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1.3.1】傳統文化與黨文化的雙重構成

作者:尹勝  於 2017-9-22 07:1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大崩潰與大動蕩|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3評論

文化是源自於精神信仰的,精神信仰體現出來的現實結果就是文明,信仰是對真理的發現和對正義的遵循,文明就是對真理和正義的實際體現,也就是說文化是圍繞文明展開的種種表現形式,始終是圍繞著信仰展開的。文化直接關係到人的本源,所以也幾乎關涉到人方方面面的,大體上可以歸納為思想意識和習慣行為兩個部分。思想意識包括了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對自我、他人和社會的種種認知與認識,而行為習慣則是思想認識的具體體現,或說表現。思想意識和行為習慣,均是指向精神信仰的,並以精神信仰為終極歸屬和存在為根本意義的。一個人的人格養成,也就是一個人的品格如何,這主要體現在思想意識與行為習慣上,這個思想意識、行為習慣也就體現了我們的人格,這個人格又是靠文化思想來加以塑造的。我們把對人的人格塑造分為思想意識和行為習慣,從而進行集中的培養塑造,那就成了教育。

然而在這上面的邏輯鏈上來看,中國人的思想意識和行為習慣並不是明確指向一種精神信仰的,我們暫且不談這個精神信仰本質的優劣以及是否符合真理與正義,首先連信仰的基礎都不具備。也就是說,思想意識和行為習慣的文化,源自於精神信仰,而最後的終極意義又是指向精神信仰的。而中國文化,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習慣的終極意義並沒有精神信仰可言,僅僅只是世俗層面的,或說生物本能慾望層面的,極為原始和低級的權力和利益。

既然對人的人格塑造培養是教育的實質,那麼中國人所受的教育到底又是怎麼樣的呢?大體上可以分為四個部分,首先是家庭教育,然後是體制教育、社會教育、自我教育。家庭教育主要來自於父母的言傳身教,是四種教育中最具影響力的部分,而中國的家庭文化根源依舊還是所謂傳統文化主導的,就是以儒家為主,釋家和道家為輔。而儒家思想目前對中國社會的人格形成影響最大的和最為深遠的就是「孝廉」的奴隸思想。可以說,孝廉是儒家文化實現「王道」思想,維護強權專制最為有效的工具。這個工具,就是提倡虛偽道德的孝廉思想,讓每個中國人以最基本的家庭為單位,都參與到既當奴隸而同時又自覺培養奴隸中去。孝的本質就是不平等,絕對單向的服從,就是父權剝奪子權,夫權剝奪婦權,讓每個人從小就學會服從和順從,在毫不自覺中形成奴隸人格,從而最終達到王權對人權的剝奪,實現王道的強權統治。這個孝文化,其理論基礎就在於孔子的三綱 「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孟子的五常「君臣有義,朋友有信,夫妻有別,父子有親,長幼有序」,至始至終貫穿的都是尊卑等級思想。由於中國漢語文化沒有超越世俗的精神信仰,所以也不存在平等與自由,從而也沒有公平公正的社會制度的創立。我在前文已經論述過強權意志是出於人的原始本能慾望的利益佔有,所以,才有了統治者依靠強權對大眾的奴役和掠奪,如此,中國也沒有具有普世性的社會保障制度,普通民眾的生存也從未有過真正的保障。在沒有保障的社會裡,父母因為自身的利益,也就積極的向子女灌輸孝的思想,而內在的實質是父母希望自己老有所依,老有所養。就這樣,一代代,一輩輩,就在這種文化思想下,便塑造了中國人逆來順受的奴隸人格。也正因為這樣的現實是苦難和痛苦的,所以,中國人的心中同時又兼具了權力崇拜和強權思想,期待自己擁有強權,從而自己不再受到奴役,同時又可奴役他人來滿足自己的原始本能慾望。

