺,上刻漢、滿、蒙、藏四種文字。

菩薩頂盤踞山頭,地勢較高,加上這裡殿宇雲集,布局嚴整,因此顯得雄偉壯觀。山門前的108級石階,暗指山西舊屬的108個縣。遊人參觀菩薩頂時,往往在這些石階上俯視台懷鎮全景,留影逗留。

百年滄桑
五台山旅遊:菩薩頂
菩薩頂山門內分佈著天王殿、鐘鼓樓、菩薩頂、大雄寶殿等主要寺廟建築,這些建築的屋頂,都用三彩琉璃瓦覆蓋,顯得五彩繽紛。雖經幾百年的風風雨雨,至今依然色澤如新。

東禪院當中的碑亭,聳立著兩通乾隆皇帝的御碑,每通御碑高達六米。漢、滿、蒙、藏四種文字鐫刻的碑文,簡述了菩薩頂的歷史和乾隆皇帝朝拜五台山時的經歷,書法字體流利,氣勢不凡。

菩薩頂現存建築,全都是清代所重建,其形制和手法,多參照皇宮官制式,顯得富麗堂皇,尤其雕刻藝術,最值得珍視。

古今地位
行走丨神州攬勝:五台山

菩薩頂是滿族語言的叫法,意思是文殊菩薩居住的地方。菩薩頂歷史悠久,到了清朝,它實際上成了皇室的寺廟,地位極其尊貴。沿一百零八級石階登高,按照佛家的說法,就把人間的一百零八種煩惱踩在腳下了。置身牌樓下,手撫門柱,回身四望,遠處的山,山上的雲,近處的清水河,雄壯多姿的寺廟建築群,都收入眼中,深感「靈峰勝境」四個字點得妙。這裡,是很好的登高覽勝的觀景點。

一九四八年春,黨中央機關從延安開赴河北省西柏坡,途中路過五台山,陳毅作詩道:「本不游五台,迂道時日緊,至今有餘歡,曾踏菩薩頂。」菩薩頂現在佔地面積九千一百六十平方米,有殿堂僧舍等大小房屋一百餘間,布局結構緊湊而有變化,且均為清朝康熙年間的建築。全寺建築大體上可以分為前院、中院、後院三個部分。

主體建築
菩薩頂- 抖音百科
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文殊殿等。兩旁,對稱地排列著鐘樓、鼓樓、禪院等。主殿居中,高大雄偉;配殿位居兩側,左右對稱。全寺建築的布局不但中心突出,而且壯觀恢宏,加之紅柱紅牆,金色琉璃瓦,更顯得金碧輝煌,富貴豪華。其形態,其氣魄,一點也不遜於皇家宮室,真是一派佛國仙境的景象。

菩薩頂各主要大殿的布置和雕塑,具有濃烈的藏傳佛教色彩。面闊七間的大雄寶殿內,後部供著毗盧佛、阿彌陀佛和藥師佛,前面則供著藏傳佛教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像。文殊殿內的文殊像,與一般佛教寺廟(青廟)內的文殊菩薩像不同,它是按藏傳佛教的經典規定製作的;頭取旁觀勢,腰取扭動勢,發取散披式,同時身掛瓔珞,顯得特別活潑、生動。兩側牆壁上,還掛著唐卡——繪在布上的藏畫。另外,大雄寶殿、文殊殿的柱頭上,還掛著桃形小匾,上寫梵文咒語。這些,都是藏傳佛教寺廟建築裝飾中所獨有的。

佛事活動
ezTravel易遊網
大雄寶殿,是寺里舉行大型佛事活動的主要場所。大殿四周有石雕的迴廊環護,前面則與卷棚重檐式的獻殿連為一體,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內供釋迦、彌陀、彌勒三世佛。在這座莊嚴的大雄寶殿里,我國藏傳佛教的大活佛達賴、班禪朝拜五台山時都曾在這裡講經說法。同時,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班禪額爾德尼卻吉堅贊生前於1980年參拜五台山時,也曾在菩薩頂寺大雄寶殿講經說法。

