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南極洲的犯罪相對較少,但與世隔絕和無聊的生活會對那裡的某些人產生負面影響,並可能導致犯罪。[酗酒是南極洲的一個已知問題,並導致打架和猥褻行為。南極洲發生的其他犯罪類型包括非法吸毒、虐待和殺害野生動物、騎摩托車穿越環境敏感區域、使用致命武器襲擊、謀殺未遂和縱火。也有性騷擾的報道。
南極洲的搶劫很少發生,也不太可能發生,因為進入南極洲的人不能攜帶太多物品上島,而且錢也沒什麼用。
根據 1959 年由 53 個國家批准的《南極條約》,被指控在南極洲犯罪的人將受到本國的懲罰。
適用於南極洲犯罪的國家法律
南非
根據 1962 年《南非南極洲公民法》,在南極洲的南非公民受南非法律管轄。根據 1996 年《南極洲條約法》,違反南極條約體系的行為屬於刑事犯罪。根據這兩項法案,南極洲被視為屬於開普敦地方法院的管轄範圍。
英國
《1994 年南極法》將英國各地的法律擴展到在南極洲的英國國民。此外,英國南極領地專員可以為該領地制定法律。
美國
1984 年《綜合犯罪控制法》(1984 年 10 月 12 日頒布)涵蓋美國人犯下的罪行或針對美國人犯下的罪行。任何身處美國境外但不在其他國家的美國人仍受某些美國法律的約束。所有犯罪的美國人以及任何在主權國家以外針對美國人犯罪的外國人,均受美國聯邦法院的起訴。這包括國際水域和南極洲。儘管各國聲稱對南極洲擁有領土,但美國並不承認這些主張。
1984 年《綜合犯罪控制法》涵蓋的罪行包括謀殺、致殘、強姦、縱火、叛國和賄賂聯邦官員。
紐西蘭
1960 年《南極洲法》規定了紐西蘭法院處理在羅斯屬地和南極洲其他某些地區犯下的罪行的管轄權。
性騷擾和性侵犯
澳大利亞南極司於 2022 年發布了一份外部審查報告,揭露了性騷擾指控。該司司長於 2023 年辭職,隨後的調查結果也未公布。
美國南極計劃在性騷擾指控后委託了一項外部審查。由此產生的性侵犯/騷擾預防和應對 (SAHPR) 報告於 2022 年發布,重點介紹了性侵犯和騷擾問題、對承包公司的不信任,並提出了變革的途徑。作為回應,美國國會科學技術委員會召開了一次會議討論該報告。2023 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監察長辦公室發布了一份題為「執法部門對美國南極計劃性侵犯和跟蹤問題的看法」的報告。
南極洲犯罪清單
1959 年:使用致命武器襲擊。——東方站 (станция Восток) 當時是伊麗莎白公主地的一個蘇聯研究站,兩名科學家因下棋而發生爭執。當其中一名科學家輸掉比賽時,他非常憤怒,用冰鎬襲擊了另一名科學家。根據一些消息來源,這是一起謀殺案,但其他消息來源稱襲擊並未造成人員死亡。此後,蘇聯/俄羅斯南極站禁止下棋。
1984 年 4 月 12 日:縱火案。——布朗海軍上將站 (Estación Científica Almirante Brown) 是位於天堂港旁考特雷半島的一個阿根廷研究站。1984 年 4 月 12 日,在被命令留在這裡過冬后,該站的負責人和醫生燒毀了該站的原始設施。站點人員被「英雄」號船救起,並被送往安弗斯島的美國研究站帕爾默站。兩個站點相距約 58 公里(36 英里)。
1996 年 10 月 9 日:襲擊和毆打。——在麥克默多站,兩名廚房工人發生打鬥。一名工人用鎚子襲擊了另一名工人。另一名廚師試圖阻止這場打鬥,也受了傷。兩名受害者都需要縫針。美國聯邦調查局特工被派往麥克默多站進行調查並逮捕嫌疑人。嫌疑人被空運到夏威夷檀香山,在那裡他面臨四項使用危險武器襲擊的指控。他不認罪。
