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叢日雲 發表於2022-04-06 02:23:28
—
叢日云:這是一個系列,直接談的是目前正在發生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大事——俄烏戰爭。我本人不是俄羅斯專家,不是烏克蘭專家,也不是戰爭和國際關係領域的專家。本來沒有資格談這個話題。這個系列只是以這次戰爭為例,藉助於本人有限的歷史知識和淺薄的政治學理論,試著從宏觀歷史背景和幾個不同的理論視角來認識和理解當代世界的戰爭危險與消解因素。
1、俄烏之戰:誰是勝利者?
我們都是俄烏戰爭的目擊者和當事人。現代戰爭能夠在全球範圍內現場直播,同時代的人哪怕相距萬里,也是這場戰爭的現場圍觀者。這次現場直播又增加了一個因素,就是自媒體廣泛地參與了進來。許多戰場上的普通烏克蘭人將他們用手機拍到的場面傳播到我們的電腦和手機上,使我們彷彿親臨現場。我們從中看到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感受到了音頻視頻信號給我們的心靈帶來的巨大震撼。
戰爭是人類最嚴重的人為災難之一。中國有一句古語就叫「寧為太平犬,莫作離亂人」,由此可見古代中國人經歷和感受到的那種戰亂之苦。戰爭帶來生命的損失、身體的傷殘、人權和人的尊嚴受到侵犯、家庭破碎、物質財產遭受毀滅、人之間種下刻骨的仇恨。這就是烏克蘭人此刻正在經歷的。
對這次俄烏之戰,主流輿論已經在討論俄羅斯的失敗和西方的勝利,甚至西方的「不戰而勝」,因為他們自己不流一滴血而嚴重地挫敗和消耗了俄羅斯。
仗打到今天,俄羅斯的失敗似成定局,後邊是它敗到什麼程度,以什麼方式來結束的問題。但是,俄羅斯在局部戰場上的失敗,不等於歐美的勝利,也不等於文明人類的勝利。我們必須記住,從根本意義上說,現代戰爭沒有勝利者。
即使俄羅斯人民遭受的苦難也是人類的苦難,更不要說無辜的烏克蘭人承受的沉重代價。何況,這場戰爭最終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還有許多不可預測的地方。比如曾經讓世人驚出一身冷汗的核電站事故的可能性,俄羅斯使用化學武器和戰術核武器的可能性,導致北約深度介入而普京採取自殺式行為的可能性……沒人保證這種情況不會發生。
即使俄羅斯在這場戰爭中被挫敗,歐美也有它的失敗。
首先,它使歐美經濟受到了嚴重打擊。它對俄羅斯這種全面的高強度的制裁,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行為。在有的場合、有的領域甚至是倒過來的。在制裁措施一個個宣布出來的時候,許多人覺得很痛快、很解氣,似乎受傷的只是俄羅斯。其實西方的經濟已不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它已經沒有那樣的底氣。
西方國家在達到高度發達的水平后,開始轉向後現代社會,內部發展動力下降,成本高企,經濟陷入困境。歐洲一些國家的經濟非常困難,美國的債務已經超過30萬億了。這次疫情又雪上加霜。為應對疫情,動不動就拋出幾萬億的開支。他們是債多不愁,可債總是要還的。看起來,強大的歐美聯手圍毆虛弱的俄羅斯經濟,但它的自傷其實也是傷不起的。
西方還失去了優質廉價的能源供應,失去了一個巨大的市場並且把它讓給了競爭者。光是提高油氣價格,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個沉重的負擔。想想當年法國的黃馬甲運動,僅僅是把汽油價格提高了一點點,法國人就受不了了,大鬧巴黎。而這次油價高得離譜,還不知道什麼時候結束。
另外,烏克蘭戰後經濟重建,他們還得背上一個大包袱。
第二,它可能將俄羅斯徹底推向了敵對一方。多年來,普京通過不斷地說「不」和耍橫來顯示自己的存在,充當了國際秩序的破壞者。但是,如果通過這次戰爭把俄羅斯完全推向敵對的一方,將它變成了大號的朝鮮或伊朗,死心塌地和那些國家搞到一起,這種前景也令人憂心。戰敗的俄羅斯除非發生內部政治轉軌,否則它與西方的敵意可能更難化解了。
俄羅斯國力下降,影響力下降是註定的,軍事大國的泡泡已經破滅了。但它畢竟還有巨大的國土面積、豐富的資源、一億多人口、高度現代化的技術尤其是軍工技術水平。它還是核大國,其核武器的數量世界第一。這意味著什麼?一個有著核彈和超高音速導彈的朝鮮,你怎麼對付他呢?
