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去留告白苦朋友-讀陳毅詩(1)

作者:change?  於 2023-11-29 02:1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詩詞書畫



贈勤工儉學同人  
陳毅

  被迫歸國同志,住滬十餘日,出路問題,毫無解決,同時受旅債生活需要的壓迫,陷入瞻前顧後無淚可揮的地位。同學議決紛派代表向各省呼籲,我及黎伍二君受川籍同學之命,歸川請願。臨別時同學盡來相送。我想著彼此將來危險及三年來奮鬥經過,對於同學留戀不已,因作此志別,並寄於《覺悟》欄,以明我等苦學生隱衷。

別了!別了!苦朋友們!
永別嗎?不可知!能再見嗎?更不可知!
不管他吧──
只望「分頭進行」卻能精神統一。

你們回憶往事么?
勤工,苦工,至於苦工而不得;
枵腹,露體,至於無有寄處;
請求,呼號,反至觸怒被囚;
絕食,跳牆,乃至押送歸國,
再至於不敢還鄉……

將來呢?
寒風大雪,他總是一體待遇毫無顧惜,
黃金糧食,他總是充滿別意,
時間,禍變,不停的飛來,
我們只有傷,老,病,死……
如此的人生才可痛哭呵!
唉,可憐我們無路可歸的勤工儉學者!

我們是罪犯嗎?不是。
我們是寄生蟲嗎?自信不是。
人類死盡了嗎?
生命如此無望嗎?
忍著罷!這無端的刑罰!

自殺瘋狂的同學,他們未免太無勇氣;
墮落頹唐的同志,我們怎樣把他們救起?
那希望我們的人們,我們羞不敢見!
吾族生命維繫的責任,我們又無可卸逃!
擔一份算一份罷,忍著痛苦罷!

苦朋友們!
我歸去了,你們叫我歸去的。
我懷著憂慮,不知所從,任船兒走罷。
但是你們始終不要忘卻:
被幸福忘卻的人們終被幸福尋著!
與的不如取的,取的不如別人甘心送來的,
這些都是「理性」、「經驗」告訴我們的
記著!忍著!
保持著本來面目,
他年再見呵!
一九二一年十二月十四日

  【注】此詩原載上海《民國日報》1921年
12月26日《覺悟》副刊。為張茜同志見到的
陳毅同志最早的詩,故在序言中作過介紹。
  詩中小序中所提到的黎伍二君,是黎純
一,伍桂馨。



歸國雜詩〔四首選一首〕
陳毅

地中海上
我今東歸,
歸向那可愛的故鄉。
故鄉是我的情人,
不知她而今怎樣?
歐陸的風雲蒼茫,
一股橫流東向。
袖手空歸的我呀,
怎好,怎好還鄉?
去國的壯懷,
只如今頭垂氣喪。
曾記否少年的肩頭,
應擔負什麼分量?
真不堪回想,
這些年的流浪!
踐踏了父母的血肉,
狼狽在地中海上!
啊,地中海呀,
你是文明的親娘!
你懷中的平靜,
便是那葡萄酒漿。
可憐你的酒漿,
只使得兒孫醉狂!
六年來弄的把戲,
你看了悲不悲傷?
你若不信,
再看這往來的船上:
東歸者帶了什麼?
西來者又如何失望?
文明的母親呀,
你試想,
你這葡萄色的文明,
究造出什麼佳釀?
一九二一年十一月


報 仇
陳毅

可憐的孩子,
你被誰人欺負?
你要下定復仇的決心,
莫讓仇人早早的死去,
要仇人死在你的手中,
使天下蒼生出一口氣,
這樣的努力,
才算可取!
一九二五年四月一

  【注】此首詩原是陳毅同志所著短篇小說
《報仇》的題辭,並注有「《黃沙集》中的
警告」字樣。原載於1925年4月7日北京《晨
報》副刊。《黃沙集》今已不見。據秋羊著
《從書生到將軍的陳毅》回憶:「他的一首
主張親手殺死自己仇人的詩給大家留下深刻
的印象。」據此判斷《黃沙集》可能是陳毅
同志早年詩集,或可能收有他的詩作。