2000 年 5 月 11 日:疑似中毒死亡。——2000 年 5 月 11 日,在位於南極的美國研究站阿蒙森-斯科特南極站,澳大利亞天體物理學家羅德尼·馬克斯發燒、胃痛和噁心。他於第二天,即 2000 年 5 月 12 日去世,享年 32 歲。當時人們認為馬克斯死於自然原因。當時正值冬天,所以他的屍體六個月內不能移走,而是被放進了天文台的冰箱里。六個月後,馬克斯的屍體被空運到紐西蘭的克賴斯特徹奇進行屍檢。屍檢結果表明,他死於甲醇中毒。 中毒的原因仍然是個謎。
2018 年 10 月 9 日:謀殺未遂。 – 2018 年 10 月 9 日,俄羅斯位於喬治王島的研究站別林斯高晉站(俄語:станция Беллинсгаузен,羅馬化:stantsiya Bellinsgauzen)發生刺傷事件。 行兇者是 54 歲的電氣工程師謝爾蓋·薩維茨基。 他朝 52 歲的焊工奧列格·別洛古佐夫胸部刺了幾刀。消息來源稱,襲擊發生在餐廳,當時別洛古佐夫取笑薩維茨基,告訴他應該在桌子上跳舞來賺錢。兩種說法都稱,薩維茨基在襲擊時被認為喝醉了。他們在一起工作了大約六個月,薩維茨基顯然情緒崩潰了。處於密閉空間可能是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參見越冬綜合症)。幾個月來,別洛古佐夫和薩維茨基之間一直存在問題。別洛古佐夫被送往智利的一家醫院。薩維茨基向經理自首,11 天後被送上飛回俄羅斯的航班,在那裡他被軟禁至 12 月 8 日或 9 日。 2019 年 2 月 8 日,薩維茨基出席了聖彼得堡瓦西里斯特羅夫地方法院的預審聽證會。 薩維茨基很後悔,願意接受刑事懲罰而不是康復治療。洛古佐夫原諒了薩維茨基,並提議撤銷此案。檢察官支持別洛古佐夫的提議,並指出薩維茨基很後悔,沒有犯罪記錄。法官阿納托利·科文 (Anatoly Kovin) 決定撤銷此案。
南極洲的黑暗面
麥克默多站
麥克默多站是美國在羅斯島南端的南極研究站,羅斯島位於南極洲麥克默多灣岸邊紐西蘭宣稱擁有主權的羅斯屬地內。該站由美國通過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一個分支機構美國南極計劃 (USAP) 運營。該站是南極洲最大的社區,可容納多達 1,500 名居民,是美國三個全年開放的南極科學設施之一。所有往返於阿蒙森-斯科特南極站的人員和貨物都首先經過麥克默多站。麥克默多站繼續作為美國在南極大陸活動的樞紐。從公路上看,麥克默多站距離紐西蘭較小的斯科特基地 3 公里(1.9 英里)。
歷史
名稱
南極洲羅斯島哈特角半島的發現小屋 (1902)。
2007 年「深凍行動」補給船 MV American Tern 的貨物作業期間,麥克默多站位於背景中。
該站因其在麥克默多灣的地理位置而得名,以英國船隻 HMS Terror 號的中尉 Archibald McMurdo 命名。由愛爾蘭探險家 Francis Crozier 指揮的 Terror 號和由英國探險家 James Clark Ross 指揮的探險旗艦 Erebus 號於 1841 年首次繪製了該地區的地圖。英國探險家 Robert Falcon Scott 於 1902 年在此地附近建立了一個大本營,並在那裡建造了一間名為 Discovery Hut 的小屋。它仍然矗立在麥克默多站 Hut Point 水邊的一座歷史紀念碑上。該地點的火山岩是世界上船隻可到達的最南端的裸露地面。1956 年 2 月 16 日,作為「深凍行動」的一部分,美國在麥克默多正式開設了第一個站點。該基地由美國海軍工程營建造,最初被指定為麥克默多海軍航空設施。1957 年 11 月 28 日,海軍上將喬治·J·杜菲克率領美國國會代表團訪問麥克默多站,參加換崗儀式.
