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奉上我的看法,來拋磚引玉:
想到以前的一些讀書心得和思考:真正的天地大道(或者說真理),沒有任何人可以教給我們,那都是他們自己的理解,未必正確,即使是那些自古就有的觀點,也未必就是對的,所以,就需要我們自己去探求。但是,這個獨自探求的過程中,我們的經歷和知識結構,會令我們的眼睛戴上各種有色眼鏡,也就是說,那些曾有意無意被我們學到的知識,某種程度上,都造成了我們的局限。所以,若想尋求真理,探求天地大道,就需要自己先把心放空,剔除全部「成見」,獲得最純明、清澈的眼睛(即返璞歸真,亦老子所謂的「復歸於嬰兒」,「歸根」),用那樣的眼睛,去平心靜氣地觀察世界,大道才可以顯現。
所以依我的理解,「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這一整句,大概可以解釋為:
「人們求學,通常是,每天都有所收穫,就被認為是好的,(卻不知,這樣只會在學問里越陷越深,同時也形成了越來越牢固的成見,那些都會成為一定的限制,而找不到真正的道,)所以,對求道而言,就需要每天都剔除一些東西,如私慾和成見等。像這樣不斷剔除,最終就會讓心重新回到嬰兒時候玲瓏通透的狀態,無欲無求,只是順應自然。而對天地而言,這卻是最大的成就。因為如果萬物都順其自然,各適天性,那麼天地就會保持在最和諧的狀態,還有什麼比這更大的作為嗎?」
我覺得吧。用我這個大俗人的話來解釋就是學習知識和能力,是加法,而學道,是做減法。
咱們知識,是越學越多,多並不代表知道,譬如一個人的人品和精神境界,並不是因為知識增加就一定提高的。各種技術也是一樣。雖然展開細節無限大,卻是在加一些跟學道無關的東西,」降本流末而生萬物「,這些就屬於末吧。
而學道是做減法。在修性命,往本上追溯。去掉那些末的部分。
譬如人生來一杯清水,逐漸加入各種添加劑,布朗運動持續,越來越不純凈。而學道是過濾與凈化,重新成為一杯清水。因為有些操作,只有清水為前提才能進行。
這只是我自己的看法。。
兩者為學,為道。並非一意,不可斷解,做學問多得是知識,學道,少的是沒用的思慮。至於吾生也有涯,說的是學問和修道並沒有太大聯繫(六祖云:何其自性能生萬法),萬物都有佛性,都可入道。眾位有沒有興趣加群慢慢討論啊
這麼理解,好像有點王陽明」吾性自足「的味道,印象中克里希那穆提有過類似的觀點。恰好也讓我想起以前的一些讀書心得和思考:真正的天地大道(或者說真理),沒有任何人可以教給我們,那都是他們自己的理解,未必正確,即使是那些自古就有的觀點,也未必就是對的,所以,就需要我們自己去探求。但是,這個獨自探求的過程中,我們的經歷和知識結構,會令我們的眼睛戴上各種有色眼鏡,也就是說,那些曾有意無意被我們學到的知識,某種程度上,都造成了我們的局限。所以,若想尋求真理,探求天地大道,就需要自己先把心放空,剔除全部」成見「,獲得最純明、清澈的眼睛(老子所謂的」復歸於嬰兒「),用那樣的眼睛,去平心靜氣地觀察世界,大道才可以顯現
你學了半天還不是在做學問?有沒有真的體察自己?所為無為又無不為就已經把門路給你了。通學一家比博學萬家強得多。道德經說是無邏輯但是也有邏輯,不過是和一般的邏輯不一樣罷了。因為最終得到的「答案」是不可能用推理得到的。用「推理」得到的還差得遠呢,連門也還沒入。老子說的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勤而行之之後自有見解。注意: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句話
閣下的態度我不太贊同,其一,論學習,我贊成的態度是先博后淵,博採眾長,才能相互應證,總要有些批判的態度和自我的反思,不然就會被別人牽著鼻子走,老子哲學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視角,然而也未必完完全全適用於每個方面,而我感覺閣下有些迷信它。其二,至於說是否在學問,做學問有沒有意義尚待商榷,只是想提醒閣下別忘了,老子乃「周守藏室之吏」,有這個便利,恐怕他也讀了不少書,莊子也是「其學無所不窺」,依我看,學問引導生活,生活中又有大學問,二者不可能割裂開,俗話說理論指導實踐,一個人的行為方式受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影響,而這些是取決於我們的經歷和知識結構的。
最近又再重看老子道德經注,開始有些質疑,或者說意識到它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幾個基本問題,第一,通讀《老子》后我發現,它所說的道,就是存在於天地萬物之中各種自然規律的總稱。(這是他的一種假定,一種行而上的存在),而上次看西方哲學史時,觸發了我的懷疑,天地之間是否有統一的法則???萬物之中是否有不變的規律???還是因為我們的思維習慣於總結,所以就認定宇宙間有這樣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換言之,老子假設的「道」真的有嗎?還是它僅僅是我們樂於接受的一個「理念」,就像基督徒樂於接受「上帝」的存在一樣?