第三,對歐美來說,把俄羅斯作為頭號敵人本身就是戰略方向的錯誤,這次戰爭可能加劇了這個錯誤。俄羅斯製造麻煩的能量足夠大,但作為西方的頭號敵人,份量顯然又不夠。如果處理得好,俄羅斯可以不構成對世界秩序的重大威脅。它的經濟總量低於我國的廣東或者江蘇,在國際上大概低於韓國,比西班牙高一點兒。佔全世界GDP總量不到百分之二。這有限的經濟總量,也主要是靠賣資源獲得的,自身經濟和技術發展的動力嚴重不足。有人把俄羅斯比喻為有核武器的沙特。用不了多久,他維持核武庫都會力不從心,目前的核武庫嚴重老化,有多少還真好用都不好說。並且,它還存在人口老齡化、人口嚴重問題萎縮的問題。再過一兩代人,它的人口就在一億以下了。所以,對走在下行軌道、日益衰弱的俄羅斯身上用力過猛、消耗太多,以後歐美會後悔的。
當然,我們可以不關心歐美政策的得失,僅僅是烏克蘭人遭受的災難,也足以證明,戰爭爆發本身,就是失敗。文明人類沒能阻止戰爭爆發,就是一個失敗。
2、既無胡蘿蔔也無大棒為哪般?
每次戰爭災難之後,人們都會反思,戰爭怎麼就會發生?都要檢討一下,戰爭是不可避免的嗎?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們就有許多反思。在第一次大戰之後,英國和法國對德國過分索取和壓榨,甚至讓德國人沒有了出路和活路,使其產生了深深的怨恨。這種怨恨就被納粹進一步煽動和利用。在希特勒重整軍備和開始擴張的時候,他們又因害怕戰爭而採取綏靖政策,這無異於鼓勵希特勒冒險。
歐美在對俄羅斯的政策上,其實也犯了類似的錯誤。
歐美政府,特別是左派政府,在俄羅斯改弦更張、真誠希望加入西方陣營時,對它過分苛求,對它的訴求過於傲慢,沒有認真對待,也沒有關注俄羅斯國內滋長的激進民族主義情緒可能帶來的後果。
俄羅斯具有漫長的沙皇專制傳統,接著幾代人生活在Stalin模式之下,它走上現代民主道路必然是曲折漫長的。它的國情和波蘭、捷克、匈牙利、波羅的海沿岸幾國不一樣,不能標準太高。要給他成長的空間。其實歐盟國家對波蘭和匈牙利都極為不滿,何況對俄羅斯呢?
但是,當普京近些年一次次違規、越軌行為出現的時候,歐美政府又實行軟弱的綏靖政策,不能堅決地予以制止和回擊,沒有表現出實力和敢於使用實力的意志,用普京聽得懂的語言跟他說話,堅決地予以制止。結果讓普京一次次得手,野心也越來越膨脹。他們在小事上過分計較,在大事上反倒軟弱應對、無計可施。既不能用胡蘿蔔拉攏和軟化普京,也不能用大棒有效威懾使其不敢妄動,但卻用燒火棍子沒完沒了地捅。炫耀道德的大棒,是他們的特長。
他們骨子裡的軟弱,普京看得很清楚,這刺激了他的過分膨脹。包括前不久阿富汗可恥的潰敗,無疑也讓普京受到了鼓勵。
歐洲國家雖然痛恨和害怕普京,但又不切斷和俄羅斯的利益勾連,不斷地給普京輸血。當年川普就面對面地指責過他們:「我們保護著你們,你們卻買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把能源命脈交給他們。」結果招來他們對川普的怨恨,而對俄羅斯的能源政策卻依然如故。
川普明確認識到,美國不能依賴敵對國家的能源,要實現能源自主。這個政策非常成功,使美國成為石油和天然氣生產第一大國,將石油價格壓到三四十美元一桶。僅這一點,就讓俄羅斯經濟陷入困境。而拜登政府為了搶奪生態主義的道德制高點,無情地甚至不可理喻地打擊美國的能源生產,結果使石油、天然氣價格飆升,讓俄羅斯賺了大把美元,成為普京發動戰爭的本錢。
歐美的能源政策,使他們在戰爭開始后,處於非常被動的狀態。
歐洲國家長期在美國的保護下沉醉於和平主義的夢鄉,把和平視為理所當然。面對普京咄咄逼人的姿態,他們仍然不修武備。北約在2014年約定的各國將國防開支達到GDP的2%的指標,多數國家長期拖延,包括像德國這麼富裕的國家,表示要到2031年才會達標。川普當初曾不斷抱怨他們,但效果有限。
這次被普京狠狠教訓了一下,他們才多少醒悟了一點兒。
3、文化衝突與歐美左派的黨派私貨
人們應該記得,川普曾試圖改善與俄羅斯的關係,但他的努力被國內的左派破壞掉了,一個避免戰爭的機會失去了。左派還硬編造出個「通俄門」,最後查無實據,灰溜溜地結束了。川普被折騰一番算是活該了,誰讓他是美國總統呢?但對俄羅斯的總統,是不是還欠人家一個說法?
