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圓明園的第一把火是中國人放的(ZT)

作者:nn1111  於 2014-6-10 20:1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11評論

關鍵詞:圓明園縱火

     《天津條約》相對之前的條約,主要變化是允許外國軍艦進入長江,允許外國人進入內地,增開通商口岸,允許外國人進入北京設立使館。綜觀兩次鴉片戰爭所簽各個條約,內容其實並無什麼不平等之處,大開國門本就是與時俱進,賠款屬於國際慣例,至於理論上比較出格的軍艦入江、割讓香港、領事裁判權、協定關稅這四條,軍艦入江只能怪清廷無能,長年內戰,無力保護外僑,那就只好讓人家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割讓香港則是因林則徐兩次給所有英國商人斷水斷糧,說到底還是安全問題;領事裁判權蓋因中國文明程度太低,法律極其野蠻,外人不能接受;至於協定關稅,就只能責怪那些敲詐勒索外商的貪官了。

     當然了,方式是極其不平等的,法律上仍稱其為不平等條約。但這樣的不平等也是中國自己招來的,若是中國能早點放下身段,先擺出一點平等的姿態,本來也不會無端遭此命運,除了俄羅斯與日本確實野蠻以外,英法美大體上都是講道理的,而中國若能早日和洋人平等互待,學習對方的先進技術,日後更不可能任俄羅斯與彈丸之地的日本宰割。薛福成這些第一批出使西方的人,目睹中西方的巨大差距,傳統觀念逐漸崩塌,敏銳的指出:西方人對中國人以誠相待時,中國人想的從來是怎麼再多撈點小便宜,而當西方人轉用武力威脅時,中國人馬上就妥協退讓。事實上,清朝的歷史就是這麼個循環:因自己的自大和愚蠢惹怒洋人——被揍——籤條約——清廷不肯執行——再次惹怒洋人,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一直持續到1900年庚子之戰,上國的威儀終於被揍得蕩然無存。這段期間內,中國在某些方面得到了長足的提高,而唯一失去的,大概就是虛浮的皇家尊嚴和那不能為人民所分享的所謂主權了。

     現在故事還沒發展到1900年,所以皇家的尊嚴還是暫時不能丟的。根據《天津條約》,簽定之後,外國使節應進京換約了,這是所有的殘酷現實里最讓咸豐慌張的——外國人要進京面聖了,而且不會三跪九叩!這是對遺續千年的那點帝皇威望和萬國來朝之類夢囈的最致命的一擊,也是咸豐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的。咸豐恐慌到了什麼程度呢?他甚至想以鴉片合法、取消一切關稅、再多賠幾百萬兩白銀為籌碼,阻擋洋人進京面聖,後來又想在上海換約、在海上換約,千方百計阻撓,足見皇帝心中的價值取向——一切現實的國家利益,都可以對其皇者之尊讓步——只可惜戰敗者在談判桌上是沒有發言權的。此時咸豐親自主持外務,但水平實在不比葉名琛高竿多少,他所能使的那點計謀,無非就是先派鄉勇與夷交戰,朝廷再出面調解之類老掉牙的帝王權術,滿腦子柔遠羈縻之類安撫藩屬國用的老套路,殊料洋人根本就不吃咸豐的智庫里所保存的任何一套方案。這種完全超越自身理解範疇的危機,再加上他那阻止洋人入京的莫名其妙的堅持,此時的咸豐可以說是大腦短路,行事作風已完全不可理喻,咸豐帝本人成了繼林則徐、葉名琛之後的第三個二百五,而且他的二百五行為直接導致了萬園之園圓明園的被焚。

