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末著名革命黨人中,有一位身後不僅未葬在家鄉長沙,也未葬在中國本土,而是安葬在英國利物浦公墓的英烈楊毓麟。
楊毓麟,這位出生在湖南長沙,7歲能文,聰慧驚名宿的孩童長大后,於1902年春赴日本留學,在早稻田大學專攻法政。在黃興、周震鱗等的引導下,使早存「非改革不足以圖存」 變革之心的楊毓麟走上了民族民主革命的道路。
楊毓麟,字篤生,1872年11月出生於湖南省長沙縣高橋的一個小康家庭。少年時代聰慧異常,好學深思。7歲即能作文,15歲考中秀才;后肄業嶽麓、城南、校經三書院。遍覽文學、歷史典籍,留心經世之學,尤其注重時事。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軍接連失利,22歲的楊毓麟正在校經書院讀書,他憂時感事,作《江防海防策》,痛詆滿清政府中的投降派貪生誤國。屈辱投降的《馬關條約》簽訂后,楊毓麟深知,「非改革不足以圖存」,於是,「倡維新之論」深得學政江標的賞識。1897年中舉,被分配到廣西任知縣,他不願為清廷效犬馬之勞,絕意仕途,沒有赴任。后被聘為時務學堂教習,並積極為《湘學新報》嗣改名《湘學報》撰稿,成為當時湖南維新派的重要人物之一。戊戌政變發生后,滿清政府捉拿維新派人士,他急忙逃匿鄉間,幸免於難。
1899年春,楊毓麟應江蘇學政瞿鴻機之聘,人為幕僚,不久,終以宦途污濁而辭去。1900年,楊毓麟到湘紳龍湛霖家教私塾,與龍湛霖關係極友善,並建議龍氏捐資興學。後來,胡元?創辦明德、經正兩學堂,龍氏竭力資助,楊毓麟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他在龍家以教書為掩護,閱讀私自購來的「禁書」,「以求世界之知識」,他雖然沒有參加唐才常領導的自立軍起事,但他在思想上對自立軍起事是同情和支持的。8月,唐才常等自立軍志士20餘人被張之洞殺害,楊毓麟幸免於難。這件事使他認識到「勤王」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從而萌發了民主革命思想。他和秦力山在出亡日本前夕,曾多次與黃興等人商量,「決定以根本推翻滿清、光復中華,建立共和政體為以後革命的奮鬥目標。」
1902年4月,楊毓麟東渡日本留學,先入本國人設立的清華學校,學習日語。旋改入日人所辦之宏文學院,繼入早稻田大學,此間,閱讀了不少西方社會學名著,思想更加激進。1902年冬天,楊毓麟與黃興、樊錐、梁煥彝等湘籍留日學生在東京創辦《遊學譯編》,開各省留學生自辦革命刊物之先河。該刊闡述民族革命與種族革命學說,文章大半出自他的手筆。同時又與黃興、蔡鍔、張孝准等倡立湖南編譯社,寫成《新湖南》一書,該書以廣闊的視野,探索了二十世紀的時代特徵,對帝國主義的認識,是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先進的中國人所能達到的最深刻的理解。而且,他在書中極力鼓吹湘省脫離清廷而獨立,主張「中等社會」領導反清革命,強調這是救亡圖存的首要途徑。此書出版后,立即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很快「風行於世」。
1903年,為抗議沙俄侵佔我國東北的罪行,全國爆發了轟轟烈烈的拒俄運動,留日學生在東京組織了拒俄義勇隊,楊毓麟積极參加。義勇隊后改為學生軍,駐日公使蔡鈞橫加干涉,學生軍復更名為軍國民教育會,以「養成尚武精神,實行民族主義」為宗旨。並提出宣傳鼓動、武裝起義、政治暗殺三種革命方法,其主要活動為:練習射擊、學造火藥、進行革命宣傳、派遣「運動員」回國策動起義等等。楊毓麟並與黃興、周來蘇、蘇鵬等六人在軍國民教育會中組織暗殺團,通過馮自由介紹,與在橫濱的梁慕光取得聯繫,研製炸藥10餘種。試製過程中,楊毓麟被炸傷一隻眼睛。革命黨人從此可以自制炸藥。后楊毓麟等由日本攜帶炸藥回北京,計劃在故宮內城或頤和園內一舉炸斃慈禧及滿清重臣。居京數月,因戒備森嚴,無從下手,於是南返上海。