國際地球物理年
麥克默多站是國際地球物理年期間美國後勤行動的中心,國際地球物理年是一項國際科學活動,從 1957 年 7 月 1 日持續到 1958 年 12 月 31 日。國際地球物理年之後,它成為美國在南極洲進行科學和後勤活動的中心。隨後,超過 45 個政府簽署了《南極條約》,該條約規範了與南極洲有關的政府間關係,並規範了美國南極計劃 (USAP) 參與者在麥克默多站的日常生活。 《南極條約》及其相關協議統稱為「南極條約體系」(ATS),於 1959 年 12 月 1 日開放簽署,並於 1961 年 6 月 23 日正式生效。
第一份科學潛水規程於 1960 年之前制定,第一次潛水作業於 1961 年 11 月記錄在案。
核電(1962-1972)
核反應堆紀念牌匾
1962 年 3 月 3 日,美國海軍啟動了核電站的 PM-3A 核電站。該裝置採用預製模塊,便於運輸和組裝。工程師設計的每個組件重量不超過 30,000 磅(14,000 公斤),尺寸不超過 8 英尺 8 英寸(2.64 米)x 8 英尺 8 英寸(2.64 米)x 30 英尺(9.1 米)。核反應堆的核心是一個不大於油桶的單芯。這些尺寸和重量限制旨在允許使用 LC-130 大力神飛機運送反應堆,但組件是通過船舶運送的該反應堆產生 1.8 兆瓦的電力,據報道每天可取代 1,500 加侖(5,700 升)石油的需求。工程師利用反應堆的電力為鹽水蒸餾廠生產蒸汽。由於持續存在的安全問題(反應堆出現細微裂縫和漏水),[9][10] 美國陸軍核電計劃於 1972 年關閉了該工廠
柴油發電機
傳統柴油發電機取代了核電站,中央發電站內有幾台 500 千瓦(670 馬力)的柴油發電機提供電力。傳統燃料海水淡化廠提供淡水。
風力渦輪機
2009 年,三台 Enercon E-33(每台 330 千瓦)風力渦輪機投入使用,為麥克默多站和紐西蘭斯科特基地供電,每年減少 11% 或 463,000 升柴油消耗。 隨後,電池存儲中一個不可更換的專有部件發生故障,導致渦輪機的發電量到 2019 年減少了 66%。
1962 年 Arcas 火箭
1962 年至 1963 年間,28 枚 Arcas 探空火箭從麥克默多站發射。
麥克默多站距離紐西蘭科學站斯科特基地約兩英里(3 公里),羅斯島全境位於紐西蘭聲稱擁有主權的區域內。人們批評該基地的建設項目,特別是麥克默多-(阿蒙森-斯科特)南極公路。
1998 年環境保護議定書
麥克默多站試圖改善環境管理和廢物清除,以遵守 1991 年 10 月 4 日簽署的《南極條約環境保護議定書》,該議定書於 1998 年 1 月 14 日生效。該協議通過五個關於海洋污染、動植物、環境影響評估、廢物管理和保護區的具體附件,防止開發,並為保護南極環境提供保障。它禁止除科學活動外的所有與礦產資源有關的活動。 2003 年,麥克默多站新建了一座廢物處理設施。
科學潛水作業,1989 年至 2006 年
科學潛水作業仍在繼續,自 1989 年至 2006 年,已在冰下進行了 10,859 次潛水。高壓氧艙可用於支持極地潛水作業。
2003 年反戰抗議
2003 年 2 月 15 日,一場反戰抗議活動爆發,麥克默多站因此短暫地引起了全球關注。在集會期間,約 50 名科學家和站內工作人員聚集在一起,抗議美國即將入侵伊拉克。麥克默多站是唯一一個舉行此類集會的南極站。
當前功能
2003 年 11 月的麥克默多站。
截至 2007 年,麥克默多站是南極洲最大的社區和功能齊全的現代科學站,包括一個港口、三個機場(兩個季節性機場)、一個直升機場和 100 多座建築物,包括 Albert P. Crary 科學與工程中心。該站也是南極洲兩台 ATM 的所在地,均由富國銀行提供。麥克默多站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科學上,但大多數居民(夏季約 1,000 人,冬季約 250 人)不是科學家,而是為運營、物流、信息技術、建設和維護提供支持的站內人員。
麥克默多站的科學家和其他人員是 USAP 的參與者,該組織負責協調該地區的研究和運營支持。沃納·赫爾佐格 (Werner Herzog) 2007 年的紀錄片《世界盡頭的邂逅》從當地居民的角度報道了麥克默多站的生活和文化。安東尼·鮑威爾 (Anthony Powell) 2013 年的紀錄片《南極洲:冰上一年》提供了南極洲的延時攝影,並與麥克默多站和相鄰的斯科特基地居民一年來的個人經歷交織在一起。
作為「深凍行動」的一部分,貨船每年通過海運為麥克默多站居民運送 800 萬加侖(660 萬英制加侖/4200 萬升)燃料和 1100 萬磅(500 萬公斤)物資和設備。 這些船由美國軍事海運司令部運營,船員由民用海員組成。貨物可能包括郵件、建築材料、卡車、拖拉機、乾貨和冷凍食品以及科學儀器。美國海岸警衛隊破冰船在冰封的麥克默多灣打通了一條航道,以便補給船能夠抵達麥克默多站的冬季營地灣。額外的補給和人員從紐西蘭的基督城空運到附近的威廉姆斯機場。
10K-AT「全地形」叉車在「深凍行動」補給任務中移動滿載貨物的雪橇
氣候
哈特角半島頂端的鳥瞰圖,近側是麥克默多站,遠側是斯科特基地
麥克默多站所有月份的平均氣溫都在冰點以下,屬於極地冰蓋氣候(柯本 EF)。然而,在最熱的月份(十二月和一月),月平均最高溫度偶爾會升至冰點以上。橫貫南極山脈保護著麥克默多站,使其免受南極內部寒潮的侵襲,因此這裡很少出現低於 −40° 的氣溫,相比之下,諾伊邁爾站等暴露在外的地方每年通常會出現幾次這樣的氣溫,通常早在 5 月,有時甚至早在 4 月,而且很少超過 0°C。麥克默多站有史以來的最高溫度是 1987 年 12 月 21 日的 10.8°C。夏季的融雪量足以讓幾種苔蘚和地衣生長。
通過這個非常簡短的視頻來感受一下.