    《天津條約》上雖然有咸豐親筆簽名,但清廷朝野上下,竟把該條約當成一紙空文,僅作緩兵之計,負責簽字的桂良上奏說:此時英、法兩國和約,萬不可作為真憑實據,不過假此數紙,暫且退卻海口兵船。將來倘欲背盟棄好,只須將奴才等治以辦理不善之罪,即可作為廢紙。咸豐覺得此計甚妙,只待時機一到便可執行,這樣舍桂良一人,便可阻止洋人設公使駐京。可洋人又哪會理會這種丟車保帥的伎倆,這分明是想再討一頓打。洋人堅持進京換約,咸豐又規定人數不得超過十人、不得坐轎、不得列陣儀仗、換約后立即離京。但老外們早看透清廷那點心思,這次來就是想教育教育朝廷你們在世界上到底排老幾,得到的指示是拒絕一切貶低使節身份的接見儀式,為了保證這一點,必須有海軍隨行護航,因此對咸豐的要求一概拒絕。咸豐決計不能讓別人看到自己和洋人平等相待,折損了威嚴,於是指示清廷唯一的一員悍將僧格林沁:若洋人不肯按照藩屬國朝貢的儀式入京,可以悄悄擊之,只說是鄉勇,不是官兵,並且堵塞航道,讓洋人走北塘繞一個大圈進京,若洋人不從,則可師出有名

     天知道這時咸豐的大腦里到底在想什麼。英國人把船開到大沽口,發現航道受阻,想上岸又被民團阻擋,中方解釋說:此地沒有政府官員,也沒有軍隊,只有這些自發組織的愛國民兵團。僧格林沁曉諭公使改道,當時英法堅決不從,要求清理航道,美國則答應繞道而行(因為中美條約之間根本就沒有換約的協定,其實本來是不能換約的,但就像前幾年修約事件一樣,清廷無人懂法,沒人看出這點,所以美國公使不敢得了便宜又賣乖,馬上見好就收),於是美國公使又被民團允許登陸,接著被幾個乞丐用騾車拉到北京,又遭軟禁數日,而且約還沒換成,皇帝沒見著,後來又被拉回北塘,終於換了約。此事被西方各國視為奇恥大辱,這就完全屬於中國自己背信棄義,皮痛找打了。而英法兩國在大沽口乾耗數日,連個政府官員都見不著,只有一堆民團,其實這種破綻百出的伎倆哪裡瞞得了外國公使,而清朝政府甚至全體大清子民,長期以來卻沉迷於自己的這些小聰明里,結果給列強們留下了一個印象:愚蠢、自作聰明、毫無榮譽感。

     後來英法決定人力清通航道,直驅北京。這幫人正幹得熱火朝天呢,大沽炮台卻是連半個清兵或民團都沒有——表面看來是如此,其實人家僧格林沁正埋伏著,準備按咸豐指示,給這些不肯改道的洋夷們名正言順一擊呢。後來一些英國將領承認:他們知道清軍埋伏在那裡,但根本沒把對方放在眼裡。這回他們可是大錯特錯,僧格林沁可說是繼林則徐之後第二個正兒八經能辦事的大員,在腐朽的清廷里可算是珍獸,此人調教出的軍隊絕不可與英法之前遭遇的腐敗軍們同日而語。結果大沽口之戰,英法大敗,捷報傳回京城,朝廷里已是一片歡樂的海洋,而英法兩國暴怒不已,南下調兵遣將,此舉又被朝廷看作對方認輸投降的信號,於是覺著自己的軍事實力好象瞬間上了好幾個台階,這下事態總算是正常發展了。咸豐覺得這時差不多該恩威並用、柔遠羈縻了,於是和僧格林沁玩起了紅白臉的把戲,又擺起了天朝上國的譜來,宣布中英和中法《天津條約》作廢,不過念在洋夷恭順,若肯自悔求和,可按中美《天津條約》另立新約,換約在上海進行。

