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隨著中國電商企業加快攻佔韓國市場的速度,韓國中小企業受到了來自中國的「通貨緊縮(經濟衰退下的物價下跌)出口」的直接打擊。內需低迷后,中國正在實施低價向海外出口庫存的「推出去」戰略。中國電商尤其將低價電子產品、服裝、雜貨等紛紛帶到韓國,不僅是作為競爭對手的韓國電商,連生產這些商品的韓國中小企業也憂心忡忡。

韓國關稅廳28日透露,去年來自中國的直購金額為23.59億美元(約3.18萬億韓元),比前一年增加了58.5%。商品件數也達到8881.5萬件,一年內猛增了70.3%。中小企業界分析認為,增加的大部分是通過中國電商進口的低價家電和生活用品,這是直接打擊了韓國小企業的商品。
「在價格上絕對不是對手」
韓國中小企業異口同聲地表示:「我們的產品與中國直購產品相比,價格競爭力必然會下降。」首先,與通過貿易進口的進口產品不同,這些是從中國直接配送給韓國消費者的直購產品,因此很多情況下不徵稅。關稅法免除了150美元以下的小額直購的關稅和附加稅,消費者通過中國電商直購的生活用品大部分屬於這個範圍。過去,即使中國推出低價產品,也可以藉助政府進出口政策或關稅等進行「第一輪防禦」,但隨著通過電商的「直購時代」正式開啟,連最起碼的防禦網也被解除了。
.jpg)
中小企業界相關人士表示:「想和中國直購產品競爭,不僅不能盈利,還要賠錢賣東西,誰會那麼做生意?」因此,用中國直購批發超低價商品以稍微彌補損失的企業也越來越多。從消費者的立場來看,現在買便宜的東西可能會有好處。但有人指出,從長遠來看,在價格競爭力上落後的韓國中小企業會倒閉,低質量產品掌握市場的可能性將增大。
將重點放在「事後限制」的政府對策
隨著產業界的擔憂越來越大,韓國政府決定成立專門小組,應對中國電商進軍韓國的問題。公平交易委員會26日對《電子商務法》修訂案進行了立法預告,其內容是海外電子商務經營者要義務性地指定韓國代理人。一句話來說,就是「阿里也必須在韓國設立辦公室和代理人,履行消費者保護義務,如果違反這一義務,將實施罰款等制裁」。
但中小企業界指出:「政府對策的重點是發生消費者損失后的『事後限制』,韓國中小企業保護方案則整體缺失。」中小企業中央會本部長秋文甲說:「中國從國家層面搞通貨緊縮出口,因此韓國政府也應該從保護整個產業的角度出發,制定平台限制法案等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