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
【其一】
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
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
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
邊鸞雀寫生,趙昌花傳神。
何如此兩幅,疏澹含精勻。
誰言一點紅,解寄無邊春。
Written on paintings of flowering branches by Secretary Wang of yen-long:
(Two poems).
Who says a painting must look like life?
He sees only with children's eyes.
Who says a poem must stick to the theme ?
Poetry and painting share a single goal---
Clean freshness and effortless skill.
Pien Luan's sparrows live on paper;
Chao Ch'ang's flowers breathe with soul.
But what are they beside these scrolls,
Bold sketches,with spirit every stroke ?
Who's think one dot of red
Could call up a whole unbounded spring!
英譯選自《哥倫比亞大學中國文學集》
The full name and identity of secretary Wang are unknown. This is the first of two pentasyllabic poems dated 1087, probably written to accompany a picture of a branch of flowering plum, the symbol of early spring.
Pien luan lived in the late eighth century, chao ch'ang's dates are 998-1022
鄢陵,即今河南鄢陵縣。主簿,官職名。王主簿,生平不可考。折枝,花卉畫的一種表現手法,花卉不畫全株,只畫連枝折下來的部分,故名折枝。
論畫以形似,見於兒童鄰是北宋蘇軾用語。《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其一:「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邊鸞雀寫生,趙昌花傳神。何如此兩幅,疏澹含精勻。誰佔一點紅,解寄無邊春。」這裡涉及形似與神似,蘇軾更重視傳神之作。蘇軾以為畫所追求的是脫略形似以後的詩情,「一點紅」中就足以「解寄無邊春」,反映出無限春光。
第一首詩結合王主簿折枝畫,抒寫詩人對於「形似」論的意見。他認為,「以形似」作為論畫的標準,和以為寫詩只有寫得形似才算好詩,都是錯誤的。他主張在「天工與清新」中賦詠事物的神韻。他之所以推崇王主簿此畫,嘆羨它能用「一點紅」「寄無邊春」,正是因為這幅畫雖然著墨不多,沒有在纖毫畢肖上下功夫,但畫家善於捕捉事物的精神韻態,所以更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質,做到了以少勝多。
這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審美境界在蘇軾論及其他藝術形式時也有所表達,蘇軾《書黃子思詩集后》:「予嘗論書,以謂鍾、王之跡,蕭散簡遠,妙在筆畫之外」、「信乎表聖之言,美在咸馥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嘆也」。實質上反映出詩情的獲得就在於傳神,神既不在外物也不在作者,而在於主客契合所建構起來的形象或意象,它超越r二者,達到了更高層次的似即神似這一境界。
所謂折枝花, 是處理花卉布局的一種方法,它不是描繪整個花樹、卉草的形狀,而是選取其中的一株或一截,精心加以繪製。
這種畫法是中國畫獨有, 這種畫法的創造者就是詩中提到的邊鸞。
邊鸞,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官右衛長史。擅長畫花鳥,折枝草木,蜂蝶雀蟬,用筆輕利,設色鮮明。
邊鸞善畫牡丹,「花色紅淡,若浥雨疏風,光彩艷發」。 貞元中,唐德宗曾命他畫外國贈送的孔雀,他畫作一正一背,金翠輝映,舞態若合音節, 對推動當時花鳥畫的發展起了一定作用。唐末五代的花鳥畫家刁光胤,以及五代宋初黃筌畫派,都直接承襲他的畫風。

雙鳳鳴梧圖 邊鸞(傳) 作

枯槎雙鳧 邊鸞(傳) 作
繪畫史上的地位
在中國繪畫史上,邊鸞有著特殊的歷史地位。他是花鳥畫在唐代獨立成科並走向成熟的代表性畫家。元代湯垕《畫鑒》指出,「唐人花鳥,邊鸞最為馳譽」,「要知花鳥一科,唐之邊鸞,宋之徐、黃,為古今規式。所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也」。