1903年12月,楊毓麟應邀回長沙,參與華興會的籌備工作。1904年2月15日,華興會正式成立,楊毓麟加入並被派往上海,任華興會外圍組織愛國協會會長,章士釗任副會長。接著,黃興等籌備長沙起義,愛國協會擬在上海響應。但因起義事泄而流產,黃興等人撤往上海。
11月7日,黃興、劉揆一與楊毓麟、章士釗等40餘人在上海新馬路餘慶里召開大會,決定分頭髮動大江南北的學生和軍隊舉行起義。不料,又因受萬福華謀刺王之春事件的牽連,清吏在餘慶里機關內搜出手槍、炸藥、名冊、會章等物,清兵按冊拿人,捕去黃興等13人;兵弁還在搜尋物品中發現楊毓麟名片多張,楊毓麟只好避走日本得以倖免。經過這次失敗,他考慮到在東南沿海發動起義,不如襲擊首都收效快。於是,楊毓麟再次從日本返回北京,試圖打入政界,「從事中央革命」。
在管學大臣張百熙(長沙人)的幫助下,楊毓麟出任譯學館教員。以此為掩護,他在直隸保定設立兩江公學為革命機關,聯絡吳樾、馬鴻亮、楊積厚、庄以臨、侯景飛、金猷澍等人組織北方暗殺團,計劃先謀刺鐵良。楊毓麟對吳樾的暗殺主張極為賞識,在方法上也給予了具體指導。他向吳樾問及暗殺工具,吳樾等出示手槍,楊毓麟接過手槍,查看良久,笑道:「這種東洋貨,打狗都打不中,何況去殺人呢?我有更厲害的傢伙,比這強百倍,我已帶來。」說著,他令隨從將門窗關好,自己從提袋中取出一大紙包,紙包內有一銅製圓罐,長約5寸,直徑3寸,四周密封,猶如罐頭食品形狀。吳樾等人均不知道這是什麼物件,楊毓麟壓低聲音嚴肅地說:「這是我手制炸彈,可以試一試。」第二天,楊毓麟偕吳樾、金猷澍等人出北京郭門,至婆羅山山谷,將炸彈埋於巨石之下,點燃引線,霎時間,一聲巨響,聲如炸雷,放置炸彈處巨石紛飛。這炸彈果然猛烈異常,吳樾且驚且喜,立即表示願意擔當謀炸鐵良的任務。
1905年,清廷為抵製革命運動,擺脫政治危機,鼓吹「預備立憲」用以欺騙麻痹民眾。朝廷頒發諭旨,派載澤、戴鴻慈、徐世昌、端方等分赴東西各國考察,稍後又加派紹英參與其事,湊成5人,稱出洋考察憲政五大臣。楊毓麟知道這個消息后,來到保定,神氣沮喪地對吳樾說:「清廷偽為預備立憲,遣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用以愚弄百姓,這一來,恐中國永無再見天日之機會了。」
吳樾提出,與其暗殺鐵良不如先暗殺五大臣,大家一致贊同。但楊毓麟考慮到自己所制炸彈無電動開關,實行者終不免於難,因此,不忍心讓吳樾去實施。楊毓麟作為北方暗殺團團長,願自己單獨去完成任務。吳樾制止說:「樾生平既自認為中華革命男子,決不甘為拜服異種非驢非馬之立憲國民,所以寧願犧牲一己肉體,翦除這些考求憲政之五大臣。」並建議楊毓麟設法打入載澤幕中,以收裡應外合之效。當時日俄戰爭正在我國東三省境內進行,大家反覆商議后決定,為安全計,先派金猷澍到奉天去購買有電動開關的炸彈。但一無所獲,只得返回上海。
由於五大臣行期提前,吳樾急不可耐,遂於9月24日懷揣炸彈,喬裝隨從,從容步入北京正陽門車站站台,登上五大臣專車,準備炸斃五大臣。不料機車與車廂掛鉤時車身震動,觸發炸彈,吳樾當場遇難,五大臣中,僅載澤、紹英受輕傷。在此之前,楊毓麟已預先謀得載澤隨員一職,以為內應。這一爆炸事件發生后,清廷並未懷疑到楊毓麟,所以他仍得以五大臣隨員身份同行。考察事延至12月11日啟程,楊作為隨員抵達東京。此時中國同盟會已於8月20日成立,亟待發展,楊毓麟會見黃興、宋教仁、陳天華、張繼等人後,毅然辭去隨員職務,協助黃興等人擴展中國同盟會組織,並於1906年6月25日正式加入中國同盟會。不久返上海,設正利厚成肆為江海交通機關。