第一次國共內戰期間的陳毅

1901年8月26日,陳毅出生於四川樂至復興場張安井村「一個小地主」家裡。5歲讀私塾,9歲上小學。1916年考入成都甲種工業學校(現名成都工業學院)。1919年春,赴法國勤工儉學,在巴黎結識周恩來、蔡和森、李富春等,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1920年冬,加入「工學世界社」。1921年6月,北洋政府專使朱啟鈐來到法國巴黎,他以中國的築路權、採礦權、稅收作抵押借款3億法郎,用來購買軍火。 6月30日,旅法學生召開了第一次「拒款大會」,並且在中國駐法公使館進行抗議。7月25日,中法借款條約簽訂,共計借款5億法郎。8月13日,陳毅等旅法學生召開了「第二次拒款大會」,並且痛毆中國駐法公使館秘書王曾思。不久,學生進佔里昂中法大學的運動失敗,陳毅於10月被武裝押送回國。

1923年春,陳毅到重慶,任《新蜀報》文藝副刊主筆。10月赴北京入中法大學學習,11月經顏昌頤、肖振聲介紹,轉入中國共產黨,並擔任中法大學中共支部書記。1924年,加入茅盾等組織的文學研究會,併當選中法大學學生會主席。1925年,任北京市學生聯合會中共黨團書記,並參加國民黨北京特別市黨部工作。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發生后,參與組織北京反對八國通牒大會和示威遊行,在三一八慘案中幸免於難。8月,受中共北方區委書記李大釗委派,回四川從事兵運工作,結識朱德。同年12月,與楊闇公、朱德、劉伯承等發動瀘順起義。1927年春到武漢,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政治部文書和中共委員會書記。

〔附譯〕米塞詩二首

1925年4月20日

  歌

當嬌媚的希望,
挈著我們的手腕經過,
只見她展翅飛揚,
還回頭含著微笑。

人去何處?只隨著心之所向。
雖燕兒游於和風,
也不及這般輕快,
像人們追隨著他的想象。

唉,飄蕩著邪魔女呀!
你只顧你自己的路么?
難道要蒼邁的命運老人,
才配有這樣一個年輕的情侶!

  愁

我失掉我的勇力和生趣了。
我失掉我的朋友和快活了。
即那使我自信有天才的驕矜,
我也將他失掉了。


我曾傾服過真理,
我以為它可以做一個朋友。
待我剛一了解它時,
我又將它厭棄了。

雖然真理能夠永存,
只從它那裡回來的人們,
在世上,
依然全不覺醒。

若上帝發言,
便應回答他:
在世上我能享的惟一的幸福,
便是能有幾回痛哭。


  【注】本篇是翻譯法國詩人繆塞〔當時譯
為米塞〕的作品,原載北京《晨報》1925年
4月25日副刊《文學旬報》。 詩後有陳毅同
志寫的附白:「以上兩首詩是亞弗乃得·米
塞的作品。米塞為法國浪漫派有名的詩人。
他的生活完全在醇酒婦人中度過。沉湎酒色
的痛苦造成了他的精妙的詩歌。他的任性殉
情的歷史,頗令不少人羨慕。莫泊桑年輕時
曾想學他。他的詩恰可用
美妙凄清四個字來
形容。他的詩並不宏偉奇特,只憑著感情在
紙上的幽咽,就可博得讀者的同情,他的著
述都是隨意著筆,卻足見他的不朽的天才。
  「上面兩首詩是他的名作,略略可以代
表他一生憂鬱頹廢的氣質。他說希望是一個
不易捉住的東西,是極容易消逝的。可恨的
是消逝了還要回頭微笑。這一點留戀便成為
我們痛苦的根源。第二者詠嘆的是愁悶,便
是吾國現在青年朋友們經常感受到的愁悶。
比如做事無勇,活著無趣,彷彿天地之大竟
無一處可以立足。往年自負的雄心失掉了,
而前途的希望更是渺若雲煙。這時上帝的威
權不能為力,哲學的理智也格格不能相入。
米塞說,在這時的惟一幸福便是能有幾回痛
哭,可以盡一盡傷悲情懷。但是我們的青年
朋友呢?我們的青年朋友大半是:

