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渾(約791~約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詩人,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晚唐最具影響力的詩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詩,專攻律體;題材以懷古、田園詩為佳,藝術則以偶對整密、詩律純熟為特色。唯詩中多描寫水、雨之景,後人擬之與詩聖杜甫齊名,並以「許渾千首詩,杜甫一生愁」評價之。成年後移家京口(今江蘇鎮江)丁卯澗,以丁卯名其詩集,後人因稱「許丁卯」。許詩誤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咸陽城東樓》。
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⑴
紅葉晚蕭蕭⑵,長亭酒一瓢⑶。
殘雲歸太華⑷,疏雨過中條⑸。
樹色隨山迥⑹,河聲入海遙⑺。
帝鄉明日到⑻,猶自夢漁樵⑼。
白話譯文
深秋的晚風迎面吹來,紅葉在風中蕭蕭作響,我坐在十里長亭,舉杯暢飲。不經意間,天上的殘雲向太華山徐徐飄去,點點疏雨隨風灑落在中條山上。山勢綿延千里,蒼翠的樹色隨著關山伸向遠方;滔滔黃河奔騰不息,流向遙遠的大海。明天我就要抵達長安了,可我現在仍然嚮往漁人樵夫們的那種閑適逍遙的生活呀。
此詩開頭兩句,詩人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圖,把讀者引入一個秋濃似酒、旅況蕭瑟的境界。「紅葉晚蕭蕭」,用寫景透露人物一縷縷悲涼的意緒:「長亭酒一瓢」,用敘事傳出客子旅途況味,用筆乾淨利落。此詩另一版本題作「行次潼關,逢魏扶東歸」,這個材料,可以幫助讀者了解詩人何以在長亭送別、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詩人沒有久久沉湎在離愁別苦之中。中間四句筆勢陡轉,大筆勾畫四周景色,雄渾蒼茫,全是潼關的典型風物。騁目遠望,南面是主峰高聳的西嶽華山;北面,隔著黃河,又可見連綿蒼莽的中條山。殘雲歸岫,意味著天將放晴;疏雨乍過,給人一種清新之感。從寫景看,詩人拿「殘雲」再加「歸」字來點染華山,又拿「疏雨」再加「過」字來烘托中條山,這樣,太華和中條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為其中有動勢——在浩茫無際的沉靜中顯出了一抹飛動的意趣。
詩人把目光略收回來,就又看見蒼蒼樹色,隨關城一路遠去。關外便是黃河,它從北面奔涌而來,在潼關外頭猛地一轉,徑向三門峽衝去,翻滾的河水咆哮著流入渤海。「河聲」後續一「遙」字,傳出詩人站在高處遠望傾聽的神情。詩人眼見樹色蒼蒼,耳聽河聲洶洶,把場景描寫得繪聲繪色,使讀者有耳聞目睹的真實感覺。這裡,詩人連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鰲的四足,缺一不可,絲毫沒有臃腫雜亂、使人生厭之感。其中三、四兩句,又出現在他的另一首作品《秋霽潼關驛亭》詩的頷聯,完全相同,是詩人偏愛的得意之筆。
「帝鄉明日到,猶自夢漁樵」。本來,離長安不過一天的路程,作為入京的旅客,總該想著到長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滿頭滿腦盤繞「帝鄉」去打轉子了。可是詩人卻出人意外地說:「我仍然夢著故鄉的漁樵生活呢!」含蓄地表白了他並非專為追求名利而來。這樣結束,委婉得體,優遊不迫,有力地顯出了詩人的身份。
詞句註釋
⑴闕:指唐都城長安。潼關:關名,在今陝西省潼關縣境內。
⑵紅葉晚蕭蕭:一作「南北斷蓬飄」。
⑶長亭:古時道路每十里設長亭,供行旅停息。
⑷太華:即西嶽華山,在今陝西省華陰縣境內。
⑸過:一作「落」。中條:山名,一名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濟縣東南。
⑹山:一作「關」。迥:遠。
