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美國外交官中國來信之 金鑾殿上(45)

作者:change?  於 2023-10-8 05:0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致我們的女兒

北京 美國公使館  
1902年3月14日

根據我的記憶,我還沒有跟你談起過大清皇室宗族返回北京紫禁城的事。

1月7日,皇帝,太后,皇后等人回到了曾被他們遺棄的京城。那是美妙的一天。與今人相比,後人會從這個日子裡發掘出更多的意義。一定存在一隻強有力的手,它拉開了隔在中國與11個國家之間那道沉重而染血的幕布,讓大家可以放下憎恨,帶著寬恕和祝願,伸出溫暖的友誼之手。哦,上帝的仁愛幫助我們了解你們,更好地了解你們。
幾個月以來,中國人為皇室御駕迴鑾做了大量充分的準備工作,把每件事安排的井井有條,而且他們幹得確實不錯。經過油漆,粉刷和裝飾,老房新屋都綻開燦爛而快樂的笑容,準備迎接皇帝皇后陛下。由於巨大的城門樓子已被燒毀,在原來的位置上臨時搭建了幾座門樓,這些臨時門樓用象徵皇權的黃色飾品加以點綴。皇室成員們以非比尋常的排場穿過夾道跪拜叩首以示歡迎的軍隊。

中國人專門安排了一處房屋,邀請外交官們見證皇室的回歸。整個過程秩序井然,大清大臣們,軍隊和大隊的護衛人馬隨皇室成員一起進入城內,穿過街道,繼而向他們心中神聖的紫禁城進發。所有這一切都是在八國聯軍的注視下進行的。站在大清國的角度來說,這是個英勇的行為。但中國此刻已得到神聖而莊嚴的和平承諾,她不會受到傷害。

幾天後,六個外國公使覲見皇帝時遞交了國書。在中國的歷史上,外國公使第一次從正門踏進紫禁城同樣也是第一次,在與皇帝的外交會晤結束后,公使們還受到了皇太后的接見。1月27日,全體外交使團的先生們被召見,儀式很正式,很體面,也顯得很恭敬。太后當時坐在御座上。

2月1日,皇上和太後接見了外交使團的女士們,外國公使的夫人和孩子們。這真是一個不同尋常的日子啊!為了這一刻的到來,我們做了若干天的準備。在2月1日那個美麗的早晨,外交使團團長,女士們,孩子們和翻譯人員都到美國公使館會合,並在此稍事歇息,拍照,然後離開公使館,前往皇宮。

29頂六人或八人的綠色轎子,清政府派出的護衛隊和公使館的警衛隊,以及眾多的馬夫使得我們前往紫禁城的隊伍顯得更為引人注目。我們沿著高高的宮牆前進,進入並穿過皇城,繼續沿著紫禁城的第二道東門進發。在那兒,我們下了轎子,換乘由青衣太監抬著的紅色轎子,直到皇宮的門口。我們在那裡受到了大臣們的接待,並在其陪同下來到一間會客廳用茶。

王公大臣宣告覲見的時辰已到,並給我們引路。外交使團團長和其他客人有秩序地跟隨著。當我們走出客廳時,宮女們攙扶著我們的胳膊,陪我們一起來到朝會大殿門口。經過各個庭院時,我們沿著大理石台階往上走,穿過氣派的長廊。那些大理石台階正中是雕刻精美的大理石板,兩旁是同樣雕刻精美的漢白玉扶欄。長廊規模宏大,裝飾華麗,上方是沉重而突出的黃瓦,由柚木柱子支撐著。最後一個亭閣色彩鮮亮,裝飾炫目,宮眷們就站在漢白玉台階最上方的寬闊平台上,兩側則站著大臣們。他們都身著華麗的東方服裝,佩戴著貴重的飾品。他們自然而優雅的舉止及過分的謙卑使這道風景顯得更美了。這彷彿就是神話里的一幅畫,而此刻明媚的陽光正照耀著這幅鮮活的圖畫。我從未見過有什麼藝術作品能與之相媲美。中國人追求色彩與重影的效果。我從未像此刻這樣希望藉助筆墨所創造的藝術效果來表達我從這幅特有的中國圖畫中見識和感受到的一切。它的含義遠遠超出了極致的美。願我的筆能足夠聰慧,願我的墨跡所留下的美足以訴說這寶貴的經歷。這些宮眷優雅地向我們致意后便轉過身,從我們面前經過,在離太后很近的位置一一就座。

我們在金鑾殿前停住了,站成恰當的序列,然後再走進去,在靠近太后的御座時,恭恭敬敬地向她鞠了三次躬。她坐在一張長桌的後面,桌上放著一根精美的珊瑚權杖。我們走近時,她微笑著向我示意她認出了我,因為在這群女士中她先前只見過我。作為外交使團女士們的代表,我向她致辭。美國的秘書威廉先生為我的發言做了翻譯。我說道:

「尊敬的陛下,外交使團的女士們非常榮幸能夠受到您的邀請,我們衷心地祝賀您和皇室其他成員。不幸的局勢曾使您拋棄美麗的京城,但現在一切都已圓滿解決,您現在又回到這自由而和平的京城了。您能安全回到北京,回到這未遭破壞的宮殿,這將載入目前尚無人了解的未來史之中。