血已枯了!
淚已幹了!
心弦已斷,
連話也說不出了!
這樣悲哀的程度,比米塞還勝十分,這是什
么原因呢?」




春 光
陳毅
一九二五年五月二十二日

我同她相會在夢中,
突然被雀聲驚醒。
我起床外望,
東窗已披滿紅光。

朝露清清,
春光晴爽。
瓶中幾枝桃紅,
甚芬芳含睡未醒。

可愛的春日陽和,
我應謝昨宵微雨。
檐前燕鵲爭噪,
銜落花飛入窩裡。

我移步門前眺望,
點點青山在天際浮現。
好似那夢中樓閣,
使得我心遙意遠。

不負這樣的春光,
我約她作我的游侶。
當我跑到她的門前,
正值她晨起梳洗。

一件薄薄的春衫,
籠罩著她的肌體。
胸心起伏之處,
使我不敢將頭抬起。

還有蓬鬆的黑髮,
用玉手對鏡梳理。
好美麗的容光啊!
這怎是血肉的軀體?

我站在她的身後,
明鏡中顯出並影。
她端祥著自身的容光,
不管人膜拜如許。

我若跼蹐不寧,
她卻安閑不理。
我說出要她同游,
她搖頭,搖頭示意。

我惘然走出門前,
佇立在空地里。
春光啊,你空自沉湎!
你與嚴冬一樣,在我心裡!


  【注】原載1925年5月22日北京《晨
報》副刊。



夜雨讀拉馬丁《默想集》
陳毅
一九二五年五月二十二日

望不到的春雨,
今番來了。
我心靈的積塵,
彷彿被沖得乾淨了。

要不是日已昏,夜正冥,
我將去到西山絕頂,
看這幅水墨圖畫里,
--落紅陣陣!

瓦角吼,樹梢鳴。
一陣雷音,來自天庭。
綿綿的大傘扯了,
空山透明。
莫不是指給我,
上天的路徑?

一盞燈,一卷詩。
屋小,人靜,
我低徊幽唱,
晤對著法國詩人。
多情的拉馬丁喲,
可憐你,苦惱的一生!

我愛你的憂鬱,
我愛你的衷情。
你難忘你的慈親,
和你那早喪的愛人。
這便是你創作的根源,
感泣了我們後生!

夜雨呀,
請莫停!
我要借你的情調,
領略這千古詩心!


  【注】原載1925年7月5日北京《晨報》副
刊《文學旬刊》。拉馬丁是十九世紀法國詩
人,《默想集》後來一般譯為《沉思集》。



游 雲
陳毅
一九二五年九月二十三日

飄忽的游雲,
盪逸著在那山亭。
灰白的天海茫茫,
我欲度沒有慈航。

嚴酷的冰冬呀!
請早隨秋娘回來!
凝結了我的心兒,
莫讓他憑空縈想。

【注】原載北京《晨報》1925年9月副刊。



原標題:踏尋北京紅色印記 | 從中法大學走上救國興國之路

  東城區東皇城根北街甲20號是北京中法大學舊址。這所只開辦了30年的大學,卻在留法勤工儉學運動中留下了波瀾壯闊的篇章,並一度成為中國共產黨早期活動的據點。它培養出一批具有愛國主義情感和進步思想的學生,其中很多人成為新中國成立初期文化、教育界的領軍人物。

