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當今在世者,無人不知雷鋒。學雷鋒做好事成了跟毛主席萬歲一樣的聖經預言刻進了"帝恩愛"(DNA)或 「埋沒人」 (memory),成為時代回聲的反諷。
跟雷鋒相比,嚴光作為古代的模範人物典型,比雷鋒可有名太多了。風格大相徑庭,那個是真善美呢?
嚴光是什麼人?
嚴光生於西漢末年,又名遵,字子陵,會稽郡餘姚縣(今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人。原姓庄,因避東漢明帝劉庄諱而改姓嚴,東漢高士(隱士)。少有高名,與東漢光武帝劉秀同學。前5年1月15日,漢光武帝劉秀出生。劉秀是東漢的開國皇帝,提起光武帝,我們會想到光武中興,會想到雲台二十八將,會想到陰麗華,這些典故或許並沒有那麼耳熟能詳,就如光武帝在歷史上的表現一樣,溫暖而又不眩目,一提起來,卻倍感真實而動人。

在劉秀身上,同樣還有一個代表友誼的故事,為歷代詩人所稱頌——這便是光武帝與嚴光的故事。嚴光字子陵,他少有高名,與劉秀既是同學,也是好友。劉秀即位后,多次想要讓嚴子陵入朝為官,他卻一次又一次地拒絕。在幾十載的光陰中,雙方雖然一為君王,一為草民,卻始終保持著良好的友誼,乃至促膝長談、同室而寢,不曾因為出入仕的問題而變化。
一個高風亮節,一個通情達理,這層友誼穿越了身份與地位,戰勝了貧富貴賤,怎能不讓後人動容呢?
劉秀即位后,嚴光變更姓名,藏身不見。后齊國有人報告:「有一男子,披羊裘釣澤中。」
漢光武帝曾經召見嚴子陵到宮中,晚上並睡同一床。嚴子陵睡覺時把腳放在劉秀腹部。次日太史說:「昨夜客星犯帝座甚急。」劉秀笑說:「朕故人嚴子陵共卧爾。」
《遊學射觀次壁間詩韻》是宋代陸遊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描繪了作者遊歷學習的心境和感受。
走遍人間鬢尚青,
爾來樂事滿余齡。
傍潭秋爽鉏甘菊,
豋岳春暄采茯苓。
閑倚松蘿論劍術,
靜臨窗幾勘丹經。
嚴光本是逃名者,
安用天文動客星。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陸遊遊歷學習的心情和滿足感。詩的開頭寫道:「走遍人間鬢尚青」,意味著作者已經歷了很多歲月,但仍然保持著年輕的心態。接著,他說自己近來的樂事滿足了他的心愿。接下來的兩句描述了作者在潭邊的景色。秋天的清爽氣息中,作者欣賞著鉏甘菊的美麗。而春天的暖陽下,他採集著茯苓。這些景色和活動都給作者帶來了愉悅和滿足感。接下來的兩句描述了作者在閑暇時的學習和思考。他倚著松樹和藤蔓,討論劍術的技巧。靜靜地坐在窗前,研讀丹經。這些場景展示了作者對學問和知識的追求。最後兩句提到了嚴光,他是一個逃避名利的人。作者問道,為什麼要用天文學來解釋客星的運動呢?這句話暗示了作者對世俗名利的冷漠態度,強調了他對自由和追求真理的追求。
陸遊還有兩首名詩詞表達了對嚴光的崇敬和追隨之意。
夜觀嚴光祠碑有感
陸遊 〔宋代〕
我昔過釣台,峭石插江淥;登堂拜嚴子,挹水薦秋菊。
君看此眉宇,何地著榮辱?雒陽逢故人,醉腳加其腹。
書生常事爾,乃復駭世俗。正令為少留,要非昔文叔。
平生陋范曄,瑣瑣何足錄!安得太史公,妙語寫高躅。
鵲橋仙·一竿風月(陸遊)
一竿風月,一蓑煙雨,家在釣台西住。賣魚生怕近城門,況肯到紅塵深處?