⑺海:一作「塞」。
⑻帝鄉:京都,指長安。
⑼夢:嚮往。末兩句一作「勞歌此分手,風急馬蕭蕭」。
途經秦始皇墓⑴
龍盤虎踞樹層層⑵,勢入浮雲亦是崩⑶。
一種青山秋草里⑷,路人唯拜漢文陵⑸
白話譯文
龍盤虎踞地勢雄峻綠樹一層層,哪怕高入浮雲最終也是要坍崩。
贏政劉恆同樣葬在青山秋草里,人們卻只去祭拜漢文帝的霸陵。
始秦皇墓南依驪山,北臨渭水,地形雄偉,景象佳麗,有「龍盤虎踞」之勢。並以「樹層層」來烘托,更見其氣象的不凡。次句前四字「勢如浮雲」,在含意上應歸入上句:陵墓落成之初,曾經「樹草木以象山」,雖歷千餘年,到晚唐也仍是群樹層疊,高薄雲天。總之前十一個字,或以「龍盤虎踞」狀之,或以「樹層層」烘托之,或以「勢入浮雲」陳述之,把始皇墓的雄奇壯偉,氣象萬千,呈現了出來。可是后三個字「亦是崩」一出,如無堅不摧的神劍,輕輕一揮,直使眼前的龐然大物,骨化形銷了。對於像山一樣高大的墓堆,當時就有民謠說:「運石甘泉口,渭水為不流,千人歌,萬人吼,運石堆積如山阜。」顯然這裡還有弦外之音:「崩」者並非專指墳墓崩塌(實際墳墓也並未崩)或秦始皇駕崩,而包括有如傳說的曾被項羽掘毀,或更荒唐的「牧火宵焚」;秦始皇苦心經營的「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很快就土崩瓦解了。詩人的嘲諷尖銳潑辣,這三個字乾脆利落,嚴於斧械,真有一言九鼎的氣概。
末二句繼續深化其反對殘暴政治的思想。同樣是坐落在青山秋一草間的陵墓,行路之人經過時,卻只恭敬地拜渴漢文帝的陵墓。漢文帝是漢代初年文景之治的代表人物,他推行黃老之治,與民休息,艱苦樸素,曾欲建一露台,一核算工價需千金,相當於十戶中人之產,漢文帝立刻停止這個露台的修建。他在歷史上算得上是一位能夠了解人民疾一的好皇帝,同樣地,人們也只會紀念和緬懷這樣的對人民較好的統治者,而不會去對那殘暴刻薄的秦始皇頂禮膜拜。民心所向,在這個小小的參拜陵墓的行為中顯現得很清楚了。詩題是寫過秦始皇墓,此處卻著力寫漢文帝陵,看似詩思不屬,實際上在兩種統治方式、兩種對待人民的態度的對比之下,詩的主題更顯突出。
此詩渾厚有味,通過對比手法來對歷史人物加以抑揚,反映了作者對剛恨殘暴的統治者的憤恨和對謙和仁愛的統治者的懷念,詩意填密,可以規見作者的詩心。這首詩明白無誤地表現出作者自己的歷史觀、是非觀,可說是一首議論詩。但它的字挾風雷,卻出之以輕巧疏宕,唱嘆有情的筆墨,有幽美的藝術魅力,而不像是在評說是非了。
⑴秦始皇墓:在陝西臨潼下河村附近,南依驪山,北臨渭水,墳塋巨大,草木森然。
⑵龍盤虎踞:形容地勢雄峻險要。
⑶崩:敗壞。《詩經·魯頌·閟宮》:「不虧不崩。」漢鄭玄註:「虧、崩,皆謂毀壞也。」
⑷一種:一般,同樣。
⑸漢文陵:即霸陵,漢文帝劉恆的陵墓,在今陝西西安東郊的霸陵原上,距秦始皇陵不遠。漢文帝生時以節儉出名,死後薄葬,霸陵極其樸素,受到後人稱讚。
咸陽城東樓⑴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⑵。
溪雲初起日沉閣⑶,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⑷。
行人莫問當年事⑸,故國東來渭水流⑹。
白話譯文
登上高樓萬里鄉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楊柳彷彿家鄉沙洲。
溪雲突起紅日沉落在寺閣外,山雨未到狂風已吹滿咸陽樓。
黃昏雜草叢生的園中鳥照飛,深秋枯葉滿枝的樹上蟬啾啾。
來往過客莫問當年興亡之事,只見渭水一如既往向東奔流。
此詩大約作於唐宣宗大中三年(849)許渾任監察御史時。此時大唐王朝已經處於風雨飄搖之際,政治非常腐敗,農民起義此起彼伏。一個秋天的傍晚,詩人登上咸陽古城樓觀賞風景,即興寫下了這首詩。
此詩寫詩人登咸陽城閣樓眺望遠方風景之所思所慨。詩題一作「咸陽城西樓晚眺」,而歷代流傳以「咸陽城東樓」為題更為廣泛。周汝昌主張「西樓」,理由是「一是醒豁,二是合理」,而且「晚眺」也是全詩一大關目。