  在勤工儉學運動中應運而生

  眼前的北京中法大學本部舊址,是一處西式結構、中式瓦頂的中西合璧建築。置身這處位於原皇城東牆舊址上的昔日校舍,回望它30年辦學歷史,不禁心生敬意。

北京中法大學舊址。劉岳/攝

北京中法大學舊址。劉岳/攝

  中法大學的創辦源於20世紀初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那時候,國內一批有志青年遠涉重洋,在法國一邊做工,一邊讀書,希望以這種方式掌握歐洲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歸國後用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科學救國的辦法使中國富強起來。

  北京中法大學學生在碧雲寺雲容水態前合影

北京中法大學學生在碧雲寺雲容水態前合影

  把法國先進的教育制度引進中國,培養出高水平科技、文化人才,也是李石曾、蔡元培的理想。對他們而言,創辦一所正規的、培養知識精英的大學,是把這個理想變成現實的路徑。

  1918年底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李石曾、蔡元培等人號召和動員中法兩國人士,利用法國退還的庚子賠款創建了中法大學。擬議中的這所大學由北京中法大學、廣東中法大學(後來並未成立)和海外中法大學三部分組成,分別由國立北京大學、廣東大學和法國里昂大學負責籌備。1920年,北京中法大學在西山碧雲寺法文預備學校的基礎上成立。學校首任校長為蔡元培。

  可以說,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為中法大學的建立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大環境,如果沒有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就不會有中法大學的誕生,而中法大學成立后,也推動了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發展。

  校內建立中國共產黨秘密支部

  1922年,中共西山支部建立。1923年,中共中法大學支部也建立起來,陳毅等人是這個秘密支部的黨員。

  曾在法國勤工儉學的陳毅,於1923年秋季進入北京中法大學學習。入學后不久,經顏昌頤、肖振聲介紹,他由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團員轉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1924年七八月間,經組織批准,他擔任了北京中法大學黨支部書記一職。這是陳毅在黨內擔任的第一個職務。

陳毅畢業證書存根

陳毅畢業證書存根

  此時,中國共產黨成立三年,已從建黨之初的50餘名黨員增長了十幾倍。此時,北京中法大學也已成為中國共產黨早期的活動據點。

  北京中法大學黨支部建立之初,支部成員最重要的工作是開展統一戰線工作,宣傳群眾,發動群眾。身為黨支部書記的陳毅經常召集和主持黨支部會議,及時傳達中共北京區委兼地委的指示,認真總結黨支部在校內和附近農村的工作,並向中共北京區委兼地委彙報工作情況。

  用文學喚醒青年鬥爭覺悟

  從上世紀20年代起,北京中法大學學生中就出現優秀的文學青年,他們在黨的領導和教育下,堅持用馬克思列寧主義觀點倡導革命文學。陳毅便是典型代表。

  在《給羅生特同志的信》中,陳毅這樣寫道:「這時期,我仍然沒有放棄對於文學的愛好。我從事翻譯法國的文學作品,也另用筆名寫了許多詩歌和小說。我企圖用馬列主義的觀點來影響中國的文學。」

北京中法大學物理第二實驗室

北京中法大學物理第二實驗室

  陳毅的許多雜感與評論文章,旗幟鮮明,潑辣犀利。在《文學家你走哪一條路——勞動文藝的重要觀點》一文中,他辛辣地諷刺寄生於資產階級、博取太太小姐們歡心、垂涎於嬌妻美妾朱樓洞府的文學家,稱他們是取媚權貴、倚門賣笑、為虎作倀的「文嬌」。他大聲疾呼:文學家們,你們不要徘徊歧路,快服從大多數,替群眾作工。

  陳毅主張文學應當宣傳革命思想。在《〈失掉了的孩子〉譯後記》中,他寫道:「資本家們,權力階級們,利用自己的財力——搶來的贓品,窮人的血汗——來壓迫窮人們,窮人們當然要起來收回權利。在這種使天下為公的目的之下,無論何種手段都可以採取。」