潮生理棹,潮平系纜,潮落浩歌歸去。時人錯把比嚴光,我自是無名漁父。
[譯文]
清早出去,籠一蓑霏微煙雨,傍晚歸來,釣一竿迷濛風月,家就居在富春江濱的子陵釣台西邊。賣魚的時候惟恐走近城門跟前,更不用說還會到鬧市深處去了。潮生時泛船出去打魚,潮平時擺船靠岸系纜,潮落時高唱漁歌歸家。當時的人們錯把我比作披蓑垂釣的嚴光,然而,我更願作一位無名的漁父。
陸遊這首詞表面上是寫漁父,實際上是作者自己詠懷之作。他寫漁父的生活與情緒,正是寫自己的生活與情緒。
「一竿風月,一蓑煙雨」,是漁父的生活環境。「家在釣台西住」,這裡借用了嚴光不應漢光武的徵召,獨自披羊裘釣於浙江的富春江上⋯⋯的典故。以此來喻漁父的心態近似嚴光。上片結句說,漁父雖以賣魚為生,但是他遠遠地避免爭利的市場。賣魚還生怕走近城門,當然就更不肯向塵世深處追逐名利了。以此來體現漁父並不投身於追隨名利,只求悠閑、自在。下片頭三句寫漁父在潮生時出來打魚,在潮以前系纜,在潮落時回家。生活規律和自然規律相適應,並無分外之求,不象世俗中人這樣沽名釣譽,利令智昏。最後兩句承上片「釣台」兩句,說嚴光還不免有求名之心,這從他披羊裘垂釣上可看起來。宋人有一首詠嚴光的詩說:「一著羊裘便有心,虛名留受到目前。當時若著蓑衣去,煙水蒼茫何處尋。」也是說嚴光雖反對光武徵召,但也有求名心。陸遊因而認為:「無名」的「漁父」比嚴光還要清高。這詞上下片的章法相似,每片都是頭三句寫生活,后兩句寫心境,但深淺不同。上片結尾說自己情緒近似嚴光,下片結尾卻把嚴光也否定了。
文人詞中寫漁父最早、最知名的是張志和的《漁父》,後人仿作的好多,但是有些文人的漁父詞,用自己的觀念感情代替勞動人民的觀念感情,很不真實。
陸遊這首詞,論觀念內容,可以說在張志和等諸人之上。顯而易見,這詞是指責當年這些被名牽利絆的俗人的。我們不可錯會他的寫作動機,簡單地覺得它是悲觀的、逃避現實的作品。
建武十七年(41年),光武帝再次徵召他,不至。八十歲時,嚴光在家中逝世。光武帝【此處存疑。光武帝六十二歲去世,如果嚴子陵死於光武帝之前,那兩人年齡上應該是兩輩人】很傷感,下詔賜錢百萬、谷千斛。嚴光葬於富春山。後世人稱富春山為「嚴陵山」,又稱其富春江垂釣處為「嚴陵瀨」,其垂釣蹲坐之石為嚴子陵釣台。
讚頌嚴光的大詩人相當多,僅舉幾例:
箜篌謠
[唐]李白
攀天莫登龍,走山莫騎虎。
貴賤結交心不移,唯有嚴陵及光武。
周公稱大聖,管蔡寧相容。
漢謠一斗粟,不與淮南舂。
兄弟尚路人,吾心安所從。
他人方寸間,山海幾千重。
輕言托朋友,對面九疑峰。
開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
管鮑久已死,何人繼其蹤。
[譯文]
上天切莫登著龍上天,爬山切莫騎著虎。
古來貴賤結交而心不移者,唯有嚴子陵與漢光武帝。
周公被稱為大聖人,也不容下管叔與蔡叔。
漢謠唱道:「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說盡了漢文帝與淮南王之間的兄弟恩怨。
兄弟尚且與路人一樣,我的心要服從誰呢?