這年秋間,楊毓麟在上海得知魏蕃實與汪康年私將湘礦售於德國人開採,楊敏麟對這種出賣利權的行為深惡痛絕,約集留日學生易本羲、王延祉、唐支廈等力主廢約。而在滬同志童堯山、陳家鼎、廖秉衡等則主張追討魏、汪,公推楊毓麟與魏抗爭。他不負眾望,徑赴魏處,佯稱需閱條約全文研究內容,魏不知其來意,將草約交給他閱讀,他即將草約帶走,由陳家鼎、王延祉等人將草約送往駐日清使楊樞並報外務部,使這一草約終於得以廢除。12月4日,萍瀏醴起義爆發,楊毓麟準備在上海響應,但因起義很快失敗而未能如願。1907年初,受萍瀏醴起義株連,湖北日知會案發生,劉靜庵、胡瑛、朱子龍、梁鍾漢、季雨霖、李亞東、張難先、殷子衡、吳貢三九人被捕,柳繼貞亦被囚於長沙,楊毓麟到處籌款,設法營救。
幾乎與湖北日知會案發生的同時,清廷在南京也大興黨獄,同盟會員楊卓林、孫毓筠、權道涵、段?等被捕。楊卓林堅貞不屈,孫毓筠因畏禍動搖,供出王延址等多人,王延址被兩江總督端方懸賞通緝,楊毓麟又設法通知王延址,使他脫險。在上海期間,他除策動響應萍瀏醴起義、營救受難同志,參與收回利權鬥爭外,還用主要精力協助於右任籌備創辦《神州日報》,繼續致力於革命的宣傳發動工作。
1907年4月2日,《神州日報》在上海創刊,它是繼《警鐘日報》之後,革命派在國內出版的第一份大型日報,是這一時期中國同盟會在東南八省進行革命宣傳的一個重要言論機關。該報文字「以沉鬱委婉見長」,「激發潛伏的民族意識」。楊毓麟為該報總主筆,他撰寫的社論和小品文,揭露和鞭撻清政府的專制統治和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陰謀,不遺餘力。文章生動活潑,幽默滑稽,抒發真摯感情,時人譽之為「公之文欲天下哭則哭,欲天下歌則歌」。該報創刊不久,因鄰居失火,殃及報社,楊毓麟倉促中從三樓攀緣電杆而下,才得以脫險。災后,于右任無力恢復,自請辭職。此後一年多時間,全賴楊毓麟與葉仲裕、汪彭年等人共同主持,艱苦支撐。
1908年春,楊毓麟被留歐學生監督蒯光典聘為秘書。隨行至英國。1909年冬,蒯光典因故罷歸,楊毓麟亦辭秘書職,轉赴英國蘇格蘭愛伯汀大學學英文及數學等科,同時擔任《民立報》特約通訊員,為國內讀者介紹西方各黨派的活動情況。
1909年8月至10月,孫中山流亡倫敦期間,楊毓麟曾向孫中山建議設立歐洲通訊社,孫中山表示贊成,並致函當時在布魯塞爾的中國同盟會會員王子匡,囑其與楊毓麟「共同擔任之」。由於種種原因,這一計劃當時未能實現。
1910年3月,汪兆銘、黃復生、喻培倫等人暗殺攝政王載灃,為了加大炸彈的威力,在北京騾馬市大街鴻太永鐵鋪鑄造了一個可盛近50磅炸藥的「鐵西瓜」,由黃復生、喻培倫於21日晚將其埋在什剎海附近的銀錠橋下,23日夜被人發覺,事泄,經西人化驗,裡邊的炸藥出自蘇格蘭,系由楊毓麟從英國購買而來。
楊毓麟在英國聽聞黃花崗起義失敗,列強妄圖瓜分中國,心裡又急又恨,以致舊病複發,頭痛浮腫,痛苦難忍,勢單力孤,無法報國。便留下遺書,托石瑛、吳稚暉兩人將留學英國數年所積攢之一百三十英鎊(約今幣二萬英鎊)中的一百英鎊轉寄黃興,作為革命經費,建造一小型炸彈廠,用於暗殺。剩下三十英鎊轉寄其老母,以報答養育之恩。在這些安排好之後,楊毓麟於1911年8月5日赴利物浦的海邊蹈海自盡。十分可惜,只過了幾個星期,辛亥革命就拉開了勝利的序幕。
後世紀念
楊毓麟逝世后,旅居利物浦的華僑於次日召開追悼大會,以彰義烈,並厚葬於利物浦公共墳園。紀念碑上用中文寫著「中國蹈海烈士楊先生毓麟墓。」紀念碑上的一塊用花崗岩製成的碑石上,用英文寫著「中國烈士楊毓麟是因政治思想而死的,時年39歲。1911年8月5日。每逢年節,旅英僑胞經常去此地掃墓,以表示對楊毓麟這位中國民主革命家的深切懷念。
主張湖南省脫離清朝獨立
