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智者必懷仁 明君志雅正

作者:change?  於 2024-4-2 10:2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詩詞書畫|已有2評論





蕭瑀是誰?  他原是隋朝將領,字時文,被李世民俘后歸唐,封宋國公。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李建成和李元吉密謀殺害李世民未成,又向李淵誣陷李世民。李淵聽信后,打算懲處李世民。在蕭瑀的據理力勸下,才打消了懲處他的念頭。不久后,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淵在蕭瑀的勸解下,才把政權交給了李世民。

蕭瑀
蕭瑀
唐代太子太保、尚書左僕射、特進、金紫光祿大夫
時文
封爵 新安郡王→宋國公
氏族 蘭陵蕭氏
其他名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出生 西梁天保十四年 (575年)
逝世 貞觀二十二年六月二十日
648年7月19日(73歲)
謚號 貞褊
墓葬 陪葬唐昭陵

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封蕭瑀為宰相。但由於蕭瑀性情剛直,與房玄齡、魏徵等大臣合不來,李世民便把蕭瑀改任太子太傅。蕭瑀毫無怨言,來到東宮任職,輔導太子十分盡職,李世民對他對太子的教導十分滿意,於貞觀九年(635年),封蕭瑀為「特進」,參預政事,並贈下面這首詩給他,還說:「卿之忠直,古人不過"。

賜蕭瑀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


前兩句是歷來傳頌的名句。「疾風知勁草」,出自宋·范曄《後漢書·王霸傳》。此語原為漢光武帝劉秀讚譽王霸之言。光武謂霸曰:「潁川從我者皆逝,而子獨留努力,疾風知勁草。」李世民用此讚美蕭瑀。次句的「板蕩」為《詩經·大雅》中兩篇作品的名稱。《板》、《盪》二詩譏刺周厲王無道,敗壞政局。后以「板蕩」代指政局變亂。在風和日麗的日子裡,「勁草」混同於一般的草;在和平安定的環境中,「誠臣」也容易混同於一般的人,只有經過大風和亂局的考驗,才能看出什麼草強勁,什麼人忠誠。

后二句從另外角度盛讚蕭瑀。徒有一時之勇的「勇夫」並不懂得真正的「義」,而真正的「智者」必然心懷仁德。  

這首詩簡勁精闢,境界宏大, 極富哲理。前兩句已成廣為人知的格言;后兩句議論高遠,言簡意賅地揭示了「智」、「勇」、「仁」、「義」之間的關係。顯示出推仁天下的氣魄。

李世民(599~649),即唐太宗。公元627~649年在位。唐王朝的建立,他起了重要作用。即位后,常以隋亡為戒,深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知人善任,注重納諫,勵精圖治,使唐初社會經濟得到很大的恢復和發展,出現了史稱的「貞觀之治」。

《全唐詩》中稱唐太宗「天文秀髮,沉麗高朗,有唐三百年風雅之盛,帝實有以啟之焉」

《舊唐書·經籍志下》著錄《唐太宗集》30卷,《新唐書·藝文志四》著錄40卷,《全唐文》錄其文7卷,其中賦5篇。唐太宗「文武間出,首辟吟源唐太宗在處理政事之餘,也喜歡讀書、寫詩,並且,他對詩歌有著獨到見解。

唐太宗曾對負責修史的房玄齡說:

《漢書》和《後漢書》都載錄了揚雄《甘泉賦》《羽獵賦》、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班固《兩都賦》。

這些文字華而不實,對規勸帝王執政毫無用處,為何要收錄在史書上呢?

今後有人上疏議政,只要他言辭直率,合情合理且有利於國家,無論我是否採納,都要記錄在史書上。唐太宗文采卓越,但他一直不把自己作品編成文集。

貞觀11年(637年),就有大臣請求將太宗作品編成文集,卻被他拒絕。

太宗說:

我的詔書和命令,如果是有益於百姓的,史書都已經記載了,足以流傳千古了。

如果我的命今不遵循古訓,擾亂了政務,即便辭藻華麗,終將會讓後人恥笑的,這不是我想要的結果。

像梁武帝父子、陳後主、隋煬帝,他們都有文集傳世,可是,他們的道德、品行都不可取,最後,社稷江山統統斷送在他們手中。君主聖明與否,關鍵在於他的德性,何必要有文章流傳呢?

在德性與詩文之間,唐太宗認為,德行比詞藻重要。

後世有人以為,太宗寫的詩文過於平實,文采不足與漢武帝、曹操相比,更是排斥唐太宗作品,詩集也很少見收錄,導致許多人對唐太宗作品了解甚少,而且都忽略了唐太宗對唐詩的影響。

太宗糾正六朝浮華之風,正本清源,追求堯舜正氣之風和「詞理切直」文風,從而莫定唐詩風格,讓文學走上正確道路。

太宗與漢武帝、曹操、隋煬帝等帝王不同,他並不將文學作為表現自己方式,而是用文學傳遞自己理念。

唐太宗重德,要求有較好道德修養前提下,從事文學創作,並要作出對人有益的作品。

反觀隋朝末年的浮靡之鳳,正是唐太宗將這種風氣扭轉,走回傳統,才開創了中國詩歌史上最輝煌時期。

「以之風,盪秦漢之異;

用成英之曲,變爛墁之音。」

這句話出自唐太宗寫在《帝京篇十首》前面一序。

大宗認為,六朝詩文華而不實,要用堯舜樸實、正氣之風,改變追求「浮艷」文風。

「本華,以於大道,常於恥之。」

太宗也認為,追求奢華艷麗,會使人放縱慾望而攪亂人間正道,所以,他寫下《帝京篇》,把「雅正」之風作為他的志向。這些端莊雋重之作讓讀者領略一番千古明君胸懷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七把叉Archie 2024-4-2 16:10
李世民殺害兄弟,逼宮父親,這明顯是史實。李建成已經是太子,只要太子地位不變,繼承皇位是板上釘釘,沒必要殺死弟弟李世民。玄武門之變,無論史家如何的巧言令色,都改變不了李世民殺害兄弟,逼宮李淵的事實。史書上說,李淵召見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入宮對質太子淫亂後宮。可李世民不等對質,卻收買玄武門守將,埋伏人馬。當場殺死毫無防備的李建成李元吉。又命尉遲恭提著二人的頭顱,亮著利劍兵刃入到後宮,當時李淵正在後宮游湖,完全不像要等兄弟們對質的架勢。整個玄武門事件的記載,漏洞百出,捉襟見肘。
回復 change? 2024-4-3 12:34
七把叉Archie: 李世民殺害兄弟,逼宮父親,這明顯是史實。李建成已經是太子,只要太子地位不變,繼承皇位是板上釘釘,沒必要殺死弟弟李世民。玄武門之變,無論史家如何的巧言令
權斗殘酷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 15:2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