人心方寸之間,便有山海幾千重。
輕信了朋友,對著面,心裡也像隔著九疑峰。
花開必有花謝,桃李樹不如松樹堅貞。
管仲與鮑叔那樣的友誼早已消亡,何人可以繼承他們的風尚?
李白另一首詩專寫嚴光並自比之--
《酬崔侍御》
[唐]李白
嚴陵不從萬乘游,歸卧空山釣碧流。
自是客星辭帝座,元非太白醉揚州。
【註釋】
(1)崔侍御:即崔成甫,李白的好友。曾任校書郎、攝監察御史,后因事被貶職到湘陰(今屬湖南)。曾作有《贈李十二》詩贈李白。
(2)嚴陵:即嚴子陵,名光,東漢人。少曾與劉秀同遊學。劉秀即帝位后,嚴光變更姓名隱遁。劉秀遣人覓訪,征授諫議大夫,不受,退隱於富春山。萬乘:指帝王。按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車萬乘,因以「萬乘」指天子。
(3)碧流:指富春江。
(4)客星:指嚴子陵。嚴子陵與光武帝共卧,足加與帝腹。太史奏:客星犯御座甚急。見《後漢書。嚴光傳》
(5)元非:原非。太白:指太白金星。
(6)揚:揚州與金陵相近,三國孫吳置揚州於建業,及隋平陳,始移揚州於江北之江都。見《元和郡縣圖志。潤州。上元縣》此以揚州代指金陵。
【今譯】
嚴子陵不願意做漢光武帝的隨從,回歸富春江,醉卧空山,閑釣碧流。我也像老嚴一樣,客星辭帝座,回歸江湖,並不是太白金星醉卧揚州。
釣台
李清照〔宋代〕
巨艦隻緣因利往,扁舟亦是為名來。
往來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過釣台。
[譯文]
大船隻是因為有利可圖才來往,小舟也是為了追逐名利才來。
先生的品德使往來的人羞愧,他們特地趁黑夜悄悄過釣台。
此詩表達了作者對漢隱士嚴子陵的崇敬之情,作品主要對為名韁利索所羈的世人作了形象的刻畫。詩人承認自己掙脫不開名韁利索,同時也是不願為名韁利索所羈。前兩句「巨艦隻緣因利往,扁舟亦是為名來」,「巨艦」指得是嚮往財富極力去獲取財富的人。「扁舟」指通過結交認識權貴從而獲取名利的人。這兩句渲染追名逐利的凡夫俗子的多和繁忙。無論是為利,或者是為名,皆是一些嚮往錢財和權力的唯利是圖的人,與隱者嚴子陵不為名利的高尚品德相違背,從而表現出隱者嚴子陵不圖名利的高尚品格。
《正初奉酬歙州刺史邢群》
杜牧
翠岩千尺倚溪斜,曾得嚴光作釣家。
越嶂遠分丁字水,臘梅遲見二年花。
明時刀尺君須用,幽處田園我有涯。
一壑風煙陽羨里,解龜休去路非賒。
這首詩寫於大中二年(848)正月初一,當時杜牧任睦州刺史,而好友邢群則任歙州刺史。兩人都由京官外放到偏遠的地方任職,同病相憐,加上此時又正值新春佳節,更是備感凄涼。 [全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情,表達了不得志的苦悶和對隱逸生活的嚮往。前四句寫山水風光。山岩上長滿了綠色植物,看起來彷彿有千尺那樣高,斜斜地倚靠在溪流旁邊。這樣幽雅的環境,人跡罕至,東漢初的嚴光曾把這裡當作釣魚的地方。穿過層層疊疊的山峰,遠遠就能看到像丁字形匯流的江水。這裡氣候溫暖,在別的地方只能在臘月開放的梅花,可以推遲到來年還能依舊綻放。江南的風物是如此美好,為什麼不幹脆就留在這裡呢?
