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希特勒以藝術系學生的身份住在維也納。在同一時期,列寧-從俄羅斯流放後到歐洲旅行-當時也住在維也納。
艾瑪·洛文斯塔姆(Emma Lowenstamm)曾是希特勒(Hitler)的藝術老師,在證明希特勒和列寧很可能相遇甚至在彼此認識之可能性方面是最有說服力的人物。
艾瑪(Emma)於1879年7月1日出生,在那個最終可能成為歷史上最具決定意義的相遇之一發生時, 可能已經三十歲了。

艾瑪·洛文斯塔姆(Emma Lowenstamm)曾是希特勒(Hitler)的藝術老師
列寧(本名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出生於1870年4月22日,當時被稱為辛比爾斯克。
希特勒於1889年4月20日出生於奧地利的Branau am Inn。
與列寧來自一個相當富裕的成長環境不同的是,希特勒的出身在一個低收入家庭中。
據說希特勒離他的母親和妹妹很近,但是他害怕甚至恨他的父親,父親過去經常毆打他。希特勒還是個男孩時,他的父親有一次嚴厲毆打他,據說希特勒昏迷了幾天。
上圖:小希特勒
在這方面,希特勒的童年時代與斯大林的時代更加接近。斯大林也有一個醉酒的父親,他曾經經常毆打他。實際上,由於被父親打斷手臂,斯大林長大后因此殘疾。
上圖:斯大林十五歲
希特勒和斯大林(後者的真名叫約瑟夫·祖加什維利)的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兒子長大后加入神職。希特勒和斯大林的原籍都來自當今與之無關的國家。
例如,希特勒出生於奧地利,儘管他現在以德國人而不是其他人而聞名。同樣,斯大林出生在喬治亞,並在那裡度過他的大部分早期生活,儘管當代人研究他的生活時認為他比喬治亞人更俄羅斯。
上圖:小希特勒
歷史上充斥著許多這樣的例子,另一個值得注意的例子是拿破崙(Napoleon),他出生於科西嘉島(Corsica Island),其家庭背景的義大利因素多過法國因素。
凱瑟琳大帝是德國人,儘管她與俄羅斯的聯繫比德國的歷史更為重要。甚至前朝鮮獨裁者金正日(Kim Jong Il)在俄羅斯出生並度過了頭幾年的生活,而不是在朝鮮出生。這與朝鮮的宣傳相反。
上圖:列寧(坐在最右邊)和他的家人
據報道,列寧早年與家人相處融洽。無疑,他後來最大的苦痛是,他哥哥因企圖暗殺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而被處死。
當時,俄羅斯的和平時期處決非常罕見。 1825年之後,進行了新的改革,減少執行死刑的總數。從1825年至1905年,整個俄羅斯帝國只有191人被執行死刑。
列寧的哥哥亞歷山大(Aleksandr)恰好是其中之一。但是,即使是列寧的哥哥也得到了沙皇的寬恕,這本來可以使他的死刑減為流放西伯利亞。列寧的哥哥拒絕接受任何寬大處理,因為他不願承認他和其他幾名密謀者要謀殺的沙皇和俄國當局。結果,他於1887年5月20日被絞死,時年21歲。
上圖:列寧的哥哥亞歷山大 烏里揚諾夫
在後來的幾年中,列寧將跟隨他哥哥的腳步,開始參與對俄羅斯人的幾次暴力襲擊,以資助將成為布爾什維克運動的人。這使他和他的支持者陷入了困局,最終列寧被捕並被勒令終身流放,以免被監禁甚至判處死刑。
在整個流亡期間,列寧訪問了大多數歐洲國家,甚至在其中幾個國家中住過一段時間,特別是英國和法國。但是,列寧也曾在中歐居住過,在這段時間裡,列寧可能以可能成為國際象棋對手的形式與希特勒建立了個人關係。
上圖:列寧在1908年對陣馬克西姆·高爾基(Maxim Gorky)下棋
列寧被認為是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俄羅斯最好的國際象棋冠軍之一,他一生都下棋。希特勒在年輕時同樣是全歐洲最好的運動員之一,甚至據報道他在一場歐洲聯賽中名列第四。
他們倆都可能互相聽過對方,很有可能幫助希特勒和列寧親自見面,以安排私下比賽。
棋賽本身的細節尚不清楚,因為他們都留下沒有這次聚會的記錄-假設任何記錄都是從一開始就寫下來的。我們所知道的是,這場比賽於1909年在維也納舉行,很可能是在希特勒藝術學校的場地內進行的,他的老師之一艾瑪·洛文斯塔姆(Emma Lowenstamm)畫了對弈的素描,據稱上面希特勒和列寧的簽名。她於1941年1月9日在捷克斯洛伐克去世。