楊守仁(1871年—1911年8月5日),原名毓麟,字篤生,又名叔壬,改名守仁,別號䀌盦,筆名椎印、寒灰,男,湖南省長沙縣人,湖南維新派和革命派人物。
生平
早年經歷
楊毓麟是湖南省長沙縣高橋鎮白石園人。15歲考中秀才,后在嶽麓、城南、校經三書院學習。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軍接連失利,楊毓麟寫下《江防海防策》。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拔貢生。同年,中湖南舉人。有說他在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中進士,分發廣西知縣,未赴任。他在《致端方函》中署名為「候選知縣楊守仁」,據「候選」可知未「分發廣西」,故曾中進士一說不實。此後,他聘為湖南時務學堂教習,和梁啟超、唐才常、譚嗣同等人提倡維新變法,推動湖南維新運動。戊戌變法失敗后,他避居鄉里幾個月。
1899年春,楊毓麟成為瞿鴻機幕僚,不久再度辭職。1900年,楊毓麟前往湖南鄉紳龍湛霖的私塾教書。自立軍起義被鎮壓后,楊毓麟轉向革命,開始與黃興等人聯繫。
中年經歷
1902年,湖南官紳開始選派公費生東渡,並將留日血費生之貧苦者亦悉化為公費。是年春,他留學日本,前往清國人設立的清華學校學習日語。後來入宏文學院,后考入早稻田大學。黃興、楊度等既至東京,時與日本師友接觸,問學研討之餘,深感救國之道,必先有理論,而後有事實,有學術而後有政治;尤須破除過去定於一尊之學風,始能盡除保守濡滯之積習;而介紹東西洋自由之學說,尤為開啟新機運之前提。1902年10月,與黃興、樊錐、梁煥彝等人在東京創辦《遊學譯編》
1903年,沙俄向清朝提出7項要求,企圖侵佔中國東北地區,此舉觸及日本,東京《朝日新聞》首先刊載,留日學生遂於神田錦輝館召開學生大會。4月29日,留日學生決定組織義勇隊抗俄以為國民倡導。據統計,各省留學生到會者500餘人,通過成立拒俄義勇隊,推陸軍士官學校藍天蔚為隊長,成員有黃興、楊毓麟、陳天華等,日日操練,意欲隨時開赴前線。當中,尤以青年會成員最為積極,他們大都參加「拒俄義勇隊」,130人表示願赴戰場者,50人留東京辦事者,有女留學生願擔任看護。留學生正欲改名學生軍,在清朝壓力下,日本政府勒令解散。5月10日,留日學生惟有在學生軍集會上,議決改名為「軍國民教育會」,以便跟進事態發展。其精神則不變,且公推代表二人回國,請袁世凱主戰。北京大學堂及上海教育界均覆電贊成,並紛紛集會,擴大宣傳力量。其間,楊毓麟加入興中會,並與黃興、周來蘇、蘇鵬等六人在軍國民教育會中組織暗殺團。黃興、楊守仁主張暗殺清廷大吏,奪取要府以為革命手段,嘗研究爆炸物10餘種。楊毓麟在研製炸藥時不慎被炸壞一隻眼睛。是年6月初,黃興自日本回國,在湖南、湖北醞釀新行動。6月21日,清朝命令嚴厲緝拿倡言革命之學生,意圖以高壓手段鎮壓風潮,然而大勢所趨已不可遏阻,留日學生各種刊物均廢光緒年號,直書黃帝紀元。
是年夏天,楊毓麟復署名「湖南之湖南人」,刊行《新湖南》一小冊,主張湖南省脫離清朝獨立,楊毓麟希望將新湖南告知湖南中等社會,以恥舊湖南人之甘為奴者。楊毓麟受歐榘甲主張廣東獨立的《新廣東》鼓舞,大力主張湖南獨立。楊守仁慷慨激昂,因之大力提倡開闢新局面,組織獨立之機關,規劃獨立之地方自治;而欲達此破壞及建設之目的,則組織黨會,固其大前提。他在書中闡明寫作的動機:
微廣東倡獨立,吾湖南猶將倡獨立焉。乃者庚子實試行之,舉事不成,奮為鬼雄,而「種界」二字劖入湖南人之腦中者,如壓字機器之刻入紙背焉。然則廣東倡之,吾湖南和之;廣東鼓之,吾湖南舞之。吾於廣東,如驂之靳也……湖南者,吾湖南人之湖南也。鐵血相見,不戁不竦,此吾湖南人對於湖南之公責也。抑亦吾湖南人對於漢種之公責也。作〈新湖南〉,用遍告湖南中等社會,以恥舊湖南人之甘於為奴者,以諗舊湖南人之不願為奴者,以待十八行省之同褫奴服,而還我主人翁之位置者。