  陳毅還在《燕風》半月刊、《小說月報》、《晨報》副刊等報刊上發表了小說《她》《歸來的兒子》《十年的升沉》《西山埋葬》《生日》等作品,反映了舊中國青年的遭遇,啟迪青年覺悟,喚醒青年起來進行革命鬥爭。

  為孫中山先生迎喪守靈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北京中法大學為孫中山舉行迎喪會,學生們到碧雲寺迎喪,並參加了守靈。

  陳毅以「曲秋」為筆名,寫了一篇題為《西山埋葬》的散文。他熱烈讚頌孫中山:在西山就讀期間,一間四壁的小屋,「像一具棺材」,「萬幸,西山的道路近數日重光了。民族空前的英雄的遺骸,決定到西山來寄殯。」

1925年4月2日孫中山先生靈柩移往碧雲寺,中法大學學生在迎喪會上的合影

1925年4月2日孫中山先生靈柩移往碧雲寺,中法大學學生在迎喪會上的合影

  然而,孫中山屍骨未寒,國民黨右派就背叛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北京中法大學的進步學生們對此義憤填膺。在鬥爭實踐中,他們認識到,直接受帝國主義宰割的工人和農民才是革命主力軍。7月28日,陳毅在《京報》副刊發表題為《誰是救國的主力軍》的文章,大聲疾呼:「工人農民們,才是我們救國的主力軍,有智識的愛國之士,與其在都市上出特刊開大會,不如放身歸田,或者投身工廠,去從事組織工農,這才是我們成功的捷徑,這才是我們永遠的辦法。」這種堅決的鬥爭態度,是對國民黨右派倒行逆施行為的有力反擊,也是在當時形勢下對於中國革命依靠對象問題的頗有見地的思考。

  進步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1925年秋季,因交通不夠便利,北京中法大學文科從西山碧雲寺遷至東皇城根39號(現為東皇城根北街甲20號),成立服爾德學院(以法國著名文學家伏爾泰名字命名,當時譯為服爾德)。此後,北京中法大學正式得到教育部認可,除大學部外,還設有4所中學和3所小學。

  此時,北京中法大學校長已由李麟玉擔任,他的思想比較進步,為學生們參加革命活動提供了方便。在黨組織的領導下,北京中法大學的學生們參加了北京各大、中學校學生的反帝愛國鬥爭。

  其實,北京中法大學在北京各大學校中是最不成規模的,學生人數少,機構也比較鬆散,甚至連一個統一的宿舍和伙食單位都沒有。但是,由於黨組織和黨員的組織作用發揮得好,每次示威遊行,北京中法大學的學生都表現出強大的力量。一次,學生遊行隊伍與警察發生衝突,北京中法大學的學生們奮勇衝擊,使遊行隊伍突破了警察設立的警戒線。

  在北京中法大學學習期間,陳毅參與了北京醫學院「改校運動」的罷課鬥爭,支持了女子師範大學反對校長楊蔭榆的鬥爭,又幫助清華大學杜鋼百、譚祖堯等人組織了「四川革命青年社」和「革命新軍社」等團體。他還組織和領導了支援五卅運動、爭取關稅自主鬥爭、反對段祺瑞大示威運動。1925年底,陳毅從北京中法大學畢業,當初懷揣文學夢的他從此正式走上革命家的道路,在漫漫征程中寫下了更為壯烈的革命詩篇。

  一批英才投身新中國建設

  於1921年成立的里昂中法大學,是中法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現代首座海外大學。早先,里昂中法大學曾被叫作「北京中法大學海外部」,實際上,更為確切的叫法應該是「北京中法大學的姊妹校」。