人的本質是具有社會性的,所以對於人的人格塑造必須符合社會的需求,這個社會需求的本質是直接指向一個族群的精神信仰。然而中國社會由於缺乏精神信仰,所以,也沒有自由精神的產生和宗教的文化傳統,所謂的體制教育完全淪為政治教育或者是被權力和統治階級所操控。在清朝以前,皇權專制時期,社會教育主要在於忠君思想的培養,而在辛亥革命以後就是以梁啟超和章太炎為代表的,主要的體制教育在於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的培養,加之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然而在建國初期,黨派專制之下,體制教育的主要方向是對理想主義的信奉與對黨的忠誠。而文革之後理想主義事實上已經破滅,對黨的忠誠也基本不存在精神實質,到目前為止幾乎沒有人會相信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那麼中國社會再次回到民國時期狹隘的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的教育,也就是愛國主義教育與激發大眾的民族自豪感。在這種狹隘的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的主導下,整個社會罔顧中國漢語文化沒有文明的事實,編造謊言和篡改歷史真相,從中尋求民族驕傲和愛國熱情,以期以此凝聚民心,達到奴役和統治大眾的政治目的。這種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被黨權所壟斷,他們借國度和民族之名,以集權利益為核心,以宗法血緣為基礎,佐以虛無的理想主義和虛偽道德規範,而形成的一種黨文化。黨文化嚴格上並不具有信仰的意義,甚至連理想也不具備,僅僅只是權力和利益的實質,所以其道德、理想和現實都充滿了假大空,正是這種假大空的黨文化,再加上家庭教育灌輸的孝廉奴隸思想,幾乎就成了中國現實文化和教育的全貌,而社會教育基本就在這個環境中很難突破,個人教育由於缺乏信仰和傳統的個人意志與獨立思想培養,很少有人能夠完成自我教育。就此完全可以說,中國的教育還是一種奴隸文化的專制教育,大眾的人格依然還是專制和奴隸人格,普遍大眾還是愚昧和愚蠢的。

雖然近代網際網路興起,但在當局進行多方位的言論封鎖與限制,僅僅只有一小部分人在緩慢覺醒。從中國的社會制度和國民性入手,開始反思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歷史,並積極的尋求自我救贖,尋求精神信仰依託,以及認知這個族群和歷史的真相,探討社會未來的發展方向。儘管如此,這個群體相較於整個中國社會龐大的人群來說是極為少數的,同時這些少數人根本上又缺乏精神信仰和系統的思想理論和思辨能力,也並不具備自由平等的人格精神,還處於相當感性盲目的程度,無法形成一種實際的社會價值和具有文明意義的社會潮流。再則,沒有宗教神權和其他組織對專制權力的制衡而未能形成自由空間,所以,中國依舊沒有自由平等的精神土壤,所以也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教育。

這是對中國教育背後文化實質的概括,那麼,主要的傳統文化和當文化這二者在現實教育中是如何表現的呢?有哪些事實依據來證明呢?我將在下面的文章里去討論——《以政治目的和功利實用為核心的教育》去進行敘述。

歡迎資助

Paypal me

https://www.paypal.me/SHENG699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

回復 sousuo 2017-9-22 07:33
傳統文化到了現在只剩傳統,沒了文化,現在的人,從八十歲往下,基本都是被黨文化塑造出來的。

就是極右,也基本上是用黨文化反黨。
回復 浮平 2017-9-22 22:07
在絕對服從權威和講明道理之間有個時間平衡和方法平衡的關係。

比如,東方西方在言行上都會對幼小兒童管教和限制,discipline。 什麼是對和錯,什麼時間如何講明何種程度的道理,孩子不聽時採用什麼方式,是文明的還是野蠻的, 不同的家庭教育觀念和方式就會導致不同的後果,說服的理由和方式越能被接受,勉強的成分就越少。 家庭教育中並不是完全的自由和絕對的平等對等,也不是不合理和無效的規範,規範的依據和原則是什麼,責任的內涵和意義是什麼,個性和群性間的關係是什麼,規範的一致性又是什麼。
回復 量子在 2017-9-27 21:03
給大家摘錄一段唱詞;張藝謀任總導演的京劇《天下歸心》里鄭莊公的凈場唱。

天下歸心  鄭莊公

古柏寒流雲卷河漢慘淡
坐幽苑心煩悶意興闌珊
星點點 月彎彎
點點彎彎落杯盤
低頭悵望杯中月
我仰面把酒問青天
天行有道陰晴轉
月缺可期月再圓
為何壯懷多磨難
情義關前舉步艱
憶當年
憶當年 整河山
興百業 開乾元
旰食宵衣瀝肝膽
為國為民為家園
我曾披甲平戰亂
我將沙場變桑田
我叫百姓得飽暖
我令那千家和睦萬家團圓四海晏然
到如今普天同樂國泰民安我的心難安
彷徨高處不勝寒
形影相弔何孤單
孤單
身為人主卻孤單
問天 問天
我撫膺長嘆問青天
天哪天
你為何不睜公道眼
你為何緘口不開言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9 04:3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