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編內五毛的醒悟/自干五美女的轉變/今年諾獎窮人經濟學

作者:change?  於 2019-10-21 10:1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博你一笑



一個編製內五毛,良心發現改邪歸正,給我發來了大量的網評員內部資料

之前有個同學做過網評,後來做不下去了,他說他們因為工作關係知道的事情太多了,是在內心過意不去,還得了抑鬱,而且每個月3000-4000不值得啊

我也曾經是自干五,往事不堪回首

覺醒五 你好 我跟自干五在網上戰了好多年了 華人 一起加油

我也戰過,都過去了,憑著良心說話別為邪惡勢力賣命顛覆華人社會就得了
哈哈,有沒有興趣說出來讓我們樂一樂
中國人幾乎小時候都是自干五 自從學會翻牆…

心態先放平了才能醒來,身為牆國人有幾個沒被洗腦過了?信息不對稱也是一個重要原因,言論壟斷了能獲取信息很單一,不是所有人都學富五車的能人,辨別真假的能力就有限,有的自干五真的是先天智力不足,鑽牛角尖出不來

國內自干五還有理由說,最可怕是那種畫地成牢的國外自干五,明明出生在海外信息不受阻還能煉成自干五。


或許是既得利益者吧,要身在外,還要忽悠韭菜,不然在國外吃不到韭菜餡餃子

是有聽說因為語言溝通問題,如果又容易情緒化,就會把外界人都討厭中國人,所以要愛國,然後黨的話跟愛國又綁在一起了....

沒關係,改過向善,回首是岸


澳洲有個記者叫Vicky Xu, 本來是土共的捍衛者,現在是個反共先鋒。由於英文很棒,在澳洲西人社會影響非常大。聽聽這個中國原自干五女孩轉變后中共70周年時接受澳洲電視台採訪,一口非常流利的美式英語哈哈,發音真的很棒。


=========================

今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都是誰?他們研究的問題對人類社會的意義?

真是人生的感悟 收藏了教育子女了 感謝

我的天啊,冷眼先生,你講得太好了,把我很多年想不明白的道理都說清楚了,可能是我還太年輕,謝謝你

不要試圖鶴立雞群,要努力擺脫那群雞


學習投入對於富人來說,成本並不算高,但對於窮人來說,他投入的不僅僅是錢,還有生存的機會。特別是一些需要完全脫產或者基本脫產的學習,對於窮人來說更是一種奢望,因為一旦他們失去收入,生活將難以為繼。因此綜合來看,窮人的學習成本極高——這一點堪稱窮人的命運詛咒與遺傳基因,也是一窮起碼窮三代的核心原因。 這幾位經濟學家指出,窮人在醫療方面的支出佔比也是非常高昂的,甚至還會高於富人的支出佔比——窮人的風險暴露遠超富人,抗風險能力也遠低於富人。 窮人通常「小病靠扛」,就醫頻次很低,而且幾乎沒有疾病預防的安排,看起來似乎醫療消費很少,而實際上窮人一旦就醫,基本上都是重大疾病,甚至是絕症,治療費用極高,而且康復的概率較低。 窮人更難以承受疾病帶來的時間損失,因此他們更偏愛那些「下猛葯」的醫療方式,對於「慢慢調理」的醫療方式則難以接受。但是,這種重治療輕預防就醫習慣,不僅讓窮人更窮,而且讓他們的身體也飽受摧殘。 身體健康幾乎是窮人最核心的資產——但,他們依然無力保養這份核心資產

===============================


"我想知道,是什麼樣的人生下了我的女兒?"