后四句抒情。詩人鼓勵朋友,「現在是太平盛世,明君在上,你既然手握一方軍政大權,就應該放手去做,不要辜負了朝廷對你的期望。跟你相比,我自認老朽,留戀的就是幽靜獨處的這一方田園,可以寄託我有限的人生。」這實際上是借安慰鼓勵對方,來發泄心中的牢騷不滿。最後,詩人還表示,「對仕途已經不抱有太大的期望,現在思念的只有陽羨別業那山谷的風和煙雨。現在若辭官歸去的話,陽羨離睦州不遠,趕去還來得及。
溫庭筠《西江上送漁父》
卻逐嚴光向若耶,釣輪菱桌寄年華。
三秋梅雨愁楓葉,一夜篷舟宿葦花。
不見水雲應有夢,偶隨鷗鷺便成家。
白蘋風起樓船暮,江燕雙雙五兩斜。
此詩首二句提綱挈領,點明漁父如嚴光般隱居若耶溪的生活。三至六句寫漂泊水上,隨遇而安,如鷗鷺般匿與蘆葦叢中安睡,如此才是真的容與自然之中。末二句評家們有爭議,有的認為只是寫水上所見而已, 有的則認為寫樓船日暮仍勞勞不休,還要測風遠去,藉此反襯漁父從容閑適的生活。從前六句中尚難看出飛卿是否有意諷刺世上勞勞不休之人,因此兩說均言之成理,可並存。此詩重點在於隨遇而安上,飛卿用了四句的篇幅寫漁父「偶隨鷗鷺便成家」,其中的「偶」字猶能傳遞出一種無目的性的生活,正與道家自然而然的哲學思想契合,此應為此詩主旨。
北宋政治家范仲淹重修桐廬富春江畔嚴先生祠,並撰寫《嚴先生祠堂記》,內有「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這贊語,遂使嚴光以「高風亮節」聞名於天下。
宋人題嚴子陵詩曰:「一著羊裘便有心,羊裘豈是釣魚人;當時只著蓑衣去,江水茫茫何處尋?」
朱元璋著有《嚴光論》,其中說:「今之所以獲釣者君恩也。假使當時聘於朝,拒命而弗仕,去此而終無人用,天子才踈而徳薄,民受其害,天下荒荒,若果如是,樂釣歟?優遊歟?朕觀當時之罪人,罪人大者莫過嚴光、周黨之徒,不正忘恩,終無補報,可不恨歟!」
清人袁枚對嚴光很不以為然,作詩云:「一著羊裘不蔽身,虛名傳誦到如今。當時若著蓑衣去,煙水茫茫何處尋。」
毛澤東的同學蕭子升寫《評〈嚴先生祠堂記〉》的文章表示異議。蕭瑜認為嚴光拜訪光武帝,表明其愛慕虛榮。
毛澤東早年評價嚴光說:「嚴光,東漢氣節之士也。光武既立,征之,不就。訪之,以安車迎至。帝坐匡床請出,光卧應日,堯舜在上,下有巢由。當光之至也,大司徒(首相也)侯霸(光學友)迎之。光與書日:君房足下,致位鼎足,甚善。懷仁輔義天下悅,阿該順指要領絕,侯以書覽帝。帝曰:狂奴故態也。後世論光不出為非。不知光者,帝者之師也。受業大學時,光武受其教已不少。故光武出而辦天下之事,光即力講氣節,正見俗而傳教於後世。且光於專制之代,不屈於帝王,高尚不可及哉。」
宋代文瑩的筆記《湘山野錄》卷中載:
范仲淹被貶睦州知州,船過嚴子陵祠下,正好碰上當地一年一度的祭祀大典。鼓吶聲天,彩旗飄揚,神來神往,眾人唱著《滿江紅》迎神,有這樣的詞句:桐江好,煙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繞嚴陵灘畔,鷺飛魚躍。范仲淹聽了很有感觸,他說:我不擅長音律,但我也要撰一絕句送神。這首絕句為:漢包六合網英豪,一個冥鴻惜羽毛。世祖功臣三十六,雲台爭似釣台高。後來,當地的習俗中,就將范仲淹的這首絕句當作經典傳唱了。
范仲淹聽到的這首《滿江紅》一定是不全的,但是,僅有的幾句,桐江的神韻已經初現:煙波浩淼,這是一種水煙,繼而生騰成的雲煙,像從綠缸裏染過一樣,兩岸崖壁峭懸,嚴陵灘畔,還有鷺,還有魚,鷺在飛翔,魚在飛躍。