  里昂中法大學的學製為4年,招考錄取的學生先在國內接受兩年大學教育,再前往法國繼續后兩年的學習,但實際上,根據學生所選學科和攻讀文憑的不同,在法學習時間為3至7年不等。

  里昂中法大學的創辦,從某種角度上可以理解為蔡元培、李石曾等中國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發起者,在看到戰後形勢並考慮到當時留法勤工儉學生的實際情況后,面向更高目標的一次教育救國理念的實踐。事實證明,這所大學為新中國建設培養出了一批英才。

里昂中法大學大門舊址

里昂中法大學大門舊址

2012年3月27日《北京日報》11版報道,北京中法大學本部舊址經過改造重裝亮相,成為尚八(北京)文化集團經營的藝術機構「藝術8」所在地。

2012年3月27日《北京日報》11版報道,北京中法大學本部舊址經過改造重裝亮相,成為尚八(北京)文化集團經營的藝術機構「藝術8」所在地。

2011年,「藝術8」中心在北京中法大學本部舊址揭幕。李繼輝/攝

2011年,「藝術8」中心在北京中法大學本部舊址揭幕。李繼輝/攝

  我國著名學者、畫家常書鴻就是里昂中法大學的學生。他學成歸國后,創建了「敦煌藝術研究所」,並展開對敦煌藝術的初級保護等一系列工作,為今天的敦煌研究院及美術研究所在中國乃至在世界都是技藝超群、成果顯赫並佔領先地位奠定了基礎。常書鴻也因此獲得「敦煌守護神」的美譽。

2014年11月5日《北京日報》10版報道,北京中法大學附屬溫泉中學原校舍完成修繕。

2014年11月5日《北京日報》10版報道,北京中法大學附屬溫泉中學原校舍完成修繕。

  我國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和翻譯家沈煉之也是里昂中法大學的學生。他致力於中法文化交流,培養了很多法國史研究後備力量,平生著作、翻譯作品共有14種,文章譯文過百篇,貢獻巨大。他主編的《法國通史簡編》,是中國人編寫的法國史中最有影響的作品。

2019年1月24日《北京日報》14版報道,北京中法大學本部舊址騰退辦公功能后,將建成中法文化交流場所

2019年1月24日《北京日報》14版報道,北京中法大學本部舊址騰退辦公功能后,將建成中法文化交流場所

  曾就讀於里昂中法大學的還有我國著名科學家鄭大章。他是居里夫人的第一位中國研究生,獲得法國國家理化博士學位后回國。應時任國立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長嚴濟慈之邀,他籌建了鐳學研究所,成為我國鐳學、放射化學研究和應用的拓荒者。

  我國近代建築的先驅林克明也曾在里昂中法大學學習。回國后,他參與修建了北京人民大會堂、廣州中山紀念堂等重要建築,培養出一大批建築界人才,建築論著也十分豐富,為後人留下了寶貴財富。

  從1921年7月里昂中法大學第一批學生入學到1950年的30年間,到里昂中法大學註冊的中國學生有473名,大部分學生獲得了高等教育文憑,其中131人獲得學士學位,60人獲得工程師文憑。他們中的多數學成之後都回到祖國工作,成為我國科學界、教育界和文化藝術界的中堅力量。

北京中法大學本部舊址上的文保牌。 梁長義/攝

北京中法大學本部舊址上的文保牌。梁長義/攝

  時光流轉,歲月更迭。

  如今,位於東皇城根北街甲20號的北京中法大學本部舊址已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並成為中法文化交流的平台和窗口。而位於西山腳下的北京中法大學附屬溫泉中學舊址——北京市第四十七中學校舍,也作為中法交流遺迹進行了修繕,得以保護和利用。

  歷史不會忘記,昔日北京中法大學在中國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為教育改革、培養高水準人才作出的重要貢獻,還有這所學校的師生們在教育救國、科技救國道路上一往無前、追求真理的決心和毅力,他們的功績將永載史冊。(賈曉燕)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26 15:5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