「」
——楊毓麟:《新湖南》。
楊毓麟主張,湖南應該仿效古巴等國,建立獨立的具有主權的政治實體:
精神充矣,條理具矣,程度達矣,建天心閣為獨立之廳,辟湖南巡撫衙門為獨立之政府,開獨立之議政院,選獨立之國會員,制定獨立之憲法,組織獨立之機關,擴張獨立之主權,規畫獨立之地方自治制,生計、武備、教育、警察諸事以次備舉。以吾湖南為古巴,以吾湖南為比利時,以吾湖南為瑞士,庶可謂吾黨得意之秋乎!
「」
——楊毓麟:《新湖南》。
楊毓麟將清帝國的解體比喻為羅馬帝國崩潰、將湖南獨立比作歐洲的民族國家建構。
楊毓麟不久偕兩位同志由日本攜帶炸藥至北京,約張繼由湖南、何海樵由上海前來,設機關於天津,圖謀炸死慈禧太後於紫禁城內城宮殿及頤和園以震動天下人耳目,然潛居京城數月,無隙可乘,乃失意南歸。1903年12月,楊毓麟來到長沙參與華興會的籌備工作。1904年2月15日,華興會成立后,楊毓麟被派往上海擔任華興會的外圍組織愛國協會的會長。當時黃興、劉揆一、宋教仁等籌備長沙起義,愛國協會準備在上海響應。但因起義未能發動,黃興等人逃往上海。11月7日,黃興、劉揆一與楊毓麟、章士釗等40餘人在上海新馬路餘慶里召開大會,決定發動學生和軍隊起義。不過清朝得知后逮捕黃興等13人,並搜到楊毓麟名片多張。楊毓麟於是改名楊守仁併流亡日本。
楊守仁打算再度在北京發動起義,不久從日本返回北京,出任譯學館教員,並聯絡吳樾、馬鴻亮、楊積厚、庄以臨、侯景飛、金猷澍等人組織北方暗殺團,準備刺殺鐵良。1905年,清朝發起立憲運動,並派載澤、戴鴻慈、徐世昌、端方、紹英等前往外國考察憲政。楊守仁等人決定改為刺殺五大臣,吳樾讓楊守仁潛入載澤陣營擔任隨員,裡應外合。1905年9月24日,吳樾登上五大臣火車,結果炸彈受到車身震動提前引爆,吳樾當場炸死,載澤、紹英受輕傷。爆炸事件發生后,不過楊守仁身份並未暴露,並隨同考察大臣來到東京。楊守仁在東京會見黃興、宋教仁、陳天華、張繼等人後,辭去隨員職務,協助黃興等人擴展同盟會,並於1906年6月25日加入同盟會。不久返回上海。1907年,他到上海,和于右任等人等創辦《神州日報》,並任總主筆,任職80天,以「寒灰」為筆名發表了社論和時評。不久,《神州日報》因火災而暫停出版。1908年春,楊守仁被蒯光典聘為秘書,隨行至英國。1908年冬,楊守仁辭去秘書職,並於1909年入蘇格蘭阿伯丁大學學習英語及數學等學科。其間,他會見了流亡倫敦的孫中山,並建議孫中山在歐洲設通訊社,獲得孫的贊同。此後,他作為中國同盟會駐英國聯絡員,不斷為《民主報》、《中興日報》投稿,並且秘密購買炸藥運回中國,提供給革命黨。
身亡
1910年3月,汪精衛刺殺攝政王載灃失敗。1911年4月,廣州黃花崗起義失敗,楊守仁得知后不滿革命屢次失敗,結果發病,頭痛浮腫。1911年8月5日,他在利物浦的大西洋海灣投海身亡。
身後
其遺體被英國漁民打撈上岸,楊昌濟、石瑛、吳稚煇、曹亞伯等人聞訊后也迅速趕到了其遇難處,遺體即安葬在利物浦的安菲爾德公墓。1912年,孫中山批南京臨時政府陸軍部在南京,為楊守仁、陳天華、吳樾、熊成基、鄭先聲、楊卓林等六位烈士建立了六烈士祠。

海峽兩岸紀念辛亥革命線上線下交流活動在長沙舉辦
新湖南客戶端
閱讀:25832
2022-11-15 12:19:25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1月15日訊(記者 周小雷 通訊員 黃紹之)11月13日,「海峽兩岸紀念辛亥革命線上線下交流活動」在湖南長沙縣黃興海峽兩岸青年農創基地成功舉辦。台灣設分會場,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青年代表、辛亥元勛後裔等相約雲端,共同緬懷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探討辛亥革命精神和時代意義。