通訊
從 1963 年開始,麥克默多站成為南極洲僅有的兩個短波廣播電台之一的東道主。從註冊到 1971 年,呼號為 KMSA,從那時起改為 WASA(W 南極支持活動),後來在 1975 年改為 AFAN。作為 KMSA,該電台在保齡球館、理髮店和零售店的同一棟建築內廣播。據報道,部分黑膠唱片來自越南,據信是阿德里安·克羅諾爾在西貢的節目中播放的。在 1997 年接受《南極太陽報》採訪時,克羅諾爾否認了這些說法,黑膠唱片顯然已被銷毀該電台——AFAN McMurdo——最初在 AM 600 上運營,功率為 50 W, 但到了 1974 年,它在 6,012 kHz 的短波頻率上以 1 千瓦的功率發射,並因其稀有性而成為世界各地業餘愛好者收聽短波廣播的目標。該電台於 1974 年 7 月首次在紐西蘭被 DX 接收,幾個月內,其信號就傳到了美國東海岸。AFAN 在隨後的幾年裡多次改變頻率。 該電台繼續在短波上廣播,直到 1980 年代,它放棄了短波,但繼續進行 FM 傳輸。 有一段時間,麥克默多擁有南極洲唯一的電視台 AFAN-TV,播放軍方提供的老節目。廣播於 1973 年 11 月 9 日開始,內容包括美國節目、對遊客和科學家的採訪,以及每日新聞和天氣服務。該站的設備容易受到為前哨站提供電力的柴油發電機發出的「電子打嗝」的影響。《電視指南》雜誌在 1975 年的一篇文章中介紹了該站,其中介紹了該站的夏季廣播,工作人員稱其為「季節」(11 月至 2 月),這是當時南極洲唯一對飛機開放的季節。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安裝了有線網路。到 1998 年,即前一年推出新的 AFN 電視服務后不久,傳統的 AFN 網路通過有線頻道 2(即將成為 AFN Prime 的頻道)播出,NewSports(當前的 AFN News 和 AFN Sports)在 11 頻道播出,Spectrum(當前的 AFN Spectrum)在 13 頻道播出。
麥克默多站通過 Optus D1 衛星接收網際網路和語音通信,並中繼到澳大利亞悉尼。[29][30] 黑島的衛星天線提供 20 Mbit/s 的網際網路連接和語音通信。語音通信與位於科羅拉多州森特尼爾的美國南極計劃總部相連,為麥克默多站提供從美國撥入和撥出的電話。站內的語音通信通過甚高頻無線電進行。
Starlink 服務的測試於 2022 年 9 月開始,第二個終端於 2022 年 11 月為艾倫希爾斯野外營地提供連接。Starlink 測試從 2023 年 1 月持續到 3 月,當時它被無限期關閉以分析測試數據。
運輸
伊凡雷帝巴士
這張 1983 年拍攝的麥克默多站 USNS Southern Cross 的照片顯示了浮冰碼頭上的貨物運輸。這種碼頭自 1973 年以來一直在使用。
2006 年「深凍行動」期間,MV American Tern 由俄羅斯破冰船 Krasin 帶領前往麥克默多站。背景中可以看到埃里伯斯山。
表面
麥克默多站擁有世界上最南端的港口。許多公路和越野車輛在車站區域運送人員和貨物,包括伊凡雷帝巴士(伊凡雷帝的雙關語)。從麥克默多站到紐西蘭斯科特基地和南極有一條路,即南極橫斷面。