「過去兩年中發生的事情對您和世界其他人民一樣都是痛苦的,但是這種悲慘經歷帶來的刻骨疼痛是可以消除的。我們真誠地希望,通過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之間建立一種更完善,更開放,更互信,更友好的關係,這種疼痛能夠得以消除。這個世界正在前進。進步的潮流無法阻擋,希望中國在這場偉大的前進中加入到由各國組成的偉大的友好聯盟中來。祝願所有的國家都聯合起來,顯示出克制,尊重和善意,為了所有民族共同的利益繼續前進。

「最近皇上發布了要給他的子民和他巨大的帝國帶來更多利益的承諾,我們真誠地祈盼上帝能夠保佑太后和皇上,幫助你們順利實現承諾。」

我念完后,慶親王走近御座,跪在太後跟前,從她手裡拿過回復

然後,女士和孩子們按照等級依次覲見太后。太后拉起每位女士和每個孩子的手,於是與太后的正式會面就結束了。我們接著又被領著去拜見皇帝陛下,他也握了握每位女士的手。

覲見以後,我們被領到另一件大屋子裡。在那裡舉行了一個非正式的招待會。

太后已經先到了,當我們進屋時,她喊道「康太太」——我的中文名字——我向她走去。她雙手握著我的手,百感交集。當她能夠控制住自己的聲音時,她說:我非常抱歉,為發生了這些不該發生的事感到痛心。這是一個沉痛的教訓。大清國從今以後會成為外國人的朋友。同樣的事將來不會再發生。大清國會保護外國人,我希望將來我們能成為朋友。」

「我們相信您是真誠的,」我說,「通過進一步的互相了解,我們相信我們會成為朋友的。」

太後接著問我這裡是否還有其他女生 士也經歷過圍困。我就介紹了美國公使館的班布里奇夫人和法國公使夫人。她又轉向我,伸出雙手抓住我的手,說了幾句話。然後,她從手指上取下一隻很重的,雕有花紋,還鑲有珍珠的金戒指,戴在我的手指上,又從她的手腕上取下了幾隻精美的手鐲,戴在我的手腕上。太后贈與每位女士一份貴重的禮物,同時也沒忘了孩子們和翻譯人員。

從這兒我們又被護送到宴會廳,那裡的三張長桌子上擺滿了精選的中國菜。我們應邀入座。長桌的盡頭有一個空座位,就在我的左邊。當太後進來的時候,我們都起立致意。她走到空座位前,端起酒杯,我們也舉起酒杯。她把她的酒杯放在我的左手上,優雅地握著我的雙手,這樣酒杯和酒杯就碰在了一起,她說「聯合」。接著,她拿起我的酒杯,把她的給了我,又向眾人舉起酒杯,大家都紛紛響應。

然後開始上茶。太后雙手端起一隻茶杯放在我的手裡,把它舉到我的唇邊。用完茶之後,我們仍被邀請就座。太后拿起一塊糕餅,撕下一小塊塞進我的嘴裡。她對其他公使夫人也同樣表示了敬意,在同桌其他客人的盤子里都放了一小塊餅。

宮裡的女眷們也和我們坐在一起,其中有三位我在第一次覲見時見過。她們微笑著鞠躬致謝,伸出雙手去接太后賞賜的食物。太后的養女,即大公主,和太后的侄女站在她身邊,對我們禮貌而體貼。中國駐英國公使跪在那裡充當翻譯。我們談論了皇室的回歸,李鴻章總督的去世,我所參觀的中國學校,與大臣們的會面,詔書以及相關的事情。我們的交談毫不矯揉造作。

太后一遍又一遍地向我保證過去兩年裡發生的那些事將不會再發生。她看起來體貼而嚴肅,念念不忘客人們的安逸和愉快。她的眼睛明亮,犀利,充滿警惕,因此任何事也逃不出她的觀察。她的容貌看不出殘酷或嚴厲的痕迹;她的聲音低沉,柔和,充滿磁性,她的觸摸溫柔而親切。

皇后,皇帝的妻子,在我們進宴會廳之前就陪伴著我們。她年輕漂亮,舉止溫柔,引人注目。她衣著華貴,妝容華美。皇帝有時會在宴會廳待著,或坐或站。他個頭較小,有著一張年輕俊朗的面龐:他的眼睛帶著笑。在我的印象中,他不是個虛弱的人。

當我們從桌邊站起來時,太后說:「我希望我們能經常見面,更加了解對方,從而成為朋友。」她走向其他餐桌,與女士們和孩子們交談,然後就離開了宴會廳。

穿過漂亮的房子和庭院,我們被送上轎子。我們從皇城出來時,紫禁城的一道道大門在我們的身後鎖上了。我們以來時的陣容離開了那裡。這歷史性的一天絕無不利之處,今天所發生的一切一定會會有足夠的生命力在各國人民的心中紮根,發芽,開花並結果。

這次覲見之後,外交使團要求大清皇室在將來的接見中不要再贈送禮物了。

對於女士們接受皇家邀請的手,有很多尖銳而刻薄的批判。個人的痛苦有其毒害性,並會使傷口裂開,甚至有可能讓它裂開更大的口子。但是通過和平談判,國家的智慧在尋求使傷口癒合的辦法。把悲傷和怨恨深埋心底將永遠不能減輕可怕的往事所帶來的刺痛,也永遠不會讓我們有片刻安寧。

