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寶勝 (1972年-),本籍中華人民共和國青海省,是作家、時政評論家、華人牧師。曾用筆名曼德、孟淵沛、柳江河等。現為對華援助協會特約評論員、臺灣民報專欄作家、臺灣海外網專欄作家、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福音會基督教與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公民社會研究院研究員。
郭寶勝1990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是1989年六四後,北京高校學運的主要參與者和組織者之一。1994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當局以陰謀顛覆政府罪判刑3年零6個月。出獄後成為中國家庭教會傳道人。後來美國讀神學院,獲道學碩士學位,也被按立為牧師。並參與海外民主運動,並在美國、臺灣等各地刊物、網站發表文章。
郭寶勝的著作有《天職》、《新職業觀》、《榮耀職場》、《羔羊必勝——基督教視野下的中國教會、社會和政治》、《拆不毀的十字架》等書。
主要研究領域為新制度經濟學、公共選擇與公共政策、勞動經濟學、中國轉型與改革。
在《經濟研究》、《經濟學動態》、《經濟科學》、《管理世界》、《世界經濟與政治》、《戰略與管理》、《社會科學戰線》、《改革》、《經濟評論》、《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中國人口科學》、《復旦學報》等期刊上發表論文40多篇。已出版個人文集包括《制度是怎樣煉成的》、《公共問題的經濟解讀》、《經濟學不能承受之重》、《經濟學能做什麼》、《選擇之道》等。
主要期刊論文包括《中國的人口結構變化與就業前景》、《境外投資者參與債權轉股運作的可行性分析》、《全球化對中國高等教育的影響》、《勞動經濟學理論前沿》、《就業機制的內涵與中國城市就業機制》[38]等。
譯著包括《勞動經濟學》、《城市土地經濟學》、《我們身邊的經濟學》、《經濟學方法論新論》、《體驗經濟》、《全球化及其不滿》、《鹽》、《經濟學百科全書》等。
夏業良被稱為自由主義經濟學家,他認為「計劃思維」的回歸與資源的逆市場化權力配置導致了社會財富向少數利益集團集中,收入分配的扭曲和貧富差距的擴大。他指出近10年來,我國地區、城鄉、行業、群體間的收入差距明顯加大,收入分配格局失衡導致社會財富向少數利益集團集中,尤其是向官僚利益集團和壟斷利益集團集中。中國1%的家庭掌握了全國41.4%的財富,財富集中度遠遠超過了美國,成為全球兩極分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他指出近幾年的政策取向就是使壟斷國企越來越強勢,這種"國進民退"其實就是最大的風險。
夏業良對通過稅收調節來縮短貧富差距、解決分配不均問題表示了擔憂:
通過稅收調節,最終縮小的可能是袁隆平和普通農民工之間的差距,從而削弱了中國未來的創新能力和財富的創造能力。實際上老百姓深惡痛絕的並不是依靠科技發明、誠實勞動致富的人,而是那些通過不當的權利壟斷獲得巨額財富的人。
夏業良提出了要把共產黨的黨產和國家的財產分開的理論,指出中國經濟改革,無法迴避政治體制、政黨、憲政民主以及權力制衡等基本核心問題:
要講政治體制改革,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就是憲政民主的問題。即使你現在不能實現,那又沒有一個時間表,或是朝這個方向努力。從權利制衡來講,不管是三權分立、四權分立,對權力一定要有個制衡。對這個根本問題,中央領導人從來沒有回答過。
對人文社會科學的思想,還是由黨的意識形態部門加以嚴格控制。舉個簡單例子,一個國家進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應當有自由的空間,可是在中國,所有的社會科學研究的重大課題,都是由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作出的。這個辦公室就設在中共中央的宣傳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