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時在古都北平上學,一有空就去天橋逛逛。那裡的雜耍、小吃,給我留下終生難忘的印象。抗戰時期流浪到另一古都西安,一有空就去南院門逛逛。那裡也有雜耍、小吃,彷彿又回到了天橋。
南院門也同天橋一樣,是一個「藏龍卧虎」之地。有幾位老先生對我說過,不可一世的慈禧太后,在「庚子之亂」逃離北京之後,輾轉到了西安,就在南院門暫住,后因嫌住地鋏小,又遷到了北院門。
庚子年為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從天津打到了北京城。8月14日,太后老佛爺見大勢不妙,帶著光緒帝和一批王公貴族,化裝逃出了西直門。經過太原,從風陵渡過黃河,進潼關,過華縣、臨潼,於10月26日到達西安。
西安當時有兩個高級衙門,一是陝甘總督衙門,在北院。另一是陝西巡撫衙門,在南院。慈禧到達西安以前,地方當局已把南院大肆修整,準備做慈禧的「行宮」。誰知「老佛爺」一到西安,竟嫌南院房屋太少,陳設款式也不合她的心意,於是又匆匆忙忙把北院騰出來,興師動眾,日夜開工,還強拆了不少附近的民房,盡量按照北京大內的格局,精心設計。好一番折騰,慈禧才搬進畫棟雕梁數百間的北院。
慈禧逃到西安的那年,陝西大旱,受災地區達60餘州縣,不少地方顆粒無收。據老年人講,當時陝西有800萬人口,而災民達300萬以上,西安街頭也出現俄殍。可是,對這些景況,慈禧無動於衰。她那「行宮」里龐大的御膳房,仍分為葷、素、菜、飯、粥、茶、酪、點心等局,每餐「擺膳」依然是100多道菜,哪一天也得二、三百兩銀子。慈禧對此猶嫌不足,還命地方官進奉有特色的地方風味食品。據說兩大街橋梓口的「天錫樓」,輦上坡的「老童家」都經常送菜進「行宮」。
夏天,慈禧要喝冰鎮酸梅湯,西安無冰,地方官只好派專人去太白山頂鑿那終年不化的冰,運回西安。她嫌西安天氣熱,地方官想方設法划來幾個綠色大琉璃缸,每天派專人不停地換注冷水,為她房中降溫。
1901年7月,西安傳說李鴻章在北京與洋人訂了和約,兩宮即將還都。隨慈禧逃亡的王公大臣,官吏士卒們,欣喜欲狂之餘,又大肆搜尋土產方物,置辦行裝,土幣、皮貨等被收羅一空。有附庸風雅的王公(如溥倫),竟把西安碑林之名碑拆裝行囊之中。
辛丑條約簽訂以後,慈禧等一行要「迴鑾」了,向陝西地方當局要車、要馬、要民夫,西安府只好向四鄉農民徵用。3年大旱之後又逢此人禍,陝民之苦實不堪言矣!
辛丑八月,慈禧等一行由西安啟程回北京,按清代馳驛的制度,凡有過境的官吏,不論其職位高低,地方均需供應食宿。今番老佛爺返京,為了便於沿途州縣安排食宿,慈禧統率有數千之眾的逃亡大隊分三批登程。這三批人,浩浩蕩蕩如過境之蝗蟲,「上八八席」(每席八碗八碟),「中八八席」,沿途吃得不亦爾乎,每餐辦席百桌,一路吃到北京。沿途供奉的官員更藉此機會貪污中飽,苦的還是老百姓。沿途各宿站的陳設,如古玩、銅器、綢被等亦被席捲而去。地方官也只有忍氣吞聲,裝作不見。也有的縣令實在無法滿足王公官吏的需索,憤而摔下紗帽,掛冠而去。
慈禧等一行出長安東門,第一日到臨潼華清池沐浴小憩。次日起,經華陰,出潼關,入河南省境。河南巡撫為滿人松壽,此人善於阿諛逢迎,沿途安排迎送深得慈禧歡心,他又驅使民眾向慈禧獻瓜果、土產,更使她高興,後來松壽終被升遷為閩浙總督。
在河南境內的洛陽、開封,慈禧均曾停留數日。在洛陽是為了游龍門、千佛岩、關羽墓。在開封,正逢陰曆十月,月初為光緒帝生日,月中是慈禧的生日,都叫「萬壽」節日,當然要在當地大肆慶賀一番。駐驛半月,所費又不止幾萬幾十萬兩銀子了。
離開封后,天氣已漸寒,慈禧等歸心似箭,每日按站趕路,過安陽,到河北省境內,護駕任務由直隸總督袁世凱接手,到正定以後,改乘火車北上。慈禧乘坐的專車,車內用黃緞子障壁,地上鋪黃龍圖案地毯,金碧輝煌。車行不及一日,到達終點馬家堡車站。留京的王公大臣,文武大員跪接,老佛爺才算結束了她的逃亡生活。但隨即頌昭修葺頤和園,又在京城過起了她奢糜享樂的生活。 (新華網)
慈禧太后是個對生活極其講究的人 清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破城之際,慈禧太后挾持光緒皇帝載湉倉皇出逃,一路向西開始了所謂的「庚子西狩」。
為了避免被洋人們發現,加上逃得倉促匆忙,慈禧太后等一行穿著尋常百姓的粗布衣裳,除了少數的金銀細軟,其他吃的用的都沒有準備。
這次逃命的歷程,也算是慈禧太后一輩子最艱難的歲月,直到西安才算安穩下來。