從菩薩頂大照壁仰首上望,108級石台階層層鋪到高處,十分陡峻,彷彿一架天梯直架天宮。沿108級石台階步步登高,就把世上108種煩惱踩在腳下了。聳立於石台階高處平台上的木牌樓,四柱三門,上下三層,七個樓頭,雄偉而多姿。牌樓中門大匾上,康熙皇帝御筆親題「靈峰勝境」四個鎏金大字,閃爍有光。登上108級台階,過華麗牌樓,又有一段石階連接山門。此段石階與所有寺院中見到的都不同,垂帶石夾著的石階,中間鋪設斜面御路,雕有九龍吸水圖案。九龍翻騰,互相纏繞,真可謂「活龍活現」,與北京故宮礓碌鋪設沒有兩樣。 大雄寶殿面闊三楹,進深二間,單檐歇山頂,殿頂覆蓋琉璃黃瓦,大殿四周有石雕迴廊環繞,內供釋迦牟尼、彌陀、藥師佛三佛。

重建時期

文殊菩薩大殿院前有石牌坊一座,石壁上有康熙御筆「五台聖境」四字。文殊殿重建於清朝,面闊三楹,進深二間,單檐廡殿頂,殿頂覆蓋琉璃黃瓦,歷經寒暑數百年,色澤依然如新。殿脊正中置金碧輝煌的鎏金銅法輪。殿內佛壇上供文殊菩薩騎狻猊彩色泥塑像,東西兩側佛壇上則供十八羅漢塑像。菩薩頂的文殊菩薩殿,是朝山信徒必定要參詣禮拜之處。漢地佛教徒朝拜時,一般是供奉、焚香和跪拜。蒙藏少數民族佛教徒朝拜時,則行「五體投地禮」,即頭和四肢同時爬俯於地,十分恭敬和虔誠。殿內有藏族佛教徒供奉的藏畫12幅,畫面用赤金和五彩石質天然顏料工筆畫成,是藏畫中的珍品。有人還稱文殊殿為「滴水殿」。殿檐台下的石階,有一處高起,狀似蜂窩,這是由殿檐年久滴水而形成的礦物水垢。當天空晴朗時,該殿仍像古代計時的「滴漏」一樣,隔一定時間滴一滴水。菩薩頂後院放置的大銅鍋全山聞名。厚一點的大銅鍋口面直徑2.04米,深1.15米;薄一點的大銅鍋口面直徑1.68米,深1.1米。在西廊房檐台邊,也置有一大銅鍋,口徑5尺,深4尺。這些銅鍋,過去每年「六月大會」用一次,做齋飯,蒸白面魔王,供所有黃廟喇嘛們集合在一起做佛事活動,跳神鎮魔用;臘月初八佛成道日還用一次,放進黃米、綠豆、蓮子、栗子、紅棗、稻米、桃仁、紅糖等,做成「八寶粥」供佛和會齋。

乾隆御碑

菩薩頂一連三進大殿,有前後套院二處。前院為僧舍禪堂,後院是喇嘛住的地方。兩邊堂屋上蓋孔雀藍琉璃瓦,鐘鼓樓頂蓋黃色琉璃瓦,形成強烈色彩對比,非常引人注目。

周堂內和後院圓亭內,分別立有高大的漢白玉四棱碑。碑為方座螭首,高達6米,四面俱寬1米。二通碑均系乾隆御碑,碑身四面分別用漢、蒙、藏、滿四種文字鐫刻。碑文採用詩體形式,抒發了乾隆皇帝朝五台山文殊聖跡的情懷和感受。字體圓潤流暢,結構豐滿雄健,是很珍貴的藝術珍品。
寺內還有明清時期碑記八塊。另外,該寺還藏有珍貴版本《甘珠爾大藏經》一部。