七里嚴陵這一帶,應該是富春江景色最美的,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原來就叫《富春山圖》,富春山,就是嚴陵山,別無選擇。我曾經說過,黃公望畫富春山圖,不僅僅將自己融入了富春山水,也是向嚴光致敬,嚴光的隱士之風,一直吹拂指引著他,他畫山居圖,也實現了自己隱歸的願望。
范仲淹的絕句,意思也相當明白。東漢大地,各路英豪紛出,東漢王朝網羅了大批人才,可是,就有這麼一個人,一個懷有宏圖大志,卻不願為官的人,他真是愛惜自己的羽毛,我的羊皮大衣非常暖和,我的竹絲斗笠非常結實,我要縱情山水,這高高的釣魚台,就是我的靈魂所在!范仲淹寫這麼一首絕句,顯然不過癮,別急,這不是剛剛碰到這樣的場景嗎?我會好好來祭拜嚴先生的,一定來!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永遠的范仲淹,永遠的嚴子陵。
朱元璋著有《嚴光論》
古代帝王喜歡舞文弄墨吟詩填詞者,一抓一大把,但寫大批判文章,批判古先聖賢,卻只有一個: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出身游丐,當過和尚,文化水平低,心理也最變態。據趙翼《廿二史札記》「明初文字之禍」云:「明祖通文義,固屬天縱。然其初學問未深,往往以文字疑誤殺人,亦已不少。」如杭州府學教授徐一夔上賀表,有「光有天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等贊語,朱皇帝覽之大怒,說:「生者,僧也,諷我曾當過和尚也;光也,薙髮光頭也;則近音賊。」可憐的徐教授,就掉了腦袋。
這樣沒文化的大老粗皇帝,能寫什麼大批判文章,能批判哪個古先聖賢?當然是皇帝出思想,御用文人代筆,以皇帝名義發表。這篇收入《明太祖文集》的大批判文章,題名《嚴光論》,批判的是東漢高士嚴光。
嚴光少有高名,曾與光武帝同學。東漢開國后,他改名變姓,隱居鄉野。光武帝派人到處尋訪,終於找到他:披著羊裘,垂釣澤中。光武帝派特使專車,「安車玄纁」,將老同學接到洛陽。嚴光卻在賓館高卧,不願去拜見皇上。光武帝只好屈尊去賓館見老同學:「子陵啊子陵,你就不願出來助我治理國家嗎?」嚴光說:「帝堯著德,巢父洗耳。人各有志,何必相逼嘛。」光武帝拜老同學為諫議大夫,嚴光堅辭不就,歸隱富春山中。事見《後漢書·逸民傳》。
其實,在「官本位」的中國,有官而不做,不算太稀罕;能堅拒帝王之聘,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這才最難。所以千百年來,嚴光被傳統知識分子奉為精神偶像: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北宋范仲淹讚歎道:「雲山蒼蒼,江水茫茫;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對嚴光,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理解:不官迷心竅,不汲汲功名利祿,不攀龍附鳳,等等。但有一點認識卻是共同的:獨立自由之精神。歷代都有知識分子自我邊緣化,隱居不仕,過無官一身輕的生活。歷代帝王不僅能容忍,還常常予以表彰。