在這個陌生的國度里,我們經歷了一段不可思議的日子,但這些日子不僅是極有趣而且也是極有教育意義的。這個冬天,我們得到允許,見到了以前從未見過的那麼多清朝大臣。社交與政治方面頻繁的聯繫使中國人和外國人之間有了更好的理解,但在他們能夠協調一致地思考與行動之前,還需要做更多耐心的工作,還需要保持克制。 


undefined
圖為北京故宮內的太和殿

金鑾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或金鑾寶殿,為北京故宮外朝三大殿中最南面的宮殿,是紫禁城內規模最大、開間最多、進深最大和屋頂最高的殿宇,也是中國現存古建築中面積最大的一座 ,並是明清兩朝北京城內最高的建築,堪稱中華第一殿。皇帝登基、冊立皇后等大典都在此舉行。太和殿是皇權的象徵,因而在各種形式上都刻意追求與眾不同。

太和殿位於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自建成后屢遭焚毀,又多次重建,現所見為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undefined
紫禁城示意圖:G. 太和殿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建在一座三層漢白玉台基上,合稱「三大殿」。「三大殿」和東面的文華殿、西面的武英殿等建築合稱「外朝」。三大殿位於紫禁城中軸線暨北京中軸線上。

歷史

undefined
清乾隆《萬國來朝圖》局部,前為太和門,後為太和殿
太和殿始建於明朝永樂四年(1406年),建成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奉天殿。奉天殿初建時的體量,據《明世宗實錄》卷四百七十記載:「原舊廣三十丈,深十五丈雲」,即面闊95米,進深48米,面積達4522平方米,大小為現今太和殿的近2倍。

太和殿匾額

太和殿的轉角出檐
從西北方向看太和殿後面

永樂十九年(1421年),奉天殿遭雷擊焚毀,正統元年(1436年)至正統六年(1441年)重建。嘉靖三十六年四月丙申(1557年5月11日),又遭雷擊焚毀。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完成重建,改名為皇極殿,僅為原奉天殿的三分之二大小,所以與原建築的大基座相比顯得小。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遭遇火災,天啟七年(1627年)重建。

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改名為太和殿。順治三年(1646年)和康熙八年(1669年)各重修一次。

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二月初三半夜,由於太監失誤,太和殿西邊御膳房失火,太和殿再次被焚毀。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至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重建。現存的太和殿即此次重建后的形制,因防火需要,原正殿兩側副階被改為夾室,木構斜廊被改為防火磚牆。

明朝、清朝太和殿的主要用途有:

大典:明朝、清朝24位皇帝均在太和殿舉行大典,例如皇帝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征。
朝會:皇帝在太和殿接受文武官員朝賀,稱「朝會」,朝會使用大量陳設、樂器等設備,規模極大。朝會中,以每年萬壽節、元旦和冬至三大節舉行的「大朝儀」規模最為盛大,皇帝在太和殿接受文武官員朝賀,並向王公大臣賜宴。此外,每月朔望也會在太和殿舉行「常朝儀」,皇帝會在太和殿接受文武官員的叩禮。

其他:清朝初年,曾在太和殿舉行殿試。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起,改在保和殿舉行,但「傳臚」仍在太和殿舉行。

辛亥革命后,清遜帝溥儀仍居後宮。袁世凱意圖稱帝,以三大殿為宮殿,對內外裝潢有所改動。其中寫有殿名的匾額上面的滿文被鑿去,漢文移至中間。

建築
雪中太和殿

太和殿為紫禁城內等級最高、體量最大的建築,建築規制之高,裝飾工藝之精,堪居中國古代建築之首。

太和殿面闊11間(63.96米),進深5間(寬37米),建築面積2377平方米,殿高26.92米,加上下面的須彌座和高達8.13米的三層台基,通高35.05米。台基上有大量的龍鳳石雕。現存的太和殿,面闊低於太廟前殿的面闊68.2米,也低於明長陵棱恩殿的面闊66.75米。


undefined
太和殿殿頂仙人神獸排列示意圖。自左至右依次為:0騎鳳仙人、1龍、2鳳、3獅子、4天馬、5海馬、6狻猊、7狎魚、8獬豸、9鬥牛、10行什。最右側為螭吻。

太和殿為重檐廡殿頂。殿頂正脊兩端的螭吻,每個由13塊琉璃構件組成,螭吻高3.40米、寬2.68米、厚0.32米、重約4.3噸,是紫禁城內最大的螭吻。殿頂垂脊檐角上有琉璃製成的仙人神獸像,除騎鳳仙人外還有10個神獸,數量之多為現存古建築中所僅見,分別是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鬥牛、行什。它們既起到美觀的作用。又寄託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願望。這些仙人神獸像也有建築功能。屋脊的坡度會使脊瓦下滑,交樑上需要鐵釘固定,為了保護鐵釘免受雨雪侵蝕,這些仙人神獸像就用來當鐵釘的帽子,並起到裝飾作用。垂獸、套獸、戧獸也都是一樣的作用。