航空
麥克默多站季節性服務於距離約 3,920 公里(2,440 英里)的基督城機場, 提供 C-17 環球霸王和洛克希德 LC-130 運輸機,由三個機場提供:
菲尼克斯機場 (ICAO: NZFX),一條壓實雪地跑道,於 2017 年取代了飛馬機場 (ICAO: NZPG)
威廉姆斯機場 (ICAO: NZWD),一條永久性雪地跑道,供配備滑雪裝備的飛機使用。
冰跑道 (ICAO: NZIR),由於靠近車站,是夏季的主要跑道。
歷史遺址
伯德紀念碑
理查德·E·伯德歷史紀念碑於 1965 年在麥克默多站建立。紀念碑上有一尊青銅半身像,立在黑色大理石上,尺寸為 150 厘米 × 60 厘米(5 英尺 × 2 英尺),位於木製平台上,上面刻有理查德·E·伯德的極地探險成就。根據美國向南極條約協商會議提出的建議,該紀念碑已被指定為歷史遺址或紀念碑 (HSM 54)。
青銅核電站牌匾尺寸約為 45 厘米 × 60 厘米(18 英寸 × 24 英寸),固定在觀測山西側半山腰的一塊大型垂直岩石上,這裡是麥克默多站 PM-3A 核反應堆的舊址。碑文詳細介紹了南極洲第一座核電站的成就。根據美國向南極條約協商會議提出的建議,它已被指定為歷史遺址或紀念碑 (HSM 85).
帶註釋的站內視圖,還顯示了斯科特基地和麥克默多冰架
景點
麥克默多站。
站內的設施包括:
艾伯特·P·克拉里科學與工程中心 (CSEC)
雪之教堂跨教派教堂
觀察山
斯科特 1901-1903 年探險期間建造的發現小屋
威廉姆斯機場
1946 年勘測領土時遇難的三名飛行員的紀念牌匾
羅斯島飛盤高爾夫球場
生活
每年元旦前後,最南端的音樂節都會舉辦,表演者來自站內和斯科特基地。
該視頻展示空軍國民警衛隊成員在南極洲的典型一天。
這是出於娛樂目的,在整段視頻中都遵循了每一項安全協議,並遵循了 TO 上的每一個步驟,但視頻中沒有顯示這些內容,以使其更有趣一些。
這段視頻講述了美軍為何進入南極洲的真相。南極洲是最寒冷、最神秘的大陸。我揭示了美軍為何參與其中。是時候讓你揭開真相了。
這是 6 個月前的視頻,看起來很有趣
秦嶺站
秦嶺站(中文:秦嶺站;拼音:Qínlǐng zhàn)是中國極地研究中心運營的南極科考站。它位於東南極洲羅斯海沿岸維多利亞地斯科特海岸特拉諾瓦灣的難以言表的島的南部邊緣。
設計
該站面積為 5,244 平方米(56,450 平方英尺),呈南十字形,以紀念明朝海軍上將和外交官鄭和。
歷史
該站於 2018 年首次破土動工,但由於 COVID-19 疫情而推遲了建設。 2024 年 2 月 7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開放秦嶺站。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報道稱,該空間站預計將包括一個帶衛星地面站的天文台,設備可用於收集信號情報和跟蹤從澳大利亞阿納姆航天中心發射的火箭。中國否認該空間站將用於間諜活動的說法.
成立於 2024 年 2 月 7 日
人口
• 夏季 80
• 冬季 30
活動時間 全年
狀態 運營中
中國對南極洲的長期目標是什麼?