節日活動

從清代藏傳佛教傳入五台山開始,每年農曆六月初四至六月十五,都要做道場、辦法會,菩薩頂當然是中心,其它青廟也大開廟門,迎接各地的香客遊人。六月十四日,全山的喇嘛們頭戴各種臉譜面具,身穿各種服飾,念著護法經,跳著金剛舞,在菩薩頂「鎮魔」;十五日,又在羅侯寺「跳神」,並出來繞街轉道。前頭駕著彌勒菩薩像,接著大喇嘛坐八抬大轎,二喇嘛騎高頭大馬,其餘僧眾,敲鑼開道,擊鼓鳴號,吹奏廟堂音樂,熱鬧異常。當地群眾和外地遊人如潮水般涌著,爭相觀看。這個古廟會,後世在內容形式上雖有所改變,但一直流傳到現在。

據說,五台山的六月古廟會是由西藏傳來的。唐時,西藏出了一個叫郎達爾瑪的藏王。他鑒於前代藏王極端崇信佛教,一切朝政都請高僧決斷,所有行政制度都以經律為準,引起臣民不滿的教訓,於唐武宗會昌元年(公元841年),實行滅法政策,致使藏地寺院關閉,僧人外逃。於是,在藏喇嘛中便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郎達爾瑪藏王滅法,持戒喇嘛僅留下四人,他們商定了一個舉辦舞會讓藏王出來觀看,乘機殺死他的辦法。六月十五日,由剩下的四個受比丘戒的喇嘛帶領,和沒受戒的眾喇嘛一起,頭戴各種面具,在卻瑪贊樓台下跳舞,藏王在樓上觀看。大喇嘛拉龍巴拉丹計預先在袍袖裡藏了弓箭,把騎的白馬染成黑色。舞蹈進入高潮,藏王看得出神,突然一箭飛來,射中了他的喉頭。大喇嘛急忙上馬而逃。黑馬橫渡過雅魯藏布江,經江水一洗,又變成了白色。藏王手下的人不見了大黑馬,也就不再追趕。拉龍巴拉丹計喇嘛安然逃往外地,在一個山洞裡坐化。受戒喇嘛夠五人才能傳戒,現在剩下三個了,就請了兩名漢人和尚,又組成五眾僧團往下傳戒。為紀念這兩名漢僧,喇嘛們原來用黃線縫製法衣,從此改用藍線縫製。為了紀念拉龍巴拉丹計挺身護法,凡喇嘛廟都在每年六月初四至六月十五舉辦盛大的法會。這個傳說,反映了漢藏僧人友好往來的悠久歷史。