清朝舉辦大典時,擺放在太和殿廣場上的品級山,官員依據品級山標示位置根據自己的等級入位。品級山現在太和門西廡的「清宮鹵簿儀仗展」展出
太和殿裝飾豪華。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室內外梁枋飾和璽彩畫。門窗上部嵌有菱花格紋,下部浮雕雲龍圖案,接榫處有鐫刻著龍紋的鎏金銅葉。

太和殿共有立柱72根,最高的12.7米,最粗的直徑1.06米。原來都是楠木立柱,但早已毀於康熙十八年(1679年)火災,今太和殿的柱子是清朝康熙年間重建時用松木拼接而成,其中包括寶座兩側直徑1米的6根瀝粉貼金雲龍圖案巨柱。這種瀝粉貼金雲龍圖案巨柱是紫禁城其他建築物沒有的。所貼金箔使用深淺兩種顏色,以突出圖案。6根瀝粉貼金雲龍圖案巨柱上的龍,龍頭全都望向寶座。太和殿內的天花、藻井等的設計,康熙十八年(1679年)火災以前也是所有宮殿中等級最高的。藻井寓意為「水」。天花上有專為太和殿描畫的彩畫,以龍鳳圖案為主,大量使用金色。彩畫同時也應用在柱子等地方。

太和殿內地面鋪砌金磚,每塊邊長約為0.67米,整個太和殿共有4718塊金磚。所謂金磚,是蘇州等地燒制的高級磚塊,燒製程序十分複雜,前後花費時間長達半年以上,成品還需經過仔細挑選,才能鋪砌在太和殿上。

太和殿前的東、西兩廡各有一閣:

弘義閣:位於太和殿前廣場西側。
體仁閣:位於太和殿前廣場東側。
兩閣北側各有一門:

右翼門:位於太和殿前廣場西側,弘義閣北側。坐東朝西。
左翼門:位於太和殿前廣場東側,體仁閣北側。坐西朝東。
太和殿東、西兩側有牆,牆上各開一隨牆門。三大殿台基以下,東、西兩側另外各有一門:

中右門:位於太和殿西側。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
中左門:位於太和殿東側。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

太和殿及太和殿廣場全景。自左至右依次為:弘義閣,右翼門,中右門,太和殿,中左門,左翼門,體仁閣

殿內陳設

undefined
太和殿內景


太和殿內明間正中現設有雕著13條金龍的寶座,為髹金雕龍大椅,是明朝嘉靖年間遺物,寶座通高172.5厘米,座高49厘米,座寬158.5厘米,座前腳踏高30厘米,椅背為「圈椅」式,由金絲楠木製成,雕有蟠龍,自中間向兩側扶手處逐漸走低,靠背背板平雕陽文雲龍。寶座下有一小底座,小底座下為一大底座,大底座設在一個高約2米的朱漆方台上。方台為楠木製作,外髹金漆,四周採用宮殿基座形式,鑲有大量寶石,方台正面和左右有7級台階。寶座後面有雕龍金漆屏風,為清朝遺物,共七扇。寶座沒有椅腿,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約寬1.67米、深0.67米的須彌座底座。寶座前兩側有四對陳設:寶象、甪端、仙鶴、香亭。寶象象徵國家安定、政權鞏固;甪端為傳說中的瑞獸;仙鶴象徵長壽;香亭象徵江山穩固。寶座上方懸挂有乾隆帝御題「建極綏猷」匾額。[6][2][7]兩側柱子上掛有乾隆帝御題對聯:「帝命式於九圍茲惟艱哉奈何弗敬,天心佑夫一德永言保之遹求厥寧。」

undefined
太和殿藻井和軒轅鏡

如今太和殿內陳設的寶座和屏風中,只有屏風是清朝太和殿內的原物。清朝康熙時期重建太和殿,新制了寶座和屏風。1915年袁世凱稱帝時期,太和殿一度擺放當時新造的一張紫檀木寶座,為西洋風格的高背大椅,原來太和殿內的清朝寶座可能同時被毀。據說因袁世凱腿短身長,該寶座椅背高,座面短,椅背上有白緞綉成的一個袁世凱設想的「中華帝國」的國徽,寶座做工粗糙,白緞日久破裂后,可見其內裝的是乾草。這座袁世凱寶座從1915年到1958年一直放置在太和殿。1958年故宮博物院重新對外開放時,故宮博物院決定撤掉與太和殿整體風格不協調的袁世凱寶座,但找不到合適的寶座陳設。某一天,故宮博物院傢具庫彙報庫內存有一隻破舊的椅子,懷疑是個寶座,故宮博物院專家朱家溍親自前往考證,推斷那是明朝嘉靖年間撤換下來的太和殿寶座,並就此確定以該寶座殘件為基礎進行恢復。後來劉炳森繪圖,13位專家經過一年多工作,在1964年9月將該寶座修復完成。因為寶座根據殘件恢復,殘件是明朝嘉靖年間遺物,所以恢復后的寶座是明朝風格,與寶座後面陳設的清朝屏風風格不同,這可從二者的龍紋和雲紋上分辨出來。1958年撤下的袁世凱寶座,後來被故宮博物院撥交河北省遵化縣清東陵,陳放在慈禧陵的祾恩殿內。