由於在文化與文明的衝突當中,俄羅斯和歐美的保守派立場更接近,而美國保守派與左派(自由派)又勢如水火,於是普京也躺著中了槍。美國左派不承認川普當選的合法性,認定是普京干預了美國大選,並尋機要報一箭之仇。這次戰爭讓人們看到,俄羅斯的信息技術如此地落後,美國作為信息技術第一強的大國,是怎麼讓普京得逞的呢?
歐美的保守派和俄羅斯的衝突是政治層面的,是俄羅斯的威權政治和向外擴張與歐美國家自由民主和整體利益發生的衝突,而歐美的左派和普京政權的衝突又多了一層,就是文化和文明的衝突。
西方國家內部正在經歷國內的文化衝突或「文化戰爭」,它使西方社會出現了嚴重的撕裂。美國左派對國內的保守派已經恨之入骨,而在這個文化或文明的衝突中,普京部分地基於現代立場、部分地基於前現代立場,表示了對右翼保守派的同情,對左派(自由派)後現代主義者推動的多元文化主義、身份政治、「警醒」(woke)文化、「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的反感。這使左派政府和媒體對普京政府尤其痛恨。
歐美民眾普遍反感俄羅斯的專制、獨裁、對外擴張,在這個政治層面上,左右派達成了共識,並且保守派對俄羅斯的態度比左派更強硬。英國是目前歐美大國中惟一執政的保守派政府,也是對俄羅斯態度最強硬的政府,這不是偶然的。但在文化層面上,歐美的左派又疊加了基於其後現代主義立場的對俄羅斯的憎恨。這意味著,他們雖然不敢與普京政府硬碰硬,但對普京政府恨得更深,堅持將其作為頭號敵人,更不願以和解的態度與其交往。這種額外的憎恨,無端加劇了與俄羅斯的衝突。
其實,歐美左派推動的後現代主義議程,比如拜登政府誓言要在世界範圍內推動對LGBTQ的美國式保護(最近拜登政府正式決定,在美國護照的性別一欄,在「男」「女」之外還要加上一個「X」),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會產生額外的衝突。
此次戰爭爆發后,歐美左派振振有詞,似乎他們以前將普京當作頭號敵人的做法被證明是正確的。這是典型的「預期的自我實現」:你把他當敵人,以對待敵人方式對待他,他就真的成了敵人。敵人是製造出來的。
這次歐美社會對俄羅斯的廣泛制裁遍及社會各個領域,包括文化領域。這首先是基於現代文明人類對俄羅斯赤裸裸的侵略行為的憤慨,但其中也疊加了左派後現代主義者對俄羅斯的額外宿怨,甚至也採用了他們在國內推動的「取消文化」的行為模式。這是他們在意識形態與國家利益衝突之外夾帶的黨派價值觀的私貨。
有人分析說,普京誤判了西方,以為西方正在走向衰落,於是發動了戰爭。其實普京的判斷並非全錯。從大的趨勢來看,西方的確在走向衰落,西方社會內生的後現代主義本身就是使西方社會走向衰敗的因素,而左派就是這個衰敗因素的代表。但他沒看到,他自己的國家也在走向衰敗,他本人就是這種衰改進程的推動者,而西方的衰落是個很長的過程,目前它的實力還不容小覷。在科技領域裡,它還有極強的創新能力。
不過,在左派推動的後現代主義風潮的腐蝕下,歐美社會顯露出來的日益頹敗的跡象,或者說社會頹廢因素的日益增長,客觀上給普京壯了膽,刺激了他發動戰爭的野心。
4、歐美的誤判與懦弱
有人看到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挫敗,特別是看到拜登政府在戰前無所作為和示弱的表現,好像是在誘惑普京發動戰爭,於是就用陰謀論來解釋這個現象,認為俄烏戰爭是美國或者「深層政府」給普京設下的陷阱。我覺得這種解釋太高估拜登政府了。它是在以正常政府行為模式推測拜登政府的動機,其實不正常才是它的常規。設這個陷阱得冒多大風險,拜登政府既沒有這個膽,也沒有這個謀。
真實的情況是,這次他們本來也準備採取綏靖政策的,將烏克蘭犧牲掉。準備的反應也無非是升級一點兒制裁而已,就像以前他們對喬治亞和克里米亞事件的做法一樣。馬克龍在最後關頭還不識時務地跑到莫斯科,並且真的相信了普京不會入侵烏克蘭的謊言。這位自視甚好的大國領導人被當猴耍了一番,居然也沒脾氣,其愚蠢和懦弱比當年的達拉弟又等而下之。