第二,人是這個世界上最特殊奇異的存在,人心叵測,因為人有主觀意識,能自我控制,人的行為顯示出與自然界其他事物迥異的隨機性,甚至人力已經可以改變自然,毀壞自然。那麼,那些從自然界事物的發展中總結出的規律,悟出的道理——老子思想的樸素性表現出來了——是否能適用於人和人所生活的社會呢?
這是我的懷疑,進一步考證不知道閣下對此是否有想過?或者又有何高見?
你我解得不同。你說博採縱長,我是有了感觸后專門看的老子。至於做學問當然博採眾家之長。我解老子是從修行角度看的。我認為評論一家的先深入一家,你說對吧,老子的深邃,並不是可以隨便讀出來的。道可道非常道,因為他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果真如你所說,那麼靜燥輕重那裡又該作何解??陰陽沖合?無中生有?好好想吧
為道日損——會不會是捨得的意思
這樣理解,好像也行。我的理解是,把心放空
這句話是說,完全無知近於自然,自然與天地合一,是為道。而不斷求知,則漸行漸遠,而在致遠處,又近於道。道為圓圜。
為學,為道,對立來講。是讓你知道修道不是做學問,動的不是思慮。跳出思維來看,自然能解。
執著名為不執著。或許是說,假如我們過分相信所學知識,就會陷入一種文明限定的枷鎖中,這反而不是正確的求學態度了。因此,無為而無不為,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繼續鑽到牛角尖的學,還不如不去學。反而,不去學,停下來想想,反思了,可能明悟更多東西。
為學每天得到有益的東西(知識),
修道每天減損有害的東西(慾望)。
最後減損到無為(無欲則剛,本心通明),
然後無為而無不為(憑本心做事,不為外物所擾)。
形而上為之道,道者抽象之規律也,學則益多,求道則為剝形,剝形剝形最後見抽象之道,運道似無為實則利道自為故無為則無不為!(歡迎大家拍磚)
這和「進道若退」一個意思,另外這指的是你修行過程中的身心狀態,並不是腦袋裡的胡思亂想。
一般而言,當你的智慧有所提升的時候,往往是身體很差心內煩亂痛苦的時候,這是大道的考驗,需要靠無畏和純然不帶一絲有為之心跨過。
而你覺得身體也好,心也清靜,實際上你在自己的小知見井中已經自以為是太久了。
損的是有為,修道不是學習徒增有為,這是一件超越身心束縛的生命之路,人心不死,道心不生。
丹經里講「順則生人,逆成仙」。
道為出世修行,學為入世致用,不可同日而語。縱觀古今牛叉的人都是一顆出世的心去做入世的事
大制(裁剪)無割(割裂)。一件材質是麻的衣服,它是具體的有著自己固定形式的一件「器」,我們認為它是一件這樣的衣服,從麻布到衣服,就是「為學」——具體化。為道是看著這件衣服,想到這件衣服是從一塊麻布加工而來。想到麻布,我們就由學回到了道,知道學是從道中,這個存在著更大的可能性中而來的,我們就不會被眼前這件衣服所迷糊,不會認為這件衣服就是一個所有麻布最終的標準,知道還可以做出更多的物品。大制(道)沒有割裂,是完整的一塊。學是對世界和自己的裁剪,只是由道所生的一部分物品,一部分觀念而已。裁剪出的並不是全體,真正的全體是道。所以為了更完整地存在,就需要由學返道。 前面一位朋友提到「進道若退」,從學到道,是回退,但這同時也是向前。
請參照《周易》風雷益與山澤損,說得極為明白了
為學日益」必然升華為「為道日損」,否則將「殆 而已矣」。
其實吧,人心既沒,天心來複。
也就是摒除人在世間的智慧,擁有符合道的本心。
在社會中學的世俗東西,會幹擾你的天心,讓你一步步走向世俗。
日益不一定好,日損也不一定壞,剝離自己的干擾,最後就會留下自己本初的元精元神,這才是最好的東西。
看看小孩子,再看看自己,不覺得很慚愧嗎?你擁有的,絕沒有小孩子多。
美國天才少年巴內特Jacob Barnett: 忘記所知,開始思考