上圖:少年時代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在據說的二人相遇發生的前幾年
然而,這一特殊事件並非沒有懷疑者。有人堅持認為不是列寧,而是她誤以為是列寧的一位親密同夥。無論如何,大多數意識到這一故事的人分為兩個陣營:那些認為希特勒和列寧在棋盤上對坐的素描是真實的;以及那些聲稱素描是偽造的人。
就我個人而言,我不會考慮草圖是真是假的可能性,因為我知道有很多證據可以指出這兩個方向。儘管兩個國家的兩個未來獨裁者在國際上都廣為人知之前會以這種方式相遇似乎令人難以置信-他們倆都被認為是他們那個時代的頗受尊敬的國際象棋選手,因此,毫不奇怪他們已經聽說過彼此的名字,並會藉此機會互相對抗。
上圖:少年列寧
列寧也許從來沒有費心去詳細介紹比賽的細節,因為那是私人比賽,而不是正式比賽。此外,希特勒本人並不廣為人知,直到列寧去世前幾個月才受傷,後來因比爾·霍爾·普茨(Beer Hall Putsch)事件而被捕-即使到那時,他的名聲也要到幾年後才達到高潮--當他在監獄里寫《我的奮鬥》時,成為未來可能的總理候選人。
另一方面,希特勒可能沒有在個人層面上談論列寧,因為希特勒的政治變得非常矛盾,以至於他可能擔心承認與列寧下棋會損害他的聲譽。
當我們考察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發生的一切時,這種可能性更大,當時德國人和其他歐洲國家總體上遠離俄羅斯。
上圖:列寧在人群面前講話
與普遍的看法相反,列寧不同意與德國正式停火。事實上,在德軍已經將其全部軍隊向西遷移的時候,列寧甚至走到了自己入侵歐洲的地步-他認為推翻沙皇尼古拉二世將結束東線戰爭。
列寧曾想征服整個歐洲,而他在1918年開始入侵歐洲的決定對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決定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他的目的是交換今天已被人們遺忘的在東歐之外另一系列像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的血腥衝突。
俄國內戰不僅是俄國人之間的戰爭。還包括美國,加拿大,法國,英國,甚至日本在內的數十個國家,僅日本就貢獻了7萬多名士兵。
上圖:俄羅斯內戰期間的紅軍部隊
列寧試圖征服歐洲造成的這一時期的其他戰爭還包括烏克蘭蘇維埃戰爭和波蘭蘇維埃戰爭。 1918年11月,列寧在德國的支持者發起了長達數月的起義,並宣布成立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德國的國內領土迅速陷入一場內戰,這被稱為「德國革命」,僅在1918年至1919年之間,德國境內就有超過100萬人傷亡。
也是在同一天,正式成立了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的德國帝國政府終於意識到,沒有其他方法可以贏得與協約國的戰爭。德國帝國政府甚至想立即結束戰爭,但協約國拒絕並堅持將戰爭持續到11月11日。上圖:希特勒--在啤酒館普奇事件期間在旗手背後
許多在戰壕中戰鬥的德國士兵已經忠於共產黨,他們突然像一年後的俄羅斯人一樣離開了戰壕,直到不久之後與其他共產主義支持者一起回來,並開始攻擊仍忠於德國帝國政府的德軍。
所有這些事實可能給了希特勒一個充分的理由,更可能與列寧有任何私人接觸了,因為這樣做可能會損害他的職業生涯,而他的一些政治反對者會利用這次遭遇來對付他。
上圖:希特勒活著的最後一張照片上圖:據說希特勒和列寧對弈的棋盤
到希特勒的崛起變得更加明顯的時候,列寧本人已經卧床於一種疾病中,該疾病隨後導致一系列中風在1924年1月21日將他殺死。列寧很有可能-如果他曾經知道Beer Hall Putsch事件-到此時為止他都處於植物人狀態,並且大部分時間都坐在輪椅上。
儘管歷史永遠無法告訴我們此事件是否確實發生了,但個人的想象力可以讓我們決定我們是否要相信或不相信。
我會讓讀者做出最後選擇。
上圖:希特勒和列寧下象棋 (希特勒藝術老師艾瑪·洛文斯塔姆 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