拜登政府所做的,就是安排澤林斯基到波蘭流亡。面對普京的核訛詐,拜登政府根本就不敢直接面對,而是不斷地向普京表忠心:他現在和將來都不會派兵去烏克蘭,美國不想打第三次世界大戰。這讓普京得到一顆定心丸。至今,他們既不敢在烏克蘭建立禁飛區,也不敢將哪怕是過時的米格戰機一類的武器援助烏克蘭。他們怕俄羅斯發狠,人所共知。
其實他們也談不上綏靖,綏靖還算一種戰略失誤,他們是骨子裡的懦弱。
拜登政府根本沒有想到澤林斯基會領導全民抵抗,也沒有為此做出準備。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戰前就跟議員們說,基輔在俄羅斯發起進攻之後72小時之內就會陷落。
美國政府錯估了這場戰爭的形勢,這可以理解,因為他們還沒有從阿富汗的潰敗中緩過神來。在阿富汗潰敗之前,記者問拜登會不會像當年越戰一樣狼狽潰敗,拜登一口否定。他向美國人民拍胸脯說:我們已經給阿富汗訓練了一支現代化的軍隊,相信他們能抵抗塔利班的進攻。他絕沒想到阿富汗政府軍那樣不中用,總統坐著飛機、帶著黃金和鈔票先跑路了。
拜登一定吸取了教訓,他大概以為烏克蘭人也會是這種表現。是烏克蘭人令人意外的堅決抵抗,給拜登政府多少挽回了一點兒臉面,讓他們失敗的俄烏政策不至於敗得太慘,也是烏克蘭人全民抗戰的初步成果,加上戰爭初期俄羅斯又暴露出來了內在破敗的跡象,歐美才加強了援助和制裁。就如烏克蘭的抵抗超出他們的意料一樣,他們的援助和制裁也超出他們事先的預料。烏克蘭人在這場戰爭中起了關鍵作用,歐美左派政府只是被普京打醒了一點點,振作了一點點。他們順水推舟,在不與俄羅斯人交戰、自己人不流血的前提下,通過烏克蘭人來消耗和挫敗俄羅斯。而這正是他們能夠發揮優勢的領域。
總之,這場戰爭的爆發是人類的一場災難,也是歐美政策的失敗。烏克蘭戰場上對俄羅斯的勝利,只是失敗的前提下的慘勝,只是沒有徹底失敗而已。當初如果能夠和俄羅斯結盟,或者使俄羅斯的立場有所軟化,至少使它的野心有所收斂而不至於過分膨脹,不敢公然冒險發動戰爭,這才是上策。上策失敗了以後,下策便是在烏克蘭戰場上把它打敗。這只是大敗之後的小勝。
當然,我們這是從檢討歐美政策的角度講的,歐美沒有能夠制止普京的戰爭冒險,是一個失敗,但這不等於說普京發動戰爭就是合理的。歐美政策的失敗是沒有制止犯罪行為,這不能用來為犯罪行為本身辯護。
從更長歷史時段和更宏觀的視野來看,俄羅斯本來可以轉化成為維護基督教文明的基地。它的政治倒退,只是短暫地誤入歧途、走上了邪路,但它只要不走上戰爭的道路,時間就會改變它。事情走到這一步,對俄羅斯、對文明世界都是一個悲劇。
5、避免戰爭,才是文明人類的首要關切
我們這裡要思考的是,怎樣才能避免這種悲劇?戰爭是人類之惡,人性中就有這種暴力和攻擊性的本能,這就是人性最幽暗之處。這意味著戰爭難以避免。
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中,人類的道德進化非常明顯。戰爭在減少,戰爭的殘酷性在減弱,甚至國內政治,包括國內的刑罰,都變得越來越人道了。不管人們對當代人類有多少悲觀和哀怨,當代世界比原始時代和古代人類要文明和人道得多了。也正因為如此,現在的文明人也更難以承受戰爭的損失了。因為我們變得更文明了,心靈更柔軟了,對生命代價的承受能力也下降了。
戰爭誠然有勝負,但現代人類不該在人類的血泊上慶祝勝利,而是嚴肅思考如何避免戰爭災難。為此,我們就要了解當代世界戰爭的危險何在?戰爭的根源或者驅動因素是什麼?制約或消解戰爭的因素又是什麼?在什麼條件下會降低戰爭發生的可能性、減弱戰爭的暴力性?
我後邊就分別從幾個方面來談這個話題。
當代世界有這樣幾個潮流:民族主義的興起與衰落、民主與民主化、現代化和向後現代的轉型、全球化和全球治理。這幾個進程其實是互相交叉的,我想從不同的側重點來分析這四個進程與戰爭之間的關係。
—本文系根據叢日雲教授3月25-26號在保守主義讀書會講座引言部分整理。
作者:叢日雲 (現任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學位委員會委員。)
公眾號:保守主義讀書會
原文: https://youwuqiong.top/584528.html
發布時間:2022-04-06 02: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