離宮之後,慈禧太后等一路跑到了懷來,一路上找不到水源,只能折斷一些尚未抽穗的玉米秸稈來解渴,夜裡沒睡覺的地方,只能跟光緒帝坐在凳子上通宵達旦。
慈禧太后是個對生活極其講究的人,尤其是在飲食方面,儲秀宮的壽膳房庖廚多達三百人,甚至超過了皇帝的御膳房,每個廚子也只負責一兩樣菜,然而在西逃路上,慈禧太后見到小米粥與雞蛋都狼吞虎咽,覺得是人間美味。
離開懷來之後,慈禧太後繼續向西,經過宣化、太原等,越過黃河南下,最終抵達了陝西的中樞西安城,直到這時慈禧狼狽的情況才有所改善。

慈禧抵達西安之後,各省各處的物資銀兩也陸續抵達,而慈禧太后也很快在西安站穩,迅速組建了「支應局」,令西安知府胡延為提調。
唐代之後,不再有正統王朝定都於西安,也就是在唐朝之後,西安失去了長達數千年的天下中樞的地位,沒想到千年之後,慈禧太后西狩,居然讓西安再次成為了當時全國實際上的中樞所在地,只不過這樣的變遷讓人唏噓。
庚子年九月初四,慈禧太后抵達西安之後,當地就開始籌謀著準備住處,最終挑來挑去還是選中了原本的陝西巡撫部院的北院門,將其作為行宮。

陝西巡撫是清代的封疆大吏之一,慈禧太后所居住的陝西巡撫衙門,因為其地處西安城標誌建築鼓樓的北邊,所以稱作北院,與甘陝總督府的南院相對。
清代初期,陝西巡撫部院的行署設立於西安城鼓樓之北,而當時的鼓樓南部,建造了陝甘總督的署衙,因此,巡撫部院稱作北院,而總督衙門稱作是南院,而與北院大門相對著的那條南北向大街,被稱作北院門,所以說,北院與北院門並非同一個地方。
時移世易,如今的西安城內,當年的北院所在之處,其實已經不在北院門大街上了,而是在北院門北口的東西向大街,也就是西華門大街的北邊。

盛唐時期,以長安為都,而那時候的北院門一帶,乃是唐朝皇城的範圍,三省六部之一的尚書省的中樞,就位於此處,直到唐末才變成居民區。
明朝時期,北院門一帶位於西安城內的宣平里,清朝初期基本延續了傳統,明朝時期的鼓樓一帶是各種衙門的聚集之地,都察院、巡按察院、按察司、布政使司與西安府衙等,全都聚集在了這個地方附近。
慈禧太后抵達西安之後,其實先住了南院,畢竟那裡是總督府,可她覺得南院的環境太差周圍太嘈雜,所以才移居到了北院,此後北院成為了行宮所在。