     英法當然不會自悔求和,第二次捲土重來時,清軍手裡那點燒火棍又不夠看了。等到發現事態不妙時,咸豐又慌了(一個人不知是如何完成如此大起大落的心理轉換而又屢教不改的),於是又耍起了小聰明,派人每天給英法發去照會,內容都差不多:你們怎麼來打我們呢?這是誤會一場啊!快來北京換約吧,我們等著你們呢。意思就是我們大家就當大沽口之戰從來沒發生過,坐下來好好談吧。說實話,咸豐自覺這封信暗藏巧機,相信聰明人一定一悟就懂,英法卻偏偏不是他這等聰明人,覺得這些照會簡直是莫名其妙。英法還是自打自的,等到大沽炮台完全淪陷后,清朝終於改口了:別打了!我們投降……

     這次來當然就不是天津條約那麼簡單了,大沽口之戰的帳也要好好算一算。後來英國派出巴夏禮和威妥瑪談判,本來所有條件都談好了,結果咸豐一看:媽呀,又要進京,還要帶一千衛兵!這還得了,咸豐這回是徹底犯甩了,他想起古訓: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於是指示僧格林沁俘虜英國使團一行39人,準備以此為人質,與英法談判。襲擊使團,國際法之大忌,世界震動,打,打死他丫的!聯軍一直挺到了北京城外。大清也震動了,這種情況是聞所未聞啊,咸豐彷彿都能感覺到自己的龍椅在震動,但死到臨頭了,居然還在嘴硬,後來跟英法談判,一句話:什麼都可以談,使節進京的問題絕對不能談!

     不能談就繼續打。此時法國得到情報,皇帝在圓明園休假,於是派兵前往,大潰清軍,但是皇帝不在,結果撲了個空。法國人一入圓明園,虎軀一震,媽呀!長這麼大沒見過這麼多寶貝!這真的是在中國嗎?法國人二話不說,馬上動手洗劫,可惜人手有限,沒能洗完。周邊淳樸的大清子民聞訊而至,終於將圓明園洗劫一空,順便放了把火——請注意,圓明園的第一把火是中國人放的,只不過手法太不專業,殺傷力有限,至於第二把火還得過會兒再說。仗都打成這樣了,連皇帝的別墅都給打殘了,咸豐只得放下自己那點可憐的堅持,終於答應了外國公使的一切要求,包括入京面聖。

     不過外國公使最後還是沒能見到咸豐,因為咸豐一口氣咽不下去,掛了。看來看去,第二次鴉片戰爭打響,除了有葉名琛的自負以外,事情發展到這種程度,咸豐皇帝也是功不可沒。不過對咸豐來說,這種堅持也算是有道理的,因為自古以來,還沒說是哪個藩屬國的使節見了皇帝可以說是不用三跪九叩的,這禮數要是壞在了咸豐這一代手上,那可是前所未有、聞所未聞的千古之恥、萬世罵名啊,無論如何他也要保住這點面子,以至後來咸豐鬱鬱而終,給人的感覺便如殉道者一般。而對諸列強來說,他們是無法理解咸豐這種心態的,對他們來說,兩國交往,就該平等相待,清國雖然戰敗,之後派官員出使國外時,外國也是以禮相待,偏偏中國的皇帝把他們當成藩屬國,其最重要的標誌就是逼使節向皇帝下跪。這跪禮之爭從乾隆時期開始算起,已持續大半個世紀,到咸豐這代總算是劃上了記號。

     更令人震驚的事發生了。英法要求中方釋放使團,於是巴夏禮等一行39人,不對,是19人,被放出來了。這19人的狀態用三個字形容叫半條命,剩下20個乾脆被大卸八塊。這簡直是莫名其妙,中方本想拿使團做談判籌碼,結果還沒談完就先行撕票了,說到這裡,我已經不知該怎麼解釋清政府的行為了。總之,友邦莫名驚詫,英法一商量,這口惡氣忍不下去,不給個迎頭痛擊是不行了,一定要在皇帝頭上撒泡尿。後來兩國產生了分歧,英國說要燒圓明園,法國說燒那有球意思,不過是個皇帝的度假村,要燒就燒皇宮。雙方爭執半天,最後英國說服了法國,於是大隊人馬殺進圓明園,這回是專業縱火隊,圓明園基本所剩無幾。