榛荊鵪鶉圖 邊鸞(傳) 作
邊鸞花鳥畫的藝術成就
首先,全面提高了花鳥畫技法的藝術表現力。邊鸞花鳥畫的藝術表現力超越了同時代的所有花鳥畫家。形神塑造方面,邊鸞著意於描繪花卉禽鳥的姿態和神情,追求形神兼備,達到了「窮羽毛之變態,奪花卉之芳妍」的藝術高度。其筆下禽鳥姿態萬千、靈動自然,花卉嬌艷多姿、活色生香。用筆設色方面,邊鸞「下筆輕利,用色鮮明」,屬於工筆渲染範疇。他在用筆上發展了盛唐以來輕利靈巧的一面,精工秀妍、輕健爽利;在用色上則大膽創新,突破成規,能做到根據具體物象「隨時施宜」。邊鸞筆下鮮活可愛、水色淋漓的花卉受到當時乃至後代人的喜愛。北宋董逌在《廣川畫跋》中這樣記載邊鸞的《牡丹圖》:「然花色紅淡,若浥露疏風,光色艷發,披哆而潔,燥不失潤澤,凝結則信設色有異也。」南宋周密《雲煙過眼錄》評價邊鸞的《五色葵花》:「花心皆突出,數蜂抱花心不去,活動精彩,真奇物也。」

趙昌(959年—1016年),生年大約生於後周顯德六年(959年),逝於約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字昌之,廣漢人 ,一說劍南人 。活躍於中國北宋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6年)時期 ,著名折枝、花果、草蟲、林禽畫家。工書,擅畫花果,多作折枝花,兼工草蟲。初師滕昌祐,後過其藝,亦效徐崇嗣「沒骨法」,常於清晨朝露未乾,圍繞花圃觀察花木神態,調色描繪,自號「寫生趙昌」。當時盛行厚彩重色,而趙昌所作一片平滑,明潤勻薄,活色生香。晚年其自矜所作,往往深藏不市,若見自家畫作流落市井,則復自購以歸之,故世罕傳。
中國名畫賞析----趙昌《寫生蛺蝶圖》卷
此圖表現了群蝶戀花的田園野趣小景。作者用雙鉤填色法畫土坡,草叢,蛺蝶,構圖巧妙;物象布置得錯落有致。
《寫生蛺蝶圖》—細品「寫生趙昌」的高清畫作

粉翅濃香共撲春,林園彷彿落花塵。誰教草露吟秋思,驚覺南華夢裡人。
——《寫生蛺蝶圖》上題詩
昌花寫生逼真,而筆法軟俗,殊無古人格致,然時亦未有其比。
——歐陽修



《寫生蛺蝶圖》(局部)
大中祥符(1008-1016)年間,正值晉國公丁謂權勢顯赫、名震天下之時。不知何由,他卻「以白金五百兩為(趙)昌壽」。趙昌無故受祿,驚訝莫名:「貴人以賄及我,非有求乎?」於是親往丁府謝禮。丁謂將趙昌延請至東閣,將「生菜數窠,及爛瓜生果等」放置桌上,囑託他繪製。趙昌鋪紙研墨,揮毫創作,「俱得形似」。這段經歷使得趙昌聲譽更旺。

《寫生蛺蝶圖》(局部)
有關趙昌生平事迹和藝術思想的史料,以及傳世作品都很少,這則記載在劉道醇《宋朝名畫評》中的事迹,為我們了解自詡「寫生趙昌」的趙昌提供了生動資料。北宋畫家趙昌,字昌之,四川人。擅長畫花鳥,注重寫生,其畫形象準確生動,風格清秀,在宋代畫卉畫中獨具新面貌。雖趙昌為丁謂所作之畫現已不存,但我們仍可從其傳世作品《寫生蛺蝶圖》中一窺其藝術風格。畫作描繪的是秋天的田園風光,幾朵白色小花在枯黃的雜草叢間,開得略帶凄美,即便有遠處的綠草和近處的紅葉,也遮掩不住大面積枯黃的蘆葦帶來的秋意。飛舞的蝴蝶似乎費力地在這深秋尋找著稀缺的花朵,唯一的一株花草被蚱蜢佔領著,被吸引來的蝴蝶猶豫著是否要停在花朵之上。昆蟲間似乎在爭奪秋天所剩不多的生機,蚱蜢很謹慎地注視著盤旋空中的蝴蝶,似乎也在思忖著對策。遠處還有蛺蝶飛來,在秋天的荒蕪之中,一場資源爭奪戰蓄勢待發。昆蟲間相互的回應給人很多聯想。

枯草旁的花朵
這是岸邊的一角,水草叢生,荊棘、野菊、霜葉和偃伏的蘆葦等,爬滿了岸邊。小花用筆簡率,變化自然,用雙鉤、暈染法繪近處花卉的陰陽向背,使人看上去,花兒們似乎正在秋風中搖搖曳曳,給人種動態的美感。蚱蜢和蝴蝶,暈染出不同質感:蚱蜢的翅顯得堅硬厚實,像一個盔甲戰士,隨時會彈跳出去的有力後腿,和靈活的前肢不停地晃動著。相較之下,蝴蝶的翅膀則顯得柔軟,粉狀物布滿全身,動作輕盈柔美,剛柔形成強烈對比。畫面表面看上去有一種平和、寧靜的意境和格調,其實暗含競爭,競爭從來都是自然界最普遍的規則。