寶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似傘蓋向上方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卧巨龍,龍頭下探,口銜寶珠。[4]這寶珠是一顆大銅珠,名為「軒轅鏡」,旁邊還有6顆小珠。民間傳說如果不是受命於天的人坐上寶座,軒轅鏡就會落下來,致那個人於死地。據傳說,袁世凱準備登基之前,怕軒轅鏡掉下來砸死自己,於是下令將寶座向後(向北)移動2米。後來雖將袁世凱寶座替換為明朝嘉靖寶座,但位置並未移回,因此如今軒轅鏡正下方是方台的台階前沿,而非寶座。

殿外陳設
太和殿前帶有寬闊的平台,稱「丹陛」,俗稱「月台」。丹陛上陳設日晷、嘉量各一,銅龜、銅鶴各一對,銅鼎18座(鑄造於乾隆年間)。日晷為古代計時器,嘉量為古代標準量器,二者均象徵皇權。龜、鶴象徵長壽,銅龜、銅鶴內部中空,大典時用來燃放檀香。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所在的高8.13米的三層漢白玉台基,周圍環以漢白玉欄杆。欄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龍頭,每逢下雨時,排水龍頭一起噴水,形成「千龍吐水」的景觀。

丹陛西側的銅龜
丹陛西側的銅龜

丹陛西側的銅鶴
丹陛西側的銅鶴

丹陛西側的嘉量

丹陛西側的嘉量

丹陛東側的日晷
丹陛東側的日晷

東西兩廡
太和殿東西兩側的中右門、中左門到太和門東西兩側的之間,分別有廡房,即太和殿東廡、太和殿西廡。

2005年起,太和殿西廡的弘義閣舉辦皇家禮樂展,在弘義閣迤南西廡舉辦清宮武備展。后閉展。


青衣太監 

宦官是古代被閹割後為貴族、皇族服務的男性官員。在中國也稱太監、公公、內臣、內官、內璫、內侍、內豎、寺人、閹人、閹璫、貂璫、璫官、中官、中涓、涓人及中貴人等。

著名宦官

豎刁:春秋時齊國宦官。為表對齊桓公的忠心而自行閹割,齊桓公也因此事而不聽管仲遺言,親信易牙、豎刁。桓公病危時豎刁作亂,桓公衣袖蒙臉,氣絕而死。之後桓公五位公子為繼位而明爭暗鬥,無人替桓公收屍。
嫪毐:戰國時期秦國的假宦官,與太後趙姬通姦,后被秦始皇車裂。
趙高:秦朝時宦官,第一位宦官宰相,秦始皇死後專權獨斷,被秦王子嬰所殺。
司馬遷:漢朝漢武帝時宦官,原為漢太史令,后因李陵案下獄,受宮刑,后授中書令(西漢時期歸屬於內廷宦官機構),發奮纂寫史書。完成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後世稱之為太史公書。
鄭季產:與漢和帝合謀,計殺竇憲,后頗得權柄。
侯覽:與漢桓帝、單超打擊外戚梁冀勢力的鬥爭,朝廷檢舉侯覽的罪行,侯覽因此畏罪自殺。
蔡倫:東漢時宦官,相傳是紙的發明人。由於政爭,陷害漢安帝的祖母,后被迫自殺。
曹騰:東漢宦官,宦官中唯一有帝號者,收養了曹操的父親曹嵩(由曹睿追封)
張讓:東漢十常侍之首,殺死了大將軍何進。在袁紹入宮捕殺宦官時,跳黃河自盡。
黃皓:三國時蜀漢宦官,頗受劉禪寵信,因而荒廢政事,但在劉禪投降魏國后不知所終。
高力士:唐玄宗寵臣,傳說李白醉酒後要「力士脫靴」(多為傳說)。力士權勢雖大,但頗為忠義,多次參與平息皇室內亂,且敢於直言勸諫,玄宗死後即絕食而死。
李輔國:唐肅宗當權的宦官,擁立唐代宗有功,后因驕橫,被唐代宗派人殺死。
楊良瑤:唐肅宗后的內養宦官,歷四朝,曾出使黑衣大食
魚朝恩:唐朝時以監軍出身的宦官,頗有才氣,能講授《五經》,亦能佛法。后因專權,被唐代宗賜死
仇士良:唐朝專權宦官,神策軍中尉,在甘露之變中果斷劫持唐文宗,致使李訓、鄭注等為首的朝臣集團圖謀剿滅宦官干政勢力的努力失敗,從此唐朝中央政府徹底被宦官集團控制。仇士良后被唐武宗逼退,幽悶以死。
王繼恩:北宋初年宦官,宋太祖內侍,太祖崩殂后召晉王趙光義入宮,後者即位,是為宋太宗,后率軍帶兵平定李順之亂。太宗崩殂后,與參知政事李昌齡勾結,欲廢太子,改立元佐為帝,被呂端識破,真宗即位后幽禁。
秦翰:北宋初年宦官,宋太宗和宋真宗兩朝抗遼名將。
童貫:北宋宦官,與權相蔡京勾結,在小說《水滸傳》亦有描述。力主宋、金協力攻遼,后被宋欽宗賜死。
鄭和:明朝成祖三寶太監,航海探險家。
王振:明朝第一位當權宦官,引致土木之變,明英宗被俘。王振則被護衛將軍樊忠所殺。
曹吉祥:使明英宗重新複位的宦官
汪直:繼王振之後明朝第二位當權宦官,曾經統領西廠,與萬貴妃壟斷朝政。
劉瑾:明朝時當權宦官,貪污甚鉅,后被明武宗凌遲處死。
張永,明武宗時的大宦官,告發劉瑾罪狀,於是劉瑾凌遲。王陽明被江彬誣陷時,曾經進言力救
馮保:明朝宦官之一,權傾一時,與大臣張居正合作,後為明神宗所罷。
魏忠賢:明熹宗時宦官,頗得寵信,把持朝政,殺害了許多東林黨人,后被明思宗罷免而畏罪自殺。
王承恩:明思宗時宦官,自明思宗年幼時即隨侍不離,並擁戴其即位,掌握輔佐大權,對抗復社黨人,后與明思宗一同自殺。
安德海:清朝慈禧太后的寵臣。后出北京,在山東辦貨,被山東巡撫丁寶楨以祖訓逮捕,處斬。
董海川:河北文安縣人,宦官,清朝武術家,八卦掌始創者。
劉進保:清末太極拳家,楊氏太極拳始創者楊露禪的弟子,禮王府太監,晚年授拳於弟子張正學。
李連英:俗作「李蓮英」。服事慈禧太后,為繼安德海后另一位當權太監,1911年卒,年六十四。
小德張:中國最後一位掌權太監。1957年病逝,年八十一。
寇連材:為慈禧太后梳頭房太監。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二月初十,太后沒有起床,他就哭諫:「國危至此,老佛爺即不為祖宗天下計,獨不自為計乎?何忍更縱遊樂生內變也。」被太后喝斥出去。他上折十條死諫。太后將他囚禁在內務府慎刑司,次年下令移交刑部。二月廿六,在北京菜市口被處斬。梁啟超曾經給他專門立傳。
孫耀庭:中國最後一名太監,曾服侍清遜帝溥儀,於1996年去世