歷史沿革
菩薩頂- 抖音百科
菩薩頂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稱「大文殊院」。唐太宗貞觀五年(631年),僧人法雲重建,稱「真容院」。宋景德年間,真宗敕建,設文殊像,賜額「奉真閣」。明永樂年間,真容院「敕改建大文殊寺」。明朝以後至今,一直沿稱「大文殊寺」(又稱「菩薩頂」)。菩薩頂極盛時期是在清朝。
順治十三年(1656年),將其改為喇嘛廟。此後,康熙皇帝又賜菩薩頂大咧嘛提督印,並命山西全省,其中包括山西巡撫、大同總兵、代州道台,統統向其進貢。這是清廷以黃教懷柔蒙古、西藏的重要政策。清朝皇帝、蒙古諸王公、西藏喇嘛也每每朝禮五台,一般都住菩薩頂,從而樹立了菩薩頂在五台黃廟中的統領地位。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春康熙皇帝敕命「改覆本寺大殿琉璃黃瓦」。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裡,只有皇家建築才能覆蓋黃琉璃瓦。菩薩頂覆蓋黃琉璃瓦,反映其地位之崇高,此外,為保護這座具有特殊地位的寺廟,康熙又敕命「於菩薩頂前後山門設官永鎮,把總(正七品武官)一員,馬兵10名,步兵30名,守護香火供器」。在清朝,五台山的藏傳佛教事務,除鎮海寺等6所黃廟歸章嘉呼圖克圖管轄外,絕大多數喇嘛寺則歸駐節菩薩頂的扎薩克大喇嘛統率。
菩薩頂寺院參照皇家制式營造,殿宇上覆蓋黃綠藍三色琉璃瓦,金碧輝煌,雄冠五台。全寺佔地9100多平方米,有殿堂樓房110多間,布局結構緊湊而有變化。 北宋時重修,並鑄銅質文殊像一萬尊,供奉在寺內。南宋時改建,並將此寺易名為大文殊寺。明朝永樂初年,始有菩薩頂的稱謂。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又對該寺進行了重修。到了清代,由於皇帝崇信藏傳佛教,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遂將菩薩頂由青廟(和尚廟)改為黃廟(喇嘛廟),並從北京派去了住持喇嘛。清康熙年間,又敕令重修菩薩頂,並向該寺授「番漢提督印」。從此,按照清王朝的規定,菩薩頂的主要殿宇鋪上了表示尊貴的黃色琉璃瓦,山門前的牌樓也修成了四柱七樓的形式。這在五台山是絕無僅有的,在全國範圍內也不多見。自此以後,菩薩頂成了清朝皇室的廟宇。康熙皇帝先後到菩薩項朝拜了五次,乾隆皇帝朝拜了六次。菩薩頂山門外水牌樓上的「靈峰勝境」,文殊殿前石碑坊上的「五台聖境」,是康熙皇帝親筆題寫的。菩薩頂東禪院內兩座高三米、寬一米的四棱碑上,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刻寫的碑文,則是乾隆皇帝的御筆。
菩薩頂的極盛時期是在清代。清順治十三年將這裡改為藏傳佛教寺廟,康熙皇帝曾賜菩薩頂大提督印,並命山西全省,其中包括山西巡撫、大同總兵、代州道台,統統向大喇嘛進貢。其中原因,據說與康熙皇帝在五台山的一段風流韻事有關。康熙皇帝有一次游五台山,路過營坊街,見一名叫梅枝的民女正在碾米,長得像梅花一樣俊俏,康熙夜宿皇城(在五台山專為之修建的皇宮),情動於衷,吟詠成詩一首:「騎駿馬,過皇莊,遇一女子碾黃梁。玉指桿頭托,金蓮裙底忙。輕起笤,慢簸揚,回道輒步整容妝。汗流粉面花含露,塵指娥眉柳帶霜。可惜這般風流女,嫁與誰家田舍郎?」康熙詩稿置於書案之上,內侍太監發現,猜知帝意,夜訪梅枝,召宿皇城。後來梅枝懷孕生子,被康熙接到他處,撫養長大後送到菩薩頂出了家,敕封大喇嘛,賜予提督印等特權,稱「當朝一品」。梅枝亦被封為妃子,住在菩薩頂下的妃子寺。受封的大喇嘛死後,續代的大喇嘛承襲了全部特權,橫徵暴斂,魚肉鄉民僧眾,人皆切齒痛恨。
雍正元年,任翰林院檢討的五台縣蔣坊村人鄭禧,到陝北和晉西北調查災情,慰問災民,順便回家省親,下訪民情后,和五台縣知縣陸長華一起上疏了大喇嘛的罪惡。

雍正皇帝旨令欽差查辦,大喇嘛畏罪自殺,遂撤回了提督印。到1918年,十三世達賴派住菩薩頂的大喇嘛羅桑巴桑,愛國愛教,贏得了很高的聲望,在六年一任中三次連任。羅桑巴桑擁護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是中國佛教協會的發起人之一,曾任常務理事,還是山西省人民代表和政協委員,一九五四年圓寂於北京  。