凱·安·約翰遜:追尋中國獨生子女政策的殘酷真相



在收養一名中國女嬰后開始耗費數年研究該國農村家庭受獨生子女政策影響的亞洲研究學者凱·安·約翰遜(Kay Ann Johnson),於8月14日在馬薩諸塞州海恩尼斯的一家醫院去世,終年73歲。
她的丈夫比爾·格羅曼(Bill Grohmann)說,她逝於轉移性乳腺癌併發症。
約翰遜教授曾執教於馬薩諸塞州阿默斯特的漢普夏學院(Hampshire College),1991年在華北一個村莊從事一項口述史研究時,她從中國中部湖北省的大城市武漢的一家孤兒院收養了三個月大的女孩唐莉(又名莉莉,音)。她和格羅曼已有一個親生兒子。
當時,中國實施獨生子女政策已有10餘年,這是共產黨政府為遏制人口增長而採取的一項嚴厲措施。該規定促使家庭在是否保留孩子的問題上做出痛苦的決定。
他們會支付高額罰款,留住「計劃外」的孩子;或者將他們藏起來,不讓當局找到;或者遺棄;或者找到親朋好友偷偷收養。在一種普遍重男輕女的文化中,當計劃外的孩子是女孩時,如何取捨就變得更加複雜。
「與大多數養父母一樣,我想知道,是什麼樣的人生下了我的女兒,並且似乎把她留在了一座大城市的街頭,」約翰遜在《中國的隱匿兒童:遺棄、收養和獨生子女政策的人命成本》(China』s Hidden Children: Abandonment, Adoption, and the Human Costs of the One-Child Policy,2016)里寫道。這本學術專著研究的是絕望的中國父母所感受到的恐懼與悲傷。

「約翰遜的這部非凡著作,」一名書評人寫道,「講述了普通人反抗無情官僚體制的意志和掙扎著建立家庭的劇痛。」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約翰遜希望莉莉——全名李·海倫·唐莉·約翰遜(Lee Helen Tang Li Johnson)——了解中國父母的難處,以及她是如何成為首批被外國人收養的12萬名中國兒童之一的。
「我的設想是,」約翰遜寫道,「這種理解會有助於減輕她對親生父母的怨恨,最重要的是,緩解一個年幼的孩子內心常有的疑慮——『是我有什麼問題嗎,』『我做錯了什麼,導致父母不要我了,』我女兒才3歲的時候,就已經明顯有了這樣的一些念頭。」
20多年來,約翰遜一直把研究重點放在中國農村,在那裡,親生父母與下決心要控制住人口的政府發生了以弱碰強的衝突。城市也實施獨生子女政策,但農民們往往更敢於去反抗。約翰遜的研究是通過一些往往令人痛苦的案例來呈現的,其基礎是那些要面對這項殘酷政策的親生父母的訪談。
其中一位家長蔣麗鳳(音)懷孕時已經有了一個兒子。她打算留下這個孩子,而且希望能有個女兒。在政府的強制檢查中,她用朋友的尿樣瞞了過去(也避免了可能的強制絕育)。她生下一個女兒,名叫盛世(音)。但9個月後,7名應該是在替政府做事的男子來到她的卧室,把嬰兒奪走,帶上了一輛麵包車。
約翰遜教授寫道,蔣麗鳳回憶,「她覺得天要塌下來了,跌跌撞撞地跟在他們後面,對剛剛發生的事情又驚又怕。」蔣麗鳳還是追上了麵包車,跟那些男子和盛世一道前往當地的計劃生育辦公室,到那兒后,她和丈夫徐廣文(音)央求把女兒還回來。官員們拒絕了。
這對夫婦被告知,女兒被帶到孤兒院后,他們可以領養。但約翰遜教授表示,那是鬼扯。
「政府帶走了他們的孩子,剝奪了他們做父母的權利,讓他們悲痛欲絕,卻無能為力,」她寫道。「這簡直就是政府在綁架,他們一點指望也沒有。」
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教授黎安友(Andrew J. Nathan)在《外交》雜誌(Foreign Affairs)上給該書的書評中,稱讚約翰遜教授打破了中國父母不重視女孩的傳說,並讓人一窺獨生子女政策往往帶來的可怕後果。
「約翰遜這部非凡的著作講述了普通人反抗無情官僚體制的意志,掙扎著建立家庭的強烈痛苦,」黎安友寫道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7 12:4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