本傑明·J·薩克斯和彼得·多特曼斯
本評論最初於 2024 年 發表在洛伊研究所的《解讀》上。
中國最近開放了秦嶺基地,這是其第三個永久性南極站,這讓一些澳大利亞和美國觀察家感到擔憂。他們的擔憂表明,澳大利亞可能是時候更清楚地劃定中國的南極野心,並更好地組織其應對措施了。
秦嶺是中國第一個基地,毗鄰羅斯海,位於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南部,靠近美國麥克默多基地。它的衛星監測設施引起了西方的擔憂。秦嶺可能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附屬北斗導航網路的另一個節點,並用於監視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通信。
北京的一些聲明也支持了這些擔憂,中國國防大學的《軍事戰略學》(2020 年)(PDF)指出,「極地地區已成為我國利益向海外和邊疆擴展的重要方向,也為我國軍事力量的使用提出了新的問題和任務。」伊麗莎白·布坎南指出,中國政府的軍民融合法要求「所有民用研究活動……對中國具有軍事應用或效用。這延伸到了中國的南極足跡。」
秦嶺可能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附屬北斗導航網路的另一個節點,並用於監視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通信。
雖然專家們應該感到擔憂,但他們的擔心可能是出於錯誤的原因。克萊爾·楊強調,南極洲的偏遠位置和極端氣候限制了中國軍事活動的潛力,至少在現有技術下是如此。她認為,秦嶺距離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太遠,無法有效監控他們的通信。中國可以更輕鬆地從鄰國或有爭議的南海人工島嶼進行監控。
2023 年蘭德公司的一項研究在承認中國在南極活動可能帶來軍事風險的同時,還補充說,中國官員已確認尊重 1959 年《南極條約》及其後續議定書,統稱為《南極條約體系》。例如,《馬德里議定書》禁止在南極採礦。中國是簽署國之一。
那麼,中國的長期野心是什麼?布坎南認為,在南極半受監管的全球公域,「存在就是力量」。蘭德公司通過對英文和中文資料的審查得出結論,北京尋求在南極地區事務中的「話語權」,這可能是中國在未來任何南極領地重新談判之前努力改變南極影響力平衡的一部分。
這些努力似乎主要受經濟驅動,特別是在磷蝦捕撈和採礦方面,這兩者都屬於中國模糊的南極「利用」目標。與俄羅斯一樣,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遠洋捕魚船隊,正在迅速擴大其磷蝦產業,以科學研究的名義部署超級拖網漁船(在磷蝦研究區),最終將收集比南極領地系統允許的更多的磷蝦。
俄羅斯和中國都一再拒絕新的海洋保護區,並可能繼續發展其利潤豐厚的漁業。到目前為止,中國一直抵制其他簽署國遏制其捕魚野心的努力。雖然其他簽署國願意遵守《南極領地體系》規定的限制,但中國和俄羅斯似乎想無視這些限制。
同樣,中國渴望在南極洲進行陸上和海上礦物開採,儘管中國簽署了禁止此類活動的 1991 年《馬德里議定書》。一些專家認為,未來,中國可能能夠開發先進的採礦技術,以應對《議定書》可能在 2048 年重新談判,屆時中國可能會尋求將某些形式的採礦合法化。由於《南極領地體系》目前沒有執行機制,蘭德公司補充說,中國的南極採礦活動可能會因此打開「類似活動的閘門」。
鑒於任何簽署國都可以隨時要求重新談判《南極條約》——中國尚未行使這一特權——看來北京正在等待時機,同時實現其在南極的存在多元化。根據這一理由,中國最近的行動,包括開放秦嶺基地,構成了長期塑造活動,以便在《條約》發生任何變化之前,將自己置於最強勢的地位。
澳大利亞及其盟友和夥伴應如何應對?一些觀察人士強調,南極領地體系中關於不經通知的檢查的規定是緩解中國野心的關鍵。然而,俄羅斯已經證明,它可以通過「關閉站點跑道」和關閉站點無線電「阻止各方登陸」來阻止檢查。
中國最近的行動構成了長期塑造活動,以便在《南極條約》發生任何變化之前,將自己置於最強勢的地位。
劉能業建議澳大利亞更新其 2009 年澳中聯合聲明,明確確保雙邊南極關係的和平穩定,因為中國在澳大利亞南極領地佔有重要地位。如果中國的活動違反了南極領地體系,澳大利亞及其盟友和夥伴應公開「點名批評」。澳大利亞應考慮對相關中國個人、國有企業和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實施制裁。
鑒於南極洲地緣政治未來的不確定性,正如人們對中國在該地區的活動和野心日益增長的擔憂所表明的那樣,澳大利亞外交和貿易部或許應該建立自己的南極事務辦公室。這樣的辦公室可以負責制定澳大利亞的未來戰略和應急計劃,與政府各部門合作實施其官方立場,並與盟友和合作夥伴進行談判並建立國際共識。
本傑明·J·薩克斯 (Benjamin J. Sacks) 是蘭德公司的政策研究員,也是帕迪蘭德研究生院的政治地理學教授。彼得·多特曼斯 (Peter Dortmans) 是蘭德澳大利亞公司的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