陡峭石階

菩薩頂——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 五台山雲數據旅遊網

菩薩頂的建築布局很有特色,且主要殿宇外觀似皇宮,而內部布置卻又具有濃烈的藏傳佛教韻味。 因為菩薩頂在靈鷲峰上,從峰下仰望,菩薩頂前一百零八級陡峭的石階,如懸掛在空中的天梯,上面是梵宮佛國,瓊樓玉宇。爬完石階,平台之上立著一座四柱三門的木牌樓。牌樓兩旁豎著兩根高高的旗杆。
牌樓之後是山門。山門兩邊廂房的紅牆上,分別開著圓形窗戶。有人說這種布局恰似龍頭:牌樓的正門是龍口,旗杆是龍角,廂房壁上的圓窗是龍眼,而那長長的一百零八級石階,則是龍吐出的舌頭。這幾句話,形象地概括了菩薩頂山門前的布局特點。
值得一提的是,文殊殿還有滴水大殿之稱。過去,文殊殿有一塊檐瓦,無論春夏秋,也無論陰晴雨,總是往下滴水。時間長了,文殊殿前的一處階石上面成了蜂窩狀。什麼原因呢?有人說,這是文殊菩薩靈驗,廣施雨露的緣故。實際上,這是建築上的一種巧妙設計。過去,文殊殿的琉璃瓦上留有小孔,瓦下有儲水層,儲水層下又有防漏設施。每當雨天,雨水透過琉璃瓦孔而存於儲水層內。在陰天或晴天時,儲水層中的水便慢慢地從檐瓦滴下。以後,由於文殊殿在翻修施工時,不知保護殿頂存水的奧秘,如今已不再滴水了,實在可惜。

此外,菩薩頂內還存有許多文物。這些文物中,有幾件比較稀奇,而且還有趣聞。

菩薩頂後院正房內存有四口大銅鍋。這些鍋是過去菩薩頂在每年農曆的正月、四月、六月、十月和臘月舉辦佛事活動時煮粥用的。其中最小的一口鍋,直徑即近二米。據說,有一個冬天,小和尚去刷洗銅鍋爬不出來,最後還是搭上木梯才把他拽出來的。

菩薩頂山門外的兩座石獅中有一頭沒有舌頭。這是少有的石雕作品。據說,在清朝康熙年間重修菩薩頂時,早上的粥總是不夠吃,火頭僧發現,鍋內的粥被石獅偷吃了,於是便在粥鍋內放上一把利刀,待石獅偷粥吃時,刀把舌頭割下來了。這樣,這頭石獅就沒有了舌頭。

在菩薩項前院的西配殿里,還有一尊泥塑文殊菩薩像,也是饒有風趣的佛教文物。過去,這尊文殊菩薩像的右肩上還帶著一支箭,據說還是乾隆皇帝射的。如今肩上的箭沒有了,但乾隆皇帝給它的封號「帶箭文殊」依然流傳至今。

五台山的寺廟,總稱青黃廟。青廟是漢地佛教寺廟,為身穿青衣僧(即和尚)所住,青衣僧大部為漢族,少數為蒙族,黃廟是藏傳佛教寺廟,為身穿黃衣僧(即喇嘛)所住。黃衣僧有漢喇嘛、藏喇嘛、蒙喇嘛,還有少數滿喇嘛。青衣僧(和尚)又分為兩種,一種是十方僧(遊方僧),這種僧人拜師落髮行動方便,一生以參禪游訪寺廟為目的。五台山最大的遊方僧寺廟是碧山寺。一種是子孫僧,坐守寺廟,生產念經,一直到老死,子孫僧又稱家傳僧。

在清代,菩薩頂寺禪堂齋房甚多,有殿院、方丈院、客堂院、茶房院、庫房院、買賣院、馬房院、長壽院、十八間樓院等幾十所殿院。從南至北,佔地約長0.5公里。據歷史文獻記載,清代的嘉慶皇帝朝拜五台山時,菩薩頂寺有喇嘛561人。最盛時,菩薩頂寺「內住三千喇嘛」。平時分成幾百個「門子(伙食單位)」食宿。只有在舉辦重大的佛事活動時才集體用餐。寺中現存有舉辦大型法會時煮粥用的大銅鍋好幾口。