宦官作為宮廷內侍見諸世界多個地區。古代東亞世界各國,包括中國、朝鮮、越南的皇室偏好任用宦官作為內侍。歐洲的古希臘、羅馬帝國與拜占庭帝國的宮廷中都有宦官,拜占庭法院里甚至有大量的宦官職員,也有一些被重用當大官。埃及、波斯、印度,奧斯曼帝國等古文明都曾經有相同的做法。《新約聖經》中亦有向來自非洲衣索比亞的宦官傳福音的記述。英文中宦官(eunuch)一字即由希臘文「守護床的人」轉變而成,可見宦官在本來都是為了保護後宮貞節、皇族血統而設。奧斯曼土耳其人主要使用的是黑人宦官,名為諸女領班,也有白人宦官,但黑人人數多,勢力也較大。

東亞
古代中國
主條目:中國宦官在中國,商朝時的甲骨文中曾出現缺字圖片,其義與閹字相通,可見當時已有將人閹割;但未見有將他們作宮庭內侍的記述。在中國,商朝時的甲骨文中曾出現「缺字圖片」字,其義與閹字相通,可見當時已有將人閹割;但未見有將他們作宮庭內侍的記述。

西周時開始有使用閹人的記載,《周禮》內有「宮者使守內,以其人道絕也」。當時的閹人被用來作「寺人」、「內豎」、「閽人」等職,但是人數不多且地位低下,只是負責雜役、傳令等工作,是家臣的一種。

隨著專政王權的發展,到了戰國、秦朝時,受宮刑的人大量增加,使用閹人的機構亦增多,閹人當政亦開始出現,正如舉薦藺相如的繆賢、指鹿為馬的趙高。

到了漢朝,侍候皇帝的人統一被叫作「宦者」或「宦官」。但早期宦官不一定都是閹人,在東漢之後才完全使用閹人做宦官。據說此名是出自拱衛在天帝星旁一個叫「宦者」的星座。東漢時,規定宦官全部要用閹人,大規模宦官當政亦在當時首次出現,東漢末年成為宦官與外戚之間彼此廝殺的舞台,被柏楊稱為「第一次宦官時代」。

唐代開始有所謂的「市舶宦官」,即「中人之市舶者」,專門負責管理東南沿海地區海外貿易,《資治通鑒》亦載:「唐置市舶使於廣州,以收商舶之利,時以宦者為之」。韋某是有史可考的第一位市舶宦官。之後,在唐代安史之亂后再次出現大規模宦官當權,被柏楊稱為「第二次宦官時代」。這是由於唐代安史之亂後期,宦官自殿中監李輔國開始掌握了軍權,「寶印符契,晨夕軍號,一以委之」,日後宦官不但總領神策軍,而且還組建牙隊,最後形成專權,甚至有立廢皇儲之大權,唐文宗甚至稱自己不如周赧王和漢獻帝,宦官一直專政至唐朝滅亡。

宋朝建立后,基於唐朝滅亡的教訓,對宦官參政防範較嚴,宋太祖不許宦者「干預政事」,宦官到一定年資必須轉出外任,太祖以後的皇帝均遵照祖訓。故宋代雖有童貫、梁師成等禍國宦官,但宦官之權力並沒有凌駕於丞相之上的權勢。