     這裡要順帶一提的是中國對國際法的理解。咸豐死後恭親王主持外務,反正聯軍打到皇城根下,說什麼也得服了,不過恭親王發現一點:洋人和過去那些藩屬國很不一樣,簽完條約之後居然能照之執行,說撤軍就撤軍絕不拖延,也不多討小便宜。而這些人又處處以所謂國際法攻擊大清,大清自該以對方最重視的國際法回擊。到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中國人終於接觸到了中文版的《萬國公法》,這距離林則徐上次詢問伯駕有關領事裁判權的內容已經過了二十多年了。但是清廷學習了國際法后,只想以此對付洋人,從來沒想過要自己遵守,這種務虛的態度使得清政府不可能有太高明的法學造詣,在談判桌上依舊慘虧給對手,無論勝仗敗仗,一旦簽起條約,永遠都是中國吃虧。再加上後來西太后獨攬大權,簽約之事總被個別人的意見所左右,雖然民間有人指出外國這不合法那不合法,中國完全不必退讓,但腐朽的清廷卻毫不理睬,而民間又不能怪罪皇上,只能怪罪外國,使中國人逐漸產生一種觀點:國際法是強國用來欺負弱國的工具。這種理解一直流傳至今。

      圓明園第二次被燒已經是四十年左右後的事情了,這回縱火的是八國聯軍。關於拳亂,中國史學界的有識之士早就要求撥亂反正,沒辦法,義和團做的實在是太過分了。但也有人為義和團辯護,說是外國侵略在先,義和團排外在後,這種說法不值一哂。且不說侵略有一大半是中國自找,義和團所謂的排外行動,幾乎不殺外國人,專殺中國人,毀壞洋貨亦是對私人和公共財產的嚴重踐踏,從仇視洋人發展到仇視洋紙、火柴甚至鐵路、電線杆,嚴重阻礙國家建設和科技進步,及至後來揚言要攻擊外國使館,等真招來洋人後又不戰而敗,除了打著民族主義的旗號不斷招致災難,於國於民無半點利處,哪有半點排外的樣子?這樣的愚昧暴民、烏合之眾,居然被中國的教科書奉為民族英雄,我又時常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只能理解為:教科書的編者和義和團其實是一丘之貉。

     人常說落後就要挨打,中國人卻始終將落後理解為拳頭的力量,其實文明的落後、觀念的落後,才是中國挨打最根本的原因。一方面愚昧閉塞、弱小落後,一方面卻又自作聰明、自以為是,這兩點結合,使的中國對外來文明、外來人士都充滿排斥感,以至全民弱智。反觀中國的鄰國日本,在國門被炮火打開之後,立即打出文明開化的旗號,知恥后勇,勵精圖治,使兩國的命運在未來發生根本性的差異。到今天,中國除了經濟與科學技術有所進步,愚昧閉塞、弱小落後、自作聰明、自以為是這幾點,相對清朝而言幾乎沒有實質性的改變,對現代文明規則毫無尊重接納之意,對外國仍視其為亡我之心不死,對本國的理解也不過停留在風水輪流轉,鹹魚也翻身的水準,事實上,從清朝的故事裡,我們還是可以看出大量現今現實的影子。

   (佚名)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1

難過

拍磚
1

支持
6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8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1 個評論)

回復 解濱 2014-6-10 20:49
最後一段說的深刻。
回復 nn1111 2014-6-10 21:04
解濱: 最後一段說的深刻。
是啊。此文作者很厲害,處處含沙射影。
回復 解濱 2014-6-10 21:19
nn1111: 是啊。此文作者很厲害,處處含沙射影。
另一篇文章也說到這件事: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history/modern/yapianzhanzheng.txt
回復 總裁判 2014-6-10 21:56
只要看看教科書,清朝不僅是影子,而且是黨媽他媽的媽。
回復 nn1111 2014-6-10 22:27
我轉發的那篇源於這個出處,http://tieba.baidu.com/p/2865810489  據說作者不是這個張某人,看樣子不想暴露。
回復 nn1111 2014-6-10 22:27
總裁判: 只要看看教科書,清朝不僅是影子,而且是黨媽他媽的媽。
  