今年是辛亥革命元勛楊毓麟誕辰150周年,宋教仁、蔡鍔、程潛誕辰140周年,黃一歐誕辰130周年。100多年前,孫中山、黃興等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封建帝制,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響力推動近代中國社會變革。
交流活動上,兩岸專家學者圍繞「辛亥革命元勛黃興、黃一歐、蔡鍔和宋教仁」「船山思想與辛亥革命」「緬懷先烈,繼承家風,做辛亥革命精神的傳人」等開展深入討論。
「辛亥革命為中華民族建立了彪炳千秋的歷史功績,留下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湖南省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湖南省委員會主委張大方說,我們紀念辛亥革命,就是要繼續和發揚辛亥革命精神,特別是要繼承和發揚振興中華的愛國精神,共同謀求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光明前景,共同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堅決挫敗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圖謀和行徑。
張大方表示,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台海形勢更趨嚴峻複雜,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歷史任務,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把握歷史大勢,堅守民族大義,堅定反「獨」促統,推動兩岸和平統一。
台灣元智大學校友會榮譽理事長傅慰孤中將表示,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國人來決定。為了祖國的和平,我今天特意來參加這樣的討論,就是希望祖國早日實現和平統一,希望兩岸保持善意互動,因為戰爭沒有贏家,只有輸家。

湖南師大台生陳盈璇表示,台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必將隨著民族復興而解決。新時代的台灣青年要與大陸青年一道,同心同行、攜手打拚。作為一名來自台灣的青年學生,非常榮幸能夠親眼見證祖國的發展與繁榮,同時也深切感受到祖國對我們台灣同胞的情緣與挂念。兩岸同根,血脈相連,兩岸同胞的心緊緊聯繫在一起。未來我也希望能夠作為連接兩岸的橋樑,為兩岸交流發展貢獻力量,不負韶華,砥礪前行。

據悉,本次活動為國台辦重點交流項目,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湖南省政協港澳台僑和外事委員會和長沙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共同指導,民革湖南省委祖統委主辦。邀請台灣青年60人,大陸青年30人,開展海峽兩岸紀念辛亥革命線上線下交流活動。省台辦和長沙市台辦相關領導與會指導。

一審:徐蓉
二審:張福芳
三審:周小雷
作者:周小雷 通訊員 黃紹之
責編:徐蓉1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