蓄勢待發的蚱蜢
在構圖布局上,作者將景物集中在下半部,上方留下很大的空白,給人秋高氣爽的空曠感,岸邊的植物雖然長得繁雜,但錯落有致。三隻美麗的蝴蝶,在空中翩翩飛舞,一隻蚱蜢正在向上觀望。《寫生蛺蝶圖》設色明快柔和,線條簡練變化豐富,突破了北宋花鳥畫院體成熟僵化的束縛,豐富了花鳥畫的技法,形成了一種更為貼近自然的新風格。

枯黃的蘆葦帶來濃濃秋意
花鳥畫借景抒情,借景言志,一幅好的作品絕對不只是技巧本身,是作品背後傳遞出來的觀察和思考。這幅花鳥畫雖名為《寫生蛺蝶圖》,但是可想而知,這個寫生的過程絕對不是如相機一樣瞬息的永恆,而是被編導出來的。這是趙昌根據其對自然界中的花卉、草蟲、粉蝶長期細緻的觀察和寫生,把花草、蟲蝶的生長規律及習性體味、琢磨得爛熟於胸后所作的。然後根據畫面情趣需要,編排了一場蛺蝶和蚱蜢爭秋的雅趣圖。

蝴蝶細如髮絲的根根須腳
作品在構圖上壓低地面和植物的空間,使得秋高氣爽的秋天曠野的感覺更強烈,在物象表現上,作者用雙勾填色法畫土坡、草叢、蛺蝶。其勾線富於頓挫和粗細變化,墨色亦有濃淡輕重之分,敷色積染多層,特別是蛺蝶的翅翼更因積染而色彩濃艷厚重,從而與主要以植物色染就的草葉形成「輕」與「重」的對比。

蝴蝶色彩濃艷
圖中蛺蝶的形象最為傳神,作者逼真地刻畫了蛺蝶之翼薄如絹紗的質感、絢麗斑斕的花紋,以及蛺蝶細如髮絲的根根須腳。傳神的筆墨展示了作者深厚的寫生功底,使本圖成為研究古代蝶種的形象資料。趙昌作畫特別注重觀察寫生。早年學畫期間就常常早起,趁清晨朝露未乾之時,邊觀察邊調彩作畫,他喜畫折枝花卉,技法上妙於敷色,以形傳神,能將所畫對象的特徵、情態,描繪得惟妙惟肖,不愧有「寫生趙昌」的美譽。

畫中三隻蝴蝶形象傳神


《寫生蛺蝶圖》流傳有序,畫卷上無作者款印,但收藏印鑒卻極為豐富,留有各朝代收藏印章39枚。清代,《寫生蛺蝶圖》轉入收藏家梁清標之手,旋即又歸入清內府,備受乾隆皇帝賞識。乾隆在畫上題詩道:青蟲出菜甲,起複化為蝶。蝶已不復蟲,生滅迅交睫。翻栩飄秋煙,迷離貼露葉。煉得長生術,金丹了無涉。

乾隆御題

左圖:魯國大長公主「皇姊圖書」印 右圖:梁清標「蕉林居士」印


北宋初年,黃筌父子成為皇家畫院一時之標桿,這種「黃家富貴」一統天下的格局,阻礙了花鳥畫的進一步發展,及至崔白、崔愨、吳元瑜出現后,風格大變。如果說崔白及其追隨者改變了當時花鳥畫壇因循守舊的風氣,並使花鳥畫創作出現新的繁榮的話,那麼稍早於崔白的趙昌,則以其恢復花鳥畫寫生傳統方面的歷史性貢獻,揭開了北宋中期花鳥畫變革的序幕,成為這次變革的先驅者。

趙昌《歲朝圖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趙昌《竹蟲圖》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趙昌《杏花圖團扇》台北故宮博物館藏
關於《寫生蛺蝶圖》北宋花鳥畫家趙昌的代表作;描寫的是秋天池塘邊的景色;體現了趙昌注重觀察寫生的藝術主張;該作品流傳有序上邊有39枚收藏印章;對北宋花鳥畫的發展影響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