在遼代時,為政府高級職位的名稱,並不一定由宦官擔任。

至明朝時,宮廷內設十二監二十四衙門,提領者被稱為掌印太監,下有「少監」、「中監」,由於太監職位常由宦官擔任,於是「太監」變成了高級宦官的稱謂,後來成了對宦官的統稱。雖然明太祖明令禁止宦官干政,但明成祖即位后開始重用宦官。明初交趾監軍馬騏激發交趾人起兵脫離中國獨立,明末時曾經有過宦官數萬人,據王世貞《龠山堂別集·中官考十》記載:「南海戶凈身男九百七十餘人復乞收入。」宦官遍布政府各部門,以太監充任的特務分佈全國,尤其是天津、泉州、寧波、廣州等對外商船貿易海港港口必定派駐「稅監」太監[7],被柏楊稱為「第三次宦官時代」。但與東漢和中晚唐時期不同,皇帝通過任用宦官掌握政局,不像東漢和中晚唐時期皇帝被宦官控制。

崇禎帝即位后大殺宦官,結束宦官專政的局面。他多次怒斥宦官:「將我祖宗積蓄貯庫傳國異寶金銀等,明比盜竊一空。」宦官時代的結束,一定是王朝的覆亡。王夫之在《沿書引義·舜典四》中針對宦官議論:「宮刑施之,絕人生理,老無所養,死無與殯。無罪之鬼,無人除墓草而奠懷染。故宮者,均於大辟也。且宮刑之後,二氣時乖,肢體外痿,性情內琢。故閹瘸之子,豹聲陰鷙,安忍無親。且刑人並齒於天地之間,人道絕而發已凋、音已雌矣,何懼乎其不冒死而求逞於一朝?而又美其名曰,姑且憐其無用,引而置之官府之間,不知埋下禍根深矣。宦寺之惡,甚於士人,只因其無廉隅之借,子孫之慮耳,故憫不怕死,何況乎其以淫而在傍君主之側耳。」。又有由宦官組成的軍隊「凈軍」。

到清朝時,宦官統稱為「太監」。清朝對太監控制得十分嚴格,除了清末有一兩個受寵的太監小有勢力之外,宦官專權的情況完全沒有出現。

中華民國政府擬定的《清室優待條件》第六條規定宣統退位后「以前宮內所用各項執事人員,可照常留用,惟以後不得再招閹人。」民國初年袁世凱稱帝時,宣布宮中永遠不用宦官,宮中僕役全部由女官擔任。滿洲國時期,滿洲國帝宮內仍有宦官,不過人數減少。且當時國民政府與滿洲國政府不相交通,亦不通郵電,因此有關那時太監的情況之所知資料與紀錄幾無留存。

古代朝鮮
朝鮮半島模仿中國職官制度的同時,引入了宦官制度。朝鮮半島有史可考的宦官歷史可以追溯到9世紀初期的三國時代。

高麗王朝和朝鮮王朝時期,朝鮮半島將宦官稱為內侍。由於醫療技術水平未能達到標準,切斷陰莖的死亡率很高,朝鮮半島的宦官僅僅是切除睾丸。

朝鮮王朝時期的內侍由內侍府管轄,從最高職位從二品尚膳到從九品尚苑共有140名。內侍一般從小入宮接受閹割,於宮內的內班院接受教育,主要教材是輔佐中國帝王忠臣們事例的《大學演義》。要通過小宦考試才可以接受正式內侍訓練。

內侍居住於宮外,但必須讓國王隨傳隨到,他們多居於昌德宮前的鳳翼洞通往宗廟的路上。他們工作的內侍部在北部俊秀坊(今孝子洞附近)。在大韓帝國末期,內侍住處集中在鍾路區雲泥洞。

內侍的主要是管理王室飲食諸事,包括尚膳(監督國王飲食)、尚醞(管理廚房)、尚茶(管理茶飲)、尚葯(管理藥品)等職位。其次是掌管聖旨出納的承傳色。此外,內侍也負責管理宮廷鑰匙、清掃、燈火、宮女等業務,王室田地也由內侍管理。

掌管聖旨出納的承傳色往往擁有權力,而上報於承旨的國政懸案通過也要內侍傳至國王,一些內侍就壟斷有關信息以至訛傳,敗壞朝政。因此國王的兩個近臣承旨和的任用都要非常謹慎。內侍由於服侍於國王左右,地方長官大都為巡察的內侍設宴接風並贈送各種禮物。內侍與其他士大夫男子一樣,會娶妻納妾,但內侍無法生育,他們會領養孩子。《經國大典》允許內侍領養三歲以下沒有父親的孩子作養子,這些養子大多是在從小入宮接受內侍訓練的小內侍中挑選,也有些是選同鄉的小孩為養子。內侍死後,養子要負責祭祖。

1894年,朝鮮王朝實行甲午更張,廢止了宦官制度。

古代越南
越南宦官
越南接受漢字文化圈文化之後,繼承了中國的宦官制度和閹割技術。與中國相同,越南的宦官將包括睾丸和陰莖在內的整個生殖器切除。

在李朝時期,宦官擁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多被授予要職,如李朝名將李常傑就是宦官。在陳朝時期,越南於1383年、1384年和1385年數次向明朝進貢宦官。明朝滅越南之後,明成祖下令閹割了許多越南男童,送到南京當宦官,其中包括了後來出名的建築工程師阮安和阮浪。