就像伽達默爾文學解釋論,文本的含義屬於文本所處於的時代,所以從這句話應該以中原文化引入外來的宗教教化來解釋。大修佛寺而言,造佛像,就佛教起源地印度並不普及,而且佛經已經中國化,與梵經相差巨大。所以,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這句話的本意是指:雖然效仿國外,引入宗教教會,並勞民傷財大興土木,但與國外相比成效甚微,雖然如此並不是完全沒有作為。
你看過道德經么?還是了解道德經創作的經歷?
要麼批評你,要麼批評你看的那本書的編者。
《道德經》一直作為道家修身之用,如同《論語》。怎麼理解原典本義,如同儒家所必修的訓詁之類,自有一套流傳方法╮(╯▽╰)╭
那麼老子把道德經交給關尹你是知道的,並且在東漢是有張陵是所創道教,並且佛教也是東漢引來你也知道,那麼老子緣何知道宗教之間的關係,顯然老子生活的時代是沒有宗教的。
道德經像你這樣學就大錯特錯了,不修道,難開悟,不堅持,難深修。
僅僅通過訓沽之法,也只能理解其表面含義。
《老子化胡經》是有流傳的,當然一般知識分子坐而論道,高談闊論一番,引經據典形而上學,認為偽經,如果沒人實幹,天下掉餡餅,守株待兔即可。所以,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西方和東方或許天生就是對立的兩個極端吧。他們用基本的公理推出了無窮的定理。我中華先輩們則完全相反,從形而下推出形而上。從十到九到五到三到一最後歸於無。我們的祖先,喜歡從事物的表象推知其本質,然後尋找物質的共性,歸納為天地萬物之道。修道,實則通曉萬物之理,以窺天地之秘。古之賢君,刻意修道的只有黃帝吧?堯舜禹湯文武,他們都是修德奉孝而成帝,德道相生相隨,德增道減。古賢如此,何況今世子孫?所以我認為道不重要。有德,道自然相伴生,何須刻意而為之。健行不息,是自然的道理,而有德不為道,或許才是真正的全心為道吧
莊子的書好好看,斷章取義,嘩眾取寵
感覺類似於《倚天屠龍記》里,張無忌學太極的感覺,學到都忘記了反而被張三丰讚賞,為學而學,旁枝雜蕪掩蓋了大道的本意,悟道以後撥雲見日、去蕪存精,反而更容易得正果吧~
學習是對於未知而言,未知變為己知為增。修道是剔除錯誤的己知,錯誤的己知全部剔除,思想與行為近於道,所剔除的與未剔除之前相比為損。
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大道至簡,此無非彼無
這麼看,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不是因果關係,是先後順序。前面有人講加減法差不多。學習的境界也一樣,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否定之否定。道既然是大道,那麼必然和追求道的過程相通,一通百通。所以這句話不是讓人遠離智慧,而是在追求大道的過程中達到融會貫通的升華。少即是多,多少高手的洒脫在於平時的練習,而高手最後都是簡潔的,無論工作生活。
學是學識。道是本。後天積累知識是不斷增加的。但如果是為了得道,世俗立足越小越好。修道的過程損之又損的。其實特別簡單和直白實在,現代人不懂是道這一層概念斷了,只剩下了學。
道本來是一個無,即什麼也沒有。為道日損,乃至於無,就很正常了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Alan Watts is the modern Zhuang Zhou. That's for sure. I've heard many Chinese scholars talking about Zhuang Zhou. Alan Watts is 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