回復 yulinw 2014-6-10 23:41
   歷史越來越清~
回復 nn1111 2014-6-11 06:15
yulinw:    歷史越來越清~
是啊,人們越來越清醒
回復 WilliamFord 2014-6-12 12:04
要是沒有八國聯軍入侵中國,估計那個中國人也不會放第一把火,您說呢?
回復 nn1111 2014-6-13 06:33
WilliamFord: 要是沒有八國聯軍入侵中國,估計那個中國人也不會放第一把火,您說呢?
可不是嗎
回復 黃冰楠 2014-11-7 06:01
先抄一段笑話。歷史課上,老師講到火燒圓明園一節,小明一直在打磕睡,老師怒問:「小明,?」小明嚇得睡意全無,驚慌答道:「不是我燒的!」次日家訪,老師舉此為例,要求小明家長加強對子女的管束。小明他爸憤憤不平:「老師你莫錯怪我兒,我兒一貫老實,他說不是他燒的,那就一定不是他燒的!」   老師的教科書上有正確答案:圓明園是英法聯軍燒的。從宏觀來講,這個說法沒問題,從微觀來講,這個說法有問題。所謂宏觀,即指咸豐十年聯軍攻佔北京後,圓明園被焚毀。所謂微觀,則須找出圓明園縱火案的「首事」之人。迄今為止,到底是誰點燃或者建議點燃投向圓明園的第一把火,有三種說法頗具代表性,這三種說法都認為帶頭燒園的是中國人。   當時正在北京的王闓運多年以後曾撰長詩《圓明園詞》追憶此事,他說英法軍首領驚嘆於這座萬園之園的「陳設巨麗」,雙方「相戒弗入」,怕入園後搞壞物件,分不清也承擔不了巨額賠償的責任,決定在園外駐軍。而破落貴族(即指滿人)乘機「倡率奸民」,假借聯軍之名,入內縱火,並哄搶財物。聯軍這才跟進園內,士兵們眼紅「中國暴民」的收穫,於是在軍官默許下加入劫掠的行列。中外強盜邊燒邊搶,大火三日不息,局面終於失控。   第二種說法則指出:聯軍入京,龔橙導之毀園。龔橙是著名愛國主義詩人、思想家、文學家龔自珍的寶貝兒子,也是英國公使威妥瑪的中國密友,曾說過「中國天下,與其送與滿清,不如送與西人」的名言。當時士大夫幾乎一致認為是他向聯軍提出燒毀圓明園的建議,終其一生,龔橙也未對這個指控進行辯白。   最後一種說法則直接點出了帶頭放火之人的姓氏。此人姓李,聯軍入京後,他充任進駐圓明園的嚮導,並在聯軍猶豫不決、「相戒弗入」之際,用一把火堅定了聯軍入園劫掠的信心;同時,他也大發了一筆國難財。只可惜好景不長,第二年他便被有關部門抓獲,判處死刑,沒收全部家產。   由此可見,圓明園的第一把火,是中國人自己點著的;但是,這並不能減輕英法聯軍的絲毫罪責,他們才是應被追究的主犯。1861年,法國政府在巴黎展出「遠征中國」的戰利品——圓明園文物——大文豪雨果評論道:「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 中國人帶路:火燒圓明園悲劇的歷史真因 http://book.sina.com.cn/excerpt/sz/rw/2012-02-15/1121295252.shtml - See more at: http://big5.backchina.com/blog/345870/article-213820.html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3 20:54

返回頂部