后黎朝時期,黎聖宗對包括中國在內的鄰國外交上採取咄咄逼人的策略。他在位期間,越南與廣東之間的貿易頻繁。早期的文獻記載,中國船隻漂泊到越南后,越南人將中國人扣留。年輕的中國人被選出,閹割後送入宮中當宦官。據現代學者推測,這些被逮捕閹割的中國人並非因風漂泊到越南,而是介入了中越貿易。越南將他們處以宮刑是一種強製取締的懲罰。根據《明實錄》記載:1469年,滿喇加向明朝派出的朝貢船隊在回國途中遭到越南后黎朝的襲擊。越南人將俘虜中年輕者閹割並充為宦官。

在阮朝年間,朝廷禁止百姓自宮,只准許上層階級的成年男性接受閹割。大部分宦官的生殖器官先天性畸形。朝廷允許這些先天性生殖器畸形的男孩前往官府報到,作為回報,該鎮的苦力被免除。這些男孩年齡到達十歲時,可以選擇作為宦官官員或者後宮的宦官。這項法律在1838年出台施行。[28]在法屬印度支那時期,法國殖民者常常利用宦官來貶低越南人的形象。20世紀之後,越南的宦官才開始消失。

古代日本
羅切
日本在彌生時代至古墳時代的時候可能也存在過宦官制度。

東南亞、南亞
古代泰國
在古代暹羅(即今日的泰國),宮廷曾使用來自烏木海岸的印度回教徒(穆斯林)作為宮中的宦官。暹羅曾經邀請來自中國的宦官使者來到宮中,教授宦官宮廷禮儀。

古代緬甸
古代緬甸的宮廷中,也使用過宦官。英國人亨利·玉爾在出使緬甸時,曾在貢榜王朝的宮廷中看見許多回教徒宦官。這些回教宦官來自若開邦。

古代印度
在回教統治印度時期,廣泛地使用宦官來服侍女性皇室成員、充當後宮侍衛或者貴族的性伴侶。有些宦官獲得了很高的社會地位,例如德里蘇丹國的將軍馬利克·卡富爾就是一個例子。

古印度典籍《欲經》記載,「第三性」(triteeyaprakrti)既能穿著男性衣服,又能穿女性衣服,與男人進行陰莖口交。這個辭彙往往被西方人翻譯成「宦官」,然而今日的人多認為「第三性」指的是海吉拉。

穆斯林世界
實行一夫多妻制的穆斯林世界,在歷史上曾受到遠東的影響而使用宦官。特別是奧斯曼帝國讓切除生殖器的黑人男性在後宮中服侍,領班宦官銜稱吉茲拉阿迦。這些人往往暗中掌握了政治實權。

《古蘭經》禁止穆斯林閹割,為迴避這一教義,奧斯曼帝國的宦官原則上使用異教外國人,一般採用黑人和白人。這些宦官多數來源於戰俘、奴隸,或者人口販賣。卡扎爾王朝的建立者阿迦·穆罕默德汗,在幼年時期曾被俘虜並閹割,後來逃脫並糾集自己的勢力,建立卡扎爾王朝,成為宦官開創王朝的一例。

穆斯林國家宦官的閹割方法分為兩種,一種是完全切除生殖器,另一種是僅切除兩側睾丸、保留陰莖。

非洲
非洲國家也存在使用宦官作為士兵的例子。例如,古代摩西人就曾用切除陰莖的人來組建宦官軍隊。

古代埃及
在亞述和埃及法老的宮廷中(一直到托勒密王朝末代埃及艷后的宮中)宦官很常見。在波斯的阿珈門迪時期還確立了牢固的宦官政權。其中一個叫巴戈阿斯的宦官還當了阿塔薛西斯三世和四世的維齊爾,權傾朝野,後來被大流士三世處決。

歐洲
歐洲的古希臘、羅馬帝國與拜占庭帝國的宮廷中都有宦官,拜占庭法院里甚至有大量的宦官職員,也有一些被重用當大官。


朝鮮半島
金敦中:高麗王朝時期的一名內侍。
金處善:朝鮮王朝文宗至燕山君時期的內侍宦官,后因酒醉對燕山君失言失態(實為直言進諫),遭戮刑。同年,金處善家產充公,朝內與處善同名者均奉旨更名,另「名及大小文書,禁用處字。」
越南
杜釋:丁朝宦官,欲篡奪皇位,殺死皇帝丁部領及皇太子丁璉。
李常傑:李朝前期宦官,曾參與對宋朝和占城的戰爭。
阮安:安南人,1407年明朝滅胡朝時被擄到中國成為宦官,后參與北京城的設計。
黃五福:后黎朝末期鄭主麾下的宦官,曾參與討伐阮有求、阮名芳起義軍,后又攻破廣南阮主的都城富春(今順化)。
黎文悅:阮朝初期宦官,曾輔佐阮福映奪取皇位。(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宦官,而是雙性人)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30 11:3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