唯有朱元璋不能容忍,要徹底否定嚴光。《嚴光論》大意說:「昔漢之嚴光,當國家中興之初,急需用人之際,卻悠遊林泉,不為君用。朕觀當時之罪人,罪人大者,莫過嚴光之徒。」不僅筆伐,還創設「寰中士夫不為君用者」這一史無前例的罪名,來嚴懲現實中的「嚴光之徒」。據朱元璋欽定案例彙編《大誥》,貴溪儒士夏伯啟叔侄斷指不仕,蘇州士人姚潤、王謨被征不至,皆被誅殺,籍沒其家。御筆親批:「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寰中士夫不為君用,是外其教者,誅其身而沒其家,不為之過。」連惹不起躲得起的自由也被徹底剝奪。
朱元璋不僅筆伐嚴光,還口誅孟子。《孟子》書中,記孟子對齊宣王說:「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他勃然大怒:「這豈是臣子應該說的話?」要罷去孟子配享孔廟的資格,若有諫者,以「大不敬」論。但《孟子》與《大學》《中庸》《論語》,被南宋儒學大師朱熹合編為一書,名《四書章句集注》,早被欽定為全國統編教材與科舉考試的標準答案,牽一髮而動全身。朱元璋就命御用文人將《孟子》書中的「反動話」,如「誅一夫」、「民貴君輕」等,共85處,統統刪去,編為《孟子節文》,頒行全國學校。
對古先聖賢這樣大無畏口誅筆伐,對知識分子這樣蠻橫霸道,中國歷代帝王,除朱元璋,找不出第二個。因為,只有他出身流氓無產者。
文人詞中寫漁父最早、最知名的是張志和的《漁父》
漁父
【唐代】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釣台漁父褐為裘,兩兩三三舴艋舟。
能縱棹,慣乘流,長江白浪不曾憂。
霅溪灣里釣魚翁,舴艋為家西復東。
江上雪,浦邊風,笑著荷衣不嘆窮。
松江蟹舍主人歡,菰飯蒓羹亦共餐。
楓葉落,荻花干,醉宿漁舟不覺寒。
青草湖中月正圓,巴陵漁父棹歌連。
釣車子,橛頭船,樂在風波不用仙。
(釣車子:現在的漁線輪,又稱放線器,卷線器,是拋(海)竿釣魚必備釣具之一。
橛頭船:一種頭尾不顯著的簡陋小船。)
張志和(730年(庚午年)~810年?),字子同,初名龜齡,漢族,婺州(今浙江金華)人,自號「煙波釣徒」,又號「玄真子」。唐代著名道士、詞人和詩人。十六歲參加科舉,以明經擢第,授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唐肅宗賜名為「志和」。因事獲罪貶南浦尉,不久赦還。自此看破紅塵,浪跡江湖,隱居祁門赤山鎮。其兄張鶴齡擔心他遁世不歸,在越州(今紹興市)城東築茅屋讓他居住。史載唐肅宗曾賜他奴婢各一人,張志和讓他們結婚,取名漁童和樵青。著有《玄真子》集。
玄真子姓張,名志和,會稽山陰人也。博學能文,擢進士第。善書。雲笈七籤一一三下書作畫。飲酒三斗不醉。守真養氣,卧雪不寒,入水不濡。天下山水,皆所遊覽。魯國公顏真卿與之友善。真卿為湖州刺史,與門客會飲,乃唱和為漁父詞。其首唱即志和詞。曰:「西塞山邊白鳥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真卿與陸鴻漸、徐士衡、李成矩。共和二十五首,遞相誇賞,而志和命丹青剪素。寫景天雲笈七籤一一三下天作夾。詞,須臾五本。花木禽魚,山水景像,奇絕蹤跡,今古無倫。而真卿與諸客傳玩,嘆服不已。其後真卿東遊平望驛,志和酒酣,為水戲,鋪席於水上獨坐,飲酌笑詠。其席來去遲速,如刺舟聲。復有雲鶴隨覆其上。真卿親賓參佐觀者,莫不驚異。尋於水上揮手,以謝真卿,上升而去。今猶有寶傳其畫在人間。出《續仙傳》[太平廣記 -> 神仙二十七 -> 玄真子]
非常好看的電影《老漁夫與海》,根據海明威小說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