慈禧太后在西安住的時候,各地「勤王」、朝覲與渾水摸魚撈好處的蜂擁而至,比如陝西首富周瑩,除了捐銀十萬兩外,還獻上各種好茶,被慈禧收為義女,封二品誥命夫人。
被任命為支應局提調的西安知府胡延,精心侍奉慈禧太后與光緒帝,也因此得到了諸多的厚賞封授,而慈禧太后在西安期間,對其最大的改變,還是徹底改變了北院與北院周邊的整體商業環境,北院由此得以興起。
庚子之時,北院成為實際上的宮禁中心,各省奏報進貢均在此辦理,北院門一帶的商業急速繁榮起來,最終成為了西安城內盛極一時的商業中心。(搜狐)

"Empress Dowager Cixi" in Chinese characters
 慈禧太后墓紀念塔
慈禧陵墓室的入口 
肖像,1905 
《慈禧太后》,由凱瑟琳·卡爾創作,1904年,受慈禧太后委託參加路易斯安那採購博覽會(聖路易斯世界博覽會),後來送給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轉入史密森美國藝術博物館收藏,後來被亞瑟 史密森尼學會 M. Sackler 畫廊收藏 
凱瑟琳·卡爾為 1904 年聖路易斯世博會展出的油畫肖像 
慈禧可能佩戴的禮儀頭飾。 從地表冒出的小鳳凰代表皇后。 沃爾特斯藝術博物館
Styles of Empress Dowager Cixi |
|---|
 |
|
|
|---|
|
|
|---|
|
|
|---|

慈禧上方懸掛的牌匾上刻有她的完整頭銜 
太后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抓住一切機會裝扮成觀世音菩薩。 這張照片顯示她坐在中海的一艘駁船上。 白煙是長壽字,煙上面寫著她的法號「廣仁子」。 
慈禧太后與光緒帝朝廷,凱瑟琳·卡爾繪製 
慈禧太后和美國公使館的女人們。 握著她手的是美國大使埃德溫·H·康格的妻子莎拉·派克·康格。 
慈禧太后(前中)與宮廷侍從和光緒皇帝的侄女光緒皇后(左二)合影 
慈禧太后與慶王四女(左)、太監李蓮英(右)握手。 站在後面的女士是金貴妃(後來的端康皇太后)。 
甄妃是光緒帝最寵愛的妃子,起初很受慈禧喜歡,但最終卻被慈禧討厭。 慈禧可能佩戴的禮儀頭飾。 從地表冒出的小鳳凰代表皇后。(沃爾特斯藝術博物館) 
孝哲儀皇后畫像,又稱嘉順皇后、「阿魯特夫人」,曾得到慈安太后的認可,但從未得到慈禧的認可。 人們普遍猜測慈禧懷上了同治皇帝的孩子,慈禧一手策劃了皇后之死。 
恭親王之女榮壽公主(中坐)的照片。 為了表達感激之情,慈禧收養了他的女兒,並將她封為一品公主(皇室公主的最高級別)。 
辛酉政變期間慈禧的重要盟友恭親王的照片。 他因在慈禧最困難的時候給予的幫助而受到嘉獎,但最終卻因為野心而被慈禧罷官。 
慈安太后(與慈禧共同攝政)的肖像,慈禧與她一起發動了辛酉政變。 
慈禧太后在這裡(景仁宮)生下順治皇帝 
同治皇帝正在做功課的肖像。 慈禧對他的厚望可能導致了他對學習的強烈厭惡。 
咸豐皇帝養母康慈太后的早期肖像。 1851年,她主持選拔咸豐皇帝的妃子,慈禧作為潛在候選人參加了這次選舉。 
慈禧太後年輕時的肖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