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這首詩長安有狹斜行是宮廷詩聖手庾肩吾 (487年—551年)的記實之作。詩人坐著「豪車」到了一個不能通過的「曲陌」,遇到兩個穿著華服的暴發戶,自道住在皇宮邊,」可識不可求「,為什麼呢?接著就自豪地數點三個兒子和家屬的顯貴生活。把一千幾百年前的生相描繪得栩栩如生。
長安有狹斜行
[南北朝] 庾肩吾
長安有曲陌,曲陌不容幰。
路逢雙綺襦,問君居近遠。
我居臨御溝,可識不可求。
長子登麟閣,次子侍龍樓。
少子無高位,聊從金馬游。
三子俱來下,左右若川流。
三子俱來人,高軒映彩旒。
三子俱來宴,玉柱擊清甌。
大婦襞雲裘,中婦卷羅幬。
少婦多妖艷,花鈿系石榴。
夫君且安坐,歡娛方未周。
幰, xiǎn 車上的 帷幔 :「常乘高幰車。
綺襦 , 綺綾做的短上衣,泛指華麗精緻的衣服。 多用於豪門貴族。
御溝,是流經皇宮的河道。
送日本國僧敬龍歸[唐. 韋莊]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東更東。
此去與師誰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風。
晚唐時期,日本因唐朝國內動亂,於文宗開成三年(838)停止派出遣唐使。原先隨遣唐使舶來華學佛求經的請益僧和學問僧,此後便改乘商船往來。唐朝的商船船身小,行駛輕快,船主又積累了豐富的氣象知識和航海經驗,往返中國與日本一般只需三晝夜至六七晝夜,而且極少遇難漂流。這導致日唐之間交通頻繁,日本僧人的入唐比在遣唐使時代更加容易。敬龍便是這些僧人中的一個。他學成歸國時,韋莊為他寫詩送行, 體現了關心與惜別之情。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東更東」,說敬龍此番歸國,行程遼遠,里程不易概指。雖然《梁書。扶桑國傳》說過「扶桑在大漢國東二萬餘里」,後來沿用為日本的代稱。詩人採用「扶桑」這個名字,意指古代神話傳說東方「日所出處」的神木扶桑,其境已渺茫難尋;緊接著說敬龍的家鄉還在扶桑的東頭再東頭。說「扶桑」似有邊際,「東更東」又沒有了邊際;「遠」意更不可尋思。

「此去與師誰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風。」遣朗月、順風,使「風」、「月」得「誰」字而人格化了。「共」字,一方面捏合「風」、「月」與「師」三者,連同「船」在一起,祈願出海行中美妙舒暢之境界,渾然一體,何等詩情畫意。
聽聽這首唐詩譜了曲子是什麼感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