歷代典故
五台山象尚大師與蓮花易經(130)_手機搜狐網
在清代,五台山的藏傳佛教事務,除鎮海寺等六所黃廟歸章嘉呼圖克圖管轄外,絕大多數喇嘛寺則歸扎薩克大喇嘛統率。扎薩克大喇嘛住在菩薩頂寺,全稱「欽命管理五台山喇嘛事務掌印扎薩克大喇嘛」。「扎薩克」是官名,蒙古語的音譯,意為「執政」。其來歷是:清康熙為給其非婚生子找尋出路,就令出家於菩薩頂,並任命為丹巴扎薩克大喇嘛,隨後又將山內十個青廟即:羅侯寺、壽寧寺、三泉寺、玉花寺、七佛寺、金剛窟、善財洞、普庵寺、台麓寺、湧泉寺等改為黃廟,此十寺的僧人亦隨之變為黃衣僧(喇嘛),五台山的漢喇嘛即在此時產生。此後,康熙又請西藏的達賴喇嘛的堪布,去五台山誦經傳戒,並拜為皇子師,從此即形成達賴喇嘛往五台山委任大喇嘛的制度。

五台山黃教從清康熙以後才逐漸擴展起來,均屬於密宗。 從清代直至解放前,扎薩克大喇嘛為五台山黃教主要教主,並以教兼政。民國初年,有十九世章嘉活佛住五台山鎮海寺。鎮海寺是統管北京、西寧、五台山等地黃教的衙門,國民黨政府並給予大國師的名稱,並派精銳部隊一營保護,十九世章嘉活佛又先後將文殊寺、廣化寺、集福寺、慈福寺、普樂院等五處,變為他的下院,稱為佛爺五處。


民間傳說
菩薩頂_搜狗百科
菩薩頂有另一個名字叫「真容院」,這個稱謂還有一段神話故事:相傳寺建成時,有一名叫安生的塑工不招而來,請求建寺的高僧講述文殊菩薩的真容,高僧說:「佛法無邊,大聖德像我又怎麼說得清呢?」於是他們共同祈求菩薩顯身,七天後,忽於雲際顯現金像,遂圖模塑成佛像,因此而稱真容院。

其實,菩薩頂創建於北魏,以後歷代都曾加以重修。明代永樂年間,蒙古、西藏的黃教喇嘛到五台山寺院常住,菩薩頂逐漸成了他們集中活動的場所。在清代,國家以黃教懷柔蒙古,因而五台山的藏傳佛教也特別隆盛。菩薩頂寺是五台山黃教首領扎薩克大喇嘛住持的地方,也是皇帝和蒙古諸王朝拜五台山時最主要的聖跡和佛剎,因此,菩薩頂的寺廟建築是參照皇家的宮廷造型營建的。

建築在靈鷲峰頂的層層殿宇,規模宏偉,十分壯麗,殿宇上覆蓋著黃綠藍三彩琉璃瓦,金碧輝煌,雄冠台山,是五台山最大的黃廟(喇嘛寺)。

石雕獅子

在五台山難以數計的石雕獅子當然都有舌頭,惟有在「靈峰勝境」牌樓右側蹲卧的一座石獅卻沒有舌頭,對此還有一個傳說故事。
公元1714年,相傳在立這座「靈峰勝境」牌樓時,做飯的和尚每天要做50個人的飯。牌樓竣工后,在雕鑿石獅那幾天,出現了怪現象,每天三頓飯,吃飯的人不變,下鍋的米數也不變,惟有早晨這頓飯,總是不夠吃,不是差一點,而是差得多,逼著做飯的和尚不得不做第二次。每天早飯都如此。誰也說不出這是什麼原因。有一天,做飯的和尚發現鍋台上有獸蹄的爪印,他才恍然大悟:「每天早飯不夠吃,是你們乾的呀!」第二天一早,做飯的和尚把飯煮好后,自己躲在水缸后偷偷觀看,工夫不大,只見兩隻獅子一前一後走進來,走在前面的那隻獅子扒拉開鍋蓋,就大口大口地吃起來,走在後面的那隻獅子四下望一眼,也就跟著吃起來,一吃就是半鍋。事後,做飯的和尚將見到的情況告訴了管事的老僧。