首聯扣題,抒情寫景。詩云「一上高城萬里愁」。「一上高城」者,登上咸陽城的西門城樓也。許渾青年時代由家赴京應試,多次名落孫山,利用間隙一游咸陽,是很自然的事。「萬里愁」,謂其離家之後,功名無望,不免憂愁也。離家既遠,又數上不第,秋晚登臨,自不免有歲月蹉跎,老大徒傷的慨嘆。「萬里愁」三字的具體含義應該說是很豐富的。下面接寫遠眺所見之景。時當初秋,蒹葭楊柳尚未凋枯,以致當詩人看到黃土高原上這一片綠色,竟恍惚有置身江南汀洲之感。一個「似」字,點明了這原是作者的主觀感受。這本是觸景生情,融情入景之筆,巧妙地透露了詩人對家鄉的思念。這句並非實寫,乃是虛實相間,以實引虛,實景與遐想之合耳。
頷聯寫晚眺遠景,寓意深遠。「溪雲」句,許渾自註:「南近磻溪,西對慈福寺閣。」這其實明白標出了作者所在的位置:他是在咸陽城的西門城樓上。這時,他朝西眺望,正面對著慈福寺閣,南望則不遠處就是著名的磻溪,是兩千年前太公望直鉤垂釣處。「溪雲初起」寫的是裊裊暮煙。「日沉閣」是說夕暉已落於寺閣背後。這隻有西邊才能看到的景色。「山雨」句寫的是詩人對於天氣變化的細膩感覺,同樣也是有現實依據的。這一句由於氣韻生動而人有身臨其境之感。這一寫景名句常被後人借用來形容晚唐時期風雨飄搖的政治形勢,亦即賦予了它一種象徵的意味。這也不能說完全脫離作者本意而牽強附會,這裡既有引申、借用之意,但與詩人原意也絕非毫無瓜葛。一個詩人寫登臨覽眺之詩,除應寫出眼前景,最要緊的當然是寫出他此時此地的內心感受。作為一個情操高尚的詩人,心中必不會只忍著一己之私,他會想得更遠更深,會由個人的命運多舛想到國運的興衰隆替。
頸聯寫晚眺近景,虛實結合。詩人將視線移遠,隨那些驚惶於風雨欲來而急急歸巢的鳥雀,俯視當初那繁華而今荒蕪了的秦代宮苑;複利用聽覺,從隱伏於黃葉間的秋蟬之哀聲里,體味著強大一時的漢朝的衰亡。咸陽在秦漢時為首都所在,建有大批宮殿,後來又建有許多陵園。登咸陽城樓,觸目便是古代遺迹,不由得詩人懷古傷今之幽思不油然沛然。詩人的情緒在這樣的緬懷中達到最低沉悲壯之處。之所以如此,顯然因為他並非僅僅在弔古,更重要的乃是在傷今;不僅僅是念己,而且是在憂國。從詩的字裡行間,讀者能夠聽出詩人對每況愈下的唐朝政局的由衷嘆息。最初想列以「山雨欲來風滿樓」借喻唐國勢之衰者,恐怕就是有鑒於隱含在詩中的這種複雜情緒。
尾聯作結,融情於景。「行人」是作者自謂。歷來詩人慣用這種自問自答、自譬自解的手法。既然歷朝歷代都有各自的黃金時代,而這時代也早像渭水東流那樣遠逝而去,「行人」如今看到大唐的衰危,就沒有什麼可以想不開的了。這種無可奈何的情緒,也就是許渾在另一首詩中明白表述的「興亡不可問,自古水東流」(《洛陽道中》)之意,是許渾在許多詠史懷古詩中所反覆流露過的。這種情緒無疑顯得消極頹唐,但卻真實地吐出了詩人的心聲,也深刻地反映了晚唐的時代特徵。時至國勢江河日下的晚唐,又是一個像許渾這樣仕途蹭蹬的不遇之士,如果說出些氣壯如牛的豪言壯語,反而會令人覺得虛偽造作。
最後兩句有異文,一作「行人莫問前朝事,渭水寒光晝夜流」。
全詩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詩人通過對景物的描寫,賦予抽象的感情以形體,在呈現自然之景的同時又體現豐富的生活經驗,以及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刻思考。景別緻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愴,意蘊藉而蒼涼,境雄闊而高遠,神完氣足,堪稱晚唐登臨之作的翹楚。
詞句註釋
⑴咸陽:舊城在今陝西西安西北,漢時稱長安,秦漢兩朝在此建都。隋朝時向東南移二十里建新城,即唐京師長安。唐代咸陽城隔渭水與新都長安相望。
⑵蒹葭:蘆葦一類的水草。蒹,荻;葭,蘆。汀洲:水邊之地為汀、水中之地為洲。這裡指代詩人在江南的故鄉。
⑶「溪雲」句:溪,指磻溪;閣,指慈福寺。此句下作者自註:「南近磻溪,西對慈福寺閣。」
⑷「鳥下」二句:夕照下,飛鳥下落至長著綠草的秦苑中,秋蟬也在掛著黃葉的漢宮中鳴叫著。
⑸當年:一作「前朝」。行人:過客。泛指古往今來徵人遊子,也包括作者在內。
⑹「故國」句:一作「渭水寒聲晝夜流」,「聲」一作「光」。故國,指秦漢故都咸陽。東來,指詩人自東邊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