翌日,管事的老僧將一把特製的銳利刀片藏在飯鍋里。當獅子將頭伸進飯鍋里,就聽見「嗷」地一聲嚎叫,轉身就跑,另一隻也跟著奪路而逃,可是走在前面的那隻獅子的舌頭已被刀片割掉了。

當天下午,管事的老僧來到「靈峰勝境」牌樓下,看見右側蹲卧的石獅的舌頭沒有了,就哈哈地對它說:「原來偷吃飯的就是你呀!」那隻石獅子羞羞答答地點點頭,承認了偷吃的錯誤。可是沒有多久,這兩隻獅子還是照樣下來偷吃。後來,在一百零八級石階前面修建一座照壁,才擋住了它們,而那隻沒有舌頭的石獅子,也就一直「餓著肚子」守候到如今。
菩薩頂_搜狗百科



雲門大卷

中國上古時期的傳統樂舞

雲門大卷或分作雲門、大卷兩部分。相傳為黃帝時期的傳統樂舞,樂舞歌頌黃帝功績,稱其創製萬物、團聚萬民、盛德如雲。據《左傳》載「黃帝氏以云為紀」,故《雲門》又稱為《承雲》,為承受祥雲福佑之意,具有一些圖騰崇拜意義。周代制禮作樂時將《雲門》列為「六樂」之首,用以祭祀天神。




《梅花詩十章》(宋)邵康節

其一
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
山河雖好非完璧(宋室偏安),不信黃金是禍胎(金人入寇)。

其二
湖山一夢事全非(建都臨安),再見雲龍向北飛(元兵入臨安恭宗北狩)。
三百年來終一日(帝),長天碧水嘆瀰瀰(帝 赴海)。

其三
天地相乘數一原(元凡十世),忽逢甲子又興元(元世祖忽必烈)。
年華二八乾坤改(元祚八十八年),看盡殘花總不言(宦官撲不花)。

其四
畢竟英雄起布衣(明太祖崛起微賤),朱門不是舊皇畿(改都金陵)。
飛來燕子尋常事(燕王篡位),開到李花春已非(李自成作亂而明祚亡矣)。

其五
胡兒騎馬走長安(清兵入關),開闢中原海境寬(夷人通商)。
洪水乍平洪水起(洪秀全黎元洪),清光宜向漢中看(辛亥八月武昌起義)。

其六
漫天一白漢江秋,憔悴黃花總帶愁。
吉曜半升箕斗隱,金烏起滅海山頭。

其七
雲霧蒼茫各一天,可憐西北起烽煙。
東來暴客西來盜,還有胡兒在眼前。

其八
如棋世事局初殘,共濟和衷卻大難。
豹死猶留皮一襲,最佳秋色在長安。

其九
火龍蟄起燕門秋,原璧應難趙氏收。
一院梨花春有主,連宵風雨不須愁。

其十
數點梅花天地春,欲將剝復問前因。
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為家孰主賓。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堯夫,生於范陽(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隨父邵古遷往衡漳(今河南林縣康節村),天聖四年(1026年),邵雍16歲,隨其父到共城蘇門山,卜居於此地。后師從李之才學《河圖》、《洛書》與伏羲八卦,學有大成,並著有《皇極經世》、《觀物內外篇》、《先天圖》、《漁樵問對》、《伊川擊壤集》、《梅花詩》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陽天宮寺西天津橋南,自號安樂先生。出遊時必坐一小車,由一人牽拉。宋仁宗嘉祐與宋神宗熙寧初,兩度被舉,均稱疾不赴。熙寧十年(1077年)病卒,終年六十七歲。宋哲宗元祐中賜謚康節。

《梅花詩》相傳是邵雍所作的,一共十首,預言了他身後中國的大的歷史演變。當然,和所有預言一樣,他採用了很隱誨的語言。並非很容易理解,有的部份還是寫給修鍊人的,一般人不知所云。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3 08:4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